如來一代所說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隨機施教,對病發藥。及至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示本壽量。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治世語言,皆順正法。即一切法,顯示實相。即所迷心,示覺道體。凡一代時教之所以然,皆悉顯闡贊導,徹了無疑。普令上中下根,悉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暢佛出世本懷。猗歟妙哉。故其義理深固幽遠,不易測度。
傳至震旦,千餘年來,注者雖多,唯天台智者為得其宗。故以五重玄義,總釋經題。以因緣,約教,本跡,觀心,消釋經文,名為文句。可謂無義不顯,無機不被矣。又以止觀,發明行相。俾法華教行理三,徹底圓彰,了無餘蘊。以故在昔依之而修者,得道如林。至唐而荊溪尊者,以三大部文理深邃,不便初機。乃於玄義,文句,止觀,各撰注釋。注文句者,名文句記。昔者經疏記三,悉皆各行。初學閱之,頗費心力。宋四明道威法師,撮取文句及記,揉而錄於經文之下,名為入疏。俾學者不勞遍翻,即得明了,其利大矣。因茲流通中外。
元明以來,中國失傳。清光緒末,式定大師,請得東洋宏教書院新印藏經,內有此書。因交金陵淨戒寺滅盡師洋數百圓,令其刻板。滅師分作二十卷,樣本通皆寫完校訖。只刻成六卷,而滅師謝世,因擱置數年。(光)於民國八年,因刻安士全書等,自普陀來維揚,方知其事。意欲續成,苦無財力。有張瑞曾居士者,宿植德本,篤信佛乘。頗傷世道人心,日趨日下。謂非如來大法,莫能挽回。故於戒殺放生之事,則實力奉行。於戒殺放生之文,則多方流通。以及種種勸善格言,皆不惜巨資,刊刻傳布。唯欲同人,共推乾父坤母之心,各懷民胞物與之念。必期於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同登壽域,鹹沐佛恩而後已。聞(光)至揚,頻來見訪。因以此告,企其成就。彼欣然允許,令(光)任其校對。奈其書傳久,錯訛甚多。初未詳視,意謂滅師校過,當無大訛。及刻出再校,方知遺漏甚多。因按文句及記,為之改正。其中每有字句不甚圓潤,似欠似贅,而於大意無所妨礙者任之。以板已刻成,不便修治耳。
所願閱是書者,各於自己一念心中,直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則不負自己本具佛性。亦不負如來說經,智者造疏,荊溪述記,威師匯入,以及式定大師,瑞曾居士等流通也。刻既竣,遂敘其緣起雲。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法華入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