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陳大惠:年輕人為什麼無能?


時間:2016/9/16 作者:善光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來到你的家庭之中除先天條件之外就如同一張白紙,任家長去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去繪最新最美的圖畫。

同是家長經過多年的書寫繪畫,其作品卻千差萬別,各有特色。也就是說,多年辛辛苦苦培育的孩子,我們自己覺得盡了父母的職責,但最終總會覺得自己當初沒教好。原因在於你是否掌握傳統親職教育的理理念和原則,是否從孩子出生到孩子考大學之間,都抓住了孩子發展的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去調教孩子。

《中國教育報》報導,有一個18歲的碩士研究生由於成績優秀,被指定為留學預備生。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他在語文學院學了半年,就休學了。原因竟是他生活不能自理。一想到「馬上就要到國外去,離開了父母生活怎麼辦?」他就失眠。結果身體越來越差,最後只得休學。家長們,這可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所造成的結果。

弟子規解譯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

反觀當下眾多家庭,由於溺愛因素在親職教育中大行其道, 孩子從一生下來就成了「六位大人爭寵」的對象,對孩子的關心幾乎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對他們是任勞任怨、百般呵護,怕孩子累了、渴了、餓了、冷了、熱了、摔了等等,家長處處越俎代庖,事事包辦代替,在這種氛圍下,許多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去感受獨立,體會生活的艱辛,自立能力當然得不到鍛鍊,慢慢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尊處優的習慣。

現在很多大學的老師也發現這樣的感慨:「許多大學生是大學的學歷,中學生的能力,小學生的心態,幼稚園的受挫能力。」試問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將來怎麼可能擔負起未來家庭幸福的使命。我們的傳統的「養兒防老」逐漸就會變成了「孩兒養到老」。

人倫道德

每天以「愛的名義」剝奪著孩子成長的權利,使孩子完全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由於家長的溺愛,讓孩子變成無能兒。

所以,家庭是教育核心,親職教育不光是智育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道德的教育、身體力行的教育。從小開始,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拿一些小東西、收拾床鋪等。除了訓練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彆強調訓練孩子學做家務,比如:自己吃飯,著衣和穿鞋的能力,洗衣和做飯的能力,保護自己身體的能力等等。

「子不教,父之過」,作為父母要知道,母親的懷抱再溫暖,也不如給他一雙強健的翅膀,這樣即使不在他身邊,他也能飛翔;父親的肩膀再結實,也不如給他站立的力量,這樣即使老去,他也能獨立行走;無論父母多麼有智慧,多麼有能力,都不如教給他智慧和能力,這樣才能讓他獨立面對世界。

目的是培養孩子,讓他擺脫依賴心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孩子需要的就是鍛鍊自身的獨立性,這也是健康成長,家庭和諧、幸福的根本。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