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麽》-實相般若、境界般若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麽》文章放上。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甚麽。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註解,很難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麽高遠,一個那麽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裡無雲萬裡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裡青天開笑口,叄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甚麽都空掉,甚麽都喜歡。叄間白屋就是叄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塬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甚麽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叄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