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開始講最後三觀,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九品往生[2]。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四觀,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包括在第十五觀,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六觀。
按照善導大師的觀點,這九類往生者往生以前並不是大菩薩,都是釋迦佛去世後的五濁凡夫,因為遇緣有異而導致了九品差別:其中上三品人是遇大凡夫,中三品人是遇小凡夫,下三品人是遇惡凡夫。
九品往生之說在漢傳佛教界比較流行,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繪畫中,經常能看到不同品位者的往生圖。雖然漢地和藏地都有淨土法門,但由於《觀經》沒有被翻譯成藏文,所以藏地沒有九品往生的說法,正是由於藏地和漢地的佛教徒接觸的資料有所不同,所以觀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這些並不構成矛盾。其實,在藏傳佛教內部,格魯派和寧瑪派的阿彌陀佛儀軌也有差異。這些不同的修法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不管修哪個教派的儀軌,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四、上輩觀
十四之一、上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佛告訴阿難和韋提希: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是這樣的,如果有眾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只要發三種心就能往生。哪三種心呢?一是至誠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發願心。具足此三心者必定能往生彼國。
所謂「至誠心」,「至」是專心致志,「誠」是誠懇,合起來就是對於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口頭上說說或者表面上的行為,而是發自內心的心愿。所謂「深心」,是指深信不疑,即深信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信心力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智者大師引用《涅槃經》「根深難拔,故言深心」的教證解釋說,這種深心是一種特別難以改變的心念。所謂「回向發願心」,是將善根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且不僅為自己回向,還要為一切眾生而回向,如元照律師解釋說:「所修功德普施眾生,至佛無盡。」
大家要知道:對於往生極樂世界來說,發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現在有些人說,因為《觀經》講上品上生時沒有提到菩提心,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發菩提心。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雖然此處沒有明說菩提心,但實際上在三種心當中已經包含了菩提心。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意思是,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完全看有沒有信心和發願。在信心和發願中,其實也包含了菩提心。對真正的大乘行者來說,不可能以自私自利心將善根只回向自己往生淨土,而不願意讓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善根。
雖然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中曾說:「往生極樂世界有四種因——觀想阿彌陀佛、積累無量善根、發菩提心、一切善根為往生極樂世界而回向並發願,其中,往生的主因是憶念阿彌陀佛和渴求往生極樂世界,而積累善根與標誌著大乘種性的發無上菩提心是輔因。」但他的意思並非往生極樂世界根本不需要發菩提心。此外,雖然有些大德說聲聞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這是對大乘佛法有信心的聲聞,他們已經能夠發起菩提心,並不是根本不發菩提心的自相聲聞。
以上從發心角度講了上品上生的三種條件,下面從行持角度講上品上生的三種條件。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又有三種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哪三種人呢?第一種人慈心不殺,具足諸戒;第二種人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第三種人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如果具足這些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大家要掌握這三個條件:
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戒律分為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此處只是說「具諸戒行」,沒有明說受持哪種戒。眾生的根機不盡相同,有些人不需要受持所有的戒律[3],而有些人則要受持所有的戒律,從近圓戒[4]到密乘戒都要圓滿具足。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受持相應的戒律。
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此處的方等經典是大乘經典的統稱。其實這個要求已經間接說明了發菩提心,因為如果一個人經常讀誦大乘經典,那麼這個人肯定能發起菩提心。
在漢傳佛教歷史上,永明延壽大師是讀誦大乘經典的典範。為了決定自己終生的修持方向,大師做了兩個鬮,一是「一心禪定」,二是「萬行莊嚴淨土」,他在佛前虔誠祈禱後拈鬮,連續七次都拈得淨土鬮。從此以後大師專心修持淨土,每天念佛十萬,而且精勤持誦大乘經典,一生中持誦《法華經》一萬三千部,並造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大論。大師於七十二歲圓寂,圓寂後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5]
3.修行六念。
六念是內心憶念六種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6]。有些人不要搞錯了,六念不是念饅頭、念稀飯、念泡菜……
從這段經文的說法來看,往生極樂世界的標準並不高——如果是根機好的人,一日精進行持便能往生;如果是根機一般的人,七日精進行持便能往生。我們學院開極樂法會是八天,大家在八天當中斷惡行善,共修阿彌陀佛名號或者心咒,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大乘經典,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方便。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往生極樂世界時,由於此人精進勇猛之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數化佛、化菩薩、百千比丘聲聞大眾、天人以及七寶宮殿都現於其人面前,觀世音菩薩手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來到行者面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射行者身體,又和諸菩薩伸手迎接他。
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的心特別專注於淨土法門,對娑婆世界有強烈的厭離心,認識到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獲得解脫,每天早上起來、晚上睡覺前都想著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一定會出現此處所說的聖眾接引淨相。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無數菩薩讚嘆此行者,行者見到聖眾後身心歡喜踴躍,又見到自己身在金剛台上,跟在阿彌陀佛身後如彈指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
臨終之際,極樂世界的佛菩薩們會讚嘆往生者:你的精進如何,你的信心如何,你的修量如何……其實,讚嘆是非常有必要的:對凡夫人來說,讚嘆可以讓他們歡喜踴躍;對諸佛菩薩來說,讚嘆可以讓其他眾生生起信心。為什麼十方諸佛經常讚嘆阿彌陀佛呢?就是因為無論誰聽到他的名號進而生起信心,都有極大功德。既然讚嘆如此有必要,我們今後應當學會讚嘆別人。不過一般來講,要讚嘆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嫉妒心或者嗔恨心強的人往往不願意讚嘆別人,尤其心胸狹隘的人更不願意讚嘆別人。所以,要想讚嘆別人,自己首先要有開闊的胸懷。
在一切物質中,光的運行速度是最快的,達到每秒鐘三十萬公里,可是心的運行速度遠遠超過光,此處說得很清楚:只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樂,一彈指間就能往生到十萬億佛剎之外的極樂世界。所以只要具足了信心,往生極樂世界是非常快的。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往生彼國以後,見到具足眾妙相的阿彌陀佛色身,也見到具足眾妙相的諸菩薩色身,又聽到光明寶林都在演說妙法,聽到這些法音後當下證悟無生法忍,須臾之間便能承事他方諸佛,周遍十方世界在諸佛前次第獲得授記,之後回到本國,最終獲得無量百千總持門,這就叫做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不同,這種往生者到極樂世界後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聽聞佛法後馬上就能獲得無生法忍,很快會成為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他們的境界是相當高的。所以我們應該希求上品上生。
眾生的根機有很大差別,在我們學院聽課的人當中:有些鈍根者來學院很久了,可是聽法後一直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一點信心很快又退失了,所聞的佛法很快也忘得一乾二淨;而有些利根者來學院時間很短,可是聽法後很快就獲得大利益。
前輩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利根者,以法王如意寶來說,他老人家在石渠的江瑪佛學院呆的時間並不長,前後不過六年而已,可是卻通達了一切顯密法要。跟這些高僧大德相比,我們要想很快通達佛法有困難,因為我們的信心、精進、福報和前世的因緣都遠不如他們,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十四之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但要善解大乘經典的意義,對大乘第一義(即勝義空性之理)心不驚怖動搖,深信因果,不誹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如此行持的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被無量眷屬大眾圍繞著,手持紫金台來到行者面前,讚嘆說:法子,你行持大乘佛法,通達第一義諦,所以我如今來迎接你。之後與千化佛同時伸手迎接他。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行者見到自己坐在紫金台上,雙手合掌讚嘆諸佛,如一念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同大寶蓮花一樣大,經過一夜就會開放,行者身體成為紫磨金色,足下也有七寶蓮花,阿彌陀佛和菩薩同時放光照射行者身體,當時他就能睜開雙眼明見諸法。由於從前的宿習,行者聽到各種聲音都在宣說甚深第一義諦。當時他就從紫金台下來頂禮阿彌陀佛,並且合掌讚嘆世尊的功德。經過七天,就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不退轉,就能飛行到十方世界承事無量諸佛,在諸佛面前修持諸三昧。經過一個小劫獲得無生法忍,現前菩提授記。這叫做上品中生者。
由於前世的善緣,上品中生者往生極樂世界後聽到的都是空性等甚深的大乘法,而不是無常苦空無我等小乘法。所以大家現在應該多學一些高深的法,這樣將來的成就會比較高。當然,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依照次第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學顯宗,首先應該聽基礎的法,然後再聽中觀等深的法;如果是學密宗,首先應該修加行,然後再趣入正行。
由於宿世的不同因緣,有些人聽到中觀或者密法時心裡特別相應,而有些人聽到這些深法後一直感覺不舒服。對後一種人來說,今生一定要努力與甚深的佛法結上善緣,要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這樣的話,來世因緣成熟時就會值遇深法,而且聽聞之後馬上就能接受。
十四之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上品下生者,他們也深信因果,不誹謗大乘,只是發無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這種行者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其他菩薩拿著金蓮花來到其人面前,阿彌陀佛化出五百化佛迎接此人,五百化佛同時伸手迎接此人,並讚嘆說:法子,你現在身心清淨,已經發起無上菩提心,所以我來迎接你。
大家要搞清楚不同品位者的待遇:這裡的上品下生是阿彌陀佛和五百化佛來迎接,剛才的上品中生是阿彌陀佛和千化佛來迎接,再往前的上品上生是阿彌陀佛和無數化佛來迎接。大家不僅要清楚這些待遇的區別,也要明白這些不同的待遇各自需要什麼因。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見到這些事情以後,行者就見到自己坐在金蓮花中,坐上以後蓮花便閉合,之後跟隨在世尊身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往生後一日一夜後蓮花才開放,在七天之中才能見到阿彌陀佛,雖然見到佛身,但對佛的相好莊嚴心不明了,經過二十一天後才見得清清楚楚。聽到的一切聲音都演說妙法。雲遊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經過三個小劫獲得百法明門[7],安住於歡喜地,這叫做上品下生者。
上品下生者往生極樂世界後,不能馬上見到阿彌陀佛。現在有些人也是如此,雖然他們已經到了殊勝的道場,可是經常見不到上師,自己心裡很苦惱,口中也發出怨言。其實這些人沒必要埋怨,這都是宿世的業緣導致的。
由於往昔的不同業力,才導致了今生人和人的差異:
有些人不管學法還是修行都特別順利,信心、智慧不斷在增上,即使遇到一些違緣,最終也會轉變成順緣;而在同樣的環境下,另有些人的收穫卻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明白這種道理後,大家應該好好行持善法,以便為將來創造良好的緣分。
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三類往生叫做上輩生想,名叫第十四觀。這樣觀想叫做正觀,如果以其他方式觀想則叫做邪觀。
[2]所謂的「品」,就是品位、級別,有時候也可解釋為不同的根機。《現觀莊嚴論》也講過九品,那裡的九品是不同的修道境界。
[3]從歷史上看,有些大成就者只受過居士戒。
[4]即具足戒,為比丘、比丘尼所受之戒,也是別解脫戒中條目最多、要求最嚴格的戒。
[5]一般來講,往生者到底是什麼品位,這是不容易辨別的。永明延壽大師是公認的上品上生者。據記載:大師圓寂後,有一僧人經年繞其塔。人問其故。僧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閻王勤致禮拜,因問其人為誰。閻王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矣,吾重其德,故禮敬耳。』」
[6]此天非三界之天,而是所謂的第一義天,即涅槃無為的境界,以清淨故名為天。
[7]百法明門:菩薩於初地所得之智慧門也。明者慧也,門者入也,又差別也。慧能通入百法之真性,故曰明門,又百法之慧各有差別,故曰明門,其百法有二解,一菩薩瓔珞經所說十信之百法,一百法明門論所說五位之百法。十信之百法,菩薩於初住之位,修互具之十信,是名百法明門。五位之百法,心心所等之百法也。瓔珞經上曰:『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舍心愿心。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心心各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觀經妙宗鈔下曰:『三劫遊歷十方,供佛聞法,進入道種。登於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門,言百法者如百法論所出名數。』洞空之觀經會疏曰:『入初地心,明了五位百法明門。(中略)若依瓔珞,初住所得百法明門,別有名數。』瓔珞經所說之初住,為圓位,即別教之初地也。
十五、中輩觀
十五之一、中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佛告訴阿難和韋提希:中品上生者,如果有眾生受持五戒或者八關齋戒,修行諸戒[1],不造五無間罪,沒有染上各種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實這些條件並不高,不要說諸位出家人,很多在家人也可以做到。所以,除非你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如果真想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努力具足這些條件。
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嘆出家得離眾苦。
這個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被比丘眷屬所圍繞,放出金色光明來到此人所在之處,佛宣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並讚嘆出家能夠遠離眾苦。
所謂「讚嘆出家得離眾苦」,這是阿彌陀佛針對出家行者說的。《無量壽經》中說,往生極樂世界者有上中下三輩,在發菩提心方面沒有例外,不管是哪輩往生者都需要發菩提心,而在身份上則有所不同,雖然居士和出家人都可以往生,但以出家身份最為殊勝。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行者見到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後心生大歡喜,又見到自己坐在蓮花台上,於是長跪合掌向佛頂禮,還不等舉頭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後蓮花馬上開放,當蓮花開時聽到的各種聲音都在讚嘆四諦,行者當時便獲得阿羅漢果位,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等功德,這就叫中品上生。
所謂的三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可以了知自身他身過去世之生死相,天眼明可以了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漏盡明可以了知現在之苦相併斷除一切煩惱。這三種明其實就是六通中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所謂的六通,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所謂的八解脫,分別為: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盡解脫(即滅盡定)。這八種解脫其實是八種禪定,因為依靠它們能從各自的違品中解脫,所以統稱為八解脫。[2]
十五之二、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中生者,如果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比丘戒,在此過程中無有違犯,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世界。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本人對淨土法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來往生極樂世界比過去認為的還容易,每個人都應該有往生的希望!以此處的中品中生來講,不需要一輩子守持戒律,只要一日一夜持戒,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在歷史上,很多人就是以這種行持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大家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
一般來講,剛受戒的人特別注重持戒,不要說一日一夜不犯威儀,甚至好幾年都沒問題。不過,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如果是根機好的人,時間越長越注意持戒,他們會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持戒律;而根機不太好的人則不同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正知正念慢慢就退失了,戒律也持得不清淨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儘量守持淨戒,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以戒香熏修的功德力,這個行者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及其眷屬放出金色光芒、手持七寶蓮花來到自己面前,行者聽到空中傳出讚嘆聲:善男子,像你這樣的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誡的緣故,所以我來迎接你。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行者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蓮花隨即閉合,行者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在寶池中經過七天蓮花才開放,花開後睜眼見到阿彌陀佛併合掌讚嘆世尊,聽聞世尊宣說佛法後心生歡喜,於是獲得須陀洹果位,再過半劫獲得阿羅漢果位。這叫做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到極樂世界後不能馬上見到阿彌陀佛,要過七天才能見到佛,所以,如果是急性子的人,可能會等不及。我們這裡也有類似情況:有些人一直見不到上師,在上師家門口怎麼敲門也不開,好不容易侍者開了門,卻不讓進去。他們苦苦哀求:「如果不能見上師,您能不能把這個東西供養他?」侍者態度很不好:「不行!不行!」最後他們特別生氣:「你怎麼這樣呢?」甚至回去以後還不舒服:「唉,連見都見不到,有什麼嘛?」從此以後再不願意供養讚嘆上師。其實,不管誰都是這樣的:如果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就願意歡喜讚嘆;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就不願意歡喜讚嘆。這也是人之常情。
此處說,中品中生者往生到極樂世界後,經過半劫能獲得阿羅漢果位。大家要明白,這種阿羅漢跟小乘阿羅漢是不同的。以前我也講過,極樂世界的阿羅漢實際上是大乘行者,他們具有大乘菩薩的功德。
十五之三、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下生者,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持世間的善法,此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為其廣說極樂國土的快樂之事,又宣說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聽到這些事情後即便命終,在壯士伸縮手臂這麼短暫的時間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只要生前孝養父母,做世間的善事,臨終時有善知識為其宣講極樂世界的功德以及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命終後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條件確實太容易了,不要說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做到。這對我們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安慰。末法時代,很多人雖然口口聲聲說要修行,實際上經常忙於各種瑣事,真正能下工夫念佛、參禪、修密法的人並不多,因此,如果能依靠這種方便法輕易獲得解脫,那當然再好不過了。
要提醒諸位的是,雖然此處沒有明顯地提到發菩提心,但我們也不能說絕對不需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有些人雖然沒有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願過,自私自利心也比較強,可是當他們即將往生淨土時,依靠法性力自然而然會產生利益眾生的善心,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的。
從這段經文還可看出,善知識的引導對於解脫非常重要。因此,今後如果見到有人要離開人間,不管有沒有人邀請自己,我們都應該主動為其念佛或者講解往生的竅訣。
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經過七天遇到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聽聞佛法後生起歡喜心,隨即獲得須陀洹果,再過一小劫成為阿羅漢,這叫做中品下生者。
這次講解《觀經》,我只是從字面上做簡單介紹。如果要多引用一些公案和教證,這當然也可以,但我覺得如果講得太廣了,就會在一個法上停滯不前,這樣大家可能會比較著急,如果抓緊時間儘快完成這部法,一方面會有一種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能儘早趨入下一部法。因此,有必要時我會廣說,一般情況下就從字面上簡單解釋,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三類往生叫做中輩生想,這叫做第十五觀。這樣觀想叫做正觀,如果以其他方式觀想就叫做邪觀。
十六、下輩觀
十六之一、下品上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佛告訴阿難和韋提希:下品上生者,如果有眾生造下眾多惡業,雖然沒有誹謗大乘方等經典,但是這種愚人廣造惡業而且無有慚愧心,他們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其讚嘆大乘十二部經典的名字[3],以聽聞這些經名的緣故滅除了千劫的極重惡業。善知識又教此人雙手合十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以稱佛名的緣故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往生者不是受戒、發菩提心的好人,他們是一輩子殺盜淫妄、無惡不作的壞人,而且他們一點慚愧心都沒有,幹了壞事也不願意懺悔。有些道友的父母就是這種人,子女已經勸他們無數次了,可他們還是如如不動,一直堅持無神論的邪見,甚至越勸越不聽話,最後這些道友實在無能為力了,只好放下來不管了。其實,對這些與自己有緣的眾生,大家還是要不斷地勸化。
一般來說,人死的時候是比較聽話的,很多罪業深重的人一輩子都不願意聽人勸,可是當他們罹患絕症或者即將離開人間時卻很聽話,如果那時讓他們念幾句佛,他們也願意念。有些道友向我請假:「我的父親要去世了,他一輩子不信佛,我可不可以下山給他念幾句佛?」在這種情況下,我一般都會同意:「可以,可以,你快點回去。」有些人回去後勸父母念佛,結果依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父母真的往生了。所以人的因緣非常奇妙,本來是罪業深重的惡人,可是依靠短暫的因緣,最後居然獲得了解脫。
遇到善知識或者善道友確實是一種難得的因緣,這種因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我在一所大學講學時曾講過:「也許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一種因緣,有時候跟某個人短暫接觸,也能讓自己的命運徹底改變。」《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中說:「人身最極為難得,善友親近亦復難,剎那親近善功成。」(獲得人身非常難,親近善友也非常難,剎那親近善友也能讓善法成功。)《法華經》中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在很多人就是如此,在乘飛機或者坐火車時,旁邊的人送給他一本書,結果從此走上了學佛之路。所以,善知識的恩德確實非常大,誠如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所說的那樣:「他人勸告令己遇正法,獲精華義勸者恩德大。」對於引導自己學佛的善友,我們應該懷有感恩之心。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
這時阿彌陀佛派遣化佛、化觀世音菩薩和化大勢至菩薩來到行者面前,讚嘆說:善哉,善男子,你因為稱佛名的緣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接你。這樣說以後,行者見到化佛的光明遍滿室內。行者見到佛光後非常歡喜,隨即在歡喜心中命終。
臨終之際,如果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內心會非常歡喜,就像某人要離開某地時,如果突然有好朋友出現,心裡非常歡喜一樣。很多中陰竅訣裡面說,這種歡喜的心態對於解脫是非常重要的。
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行者命終後乘寶蓮花隨化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寶池中,經過四十九天蓮花才開放。當花開的時候,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安住在此人面前為其宣說甚深十二部經。此人聽到十二部經後心開意解,發起無上菩提心[4],經過十小劫具足百法明門,得入初地。這叫做下品上生者。也就是聽聞佛名法名僧名,以聽聞三寶名稱而得以往生。
大家可以看到,下品上生的惡人只是沒有誹謗大乘佛法,其他什麼惡業都造了,而且造罪時無有慚愧心,可是臨終時依靠善知識的開示,他們聽到佛經的名稱,念了幾句佛號,居然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聽聞佛名和經名,這是一種殊勝的解脫因緣。從某個角度來講,這相當於密宗的見解脫、聞解脫、系解脫。
有些不懂佛法的人經常問:「怎麼密宗這麼奇怪?見到什麼就解脫,聽到什麼就解脫,系帶什麼就解脫?」其實這並不奇怪,不僅密宗有這些方便,顯宗當中也有。這裡就說得很清楚,光是聽到十二部經的名稱,以這麼簡單的因緣,就能滅除千劫惡業進而往生淨土。既然大家能接受顯宗的這種方便法,也就應該接受密宗的方便法。其實顯宗和密宗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拿密宗的「即身成佛」來說,我在《密宗斷惑論》中曾結合禪宗的教言解釋說,既然禪宗可以見性成佛,密宗當然可以即身成佛。
對於臨終者來說,兒女、財產、房子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解脫。前一段時間,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去世了,他去世時年僅五十六歲,留下了七十億美元的資產。我在想:當賈伯斯離開人間時,不要說七十億美元,連十美元都帶不走,這麼多錢有什麼用呢?不過據說他學過禪宗,也經常觀無常,但不知道到底修得怎麼樣。現在很多老闆、明星甚至領導都學佛,可是他們的學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內在的實地修持,離開世間時能專注於佛法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要記住,當離開世間的時候,真的是什麼都帶不走,所有的東西都不得不放下,只有善根和善念才幫得上自己。在那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萬緣放下,要運用淨土法門或者中陰法門的竅訣,自己的心要專注於極樂世界,口要儘量念誦佛號,如果自己實在不能念,要請別人為自己助念。
十六之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佛告訴阿難和韋提希:下品中生者,如果有眾生毀犯五戒、八關齋戒或者具足戒,這種愚人偷盜僧祇物或者現前僧物[5],以不清淨意樂宣說佛法,而且無有慚愧心,以種種惡業作為莊嚴(比如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做的壞事)。這種罪人以惡業本來應該墮入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接近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之間都現前[6]。這個時候他們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以大慈大悲心為其宣說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廣泛讚嘆彼佛的光明神力,又讚嘆彼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7]。此人聽法後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的猛火化為清涼風,涼風吹起天花,天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迎接此人。
作為善知識,救度臨終者的方法很多,可以念誦佛號,可以讀誦顯宗的教言,也可以讀誦密宗認識心性、安住自然本智的教言。我遇到過很多即將去世的人,當我宣說佛法的教言後,他們馬上就能明白,尤其是以前學過佛的人,聽法後的表現完全不同於世間人。
有些人經常想:我一輩子造了那麼多惡業,臨終肯定會很痲煩,如果那個時候能找到一位上師就好了。這種想法是對的,臨終時有善知識引導確實很好。《毗奈耶經》中說,如果見到有人命終,比丘應當勸慰對方不要恐怖,要放下財物和親人,一心專注於解脫和佛陀的功德。以前法王在講《戒律根本頌》時曾引用過這個教證,並要求每個弟子都背下這個教證。希望大家也掌握這個竅訣,今後遇到臨終者要用它幫助對方,當然,自己臨終時更要用得上。
其實竅訣不在多,關鍵在於能否用得上。有些人雖然學了很多竅訣,可是臨終時一個都用不上,反而生起貪心、嗔心、嫉妒心,結果毀壞了很多善根,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所學的竅訣能用得上,由於臨終的心力非常強,那個時候就會成為解脫的良機。拿懺悔來說,活著時即使懺悔了很久,也不一定能滅除很多罪業,而臨終時,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功德就能滅除八十億劫的罪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臨終的機會。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此人如一念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的蓮花中。經過六個劫蓮花才開,花開後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以梵音聲安慰此人,為其宣說大乘的甚深經典,聽到這些法後當時就發起無上菩提心。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十六之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佛告訴阿難和韋提希:下品下生者,如果有眾生造做不善業,造下五無間罪和十不善業,具足一切不善業,這種愚人以造惡業的緣故本來應該墮入惡道,在多劫中感受無窮的痛苦。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這種愚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以種種方便安慰他,並為其宣說妙法,教他憶念無量壽佛,可是他因為痛苦所逼而來不及念佛。於是善友告訴他:如果你無法憶念無量壽佛,應該稱念無量壽佛。此人聽後至心念佛,口中佛聲不斷,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稱念佛名之故,於念念中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人命終之時見到金蓮花,金蓮花猶如日輪一樣住於其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此人於一念頃就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花中住了十二個大劫後蓮花才開,花開時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及滅除罪業之法,此人聽法後心生大歡喜,當時就發起菩提心。這就叫做下品下生。
《無量壽經》中說,誹謗佛法和造五無間罪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觀經》中說,造五無間罪者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兩種說法是否相違呢?
以藏傳佛教看來,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藏傳佛教的顯宗經論沒有這兩種人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說法。但是漢傳佛教對這個問題確實有不同的說法,不僅經典中有不同的說法,許多大德的說法也不同。比如曇鸞大師認為:造五無間罪的人還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謗法者則根本無法往生。而善導大師和印光大師則認為,謗法和造五逆者都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對於這些不同的說法,我是這樣認為的:《無量壽經》中說這兩種人不能往生,這是從難以往生的角度講的。因為在所有的惡業之中,這兩種惡業最為嚴重,為了讓人們認識到其嚴重性,世尊才這麼說的。但根據《觀經》的說法,造了這兩種惡業後,如果遇到善知識為自己開導,自己也以強烈的慚愧心發露懺悔,這樣還是有往生的機會。
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這三類往生叫做下輩生想,這就是第十六觀。
[1]這是指受持出家戒。
[2]對八解脫的具體宣說,可參閱《俱舍論》。
[3]十二部經:長行、重頌、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
[4]從字面上看,好像是到了極樂世界才發菩提心,之前沒有發過菩提心。但實際上也不能排除往生時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不只是發一次,可以再三地發。
[5]僧祇物:僧祇譯曰眾,即比丘比丘尼眾,此大眾該攝十方一切比丘比丘尼,此大眾共有之物即僧祇物,如施主供養寺院的田園房舍等,又稱為十方僧物或者四方僧物。現前僧物:僧物之一種,即現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與現前僧眾之衣食等生活物質。
[6]業力深重的人在臨終時或者外氣已斷內氣未斷時,以前所造的罪業就會現前,如果是要墮入地獄,那時地獄的大火就會現前焚燒其人,如果以前殺過旁生,那些旁生就會前來索命。
[7]所謂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如來法身的五種功德。由於以此五種功德法能夠成就佛身,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一、戒,謂如來身口意三業離一切過患之戒法身。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四、解脫,如來之身心解脫一切系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