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用這方法對痛苦原因做觀察分析,化煩惱為菩提


時間:2017/9/27 作者:止盈

我們有痛苦,就要去對痛苦做觀察,去分析痛苦形成的原因,然後找到方法去解除促成痛苦的因素,這就是見道的方法,這就是苦集滅道。如果能把這個方法推演,遇到煩惱,就去分析煩惱是怎麼來的,找辦法去解決掉煩惱,這就是在正道上,這樣解決煩惱是般若智慧、是菩提、是解脫;如果不能解決煩惱,煩惱就是煩惱,才不會是菩提,才不會生髮般若,更不會促成解脫的。因為我們的基礎心態不對,佛教里大量大量的這類方法運用不了,成了擺設。其中最最有名、也最最容易解決問題的就是因緣法:一切一切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因和外在的緣,二者互相促成、形成的結果,找內因、找外緣都可以解決煩惱,只是外緣的總量可以很多,而找內因就更容易,所以因緣法解決煩惱的根本落腳點在於內因;快速見效的落腳點在外緣。

一、例觀推演

佛教里有大量的觀法,這些觀法並不是一定要有天眼才可以去運用,而這些觀法其實應該是心法,也就是你的心應該如是思維,你應該順這個方向去思考,這樣就可以運用佛教里提到的、大量大量的觀法,幫助我們從當下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比如無常觀,如果你有執著,你對某事看不開,我們去做無常觀,發現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的,那麼你執著的那個事物,就應該是必然敗壞的,你還煩惱什麼呢?

比如因果觀,我們承受某不順境界,這是過去自己沒幹好事,現在也沒幹好事,過去幹壞事是主因,而現在沒幹好事是外緣,外緣幫助主因生髮,所以一個不順出來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怪不得別人,你還有什麼煩惱?

比如空觀、比如不淨觀等等,這類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很多學佛人真的不會用啊,為什麼呢?因為對佛教不了解、對佛教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了解、對佛教只是一腔熱情,這不行的,熱情會被耗盡,得不到真實利益和收穫,這熱情就會成為仇恨。就像四禪四天人,前半生二百五十大劫在禪定境界,後半生在咒罵佛陀,自己不讀經,不知道佛陀說的這些路程階段,不能怪佛法不靈。

二、九字縱橫

為方便大家理解佛法,我過去列舉了九個字「聞思修、信願行、戒定慧」,以這九個字去理解佛法、去閱讀佛經,會有一些收穫,也會發現當下要去行做什麼。在理事通融上有聞思修,在事上有戒定慧,在根本上有信願行。如果要加上體相用,就成了十二個字,只是體相用不大方便初學來用,所以就很少提。

1、聖俗二諦體相用

若我們想理解佛教經典的真實境界,必須要學會體相用,從而要有聖俗二諦的分開,形成了二副體相用。也就是在聖人角度的體相用,和在俗間的體相用是不同的,所以討論這個就非常辛苦,要不斷地變換角度,兩個都不能偏,不能獨占其一,如果只站在聖人角度理解體相用,對俗人的我們沒有指導作用;如果站在俗諦說體相用,又不能盡解佛法深奧。體相用在於幫助我們通理的,若想弄明白佛法說的道理到底是什麼,不會用體相用,佛法肯定研究不明白。

2、信願行

這是修行的三個基礎。一切信仰,沒有信是不可能成就的,學佛是這樣的,世間的事情也是這樣。就像一個電器,你不相信它可以有用,就算理上完全沒問題,事上你也不會去用這個電器;於是需要別人給你演示,你一看,喔可以這樣,你的信力上來了,相信了才會去使用。

願,這是每個有情眾生最最寶貴的力量,是每個眾生能扭轉生命走向的唯一高效能源,在所有的種種力量中,其他的力量都講求平衡、對沖、客觀等等,而只有願力,可以無休止地存在、可以無限量地激化、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行,通過行持去落實信願。就像念聖號,就應該是在念經,什麼意思?你的這一句聖號里,應該把經文中對此佛菩薩的感情全部念出來,所以一句聖號里的感恩、感動、震撼、毛髮悚立完全可以落實的;而我們念聖號做不到這樣的效果,其實是對經文不理解,對此佛菩薩的聖德不清晰,你念得沒感情,也沒用心。

信願行這個匹配可以說是萬能的,是修行的基礎之基礎,你信什麼、願什麼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的是什麼。就像大人對孩子說「這糖你不可以吃」,結果一會大人自己吃一個,孩子看到了也會偷偷去吃。行做了什麼完全反應出信願的基本狀態,而淨土法門強調信願,如果我們真信切願,這個行持不用別人叮囑,自己會牢牢不放地堅持去做;如果反過來只強調行,卻不能用真信真願,這個行就是裝模作樣糊弄人了,所以佛教里強調行,是在信願的前提下,而不是拋開信願單說行持的。

3、戒定慧

戒定慧算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這是三無漏學,一切諸佛皆說此法。持守什麼水平的戒行,就會獲得什麼樣的保障,在禪定中會獲得對應的影響,戒是基礎,定是手段,慧是結果。八萬四千法門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定上討論的,基礎並不複雜,也不多樣;而煩惱痛苦不同,適用定的手段就不同,最後都會彰顯慧,這是一個整體的法門,也就是通過這個路程可以到達智慧這個結果上。至於獲得什麼智慧就又要反推,以什麼戒為保障,以什麼定為手段了。所以戒定慧是落在事上的、是行持上的。

4、聞思修

前面的體相用是理上的,信願行是基礎上的,餘下的就是一個聞思修,可以貫徹這些,通過聞思修把這些全部貫徹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當提到聞思修可以貫徹的時候,是否有同修在想如何去做呢?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這是一個聞了;然後就去思維要如何做呢?這其實已經在激發我們求索的願了。在這個思維里,就要看各位能不能信了,能信就會想用什麼手段去落實,不能信就會止步於此。

所以在聞思修的帶動下,可以貫穿全部方法論的部分。你聽到這句話,是否想著:我也想貫徹全部方法論,知道佛法的總綱領。信不信啊?信了,才能討論願不願;不願意,會有不願意的行產生;願,會有願的行產生;於是願的人,就會想再多看幾遍,我要學會它;不願的人就會走馬觀花,不會再去看第二遍的,看第一遍都是浪費時間。

5、願是樞紐

願在其中是否能激活成為分水嶺,不願的人就不能跟隨前進了,若我們都願意獲得這個方法,去掌握貫徹佛法方法論的總綱領,就要思維這個東西怎麼達成?進入到思中,也就是應該進入到觀中,也就是應該進入到對這個事情的觀察中,從而四聖諦可以用,十二因緣可以用,無常因果可以用,空觀三法印可以用,四觀、不淨觀、十六觀都可以用了。

到這裡已經走過了聞、思,走過了信、願,最後就是找到方法去落實,差修和行。修和行,又完全落在戒定慧的具體方法中,這就是一盤大棋。我們能不能理解經文佛法中的點滴?可以用這九個字的方法深入進去,以聞思修來帶,如果能激發願,就肯定會落實到戒定慧的行持上。

有人有病,戒應該做什麼?先要把肉類戒了,對不對?先要做出一個基礎狀態,持了五戒;然後再討論是去放生、還是去護生,是去做善、還是布施,是念經、還是印刷建造?這些方法都可以歸類到定上了,你做了這個印刷的事情,做多少夠啊?你去放生,放多少才對啊?你去念經,念幾遍才行啊?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念五千地藏菩薩聖號就可以有效,而有人五百部《地藏經》沒效的原因。

做這些事情,真的是看數字多少嗎?咱們堆數字玩就可以了嗎?用心多少、激發的願是什麼狀態的,這都會決定使用的方法效率如何的。學佛,真的不是差在方法上,如果說差,幾乎絕大多數都是差在心態上,也就是用的心態不對,自然會收穫不對的結果,種假種子,怎麼可能有真收成呢?而有的人心態太急,就算種下的都是真種子,還沒發芽都被他從土裡挖出來,急著看結果,就是不肯去澆水,不肯給它發芽成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方法我說歸類到定上,不是說入定,而是借用定的堅持。

「如何行做」的內容更多是強調心態,在方法上列舉了九個字,可以適用初學同修一窺佛心,若是老參就可以加體相用去理解佛法深奧了。不過如果各位對自己有個明確定位,知道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就在其中找到方法,在經文裡找到對治手段,堅持落實,這就是學佛的正常進程了。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