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9、嘆父德行喻


時間:2017/12/13 作者:藎木

《百喻經卷上》9、嘆父德行喻

譯文:從前有個人在大家的面前讚譽自己父親的人品:「我父親仁慈寬厚,不損害他人,不拿不義之財,行為正派,實話實說,並能夠關心和幫助別人。」這時有一個愚蠢的人,聽到這些話,就接著講:「我父親的品行超過您的父親。」大家便問:「有什麼品行呢?請具體說一說。」愚人回答:「我父親從小就斷絕了性行為,從未與異性接觸,做不乾淨的事。」大家發問:「如果他斷絕了性行為,怎麼會生下你呢?」惹來了大家的一片譏笑聲。

這就像社會上沒有常識的人,想稱讚別人的品德,但不了解實際情況,反而會招來人們的詆毀和議論。這和愚蠢的人,本意是讚譽父親,卻由於表達不當,惹人譏笑的道理一樣。

解說:名實相當,方能完美地達到目的。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百喻經》9、嘆父德行喻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兼行布施。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復過汝父。」

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慾①,初無染污②。」眾人語言:「若斷淫慾,云何生汝?」深為時人之所怪笑。

猶如世間無智之流,欲贊人德,不識其實,反致毀呰③。如彼愚者,意好嘆父,言成過失,此亦如是。

注釋:

①淫慾:在性行為上放縱,違反社會道德。本文指性行為。

②初無染污:從未與異性有過接觸。

③毀訾:詆毀議論。

辨析:從初衷上看是相同的,但結果卻相去甚遠,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樹一精神」的說法。在自然中,如果認起真來,也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在世界上亦無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但作為人,有一點在生活中是相同的,就是都需要理解、信任、關心、鼓勵和充滿愛的心,孩童需要鼓勵,老者也同樣如此,也許在經過了許多風風雨雨、悲歡離合的歲月之後,更需要也更能體會出鼓勵和尊重的內涵和意蘊。當然適當的方法和善意表彰的意願要統一。要想使動機和效果相合,把握分寸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氂

3、網文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