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關於外境唯心所現的辯論


時間:2018/1/4 作者:頓解

在佛教中,外境唯心所現的道理極其深奧難懂,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一直生活在外境獨立於自心而客觀存在的錯覺之中,要認識到存在於心中的這個錯覺殊為不易。佛陀認為,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存在於心中的謬誤,如果不想方設法去除心中的謬誤,則永遠不能去除痛苦,到達覺悟的彼岸。要想去除外境獨立於自心而客觀存在的錯覺,只有反覆觀察和思維「外境唯心所現」的道理。所以,這裡我們再次用假想兩個人進行辯論的方式,觀察並思考一下外境唯心所現的道理。這兩個人,一個是「誠實凡夫」,一個是「唯識論師」。「誠實凡夫」因具有外境獨立於自心而客觀存在的錯覺,所以叫做凡夫;但是他誠實、實事求是、無有狡詐,不僅如此,他還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如理思維的能力,所以叫做「誠實凡夫」;「唯識論師」深刻了達唯識宗所說的「外境唯心所現」的道理,並能通過言語使凡夫認知到自心中的謬誤。有一天,這兩個人聚在了一起,進行了如下的辯論:

誠實凡夫:聽說你們佛教認為外境唯心所現,我對這個說法不能認同!「外境獨立於我們的能知心在外面客觀存在」這個結論,可以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加以證明。以外境的鮮花為例:鮮花獨立於我們能知的眼根在外面客觀存在,因為我的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鮮花。

唯識論師:你的立論「外境在外面獨立於能知心客觀存在」難以成立,因為「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這個因不成立。

誠實凡夫:為什麼「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這個因不成立呢?

唯識論師:就以你所承許的「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鮮花」為例來加以說明吧!當你說「眼根看到了外境的鮮花」時,必定要承許眼根中產生了一個「鮮花的認知」,你說是嗎?

誠實凡夫:是的!(因為誠實凡夫思維到:如果不承認眼根中產生了「鮮花的認知」,那麼就無法成立眼根看到了鮮花。因為若眼根中什麼認知都沒有而能看到鮮花,那麼為什麼不看到樹木或其它顯現呢?反正眼根中沒有任何認知就能看到東西。再者,如果承許眼根中無有任何認知就能看到鮮花,則應當成立死人也能看見東西了,或者無情的土木等也能看見東西了,因為看見外境根本不需要產生認知之故。)

唯識論師:你所承許的「眼根看到鮮花」和「眼根中產生鮮花的認知」實際上是一回事。這樣一來,你必須承認:眼根是通過「眼根中的認知」來感知外境的。

誠實凡夫:是的!眼根確實是通過「眼根中的認知」來感知外境的。(他不得不這樣承認,因為假如回答說「不是」,這就意味著眼根中沒有產生鮮花的認知,眼根也會感知鮮花,這會進一步導出死人也能見外境等怪論。)

唯識論師:你不僅要承許:眼根是通過「眼根中的認知」來感知外境的,而且還要承許:眼根只能通過「眼根中的認知」來感知外境。

誠實凡夫:是的!(因為誠實凡夫對自己的承許和判斷加以觀察之後發現,除了通過「眼根中的認知」之外,眼根不可能再有第二條途徑感知外境了。)

唯識論師:眼根中「鮮花的認知」只能存在於眼根,而不存在於你所承許的外境鮮花上,你也必須承認這一點。

誠實凡夫:是的!我承認這一點。(因為在凡夫的心中,「認知在內,外境在外,認知和外境分離」是他們一向的觀點。)

唯識論師:眼根中只能存在「認知」,其它任何「認知」之外的事物——例如你們所承許的外境——都不能在眼根中存在,你承認這一點嗎?

誠實凡夫:承認!(誠實凡夫思考之後,發現只能這樣承許。因為如果承認眼根中存在外境,則眼根就無需藉助於「認知」這箇中間媒介來感知外境了,這和先前眼根是藉助「認知」來認識外境的承許矛盾了。)

唯識論師:好的!你一方面承認眼根中只能存在「認知」,「認知」之外的事物在眼根中不存在,一方面又承認眼根通過「認知」這箇中間媒介來感知了外境,這顯然說不過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所承許的「外境」從來就沒有在眼根中存在過,眼根永遠只能和眼根中的「認知」這箇中間媒介「見面」,而不能和你所承許的外境「見面」,所以,外境相對於眼根來說,只能是永遠沒有「照過面」的彼岸。這個道理的一個比喻是:假如我們只見過某個人的照片而沒有見過這個人本身,於是就宣稱見到了這個人本身,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人和人的照片是兩個不同的對境。同樣,既然眼根只「見過」眼根中的認知,和你所承許的外境從來沒有「見過面」,所以你所說的「五根感知了外境的存在」這個判斷難以成立!

唯識論師:將我上面所說的推理進行歸納,即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並不能感知凡夫所承許的外境,因五根只能擁有凡夫所承許的五識,且凡夫所承許的五識和外境在空間上分離非一體之故。

(經過上面的辯論,誠實凡夫大為困惑,因為一方面他發現唯識論師的推理是很嚴密的,自己根本無法加以反駁,另一方面唯識論師所得出的「五根不能感知外境,只能擁有認知」的結論讓他感到詫異,於是他進一步不解地向唯識論師發問:)

誠實凡夫:如果像你所說的那樣,眼根不能見到外境,那麼我們的眼根所見到的到底是什麼呢?

唯識論師:我們的五根所見到的——也即你所承許的外境——實際上就是五識(也即五根中的認知),因五根只能擁有五識之故。

誠實凡夫:你所說的「五識」明明在我的五根裡面,外境在五根之外存在,這是我們很多人一向以來的感覺,為什麼我們所感覺到的和你所說的不一樣呢?

唯識論師:俗話說:「謊言被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到那時即使「真理」呈現在這樣的人面前,也會被看成謬誤。同樣,「識在內,境在外,境識分離」的謊言不知被凡夫重複了多少遍了,所以當「境即是識」的真理呈現在這樣的人面前時,也會被看成謬誤。要消除心中的這個謬誤,需要反覆觀察、思維並認定如下兩個事實:①五根只能擁有五識,五識之外的任何事物——包括我們所承許的外境——根本不可能在五根之記憶體在;②我們所承許的外境顯現在了五根面前。對上面所說的這兩個事實反覆加以觀察認定,自然就會得出結論:凡夫所承許的外境實際上就是五識。和這個推理相對應的一個比喻是:假如「國王除了王冠之外什麼也不戴在頭上」的判斷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某天見到國王的頭上戴了一樣東西,那麼這樣東西必定就是王冠了。五根既然只能見到五識,而不能見到其它,現在五根見到了「所謂的外境」,那麼外境必定就是五識了!

誠實凡夫:既然眼根所見是眼識,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眼識是外境的感覺呢?

唯識論師: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末那識和意識)在眼識之上產生了二取執著之故。所謂「二取」,即能取所取。心在眼識之上產生這種二取執著之後,我們就產生了一種錯覺:外境在外面存在,能認知的覺知在眼根裡面存在。猶如天上本來只有一個月亮,但是將眼球捏一捏,眼睛就會看到兩個月亮——其中一個是原來的真月亮,一個是假的月亮。實際上,那個假月亮只是一種幻覺,從來就不存在。同樣,凡夫認為的「五根中所存在的認知」和「外境」就像這兩個月亮一樣,「五根中的認知」就像那個假月亮,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只是一種幻覺而已;而「外境」就像那個真月亮,實際上是五識本身,卻被凡夫冤枉為外境。

唯識論師:(以深邃的目光凝視著虛空,停頓了一會,又接著說)我們的心在五識之上產生一種執著,這種執著就會將我們禁錮在其中。例如,如果我們的心在鮮花的眼識之上產生了「美」的執著,我們就會覺得鮮花很「美」,其實在鮮花的眼識之上根本就沒有「美」這種東西存在,「美」是因為內心的虛妄執著而產生的一種感覺;又如,如果我們的心對某人產生了「壞」的執著,我們就會覺得此人很「壞」,其實在這個人身上無論怎樣觀察,都無法找到「壞」這樣東西。如果此人想方設法利益我們,成為好朋友之後,我們又會覺得這個人很「好」,原先這個人身上的「壞」好像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好壞」都是因為內心的執著而有。同樣,五識之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內外」,心在其上產生了內外的二取執著之後,就似乎產生了「能知的五識」和「所知的外境」,其實這兩者都不存在。

誠實凡夫:你說的道理太深奧了,佛法真是博大精深啊,讓我回去慢慢消化吧!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