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教我們不要執著!但是我們的心啊,非要執著不可,哎,特別怪!例如說有幾個問題,大家請我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叫你不要生心嘛!叫你不執著!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心還能生嗎?那就叫無生嘛!就是讓你不生,無生才無滅,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生!知道吧!不著色生心,不著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什麼都不執著了,這個心還怎麼生?這是指著妄心說的,咱們待在禪堂裡頭,不是經常班首師父給我們講開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我們那狂妄的心啊,一時不停,總是要攀緣,要有點執著,當你一切都無所住的時候而生其心,就告訴你不生心吶!不用文字言說,你不要瞎想!就這麼句話。在禪堂用功的時候,一進禪堂裡頭,師父、維那師告訴你了:身心放下。當要做功夫的時候,香板一打,讓你放下,什麼都不要執著。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既然是無住了,你心不生了,這叫無生,無生呢也就無滅了。因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我多一點解釋,告訴你,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你解釋什麼呢?還要多解釋嗎?越多解釋你越生心,這是虛妄的心,咱們眾生心就是放不下,特別我們在禪堂用功,告訴你了這是選佛場。怎麼樣能成佛?心空及第歸。你必須得先把心空掉,但是眾生心呢,總要撈摸點東西,總要執著點東西,你給他把境奪了,金剛經說奪境,一切境都給它消滅掉,不奪境你心生不起來了,就是讓你不生啊!多一點解釋你就糊塗了,越解釋多了就越糊塗,咱們學禪的人,禪門一支香,這柱香點起,在那一坐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但有言說,都無實意,是滅斷言說的。
我們第一句話,請諸位師父參話頭,參過沒有啊?當你沒說話,前頭是什麼?話頭話頭啊!當你一說出就是話尾巴了,就不是話頭了,還什麼話頭呢?參話頭就是讓你達到無言說,當你沒說話的前頭,你參吧,是什麼?這是機鋒啊!當你說出來,就沒有實義了。你參話頭是什麼?就要你不生心不動念!當你一起念一生心就不是話頭了,一生心就動念了,就是話尾巴了,那還叫什麼話頭呢?就像我們另一種說法也是跟這個意義是一樣的:父母未生之前的,誰是我啊!就是我爸爸我媽媽沒生我之前,我在哪裡啊?這是第一個參的。生我之後我是誰?你有這個肉體了,受了生之後了,就是說,我在哪裡啊?我到底是誰?誰是我?我是誰?因此呢,金剛經是啟示什麼,讓你是離言說,不要起心動念,言語道斷。言語這條道路啊,斷絕了。沒有,心行處滅,心裡的思想,心識的運轉沒有了。滅就是沒有了。咱們要糾正一個什麼東西,古人告訴我們:越描越黑。你不說還好一點,越說是非越多,給他截止不說了,沒有啦!所以咱這修禪的人言語道斷,離開語言,心行處滅,心什麼思想都沒有,心的運動停下來了,沒有心。
生住異滅四相,讓我多解釋一點。生住異滅四相就是沒有生相,一切事物生起,這是生相了,生而後住,生來就住啊。咱們舉個例吧,當我們生下來就住世了,從不會說話到漸漸會說話,會運動了,那要生活,得學本事啊!那你在住世的時候必須得學。要住嘛,要生存嘛。在這個住的時候他起變異,咱從生下來隨時在變,一歲變到十歲,十歲變到二十歲,這個變異過程就是生成過程,大家去分析一下,你生了之後就是在向滅了走,生住異滅四相是輪流的,沒有一刻停的。生時候,願他快點長大,大的時候漸漸就快老了,老了完了就死了。生、住、異、滅循環。什麼是生、住、異、滅相?咱們每個人受的、想的一切事物,咱們的寺廟每天都在變,它每天不停的變化,往什麼地方變呢!往了滅了變,到最後消失掉,咱們這個地球儘管它多少億萬萬年,它每天都在變啊!沒有一時刻的停,這就是異相了。這個住相是沒有的啦!看著是住,那有住相啊!它不停地演變,從住到異了,咱必須都用顯現變,那十歲孩子絕不是大人,它就變啦!那就叫異啊!異是變化的意思,兩歲它不停留,它變三十,三十變四十,變完了它消失了,就產生意外,不讓這個規矩循環。有沒有兩歲死的啊!有沒有十幾歲死的啊!這個四相隨時變化的,不是固定的,循著一切事物它的成長到它的變壞,就要你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演變當中,沒有固定的。生滅,生滅法中間加住相異相其實就是生滅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那生滅滅己呢!寂滅為樂,就是佛教授我們的,這樣來理解就對了。好,那麼簡單地把這個想問我的問題跟你們說一下,再重複一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告訴你無生,你怎麼樣能達到無生的境界呢?諸法不住啊!沒有體性的啦!一切都無住,你這個心怎麼生嘛!心不生,種種法沒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意思啊!本來是在教你的時候跟你說明,對我們參禪的道友可不要說明,為什麼?讓你參嘛!都跟你說明白了你參什麼?你就不參啦!就讓你參,參就是不懂父母未生我的時候,參啊!你參吧!那時候我在那裡,生下我來我又是誰呢!這些個問題是讓你參的,參明白了,這叫開悟啊!但是這個歷程可能是三年五載,可能是三二十年。我看我們那個走廊牆上寫著的:「參話頭」。你參吧!當你沒說話前頭是什麼?那個你要明白了就叫開悟了。就要你明白那個沒說話前頭誰是我,這個意思叫你破我執,在教下講不要執著,沒有我,就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參就是參父母未生之前誰是我,生了我之後我又是誰,這就是要你參的呀!說破了還參什麼?所以參話頭,乃至寫個參話頭,這個已經話尾巴了,不是話頭啦!有語言有文字都不是話頭,這個沒有說話以前,你參吧:「是什麼?」這才叫做參話頭。要跟你說出來那還有什麼意思了嘛!那還參什麼了嘛!簡單說:沒有說話以前,沒有、什麼都沒有。因此呢,說一切眾生他不理解,他非要找一個明白,越明白越糊塗,明白得越多糊塗越大。
舉個故事說吧: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到寺廟裡頭來逛廟,佛印禪師帶著蘇東坡,蘇東坡看到觀音菩薩塑像前觀音菩薩拿個念珠,塑像塑一個念珠,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說:觀世音菩薩塑個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啊!佛印禪師說: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呀!這蘇東坡就迷惑了,說:觀世音菩薩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還要計數,哎呀,佛印禪師你給我解釋、解釋。佛印禪師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參去吧!我不給你解釋。兩人繼續在廟裡頭逛,出了廟了,蘇東坡跟佛印禪師說:不要你說,我明白了。佛印禪師問他說:你明白了什麼?求人不如求己呀!就是觀音菩薩拿念珠,觀音菩薩說求人不如求己。咱們今天可能還沒明白,這就是讓你反聞聞自性。
楞嚴經上說「反聞聞自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所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來如是章句,生實信否?」佛你說這句話,這種教導,眾生能信嗎?這是我們今天前頭解釋這些話,這種道理甚深難得理解啊。為什麼?無相法門,叫你心什麼都不住,乃至布施不要執著相,就是平等了。對一切眾生如佛想,普見一切眾生都把他當成佛,見眾生不見眾生相,見眾生的法身,所以你布施時候你不執著錢的數字多少,也不要執著這個老和尚當供養,這個小和尚沒修行我就不供養,這就叫執著,不平等。平等供養,對一切眾生平等。平等,這佛指的是啊,見性成佛呀,見到法身啊,你對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佛,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甚深般若波羅密。
剛才沒有講經文,跟大家解釋這些問題都是甚深般若波羅密。看話頭,什麼是話頭?甚深般若波羅密。所以須菩提問佛說:佛啊你這樣說話,那眾生能信嗎?那眾生有這個智慧信入嗎?佛就駁斥須菩提:說你這個說法、看法、認識問題的認識法不對,佛告訴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到後五百歲——這個時候是佛在世給他說的呀。說現在起等我滅後五百年,那個時候就有人信我這句話,持戒的,修福的,有善根的,他對我說的這個能生起信心,不執著一切相,要見諸相虛妄,則見如來。相都是假的,假的就是不住法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所住,那心還怎麼生呢?就達到無生了。這佛就讓你證得無生理呀。剛才我們問這句話也是這個含義呀,說讓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還生其心哩,是要你生而無生,無相無著而生,就這麼個意思。無所住,心不能生嘛,這個不生的才是真心哩,就達到無生無滅。不生的就不滅了,有生就有滅,無生無滅,這個道理得大家多用心,多用腦子啊,用心哩,你觀哩,不要在語言文字上講去。
所以佛給須菩提說,在我滅後五百年,有善根的眾生修戒修福的,他對我的這個話能生信心。所以我們大家學《金剛經》我們都能生起信心,相信佛說是實實在在的,都以這個為實在的,那麼說明了這個人他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的善根哩,他在無量千萬佛所種的善根。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現在能夠聽到般若波羅密經,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個名字,還不說你內容理解,你就能聽到一個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萬生種的善根啊!為什麼?咱們這兒已經離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種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個五百年了,已是五個五百年,六個五百年了,你還能聽到《金剛經》,你不謗毀,還信,功德就無量。
佛曾經這樣預言:佛在涅磐了之後,佛不在世間了,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之內呀,有很多聞法證果得解脫的!第一個五百年,那時跟佛在世時很相似,聞法,修道,證初果,證二果,證三果,證四果,證道的人很多的,等佛滅度第二個五百年,就是一千年啦,這個時候眾生啊,修禪定的多,而且修得非常堅固堅定。佛滅後第三個五百年呢,多聞堅固,聞法的多,說法也多了,有說的才有聞的嘛,叫多聞堅固。堅固,就是這個世間上多數都是說法者,都能聞法,堅固是這個含義。
第一個五百年都能夠學佛法成道,第二個五百年,聞到佛法就能修禪定,得禪定的功夫,第三個五百年就是多聞啦,第四個五百年就是二千年,修廟,建塔,建寺,做這功德的非常多,這個時間也過去了,咱們現在是第五個五百年,鬥爭堅固,以後啊,第六個五百年,第七個五百年,全是鬥爭堅固。社會上戰亂,乃至佛弟子跟佛弟子的戰鬥,寺廟裡的爭鬥,奪廟產的很多呀,這是第五個五百年,鬥爭堅固,以後就是末法啦。
所以在這段經義上講,聞到這個《金剛經》這種章句,聞到這個說法啦就是乃至一念生淨心者,清淨心。什麼叫無念的清淨心呢?就是不執著,什麼都看破了,什麼都放得下,只是一念放得下都不得了了,乃至一念生淨心呢?什麼叫淨呢?就是恢復你本來面目,咱們禪堂就是佛的本來面目,回歸你那個真心,乃至就這一念的真心起,這人善根都不得了了。佛跟須菩提說,這個人如來悉知悉見。那如來就知道他,也見到他,這個眾生呢就這一念的聞到這種經,這個《金剛經》,能生起清淨信心來,福德無量。為什麼?他這個信一點染垢沒有,清淨的無相,無願,無念,這麼一個清淨淨心,所以佛就看見他啦,佛以佛眼觀,能悉知悉見到這個人。
說這一念間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這一念,如果時間再長一點,十念,百念,乃至到一天,這就不容易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人在這一念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叫清淨信。離了一切相,生起清淨心,這一念的清淨信心吶,那個福德就無量了。怎麼解釋呢?咱們學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他這一念心,清淨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到了彼岸了。以智慧的力量,從此岸到達彼岸,從生死當中到了無生無滅的當中。但僅僅是一念喔,不是成就了。乃至一念生淨心就這麼大福德,為什麼?何以故?因為在這一念當中,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就這一念間,一念,無一切相,全是般若智慧,他心契合般若。在這一念所有的虛妄、妄執啊,全消滅了,消融了。那下一念就不行了,如果念念都能這樣,那不就是佛了?這是佛舉例來說了,假使這一念,它沒有一切相了,沒有一切相就達到無生,達到諸法無生,無生了呢也無滅,達到無生無滅,但是就是一念,如果能夠念念都這樣子,那就是佛了。
登了地的菩薩,見了法身,見了法身理他就證得了一份,佛的十份當中他證得了一份。達到十份了就圓滿了。那可不是一念了,那就是念念。所以,從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所有一切的地位相狀,都是有名有相的,要達到無相,頓入,禪宗有這麼句話:供養千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的道人。供養千佛的功德跟供養一個無心的道人的功德相提而並論,為什麼?這就是無念。因為他已經清淨了,達到清淨無念的信心,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他把生滅心滅掉,生滅心滅掉呢,就是不生不滅了,就是悟得了,這叫沒有妄念。這一念真的能消除一切的妄念,所以這一念的清淨心啊就是不可思議的,這一念是般若波羅蜜,就這麼個意思。
什麼原因?何以故?是諸眾生,要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要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要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他要我們的心啊,要離相,不要執著!首先在我們眼睛上看,男相,女相,老人,年輕,出家相,在家相,我看那小狗來回跑,人相跟狗相,這都叫眾生相。如果你對這些個一律的都沒有分別心,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呢,就是心不取相,不執著我人眾生壽者,也不執著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非法,一切無著,這叫般若波羅蜜。所以佛叫眾生:放下吧!不應該取法,也沒有什麼非法,也沒有什麼正法。不應取法,正法跟非法、正邪是分別而說的,其實法本無生,一切諸法,沒有生。
因境有,因外頭的環境緣生諸法,這個意義很深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切諸法全是緣生的,緣生諸法無自性,沒有他的體,所以他是變化的,是無常的,生滅的,因此不應該取非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都不應該取。正法是對著非法說的,正對著邪說的。所以佛對須菩提說:如來不是常說嗎,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段文字呢,就說,佛跟須菩提說啊,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那個過河的船一樣呢,像過河的筏子一樣呢,擺渡啊,你要過河,得借只船,借這個筏子,過了河了,過了河了就算了,你還能把船背著嗎?你過了河上岸了你就走吧,你還把船背到啊?你背得動嗎?!它壓下來壓死你了。就是說我們人,或者聞到法,把佛所說的那個法啊,就當那個筏喻啊,是過渡的東西了。這還是正法,那非法呢?非法更不需要說了。正法也應當舍,正法都要舍,何況非法呢?所以這個事,佛跟須菩提說啊,怕須菩提不明白,所以用過河船來比喻,說我們在此岸要到彼岸,就像我們在過河,你得經過船,經過擺渡,把你從這邊擺到那邊去,你過了河了你就自在你就走了吧,辦你的事去了吧,你能把那個船背到嗎?佛所說的法,就是讓你得解脫,你已經解脫了,成道了,那你不要再把佛說的法背著了,你放下吧!就是這麼個意思。
佛說一切法,是方便善巧,為了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的煩惱,等你業障跟你煩惱都消除了,你就成道了,你還背著佛的法做什麼呢?這句話就這麼一個含義,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過河那個筏子一樣的!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佛所說的正法都舍,都應該舍掉,何況世間一切法,世間事物你不要貪戀啦,就叫你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一切不執著。這個在我們的禪堂道友們,他只是看一句話頭,到禪堂修行的如果還念金剛經,咱們還講金剛經就不是禪和子啦!是教下的,但是你學完了懂得這個道理,再回禪堂再參,參什麼?參父母未生以前,參話頭,你可以這樣參啦!我未說話以前有什麼?有東西可在嗎?這叫話頭,話頭是什麼也沒有的啊!坐禪人就是要觀,觀什麼?諸法皆空,要想我們以金剛經為例子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坐在禪堂裡頭沒個禪堂,什麼都沒有,那就頓超直入,立證菩提。
可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自在就是空。空才自在,不空就不自在。這個意思啊!因為我們對佛法不明白,當我們明白了,經卷也不必太執著了。你放下吧!就是這個含義,所以說到這,佛又跟須菩提打招呼,須菩提你對這一段意思你怎麼想的呀!你怎麼看法,佛又再問須菩提,例如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說佛證了正等正覺啦!那須菩提當言是正確的啦!佛,你是證得正等正覺啦!如來有所說法耶,佛這幾十年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佛問須菩提:你是不是看見佛成了道了,成了佛了!完了說法教化眾生的?須菩提就如實答: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意啊!現在我明白了,我現在知道佛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定的,什麼法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也無法如來可說,有法如來可說嗎?為什麼我這樣說呢?何以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是正法、非法。非法呀!非非法呀!對呀!不對呀!都不可說,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
須菩提這個時候他不隨著佛的言轉了,他明白了,無為法沒有言說的,只是顯現的,佛的真體、一切眾生的性體,湛然寂靜,不是語言能表達出來的,也沒有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屬於名相,所以一切都叫分別,都叫有為之法,但有言說都無實意,這一切的菩薩所證得的果位,二乘說證得之果位,他們所證得的不同。見真理啊!有大小、深淺之別,是有差別,但是這個差別都是不可取、不可說,說非法是錯誤的,說非非法也是錯誤的,但有言說都無實意啊!
一切言說只是表達,這個道理我們大家可以這樣去想,我們說火的時候,你說火併不是火,像我們燈裡頭點的是什麼?那是火,當你說火不是火,為什麼?說火就是火,那麼把你嘴就燒掉啦!你說什麼只是一個表示而己,佛所說的法只是讓人家領悟而己,領悟了就放下吧!這個含義呀!這就叫你悟得無相、無相的真理,沒有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意,言說是表達的意思,讓你懂得跟你說火,你感覺熱,跟你說水,你感到水是流動的、不停的,但是語言不是,語言只是表達而己,所以佛說一切法的時候,是對機說的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須菩提解答了,到這個時候,經過這些辯論啊,須菩提明白了,像我們眾生本具的心性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你成佛也不是外邊得來的,現在你迷了做眾生也不是失掉了,迷了就是不顯現,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因為修煉才得到的,是你自己本具的,是顯現而己,那諸佛修成了,眾生本具而沒有修成,沒有修就是這麼個意思。像金子在礦石裡頭,夾在礦石裡頭,你沒有把它取出來的時候是礦石並不是金子,等把石頭都去掉,礦石裡頭取出了金子,經過煅煉、經過磨擦才能顯現,就是這個一樣的含義。因此啊,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是非法呀,非非法呀,是對呀,是不對呀,沒有這個定義。為什麼?一切賢聖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無為之法,它的體不可思議的。咱們一說到體啊,我們思想就想到有個實在的東西,法體是沒有實在的東西的,把它比喻成虛空一樣的,空有實體嗎?沒有!
當我們要明白我們這個心了啊,那可大得不得了,所以華嚴經上說: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那是我們心的本體,跟太虛空一樣的,遍滿法界的,這個都顯心的。這一段經文啊,是我們這個金剛經的重要重點,因為須菩提問佛「云何住心」。這心怎麼住?云何降伏其心?就說我這個心不住,我降伏不了我這的心。這就是佛給他說的,都是住心降心的方法呀。咱又要舉一個例子說:心本無生,因境有。說你的心啊,靜下來的時候,什麼境界都沒有,假使有個現象,人家喊你的名字,這就境界來了。你知人叫你,這叫因境有,對,因為有境相才顯現,沒有境界相呢,它就不會顯現了。說心本無生,因境有,遇到什麼個緣,遇到什麼境界相,你心就馬上生起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那心就無生了。境沒有了,你心還有嗎?心也就沒有了,所以前面講的無心道人,等到你的心都沒有了就成了。那個無心可不是說是妄,「沒有了」是真心顯現,等你狂心頓歇,歇至菩提,你的智慧可就成就了。這段意思啊,就是讓明心見性。不過不像禪堂那兒只讓你一句話不說讓你參。
這個給你解開了。說怎麼達到無心。再說淺進,你任何不執著,你不執著跟你毫沒關係。毫沒關係,什麼事物都跟你都沒關係,你一執著,什麼都跟你有關係,就是這樣。因此呢,如來所說的法:「何以故」。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也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呀。說佛說的法對啊,不對啊,當然有言說都無實意,因為什麼,它是無為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啊,不是有為法顯現的。這個道理啊,恐怕我們一般的,特別我們在家的道友他沒法理解的。那你可以從初步、最初入手。說你的心,你坐這兒沒有生,外邊有個境界相,你心就隨著境界相就生起來了,什麼境界相都沒有,你靜下來,你的心什麼也不生。
當有人喊你,喊你的名字,你心馬上就生起了,又跟你說些個什麼事兒,就心隨境轉。心隨境轉的時候,那你的心啊就不是真心了,是妄心,隨妄的境界轉。這個道理啊不是我們現在聽這麼幾句話就明白的,那就沒有眾生了,都成佛了。這箇中間還要你很多的去修行。去修行啊,因為在如來所說的文字,語言文字只是給你個代表,一個符號,要你在這個上取得認識。取得認識啊,你不要產生了虛妄的知見,你要悟得。悟得什麼呢?無相,沒有相。諸法無相,諸法真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有相,就是假的,它要壞,它要消滅。無相還要消滅嗎?誰能把虛空消滅掉啊。就是這個意思。說知解越多了,與你本心距離越遠,所以說一法不生,一念不起,這樣的眾生,容易達歸本心。但是一切法,所有的言說,佛說法是因基說的啊。有什麼樣根基,給他說什麼樣法,但是你不明心的人,永遠成不到佛。必須得明心。所以明心呢就要了達你自己。比如說我們念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觀,觀諸法不生不滅。如果你不是這樣觀,你口裡念,你心裡不去行,你能得到嗎?
佛叫我們不貪、不嗔、不痴,咱們舉個例子說吧:人家惹了你了,罵你了,你腦子裡就沒個我,你不會生煩惱?你有個假名,你張三李四,人家罵張三,因為你是張三,你不舒服了,如果你是李四呢,他罵的張三,跟我沒關係。就是這個含義。如果你沒相,什麼相都沒有,那你對一切都不執著了,任何事物你都放的下,看的破。而每個眾生他都不這樣去想。咱們出生帶什麼來了啊?你帶來什麼東西來了啊?當媽媽生我們的時候,你什麼也都沒有,當你死了之後,現在火化,給你一燒,哪個是你啊?你還有什麼啊?生你沒帶來什麼東西,等你死了你也什麼東西帶不走,什麼也都不是你。這個道理很簡單的。明白嗎?人人都明白。
這個很簡單,人人都明白,但是為什麼人放不下呢?這箇中間有一個妄心,就是那個心不歇。所以對一切事物啊,你必須得加深入了解,經常觀。觀,咱們在語言當中隨便說什麼東西,全是」我的」,家庭眷屬,一切物質,都是「我的」,中間必加「的」字。為什麼呢?因為不是我,「我的」都不是我,但是屬於我的,你把這個「的」字去掉,那「我就」在哪裡?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頭和我的身體,離開身體我在哪裡?這個是「我的」啊,那我呢?這個叫我們觀,觀就是你思維,想想就是我們修行。你每天在這兒修行,那等你把我找到了,你開悟了。所以我們說開悟啊,他明白了。這肉體不是我,那說明了肉體你死了之後,你還有個真我存在。
人人說死了,死了,死了不了啊。死不了,什麼呢?業還隨著你,假使百千劫,經過億萬萬年,你所造的業,就你作的業是善或者惡,不了,所作業不亡,隨著你,你欠人的,一定得還,就是你業不了,假使你修道修成了,一下子空觀成立了,了了,這一下永遠了了。空了。因為世間人都在做那福德。
前段文字都辨的是智慧,只講智慧。那以下的文字,佛就用了個福德,物質來形容這。形容什麼呢?形容這個得失,形容有無,形容無念,形容無住。「須菩提於意云何」。說你怎麼想的。凡是於意云何啊,佛都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思考,說你怎麼想的?佛就跟他說,要是有個人有好多的財富,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有這麼多的財物,咱們不用說三千大千世界了,咱們就說整個江西土地上的都是珠寶,這個說得大了,三千大千世界珠寶,一個佛所化度的地方,拿來作什麼?布施給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珠寶這個來布施,那這人所得的福德,該多了吧?「寧為多否」。多不多?須菩提言:甚多呀。這個福德啊太大了。「何以故」,為什麼我說他多呢?
世尊。我說不是物質,說是精神,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不論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是有窮盡的啦,它還是有盡的,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不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這是顯的意思啊。說用這麼些個七寶來供養給眾生,來布施,福德該多吧?那麼須菩提就接著說:是福德,即非福德相,是相不是性。你數量再多,還是有盡的時候,要是福德體呢,那就不盡了。這個所說的空意,就是咱們所說的一切物質,它畢竟是有限的,有數量的,不是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麼,還是有限量的,因此它的體、性那是真多,所以須菩提說甚多。甚多不是相,福德即非福德相。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福德不是福德性。
這段就告訴我們,般若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啊。須菩提是以智慧來答的,佛說的是以相上來說的,相,有相皆歸盡。假使我們證到無為,那個福德無窮無盡了,凡是有為法都有盡的。那佛呢舉這麼個例子,要是人滿三千大千的這個福德,很大吧。須菩提拿理上答的,佛說的啊,福德即非福德相。這個福德不算多,福德性才算多。那福德性是什麼?是空,空啊。但是是勝意空,含著無量性功德。如來說福德多的意思,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這是按世俗,須菩提答呢,按理上答的。佛所說的是事,事能顯理,用理來成事,佛說這個意思是比喻的,不是顯這個的。是顯什麼?顯你能夠聽到金剛經的,受持金剛經的,顯這個福德。
佛跟須菩提說:要是有人,於此經中。此經就是金剛經。受持多少呢?四句,就是四句話,一個偈頌,就叫偈頌: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四句合起來,叫一個偈子。說你對金剛經僅僅受持四句話,不但自己受持了,還去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可大了。大到什麼程度,比那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啊,那福德大多少倍。那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
「何以故」。佛對自己啊,自設問答,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須菩提啊,一切諸佛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說一切諸佛所證得的果,成了佛了,都是因為得聞得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一佛二佛啊,一切諸佛乃至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的。那這個功德可大了,那不是世間財物了。因此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不要多,只有四句話就可以,完了不但自己受持,而且還給別人說,那這個福德呀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大的多,那個是有相的,這個是無相的,無相的永遠不可壞,有相的都是有盡的,這個是無盡的。因此一切諸佛的成佛都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而成就的,那佛又怕眾生執著這個法。
須菩提啊,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要執著啊一執著就不行了,所以在《金剛經》前頭說後頭就譴,譴呢就是讓你不執著,一執著,一執著就不解脫了,一執著就有形相了,但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無相法門,大千世界是有相的,而佛證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相的,這怎能相比啊?此經的功德是讓你去一些執著,去一些障礙,將來圓滿佛果的,一切諸法,一切諸佛的成就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儘管我們還不能深入,還不能悟得,你就從現象上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功德無量。為什麼?這是無相法門,因此,你聞到《金剛經》一句話勝過你得世界財富三千大千世界,因為那個能失掉,你這個聞了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的種子永遠不會失掉,永遠不會失掉。所以說一切佛從此經出,一切法從此經出。這是真締里說的,叫《金剛經》的真實性,《金剛經》所產生的真實性。因此說諸佛皆從此經出,原因在此。
那麼,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你能遇到,你的耳根能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名字,就有這麼大的善根,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但是你要受持,你信,信產生力度,有力量了,有力量就領受,不只相信,還要領受,「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四句話,你要能夠經常這樣念,經常理解,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你要是說《金剛經》,現在你沒開悟沒有證得,那如果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幾年,如果念上十年,你對全經的意思啊即使沒有大徹大悟,也已經明白很多了,這叫受持。受持之後所產生的力度那就更大了,更大了,那麼依著《金剛經〉》而開悟,悟得了,悟得了什麼呢?你就是了生死了,不受生死輪迴所約束。
你有這個種子種下去,你生死一定了,今生沒了,來生,來生沒了,再來生,因為這種金剛種子在你根深蒂固思想裡頭,它種下去了,它要生根,它要發芽,它要成長,你生生世世的都會受持讀誦,因此聯想到我們現在能聽到《金剛經》的名字,咱們前頭已經講了,前面佛已經說過了,不是一生二生千百生所受持過的,那是億萬生,不然你遇不到,遇不到《金剛經》的名字,聽個名字都不容易,你還容易學它義理嗎?
以下佛就講諸相無相,乃至諸相一相,一切相是虛妄的,一切性是真實的,說一相無相,以下就講無相分,不要執著,咱們肉體是假的,隨時消滅的,但是我們這個性體永遠不會消滅。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又問須菩提了,說你怎麼想啊?「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意思說一相無相,上面所講的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那人家就疑惑了,那聲聞所證的果是真的,是假的?是不是證的?那不是有取嗎?有證嗎?因此,佛這樣子假設證人問到:須菩提,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說證了初果的人。須陀洹是證了初果的人,說證了初果的人呢他是不是就這樣想法?說:我證了須陀洹果位了?須菩提:「不也,世尊。」什麼緣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那就是初果的聖人啊!須陀洹看破了,對人間的事物看破了,他把見煩惱斷了,見什麼不起分別了,說證了果哩,斷了惑了。惑是迷惑呀,不被這個見的迷惑。佛問須菩提說,你怎麼樣想的,須陀洹,證了須陀洹果位的人他是不是有這個念頭:我得了須陀洹果了,我證得初果了。
須菩提:「不也,世尊。」須菩提說不是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入流啊,入了聖人的流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是聖人啦,雖然沒有全部了生死,已經把見惑斷了,斷了,入流無所入。為什麼說無所入呢?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啊,對六塵境界相他不起分別了,他不為六塵境界相所轉,這就證了初果的聖人。那麼一般的沒有證這個果位的人,見色就起分別,聞聲也起愛憎,香味觸法都執著貪享,有是非觀念。須陀洹證得了,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呢,他不起分別,沒有迷惑了,他明白了,全是假的,不為色生香味觸法所迷,就這個意思。咱們凡夫呢?就被色生香味觸法而迷,吃好的,穿好的,有分別心啊,有貪愛心。證了初果,他在這些個事物上不起貪愛心了,不起分別心了,因此就叫證了果了,斷了這種迷惑。咱們見什麼分別什麼,等證了初果的人,他見惑斷了,他不起分別了。這個斷惑,看來是出凡入聖,但是這一步非常難,難啊!在凡夫,突然證了聖果,那佛形容這「如四十里路急流水」。說從那個山坡往下流,大概四十華里,那股力量,能夠把他斷絕了,使他不流,得有這麼大力量。
咱們見色,生貪愛心,好的,就想取,這不高興的,就想舍,舍又舍不掉,取又取不著,這叫迷惑。證了初果的聖人呢,他沒有這種思想了,他能斷,所以佛形容「如斷四十里路急流水」。但是,看來是入聖道的時候,這個是第一步,但是在這大菩薩看到這初果呀,他看著很小,在我們一般的我們出家人學了佛法的,對於初果聖人呢,這小果,證不證沒什麼關係,其實是你能斷了這個見惑無分別,就很難很難了!很難很難了!咱們見什麼起貪愛心,見什麼起分別心,因此而造的業,造的這個染業啊,很重很重!若能把這個斷了,第一步就達到了。但這也是入空意啊,入空意啊!在這個空的當中呢,沒有色生香味觸法,也得悟到空理,那叫頓斷,悟到空理那叫頓斷啊!因為須陀洹他現在入到聖流,入了聖位了,入了聖流,從凡夫地出入聖流已經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他見什麼能夠斷貪愛心,那我們呢?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牽引了,牽了,你隨著外頭的業緣轉化,外頭的業緣,你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貪愛什麼。所以,能斷個見惑,不被六塵境界牽引,已經非常不容易,但是對我們說般若波羅蜜的人啊,這個不是我們的目標,不是我們的目標啊。那下回再講吧,今天就講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