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海濤法師:布施可以得到財富,守戒可以得到快樂


時間:2018/4/5 作者:念佛好念佛妙

1.聞法時,如果心念不集中,就好比把水倒入密閉的容器,一滴水也無法注入的。

2.如果不反覆思維它的要點,同時深植於心,就好比把水注入裂壺中。

3.或者以煩惱心來聽聞開示,就如同把加持過的甘露水注入裝有一滴毒液的容器中,甘露染毒後將無法使用。

4.佛教在教義上強調二件事,即正知與修行。

5.佛教的正知讓我們澈悟外在的現象與我們自心的究竟本質,不管古代,一千年前或現代,究竟實相從沒改變。

6.心的本質是明性與空性,它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的實體,它是無始亦無終,不生亦不滅的。

7.在死亡時最糟的敵人就是執著、貪慾以及對人或事的依戀不捨——不管是朋友、家產、財富等等。

8.死亡只是身體與心識的分開,而心識或神識仍繼續作用。

9.生命裡沒有任何可以永久持有並保值的東西。價值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價值觀也隨著變澹。

10.從此生到來世,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你可以掌握,只除了一樣——那就是對自心的觀照了解,以及對菩提心運作的了解。

11.此生的一切活動,宛如波浪般無盡起伏。無數的念頭奔過我們心頭,每個都令我們生起更多念頭,增加更多的迷惑與不滿足。

12.除心能創造輪迴與涅槃外,別無他物——唯念頭爾。一旦我們認識念頭是空性的,心便永遠無法欺騙我們。

13.妄想的顯現如海市蜃樓;美麗的形相無益於心,醜陋的外形也無損於心。

14.心性自身的本體就是空性。我們所稱為心的,並沒有形狀、顏色,從任何一方面來說都是如此;因為沒有任何實有的東西,因為心性它的自性是空的。

15.罪業無論重輕,皆可藉由殊勝的佛法使之消除清淨,唯重罪所需之心力要大,時間要久,才能消除盡淨。

菩薩行

1.進入佛法的第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寶。皈依以後,我們要進一步的持戒,首先要持別解脫戒。

2.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戒。

3.受了戒以後,須做三種修行:

一、要持戒;二、要習禪定;三、要增長智慧。

4.菩薩要布施、守戒、忍辱、精進、禪定,並要有智慧。布施是完全的捨棄,守戒是全力幫助他人,忍辱是克制憤怒,精進是樂於真理,禪定是不執一處,智慧是真理的本義,慈悲是愛的情感。

5.布施可以得到財富,守戒可以得到快樂,忍辱可以有美德,禪定可以得平等,精進可以得真理,智慧可以得自由,慈悲可以達到上述的一切。

6.具菩提心者,方得真覺悟;發菩提心故,與諸佛相契。

7.如果我們能夠發出慈悲的心懷,為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祈求,則我們一方面擴大了我們的心胸,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我們對一切眾生的關懷。

8.發菩提心有三種情形(三種發心):

一、我所以要成佛,乃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為了度眾生髮成佛願。

二、願一切眾生在我之前成佛,先我而成佛。

三、願我及一切眾生都能同時成佛。

9.眾生因有我執,而衍生出貪愛、瞋恨、愚痴、妒(疑)、驕慢等五種束縛。

10.一切眾生,尤其是人道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快樂從何而來?財富資糧具足才有快樂。財富從何而來?即從布施而來。

11.布施在六波羅蜜當中,是最容易修且最有效的法門,所以把它列為第一個波羅蜜。

12.行布施時要具備兩個條件,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即布施者本身具有正念且沒有執著。

13.當我們把物質的東西給別人時,目的是為了利他,亦即利益他人最基本的需要,沒有這些基本的需要則無法生存。

14.生命的布施是指當眾生有恐懼時,我們必須去保護他們,救度他們,即使犧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

15.佛法可使內心平靜,進而了知心的本性,因此要做法布施。

16.當我們以污染的心行布施時,反而會害了別人,就好比給人家毒藥、子彈、刀等,接受的人會受到傷害。

17.以下三種情形亦屬污染心:

一、為了名利而布施。

二、為了競爭而布施,例如,見他人布施多,而生起比他布施更多的心。

三、為了來生能得財富或往生天道而行布施。

18.何謂清淨的布施心?即是以誠懇的態度、供養的態度、沒有條件的態度來布施給他人,所布施的東西都是能夠利益他們的。

19.行布施時要有三種清淨心,即以三種正確的觀念、觀想行布施,也就是三輪體空:

一、應了解自我的真理,應了解布施者無我,且是一種幻化的。

二、應了解所布施的東西也是幻化的。

三、接受我們布施的對象也是幻化的。

20.如能將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則我們所得的功德將會更穩定廣大,更能導致世間及出世間的成就。

21.持戒是一切的基礎,依此基礎,可以使我們得到世間的成就,也可以得到成佛的最高成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