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第20品上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上)白話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譯文:
「須菩提!你認為,佛可以從具足色身見到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莊嚴的色身之處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緣盡則滅,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只是假名為色身而已。」
「須菩提!可以從具足諸相中見到如來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處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而示現的幻象,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相貌,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講話:
關於身相的問題,在第五分及第十三分,佛陀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此身相與三十二相,是應化的色身。第二十分經文中的「具足色身」和第五分、第十二分的色身,有什麼不同處呢?
前分佛陀建立佛眼貫通五眼,遍知恆沙界眾生心行,且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為用,空去內心之相,而廣行布施。此分為除行者對佛顯現於外的具足色身,及五眼神通妙用生起住相,因此再以「見身無住」,剷除吾人對諸佛的色身,生起貪著。
第五分和第十三分的身相、三十二相,是指應化身,但此分的「具足色身」則為萬德莊嚴,百福相好的圓滿報身。經文中佛陀言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此句的「如來」是法身佛,亦即具足圓滿的報身佛,非真如理體,無相的法身佛。
一、圓滿報身非如來心
此分佛陀正顯「佛非色見」之理,蓋清淨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哪裡有永恆存在之相?佛陀借「見相非住」亦推廣福德無實之性。具足色身之相,仍屬有為的,不是不染一塵的般若本體。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分別三身品〉: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為除諸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善男子!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
經論中關於如來三身之說,約有三種:
(一)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二)法身,報身,應身。
(三)法身,應身,化身。
其關係如下:
佛陀在第五分和第十三分先破除應身非法身,在此更進一階把圓滿報身也一併剔淨,令行者不被有相的身所惑,而忘失有個如如之身,獨超三乘六道之色身。
如來說具足色身,是佛順俗諦說;即非具足色身是順真諦說;是名具足色身則為中道第一義諦而說。
法身離言詮形色,非有為的色身能涵蓋得了,其功德莊嚴,又豈是三十二相之法數可說盡。如《維摩詰經》: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以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又黃檗禪師之《傳心法要》: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佛法等。
太原孚上座有一次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時,有一禪者因聽講至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時,禪師忽然失笑,孚上座講罷。便請禪者喝茶,問道:
「我對佛學的研究,僅是依文解義,不夠深契佛旨,適蒙見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給予指教。」
禪師:「座主剛才所講的三德法身,在我聽來,座主並未認識法身。」
座主:「我剛才所講的,有哪些地方不妥當呢?」
禪師:「你再講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禪師:「我不說座主講的不對,只說座主對法身體相妙用,未能認識。」 座主:「既然如此,請慈悲為我開示。」
禪師:「你信得過我嗎?」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禪師:「那你從現在起,停止講經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起放下!」
座主就聽從禪師所言,每日靜心息慮,從初夜至五更,一天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禪師的門。
禪師:「教你保任大法,夜來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過去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緊,致使不能任性消遙,從今以後不敢在語言文字上多生是非!」
座主便罷講經,遍歷諸方,終能名聞宇內。
孚上座離卻文字解義,斂心澄慮,觀照寂然,善惡諸緣一時拋下,終明白語言文字不過是渡河之舟,揹負無用,而契入生身父母,思議不及的真人面孔。
吾人對於形相色身,心起尊卑高下的妄想,不知自尊自重,昧於本心,向遷流幻化,敗壞危脆的四大、五蘊之身,苦苦探求訊息!不知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火,汝不喚醒內里的真佛,致使有廟無佛,有佛不聖,任廟堂頹圮,香火斷絕。
挑水禪師離開了寺院,而與乞丐共起共住。他在貧窮的乞丐中,冶煉自心,從困苦的物質,體會法界無限的妙用。
當他日漸衰老時,有一位朋友教他一種不用行乞的謀生之道──以飯做醋,而他以此,直到圓寂。
在他離開乞丐的行列時,他的一位乞丐朋友給了他一張佛像。他將這張佛像掛在茅屋的牆上,並在它的旁邊貼了一張紙箋,上面寫道── 阿彌陀佛先生:此室頗窄,你暫且委曲在此,但請不要誤會,我是求你幫助我往生你的極樂淨土。
挑水禪師,自尊自重,不求淨土,不羨諸佛,隨所住處恆為安樂國土,知生死不息,非他所造,皆是無明妄想,起貪瞋邪念,錯亂因果。
占卜算命,算不盡恆沙界的心行,消災祭禳,豈能銷盡川流不息三心的妄想?四祖道信謂牛頭融禪師:
百千妙門,同歸方寸。
恆沙功德,總在心源。
進入日本的永平寺境內,經過半杓橋,即有刻上「杓底一殘水」、「汲流千億人」的石門。
道元禪師在日常用水時,杓底一定還留有餘水,再倒回谷川中。有一次,侍者問其原因,禪師回答:「為了讓兒孫使用。」道元禪師所遺留下來的佛法之水,經過七百年後,至今仍能解除無數人心中之渴。
在識透法身非三十二相能述盡,見「諸相非相」的真諦,知方寸顯百千法門,心源現恆沙功德,吾人在行住坐臥中,即能如道元禪師「常留一滴水」,遍流千億人,為恆沙界一切有情,解除生死的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