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附錄 一、人死後若有來世,為何不見有人回來報告?(請聽佛陀的回答)


時間:2018/10/9 作者:恬碧爽

佛說見正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一天,佛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說人死有後世,為什麼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還沒開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說道: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幹、樹葉和果實,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展轉變易,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你們說,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弟子們都回答:不能。)

(佛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痴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痴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有了身體,就有老死,死後識神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薰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比丘見正起座長跪,向佛請問:我有生以來,見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離別,或相愛或相憎,為何不見死後識神回來和活著的人當面報告呢?是什麼令識神有所隔礙?願世尊分別解說,令我等斷除疑惑。)

(這裡世尊作了種種譬喻,解答見正比丘的問題。佛說:識神沒有形象,若身作福,則識神隨著福業轉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為什麼呢?譬如冶煉家將礦石煉成鐵,成鐵後鑄成鐵器,鐵器還能恢復為礦石嗎?識神離體,住在中陰身,猶如礦石已煉成鐵,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則猶如將鐵鑄成鐵器,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不能再恢復為原來的識神。今生持五戒者,來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識神便有六種隔礙:一是住在中陰身,不得復還;二是入於胞胎之內;三是出胎時受擠迫劇痛忘失以前的識相;四是呱呱墜地後痛忘失以前的識相,生起新的所見所想;五是出生後就貪著食物,忘失舊識;六是慢慢長大,受到新事物薰習,忘失舊識。識神於這一世行善行惡,臨終隨著業力轉受新的身體,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猶如大樹已斷不能把木器集合起來使大樹復生。生死也是如此,識神本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善惡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如水隨器。如果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命終身死,神識遷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覆蓋,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生死也是這樣,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神識遷徏惡道,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網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

(佛告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樣。一切百姓、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稟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沒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養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識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陰陽異路的真實報告,當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別五色一樣,終歸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依教奉行,堅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攝身正念,清淨梵行,就如同跟隨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見到五色,如隨佛聽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視五道神識往來的升降善惡處,如火炬明照顏色,歷歷分明。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於法味真諦,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像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終究無法看清生死的真相。

佛告諸弟子:人這一生稟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見知道前世從哪裡來,當今生老死往生後世時,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認識了知今世之事,為什麼呢?一生一死,識神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譬如煮煉白絲,染成各色,青、黃、赤、黑,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生和死的變換,也如白絲一樣地改變了顏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則,一念即成,試想在這一生中,心念萬端,賞善罰惡,各隨業使,故身已滅,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則當然是痴妄與暗蔽來形成的。如果你想了知一切業因苦果的由來,就必須修學高尚的品德,清淨的梵行,以回歸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你自然會徹悟一切本來,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樣。

佛告諸弟子:人的神識是隨了人的善惡二業而具備選擇性,神識的本身受選擇性的駕馭、死轉往受,隨善而善,隨惡而惡,才幻變出萬端形狀來。未證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淪,是因意識沒有轉過來。比如布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意識也如這鏡子一樣,一經藏污納垢,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徏,招致的悽慘盈蔽,禍福牽連,便是這遺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又譬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遊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亦如這濁水的蟲魚一樣不辨去來。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不識前世,和暗夜閉眼是同一道理。)

(佛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淨,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絲線貫穿,青黃赤白,歷歷在目,佛見生死,亦如這貫穿的珍珠一樣,清楚明白。譬如淨水,清澄見底,其中的魚蟲、形狀畢具,佛見生死,如見清水中的蟲魚一無遮蔽。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不絕,佛如旁觀者一一明了。佛意高遠,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樣,歷歷可數。

佛告諸弟子:你們當隨順我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怎麼做呢?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痴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一樣的智慧,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淨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只是人沒有得到清淨的法眼,所以不見不知,不識其本。由於前面所說的六種隔礙,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痴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離開舊的身體系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終究無法得知神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因為沒有得到清淨法眼,所以不見不知。如果沒有修道之意清淨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認識報應的業果,就如沒有手想要寫字,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世,闡揚經道,以開解人意,想要了知親見識神於生死之間的來去,應當隨順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收攝身心,證入禪定三昧,方可具知,識神的來去。)

(佛告諸弟子:識神但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剛出生時身體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備,識見也小,所知也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識神也隨著身體,薰習種種貪愛欲望,日漸熾盛,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識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系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想要見到識神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人若沒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終究是見不到的。所以,你們應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淨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佛說此經已,見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諸居士,皆得初果,諸菩薩得不傾回三昧,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隨佛俱還精舍。)

二、聖嚴法師:如何使人正確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

通常認為若要了解三世因果,必須藉宿命通知道過去,用天眼通知道未來,才能親見三世因果。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比如說:眾生髮心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其次以大劫計算,例如說: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未來剎那。

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人既知有現生之中的三世因果,必能推想到有無盡的三世因果;不過問題在於今生的三世因果,是憑記憶力──所謂經驗而能相信、接受的,對於隔生或生前與死後的因果關係及事實,因為已出乎用腦細胞記憶的範圍,所以,難以接受和相信。因此要求訴於鬼神和神通的幫助,等到親見了過去和未來的生命現象,才能真正地篤信不疑。

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是有的,但極其有限。縱然能夠使人知道過去世或未來世,也是極其短近的時間範圍,不可能使人知道無窮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既然如此,那依舊不能使你相信最初是什麼?最後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懷疑三世因果的問號依然存在。

佛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來告訴你過去和未來,而是要你知道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

因此,只要你清楚地了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否則追求、追問、探知過去和未來,除了增加現在的困擾和浪費現在的時間之外,別無益處,既對於現在無補,對未來也無益。

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的懈怠和造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會消失。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其實,如果沒有見到的就不能相信或不能接受的話,那即使在現生之中,也有許多不能相信和不能接受的事了。

例如:民族的歷史、宗族的族譜、家族的家譜,所記載先民和祖先的事跡,有誰親眼見到的?曾經見過曾祖父或高曾祖父的人,就很少了,但總不能因此否定祖先的存在吧?所以,肉體生命的遺傳,是來自列祖、列宗,亦能傳之於子孫萬代,這就是肉體的三世因果。

而今生之前,必然有無始的源頭和未來的去向,物質的肉體之外,必有靈魂、精神或佛教所說的神識的遷流。然而,以唯物論的立場,人死如燈滅,除物質外,沒有精神。這樣的論調對於人類而言,容易養成不須為自身行為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演變成殘殺、鬥爭,為達個人或某個集團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去犧牲他人的利益,或犧牲其他集團以及其他族類的生命和財產。

所以,為了對於個人的未來有所寄託,並指出方向和努力的前程,相信有神識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體人類若都能接受神識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互諒、彼此共存共榮,而不相互傷害的生存環境。否則的話,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惡不分,利害互見,便會造成將來世界的動亂與不安。

三、南懷瑾:莫名其妙說人迷信 這種行為才叫迷信

附錄   一、人死後若有來世,為何不見有人回來報告?(請聽佛陀的回答)

附錄   一、人死後若有來世,為何不見有人回來報告?(請聽佛陀的回答)

佛法叫我們求正信,不是迷信。

任何一個宗教,都是要人們信,信就進去了!甚至旁門左道的,也要你信才進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樣,信則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說我不信。為什麼?因為太不慈悲、不博愛;真仁愛、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麼,這種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現代知識分子,一看學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斷言為迷信。這個話不是現在才講,幾十年來我都如此告訴人家,我問他懂不懂?不懂怎麼知道人家不對?你才迷信,因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說別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現在是科學時代,有許多人動不動就說你這個不科學。你要先問他學哪一種科學?沒有學過。那你懂什麼科學?這種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於街上有一家原子理髮店,他叫你千萬別進去,當心頭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跟著科學迷信的人。當然也有迷信宗教的,開個菩提店賣波羅蜜,什麼叫菩提?波羅蜜是鳳梨嗎?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見得不迷信。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們求正信。

什麼是正信?很難講。譬如這裡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訴各位很燙,你們信了就是迷信,因為你們沒喝過呀!沒喝過怎麼被我騙呢!這個就不是正信。

什麼是正信?我說過這杯茶很燙,必須要你親自拿到手喝了說燙,這個時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證得、求證到,在沒有證到以前,皆非正信。

還有,信是信這個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來講,「心即是佛」,翻開大乘小乘經典都有這個道理、這句話。

大部分學佛的人,能不能信得過自己這個心呢?例如講中國文學時提到過,唐朝一位名詩僧貫休和尚有兩句詩:「禪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開悟的詩,結果他去看一位當時開悟的大善知識。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脫,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識說,你詩作得很好,我問你,你說:「此心能有幾人知?」怎麼樣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麼樣是你的心?貫休答不出來了!光玩文字,沒有真正開悟,沒有真正證道,答不出來就是障礙!那位禪師說,你照原話問我。貫休說:「請問大師如何是此心?」禪師答:「能有幾人知啊!」將就他的話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說的嘛!自己做的詩,碰到大禪師、開悟的人就這麼教育你,這個就是「開權顯實」的權,佛法教育,信手拈來都對。

信要正信,真正正信進去。《華嚴經》佛有一句話,「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於做一個人或做一番事業,對自己、對事業沒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個人活著對自己沒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現代心理學許多事實可以證明。所以探視一個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強他的信心。像我有許多例子,我說你一定會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對我有點迷信,聽我講話更有作用,我說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長,你壽命起碼還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結果真的好起來。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怎麼得這個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嗎?這就把他信心擊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萬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學佛的更要信心。學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禪也好,為什麼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實講,沒有信心,一邊阿彌陀佛,一邊心裡嘀咕修不修得好?許多人來跟我講:「老師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喔!」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來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時間、開我玩笑嗎!找我一定行,為什麼人對自己那麼沒信心,一邊念佛一邊疑惑不曉得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臨死時不知道會不會往生?阿彌陀佛有沒有把入境證開給他?沒有把握!

學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為正信,沒有不成的。信的相對一面即是疑,佛法講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懷疑這樣、懷疑那樣,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學問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學佛不成功,大都因為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喲!這個不曉得是不是?說空,有時想想覺得空很好;有時想了發抖,這個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來問我,我說你這個不是空,是什麼東西?空當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對空還要起懷疑!你說這樣笨到什麼程度?這個理論都不懂,你說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點就是了,很簡單嘛!佛法是非常簡單的,之所以求證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論上搞不清。疑的害處很大。

所以學佛要從「信」著手,用懷疑心念佛能夠一心不亂嗎?說一心不亂已經一心不亂了!若說有時候還有妄想,妄想沒有關係,慢慢練習慣了就化得了!不要懷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輕同學,越是佛學學得好,信心越喪失,東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搗亂,這個疑會害了自己。

再來,就法來講。一般人有個最大的毛病——好奇,總認為找個老師傳一點秘訣,偷偷在耳朵邊上講一聲,然後明天就成功了!人類生來就有這麼一個劣根性,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古代禪宗祖師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禪師,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這種教育方法。慈明禪師連佛、祖師都罵,罵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說:「師父啊丟臉啊!」慈明問:「什麼事?」弟子說:「你一輩子呵佛罵祖,現在果報來了,大家都在笑你。」禪師一摸嘴:「正起來!」嘴就正了,他就有這樣大的本事。我們現在中風一定嚇死了,又是打針又是吃藥的。有個徒弟跟著慈明禪師幾十年未開悟,有一次向他辭行告假,禪師問為什麼?徒弟答說跟著師父出家學佛要悟道,可是出家這麼多年,師父教我做這樣做那樣,也沒有傳個法,所以沒有開悟。慈明說:「你要開悟啊!來來,我告訴你。」徒弟聚精會神把耳朵湊過去,「啪」一耳光,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開悟了!你想他那個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師父秘密傳法,多誠心啊!當他的誠心達到極致時,「啪」一耳光,什麼念頭都打光了!他就等這一下,這是禪宗的教育法,研究禪宗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為他師父要傳他密法的信心,是迷還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四、美國科學家發現:人不會真正死亡

原標題:元神不滅!量子論提供其理論基礎(圖)

量子力學是20世紀初由德國學者普朗克(Max Planck)等物理學家所創立,用以觀察微觀物質世界,並透過計算解釋無法直接看見的現象。每一個宇宙擁有獨立的時空(time space),量子力學幫助我們觀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類至今無法真的「看見」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們無法從這個時空跨越到另一個時空,也就是另一個地球。

超弦理論更進一步的提出物理世界的一種逾時空架構,就是多維時空為了將玻色子和費米子統一,科學家預言了這種粒子,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人們很難找到這種能夠證明弦理論的粒子。 超弦理論作為最為艱深的理論之一,吸引著很多理論研究者對它進行研究,是萬有理論的候選者之一,可來解釋我們所知的一切作用力、乃至於解釋宇宙。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Robert Lanza)聲稱,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

蘭薩聲稱他在量子力學中找到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他提出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他說,生物中心論類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五、科學家證實:思維是一種物質

科學家宣布實現意念傳輸,引發人們對精神意識現象的關注。美國華盛頓大學近日使用網路在1.5公里距離內將一個人的思想通過電磁波傳給另一個人。

實驗證實人的思維可以連在一起

據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近日報導,這是第一次通過科學實驗證實人的思維可以連在一起,讓一個人能知道另一個人的想法。

該大學主導此項實驗的心理學家安德里亞·斯托科(Andrea Stocco)說:「我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最複雜的一項大腦對大腦(Brain-to-brain)試驗。在試驗中,一個人可以看到另一個人的意念,這需要兩個人合作才能完成。」

該實驗類似一種遊戲。意念傳送者(respondent)頭戴電極帽,與腦電圖儀(EEG)相連,記錄其腦電活動。意念傳送者在8個預定物體中想一個物體(比如狗)。意念接受者(inquirer)通過滑鼠傳遞對意念傳送者的要求,只能問三個預定問題如「它會飛嗎?」,之後意念傳送者完全用意念回答「是」或「否」,但腦電圖的同步活動傳向放置在意念接受者腦後的一個「意念接收器」(腦電活動信號傳輸器)。

參與實驗的有5對試驗者,每對傳送意念的時間為20秒。研究者排除作弊情況等因素,得到意念接收成功率為72%的思維傳送結果。

展現意念溝通的實現方式

科技網站Gizmodo報導,我們夢想不說話、不打手勢,僅僅在心裡想,你的想法就可以傳給另外一個人。當然,這種夢想只能在科幻電影中實現。而這項實驗雖然沒有做到像科幻電影那樣,但的的確確接近我們對思維感測的夢想。

報導中說,不要過分注重這個實驗設計是如何簡單笨拙等問題。該實驗確實向我們展現一個意念溝通的實現方式:電磁信號傳送思維。這項試驗是華盛頓大學對其2014年思維感測的延展研究,科學家希望該實驗可能找到幫助失語患者與別人溝通的新辦法。

無神論不攻自破

這個思維感測實驗說明人的意念和思維是一種物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因為意念可以轉換成電磁波的方式而被傳送。這個實驗的結論讓無神論不攻自破。無神論否定精神意念的客觀存在,認為思維是虛無縹緲、不實在的。

目前已有多個實驗表明,人的思維也是一種物質客觀存在。比如,2006年6月在巴黎的歐洲研究和創新展上,美國科學家彼得·布魯納(Peter Brunner)頭帶電極帽當眾演示意念寫字,在筆記本電腦螢幕寫出心想的字母「B-O-N-J-O-U-R」。

2002年3月刊《心靈心理學雜誌》報導,人的意念能改變電子儀器的輸出信號。報導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羅伯特·雅恩和德國科學家們從1996年起研究人的意念,測定意念能否使電子儀器的輸出信號發生改變。實驗測試227位參與者的意念作用。結果發現,電子信號確實被改變,但是不同人群改變信號的方式和結果均不同。

目前,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仍然無法解讀神經系統和大腦中樞產生意識的具體機制,而且關於夢、預感及瀕死等問題也是無法用重複試驗來進行研究的難題。但是,這些謎一樣的精神和意識現象確實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體驗。

六、從佛法看心靈現象

國內人體科學研究者們,對這一領域的探索滿懷信心,深信特異功能等現象,是揭破人類自身乃至整個宇宙之秘奧,令科學和人類文明發生飛躍的突破口。佛學「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乘寶雲經》)的思想,被不少人體科學研究者們無意識地認同。《靈魂學手記》說得好:「地球人必須在一步步深入認識自身之後,方能認識到產生它自身的宇宙之真面貌。」

面對特異功能等不可思議的現象,中國的人體科學研究者們幾乎都認為:必須突破現有科學知識的框架,構想一種全新的理論,採用全新的研究方法。東方傳統的佛、道、儒諸家學說,在認識自身方面,較近代西方科學的思想高出一籌,應繼承發揚其精華,以開拓新的思路。

東方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經過發揮,成為人體科學主導理論「人天觀」的主幹。佛、道等諸家的禪定、瑜伽、氣功,被譽為認識自己、開發潛能、變革生命的簡而靈的最高技術,研究自身心靈的根本方法,佛家五蘊和合的生命結構說、輪迴說,被認為是很深刻的思想;佛的智慧和理想境界,被視作最高智慧和氣功的終極歸宿。

這大概不僅是佛家文化長期影響下的一種社會信仰的餘暉,而是人們思索特異功能、氣功等神秘現象時必然會趨歸的思路。即使在未經東方文化浸潤的歐美,當專家們面對再生、魂靈、禪定、瑜伽、氣功時,也不能不援引東方古學,驚異東方古代聖哲們智慧之深湛。

其實,對心靈現象的探索研究,早就起步於古代東方人,佛教尤專重認識自心、開發潛能,對心靈現象作了大量記載,提出了各種理論解釋,並以禪定等方法實驗履踐,形成了自家研究心靈現象的獨特方法。

在佛家看來,今人所謂的神秘、特異現象,實際上並不神秘、特異,是宇宙本然法則的顯現,人心潛具功能的顯現。人們因戴著偏謬之見的有色眼鏡,才把本來尋常的現象看得神秘、奇異,甚而拒不承認。沿著佛家的思路,參以東方其它傳統思想和現代科學知識,各種超常心靈現象,都可得到解釋,作為一種假說,大概不無參考價值。

為什麼有人能記憶前生,而大多數人都不記有前世?按佛家唯識學,往事的遺留信息,雖儲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為人能記憶之本,但明顯的記憶(念),主要是第六表層意識的功能,現在看來須依腦中的記憶機制而發揮其功用。

不能自憶三四歲以前事,應是腦中的記憶機制未能發育健全的原故。死後再生,經入胎、住胎、出胎,約四年左右,生命形態、記憶機製發生巨變,自然有佛家所說「隔陰之昏」,不能明記前世,未必是像民間所傳說,是在陰間飲了「孟婆湯「所致。雖然表層意識不能明記前世,但阿賴耶識中還藏有前生宿世的各種「種子」,能使人在幼年便表現出性格、愛好、行為習慣等方面不易以今生家庭、遺傳等條件解釋的傾向,這實際上可解釋為對前生宿世習氣的隱性記憶,可以從一個人人格和心理的分析而推知。

一些人能記憶前生,證據確鑿,大概有兩種情況:一種應屬佛家密乘等所說的「奪舍」;即因特殊原因,不是在父母交合受孕時投胎,而是在降生之際或出生以後投胎,逼走原來胎中的神識,奪其肉體舍宅而居。其神識未經住胎之迷,便可能明記前生。心靈學調查到的記憶前生案例,多數蓋屬這種情況。

那些記憶前生者,說起投生的經過,幾乎都說正趕上生孩子,進去就發現已投了胎,生為另一嬰兒。而且,記憶前生者中,以前生少壯暴卒者為多,如《晉書》所載羊祜、鮑靚,都是前生幾歲夭亡後轉生。這種人陽氣(生命能量)尚盛,與陽氣有關的記憶功能強,故奪舍轉生後,尚能明記前生。至於其所奪舍宅的原識,佛書中有釋為「代識」(暫替代投胎)的。

記憶前生的另一種情況,是由修道而開發宿命通,將這種神通力帶到後世,如活佛轉世不昧宿因之類。宿世多生的歷程和遺留信息,皆儲藏於自心阿賴耶識倉庫中,乃至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眾生、諸佛的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出一絕對真心。故無量世的過去、未來,皆有可能被自心所知見。

世人終日被聲色貨利所誘,雜念妄動,有如猿猴躁動不停,因而不能直窺自心底層的庫藏。修道者通過瑜伽禪定等方法止息念慮之波動,寂靜自己的意識,便可能提取自心儲藏的前世信息,知曉宿命,宿命通熟練堅固到一定程度,便可投胎轉世而猶不昧前生。

中國史籍中所載少時記憶前世者,即以前世曾為僧尼、修過道者為多。有的人雖小時未必知宿命,但偶遇前生境緣,或身心放鬆,達到如四禪「舍」的心境時,也可能在剎那間突然顯現潛在宿命通,忽憶前世。有些人則可能在被催眠而達無意識時,顯現出潛在的宿命通。

至於瀕死體驗,其中「死而復生」一類,應當看作死後真實的精神歷程。按藏密說法,死亡是一周身之氣逐漸離體的過程,人完全死亡約需三日半至四日。故死亡不久,如穆迪所調查死後20分鐘復活的案例,雖然心跳、呼吸停止,但尚有餘氣在身,維持腦組織不致因缺氧而壞死,還有神識歸體而復活的可能。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貝爾茨醫生於1889年被宣布死亡4小時後復活,中國遼寧北方氣功協會的吳中原在1967年心臟停跳三夜後復活,都有死後神遊的體驗,證明藏密所說死亡時間並非虛言。

當然,瀕死體驗中也有不少並非「死而復生」,只是臨近死亡邊緣,其體驗只能由瀕死之際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解釋為一種活人身上的特殊心理狀態。藏密對此早有描述和解釋。

心靈學所研究的脫體經驗中的多數,大概屬於幻覺、意想或某種超感官知覺的暫現,不是真正的靈魂脫體。但也不能否認脫體經驗中確有神識離體出遊者。肉體尚活及測不到有某種物理實體脫體而出,不足以作為否定神識離體的依據。

按佛家之說,心識是多層次的多種功能的集合,可能有一部分意識乘氣離體出遊,一部分心識或餘氣維持肉體生理活動。用道教魂魄說來解釋,可能有三魂或一二魂離體,七魄守舍。這時雖實有神識或魂脫體出遊,但肉體還是活著的。當然,真正的神識或靈魂脫體,在肉體上應能測出相應的生理變化。

至於修道者自在「出神」神遊者,據佛家之說,是修禪定、瑜伽達色界二至四禪時,由身中細氣或色界四大形成一「幻身」,有淨、不淨之分,皆可離體出遊。自行離體不歸,即是自主了死,表現為「坐脫立亡」。

按道教之說,則是修內丹等達鍊氣化神(當於佛家二至四禪定境)時,體內形成一純陽之「陽神」,可脫殼而出。若鍊氣化神未能完成,神氣中的陰滓尚未煉盡,其神雖亦能出,稱為「陰神」。幻身、陽神、陰神之脫體神遊,在生理反應上與一般的靈魂脫體應有所不同。

心靈學所證實的大量魂靈顯現,「捉弄人的鬼」現象,按佛家之說,自是人死非斷的確證。

佛家雖說中陰、鬼神諸天等細身眾生,其身體由微細四大集成,非凡人肉眼所能見,唯天眼能見,但凡人也都有潛在的天眼功能,中陰鬼神諸天等也可能具有以念力顯形於凡人的功能。當人的潛在天眼因偶達無念而得顯現,或中陰鬼神等顯現自身的念力能激發人的潛在天眼時,便會發生活見鬼神的怪事。這類事以發生於少兒中者為多,蓋因少兒入世未深,無念時較多,潛在天眼較易顯現。

人們日常偶達如四禪「舍」的無念狀態,主要是在入睡前,萬念俱息而尚未進入睡眠狀態之際,其時心中空空如也,易於接收任何表層散亂意識所無法接受的信息,中陰鬼神等傳達信息容易成功,故「夢見」亡靈鬼神而確有驗證之事,多發生於是時。而「夢」畢即醒,恍如打盹,與一般的夢很是不同。

只要證實了人死非斷、鬼神實有,則借屍還魂、附體傳語、扶乩降神、巫術治病、作祟之類,並無奇異可言。亡者的神識或中陰,進入他人新死未壞的肉體,以亡者的人格而復活,即是所謂「借屍還魂」。這種怪事充分說明精神是生命組合體中主導的、決定性的因素,肉體不過是精神的舍宅而已。

亡者的中陰或鬼神憑陵於活人之身,將活人的生命能量與神識往下壓,亦即一半的暫時奪舍或還魂,便表現為暫時性的人格轉變,附體傳語。因傳語者非本人原有神識,故本人不能知曉此事。憑依的神識離開後,原來的神識需一恢復過程,或其陽氣被憑附物的陰氣所傷,故傳語之後,一般都暈絕一段時間方能甦醒,有的附體傳語者在數日後身體方能復元。

能憑附人者,多為暴死者的神魂,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這類鬼能附人傳語,是因為其元氣尚盛。而被附體之人,又多屬病弱婦孺、意志和念力不強者。巫師之附體傳語,則需由虔禱或服迷幻藥物,進入無念心態,其時鬼神方能憑附其身或以傳心術傳信息。

當然,附體傳語一類事,也有非鬼類附體,成為癔病症狀者;巫師降神,也有假裝做作以欺騙人者,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有真實的鬼神附體。即使真實的鬼神附體其所附者也有可能並非其自稱者,而為其它鬼類假託,如《搜神記》所載張漢直之妹附體事。人既有惡作劇者、騙人假冒者,鬼類中當亦不乏此類。

異物憑附之事,在修道坐禪、練氣功者中出現較多,佛書稱為「魔事」,道書謂之「入魔」。佛書中對此事論述甚悉。當放鬆入靜之後,自我意識轉薄,心境空虛,各種信息容易打入,容易被憑附或得到感應。憑附、感應之異類,當與所入靜定的層次一致。

禪經中說,當人坐禪入欲界定和初禪未到地定時,因其心態與鬼神及欲界諸天同一層次,故可能被鬼神、欲界天加持或憑附,表現出一些神通異能,此為修禪的大障,須拒棄之。缺乏正見,希求神通、功夫,貪圖名利,是被鬼魔所憑附的罅隙。

但鬼神之附體,也並非全屬害人,尚有附體或加持媒介者為人治病除難,以自修功德的。現在氣功師中,便頗有自稱某位師父附體及驅役鬼神為人治病的。有的特異功能者聲稱,是某位凡人看不見的「老爺爺」等幫助他實現了意念移物。

鬼神既屬實有,則當有其意志、功能、作祟一類怪事,便極易理解了。扶乩降神,完全可能是鬼神以意念加持於扶乩者的無意識而書寫。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中有以魔術騙人者,及書寫者自身無意識的作品。

佛學雖說人死非斷、輪迴轉世、鬼神實有,但並不建立靈魂之實體以解釋此類現象。與國內人體科學研究者們建立靈魂、並將靈魂、精神歸結為一種特殊物質不同,佛學觀察生命現象的根本立場,是辯證的緣起心樞論、中道的身心境不二論,認為眾生的存在是色受想行識——即身、心、境或心與物的集合體。身、心、境或心、物相互關聯,不可分割,非一非異。

其中心識雖不能離物獨存,卻功用神妙,在生命活動及超出生死中,始終起著關鍵性的主樞作用,不可將其歸結為一種物質,不可離開心識的主樞作用而片面地僅從物質方面研究自身。

佛學是一種以了生死為著眼點的宗教學說,著重在通過理性思辨從現實世界中發現真實之理,找到超生脫死之道,並不在於構想一種模式來解釋世界。

就了生死而言,通過瑜伽實踐自淨其心,自主其心,顯然是一條捷徑,甚至是唯此一徑,別無他途。

佛學強調,心本具超物質、逾時空、超生死、無礙自由之性,是世間最為奇妙而又最好掌握的東西,舍此別求,是為捨本逐末。一切奇異的心靈現象,若離開對自心的深徹觀察,難以得到明晰的解釋。

在佛學看來,自身及宇宙的秘奧,大概不是僅以理性思辨和從物質方面觀測實驗的科學方法所能窮其底蘊;大量心靈現象雖洩露出不少生命謎底的信息,然僅此一斑,尚不足以窺全豹。

理性有其極限,無法窮極絕對真實;自然科學觀測物質現象的方法難以測定微細靈活的心理、心靈現象;人類理智難以臆測高於人類的生命及其文明。這大概是人類理性歷數千年探索尚不能破解生死之謎,心靈研究百餘年來無大進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欲圖窮徹理性難窮的心靈底蘊,須用一種超物質科學的研究方法,獲得一種超理性的慧眼。佛家認為:這種方法早被人類祖先所發明,這種慧眼人人自心潛具——這就是以瑜伽方法自觀其心、自制其心,認識自心,開發出自心潛具的各種智慧。佛門無數弟子,已由此途徑成功地實踐了近三千年。

深受佛家等東方古代傳統思想哺育的當代中國人體科學研究者、愛好者們,不少人已認識到了這一點,不僅作理論探討,用自然科學方法觀測實驗,而且自身實踐氣功、瑜伽、禪定,以期開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直窺宇宙本面,並已頗有心得。傳統方法與科學方法結合,大概可以為人體科學的飛速進展開闢出一條康莊大道。

七、佛教的時空觀

——星雲法師

第一篇 時間(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1 前言

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說明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以,人活著,便離不開時間的關係。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習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迴,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2 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里,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鐘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注》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舍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一三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一.六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一分又三十六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四十八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毗婆沙論》的六四八○○○○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3 剎那的啟示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剎那之間已經歷生住異滅;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甚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所累積而成,我們說到「現在」,現在剎那已成「過去」,說到「未來」,未來剎那已成現在。所以阿難的「一見不再見」,禪宗的「嬰兒垂髮白如絲」,莊子的「交臂非故」,這些都是對剎那無常所作的最佳腳註。

過去有人認為佛教談「三世」,覺得遙不可及。其實,佛教雖然在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與福祉。佛教不只重視現世生活,甚至重視當下一念,所謂「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禪宗所說:「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夠時時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讓每一念都清淨、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籬。所以,從佛教對剎那一念的重視,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視實際,最能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宗教。

4.何謂劫

「劫」,梵語 kalpa,音譯為劫波、劫簸,意譯為長時、大時。原本是古代印度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而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相沿成為佛教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生長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無窮無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

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此大氣層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約三千二百萬里),周長無數,堅固無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無法擊破摧毀,此即為風輪。

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於氣層之上,形成厚八十萬由旬(約一千六百萬里),直徑十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約二百四十六萬九千里)的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為牆,維持住水層,此即水輪。

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乳狀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在金輪上生出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諸海山洲,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類、傍生等各界眾生的居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稱空居天。再從空居天到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其間凡二十中劫。根據佛經上說,我們現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減劫和增劫的分別。

所謂減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八萬歲,每經過一百年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所需要的時間。增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十歲,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合稱為一個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關於三災出現的時限,有不同的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在各中劫中的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就出現。

1.刀兵災,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興起強猛傷害的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災,繼刀兵災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則命終,難可救療,此時期的眾生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間經過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饑饉災,疾疫災後,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據《立世阿毗曇論》說,若佛住世,正法住時,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三、壞劫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壞劫,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即七次火災),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

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四、空劫

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周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

5.劫的譬喻

劫的時量悠長,非算數所能計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難以理解,所以佛經中每以譬喻來形容。

根據《大藏一覽集》卷六所載,茲舉以下五種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將大千世界的草木,盡皆寸斬為籌,每逢人間百年即取一籌,直到取盡此籌,是為一劫,名為「草木喻」。

2.沙細喻:周邊寬廣四十里的殑伽河,內中裝滿如面的細紗,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沙,是為一劫,名為「沙細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寬高各百里,當中堆滿芥子,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芥子,是為一劫,名為「芥子喻」。

4.碎塵喻:將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塵,直到取盡此塵,是為一劫,名為「碎塵喻」。

5.拂石喻:有一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經過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銖衣輕拂一遍,直到拂盡此石,是為一劫,名為「拂石喻」。

此外,佛經中常以「阿僧祇劫」來表示長得難以計算的時間。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別,三個阿僧祇的大劫,稱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薩積聚菩提資糧的時間。佛經說,佛陀的修行過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為了度眾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僅廣植無量福慧,並且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種相好,所以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經稱過去的住劫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壹.前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隻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里棲止。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間安排妥當,就無法過著舒適的生活。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這就是「空間的爭奪」,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不論有多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儘管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它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入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貳.須彌納芥子

「須彌」,由須彌山轉借而來,喻指極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須彌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據《立世阿毗曇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藉以比喻為極小之物。

《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因為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針鋒」來比喻極為難得的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說,芥子性辛辣異常,多用於降伏障難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作為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之用。

「須彌納芥子」一語,禪宗用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的境界。《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在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意思是說法界的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因此即使以須彌山放入一芥子中,須彌山不縮小,而芥子也不膨脹。這種「大小無礙」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過去有座寺院,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百思不解,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未免言過其實了!」

寺院的知客師於是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就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華嚴哲學一乘十玄門中的因陀羅網境界門,是借著覆蓋於帝釋天的因陀羅宮殿上的網目,每一個網目上結有一顆明珠,無數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顆明珠含攝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塵可以容納一切佛剎,來說明大小無礙。譬如我們小小的眼球有數萬個眼細胞,一張小小的計算機磁碟片,可以儲藏無數的資料,都是芥子納須彌的證明。這也都是在說明,我們不應該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覺悟之後對空間的客觀性和超越性的認識。

參.微塵容虛空

「微塵」是眼根所取最微細的色量,諸經論中每以「微塵」比喻量的極小。在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叫做「極微」,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稱為「極微」,又稱為「微塵」。

《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二記載:極微雖然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是極微確實為一實質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因此極微在虛空中占有一定的方位空間。

《俱舍論》卷十二說: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極微而成一團,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游塵量。這個隙游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色塵。其逐次增加的數目,表列如次:

微塵──七個極微

金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塵──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零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零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游塵──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成為一個隙游塵。如此,則極微的渺小,實在令人驚嘆。又極微集合形成物質之時,至少必須具足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觸的四塵,才能形成。

「虛空」,依《大乘義章》卷二說:「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宗鏡錄》卷六舉出虛空十義:

1.無障礙義:虛空雖然遍一切處,但是絕不障礙任何一個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論》說:「虛空無障無礙,色行於中,周遍增長。」

2.周遍之義: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無形相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清淨之義: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不動之義: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有空之義: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空之義: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無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微塵是極其渺小的質量;相對的,虛空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測知的空量,兩者是不能互相比擬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因為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里,即使坐噴射客機,也需要若干時間;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如果我們能從上述的義理了達事相,從一粒微塵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所以說「微塵容虛空」。

肆.結語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占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就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提供我們正確的方法與指示,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樣獲得心外的空間。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訊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此時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八、意念如何創造了世界?

張工

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馮·紐曼博士同時又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他建立的運算元環理論為新興的量子力學奠定了數學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有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諾貝爾物理髮明獎得主尤金·威格納博士,這位本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大力支持馮·紐曼博士的量子學說內涵的哲學部分:「人類具有一個非物質的意識力能夠影響物質的變化!」 他們所說非物質的『識我』其實早在2千多年前的道、佛、基三宗教中就得到了肯定,在宗教里被稱為「靈、心識」,在民間又稱「靈魂」等等,並認定她是生命的本質,為一切現象產生的根本。

「靈、心識」活動產生的深層次意識不同於人體細胞產生的意識能量,為便於區別一般稱它為意念力,還有稱為超意識能力。「靈、心識」無法通過科學方法來驗證,而由「靈、心識」驅動出的意念力,科學也尚未發現可以進行穩定地觀測和測量,以致在許多科學家們的認知中也不存在這樣的東西,而事實上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意念力是肯定存在的,意念力就是精神力量,來自於生命中「靈、心識」的力量,就是「靈魂」發出的力量!

自從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直至現代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今天,意念創造的奇蹟層出不窮,意念治病、意念預測、意念破案、意念改變物體等等。不過拿這些和宗教對意念的認知相比,實在是算不了什麼了。宗教把宇宙萬物、整個世界的產生都歸咎於意念的創造!在這方面說的最透徹的要數佛教了,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眾生和世界都是『心識』的『染著』所幻化的虛像」,佛教唯識宗的「心外無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等等。現代科學界對該觀點也開始出現了分化,比如用全息理論證實了佛家「幻海」說:「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世界是意識的投影。」愛因斯坦則認為:「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即人類意識的創造。物理學家格里賓也指出:「我們稱之為真實的任何東西都是由不能視為真實的東西所構成。」量子場論主要觀點之一:就我們日常感知而言,物質的存在都是不真實的。

儘管如此,「意念力」至今為止卻難登大堂,對意念力認定的視覺左右搖擺,人們仍將此視同為神秘之物。

除了科學尚缺乏了解之手段外,人類的迷信,宗教的過度神化,甚至江湖中還有藉此作為詐欺的工具等等。最主要的一點,意念力作為生命科學的重要對象,目前還缺少確實使人信服的系統理論及穩定的實證。相信這一切將隨著時間而得到改變。

在我們這個二元次宇宙當中,儘管萬物都有著不同的外表,甚至眼見的是千差萬別,但有一樣事物是始終同一的,該事物意味著超出光明和黑暗,好與壞,內在和外部世界的區別,該事物就是「靈」,所謂「萬物皆有靈」,任何的東西,拋開其千變萬化的外表,深入到最純淨的「靈」,都將歸於一致。在佛教中有「眾生皆有佛性」一說,為什麼不說萬物呢?因為佛教的主要對象是有情眾生,佛教視人類為最接近佛菩薩層次的生命,不要說動物,哪怕是某些資料透露的外星人甚至宗教說的天人,在這點上就是不如人類,佛法中有「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一說,人類成了它類生命無比羨慕的對象。

宇宙和生命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生命層次的高低完全取決於「靈」(以下均改用心識)的純淨度,百分之百的純淨度意味著和宇宙百分之百的溝通,即與宇宙合一。它和意念力是成正比的關係。影響純淨度的是業力,業力決定心識的目的和方向,由於存在這樣的規律,因此才有了純淨度不同的心識,這些意識流造就了層次不同的空間世界。

佛教和部分科學家都認為我們這個宇宙、世界是意識的投影;有情界、國土、山河、大地、器世間都是眾生自心所造、所變現,是幻化的虛像。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虛像就意味著像做夢一樣,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麼人撞南牆照樣頭破血流,又怎麼解釋?

這就要說到宇宙的相對論原理。宇宙的一切都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的,我們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就意味著存在一個不是虛幻的,即實體世界。舉例說,宗教中所說的天人界,就是比人類高級的生命,(科學稱高維度生命)他們看我們就是虛的,天人界是實的,他們在我們的環境可以隨便出入,而我們就根本看不到他們的世界。而在更高層的世界,如神佛界,他們看天人界也是虛的,神佛界才是實的。神佛可以隨便來去天界,天人進出天宮就得走天門。在佛教中,把虛的又叫做色,實的叫做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由來。而站在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來看,一切相對論的事物都是虛幻的。

在看待意念(意識)創造世界的問題上,可以說大部人會陷入疑惑,不止一人提出:要讓我們相信,你先用意念造一堆錢出來再說。

每個層次生命的心識純度是不同的,因此產生的意念性質也會不同,極樂世界或天堂的造就必須是神佛的意念,人類意念只能反映出一種願望,佛認同了人類的願望,所以幻化的極樂世界裡什麼玉石鋪的路,金銀、琉璃、玻璃等,還有所念的經文,全是我們物質世界的概念,顯然作為佛來說是不需要這些東西的。人類的心識里存在業力,意念所能造就的就是現在這個物質世界,這一切都是由「道」的規律決定的,「道」的規律就是心識中的基因,按筆者的觀點,心識就是生命中的「DNA」,可惜是無形的,所以科學不會承認,科學只承認23對看得見的基因,這問題和人體上的經絡一樣。神佛的意念力絕對在人類之上,不過神佛的心識是不會用來製造人間物質的,如果真要這麼做,那他接下來可能就會成為我們的民眾了,人類從先前的光音天墮至今天,就是最好的例子。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造出一堆錢呢?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叫業力,業力就是人的行為經過心識的計算,記錄在案的結果,一種無法消失的記憶或叫「我執」,這些「我執」束縛了心識就是業力。心識的計算就是因果形成的過程,有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大家共同具有的業力就是共業。

人類意識創造世界的共業形成過程和人類的發展過程是平行的。

以物質世界形成為例。根據佛教宇宙觀,世界首先是由最初人類生命意識創造「空間微粒」的連續開始形成的,「空間微粒」就是心識和宇宙空間和化形成的基本粒子。空間微粒聚集起來並變成構成另四種元素或本原的微粒,這些元素就是組合成世界的水、土、火、風。接下來有一片廣闊的原始海洋,它被風像攪黃油一樣地「攪拌」著,創造出一種乳酪,這種乳酪在凝固自己的時候而形成了大洲、群山等等。整個過程服從於人類共業中的因果關係。所有一切的變化都會在人類的心識中留下印記,就是所謂的「概念」。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在進步,概念在心識中累積,從建土房發展到現在的摩天大樓,從手工印刷到機器造錢,一切都在意識的指導下,完成基本粒子的轉移而已。所有心識的物質化,是因為人類共業中本就具備的「概念」,「共業所感」的結果。這樣類似於進化論的表述很多人一定不滿意,人們信服的是立馬、幾秒鐘內憑藉意念的力量造出一堆錢來?

張三已經發出了造錢的意念,在張三的思維中確實已經有了一堆錢,可周圍的人什麼也沒見到,因為張三個人的意念太弱,如果張三的意念足夠強時,就能影響周圍人的心識,大家就會看到出現一堆錢,但很快就會消失,因為張三的意念力只夠製造周圍人的幻覺。要它不消失,成為真正物質般的錢,張三的意念必須影響全人類的心識,形成概念。人類的心識都是相通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剛出生的孩子見過媽媽,以後就不會忘,因為在他的心識中遺傳著人類的共業,人類共有的概念。

個人微弱的意念力只夠製造本人的夢想,足夠強的意念力就是神通、就是特異功能,可以影響周圍部分人,具有「定」能力的意識才能定格物質世界。

生物學家萊爾・沃森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禮物》一書中描述了他與一位印度尼西亞女巫士的接觸,她借著表演一種儀式舞蹈,能夠使一整排樹瞬間消失在空氣中。(沃森)說他和驚訝的旁觀者繼續觀看女巫士,她使樹群重新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了好幾次。雖然目前的科學無法解釋此類事件,但是如果「堅硬」的現實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麼這種神通經驗就有理可循。也許我們公認什麼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為我們所謂共識下的現實,是架構於人類的心識中一切心靈都相互連線的領域(佛教所謂共業共受、一時頓現)。

類似這樣的事例其實很多,在中國的藏地,印度的瑜伽術,屢屢出現不可思議、違背科學常理現象,如呼風喚雨、物體轉移、空中飛人等案例,不過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小範圍的環境。大範圍、群體性的場合需要施行者具有超乎尋常的意念力,往往會力不所及造成操作失敗。

這世間是否存在「定」能力的意識?筆者回答是肯定的。「道」意識就是!「不要對抗天意」就是提醒你「道」意識的存在。今天,人類社會的史前文明已得到越來越多科學家的認同,史前「文明」的一次次崩潰,就是「道」意識的傑作。

「道」不會輕易展現她「定」的能力,除非得到內在規律的應允。「道」不會隨便干擾物質世界固有的運行規律,她所摧毀的所謂「文明」其實恰恰是文明的反面,人類的墮落自找的毀滅。「道」也不是個別的生命,她是宇宙共享心識中純淨和智慧的集中反映!任何個體生命,當其和「道」合一時,就可藉助「道」的力量改變世界!

在完成意念主導世界的論述後,我們不妨再花點時間說一些意念的力量在具體領域中的套用。

算命和預言。算命是一種思維傳導,弗洛伊德認為,所謂的占卜,算命什麼的,其內涵是說出或者滿足了受檢人的內心愿望,而非做出什麼指導。不過,你又怎麼知道受檢人內心愿望呢?這裡拋開作弊的手段,思維傳導靠的就是意念力,高水平的算命是意念傳導,能深入心識,觀察受檢人的業力去向,至於算命的程式,有時是一種形式,有時是一種啟發意念力的手段。用程式套用雙胞胎的命運,實際結果是千差萬別。

預言主要針對整個社會布局。意識是一種生命。作為意識形態的國家、社會也可視同是一種生命體,世界、宇宙都可以這麼看。似乎它沒有思維傳導,但有共業,有共業就有因果鏈,就有它的「因果路線圖」(佛家)。預言準確度,主要取決於當事人道行的深淺和其開闊的視野,道行就是經過修煉被開發出來的靈性生命層次,大凡宗教領袖的預言準確度相對比較高,源於他們都是具有高功能的修道人,更源於他們不為任何局限組織所驅動,背負造福全人類的先天使命。和普通修道人相比,他們的意念力能感悟到距離「因果路線圖」最相近的狀態。即便如此,他們並不樂於做經常性的預言,尤其是佛陀,認為修道人不應輕易地搞預言,甚至反對靠算命來謀求生活。因為他們清楚地了知,所謂「因果路線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涉及對象是一個社會,共業之間的糾葛,過去世的影響,世間無常的變化,都會造成因果路線的扭曲,使預言失準。即使預言對象是個人,相隨心變,結果也有可能走樣,袁了凡的改命就是一例。還有,在作預言的當時,他們確實是感悟到未來會出現的那種狀態的,但是,他們無法掌控因緣果報中的緣變,緣變往往取決於國家(個人)意志的變化,所以說,時間跨度越長,涉及範圍面越廣,預言準確度也越差。這一切應歸咎於佛教中「無常」的傑作。

用意念力作出的預言並不可深信,因為它無法揣摩出社會前端那股最活躍、變革的意念力。不過,群體意念力決定社會的性質,國家的方向,是千真萬確的,如果把它當做迷信看待,那只能道一句「遺憾」了。

我們就拿美、中作一下試分析。從中國的現狀看,存在相當強力的反感美國情緒,有心觀察的話,其實是一種表面現象,在人們意念深處,向美的意願不可阻擋。我們今天不對其中鐵桿反美群體作分析。美國的優勢是代表著世界演變的方向,這是一個合唱團式的國家,世界形的國家,她集中了整個世界多民族的優秀人才,從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尊重,人性的品位。「歷史上美國救了中國三次。第一次是八國聯軍想瓜分中國,美國阻止了八國聯軍的想法,並用賠償金幫助中國建立了北大和清華;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期間;第三次是毛澤東與蘇聯鬧翻,蘇聯惱羞成怒,想用核武器轟炸中國,但美國阻止了蘇聯的瘋狂想法。如果沒有美國,中國人早就做了『亡國奴』。」(顏昌海)如屬實,這可是一出現代版的東郭先生了。當然,美國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在創造一個不同以往,沒有「領導」的國家,她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反觀中國,儘管宣傳機器極力地貶化美國,可就是有那麼多人千方百計想去美國!尤其是官二代、官三代的大量移民給執政黨和民眾造成了很不尋常的影響。應該說,這是一群愛國者中理所當然的中堅力量,可是他們的行為已經表達了屬於自己的意念。他們對政局的敏銳遠遠地領先於尋常百姓,在國內的生活待遇也決不會差於美國,可是,他們卻選擇了出國?有人把這歸之和富商一樣的出逃,筆者不同意這樣的判斷,這個群體的大多數其實反映的是中國新生代的理想和抱負,我認為這是一群具有和其老子不同想法的「叛逆者」,選擇出國是出自一種自心,是施展他們理想和抱負的最佳出路。這個群體原本完全可以在老子的呵護下,過兒皇帝的生活,可是,他們追求的不是這個……。

筆者也曾經是個領導,卻無法領導家裡的孩子(80後),我們聽的歌曲不同,電視選擇的頻道不同,交友的標準也不同,等等。孩子雖不常頂牛,但在關鍵的時候會選擇離家出走,選擇用腳投票,中華傳統的情節註定結果往往是家長的妥協。中南海並非天堂,也是和尋常百姓一樣的家,我們今天面臨的,他們同樣會遭遇,時代變遷的信號是由大多數人的意念力所決定,領導的角色在家庭的表現往往是無能為力。而如果能靜心地思想,我們的堅持並不一定在理,這世界的未來畢竟屬於他們,他們應該享受比我們更大的發言權,從家裡人走向世界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儘管有時很不給老子面子,如同「叛逆」,其實卻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他們選擇自力,藐視依靠,顯示的是成熟,我們對此應該感到的是欣慰和放心才是。不要怕所謂人才的外流,修行界有這樣一種說法:靈魂的地域性,註定他們不會登出中華土地的戶籍。我們的下一代,已經具有了和我們不同的意念力,這將慢慢地形成他們的概念模式,開創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官二代、官三代得到的應該是鼓勵而不是譴責,用他們特殊的優勢影響新一代群體,中國的改變將勢不可擋,筆者相信中國的未來我們這一代可能會看不到,但一定會比現在更好,期望未來的中國,也會是一個世界型的合唱團國家!中國需要繼承傳統,更需要的是創新!

中醫術,是中國傳統醫學,在近代卻不斷受到一些科學的質疑,尤其是許多中草藥配方,現代實驗科學無法鑑別它的藥效。實際上傳統的中醫,治病運用的是醫師的意念力,醫治的對象並非是得病的器官,而是通過意念力的交流、互動,激發人靈性生命的DNA系統,進行自我修復,這套系統包括心識、經脈絡、人投射在其它維度空間的業力印記。由於治病於無形,所以現代科學看不懂,由於主要的工具是意念力,現代書本培養的中醫師已經淪落為馬路邊的「算命先生」。中草藥配方只是輔助作用,甚至是一種形式,真正傳統的中華中醫術可說已經失傳。不要怪科學對中醫的無情,只能怪自己對祖先寶貴遺產的不尊。

物理宇宙不是固定的,無論何時,世界都是由人類意志—我們的意念所創造。重視我們每個人的良性意念,呼喚自己內在的力量,共同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九、心,人生的導演

釋濟群

在人生舞台上,每個人都投入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後來,又成為孩子的父母。與此同時,還擔任著形形色色的職業身分、社會身分。事實上,在這場無休止的連續劇中,我們有著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這個角色命終,不過下場片刻,又會換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戲中,多數都是敬業的演員,以至入戲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為這是人生全部。於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誰」。或者說,根本不曾想過,角色以外的那個是什麼。常常,我們會聽到一個聲音在向自己發號施令,但一入戲,就忘了回頭看一看,這聲音究竟來自哪裡。其實,那正是一個隱形的導演,一個不斷指使我們如何演繹角色的導演。

這個導演的名字,就是「心」。

心是什麼?心與人生的關係如何?

(一)心是什麼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將心分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靈世界的主人;心所,則配合心王的各種心理活動,包括善、不善、無記(非善非惡)三類。從這個角度說,心又像是個王國,有國王當政,百官輔佐,有忠臣衛國,也有奸臣謀私。

心的各個因素雖然獨立,但心理活動卻是複合作用,由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國王行動必有臣下輔佐一樣,心王亦非單獨活動,必有相應心理與之配合。唯識典藉將之歸納為六位五十一心所,它們輔助心王完成各種人生活動。

其中,作意、觸、受、想、思五種為遍行心所,心王活動時必隨之生起,有如不離國王左右的貼身侍衛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則與忠臣或奸臣相仿佛。當意識與善心所(無貪、無嗔、無痴、慚、愧等)相應,便產生善(道德)的行為;與不善心所(貪、嗔、痴、無慚、無愧、自私、放逸等)相應,便產生不善(罪惡)的行為。

認識心理的各種因素,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管理,增強善心所,抵制惡勢力。而不像矇昧無知的昏君那樣,大權旁落,一任屬下肆意妄為。如果那樣,我們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權,幸福就更是遙不可及了。

2、心是緣起的

佛法是緣起論,認為萬物由因緣和合而成,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心理活動同樣如此,皆依因仗緣而起,決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緣,是相關境界。

如,見財起貪是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懼的作用;因作惡而內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個怨敵而咬牙切齒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於懷是慳吝的作用;看到別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難過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貪心、恐懼是因,財物、黑暗是緣。因緣具足,方能引發相應心理活動,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儘管如此,因、緣仍有主次之分。雖然外境是引發心理活動的導火索,但內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時,意識本身具有極強能力,即使不曾面對外境,也可通過回憶、分別引發相關心理活動。

認識因、緣的相互作用,我們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對心行有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應從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則,作用必定是暫時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隨境轉,從表面看,似乎物質決定意識。其實,這是由於對內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時,鄭國有大夫名子產,有人贈其寶玉,他堅辭不受,謂:「爾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可見,沒有貪心為因,即使面對誘惑,也不會為之所動,喪失原則。

因,好比深埋於土壤的種子,由陽光、雨露滋潤而生長壯大。種子雖隱沒不見,卻是作物成長的根本。人人皆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種分別是瓜或豆的種子。不同的種子,會在同樣的陽光雨露下結出不同果實。

我們的心,便是引發各種行為的種子。有怎樣的心,便會導致怎樣的行為,導致怎樣的人生結果。很多人嚮往成功,但往往只關注外在條件,如文憑、能力、資金、人際關係等,卻忽略了對內心的訓練。當然,不能否認外在條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已很難將文憑、資金作為個人的特有優勢。在全球化到來的今天,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農人在播種時,都會選擇優良品種。若選種有誤,即使辛勤耕種,也會事倍功半,乃至顆粒無收。這些優秀種子,正是通過精心培育而來。同樣,我們想要在人生收穫成功,也應努力調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無論遭遇得失、榮辱,還是挫折、障礙,皆能從容面對。自身問題解決了,再輔以相應的外在條件,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否則,即使一朝暴富,僥倖領先,沒有正確心態,也難以長久保持。

4、心是苦樂之源

在這個物質化時代,人們習慣以財富決定一切,並將苦樂維繫於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無減;快樂,多半還是曇花一現。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內心所致,不知心在苦樂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煩惱,是人生痛苦之源。煩為擾義,惱為亂義,是擾亂內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則是無明和執著。失戀之痛源於對感情的執著;破產之苦源於對金錢的執著;失敗之恨源於對成功的執著。執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種種執著中,對失戀、破產、失敗乃至生死就能淡然處之了。所謂的「苦」,也就不會輕而易舉地將我們抓個正著,將我們再三折磨。

放下這些苦因,我們就能以從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對於這樣的心,快樂是無處不在的。有道是,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世間不是缺少快樂,而是缺少感受快樂的心。如果說發現美的眼睛須經專業訓練,那麼,感受快樂的心同樣需要經過相應調整,那就是斷除無明,放下執著。

(二)心非常非斷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識流」之說,認為思維活動如流水般連綿不斷。這一學說不僅成為西方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並極大影響了文學、影視等藝術領域的創作。

其實,相關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識論》云:「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認為心理活動如瀑流般剎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

流水永不止息,此為非斷。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後的流水,此為非常。了解這一原理,可幫助我們糾正斷、常二見。這是世人在認識中的兩大誤區,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恆

持常見者,認為在物質領域有獨存不變的原子,在精神領域有永恆主宰的靈魂或神我。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否定世間有獨存、不變之因,從而提出無常、無我的思想。我,為常(永恆)、一(獨存)、不變(堅固不壞)、主宰(具有絕對力量)之義。佛法認為,無論外在世界還是內在心靈,都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

在我們心中,儲藏了無量生命經驗。意識的活動,正是以阿賴耶識的種種經驗為基礎,六塵境界為所緣,不斷分別,引發各種心理。在倫理上,與善心所相應,即成善心;與不善心所相應,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緣境界的順逆變化,而引發苦、樂、憂、喜之情。

正因為心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則,凡夫心就永遠無法斷除,更沒有成就聖賢品質的可能。

2、心非斷滅

持斷見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將隨死亡化為烏有,這是比常見危害更為嚴重的錯誤觀念。須知,心的活動雖緣生緣滅,念念無常,卻不會徹底斷滅。事實上,每個起心動念都將在內心留下痕跡。

佛教認為,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始無終。生,不是最初開始;死,更不是就此結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個片段。現有色身雖會消失,生命洪流仍將繼續。人生的一切努力,儘管終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業力及內心經驗,將成為未來生命延續的潛在力量,盡未來際地影響著我們。

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死亡會結束一切,將曾經的善惡行為劃上句號。那麼,止惡行善又有多少意義?正是這種錯誤觀念,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盛行,為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無視未來後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絕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來換取一時之樂。因為善惡行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義,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會成為未來生命的陰影。

3、生命起點

生命有兩大系統,一是受之於父母的色身系統,一是來自個體生命延續的心靈系統。生命因往昔積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點,形成人間的種種差異。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異。此外,更有種族、國家、宗教、經濟形成的諸多差異。有人生於王室豪門,有人生於乞丐之家;有人從小智力超群,有人生來弱智低能,可以說,世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為何世間存在這許多差別呢?

須知,這種差別正是來自平等。在因果法則面前,眾生是平等無別的,行善必得樂果,作惡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別,無不取決於曾經造作的善惡行為,自作自受,無人替代。

4、把握現在

每個人的生命素質皆由自身行為決定。所以,命運之舵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決定於當下這一生,這一刻。因為過去已然過去,未來尚未到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很難直接把握將來,真正能夠抓住的,唯有現在。人身難得而易失,這是今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六道重要的樞紐。

佛陀時常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沉弱於往昔回憶,那只能浪費時間,卻於事無補;也不要幻想著以後如何,因為人命脆弱,世事無常,若不立即從現在做起,計畫往往還趕不上變化。

認識到當下這一念的重要,我們就應善加珍惜,有效利用。通過現在的努力,為未來奠定良好起點;通過心念的改善,為人生開闢美好前景。

(三)心的兩個層面

佛經還以大海及波浪為喻,從不同角度對心靈世界進行深入剖析。《楞伽經》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心靈世界有如大海,心理活動則如波浪。大海,因風暴而波濤洶湧;內心,則因境界刺激而現起種種心念。浪花時起時滅,海水卻相續不斷,心靈世界亦復如是。通常,人們都是活在意識構成的心念中,以為這就代表著自我的一切。事實上,那只是海面的浪花。波濤之下,才是海洋深沉、廣大的部分。

1、意識

心靈世界中,最為活躍、突出的是意識。佛法認為,意識層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認識能力上,前五識為現量(直覺),其所緣對象必須是現在而非過去、未來,必須是現前而非別處,同時,不帶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別。一旦和過去、未來的境界發生聯繫,或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介入語言概念,便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範疇了。

意識的能量極大,人生一切行為皆由其成辦,這也是人所以為萬物之靈的關鍵。因為意識具有分別、推理、判斷的能力,可以使人通過理性思維來決定善、惡行為。同時,還能使人獲得有別於動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證得真理。

在心理活動中,意識雖為主體,卻未必能保有權威作用。無始以來,我們為無明所惑,使貪嗔煩惱大行其道,占據心靈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就像充當傀儡的君王,對煩惱唯命是從。於是乎,明知所做是錯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錯。何其可憐,何其可悲。

唯一的出路,就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樹立正見,奪回失去的主權,使心真正發揮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將人生導向光明。

2、潛意識

與意識對應的是潛意識,其活動雖不為人所知,卻暗中左右著意識。在唯識典籍中,將之歸納為第七識和第八識。意識的生起,以第八阿賴耶識儲藏的種子為因,為根本依止。同時,第七末那識與生俱來的先天蒙昧(不共無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執)也對意識活動有著重大影響。

第七識,梵語末那,漢譯為意。這裡的意,指意根而非意識。意,為思量義,《八識規矩頌》中,將其特徵定義為「恆審思量我相隨」,即無休止地想著自我。這種俱生我執,正是人類自私本性的根源。而末那識的不共無明,又使有情始終處於蒙昧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生命真相,世界本質。

第八識,梵語阿賴耶識,漢譯為藏。它不僅收藏了有情所有的生命經驗,為意識活動提供信息。同時,還在生命轉換、延續過程中從不間斷地工作。它執持色身直到一期生命結束,並隨著業力去投胎,如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唯有解脫才能使其下崗。

了解潛意識的存在,及意識、潛意識的相互關係,我們就找到了心理活動的源頭。如此,才能直探本源,究竟解決心的問題。

(四)人心與人生

1、心靈頻道

人,是複雜的多面體。某些行為差異極大者,我們稱之為雙重或多重人格。情節嚴重者,往往被視為精神疾病。事實上,這些現象並非個別,善心人也會有冷酷之舉,殘暴者也會有溫柔一面,區別只在於反差程度和表現方式的不同。

生命在無盡延續過程中,以明和無明為基礎,形成了種種心理力量。其中,既有貪婪、嗔恨、妒嫉、自私、驕傲等負面心理,也有慈悲、善良、自信、無嗔等正面心理。每種心理力量,都代表著一種心靈頻道。

和電視頻道一樣,心靈頻道也有不同的信號。其強弱程度,正取決於心行積累。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並遠遠高於其他信號時,就會伺機搶占頻道,占據心靈的「收視率」。如貪心重的人,因受貪念驅使,會習慣性地現起貪心,而不斷貪婪的結果,便使貪心無限張揚,進而成為貪性人。但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意味著貪心便是他的唯一頻道。事實上,只是貪的信號太強,使其他頻道受到干擾而無法正常播放。

認識到這一原理,我們就不必為現有的不良心行氣餒,那樣會順著慣性墮落。我們更不能為偶爾的優良表現自得,那就可能因疏於防守而被煩惱攻擊。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心靈的善惡頻道,主動把握播放權,積極點播正面的心靈頻道,使之信號不斷增強,最終,牢牢占據心靈主導地位。

2、心靈陷阱

許多人都覺得世事難測,處處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實,世間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應社會經驗或人生閱歷便能識別真偽,不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帶著防範之心審慎行事,也不至輕易受騙。

最難防範的,恰恰在於我們自身,在於心中各種無形的陷阱。其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我們無法逃避,更在於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甚至,我們在落入陷阱後還會將它越挖越深,以為這是人生出路所在。

這些陷阱,恰是負面心靈頻道不斷工作的結果。比如對某人生起嗔心,若這念嗔心不能及時制止,而是反覆播放,我們就會收集到很多關於這個頻道的素材。事實上,心有著奇特的編輯功能,能將種種有關乃至無關的素材統統演變為嗔心所需的證據,使我們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因這樣那樣的幫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還在,但凡想起此人,仍會一頭栽下去,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想起來就有氣」。若是心靈陷阱越挖越多,那我們的一生,就會從這個陷阱落入那個陷阱,永遠暗無天日,永遠遭受傷害。

所以,我們要仔細審查內心,發現陷阱所在。同時,培養正知正念的力量,徹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簡單地在表面掩蓋一番,那樣就會埋下更深的隱患,更重的危機。

3、心態與人生

人類的生活方式千差萬別。為什麼我們會選擇這種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種?除了客觀條件的制約,還有主觀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想法和情緒。

欲望促使我們追求。其中,有善、不善、無記三類,毋須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產生幸福的因緣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業有成為追求,在努力工作中獲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滿為追求,在天倫之樂中體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時行樂為追求,在聲色刺激中尋找幸福。但我們要知道,唯有善法相應的正當欲望,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途徑。否則,不僅會背離幸福,更會使人走向犯罪深淵。除具體內容的差異,欲望還有容量多寡的區別,這也是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決溫飽就能知足常樂;多欲者,擁有再多也慾壑難填。若將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輕易就能裝滿;多欲有如汪洋,百川歸海尚不能盛滿。所以,佛陀時常教導弟子們應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會將一生耗費於無休止的索取中,甚至無暇享受。

情緒影響個人心情。其中,分健康與不健康兩類。健康的情緒,如喜悅、愉快、滿足等;不健康的情緒,則有憂愁、焦慮、恐懼等。情緒的發生,源於心對境界的感受,但它的變化又會影響內心平衡。正確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絕不良情緒的根本。此外,還要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時治療,在發病初期控制其蔓延。若不懂得對情緒進行分類管理,而是任其發展,到全面發作時,就難以救藥了。憂鬱症所以會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殺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於情緒管理,疏於對心的觀照。

想法決定人生選擇。事實上,多數人的生活只是搖擺於欲望和情緒之間,每天說著、做著的,無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歡、我討厭;我開心、我痛苦。有時,人們也會感嘆這種生活的無聊與無奈,但感嘆之後,多半仍是繼續妥協,繼續隨欲望和情緒漂流。除此而外,很難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緒的正確想法,這也是人們所以和幸福擦肩而過的重要因素。因為欲望和情緒是變幻無常的,這使人生選擇變得盲目,使人生目標變得游移。如果沒有正確的想法作出抉擇,作出取捨,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了解各種心理因素對人生的作用,就應依此對照,檢查現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調整,哪些情緒應該克服。不斷調整,多方養護,有效保障心靈健康。

(五)結說

探索人心與人生的關係,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心的重視。當內心出現煩惱時,當生活遭遇困境時,當人際關係產生隔閡時,我們不要一味尋找外在原因,還應將目光收回,看看自己的心處於什麼狀態,看看這位人生導演是否存在問題。

追根溯源,我們才會發現,打開心結,就能從根本上瓦解煩惱。雖然,外在改善尚有賴於諸多條件的和合,未必能以個人意志左右。但只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不會因外境變化受到傷害,更不會使自身成為危及社會、傷害他人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說,健康心靈不僅是幸福人生的保障,更是社會和諧的因素。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