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又稱佛陀,本名叫喬達摩·悉多達,他於兩千多年前在古代印度創立了佛教。他成長在富裕的家庭,擁有印度迦吡羅衛王國的繼承權,但是當29歲的釋迦牟尼看到百姓遭受苦難,深受疾病的苦惱時,他毅然決定放下了富貴榮華,出家修行,希望能尋求到普度眾生的方法。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坐禪七七四十九天,終於頓悟人生真諦,許多心中的迷惑都豁然開朗,證得大圓滿,修成了正果。這次坐禪所體悟到的大智慧,成了佛經教義的精髓。
對於了解過佛法的朋友肯定有體會,釋迦牟尼的許多領悟在現代人看來也是非常的精妙高深,充滿的人生哲理,尤其那句「一沙一世界」更是與現代的微觀科學相契合。
釋迦牟尼曾說過:「這個世間的所有事情是沒有大小之分的,都是相互平等的,即使是一粒沙子,其中也包含著大千世界。」這在2000年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因為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們根本沒法證實這句話的真偽,即使是信徒也只是選擇遵從相信,但對此話仍存很大的疑惑。
不過隨著近代科學大發展,人們逐步發現事物並不只是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樣子,當我們將一個具體的物質無限放大後,這個物質內部還可以分成分子、原子、電子、質子等。尤其在盧瑟福創造出原子模型後,人們發現在原子這個微觀的層面所展示出來的結構,竟然同太陽系中太陽還有各大行星之間存在很多的相似。物質內部的各種粒子猶如宇宙中的星系一樣,通過無形的引力,形成不同的排列規則和順序。
我們站在大巨觀上看,千萬星辰是宇宙這個大世界的組成,而千萬星辰內部又會有各自的星系劃分,每一個星系都是一個宇宙的小世界。站在星系內部,各個恆星、行星組成了星系世界,而每一顆行星上又是自成一個世界,猶如我們的地球,從太空望去便是我們人類世界的全部。
站在微觀的角度,一滴水就有無數的水分子構成,水分子中又有氫原子氧原子,原子又還能分成電子和粒子,一級一級可以劃分出無數的結構。同時普通的一滴水中還可能含有數不清的微生物,所有的微觀物質合在一起,就為這滴水形成了微觀的世界。
我們不得不佩服釋迦牟尼的大智慧,2500年前的菩提樹下,他就已經看到了微觀的世界,每一粒沙子在他眼裡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有時候我們看不見並不代表事物不存在,那只是我們受限於客觀的條件而暫時無法觸摸領悟的東西而已,也許這就是真理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