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剛般若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
又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為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即可成佛的。
選自虛雲和尚《怎樣來學菩薩道》
(二)自渡渡生
雲嘗恭讀《壇經》,至五祖以袈裟遮圍,為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祖於言下大悟,即啟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路說來,如天花亂墜。前四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後一句是渡生。「能生萬法」者,一切種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廣佛法於無邊,渡眾生於無盡。故釋迦不終老於雪山,六祖不永潛於獵隊,為傳佛種智耳。
選自《虛雲和尚年譜·重興曹溪南華寺記》
(三)降伏其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只說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嘆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軌著,不能證得。」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瞭然無事。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說:「即心即佛。」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眾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
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迴,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裡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於涅,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愛染不息,維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斗,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痴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淨,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之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
、做面、做包子、做餃子、做痲花、做油條,種種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餑餑、饅頭,二名一實,
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餑餑。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
心。認得心是麥麵,一切處無非面麥,就離道不遠了。
元音老人:一切相都是假象
貪心重。嗔心重,嗔恨心重那就是修羅道。痴心重,就是畜牲道。所以六道輪迴,就靠這個貪嗔痴分的。因為我們貪嗔痴厲害呀,是吧,所以把我們這個佛性啊,包裹住了。要修行,就是修掉這個貪嗔痴。
但是我們就要明白,大家都有佛性,就是因為貪嗔痴包裹。佛性是什麼?先認識它。
所以恆河大手印就是先講見宗,認識這個佛性啊。這個佛性,就在我一念斷處啊!就是現在我們不是有生念頭嘛,念頭起嘛,嚓嚓,嚓嚓,這個念頭一斷,嘿,就現在斷,斷,一念不生,斷一下就可以了嘛,一念不生。一念不生,還是了了分明啊,還是有知覺嘛。我們現在當場可以試一試,斷!不起念頭,還是了了分明啊!不起念頭,了了分明,那就是你的本性!要認識它,認識它。
因為這個妄念多了,都包裹它了,是吧,所以時時刻刻你要斷妄念頭,所以持咒、念佛號、參禪,就起這個作用,就把這個念頭斷下來。你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念頭斬斷,斬斷,斬斷,叫它斷!它的作用就是把念頭斬斷,叫它不相續,不叫你連續。我們的妄念是流水作業,呼呼呼,流水作業,一直連下去了,我們的妄念是流水作業,一直連,把它斬斷,不叫你連。喔,這持咒也是起這個作用,嗡嘛呢唄美轟,嗡嘛呢唄美轟……。參禪也是,是誰?這個是誰?起個疑問,「是誰」就把念頭斬斷,它就起這個作用,對吧。
所以這個大手印,它就是禪宗,它先認識這個佛性。佛性在什麼地方,在我們一念斷處。你當下試驗,現在就可以試驗:斷!我一念不生,還是了了分明,有知覺,那個無念的知覺,就是我們的佛性。所以大手印就是先認識它,大手印不像「參」禪宗的(叫你參話頭啊,起疑問),它不要,它是直指,見宗,叫你見到宗心,叫「見宗」。後面就是定、行,見、定、行三部曲。見到本性,認識它,時時常攝在定,不要跟著境界跑。做功夫了,看住念頭,看住念頭,喔,念頭一起,不要動心,妄念,這是妄念。佛性是中心,而妄念是妄想的,它是由境風鼓動之後生起來的妄念。境界就是風啊,水比如是妄念,這樣是水,風不動它不會起波浪,風吹它起波浪。所以境界就是風,境風,我這裡不動。這個境界來了,哎,我要這個東西,哎,我喜歡這個東西,心動了。動了這個妄念,就起來了,就跑了。我心不動,曉得這些所有的境界,都是影子,是我性所生起來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