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觀世音菩薩接著為舍利子分析:在「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結論之下,「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站在「諸法空相」的普遍性上,我們安住於真理並從「色受想行識」中解脫時,看到一切現象的生滅和我們生命本體的智慧沒有關係,我們本具的智慧沒有生滅,沒有外在顯示出的「色受想行識」,所以叫做「空中無色」。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屬於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有為法,《大乘百法明門論》講到: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以及六種無為法,共百法(見注釋)。除開六種無為法,其餘九十四種本位法都是生滅法、有為法。這九十四種有為法都是與色受想行識所相應的法,都與我們的智慧沒有任何的關係,不是我們的生命的本體。
所以大家要想了解或者觀修《心經》,我們要了解九十四種有為法。因為我們日常生活都是在九十四種法中不斷地循環往復,但是我們並不認識它,還撲上去抱住了這九十四種有為法不放。我們本來擁有照破一切的力量,但是我們的生命不斷被分割,被這九十四種有為法遮蓋,所以智慧顯現不出來,光明不斷被遮蓋。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這裡告訴我們生命的本體,讓我們超越第一層的生滅——突破「色受想行識」五蘊給我們的限制。
下面說到了十二處——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處,六根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塵為「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是說我們內心的一種緣起,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這兩個的結合就形成了十二處的複雜的的心理狀況。「眼耳鼻舌身意」取「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我們現實的狀況,需要靜下來才能感同身受,不然就會停留在概念裡面。
下面說到了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界,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八界是能取所取(見注釋)的進一步細化,通過十八界再加上能取所取,這些煩惱就不斷地加劇複雜,在一念心裡快速運轉,我們還沒來得及去清理前面的信息,就被後面的信息無量地覆蓋。
十八界是能取所取的複雜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我們佛弟子要掌握佛法的基本名相。因為我們就在這些境界當中生活,不斷地感召三界輪迴的分段生死。所以在我們現在緣起的層面,感召的基本上都是惡道相,或者叫做輪迴相。我們要出三界,首先要從這些障礙中出來,讓生命達到第一次的升級——生死不斷。
【注釋】
心法八:心即識心,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此八種識,皆有分別之義,俱屬於心,故名心法。
心所法五十一:遍行法五(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法五(欲、勝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煩惱六(貪、瞋、痴、慢、疑、惡見),隨煩惱二十(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昏沉、掉舉),不定法四(悔、眠、尋、伺)。
色法十一: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五境,及法處所攝色。
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一、得,(於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識種子,並出入息、暖氣三者,連持不斷也。)三、眾同分,(如人之類,其形相似也。)四、異生性,(眾生之妄性不同也。)五、無想定,(心想俱滅,外道所修之定也。)六、滅盡定,(受想之心滅盡,諸識不起也。)七、無想報,(外道修無想定,命終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夾魚也。)八、名身,(依事立名,眾名聯合曰名身。)九、句身,(積言成句,眾句聯合曰句身。)十、文身,(文即是字,眾字聯合曰文身。)十一、生,(諸法生起也。)十二、住,(諸法未遷也。)十三、老,(諸法漸衰也。)十四、無常,(今有後無也。)十五、流轉,(因果相續,流轉不斷也。)十六、定異,(善惡因果,決定不同也。)十七、相應,(因果和合,不相違背也。)十八、勢速,(諸法遷流,不暫停住也。)十九、次第,(編列有序也。)二十、時,(即時節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數,(即數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違也。)二十四、不和合,(互相乖違也。)此二十四法,有名無體,不與色法、心法及心所法相應,故云不相應行法。
六種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能取所取:能取即認識的主體,所取是被認識的對象。
《心經》書法:繼程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