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羅提木叉——就是針對我們的煩惱、習氣所建立的戒律的條文。
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殺、盜、淫、妄、酒。不殺生是培植我們仁愛心,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由戒就能生定,由定就能開慧,他是有這個次第。就好象三層樓,你的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智慧是第三層樓。你不可能沒有第一層樓就想要第三層樓,也就說你一個戒行不行的人,他也不可能有禪定,更不可能有智慧,所以淨業行人是要勤修戒定慧的。戒定慧就體現在我們的淨業三福裡面的。
有的觀點說我們這個末法的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於是他就不持(戒)。反正有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對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救,那麼我不持戒他當然也能救我了,這是一種觀點。
還有一種觀點,一個念佛行人不持戒,不修戒定慧不行,如果他沒有持戒,不清淨,禪定沒有,他就不能往生了。
這兩種觀點,都是走到極端啊,都是不正確的。第一就是淨業行人雖然是仰靠佛力,這種他力去念佛去帶業往生,但是他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持戒。雖然持不清淨,但是他要儘自己水平去持,至少在粗的戒律方面他是能持的。那麼尤其是佛教徒你不持戒就沒有佛教徒的資格,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他不持戒就是敗壞佛教的形象。
佛教在這個世間能否存在,存在的時間有多長,完全取決於戒律。所以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持戒。但是我們也看到靠持戒的功夫是很難往生的,這就要靠阿彌陀佛了,持戒的功夫能夠決定我往生的品位啊!我持戒持得好一點,我往生的品位高一點。
但是就往生這一點來看,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令我們往生的。所以,這要解決一個這樣的關係。
另外一方面,非得要有持戒清淨,要有禪定的功夫,他就不了解這種淨土法門圓超一切法門的特點。因為淨土法門他的往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夫,他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的力量。那麼這個願的力量這就是要我們感通了,我們信願持名感通上的這種力量。雖然我持戒不清淨,雖然就沒有一點禪定的功夫,但也可以往生啊。所以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知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要把它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