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了錯事,幹了壞事,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後悔了怎麼辦?如果上一世作惡,報應到這一生,今生後悔了怎麼辦?這世界上有後悔藥嗎?告訴你,佛家還真有後悔藥,而且是專治業報病的後悔藥。
佛教認為,業病非普通藥石所能治癒,惟須懺悔業障,讀誦書寫經典,供養讚嘆諸佛菩薩,布施法界眾生,以其功德消業除病。
智者大師多次提到,業病患者,在用藥或修習止觀的同時,應加修懺悔。《摩訶止觀》卷十五中說:若業病者,當內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愈。
如有了過失,請求容忍、寬恕,是懺的本義。犯了過失,應該向對方承認過失;不只是認錯,要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才是「悔」。
《法苑珠林》卷八十六云:「懺悔有二,一是迷心依事懺悔,謂佛像前行道禮敬發願,要期斷除事惡。二是智心依理懺悔,謂觀身心斷除結使。」
事懺轉重令輕,牽報不定,由不斷結故。有漏力微,不盡故業,後必受報。觀理斷結,無惑潤業,業不牽生,隨所斷處,故業永盡。
依照經典而懺悔罪過的方法,逐步儀式化為各種儀則,被稱為懺法,又作懺儀。按此類儀則而修行,稱為修懺。具體修持方法,因時代、風土、宗派而異。
懺法常與真言咒語相結合,以獲得更大的效力。漢地,以天台宗第十七祖宋代四明知禮,根據大悲咒而作的大悲懺法,流行最廣。
懺法的儀式非常重視歌詠讚嘆。因此在懺法中,就有了梵唄的加入。梵唄,被認為是佛家的音樂療法。梵唄具有止息喧亂的作用,會增強修懺的效果。
《十誦律》記載,跋提比丘音聲極好,向佛要求聽許作聲唄,佛答以聽許,並說唄有五種利益,即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
根據《南海寄歸內法傳》的記載,古來佛教皆認為學習讚唄有如下功德: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令舌根清淨、得胸藏開通、處眾不惶、長命無病。
現時代,梵唄可以很方便的被請入家中。在家裡修懺悔,就可以置身於梵唄的音聲中,洗滌內心的病垢,從而獲得綜合的療效。
智者大師說:「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止觀是佛教修行方法中的兩大支柱。
止,梵語為奢摩他,指止息一切境界散亂之相,精神統一,而達無念無想的寂靜狀態,屬於定學的領域。一般常將止與定(三摩地)視為同一者。
觀,梵語為毗婆舍那,指以智慧思惟分別因緣生滅之相,觀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通於定學與慧學。止與觀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如鳥之雙翼。
作為止觀的預備功夫,應先修習以下內容:
1.持戒清淨,諸禪定及滅苦智慧皆由戒而生。
2.衣食具足。
3.閒居靜處,依止無憒鬧處。
4.息諸緣務。
5.親近善知識,受其教,蒙其勸發。如沒有明師,則不要盲修瞎煉。
6.訶斥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呵五欲的目的是為淨化自心,不為環境的愛著而牽轉。
7.貪慾蓋,思念五欲,心生醉惑;應棄除。
8.嗔恚蓋,怨恨情結,心熱氣粗,忿怒相續;應棄除。
9.睡眠蓋,心神昏沉,忘失禪定正念;應棄除。
10.掉悔蓋,躁動憂惱,蓋覆禪定;應棄除。
11.疑蓋,障定之疑,疑自、疑師、疑法;應棄除。
12.調節飲食。飲食當慎,不飢不飽,調和適當。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坐念不安;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惛迷;食不宜於身之物,則引發宿疾,故飲食當慎。
13.調節睡眠。眠若不全,則心神虛恍;眠若過多,則廢修行,空喪功夫,沉沒善根,故戒眠當慎,不節不恣。
14.調身。
15.調息。
16.調心。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者由粗入細,不能分開。身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三者共同起用,調粗就細,就會令心安靜。
17.欲,欲離世間妄想顛倒,志願好樂諸深法門。欲有善、惡、無記等三性,善欲為引起精勤心的根據。
18.精進,堅持禁戒,棄捨五蓋,專精不廢。
19.念,常念世間之欺誑可厭,禪定之可尊可貴。
20.巧慧,權衡世間樂與禪定智慧樂之得失輕重。
21.一心,一心決定,修行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