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導讀
你的內心充滿歡喜,你才能把歡喜帶給別人;你的內心蘊藏著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帶給別人。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痴,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痴。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金錢,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錢財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錢財,最後還不知是誰的。
捨得捨得,以「舍」為「得」!如果我們不能瞭然這其中的因果之關係,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沒有播種(舍),哪裡有收成(得)?
比如,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又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讚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
「舍」 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
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
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
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我們喜歡太陽,因為太陽給我們光熱;
我們喜歡大樹,因為大樹給我們蔭涼;
我們喜歡兒女,因為兒女給我們孝養;
我們喜歡朋友,因為朋友給我們幫助。
如果太陽、大樹、兒女、朋友都不給我們利益,我們怎麼會歡喜他們呢?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捨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
如果驕傲是煩惱,你能捨去驕傲,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
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捨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
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捨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
所以能舍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的道理。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舍」親,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
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舍」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又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
吾人要能學習「舍」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
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
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
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02-
文鈔譯文:
凡是皈依佛法的人,對於倫常的道理(註:倫,指人與人之間關係;常,指本來應有的常態。在文中,以「倫常」總概括儒家傳統的道德準則),必須格外認真,竭盡道義本分,可稱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
倘若對於倫理綱常有所缺欠,就難以感化共事的人。你現在沒有父母,而在對兄弟、姐妹、妻室、兒女的職分上,尤其要注意重視。
現今世道已亂到了極點,其根源都是因為世間做父母的人,不知道教育子女之道。
不知道用道德仁義,因果報應來教育兒女。只是用溺愛嬌慣,機巧欺詐來教導。
所以使得有天姿的孩子,習慣於狂妄(自大,不知誠敬),沒有天姿的孩子,變得頑愚(劣鈍,難以教化),以至於越過禮教、違犯本分的事,時有發生。
假使做父母的人,各自盡到他們教育子女之道,那麼世道何至於如此呢。
以前兒女教不好,還沒什麼大要緊,不過是不孝順,不成器而已。
現今的兒女如果教不好,那麼這造成的禍患實在是不堪構想。
這些話,應該對一切人去說。
文鈔原文:
凡皈依佛法之人,於倫常道理,必須格外認真,盡誼盡分,可謂真佛弟子。
倘於倫常有缺欠,便難以感化同人。汝現無父母,而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分上,尤須注重。
今世亂已極,其源皆因世之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
不知以道德仁義,因果報應教兒女。但以溺愛養,機械變詐相教。
故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愚,以至越禮犯分之事,時有發現也。使為父母者,各盡其教子之道,則世道何至如此。
以前兒女教不好,尚無大要緊,不過不孝順,不成器而已。
今若教不好,則其禍實有不堪構想者。
此說,宜與一切人說之。
——印光大師 復楊慧昌居士書三(原名宇昌)
-03-
現前是五濁惡世
娑婆國土的特色,這個地方講出一個相貌叫五濁惡世,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世界當然有十方的世界,娑婆世界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常講五濁的情況。這個濁,古德的解釋有二層意思:
第一個是雜染義;
第二個障礙義。
這個障礙,蓮池大師講出二個例子,其實是出自《楞嚴經》:
第一個,有一杯乾淨的水,你丟進很多很多的泥沙,再把這個水跟泥沙攪拌一下,這樣子叫做濁。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水本來很乾淨,是可以喝;你丟進泥沙以後,不能喝了,因為它從清淨轉成雜染。
第二個,這個水本來流動率很大,結果泥土丟進去以後,產生遮障,沒有辦法流動。
這個地方,就是說這五個法,對我們的身心世界,產生了雜染、產生修道的障礙。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劫濁叫做眾濁交湊,三災具足,它是整個五濁的總相,眾濁指的是後面四濁都具足,在劫濁當中也出現了小三災。
這個劫就是時間的意思,就是人壽從八萬歲,不斷的遞減到了二萬歲,眾生就進入到五濁惡世。
這個五濁惡世在二萬歲以內,開始有三種災難:
第一個刀兵,人跟人之間開始發生戰爭,以前的眾生是沒有戰爭的;
第二個產生疾病,開始有病痛;
第三個產生饑饉,在二萬歲之前衣食自然,根本就沒有飢餓的情況,到二萬歲以內,農作物開始欠收了;
所以這個劫濁就是眾濁交湊,三災具足。
見濁,大家開始邪知邪見,撥無因果,人們開始重視果報,不重視因地了。
煩惱濁,貪嗔熾盛,不得安穩,到五濁的時候,大家的心開始躁動了,因為欲望變得比較強。
眾生濁,果報卑劣,備客群苦,大家的果報變成卑劣了。
命濁,壽命短暫,死於非命,很多很多的因緣,大家沒有到達應該有的壽命。
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樣一種五濁惡世的狀態之下,能夠走難行道而成就佛道,而且在娑婆世界弘揚佛法,這個是甚難希有的。
-04-
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代。
那麼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深切的體驗。
比如這種災難:我們面臨著太多的地震、火災、海嘯、乾旱、水災。這是自然災害。
從我們的知見觀點上,有太多不良的知見,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道德上的崩潰、人心的險惡。
所以處在這個時代,每一個眾生都生活在恐懼、不安當中。
包括我們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氣候問題、戰爭問題,所以整個的濁惡之法在這個時代聚集。
這是末法一個顯著的標誌,也是眾生共業所感的一種時代危相——危險之相、混亂之相。
在這樣一個劫濁的時代裡面,我們也一定被這個時代種種的價值觀念、生存的壓力所控制,難以超越。
即便發心來修道,這個時代的快節奏、混亂的社會情形,也會作用、反作用到一切修道人的內心,使我們很難得到禪定,很難經受欲望的誘惑——構成了修道的巨大挑戰。
那生存在這個時代的任何人,他為什麼恰好是在劫濁——這個五濁惡世?
我們看,在佛的懸記當中,迦葉佛時就開始進入五濁的時代——人壽平均兩萬歲的時候。到了釋迦牟尼佛——人壽平均一百歲的時候,這個劫濁的情狀已經是非常深厚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以大悲願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到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救度眾生?
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眾生煩惱非常深重,一切有點福德、智慧的眾生都遠離了這個星球,一切煩惱厚重的人都留下來了。
世尊悲愍我等眾生故來此救度。
現在又距離佛涅槃已經三千年左右,在人壽平均七十幾歲的這個時候,人類這種濁惡的情狀是難以言表的。
所以生存在這個時代的眾生都是業障深重、煩惱深重的眾生。
-05-
彌陀化身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唐代高僧,他在長安弘法布教,勸人深信因果、改惡向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隨著教化年深日久,百姓深受薰陶,家家戶戶斷肉食素,虔心念佛,滿長安城到處都是念佛聲音,儼然一個佛國世界。
眾所周知,唐朝的長安城是當時世間最有名的國際大都市,人口高達百萬,更有數不清的流動人口。
試想一下,當時並無電腦、手機,也無印刷設備,甚至沒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訊、印刷技術都極其低級原始的情況下,善導大師竟然影響長安城中百萬多人斷肉念佛,真是匪夷所思!
然而,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被後人奉為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自有其特別的感化之力。
那時,長安城中有個屠夫,眼見肉一天比一天難賣,覺得莫名其妙,跟人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城裡人受到一位名叫善導的僧人的勸化,紛紛斷肉吃素。屠夫獲悉這一訊息,忿恨之意充滿胸臆,很想報復這位僧人。
一日,屠夫實在按捺不住,提這一把屠刀,氣勢洶洶闖入寺院,發誓要殺掉斷其財路的善導和尚。
屠夫在寺院中四下詢問,獲悉善導大師住處,於是握緊手中屠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夫走到善導大師面前,猛一抬眼,大師那慈悲莊嚴、攝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間照顯他內心的罪惡。
屠夫心頭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霎時間竟如冰遇日,化去無遺。屠夫此時反覺慚愧莫名,手中屠刀不覺落地,撲通一下,頂禮合掌,虔誠懺悔。
善導大師心知對方得度機緣已經成熟,慈悲地為屠夫開示善惡、因果、輪迴受報等事,勸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與此同時,大師為了截斷屠夫疑慮,讓他確信極樂世界真實不虛,遂以道力遙指西方天空,空中立時現出極樂淨土莊嚴景象。
聽到善導大師開示,又有機緣目睹極樂勝境,屠夫既慚愧又歡喜:慚愧自己竟然對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導大師生起殺害之心,慚愧自己多年賣肉殺生無數、造罪無窮;歡喜今日惡緣竟然轉成佛緣,又蒙大師親口開示,知有西方極樂世界,更歡喜地獲知,自己這樣必墮地獄之人阿彌陀佛也不嫌棄,確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
屠夫進而又想,自己在娑婆世界幾十年,八苦交煎,造罪無邊,種種困苦,煩惱不息,心中不由升起極為深切的厭離心,當即發願捨棄世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屠夫想到此處,於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樹上,合掌高聲唱念佛號,墮地往生。
當時圍觀眾人,皆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屠夫神識從頂門出,隨佛西去。有識之士認為,也只有在善導大師開創的淨土宗,才能真正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裡所說「成佛」並非比喻性、象徵性,因為按照善導大師所闡釋的淨土教理,一切善惡凡夫依靠佛力,皆得往生阿彌陀佛報土,眾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點鐵成金一般,「入佛知見,同佛受用」,證悟、智慧、慈悲、神通統統與佛無異。
善導大師重要開示
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
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客群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 地藏菩薩因地念佛救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