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六章)03


時間:2019/7/14 作者:清淨心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六章盡乾坤是個眼03

心明幻滅

只為盲無智眼,教觀不明,從無始已來不能洞曉,違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將心取心,以幻緣幻。

而我們一般學佛的,『盲無智眼』,都是瞎子。『教觀不明』,佛學的理謂之教理,教理沒有求證,那是空談,沒有用。教理拿到心境上求證,由止觀的真正修證,那是教觀。所能,教與觀要明白透徹。

一般人從來沒有搞清楚心的體和用的關係,因此違背了現量而喪失了自心之體。嚴格地講,心物(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都是一個唯心的現量而已,而一般人『違現量而失自心體』,自然『逐比非而妄認外塵』,跟著比量、非量在跑,把物質世界的一切當成真實。

『終日將心取心,以幻緣幻。』請問:『你那個清淨境界怎麼來的?』若說因為坐得好,那麼清淨是從腿來的?若說因為作功夫作得好,那麼清淨是從功夫來的?若說從心來,那麼心是怎麼清淨的?照得出來嗎?實際上,心的清淨還不是心照出來的比量。清淨並非外來,放下就是。怎麼放下?你還來一個放下,已經不是了,早已起來了。

現在現量就清淨了,不要加一點力量。不一定閉著眼睛才行,開眼閉眼是一樣的。心本來清淨的,被自己求個清淨的心撓亂了。心物兩個都是本體心的一個現量而已,還另外去找一個心,就是『將心取心』。每一種境界來,都是虛幻的,結果我們不肯認平凡,喜歡找稀奇古怪的,那就是『以幻緣幻』。

幻境多半由生理的毛病而來,有些是心理的幻想配合生理作用而來,非常複雜。我們打坐時,心理漸漸寧靜下來,可是生理還在活動,氣、血都在活動。身心兩個一摩擦,各種境界就出來了。每個人境界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性別、年齡、生理狀況、健康狀況與心理思想不同,反應也不同。可是一般人喜歡在幻境中去玩弄自己,都是『以幻緣幻』。

似咬狗枯骨,自咽其津;如象鼻取水,還沐己身。必無前境而作對治。

『似咬狗枯骨,自咽其津』這句話,永明壽禪師罵得妙。實際上,『必無前境而作對治』。有些人發生了心理狀況,這樣、那樣境界來,於是諸佛菩薩有八萬四千法門來給眾生對治。

眾生無智,叫他放下,卻放不下,一定要求個法,自己騙對了:『真靈!』有大智慧的人只好『黃葉止兒啼』,『將心取心,以幻緣幻』了。其實,人最煩惱痛苦的事,三天,最多一個禮拜就過去了,七天一個周期,經過時間的變化,自然變去了。不過,這裡有個話頭: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

任何一種情感或煩惱,喜怒哀樂,經過一段時間自然變去了。俗話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不理他,他哭久就不哭了。又如碰到傷心痛苦的人,你不可勸他不要哭,就讓他哭,哭過了,也就雨過天晴了,他哭不出來,那才叫人擔心。為什麼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會變去呢?不只時間,空間亦然,所以到外頭散散心,也就好了。那麼究竟是空間變去了它,還是它變去空間,是個話頭,值得研究。

同一理由,你的功夫出了某一個房間就不同了,在什麼地方又有什麼不同?道理何在?這些都是現代的話頭,要好好參究。總之,心理的喜怒哀樂,外境的風雲雷雨,『必無前境』,本來是空的,何需用方法去空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