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指歸(1-5集)


時間:2019/7/29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一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01

諸位同修,古大德常說,《無量壽經》是十方諸佛共贊,千經萬論指歸。這次一些同修來找我,希望將《無量壽經》再講一遍。我想這部經過去曾經講過九遍,這一次這邊的同修們又非常熱心,將錄音帶寫成了講記,我從頭到尾細細看過一遍,這就等於第十遍,這部經就等於講了十遍。我自己年歲也大了,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勸過很多次,告訴我,講經夠了,不必再講了,希望我多用一點時間,寫書重要,培養學生重要。我說我知道這兩樁事情,但是世法、佛法都講因緣,沒有這個機緣,我們想做也有許多的障礙,很難做得圓滿。這一、兩年看起來緣分逐漸成熟了,這個事情我們應當要放手去做,特別是幫助初學講經的同修們,無論是出家、在家。

黃老居士寫的《無量壽經》註解,的確費了不少的精神,也費了不少的時間,這部書總算是完成了。註解裡面所引用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語錄很多,如果參考他的註解,他所引用的這些經論原文,我們也應當略略的明了它的精義,這樣對我們學習、弘揚才能有幫助。所以這次,我們也想了、考慮了很久,就選擇這種方式,題目訂的「大乘無量壽經指歸」,指歸的意思就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內容是從一切經裡面節錄下來的,所節錄的這些句子都是讚嘆淨土、讚嘆《無量壽經》,講解就與過去弘一法師編的《晚晴集》的方式完全相同。節錄的順序,完全依照黃老居士的註解,所以裡面的段落統統都保存著,就是便利於以後學講經做為一個參考資料來用。這是我們首先把講「指歸」的因緣說出來。現在我們就可以看本文,一條一條的來介紹。

第一個大段,這是屬於玄義的,玄義第一個大段這是「前言」,在這段裡面一共節錄了六條。

【清代彭紹升曰。】

彭紹升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黃念祖老居士介紹的時候,說他在當時也是屬於高幹子弟。因為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長。他的父親是部長的階級,所以說他是高幹子弟。但是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在弱冠的時候就考取進士,弱冠大概就是二十歲,二十歲就中了進士。因為他家庭環境好,所以雖然是有作官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去作官,反而去學佛了。在佛法裡面,佛門當中,確實他很有造詣,通宗通教,而且修持也非常之好,很難得的。著述也很多,近代黃念老曾經講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論的原文就是彭紹升作的。這個地方引用他這麼一句話,他說∶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

這個話可以說是彭紹升最早講的,稱讚《無量壽經》。『如來』就是講的真如本性,《無量壽經》這部經,就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圓滿大教。由此可知,這部經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是佛自性流露出來的,一切諸佛說這個經,都是從自性流露的。『眾生本具之化儀』,「儀」是儀式,或者我們今天講方式,「化」是教化,也是變化,是我們從凡夫變成佛、變成菩薩的方式。什麼方式讓我們凡夫變成菩薩、變成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諸位要曉得,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佛說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接受,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修行證果,也是自性本具的。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然後對這部經典才能產生圓滿的信心。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人,受過一些科學教育,自尊心很強,別人的東西,我們不太容易接受。這是你自性的,自性本具的東西,你要不要接受?這是自己的東西,不是別人的東西。所以,很能夠說服現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們,這些話都是真實話。第二條∶

【日本釋道隱曰。】

道隱法師是唐朝時代的人,到中國來留學的一位高僧,在隋唐時代,日本派遣很多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幾乎中國著名的這些大道場,都有日本跟高麗、朝鮮(那時候韓國是三個小國家)派遣的出家人在中國留學。回去之後,把大乘佛法也能夠在韓國跟現在的日本發揚光大。尤其是《無量壽經》,日本人在《無量壽經》上的這些著述、論著,超過我們中國。這是道隱法師所講的:

【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這幾句話,讚嘆到極處了,實在說,這是過來人的口吻,如果他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這個話是說不出來的。他能夠說得出來,換句話說,《無量壽經》的真實利益他得到了、他曉得了。『如來興世之正說』,這是有典故的,因為善導大師說過,很可能道隱就是善導的學生,我們沒有加以考證,但是他們是同時代的人,相距很近。善導大師曾經講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唯一的一樁事情就是為一切眾生宣說淨宗法門。經上記載的話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話是善導大師講的。他前面這一句也正是這個意思,「如來興世之正說」。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正說」這兩個字。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出世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以《無量壽經》為正說,其他所說的,可以說都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這個話讓我們想想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兩句,那是毫不為過,確實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問為什麼?以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來講,唯有這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就是「正說」的意思。其他經論,可以令少數真正當機者也能成就,不能夠普遍令一切眾生成就。像禪宗,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換句話說,上上乘人才是他的當機者,非上上乘人,他那個法門就不能度,就用不上。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包括文殊、普賢,下根包括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能夠平等得度,這才叫正說。

這樣的法門才真正是『奇特最勝之妙典』,「妙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這部經典。「奇特最勝」就是指它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從等覺菩薩到阿鼻地獄,這是最殊勝的。最奇特的是什麼?是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絕對不是說,上上根人往生就上品上生,造作一切罪業的人往生,就下下品往生,不是這個意思。平等得度,這就奇特。不錯,經上是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是這麼說的。古大德也曾經表示過意見,大概上三品,上輩往生上三品,可能是十方世界菩薩去往生的,中三品大概都是阿羅漢這些大修行人去往生的,下三品可能才是凡夫。古大德有這些說法,這我們都在經論註疏裡面看到的。可是善導大師的講法不一樣,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不同,都在遇緣不一樣。我們聽到他老人家這個說法,真的可以說一切疑惑都解除了。三輩九品都在遇緣的不同,無論什麼人,如果你遇到的緣殊勝,你的品位就高;遇到的緣不勝,品位可能就低。由此可知,不在乎你修證的功行,重要關鍵是在遇緣。

什麼樣的緣勝?你遇到是真正的經典,不是偽造的;你遇到是真正善知識,對於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有相當透徹深入的理解,這個緣就勝。從這個緣裡面生出信心不逆,《金剛經》上講,到信心不逆,就有成就了。所謂不逆,就是非這樣做不可,不這麼修不行,有了這樣的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這樣的人往生,必定是上三品往生,所以這是最為奇特。

『一乘究竟之極說』,「極」是到頂點,他這句話說得有根據的。一乘大經,首推《華嚴》,在中國佛教,古大德幾乎一致贊同的,《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梵網》是一乘,這三部經幾乎是共同承認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是「一乘究竟的極說」。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就是歸《無量壽經》,這個意思後面還有說到,我們後面還會見到。

『速疾圓融之金言』,「金」是比喻,比喻寶貴,這個教訓太寶貴了,「速疾」是快,任何一個法門修行沒有念佛往生來得快。這個法門,《彌陀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多久?一天到七天,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還有哪一個法門能比得上?所以,法相宗,在中國法相初祖是窺基大師,窺基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我們這邊都有這個本子,叫《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窺基大師做的。窺基大師也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教,頓教就是快速,為什麼?人家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修行證果之快是哪個法門都比不上淨土法門。這是講快。不但快,它「圓融」,如果單單快速,不圓融,這並不是真正的可貴,圓融就不可思議。什麼叫圓融?圓融是沒有階級,這一點諸位總得要清楚。西方世界講四土、講三輩、講九品,這都是有次第的;而實際上來講它是圓融的,圓融是平等法界。諸位看看四十八願就清楚了,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它是圓融的。為什麼會圓融?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平等。如果離開了佛力加持,才有差別相。

所以,彭紹升居士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即是小本《華嚴》。他為什麼不把它比《法華》、比其他的經,他比《華嚴》?《華嚴》的教義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這個道理、這麼一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果然如是。行布就是次第,四土三輩九品是行布、是次第,雖是次第,但是它圓融的,圓融是平等,沒有次第。次第跟無次第是一不是二,這不可思議,這就是《維摩經》上所講的入不二法門。由此可知,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圓融的,圓融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對立的,法法圓融,這就可貴了。由此可知,《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圓融。

『十方稱讚之誠言。』在《彌陀經》上,六方佛讚嘆,我們大家念羅什法師的本子念得很熟,六方佛讚嘆。而羅什大師翻譯,把這段文省略了,我們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就是十方佛讚嘆,與《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樣,《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讚嘆。十方佛讚嘆是真實的讚嘆,誠實的言語,沒有絲毫誇張,確實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真語、實語、如語,一點也不過分。『時機純熟之真教。』這兩句話對我們來講,尤其是重要,十方諸佛稱讚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為我們介紹。我們接受《無量壽經》,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說誰教你的?十方一切如來教導我的。十方一切諸佛勸我們修這個法門,這不是假的。我能不能修?「時機純熟」了。怎麼曉得純熟了?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肯念佛,你只要有這三個真實,那恭喜你,你的時機純熟了。這是一切如來對於時機純熟人的真實教誨,你依照這個教,一定是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一段的意思是隋唐時代日本高僧道隱所說的,道隱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第三段:

【梅光羲居士雲。】

梅老居士是我們民國初年,近代的一位大德。這位老居士,我跟他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還連帶著一點關係。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我們有這個師承的關係。而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他是黃老居士的舅舅。這一位大德在民國初年佛教界裡面,也是備受大眾尊敬的一位大居士。在當時,在家人學佛當中,號稱為「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這兩個人都是名重一時。夏蓮居是山東人,梅老居士江西人,這是江南的,所以「南梅北夏」。他老人家有這麼幾句讚嘆的話說: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

這一句跟彭紹升說「如來稱性之圓教」,意思是一樣的。稍有差別,圓教是圓滿的教學,『極談』是達到了頂點,說盡了,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謂和盤托出,後面沒有了,全部拿出來了。

【眾生本具之化儀。】

這跟彭際清居士說法是一樣的,前面這兩句可以說是引用彭紹升的。後面說:

【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

一乘經,剛才我們說過,有《華嚴》、《法華》、《梵網》。『一乘之了義』,意思就是一乘經當中的一乘,是一乘的精義、精華。『萬善之總門』,如果我們講到修善,諸位都能夠體會到,至善是成佛,沒有比成佛更善的。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也就是說還有一絲毫的遺憾、欠缺,沒能達到圓滿。成佛才圓滿,這部經就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我們說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這是「萬善之總門」。我們今天要學經,佛門《大藏經》那麼多,學哪一部好?你要聽懂了梅大師這幾句話,我相信你一定會選擇《無量壽經》。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淨土經論哪有這麼多?我們現在曉得的是五經一論,過去所聽到的是三經一論,三經一論是專講淨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五經,五經怎麼來的,後面還會說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實際上說《行願品》,只是《行願品》末後的一卷而已。《普賢菩薩行願品》有四十卷,我們稱它作《四十華嚴》,現在只取它最後的一卷。這是清代鹹豐年間魏源居士提出來的,把《行願品》末後這一卷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他這個作法做得非常之好,令人敬佩。因為《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到「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四土三輩九品,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全都是修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能說彭際清居士(就是彭紹升,他的別號叫彭際清),他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很有道理。《華嚴經》提倡的是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是純熟的普賢行;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把這一卷經附在三經後面成為四經,這是理所當然,做得太好了!整部《華嚴經》不是專說,但是末後這一卷是專說。

到民國初年,我們淨宗當代的祖師印光老法師,他把《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這章經文不長,全文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他把它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這個作法實在也是妙絕了,符合底下這句話,『一大藏教之指歸也』。「念佛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我們平常念《般若心經》那是《大般若》的心經,「圓通章」是念佛法門的心經。不但是念佛法門的心經,實在講是一大藏教之心經,它提倡的是專修專弘。我們曾經聽過,許多的古大德都說,修行要一門深入。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修一門深入的樣子,沒想到大勢至菩薩給我們做了個最佳的榜樣,他那真的是一門深入。你看經文一開端,「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很重要,這五十二位就是從初信位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五十位,再加上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加上這兩位。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一句名號!這才叫真的是一門深入。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法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要不要借別的法門來幫忙?不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必借重任何一個法門。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句佛號,幾個人能相信?還有許多人對我們修淨土的人批評,這些年來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依一部經來修行,我都聽到不少人批評我這個講法有問題:哪有一部經能成功的?大勢至菩薩一部經都不要,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能不能成功?我們在歷史上、在現代看到,一句佛號往生的人不少,我們看到了。倓虛老法師跟我們說的,諦老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不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人家站著往生的。他一部經沒聽過,他不認識字,《彌陀經》也沒念過,就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和尚教他的方法,「你就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他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人家成功了。這是現前的見證,民國十幾年之間的事情,距離我們不遠。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方法教給我們了,簡單明了。所以它是淨宗的精華,也是釋迦牟尼佛普度一切眾生的總綱領,是「一大藏教之指歸」沒有錯!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這是指世尊在講經說法裡面讚嘆淨土的,指導大眾應當發願求生淨土的。雖然不是專講淨土,是附帶講到的,確實有百數十部之多。過去日本人曾經查過《大藏經》,好像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的樣子,這麼多的經論裡頭佛說到淨土,確實是「百數十部之綱要」。這是梅老居士所說的。第四段是蕅益大師講的。

【彌陀要解曰。】

《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之人,他出生的時候在明朝,圓寂的時候在清朝。所以他的著作,後人給他編纂流通,有的時候寫明蕅益大師,有的時候寫清蕅益大師,他是一個人跨越兩個朝代。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德,後人稱為「明末四大師」,明朝末年佛門裡面四位大德,憨山、紫柏、蓮池、蕅益,這是四位可以說是中興佛教的大德。他有《彌陀經要解》,這本書分量雖然不多,可是對於《彌陀經》的解釋實在講是太高明了。民初印光法師對於《要解》的讚嘆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越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的《要解》捧到頂點,諸佛再來做個註解,也做不過他,也不能超越他之上。所以有些學教的法師看到印光法師這樣讚嘆,不以為然,認為印光法師捧他捧得太過分。我也碰到有些法師來問我:你看怎麼樣?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可是我覺得,印光大師的讚嘆是讚嘆到恰到好處,絕不過分,他確實把佛的意思為我們說出來了。這段話尤其是不可思議,蕅益大師以前從來沒有人這樣說過的。

蕅益大師這段話,有沒有出處?有,就在《阿彌陀經》上。實在講我們天天念,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他老人家為我們一指點,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看這段文: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像這些話,若非過來人說不出的,他能說出,就曉得他是過來人。這個意思說,釋迦牟尼佛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哪一尊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真的,我們從前沒聽人家這麼講過,他真有根據,根據就在《彌陀經》。我們這些年來,可以說涉獵大乘雖然不多,也不算少,也有相當程度的領會。在理論上講,如佛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大乘又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根據這些道理,明白了一個事實,我們心想什麼就變什麼境界,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一切眾生心想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領悟了,我們也肯定了。所以一切如來成佛,他是怎麼成的?當然是他心裏面想佛、念佛,佛境界才現前。他要不念佛他怎麼能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佛成佛。釋迦牟尼佛當然也不例外,也是念佛成佛。

念哪一尊佛?念阿彌陀佛。諸位要曉得,十方一切諸佛都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指一個人,諸位要是把他當作一個人,你就錯了,就誤會了,一切佛都叫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他的名號是「無量覺」,你們想想,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若非無量覺就不能叫他佛,佛都是無量覺。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一切諸佛的通號,所以佛才稱讚「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念阿彌陀佛,淨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剛才這個說法就是自性彌陀。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成佛,都是成自性佛,就是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有一尊阿彌陀佛?有,他就用這個做他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藉這個名號把自性彌陀念出來,就成佛了。他給我們做緣,我們自性彌陀是因,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緣,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結果就是自己成佛。

特別是在『五濁惡世』,這是最難、最不好的一個環境,「五濁惡世」是極不好的生活環境,在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裡面能成就,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他在這個裡面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上正等正覺的修學方法。無上正等正覺修學的方法,就是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這個妙!千經萬論,不要說是修無上正等正覺,單單修正覺就不容易、就不得了,哪裡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你要是真的明白、真的通達,當然你就死心塌地放下萬緣。不但世緣放下,《大藏經》也不要了,太痲煩了,你就是拿在手上也很笨重,你看那一大冊也很笨重。你放下多自在,全身輕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能成無上正等正覺。相信的人,就是前面講時機純熟,不相信的人,你的時機還沒成熟,你慢慢去搞《大藏經》吧!你時機沒成熟,成熟了,統統放下。

『今』是今天。釋迦世尊把『果覺全體』,果是他證果,證到無上的佛果,把他自己證無上佛果的方法,圓圓滿滿的傳授給我們。他是在五濁惡世成就的,我們今天在五濁惡世,這就說明,五濁惡世眾生可以當生成佛,世尊做給我們看的。

『乃諸佛所行境界』,這個境界太奇特、太殊勝,所以諸佛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在這種惡劣生活環境當中,造作五逆十惡的凡夫,一生當中能成佛,誰能相信?誰敢相信?所以這是佛的境界,不但一般人不敢相信,菩薩也不敢相信。什麼人相信?佛相信,一切諸佛相信,諸佛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完全了解,所以他相信。『唯佛與佛能究盡』,他們能相信。

九界眾生,九界從菩薩,菩薩、緣覺、聲聞,下面到六道眾生,如果不是得佛力加持,他自己要想信、要想理解,實在講不可能。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能信,我們也懂得、也能講,諸位也能聽,聽得也很歡喜,諸位要曉得,我們是蒙諸佛的加持。所以,講這部經的講堂,氣氛跟講其他一切經的氣氛決定不相同,諸位如果要細心去體會,你能感受得到。如果你們常常聽經,你們看看聽講別的經跟聽講《無量壽經》,你留意,你去體會,氣氛不一樣。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磁場不一樣、不相同,實際上是佛力加持不相同。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它是圓滿的,所以你進入這個講堂能生歡喜心,能生恭敬心,法喜充滿。其他講堂、其他經論雖然也有加持,力量沒有這麼大,也就是我們講氣氛沒有這麼濃厚,在你感受不會這麼樣的強烈。這是我們自己只要稍微心地細密一點,能體會得到,才曉得這裡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來的,很不容易!第五段講:

【觀經雲,是心是佛,又雲,是心作佛。】

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之一。三經,《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要,說實在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對於極樂世界的理論、事實、因果都講得很清楚,做為一個整體的介紹說明,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淨土概論。《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還有很多重要的意思,佛在《無量壽經》上沒有細說。像這兩句,是理論的補充,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然。在這個裡面重要的是補充了三樁事情。第二就是補充修行的方法,《無量壽經》裡面只講了三輩往生,修行的方法則說得簡單,沒有細說,可是《觀經》裡講十六種觀法,這個說得詳細。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總共有十六種,「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方法說得詳細。第三個補充是因果,九品因果。主要是補充《無量壽經》這三樁事情。

這兩句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特別是信仰宗教的人,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的,一聽說佛,就躲避,趕快躲,好像佛都是妖魔鬼怪,怕得不得了。而我們要把佛教介紹他,往往也搞錯了。佛是什麼?佛就是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就是佛,佛不在外頭,你怕個什麼?你要怕,你心都不要了?佛就是你的心。總得要講清楚,心是佛,「是心是佛」,心本來就是佛。心本來就靈就知,佛就是靈知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心的覺是本來就覺,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我們為了把這樁事情說明,提出綱要來講,真誠是佛,清淨心是佛,平等心是佛,覺心是佛,《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平等覺,你怕不怕?問你怕什麼?我們現在要修清淨平等覺,那就是「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現在我們的心又要作佛,就是心本來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現在又修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現前。這是淨宗之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你念佛會成佛?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你現在又念佛,那怎麼不成佛?

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信心就建立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現前。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不搞清楚,淨宗是難信之法,搞清楚了,你就真的相信。這個信心是從自性裡面建立的,不是聽外面人說說我就相信,沒有那麼簡單。

【彭紹升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為什麼自古以來,這部經弘揚的少?修淨土的經,一般都弘揚《阿彌陀經》,這麼重要的一部經,為什麼宣揚的人這麼少?因為它沒有善本,這到後面會介紹。《無量壽經》最早傳到中國,第一個翻譯的大概是安世高,安世高的本子失傳了,最後一次翻譯是宋朝。從後漢到宋朝八百年,八百年當中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古人說,翻譯之多,次數之多,無過於《無量壽經》,總共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只有五種譯本,其中七種譯本失傳了,但是在目錄上有,經文失傳了,現在只有五種原譯本。五種譯本裡面,經文出入很大,這是不像其他的譯本,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大藏經》上都有,但是你拿來看看,裡面的意思大同小異。唯獨《無量壽經》,各種譯本差別很大,特別像四十八願,漢譯本裡面是二十四願,二十四跟四十八差一半,宋譯本裡頭是三十六願;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這差別太大了。所以古人判斷,原文決定不是一個本子,如果原文是一個本子,雖然很多人翻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異。於是乎判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講《無量壽經》不只講一次,才會有這個現象。所以許多大德主張,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諸位要曉得,佛講任何經,一生就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所以不同的原本就多了。我們要讀《無量壽經》,就要所有的本子都要讀,意思才完整。所有的本子都讀就痲煩了,何況在古時候不容易找得到,這是困難之處。這是沒有善本。

因此,古人就想到,如何把這幾種本子合起來,編個會集本。最早做這個工作,是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他編了個會集本,經題叫《大阿彌陀經》。但是他所會集的,後頭會介紹到,只看到四種本子,唐譯的本子龍舒居士一生都沒有見到過。才曉得古時候經典少,流通很困難,以他那樣的身分,這五種本子都不能蒐集全,你說多遺憾!所以他這個本子裡面就有漏失,不完整。到清朝魏源居士,編了一個會集本,叫《摩訶無量壽經》。還是有缺陷,缺陷是取捨不當,這是被後人批評的。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二年間,夏蓮居居士再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採取這個本子,到這個本子才算是完備了。梅光羲老居士做了一篇序文,我們這一段就是序文裡面他引用經論、古大德的說法,今天這段就是梅大師序文裡頭的一段。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二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概要」的第一段,「教起因緣」。

【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第一科目「教起因緣」裡面就引用了《法華經》上世尊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幾乎歷代所有講經的法師都引用這兩句。佛為什麼要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給一切眾生說法,道理在哪裡?《法華經》上這兩句,可以說講得簡單明了而且透徹。所以古今的講經、註解,莫不引用。這裡面提出來的就是『一大事因緣』。什麼是「一」?什麼是「大事」?什麼是「一大事」?這三個字裡面含有三個問題,這三個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一,通常我們講一心、一真,唯有一才是真的,才是事實的真相,這個意思非常深廣。《維摩經》上說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一就是不二,可見得這跟《維摩經》上講的沒有兩樣。

如果我們深入大乘,才知道這個字的義趣。二就是虛妄,就不是真實,唯獨一是真實的。什麼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心,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佛經上也叫第一義諦,世尊在經論裡面所用的名詞術語將近一百多種,都是說這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要說種種的名相?這是佛說法的善巧處。佛教給我們,聽佛說法要能體會他的意思,所謂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著相就不能體會。《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說種種名相,意思就是叫我們不要著相,著相就錯了,要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個意思,的確可以神會而不可言傳,你要執著在言語、文字上,你決定沒有辦法領悟,一定要離開言語、文字,你才能夠悟入。為什麼?言語、文字是二法,不是一。一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個一怎麼能說得出?一開口就落二、三,就不是一了,一動念頭也落二、三。二、三是什麼意思?二就是意根、意識,就是末那與意識。我們不說這些名詞,名詞不太好懂,我們講它的意思,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這就是二。三,再加上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落印象。所以起心動念就落二、三,要懂得什麼叫二、什麼叫三。二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第六識、第七識,三再加上阿賴耶識;換句話說,落到一個虛妄的境界裡面去,不是真實的。

心心所法,你看《金剛經》上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裡面,心法是有為法,八識是有為法,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全是有為法,有為法是夢幻泡影!它存不存在?不能說它不存在,也不能說它存在,所以佛用兩個字做比喻,如露亦如電,這我們在講般若經的時候詳細介紹過。如露是比喻它相續的存在,相續存在也不長,也很短暫,要是講到事實,是剎那生滅;如電,它是生滅同時。所以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但是所有一切幻相的本體是一,一是真心,一是本性,一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可見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十法界的眾生,不要說九法界了,十法界裡面如天台家所說,藏、通、別、圓四教,四教都有佛。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沒有見性,也就是說沒有見到一,他還在二、三裡頭。別、圓佛見到一了,別教的佛入了這個境界,但是沒到究竟圓滿,圓教佛才徹底達到究竟圓滿,這是一。換句話說,除了佛出現在世間之外,誰知道一?沒人知道。沒有人知道,那佛非出世不可,佛是為這個而出世的。不但我們世間人沒法子解決,聲聞、緣覺、菩薩、權教的佛果都不能夠解決,這是世尊不能不出現在世間。

第二,「大事」。什麼是大事?大事當然是對小事而說的,除這個大事之外,其他都是小事,都不足以稱為大事,這個大事叫生死大事。確實,古今中外聰明人太多了,沒法子解決這個問題。生死裡面還有許多層次,知道的人也不多。佛告訴我們,從大別來分,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可以分為這兩大類。這兩大類的生死我們統統都有,但是沒有人能夠覺察得到,唯有佛陀對這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宣說。由此可知,這個大事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理事、因果,這就是生死大事。所以『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是我們講到虛空法界無量剎土裡面,佛在其中現身說法,為的就是這麼一個原因。

由此可知,只要是世間人有能力解決的,佛菩薩不會多事。古德跟我們講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人生最高的享受,給諸位說無事,無事是最高的享受,不是有事。唐朝龐蘊居士就為了說這句話,做了個非常善巧的表演。他也是一個大富長者,全家學佛,而且他跟他的夫人,大概他只有一個女兒,都悟入這個境界,就是悟入一真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入這個境界之後,他在生活上得大自在,把他家裡所有一切財產、財物裝上一條大船,將這個船放到長江的中心,把它沉下去,全部沉下去。他這麼做,當然就引起許多的人注意,一定會來問他,你這是為什麼?他說,我放下了,不要了,統統放下,財產是累贅、煩惱。是真的,一點都沒錯,那個東西是煩惱,煩惱舍掉了。別人就問他,你既然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慈善事業?也很好,也能幫助不少人!他留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非常重要!人人心裡都無事,天下太平。天下為什麼搞得這麼亂?就是每個人都要管一樁事,就管亂了,不曉得無事是佛菩薩。佛菩薩即使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也是無事。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跟人講話的,沒話好說。佛講經說法,都是別人向他請教,提出問題來問,佛再給他解答,無問自說太少了。我們讀到的《佛說阿彌陀經》,那是無問自說的,這種情形太少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無事,無事,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裏面有一個念頭,這五個都沒有了。真誠很不好懂,一般人都以為自己的心,我們學佛了,我的心很真很誠,其實他不知道,他錯了。什麼是真心?什麼是誠心?在前清,曾國藩先生,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他在讀書筆記裡面,給真誠下了一個定義,他這個定義下得很好,跟佛經所說的非常接近。他說什麼叫做誠?「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心裡頭動個妄念就不誠、就不真,心裡有個念頭,諸位想想,哪裡算清淨?哪裡算平等?哪裡算慈悲?全都沒有,這個意思懂得的人不多。由此可知,一心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真心,一心就是佛心。

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迷了一才變出來的,覺悟了,沒有十法界。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得很好,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說是明明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之後,不但輪迴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沒有了,那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我們常講的,通俗的講法大家好懂,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一大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是真相之體,大事是十法界真相的作用。

佛為眾生說明的目的何在?『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示」與「悟」是省略的文字,要是具足的說出,是「開示悟入」四個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所知是對於理說的,宇宙人生的道理;見是對事相上說的,宇宙人生種種的事相,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看的是真的,沒看錯,我們完全看錯了。佛對我們是開示,佛幫助我們的,諸位要明了。開是個比喻話,我們中國辭彙裡頭也有,譬如我們聽人家說一席話,我們明白很多道理了,常講茅塞頓開;本來我們是閉塞的,都不懂,聽人一講,我們都覺悟、都明白了,茅塞頓開,這是開的意思。示是指示,比開更進一步。佛講經說法,上根人開悟了,一聽佛說法就明白了;中下根性的人,聽了佛說法也不會開悟,必須讓佛一樁一樁指示給他,他才恍然大悟,他才明白。佛對於我們,這就是老師教導只能做到開示,開導指示你,可是做學生的人要有能力悟入;如果學生沒有能力悟入,老師沒有辦法教。在中國,譬如孔老夫子,《論語》裡面有說到,夫子教導學生他也有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願意教他。像我們一個房子四四方方的,告訴你這個角是直角,你就想到那三個角也一樣的,孔老夫子會教他。教了這個,那三個呢?那三個不知道,夫子不願意教。所以孔老夫子比佛還是差一截,佛不怕痲煩,佛還是要教,「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你肯跟佛學,佛還是要教,再笨的人佛也教。可見得夫子教學生,他對於學生還是有個標準的,他要選擇。

覺悟已經是很難得了,佛菩薩所講的事實真相,領悟了。可是悟了,自己要是不能套用在生活上,沒有用處,《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之利」你得不到,也就是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法享受。入,就是你能夠享受,你現前過的生活,實在講你的生活並沒有改變,跟你往常一樣的生活方式、一樣的生活環境,可是你的境界、領略就大大的不相同了,那叫入。入,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證果,證得了,果報我們親自受用到。學佛的人,自古以來,學了一輩子,沒有開悟的人很多;再有一些開悟了的人,沒有入境界,太多了。入了境界才有作用。所以,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老師教導我們是開示,我們要有能力悟入。我這個講法,初學的同修們我想還是搞不清楚,聽了好像是清楚了,實際上沒懂。怎麼知道沒懂?你不會過日子,你日子過得那麼辛苦,你沒懂。你要是真懂、真入進去,你的生活會快快樂樂、幸福美滿,你才真的懂了。由此可知,這個事難,真難!

譬如佛在《金剛經》上,開端為我們表演、為我們做樣子的。他是個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在那個時候每天例行要出去托缽,出去托缽是出家人每天必行的一樁大事,跟外面眾生接觸。要嚴持戒律,不犯威儀,做個好樣子給人看,衣服要穿得整齊乾淨,托缽要端莊。行,那是走路,沒有車,行路要徐緩,每個動作都是給一切眾生做示範的,正是所謂的一舉手、一低頭都是大圓滿。所謂大圓滿,就簡單依我們淨宗學會所標榜的修行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統統在其中,那叫圓滿。穿衣,穿衣是圓滿的;吃飯,吃飯是圓滿的;你散步,步步都是圓滿的。那叫入,真正是悟入了。所以入了這個境界,你的生活是大圓滿,你怎麼不自在、怎麼不快樂?法喜充滿不是形容詞,是實實在在的。

我這次在休士頓做了一次公開的講演,有位同修提出了一個問題,因為我講演當中也提到大圓滿,菩薩行,菩薩修六度萬行。她提出一個問題,她說:「我們做家庭主婦的,每天在家裡打掃、燒飯、洗衣服,天天干一樣的工作,苦不堪言,哪來的大圓滿?」這就是她雖然是學佛的人,沒有悟入;不但是沒有入,悟都沒有。我就告訴她,佛門當中講修行,行門當中的綱領叫觀行。諸位看大乘經,祖師的註解裡面,這兩個字用得太多了。觀行,觀是觀念,行是行為,修觀,就是把你的思想、見解修正過來,修行,就是把你的言語、造作、行為修正過來,觀行是行門的總綱領。我說你的觀念錯誤了,我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來跟你說明,讓你自己好好的去想想。菩薩也有做家庭主婦的,每天干的跟你一樣,人家修的是菩薩行、修六度萬行。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家庭主婦從早晨起來,掃地、抹桌子、洗衣、燒飯,這是布施一家人,布施供養,她在修布施波羅蜜。用自己的體力、勞力來布施,是內財,財布施有內財跟外財,種種這些物質的供養是屬於外財。內財、外財統統做一個圓滿的布施供養,供養你一家人。你每天做這個工作做得很如法,你做事情有先後次第,整整齊齊,有條不紊,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的意思是守法、如法。你有耐心,很耐心的去做,忍辱波羅蜜。不但做,希望明天比今天過得更好、做得更好,家裡各個人都感覺到更舒服,精進波羅蜜。雖然這樣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會怨聲載道,禪定波羅蜜。樣樣事情做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迷惑,般若波羅蜜。菩薩家庭主婦,她的家庭就是道場,她修的是圓滿波羅蜜,她哪有煩惱?你為什麼做得厭倦?你沒有修菩薩行,你修菩薩行就自在、就圓滿了。

你這一個家庭做得整整齊齊,一家和睦,你的鄰居看到了,對你讚嘆、恭敬,效法你,你的六波羅蜜就往外延伸,就度到你的鄰居、街坊、鄰里鄉黨。再往外延伸,無限的延伸,你這個家庭的道場六波羅蜜就度了虛空法界。她怎麼不歡喜?她怎麼不是大圓滿?無論是從事,無論是從心,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我舉一個例子,每樁事情都不例外,都是究竟圓滿,她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

那天講演完了,有些同修送我回旅館。旅館大廳上很多人在那裡吃點心、飲茶,我們也去坐了兩張桌子,叫了一點冷飲。大廳的一個角落裡面,許多外國人放了音樂在那裡跳舞,我們坐在這兒欣賞。我就告訴他,那也是圓滿波羅蜜。他們都奇怪,眼睛瞪起來。我說這些跳舞的人,你看看他們舞姿都很美妙,他們在那裡以這個娛樂供養我們,我們在觀賞,他在那裡修布施波羅蜜,他來供養我們。經裡頭有,諸佛說法的時候,我們看到天人歌舞、音樂的供養。他們在供養我們,他修布施波羅蜜。你看他跳舞,每一個動作跟音樂拍節完全相應,一點都不錯,持戒波羅蜜,持戒是如法,他沒錯。他跳半個鐘點、一個鐘點,那要有耐心,忍辱波羅蜜。他儘量表演得好,讓我們欣賞,精進波羅蜜。禪定,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如果表演,心裡若無其事,心地清淨,禪定波羅蜜。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般若波羅蜜。你想想看,哪一個不是六度萬行?

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苦惱凡夫。覺悟的人過的是什麼日子?自在隨緣,菩薩大圓滿的生活,大圓滿的日子,就在覺跟迷。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點點滴滴都是六波羅蜜,都是十大願王,都是三福,都是六和;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是大圓滿。今天學佛的同修不但不入,入就是你真正享受到這個生活,你已經把你凡夫的生活一轉變,變成佛菩薩的生活,那是入了。不但沒有入,悟都達不到,對這個事情尚且還不十分明了,這是我們講到學佛不容易的地方。所以生活不得自在,日子過得這麼辛苦。要深入經藏,要細心去領會,如何能把佛經上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在我們自己現實的生活當中去兌現,你才能享受到。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二段很難得,老居士第一段引用的《法華》,第二段引用的《華嚴》,這是大乘經論裡頭兩部最重要的經典。

【華嚴性起品雲,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實在講,《華嚴經》上這一段跟《法華經》上所說的內容是無二無別,不過《法華》裡面講得簡單,《華嚴》裡面說得詳細,說到最後是一樁事情,『一大事因緣』。『如來、應供』,這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十種通號是從性德上建立的,也就是真如本性有無量的德能,從德能上來講的。無量德能哪能說得盡?佛以善巧方便把它歸納為十大類,用十個名號來做代表。第一個是「如來」。如來的意思有很多的說法,說得最好的實在是無過於《金剛般若》。《金剛般若》為我們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說得妙!諸法,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同我們平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也是諸法。「法」是從相上說的、從作用上講的,「如」是從體性上說的。諸法無量無邊,皆不離自性,不但不離自性,而且即是自性,這個意思就深了。性體是什麼?性體空寂,不但空寂,靈明。一切諸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古德用比喻來說明這樁事情,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金做成器皿,那就多了,幾千種、幾萬種,花樣各個不同,但是質料全是黃金,都是黃金做的;幾千種、幾萬種樣式不相同,全是黃金。把不同的樣子比作法相,法相無量無邊,真如本性比作黃金,它是一個體,所以講諸法如義。相如其性,就好像器如其金,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沒有差別。黃金在哪裡?拿到器就是金。我們要問,真如本性在哪裡?相就是性。

可是,我們今天見到相,相不是性。為什麼相不是性?我們迷了自性,執著幻相。怎麼曉得相就是性?這個意思的確有相當深度。《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怎麼說?皆是虛妄就是皆是自性,因為所有現象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絕對不是六根能夠緣得到的,你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手也摸不到,心裡也想不到,可是自性就在面前,從來也沒有離開。六根接觸不到,那是如如之體,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般若,就是說明這樁事情,如果你真正明了通達了,前面所說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就現前,那不需要學的。為什麼不需要學?是你自性里本來具足的德能,自性的智慧德能就現前。這是如來的意思。《華嚴》裡面,每一法至少都有十種解釋,它講得很細、很繁,諸位要想多知道,可以讀《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註解。

「應供」就是應當接受供養,因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德號。他成了佛,智慧、福德都圓滿,應當接受九法界有情眾生的供養。為什麼?九界有情眾生都要修福,佛是無上福田,供養佛這是修大福報,修真實的福報。所以有應供的意思。『等正覺』也是十號之一,「等正覺」實在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也是自性里本來具足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也不是從外頭來的,全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十號只說了三個,其他的省略掉了,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有了三個,其餘七個就含攝在其中,雖然不說,意思是圓滿的。

下面講『性起正法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在十法界,我們世間人常講緣起,在凡夫是講緣起。緣起不僅是六道凡夫,聲聞、緣覺、菩薩都說緣起,但是緣起不能對佛說。佛怎麼說?佛是「性起」,不是緣起;緣起是有條件的,性起是無條件的。最低限度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已經破無明、見法身,見法身就是見到自性。從圓初住以上,他用的都是用真心、用本性,不用阿賴耶識,所謂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個時候他的應化就是性起。如果還沒有能轉阿賴耶成大圓智,他的興起是緣起,緣起跟性起差別在此地;換句話說,一個是有條件的,一個是無條件的。無條件怎麼會出興於世?所謂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的感是緣起,佛的應是性起,自自然然的,沒有絲毫作意在裡頭,就是沒有一點點意思在裡面。這是性起。

性起的是正法,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不是從意識心裡頭出來的;從意識心裏面出來的,那叫緣起。因此,我們對於佛甚深的大教很難悟入,原因就是我們用的是心意識、用的是妄心。佛說法是從真心起來,我們這個妄心永遠沒有辦法體會真心的境界,這是佛法的難處。所以佛教給我們,怎樣才能夠入佛的境界?諸佛菩薩最直接、最簡單的開示,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能這樣做就能夠快速入佛的境界。無住是放下,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一樣「本來無一物」,你看那個心多乾淨,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妄念都沒有,那個心是真心,那個心是清淨心,那就是佛性,跟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契入了。如果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起心動念,那就像《金剛經》上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非菩薩,凡夫一個,他四相沒有放下。四相若放下,我們在般若會上說過,就超越六道;四見若放下,就超越十法界了,你就入一真法界,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圓滿。真的要放下才行!菩薩破了四相四見,那個時候他就是性起正法。

所以正法不可思議,思是思量,思惟、想像,不可以;議是議論,我們今天講研究討論,如來所說一切法,怎麼可以研究討論?為什麼?不是凡夫思量的境界。底下說,『所以者何』,為什麼?『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前面一句是從理上說的,現在這一句,「所以者何」以下,是從事上講的。事上講,緣起;理上講,性起。在事相上,佛法也是緣起,所以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是告訴我們,連佛法都不可以執著,何況於世間法。世法、佛法皆不執著,就對了。這是講佛法也是從緣生,無量因緣,不是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佛在這個世間示現修行證果。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印度,做那個樣子給我們看。首先到處去參學,參學之後,覺得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滿意,再到雪山去苦行,修定。六年的苦行也沒有得到結果,然後把苦行也捨棄掉,在菩提樹下,所謂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這表演的,不是真的。世尊在《梵網經》上說,這一次來表演已經是第八千次,他表演得很純熟,第八千次的表演。示現給我們看的,這是緣起。這是示現成佛,證等正覺,成佛。

在鹿野苑裡面度五比丘,這是小乘人完全在跡象上來觀察。其實佛示現成佛之後,在菩提樹下,在定中,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看不見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底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裡講《華嚴經》?沒有人知道,而且《華嚴》還七處九會,定中宣說的,不是我們凡夫能看得到的。凡夫能看得到的,他是從定中起來之後,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跟這五個人講經說法。這五個人就發心出家,跟他作弟子,僧團從這個地方建立。這一段就是說這個,這個因緣也非常複雜。

『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這一句是解釋上面一句的「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底下就說「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這個數字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天文數字,我們計算不出的。『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把「無量因緣」歸納到最後,提出一個總綱領,就是一大事因緣,在《法華經》上所說的。所以《華嚴》說得詳細,這一大事因緣怎麼來的,這裡講得詳細,比《法華》說得詳細多了。說到最後,最主要的一個因緣,就是『唯為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前面解釋過了。『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就是開示悟入佛知見故,這個意思跟《法華》可以說完全相同。第三條: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這部經就是《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的譯本。鳩摩羅什大師翻這部經,把經題改成「佛說阿彌陀經」,這個題目是鳩摩羅什大師改的,其實經題不是這幾個字,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玄奘大師的題確實是本經題的濃縮,『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是玄奘大師所譯的。經中說:

【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羅什大師的譯本這一句他是「我見是利」,羅什大師的譯本文字簡單,他是意譯的,玄奘大師是依照梵文文字直譯的。所以要看梵本原來的樣子,讀玄奘大師的譯本就非常接近。羅什大師是取它的意思,把文法完全擺脫掉。釋迦牟尼佛看到『如是利益』,「如是」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攝受十方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這是講的『利益安樂大事因緣』。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在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大事裡面另一種特殊的大事因緣,比前面講的了二種生死,圓成佛道更要殊勝。為什麼?前面所說的種種法門,了生死出三界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要經歷許多的層次,不斷向上提升,才能達到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麼痲煩、沒有這麼繁瑣,直捷穩當,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稱讚。在西方世界,每個人都是安安穩穩、快快樂樂的,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就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像他方世界,尤其是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修得好苦,還未必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行,「極樂」世界,沒有苦。這個大事因緣特別,十方世界所沒有的,難怪諸佛讚嘆。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說誠諦語』,「誠」是真誠,「諦」是實在,實實在在的。「誠諦語」是什麼?就是全部的《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親眼觀看到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聞阿彌陀佛之名,求願往生極樂世界,所得的種種真實的利益。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也為我們宣說,世尊這句話,就是「說誠諦語」,跟《金剛經》上所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意思完全相同。我們如果能夠接受、能夠相信、能夠發願,求願往生,老實念佛,那就是佛在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你現在都具足。這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的樣子是什麼?每天我們在這裡講經、在這裡讀經、在這裡念佛,還是胡思亂想,這個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能不能往生?不一定,靠不住。不要以為你念佛念得多,一天十萬聲佛號也枉然,到臨命終時業障現前,一樣走不了,這個事情我們也看得很多。所以,哪一種人是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他妄想少、雜念少、是非人我少,他心真的得清淨;換句話說,世緣、佛緣都放下。不但是世間事他放下了,佛緣也放下了,他一天到晚所依靠的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他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人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諸位要知道,這個不容易,三個條件具足是無量劫修行的成果,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一生就不退成佛。所以是無比稀有的因緣,無比的殊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三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倒數第四行,從「教起因緣」第四段看起。

【彌陀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段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在《彌陀經疏鈔》裡面,也是為我們解釋這一大事因緣。蓮池大師說得非常之好,說『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這個「但」是只要一心持名就夠了,現前就可以圓證三不退。這個意思確實很深,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說得出來;換句話說,他自己要不是深入其境,這個話不但他說不出來,他也體會不到。一句當中,關鍵就在「一心」,一心是因,不退是果。「一心持名」,這個事情實在講很不容易,一般人念佛總不免有夾雜,甚至於有懷疑;只要有夾雜、有懷疑,就不是一心,一心裏面必定是不懷疑、不夾雜,而且不間斷。我們注意持名的「持」字,持是保持,使一切時、一切處中,我們真實皈依阿彌陀佛,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離彌陀的教誨,這才叫做持名。一心,是用真誠心、清淨心來修。果然如是,當下就得不退轉。所以不退轉不是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證得,現在就證得,這是真實不可思議的法門。

為什麼現在就證得?因為一心是真心,名號是性德,所以大師說『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一心就是凡夫的自性,持名就是究竟成佛。正如同前面《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心就是是心是佛,持名就是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現在又要作佛,他怎麼不成佛?所以說「自心究竟成佛」,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讚嘆得太多了,我們節錄這一本,都是經論裡面對於念佛的讚嘆。所節錄的這些,實在講是略舉而已,《大藏經》裡面沒有節錄出來的,比這個不知道要多多少倍。這是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諸佛共同讚嘆」,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完全是事實,我們要認識清楚。就是一心持名不可思議。

下面是大師對我們的勸勉,『若能諦信』,這關鍵的字眼在「諦」,諦是真實,你真的相信,完全肯定,依教奉行了。信裡面必定是有解有行,這才叫做諦信;信裡面沒有解、沒有行,這個信不能叫諦信。我們佛門裡頭有不少人說信佛了,其實他是不是真信,很有問題。我們也看到許多人說是正信的佛教徒,正信跟諦信不一樣,正信是他明白了、理解了,他不迷了,但是未必能做到。做到了才叫諦信,所以諦比正信又要提升一層。真正相信,依教奉行,蓮池大師告訴我們,『何須遍歷三乘』。因為一般人修行證果,必須要依照次第來修學,三乘就好像我們念書,由國小而中學、而大學,念書一定是這麼個層次。在佛法裡,一定是由小乘聲聞、中乘緣覺、大乘菩薩,就跟念書三個階段一樣。要是一心持名,不必這麼痲煩,用不著經歷三乘,他修因就是證果,因果同時。所以這是成佛之道,一下手就成佛,不需要經過小乘、中乘、大乘,不需要經歷,也不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

你看『久經多劫』,通常人修行確實是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佛在經上常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我們現代人觀念當中,已經是天文數字。阿僧祇的說法,經裡頭列有許多種講法,都是很長的數字。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大專佛教講座給同學們介紹「三大阿僧祇劫」一個計算的方法,那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對現代人來說。他說依我們中國數字的單位,中國人的算法,萬萬是億,萬億就叫兆。以兆為單位,多少兆?他說上面是一千,下面是八個萬,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是一個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你還要乘三倍,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成佛,諸位要曉得,不是從我們現在算起,我們現在這個修學不算數。從什麼時候算起?是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天算起;換句話說,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他們那裡開始算起,也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完成。你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以前所花的那些時間,沒有算在內。如果把那些時間統統算在裡面,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屬於無量劫。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才曉得成佛不容易,成佛真難!

依照佛在經典上所說的,這是講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想證得小乘初果,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得。試想想現代的人誰能做得到?所謂的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見解上的錯誤。第一個,身見。這是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細說太痲煩,歸納這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所有一切六道眾生,都把身當作我。提到我,身就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幾個人知道身不是我,能把身見破掉?身不是我,是什麼?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穿的這件衣服,衣服不是我,這個大家容易懂得。衣服是什麼?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但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身體也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如果是我,我就有生死,諸位要曉得,我沒有生死。正如同衣服,衣服不是我,所以衣服破舊了,可以換一件新的。身不是我,身老了、衰了、不能用了,再換一個身體。六道輪迴就是換身體,就好像我們衣服穿髒、穿破了,脫掉換件新的一樣。所以一般人貪生怕死,他怕這個身要換身。衣服髒了,換件新衣服,你怎麼不怕?你怎麼很歡喜的就把衣服脫掉,再穿一件新的?是因為你了解事實真相。現在你迷了,以為身體是我,唯恐身體壞了,唯恐身體滅了,這錯誤的觀念。幾個人能把這個觀念轉過來,不再執著身是我?

身不是我,到底什麼是我?西方的哲學家很聰明,他們曉得身體大概不是我,而我是什麼?「我思故我在」。他想的,也很聰明,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大概是我。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心,你心裡在想什麼?你能想,能想、能分別、能思惟的,他把這個東西當作是「我」。哲學家比一般人就聰明多了,實在講,升了一級。其實這個東西還不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佛講這是第六意識,這是屬於心意識,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真心、本性,佛跟我們講真如本性,那個是我,永遠沒有生滅,它是真正的無為法。所謂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我是沒有生滅的。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真我,不是沒有我,真正有我,佛法講的常樂我淨,這四種是真的,真有。但是凡夫只有名詞,沒有實體,沒有實質,有名無實。剛才說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就找到了,真的我就找到了、就證得,法身就是我,是真正的我。這是第一類,講的身見。

第二類錯誤的知見,叫邊見。邊見的意思就是相對的觀念,我,我的對面是人,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這是錯誤觀念。我們想想,六道眾生哪個不是生活在相對的觀念裡面?想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那就太難了。相對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門,二就不是佛法。這個意思比剛才講的身見還難懂,還不好懂。佛講,二是錯誤的觀念,二不是正確的觀念,我們分人我、分是非、分彼此,都落在二里頭。這個問題,在大乘經裡面要深入細細去研究體會,你真的要懂得不二法門了,那就很值得慶幸,懂得是解悟,就看破了。看破之下,要真正把二放下,就是二邊要放下;二邊放下之後,你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一真法界。只要有二,你決定是在六道、在十法界,你不能入一真法界。真正修行人,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是一;二,心就不清淨。譬如我們剛才講的,有人我、有是非,心怎麼可能清淨?怎麼可能平等?我們講真修行,功夫在這裡見。

你看《六祖壇經》,《壇經》上記載,惠能大師得法之後,因為同學們不服,嫉妒障礙,逼得他沒有辦法,跑到獵人隊裡面去隱居,躲避這個災難,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大家對他漸漸淡忘掉了,他才出來,到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師在那裡講《涅盤經》。這很有緣分,所謂風動、幡動,印宗知道他了,知道他是禪宗第六代祖,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請教。問他:你在黃梅,五祖當年說法,對於禪定、解脫,他老人家怎麼講的?向他請教。六祖也沒有答覆什麼叫禪定,什麼叫解脫,沒講,只告訴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即不是佛法。他給他這麼說法。這個答覆得究竟、徹底!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這是已經入了不二法門,他才能說得出來。你看看別人要是問我們禪定怎麼講,我們一定查很多東西,禪定怎麼說,什麼叫禪、什麼叫定,給你解釋這個,我們就沒有六祖那套本事。說實在的話,六祖那套東西搬來,你對人講了沒用處,人家不懂。我們還是講什麼叫禪、什麼叫定、什麼叫解、什麼叫脫,大家聽了還津津有味,可是怎麼樣?沒入。說老實話,戲論而已,確實不是佛法。

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法是不二法。如何能入不二法門?二是邊見,你看在見思煩惱裡面,見惑擺在第二條,我們如何能突破?我們讀《壇經》知道六祖突破了,所以他的心清淨。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今天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他常生智慧。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人家入不二法門。我們為什麼有煩惱?我們有是非人我,你說這個多痲煩!真功夫在哪裡,要曉得。

第三個叫見取見,第四個叫戒取見,這兩種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都是屬於成見,成見為什麼分做兩個?一個從果上講的,一個從因上講的。戒取見是從因上講的成見,見取見是從果上講的成見,這兩種也是錯誤的見解,不是正確的。最後一類,叫邪見,凡是不屬於上面四種的一切不正確的見解,都歸到邪見。所以把錯誤的見解歸納成這個五大類,五大類錯誤的見解都沒有了,你才證得小乘的初果。如果修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年級,恭喜你,你已經上一年級,上學了,正式是一年級的學生。難!不容易!我們在這個時代當中,看看所有的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能入這個境界,幾乎都沒聽說過,別說看到,沒聽說過,所見所聞都是是非人我。才曉得這個事情難!

我們諸位在座的同修,絕非偶然,你能在此地坐一個半鐘點,佛在本經上說過,《金剛經》上講過,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大家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善根非常深厚。絕非偶然,可以說是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想想今天怎麼樣?還不過是如此而已。為什麼修積無量劫還搞到今天這個樣子?就好像是天天都在念書,好像也念得很認真,參加考試從來沒有一次及格過,不及格,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沒有斷。沒斷,下一次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從頭來起。無量劫來,每次都從頭來起,我們搞的是這個。實在講,這是佛講的話,講得好、講得正確,進得少退得多,所以「久經多劫」。

幸虧過去世累積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想想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到底夠不夠?從哪些地方看?從信、願、行上看。你遇到這個法門,真的相信,一絲毫不懷疑,真正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那就恭喜你,你無量劫所植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了,只要你保持,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如果你對這個法門遇到了還懷疑,若信若無,想往生又留戀這個世間,那你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不夠,沒成熟,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有問題。那個問題看什麼?看你最後臨終的一念,也許你的緣分很好,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大家給你助念,一提醒,在那個時候一念回心,真的就往生了。如果你遇到的緣不好,沒有人給你助念,家親眷屬捨不得你離開,哭哭啼啼,你的心一亂,你就又回來了,再搞六道輪迴。關鍵在那個時候。

所以,若能諦信,諦信就重要了,不必經歷三乘,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不越一念,頓證菩提』,這個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四字、六字都可以。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行,你念「阿彌陀佛」也行,一句。「不越一念」,就是這一念你就成功了。「頓證」是這一生當中就證得,這個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經上告訴我們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根性利的人,一天就證得,根性再鈍的人,七天也必定證得。所以淨宗修行,古來祖師提倡結七念佛,我們現在人叫打佛七。打佛七的用意何在?就是求證一心不亂,就是為這個事情。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打佛七是時有所聞,每一個有佛教的地方我們都聽到打佛七。佛七的法會非常殊勝、非常頻繁,但是沒聽到一個人證果的,得一心不亂就是證果,沒有聽說。為什麼這樣頻繁的佛七,沒有一個人成就,原因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若能諦信」,他沒有諦信,所以參加佛七也不能得一心。真正結七念佛,實在講,跟我們現在打佛七不一樣,它是七天七夜這一句佛號不間斷,那個叫打佛七。不是像我們現在一天念幾支香,一支香念下來之後還休息半個鐘點,又是雜心閒話,那怎麼能成功?七天七夜不間斷,那個叫佛七。所以真正的佛七我們沒見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佛七是佛七法會,大家在一塊搞熱鬧,人愈多愈好,搞熱鬧,不是真正在用功。

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說,真正打佛七,人數不可以超過十個人,如果超過十個人,主七和尚他的精神就照顧不過來。主七的老師對於每一個用功的人,他的情況都必須觀察明了,時時刻刻要照顧到,不能讓他發生錯誤。這個錯誤,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走火入魔,這是要照顧到的,是日夜不能間斷的。吃東西,有護七,有護持的人,把吃的東西做好,到時候放在一邊,你餓了你自己去吃。吃的時候,念佛還是不間斷,絕無夾雜。我肚子餓了想吃東西,招呼你說「吃東西時候到了」,那你夾雜了一個「吃東西時候到了」,這成什麼話!不能夾雜的。不但沒有言語夾雜,念頭都沒有。自己想吃自己吃,絕不照顧另外一個人,大家雖然在一塊共修,各個人心都是清淨的,都是沒有一絲毫夾雜的,那才叫做結七念佛。這樣殊勝的念佛道場現在也沒有了,實在講,如果有這麼一個道場,招生恐怕都招不到。七天七夜不睡覺太苦了,不行,恐怕一個學生都招不到。所以現在才曉得,真乾沒有人來,湊熱鬧、乾假的人就太多了,這樣學佛怎麼能成就?

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念的方法完全遵守大勢至菩薩教導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結果就是頓證菩提。你看看,這『豈非大事』?這一大事因緣,蓮池大師指歸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一大事因緣。確實,除佛如來出世之外,任何一個人都辦不到,也說不出。這是淨宗的「教起因緣」。

【蕅益大師雲,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蕅益大師這段話,是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的,他對於《阿彌陀經》的讚嘆,這幾句話是讚嘆到了極處。『絕待圓融』,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絕對的圓融、究竟圓滿的圓融。『不可思議』,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但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不可思」就是無法想像,「不可議」,議是議論,就是沒有辦法說得出。言語說不出的,心思達不到的,這不可思議,即使等覺菩薩也不可思議。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這樣的句子,等覺菩薩如果不得如來威神的加持,他也說不出來。我們今天在此地,能夠說一點,諸位能夠體會到一點,都是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的確無法體會。

下面這幾句,舉出幾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證實此經「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大乘經裡面,首推《華嚴》、《法華》,這兩部經在佛法裡面被稱為是經中之王,也是一切經裡頭最高的、最殊勝的。『華嚴奧藏』,「奧」是深奧,「藏」是隱藏而不露的,也就是《華嚴經》最精深的一部分,最不容易說、聽的一部分。說尚且難,何況人能聽懂,這稱之為奧藏。『法華秘髓』,「秘髓」的意思跟奧藏相彷佛,秘是深密,跟奧的意思一樣,深奧。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法里沒有秘密,這個大家要記住。秘密的事情就是不可告人的,不可告人的一定不是好事,所以佛菩薩沒有秘密。但是佛法里有深密,它太深了,理太深,講出來人家不容易懂,這是事實,絕無秘密可言。髓是骨髓,這也是等於奧藏的意思一樣,意思也是《法華經》裡面最深奧、最精華的部分。這是指出兩部大乘經,說這兩部經就總含一切經,這兩部經是一切經的代表。

『一切諸佛之心要』,這是從果上說。諸佛是修行達到究竟圓滿之人,他證果了。證的是什麼?證的就是真心。真心裏面最精要的精華、重要的部分,「心要」是這個意思,就是精華、重要的部分。『菩薩』是正在修學的人,『萬行』是講菩薩在行門當中,他正在修。修行的『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這個意思是講,所有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的指南,我們今天講方向、目標,菩薩修行的方向、目標。『皆不出於此』,「此」是指的《阿彌陀經》;換句話說,《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阿彌陀經》是法華秘髓,《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之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蕅益大師說的是《阿彌陀經》,我們今天研究的是《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必須要曉得《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的關係,否則的話,為什麼把《阿彌陀經》的註解扯到這上來說?蓮池大師講了,《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就是它是一部經。《無量壽經》是細說,說得詳細,《阿彌陀經》是略說,說得簡單。所以他老人家講,這兩部叫大本、小本;也就是說,《彌陀經》的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小本就是《阿彌陀經》。因此,《阿彌陀經》裡面的註解可以拿來註解《無量壽經》,因為它是同一部的。

從蕅益大師這幾句話我們就曉得,這部經真實不可思議,確實超越《華嚴》、《法華》之上。若能諦信,依教奉行,《華嚴》、《法華》都應該放下才對。現在有不少人找我,希望我講《華嚴經》,這個東西應當要放下。為什麼還要去探討《華嚴》?實在說,就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太深。我們每天雖然讀誦,有些人讀誦超過一萬遍,有沒有用處?我看沒用。為什麼沒用?一天到晚還愁眉苦臉,煩惱重重,這就是沒用。他真要念懂了,我們剛才講了,即使不入,他能夠理解,他都法喜充滿。他的人會變樣子,相貌會變,體質會變,這是我們世法裡頭也講相隨心轉,佛法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他會得受用。果然解悟,明白、了解了,剛才講了,雖不入其境,他生歡喜心。道理明白了,佛法懂了,但是現在還沒做到,歡喜心生出來了;歡喜心生出來,人的相貌就變了,何況能夠實行!要能實行,他就是阿彌陀佛,他就是佛的化身,他要能做到的話。即使做不到,他的相貌也會變,體質也會變。

如果我們在相貌、體質上都沒有改變,我們的佛法,實在講只住在「名字位」中。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我們是什麼佛?有名無實,雖然念了一萬遍也是有名無實,沒去做。如果認真去做,那叫「觀行位」。觀行就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觀行兩個字,觀是觀念,剛才講,觀念修正過來了;行是行為,生活行為改變了,你真正用功。佛法的修學,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這個佛法是假的,沒用處。要曉得,佛法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學了馬上就管用,就轉境界,確實是煩惱輕、智慧長,我們功夫才能得力,佛法的利益立刻就得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把佛法,就是學佛跟生活脫節,認為是兩樁事情,那就完全錯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日道隱於無量壽經甄解中曰。】

我們先把這個題說一說。『日』是日本,日本的一位法師釋『道隱』,他是我們中國唐朝時候人,也是日本出家的大德來到中國留學,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師。他在中國的當時,曾經親近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善導大師,他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回到日本之後,弘揚淨宗,給《無量壽經》做了個註解,叫《甄解》,《甄解》就是他註解的名稱。這個註解做得很好,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裡面引用了很多。《甄解》這本書,現在在台灣有單行本流通,是從日本的本子裡面翻印出來的。我不知道它原本是出在那一本書,可能是日本有一套《淨土宗全書》,好像精裝本有二、三十冊,可能是那個裡面,我看那個版本的樣子很像。但是日本《卍續藏》裡頭收的也有。這兩種本子,不曉得它是用哪一種版本來翻印的,印得不錯,印得很好,很有參考價值。道隱法師採取的經本是慧遠大師的本子,採取的底本,跟我們隋朝小慧遠的《無量壽經疏》是同一個原本,就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翻譯的。註解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

這一段話是很感嘆的話。『五濁惡世』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一直到佛的法運終結這一萬二千年,佛叫它做「五濁惡世」。三千年前那個時代,佛說這個名詞,我們現代人想像很難接受。如果釋迦牟尼佛在今天講五濁之世,我想我們每個人都點頭,的確現在這個世間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污染,我們從社會上來觀察,現在大家曉得環境污染已經是非常的嚴重。可是一般人還沒有意識到人性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我們生理的污染,實在講嚴重到極處了。科學家已經提出警告,他說我們現在環境污染如果不能有效改善,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地球的環境不適合人類生存。為什麼?將來水污染,水有毒,空氣污染,呼吸也有毒,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所以現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是極力在講求環保。有沒有效果?大家都看得到的,沒有效果。為什麼沒有效果?佛法說的他不知道,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人性的污染。所以,防止污染要從哪裡做起?從心理污染做起,如何防範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你要從這裡做起,才能夠生到效果,這是根本,環境污染是枝末。

我們看看,今天從根本上來講,那不得了!不但現在人不懂得防止,而且加速度在製造污染,什麼東西?電腦網路。你們想想這個東西多可怕!哪一家人有電腦,污染就到他家。什麼污染?心理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精神污染,到你家了。特別是小朋友,他不懂事,打開電腦,你以為他在幹什麼?他在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污染身心的東西。所以底下一代的人,科學家講得沒錯,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生存。太可怕了,濁惡到極處,濁惡到非常嚴重的時代。

『造惡之時』,人起心動念都造罪業,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都幹這個事情,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都在造罪業。『聖道一種,今時難修』,「聖道」是指佛法。佛法這樣東西,在現代這個時代,眾生不容易修學。『其難非一』,要想修行,有許許多多的困難,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無論哪一個法門都不容易,因為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才能超越六道,妄想、分別斷了,才能超越十法界,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佛說種種法門,在我們今天,這些法門我們只是羨慕而已,沒有法子修學。不但無法修學,甚至於我們想正確的理解它都不容易。我們去研究探討,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曲解了,還自以為是。這是道隱法師在唐朝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他就有這樣的感慨。

【特此一門。】

在一切法門裡面,『特此一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特別。

【至圓極頓。】

『至』是達到頂點,這個法門圓融,圓融到極處,絕不亞於《華嚴》、《法華》,《華嚴》、《法華》都是圓教一乘大經,不亞於它們。『極頓』,這尤其是殊勝,頓是頓超,前面講了,一生成就。

【而且由其簡易直捷。】

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直捷了當,這裡面決定沒有委曲之相。沒有委曲之相,他不必經歷三乘,不需要多生多劫,這一生當中就能夠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他底下就下結論了。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

『出世』是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說種種法,說這部經才叫『正說』。像我們讀書一樣,這是主修的一科,其他一切法門是選修,可選可以不選。這個法門才是主修的法門,這個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正說的法門,因為這個法門普度一切眾生。

【一代所說歸此經。】

『一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指歸到淨土法門,這是古德所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這個講題就用的是「大乘無量壽經指歸」。一切經到最後總結,都結歸在淨土。

【如眾水歸於大海。】

這一句是比喻。中國是在太平洋的西岸,大陸上所有的河流,河水都向東流,都流入大海。這裡比喻把一切經比喻作江河,江河雖然多,後面都歸大海。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比喻作大海,所有一切水都流入大海,這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經都歸到淨土。這對於淨土的讚嘆有沒有過分?初學的同修,或者是不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聽到這個話很難接受。你們修淨土的人誇耀你們自己,所謂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會不會有這個情形?不是的。我們從整個佛法裡面能夠看到這個事實,那就是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是《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所有一切大乘法的歸宿,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了?都歸到華藏世界。

到了華藏世界以後那個情形怎麼樣?華藏世界的佛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的當首(左右手)是文殊、普賢,西方極樂世界是觀音、勢至,毗盧遮那的左右手是文殊、普賢。你遇到文殊、普賢之後,這兩位菩薩再勸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拐這麼大的一個彎,最後還是到極樂世界去,這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文殊、普賢在《華嚴經》末後都是發願求生淨土。《華嚴》上我們看到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他們那個時候真正諦信了,決定不再懷疑。始終,始是初地開始,終是等覺,這裡頭包括十一個位次,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得到一個證明,確實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

《華嚴》的確是無與倫比的大法會,這個法會是世尊在定中所顯現的境界,不是在人間,展示出毗盧遮那佛的報土,華藏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是小小的一點。佛告訴我們,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當中十萬億個佛國土,而佛講的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好像二十層,我們娑婆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好比一個二十層的大樓,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是華藏世界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它一層裡面的世界就無量無邊,何況有二十層?佛告訴我們,在太虛空之中,像這樣的華藏世界無量無邊。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小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講華藏世界是講大世界。這個因緣就太複雜了、太多了,沒有法子說,說『百萬阿僧祇因緣』興起的《華嚴》經典。

《華嚴經》的分量有多少?太多了,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就是大龍菩薩龍宮裡收藏的原本全部的《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計算書本文字是用「偈」做單位的,偈是什麼?四句叫一首偈,無論句子長短,四句做一個單位。不像我們中國人,中國人算字數,一部書有多大的分量,說它有多少字。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把世界磨成粉、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偈,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你想想,這部經拿到我們地球,地球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我們銀河系也容納不下,因為什麼?銀河系才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偈,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容納不下。你曉得它的分量多少!

所以,龍樹菩薩出了龍宮之後,在我們世間流通的《華嚴經》叫下本。當中有中本,中本就是節本,也就是《華嚴經》重要地方節錄的。下本,就是小本,小本是綱目,就如同《四庫全書》的目錄提要一樣。《四庫全書》分量很大,目錄有個簡單的介紹,叫目錄提要。龍樹菩薩傳的是《華嚴經》的綱目提要,這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嚴經》。但是這部經,就是目錄提要,分量是十萬偈,也就是四十萬句,我們中文本只有一半。中文本的譯本大概只有五萬偈的樣子,這部經少了一半。這麼大的經典在古時候流傳,的確很容易散失,所以我們翻譯的本子是原文的殘缺本,不是個完整的本子。在中國總共做了三次的翻譯,整個合起來是原來的十萬頌的下本經的一半,我們稱之為略本。但是現在原文在這個世界已經失傳,已經沒有了,《華嚴經》現在保存下來的就是中文的譯本。《華嚴》之典是無量因緣以起的。

【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

《法華經》,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的,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而為一切眾生宣說佛之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舉這兩部經,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

【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這句話真的是不容易說得出來。『由序』是什麼?我們經一打開都是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就好比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正宗分,這個比喻是太難得了;換句話說,《華嚴》、《法華》不過是個引導而已,真正的歸宿就在此經。這是一千三百年前,日本的高僧道隱法師所說的,說得非常之好。的確是佛的意思,他沒有說錯。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四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04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七行,第七段看起:

【普賢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們接著念底下一首:

【文殊偈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這兩首偈都出自《華嚴經》。《華嚴經》上,這兩位菩薩我們都曉得,這是毗盧遮那佛的後補佛,華嚴三聖,文殊、普賢皆是列入其中者。華藏世界是一切大乘修學最後的歸宿,為什麼這兩位大菩薩還要發願求生淨土?我們在《華嚴經》上,曾經深深的思惟過這個問題,而後才知道,十方世界的修行人如果不能歸心淨土,就不算是圓滿的成就。尤其是現代娑婆世界,世尊末法時期,正如前面我們所念過的,濁惡之極。現前這個社會的確是濁惡之極,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前面跟諸位談過,斷煩惱難,太難了!即使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也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而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也是個嚴肅的問題。過去李炳南老居士說過,他是以台中蓮社做例子。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台中蓮社的蓮友,我在的時候,那是民國五十年代,蓮友的人數已經超過二十萬,這麼多年來,我相信一定有增加,念佛真正能往生的人,一萬個人當中,也不過是三、五個而已,實在講,不成比例。

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都是在李老師指導之下,李老師在台中講經,雖然一個星期只講一次,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中斷。不能說蓮友們沒有聽經,不能說他不明教理,當然透徹明了則未必,但是對淨土多少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為什麼不能往生?實在講,毛病、習氣斷不了,這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給諸位提示,信、解是善根,念佛就是福德,你肯老實念佛,你就有福了。信、解、行都難。我們信了嗎?說實在的話,嘴皮上信,沒有真的相信,為什麼?果然真的相信,你就沒有疑惑。真正要發願,你對於這個世間一切境緣你就會放下。你心裏面還有張三李四,還有種種牽掛,可見得你那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句佛號實在講,若有若無。這樣念佛,給諸位說,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要真成就,那就是前人所講的,要真乾!

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這兩位菩薩是上首,菩薩眾裡面的領導者,他們率先做個榜樣給我們看,首先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回過頭來,勸導大眾、同學,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五十一位法身大士,勸導他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自己先做榜樣。所以你要問,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現在在哪裡?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了,就知道他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要問,華藏世界有沒有他?華藏世界也有他。為什麼他又在華藏世界又在極樂世界?這個並不難懂,何況菩薩有分身的本事,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分身的本事,千百億化身。文殊、普賢都是千百億化身,哪個地方不在?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也講得通,華藏世界是他的家,他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他的學校,他天天去上學,這有什麼難懂的!正如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哪裡?彌勒菩薩也在極樂世界。兜率天上的彌勒菩薩呢?他在極樂世界上課,上完課他就回家,他的家在兜率內院。這並不難懂,合情合理合法。看到這兩位菩薩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往生行嗎?要往生,就在這一生!這一生不能往生,我們必須要知道,決定是六道輪迴。

而搞六道輪迴,又說個實在話,我們來生未必能得人身,這是事實。這個事實不需要問別人,自己冷靜的想想就曉得了,五戒十善你做到了幾成?此是大乘法,大乘法結罪在起心動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戒。十善,身三善,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善,不貪、不瞋、不痴。我們做到幾分?有沒有能力打個八、九十分?果然能夠打八、九十分,來生可以不失人身,來生能得人身。如果說五戒十善我只做到一半,一半就靠不住,你來生未必能得人身。但是,你這一生念佛、誦經、修布施供養,講經也是布施供養,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這是修福。福不會失掉,來生還是去享福,但是到哪一道享福就不一定。如果一失人身,大概最可能的就是到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

畜生道享福,我想同修們印象應該很深刻,你看現在外國人養的寵物,福報大,我們都比不上。我們生活沒有人侍候,你看那個小動物,一家人老老少少都侍候它,前生修的福。餓鬼道修的福,在中國,城隍、土地公、山神,搞這些去了,初一、十五有些信徒去祭祀、拜拜,他去享這個福了,餓鬼道。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一生不能往生,真的就不得了!往生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你要真正把這個經裡頭所講的意思都明白、都懂得了,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古大德所謂「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不能往生,過失都在自己這邊,絕不是佛菩薩經典那邊有問題。這是兩位菩薩給我們做了好榜樣,現身說法教導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尚且求願往生,何況凡夫!我們再看下面這條:

【唐海東元曉師雲。】

提到『元曉師』,大概現在很多人都很熟悉,好像有個電視在演他的傳記。他是現代的韓國人,他出生在唐朝時代,曾經到中國來留學。回到他自己國家之後,對於淨宗極力的弘揚,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好像現在留下來兩種註解都是他作的。他在註解裡頭有這麼幾句話: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

這個說得非常之好。四十八願度眾生,度什麼人?度凡夫!說明這部經對我們六道凡夫最為契機,這個法門就是度我們的,與古時候大德所說有很大的差別。古時候,那是隋唐以前,有些大德們認為,九品往生,大概上三品是菩薩往生的,菩薩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三品,像阿羅漢這些大修行人,他們往生大概是中三品,而凡夫往生只能在下三品。這是古時候一般人的見解。善導大師不同意這個說法,元曉也是親近善導大師,是善導的學生。善導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這個註解我們通常叫它作《四帖疏》,裡面說得很清楚。這個註解我們曾經講過,留著有錄音帶。大師告訴我們,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確實把我們的疑問解決了。九品,不是菩薩、聲聞、凡夫,原因不在此地,是在遇緣不同。假如你遇到的緣殊勝,你就是上上品往生。譬如說,你遇到的經典是真實的,你遇到真正善知識,為你斷除一切疑惑,使你信心不逆,你懂理論、懂方法、知道境界,你往生品位就高了。如果你遇到的緣比較差一點,雖然也老實念佛,求願往生,對於西方世界的道理、境界不甚明了,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品位就低一點。

所以品位高下,都在遇緣不同而有差別,與三乘聖者無關。元曉師這個話也是這個意思,主要是為凡夫。『三乘聖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對他們來講,附帶的,最要緊的是度凡夫成佛。這個說法增長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死心塌地老實念佛,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

《楞嚴經》後面有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現代佛門裡面,無論是修學哪個宗派,皆有魔障,而這些魔障,在禪宗、密宗裡頭特別多。念佛裡頭有沒有?不能說沒有,只可以說少,念佛法門裡面比較少,但是也有。為什麼會有魔障?《楞嚴經》這兩句為我們解釋出來了。

【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兩句話,我們要以通俗的話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懂。你在修學的時候,如果你不甚認真,大概沒有什麼境界出現;如果你很認真的去修,一定有境界。你參禪入定,定中有境界;你持咒,持咒的時候也會現境界;念佛,念到功夫得力的時候,也有境界現前。這些境界所謂是感應道交。境界現前,你就生了歡喜心,覺得自己功夫很不錯,你就入了魔境,就著了魔。你要問,為什麼著魔?佛法的修學,這在前面說過,無論修學哪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它的樞紐都是禪定。定是清淨心,境界現前,你心裡生起歡喜心,你的定失掉了。甚至於貢高我慢的念頭生起來,煩惱現前,你看別人沒有境界,我有境界,我很了不起,你們都不如我,這就著魔了。要怎樣才不著魔?前面講的『不作聖心』,就是見到境界現前若無其事,如如不動,那就是好境界。

像古時候,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淨土宗初祖遠公大師,他在一生當中,三次在定中,也就是我們講念佛止靜的時候,打佛七或平常念佛在止靜、靜坐的時候,見到三次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提倡念佛共修。那個時候淨宗經典傳到中國翻成中文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都還沒有翻成中文。所以,淨土宗最初依據的一部經,《無量壽經》。雖然見到三次,遠公大師從來沒有跟任何人提起過,若無其事,見如不見,這是好境界。到第四次西方境界現前,是他往生的時候,他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他才跟大家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現前了,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他往生的時候到了。於是他講,這樣的境界過去他曾經見過三次。這是人家心地清淨,人家有定功。凡夫沒這個定功,一見到之後就大聲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那就入了魔境界,那就錯了。所以,一些著魔的人,實在講沒有別的原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就是著魔的因素。

《楞嚴經》上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無論什麼境界,佛現前也好,魔現前也好,你只要把心把握得住,如如不動,《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都是善境界。如果動了心,那都是惡境界。見到佛,你生歡喜心,見到魔,你生了恐怖心,都錯了,都是惡境界,要緊的是要不動心。

【十往生經雲。】

這部經裡面說到淨土法門的事很多,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引用了不少。經上有這麼一段:

【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這段話很重要,問題是我們信得過信不過?我們能信得過,而我們念佛是真念還是假念?真念才有這個感應,假念沒有!什麼叫真念?這個事情總得要搞清楚,真念就是真正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比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人想移民,他移民的念頭非常懇切,想盡方法要把這個目的達到。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也是想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願望懇不懇切?是不是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除這樁大事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都不足於關懷的,那個念,你就是真念。念這個字,也是會意,「今心」,現在這個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真正念佛、真正求願往生。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心裏面還有牽掛的,那不是真念,這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夾雜。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不能成就。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要領,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夾雜就不淨,懷疑也不淨。所以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但世間一切事不能夾雜,要一切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在《金剛經》上跟我們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有一切佛法也要放下,一心念佛,這個才能成功。

果然是這樣堅決的願望、認真的態度,念佛求生淨土,『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保佑你。為什麼佛要派菩薩來保佑你?這個事情實在說我們並不難以了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這些恩怨,也是無量無邊。這些恩恩怨怨,生生世世就是報來報去,沒完沒了,凡夫過的是這個日子。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無量無邊,他來找痲煩,他來障礙你,所以要有菩薩來保護。『擁護行者』,這就是加持你、保護你,在『一切時,一切處』,不讓這些冤親債主來干擾你,不讓這些冤親債主來報復你。可是,你要有真心、要有誠意,才能得到這個感應。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講,誠則靈,你要有真誠的心,才能感得阿彌陀佛派遣菩薩來保佑你。

所以一個真的學佛人,要信佛,這一點非常重要。要依靠佛,我們一入佛門受三皈依,皈是真的回頭了,從迷惑顛倒回頭,從一切邪惡回頭,從一切污染回頭,依覺正淨。這是真正依靠佛,佛是覺正淨。甚至於我們發心學佛了,一生都仰賴佛菩薩給我們安排,自己一生不要操心,隨緣度日,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隨緣度日。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是這樣教導我的,他說你真正發心,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不要操一點心。我想這個很好,這個太難得了。我相信老師的話,接受老師的教誨,一切處境我知道都是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應當逆來順受;換句話說,在環境裡面,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知道在境界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才能與佛法相應。

《十往生經》裡這段話,是佛說的,佛沒有妄語,決定是真實的。我們要想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你就應當這樣做。如果你的心行不相應,只是希求佛菩薩保佑,那是得不到的。你每天拜佛、誦經,每天供養佛菩薩,賄賂佛菩薩,沒有用處,他不會接受的,他曉得你都是虛情假意。你依舊是跟煩惱相應,跟邪惡相應,佛菩薩雖然慈悲,也幫不上忙。下面這段: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是大勢至菩薩自己說的。觀音、勢至這兩位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緣分都很深,『此界』就是娑婆世界。這兩位菩薩對於念佛人特別的關懷,與一切念佛的眾生感應道交。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凡夫不認識,在近代,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這樁事情記錄在印光大師《永思集》裡面,在《印光大師全書》裡頭有。這段故事,我是在早年時候讀到的,那個時候還沒全集出來,單行本的《永思集》裡頭,我看到這篇報導,是大師一位在家皈依的徒弟說出來的。事情發生在印光大師往生的前四年,大師是八十歲圓寂的,這個事情應當是發生在他七十六、七歲的時候。那年,他老人家參加上海護國息災法會,在法會裡面每天講開示。大概他老人家一生參加公開的活動,就這麼一次,所以出了個小冊子,護國息災法會的法語,這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就在那年。

在那一年,地方我記不得了,我看這個文章大概總是三十年前,地名、人名都忘掉了,好在很容易查得到。有個小女孩,好像是念國小、國中的樣子,年紀很小,她做了個夢,夢到觀音菩薩叫她去找大勢至菩薩。她說大勢至菩薩是誰她也不曉得。觀音菩薩告訴她,就是印光法師。她這個夢境非常清楚,可是他們家裡並不學佛,所以第二天說明這個夢境,家裡人都不知道。於是去找她親戚當中有學佛的,問有沒有大勢至菩薩?有沒有這位菩薩?打聽很多人,才證實有大勢至菩薩。然後再去找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知道的人不多,打聽了一、兩個月才打聽到,原來在普陀山有位印光法師,現在正好在上海參加法會。他們一家人就去見印光法師。而且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住世好像只有三、四年,不會很久了。她見到印光法師,就把夢中情形對老法師說,被老法師罵了一頓:胡造謠言,不準說,你要再說,以後就不準來見我。她就不敢講了,全家在法會上皈依。過了四年,果然沒錯,印光法師圓寂了,她在寫紀念的文章,把這段因緣寫出來。所以大家才曉得,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

我們仔細觀察,印光大師一生的修持、他的行誼,確實像大勢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來比一下,很像!所以這是可以相信的。所以,他是我們淨土宗當代的祖師,在這個世間『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一點都不錯。在近代,清末民初,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影響最深、最廣的,無過於印光大師。而印光大師的學生,幾乎念佛往生各個都有成就,這是很難得的。我們在台灣看到幾位老居士,李濟華居士念佛往生,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印光法師的弟子。這是說明諸佛菩薩,對於十方世界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他們的關懷、他們的佑助。再看下面一條:

【淨修捷要雲。】

《淨修捷要》這個小冊子,是夏蓮居老居士編的。他編這個行法,完全是根據《往生論》編輯的,將《往生論》裡面所講的五門修法把它簡化,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現代人工作、生活都很繁忙,壓力很重,沒有很長的時間來修行,所以他編了個簡課。這個簡課就是依照《往生論》的綱領,將淨土三經的教義都會集在裡面,他編得很好。這裡頭有一段說:

【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阿彌陀佛兩位助手,就是觀音跟勢至,我們稱為西方三聖。觀音菩薩表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專修專弘,我們在「念佛圓通章」上看到的。印光大師將這一段經文列在淨土五經之一,非常有道理。我們一般講到專修專弘,怎樣才叫做專?專的定義很少人說得出來,可是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上就非常清楚、非常明顯。經文上說,「我與五十二同倫」,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菩薩與五十二位志同道合,同倫就同類,志同道合。五十二是指什麼?指菩薩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就五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妙覺成佛了,這是五十二。由此可知,他真是專到了極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一個方法,一句佛號。你看多簡單,一點都不痲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現代有人說我們提倡這部《無量壽經》太少了,不夠用,哪有一部經就能成就的?大勢至菩薩連一部經都不要,他一句佛號就成就了。諸位想想,一句名號能成就,一部經怎麼不能成就?這個疑問自然就明了、就解決了。所以他是一句名號念到底,自己這樣成佛的,成佛之後也就用這個方法度化一切眾生。這一句阿彌陀佛人人都會念,一點都不難,所以它叫做易行道。只要你肯念,死心塌地的去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它的效果,菩薩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講念佛的效果。心開是什麼?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心開,自自然然就到這個境界。而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我們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念佛一定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叫淨念,不間斷是相繼。只要能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既然淨念相繼了,自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你就不必再懷疑,淨念相繼就都攝了,都攝六根一定就是淨念相繼。

這個地方說的,『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觀音、勢至都在這個世界。所以,要求得大勢至菩薩的高度智慧,這個高度智慧,顯示在「一門深入,專修專弘」,這是真實高度智慧。『作大利樂』,這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安樂,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那麼我們要問,念佛的「利樂」,是在往生以後,還是在往生以前?我想這是許多同修非常關心的。往生之後是果報,不退成佛,還沒有往生之前,花報;花報,給諸位說也是不退往生,花報的利益就無比的殊勝。為什麼?因為你一心念佛,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不但世間一切事放下了,佛門當中一切法也放下,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你那個心真的就跟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做清淨心,那個心是真心。

你的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了,心地清淨平等,你的身體,我們現在講身體細胞的組織就恢復到自然。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我們現在講自然生態!身體每個部位細胞組織恢復到自然生態的平衡,你就是最健康的身體,百病不生。原來你有很多疾病,這時候那些病全部都好了,你一定是精神飽滿,容光煥發,身心健康,這是你現在得到的利樂,哪有得不到的!所以諸位必須要知道,人有病痛,病痛從哪裡來的?病痛從煩惱來的。古人常講「憂能使人老」,憂慮會叫人很快速的老化,人無憂無慮,他就不容易衰老。憂慮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都這些東西,這個東西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捨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過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現在雖然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切事情隨緣就自在。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隨喜就是自己不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什麼意思?妄想分別執著,我不加一點妄想,也不加一點分別、執著在裡頭,你們怎麼過,我也怎麼過。你們快樂,我也很快樂,你有憂慮,我也表現個憂慮的樣子,要不然你們看到我怪怪的!逢場作戲,遊戲人間,你的身心清淨,毫不沾染,這是你現在得的大利樂。

無量法門,特別是淨土法門容易得到,為什麼?它簡單、它容易,不像其他法門,有許多理論的依據,繁瑣的儀規,很不容易修學。前面曾經講過,「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不容易修學,唯獨這個法門容易成就。所以這個大利樂,是現前就能夠得到的。你生活過得很艱苦,甚至於一身的病痛,沒有別的,都是你煩惱、分別執著招來的,這個是病根;把這個東西除掉,你的病根就拔掉了。所以生病哪裡需要看醫生?哪裡需要吃藥?不需要!我教你,回家老實念佛就好了、就沒事了,你能相信嗎?你不肯相信,還是去找醫生,你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真相信,就沒事了。

後面這句話,『令離三途,得無上力』,這兩句是講的果報,『於念佛人,攝取不捨』,這是花報,現前所得的利益。

【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這個幾段所引的經論,都是說明一樁事情,念佛人有諸佛菩薩護持;也就是常說的,念佛人得到諸佛菩薩的保佑,那是比修學什麼法門都可靠、都踏實。這《彌陀經》上講的,還能錯得了嗎?經我們常常念,但是眾生的習氣健忘,念了就忘掉了,沒有常常把它記在心裡。可是這個地方也有條件,條件在哪裡?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想想,我們善不善?不要自己以為我很善,你要知道善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觀經》上講的「三福」。第一條,人天善人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淨宗是大乘法門,但是這個法門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只要具備這一條,也就列入善男子、善女人的行列。若非三根普被那個大乘法門,還要加上後面的兩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善,聲聞、緣覺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後一條,是大乘菩薩眾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果修學其他大乘法門,要具足這十一條!我們念佛人,四條就行了,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就能往生。這四條都做不到,這個地方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我們的分,我們不在其中。由此可知,佛法要在實行,不在言說,言說是空的,一定要照做,要把它做到。

像這些字眼,我們平常讀誦常常把它疏忽掉,所以讀了經,學佛學了幾十年,沒有感應,覺得佛菩薩不靈,靠不住。他自己沒有想到,根本不是對我們自己講的,自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字字句句都要搞清楚。

然後是『聞是經受持者』,「受持」是要做到,有很多人把受持又誤會了,什麼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叫受持,那個完全錯了。每天念一遍是讀誦,不是受持,但是學佛的關鍵在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在經上講的理論我接受了,方法我接受了,境界我接受了,統統接受了,接受了照做!不但接受,而且要保持,不能夠失掉;不可以說今天我接受,明天我就不要它了,這不可以。盡形壽的受持,我活一天,我就要依教奉行做一天,一定要把它做到!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得詳細,現前最要緊受持的一部分就是斷惡修善,我勸勉同修們,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段經文當作晚課來念,目的在哪裡?就是在受持。這段裡面講善惡的標準,可以說完全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哪些事情,佛教我們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佛教給我們應該去做。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千萬不能做,教我們應當做的,要認真努力去做,這才叫學佛,才叫斷惡修善,然後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才有分。這是《無量壽經》上講得詳細。

所以早晚課,諸位要知道,不是把課誦本念一遍給佛菩薩聽,不是這個意思。很多人早晚課都做錯了,還自己以為自己修持得不錯,我幾十年一堂課都沒有缺,我是佛的好弟子、好學生。實在講,他罪過無量。什麼罪過?早晨去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去騙一次,一天騙兩次,騙了幾十年,你說他罪過重不重?根本就不懂得早晚課的意思。佛菩薩不在面前,泥塑木雕彩畫的形像掛在這個地方,你都忍心去騙它,你想想看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早課是提醒自己的,提醒我今天一天,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去行事,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忘了佛菩薩的教訓。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我今天對於佛菩薩的教誨有沒有做到?已經做到的,明天還要做到,要保持;沒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把它做到,改過自新。這就叫懺除業障,這叫真正修行,才會有感應,才會得到阿彌陀佛、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佑你。而不是說掛個名,菩薩就保佑你,沒這回事情,佛菩薩不容易欺騙。現在說老實話,世間人都不容易欺騙,何況是佛菩薩?所以著重在受持。

『及聞諸佛名者』,這句重要,「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名。這一句諸位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解釋得很清楚,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諸佛名。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聞其他佛的名號。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利益太大了,無比的殊勝。為什麼會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之中,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沒有一尊佛不敬仰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推崇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阿彌陀佛的功德。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都是讚嘆阿彌陀佛的功德,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們念他的名號,永遠住在娑婆世界,沒有!佛沒有這樣教我們。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明了這個意思。

還有一類學佛的人,我遇到的,我在香港講經遇到的,出家的法師,情執好重。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我不念本師,去念阿彌陀佛幹什麼?不願意往生,不願意念阿彌陀佛,他們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像,天天拜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念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他看到我們念阿彌陀佛,他搖頭,他說我們不對,他對了。有好多人來問我,我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的。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高興。為什麼?往生不退,一生成佛。連文殊、普賢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所以,一定要把理搞清楚,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雖然好像表面上對釋迦牟尼佛很孝順,其實錯了。釋迦牟尼佛對你的願望你完全相違背,那哪裡是孝順!說個實在不好聽的話,大逆不道!違背了佛對你的期望。所以,一切諸佛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不止二十五位菩薩,得一切諸佛護念。

【彌陀要解雲。】

《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作的。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要解》蕅益大師這段話,是從理上說的,事跟理我們都應當要透徹。這個道理很深,但是它是真實的,它決非虛妄。『此之法門』,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他」是阿彌陀佛,「自」是自性,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西方世界的佛跟淨土,與自己的自性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稱為自性彌陀,極樂世界稱為唯心淨土,自他不二,這就是入不二法門。要怎樣才能入得了不二法門?《金剛經》上說得好,要離四見、要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離開了,沒有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了,你就入不二法門,那就是蕅益大師此地說的境界。如果著四相,諸位要記住,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我們真學佛人要常想想。尤其是看到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順眼,那是什麼東西?人相、眾生相;有人相、眾生相就有我相,四相具足,你是六道里的凡夫,你修什麼行!《金剛般若》裡面修行的要領沒有別的,離相離見而已。見比相還細,見是念頭,離了四見,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就入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四見,你出不了十法界;你還有四相,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不知道自他不二。

在事相上,為什麼又現出清淨的境界?為什麼會現出染污的境界?不是其他,是我們自性裡面,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煩惱。阿賴耶識裡面清淨的種子現淨法界,煩惱的種子現染法界,所有一切境界是自心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個道理、事實都要清楚,然後你才能在境緣當中修清淨心。你見到順境,你也不會生歡喜,你的心是平靜的;遇到逆境,你也不會嫉妒,你也不會瞋恚,你的心還是清淨的。前面道隱法師所講的「今時難修,其難非一」,這是很深的感慨。我們現在修行,說實在話禁不起風浪,不要說大風大浪,小風小浪都禁不起。一點點順境就喜歡得不得了,要發狂了;一點點逆境的時候,那不得了,就氣得要爆炸了,你說這樣怎麼能成就,這修什麼行?修行在順逆境界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那個叫真修行!離開一切染淨的境緣,沒地方修行,你還會有成就嗎?

所以,這句跟《金剛經》上離相離念是一個意思,你完全要明了自他不二,《金剛經》說諸法一如。如果你還執著、還分別有『他佛』,你是『他見未忘』,就是四見未忘。你要『偏重自佛』,那你是『我見顛倒』,你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四相四見存在,是凡夫,不是菩薩。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05

請掀開經本,第五面,從第十六段看起:

【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的一段話,說明淨宗與其他法門修行方法的不同,而且比其他法門來得容易。譬如般若經上,我們最近講過《金剛經》,《金剛經》上教給大乘學人修行的方法,是要離相離念。這個方法通於一切法門,換句話說,我們常聽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原則都是離相;不離相,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你所修的都是福報,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這個不能算是成就。六道裡面享福,時間都不很長,都很短暫的,實在講付出的代價太多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富貴之人,一個做大官的、做總統的、做帝王的,在眼前我們能夠記憶的,你看清朝末代的皇帝宣統,他一生享了幾年福?他受多少罪?他造多少業?這是距離我們近的。再看看民國初年那些軍閥,他們享幾年福?仔細去體會、觀察他的下場如何?如果你再看得近一點,諸位都是從台灣來的,台灣蔣總統今天的下場又如何?這是貴族,你再看看些豪門,發大財的,商業巨子的,你冷眼去觀察,他享福會享幾年?後來什麼樣的下場?他的子孫又如何?如果冷眼觀察,你自然就意冷心灰,你才曉得佛在經上講的「如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

古德告訴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在你得志那個很短的時間,何必要造作罪業?罪業造了之後,果報是沒完沒了,非常可怕,何必造罪業?全是假的,何必去認真?再要深入觀察,你就會恍然大悟,他那個短短几年的福報,或者是富、或者是貴,貴是講他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權力,富是講有財富,是多少生修善累積來的,你才曉得修因的時間長,果報的時間短。正如同我們種一棵植物一樣,我們種一棵桃樹,桃樹種子種下去到長成樹要三年,它開花能開幾天?結果能有幾天?如果從這個地方觀察,人會覺悟,才曉得多生多劫修積的福,福報現前,幾年就享掉了。幾輩子修的,幾年就享光了。有這樣觀察,有這種智慧的,實在是不多,只有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明了,講得很多,世間典籍裡面很少講這樁事情。

一個人要想脫離生死輪迴,不容易,脫離生死輪迴要離相。《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四大類,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相全都包括在其中。離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幾個人能做得到?不但在佛法修學,前面講過,其他法門,你一生不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門,你這一生能不能往生還是很大的問題。念佛往生比其他法門可以說容易太多了。容易在哪裡?善導大師在此地就說了,『今此觀門等』,「等」就是等行門,有觀有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觀是觀念,怎樣把觀念轉過來;也就是說決定不能夠以世俗的觀念,以世俗的觀念來學佛,佛法也是世間法,世間的善法而已,佛法殊勝的利益得不到。一定要依經典教訓,我們要修正自己的觀念,以佛菩薩的觀念做為標準,這樣才行。

淨宗的觀法是『指方而立相』,它沒有叫你離相,離相太難了,這個法門不要離相。「指方」,指定西方,它有方向,「立相」,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叫你去想這個。『住心而取境』,你的心就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叫你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方便太多了,比離相容易太多了,一切不著太難了。『總不能無相離念也』,這就是淨土宗「萬修萬人去」的道理,就在此地。其他法門難是難在離念離相,這個法門不需要離念,也不需要離相,所以這是個特別法門。除這一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離相離念,你要不從這裡下功夫,你就不可能有成就,唯獨淨宗。但是淨宗,告訴你,雖不離相,雖不離念,你住心取相要專一,決定只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行,所以叫一門深入!如果念佛人心裏面還摻雜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你這一生不能成就,只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法緣而已。就如同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累積下來這個善緣,這一生我們還是結個緣,這一生當中不能結果。假如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結果,要記住,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心裏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個極樂世界,那麼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往生不退成佛,你才能成就!

這樁事情難不難?說難也不難,說易也不容易。為什麼說不容易?你放不下!你念念還有個「我」,這就壞了。有我,就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利益不能被別人破壞;有我,時時保護我,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你要不清楚的了解,就造成這一生嚴重的障礙。必須要曉得,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我們在這裡講得很多了,《金剛經》後半部尤其說得透徹。為什麼還要執著?執著,一個是習氣,一個是對於事實真相實在講沒有透徹的認清楚。果然透徹清楚了,他自然放下,他曉得眼前一切法,就像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事實真相是什麼?說穿了就是因果報應的相續相,除了因果報應之外,的確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沒有一法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永遠無有間斷的在造業、在受報。雖然,造業跟受報也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但是造業是現境界相的因緣。為什麼會有這些現相?業緣。所現的現相,我們所感觸到的,是個相續相,相續相也不常在,經上舉的比喻,如露,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剎那生滅相,都是非常短暫。這麼短暫的相遇,何必還要造罪業?看這個事情不如意,看那個人不如意,這都是造業。所以我們冷靜想想,你是個菩薩嗎?四弘誓願打妄語,「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人我不度他,你不就打妄語嗎?自己還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其實認真去檢點一下,罪過無邊!所以『如來懸知』,「懸知」是預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今天這個世間相,『末代罪濁凡夫』,依靠其他法門修學,沒有一個能夠成就的。現在說實在話,參禪不但不能開悟,得禪定的都沒有,幾個人能夠一入定,七天半個月可以不出定的?大概在近代我們只聽到虛雲老和尚一個人,他行,其他的人沒聽說過了。那個盤腿面壁兩、三個小時,四、五個小時,這個我們自己也做得到,那不算功夫。得禪定的都沒有了,哪來的開悟?學教的人,說老實話也不可能大開圓解!念佛人,我們有沒有看到功夫成片的?有沒有看到一心不亂的?沒有看到。真正念得好的,有些感應,那就非常稀有了。

這次達拉斯的佛七,有位同修有一點點感應,在念佛、止靜的時候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跟幾個人說出來,但是我們能相信得過,從哪裡相信?從他平常用功。他年歲大了,七十三歲了,兒女都成立了,沒有牽掛,這些年來念佛功夫很得力,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這個老人身體健康,動作靈敏不亞於年輕人,無論在哪個地方,你看他站著、坐著,他的身體是筆直的,胸是挺起來的,七十三歲!他告訴我,他每天早晨拜佛拜一百零八拜,平常三萬聲佛號,晚上拜《淨修捷要》,三十二拜連觀想。他是世出世間什麼事不聞不問,對待任何人都笑眯眯的,這就對了!這個世間是旅館,是來觀光的,與我統統不相干,過兩天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回家去了,你們這裡好也好,不好也好,與我統統無關,這就行。什麼事情都不要操心,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問,你的心才清淨,你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你才能夠念得有感應。雖然感應現前,也不放在心上,也是若無其事,這個念佛功夫得力了。首先我們看到他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動作靈活,跟年輕人一樣,這個叫真用功。他過去在台中也是在李老師會下,跟李老師學了不少年,我跟他很熟悉。

現前正如同佛說的,『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都做不到!不說普通人,說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我們的心還是安住在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上,這樣念佛、學佛怎麼能成就?這就是這句所說的「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像《金剛般若》講的離念、離相更談不上了。下面是個比喻,就好像沒有神通的人,『似』是好像,『無術通人』,沒有神通的人想要騰雲駕霧,要升到空中去,那怎麼可能?有神通的人做得到,沒有神通的人做不到,在空中建樓閣,辦不到的事情!

善導大師這幾句話告訴我們,淨宗跟其他大乘差別在哪裡,容易的在哪裡,這叫易行道!這個法門,我們如果真乾,確實我們是有能力做得到的。只要能把外緣放下、捨棄,專取名號、專取淨土,這就是「萬修萬人去」。這個裡頭最忌諱的是夾雜,凡是不能成就的,你仔細去觀察一下,因素都是在夾雜。後面這段:

【日黑谷大經釋雲。】

『黑谷』是人名,『日』是日本,日本這位大德。『大經』是《無量壽經》,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在《無量壽》註解上有這麼一段話。古來的大德們給《無量壽經》做註解,日本人超過中國人,在現在《卍續藏》裡面,日本人給《無量壽經》做的註解,大概有二十多種。而我們中國古德給《無量壽經》做的註解,留傳到現在大概只有三種,所以跟日本人比,相差很遠,我記得好像日本大概有二十七種的樣子。這些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他們對於善導大師非常崇敬,日本有很多寺廟就用善導的名字做寺名,你看到善導寺,那就是淨土宗的,以祖師的名字做為寺廟的名稱。在台灣台北市有個善導寺,那個善導寺是日本人建的。所以看到善導寺,一定是淨土宗的道場。

【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

我們先說這段。『往生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淨土宗,專門執持名號求生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因為佛教導我們求往生的經論很多,在一切經論當中,以《無量壽經》為根本,《無量壽經》以外的,算是枝末。但是《無量壽經》之外,還有一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也是根本,因為《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是小本、大本,細說、略說。《無量壽經》講得詳細,《彌陀經》講得簡略,它是同一本,同一部的,所以它是屬於根本。像《觀無量壽佛經》就列入到枝末,但是這個枝末是跟根本最靠近的,雖不是根本,跟根本靠得很近,跟其他的枝末有很大的差別。其他的枝末,就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頭附帶所說的,附帶所講的這些經論至少有兩百多種。所以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在這個小冊子裡面所抄錄下來,諸位就看到,許多的經論是帶說的,它不是專說,附帶有幾句話說到的,勸導我們往生。

【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

這也是從比喻說的。『正』是正說,佛講這部經,主要的宗旨就是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余』是其他一切經,佛並不是以這樁事情為主要的宗旨,而是附帶的有幾句話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佛說其他法門,往往要附帶勸我們念佛?那就是佛曉得,一切法門在理論上講是平等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可是就眾生根性上來講,就不平等;諸位要知道,是眾生的根性不平等,不是法門不平等。譬如《金剛經》,理論說得好,方法也簡單,果然依照那個法門去做,跟淨土宗成佛可以說沒有兩樣!淨宗一生成佛,《金剛經》也一生成佛,問題你能成得了嗎?它的方法非常簡單,離相、離念就成功了。離四相,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離四見,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你看多快、多直捷。雖然直捷了當,一般人他離不了,想離也離不了,難在這個地方。所以不如淨土宗,淨土宗不必要離。這個不必要離,就叫做帶業往生,帶什麼東西?沒離相、沒離念,帶著這些東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佛知道一切眾生根性劣,大乘小乘都難修,所以往往在講經當中插上幾句,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佛的大慈大悲。

【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

黑谷大師這幾句話講得也非常妙。『具足』是圓滿的,《無量壽經》上確實,無論是理是事,性相、因果,面面都講到,全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十方世界有緣眾生往生淨土的狀況,它的確是「具足教」。其他經裡面沒有講得這麼全,沒有講得這麼多,附帶說幾句而已,所以不能叫做具足,唯獨這部經是具足。

「教起因緣」裡面,摘錄下的十七條就講到此地。下面是概要裡面第二部分,「二本經體性」,這個裡面節錄了十條。

【古德雲,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

古德判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所以叫法印。我們中國人,對於印信非常的尊重,作皇帝,皇帝的印稱為國寶。不像外國人,外國人習慣簽字,我們中國人要蓋印,簽字不行,要蓋印,這是中國人的習慣。所以一切要憑印信。政府有些公告,如果沒有印信,大家就不承認它,必須要蓋上印信,用這個意思。這一切佛經,佛經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也得要有印信才行。如果是佛的印,當然這個經是真的;若非佛之印,這個經是假的。於是佛門當中就有所謂法印了。但是法印不是一個有形式的印信,世間的印信是有形式的,佛法裡頭沒有形式的,沒有形式,從它的內容。

小乘經有「三法印」,也就是它三個原則,不能違背這三個原則。無論它怎麼說,如果不違背這三個原則,這是真正的經典。小乘三法印,三個原則是無常、無我、涅盤。不管它怎麼說,說得再多,它都離不開這箇中心思想。大乘經只有「一法印」,這個法印是『實相』,實相是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有一切大乘經,你要問它講的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若不是講宇宙人生真相的,就不是佛的大乘經。所以一切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像佛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內容確實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裡面不僅僅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含攝在其中,意思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我們在這個經裡面很容易觀察到、體會到的。第二段: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個經文是很簡單,可是這個裡頭的意思真的是無限深廣。『凡所有相』,不僅僅是我們這個世界,今天我們所住的地球。現在科學技術很發達,利用科學技術幫助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明了、認識到太空。像我們這樣的星球,在太空當中真的是無量無邊,這是大世界。實在講我們的科技還非常有限,說實在話,還是很幼稚,沒有辦法突破空間。今天科學家所講的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已經證明確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在理論上證明,無法突破。因此,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看到一面,就像科學家說有十一面,我們才看到一面,那些都沒有看到。如果那些統統都看到,這世界就起了很大的變化。譬如大家雖然沒突破,但是人人都可以承認了,人跟鬼住在一起,人鬼雜居。但是人跟鬼是兩個不同的時空,雖然同住在一起,也許人住的房子跟鬼住的房子是重疊在一塊的,我們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確實是同住在一起的,是兩個不同的時空。要突破之後,你要能夠都見到,那完全就不一樣了。

這個境界可能是比較接近一點,有能力突破的人似乎也不少。你要想突破鬼界,能夠看到鬼,跟鬼打交道,實在講,我過去從一些老同修們的經驗當中,有三年的修學就可以做到。早年我有個同參,明演法師,在台灣台北大溪,在那個地方有個很小的塔。那個塔人家建沒有建成功,所以只有底下兩層,上面都還沒有建好,就停工了,不知道什麼緣故停工了。他就住在那個塔裡面,在裡面修行,我就叫他那個做半截塔,只有兩層,上面沒有修好。他在那裡面跟屈映光學密,屈映光那個時候住在大溪齋明寺,他跟他學密,非常認真、非常用功。學密最初三個月要磕十萬大頭,所以他很辛苦,非常認真。他在那裡修了三年,他告訴我,那絕對不是講假話,這個人是很誠實的人,他見到鬼了。見鬼不是偶然,是天天見,跟見人一樣。他說晚上,大概下午五點鐘,街上稀稀落落就有鬼出現,因為那個時候是鬼道的早晨,很早,出來逛的鬼還不多。他說到八、九點鐘就好多好多,都出來了。到天快亮的時候,四、五點鐘就少了,大概六點鐘之後就沒有了。這就是人鬼雜居。

他跟他們往來也不害怕,就跟普通人往來一樣,反正天天往來。所以那個時候我就跟他講,我說你本來是有意思學神通的,我們是好朋友,他說我講經講得好辛苦,舌頭講破了都沒有人聽,所以他去學神通,他說我神通一現,大家就會相信了!所以我跟他講,你神通沒有得到,你跟鬼通了。但是跟鬼這樣常常往來不好,我看他的情況不好,他的面色發青,不正常,這個跟鬼往來是有關係的,身體虛胖,面色發青。我也為這樁事情到台中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人各有因緣,沒有法子。以後沒有多久他就過世了。他跟我的關係很深,我們小時候同學,以後在台灣同事,我學佛,他也跟我學佛,我出家沒有多久,過了一年,他也出家,我們同時受戒,是一個很誠實、很用功的人。所以我知道,如果想跟鬼打交道,三年就可以了,這個時空可以能突破,可見得這並不難。

可是科學上依舊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在佛法裡頭,用定功、用觀想可以能夠突破。而且佛法的禪定,實在講,是能夠大幅度的突破許多時空的界限,所以定中境界能見到諸天,能見到六道,能見到他方世界。可見得無限度的時空,禪定的功夫可以能夠突破,你才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見到一部分,太小了,迷在這裡面。但是,無論是哪一類的時空,哪一類的現象,在我們佛法大分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種不同維次的時空。十法界之外,諸佛菩薩所住的一真法界,那都有相,「凡所有相」就全部包括在其中,諸位要曉得,『皆是虛妄』,一真法界也是虛妄!為什麼?所有境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沒有相。一真法界還是自性變現的,能變的是真心、是本性,所變的是境界相,凡是所變的境界相都是虛妄的。這個虛妄怎麼說?叫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一真法界是從無念裡面現出來的,無念是說的無一切妄念,不是沒有正念。正念也沒有的時候,相沒有了,哪裡還有一真法界的相!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那都有相。所以它是正念變現的。

十法界、六道是妄念變現的,就是妄想變現的,妄想現四聖法界,分別、執著現六凡法界。所以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所有一切現相是從心想生,心想是能變,現相是所變,所變的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比喻為「夢幻泡影」。「夢」是總喻,是總的比喻,夢不是真的。「幻」比虛空,虛空如幻,虛空也不是真的。「泡」,水泡,比喻國土,我們今天講的星球,太空當中無量的星球,就像水泡一樣,水泡是很脆弱的。昨天晚上有個居士,影印了幾張大概是報紙、雜誌上剪下來的這些資料,我略略的看,還沒細看,看了個標題。裡面有個報導,觀察到星星的爆炸,所以太空當中的星星,成住壞空,很明顯的觀察到。星球會爆炸的,會消失的,太陽會死亡的。太陽哪一天光沒有了,所有的行星都死亡,所有一切生物要靠太陽的能源,太陽沒有了,能源斷掉了,這些生物都絕跡。實在講,這個絕跡是它又轉換到另外一個空間去,這是要曉得的。人身,身比做「影」,影不是真的,影子,夢幻泡影。

這所有的現象是不是真正的存在?下面有兩個字的比喻,「如露」、「如電」。露比喻什麼?比喻相續相存在時間的長短,相續相時間也不長。人生幾十年,很短暫,那是相續相,像露一樣。電是講什麼?講剎那生滅,生滅同時。《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曉得我們的現相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實在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知道『諸相非相』,「諸相非相」就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就『見如來』。「如來」是什麼?你一看到如來,想到如來佛,那你就錯了,你已經著相了。如來不是佛,如來是真如本性,如來是一切現相的本體。《金剛經》上解釋如來的意思,「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得好。所以你就見性了,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南獄懷讓雲,說似一物即不中,又雲,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這句話《壇經》上有,宗門語錄里也有。『懷讓』是六祖惠能的學生,他有兩個徒弟,在中國佛教裡頭比老師名氣還大,確實成就超越老師,這個人是明心見性。惠能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手下學生明心見性的一共有四十二個人,這是在中國佛教史裡面真的是空前絕後。四十二個學生入這個境界,入一真法界,突破了十法界,這是其中的一個。他底下兩個學生就是百丈禪師跟馬祖,馬祖是道一和尚,道一跟百丈這兩個人建立叢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等於把中國的佛教帶上了制度化。叢林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以前佛法的承傳,好比是私人辦私塾一樣,規模都很小,他們兩個正式的開辦佛教大學,制訂這些許多的制度、規矩。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兩個人發起的,都是讓禪師的學生。

他這句話是自己開悟的時候,六祖測驗他,等於考一考他,六祖就告訴他,你說說看,你說給我聽聽看。讓禪師就說,『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說不出來的,怎麼樣說也不能說得出來。六祖聽了之後點點頭,給他印證,證明他見性是真的不是假的。又說『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這也是真的,不但言說無實義,思惟、想像也無實義。無實義是妄想,言語無實義就是廢話。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沒見性,聽到佛法,好寶貴,智慧的語言,歡喜讚嘆,《大藏經》視為寶貝。要見了性之後,垃圾、廢紙一堆,馬上就不一樣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了一大堆,廢話連篇。為什麼?你見到真實了。沒見到真實,把這個當寶貝;見到真實的話,一文不值,這是實實在在的。

但是佛還是要說法,經典還是要流通,為什麼?給那些沒見性的人去當寶貝,佛在經典上也有比喻叫「黃葉止啼」。小孩在那裡哭,在那裡鬧,大人在樹底下撿一片黃的樹葉,黃的樹葉落下來,青的不會落下來,黃的落下來,落葉,給小朋友:「不要哭、不要哭,這個很值錢,拿去買糖吃。」小朋友聽了,拿著他不哭了,騙騙他,叫他不要哭而已。如果你真的見性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這個《大藏經》,「黃葉止啼」而已。這是講,真實的不但說不出,想都想不到,所以佛教我們不要去想,都是妄想!現在人學經犯的大毛病,就是要用思惟去想像,想想經裡頭是什麼意思。你能想得出來嗎?你所想的那個意思,說實在話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假如你不想,那就是佛的意思。不想怎麼會有意思出來?有,你不妨試試看,你就讀經,不想,它會有意思;不但不想有意思,再給諸位說,不想還有言語。你上台講經,有沒有想?沒想,沒想說了幾個鐘點,沒想。沒想它的意思,也沒想它的文字,可是接觸文字就會講出許許多多。講完之後,給諸位說,剛才講的是什麼?不曉得!

這才與心性有少分的相應,我們體會到、明白了,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動一個念頭。他如果起心動念,他所講的就毛病百出。他不起心、不動念,他的言語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把它記錄下來就是經典,思想體系、言語結構自然完整,真是妙不可言。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可思議」,不但對於佛法不可思議,對於所有一切法,因為你思是妄想,你議是在那裡討論、議論,都是錯誤的。這是懷讓禪師所說的。底下一段:

【圓覺經雲,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世尊在《圓覺經》上給我們提出這幾個修學的大原則,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果然能夠受持,實在講是很有受用的。『諸幻』這兩個字,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盡滅』,不是所有一切幻相滅掉了,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要是這樣想法,你就完全搞錯了。「盡滅」是滅什麼?滅我們對於一切法那個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滅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地清淨了,什麼都不會再放在心上,什麼也不需要牽掛,知道一切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盡滅是這個意思,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滅盡,你知道一切法是幻,是夢幻泡影。這個時候,你的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真心是『覺心』,它『不動』。諸位要知道,會動的是妄心,我們常常覺得心不安,心浮燥,那個不安的心、浮燥的心不是真心,妄心!妄心會動,前面講了,「諸幻盡滅」就是妄心滅盡,真心現前,真心不動。唯有不動,它起的作用就不可思議,那個作用是一切通達明了,剛才講了,無限的時空全部都突破。

由此可知,無量無邊不同的時空從哪裡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無盡的時空就合而為一,界限全部都破除了。這個時候,不但十法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無論哪一道你都能看得清楚,無論哪一道的眾生在講話,你也聽得清楚,他們起心動念你都知道。不但十法界你知道,諸佛菩薩所住的一真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你統統都明了,你都見到,你都能接觸到。真心才行,妄心不行。我們為什麼偏偏用妄心不用真心?這個過失在自己,不在外面。所以佛法的修行為什麼以禪定為中心?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定,修定就是修不動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的方法、無量的門徑,修什麼?修不動心而已。只要心不動,問題就解決了;若是心還在動,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不得力,念佛也是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沒成就,這是一般人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幻」是虛妄,「非幻」是真性。從理事、因果上來講,幻就是有為法,《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裡面包括心法,八心王;心所法,心理的作用;色法,一切現象;心不相應行法,所有一切的觀念是不相應行法。這些統統都叫有為法。這些東西都滅了,「非幻不滅」,真的就現前。真的是什麼?真心、本性,法相唯識裡面所講的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幻,轉過來成四智,幻滅了,智現前,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有為法滅盡了,無為真性現前,叫「非幻不滅」。法相唯識宗修行的綱領,是修行要在轉識成智,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轉識成智。不能轉識成智,那你就沒有修行,這是法相宗行門的綱領。

底下兩句是比喻,『譬如磨鏡』,「磨鏡」現在人不懂。現在人拿到鏡子,那還能磨嗎?愈磨就愈糟糕了,照不見了,怎麼可以磨?這是說古時候的鏡子,古時候的鏡子是銅做的。你們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看古人的鏡子,銅鏡要磨,常常要磨,不磨它就不亮。不像現在的玻璃,玻璃不能磨,愈磨就愈不亮。古時候的銅鏡,因為銅鏡時間久了,它就有骯髒的地方,甚至於生銅銹,所以必須要常常磨它,愈磨愈亮。從前是用這個鏡子。『垢盡明現』,骯髒的東西磨掉了,它的光明就出現,這是把「垢」比做幻,「明」比做非幻,以這個來比喻。

『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句話非常好,也非常要緊。我們許多念佛人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雖然很用功的念佛,很勤快的念佛,不能成就。他是什麼?他要「求真」,哪裡曉得求真的那個真也是妄,真哪能求?有個求的心就錯了。我曾經遇到不少念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念佛念了好多年,一心不亂怎麼還得不到?」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生不會得一心不亂。他說為什麼?我說,因為你的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一個一心不亂,你不就壞掉了嗎?你怎麼可能得一心不亂?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叫你老實念佛,你不老實,念幾聲阿彌陀佛,想到一心不亂,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壞了。一句佛號念到底,什麼都不能夾雜,還要想求個一心不亂,這就是這句話的開示。不要求真,不要求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就得一心不亂;如果你要是求一心不亂,你決定不會得到一心不亂,就是被你那個求的妄念破壞了你的功夫。念佛如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唯須息見」。

「見」是什麼?四見,就是妄想。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把妄想給念掉,不念佛就打妄想,念佛就不打妄想,用念佛這個方法把妄想打掉,那就成功了。我們的妄想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熟了,時時刻刻妄念自然就起來,不需要去作意,它就起來了。佛號太生疏,怎麼念,念念就斷掉了,念念就跑掉了,為什麼?太生疏了!古德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你只要把生處變成熟處,熟處變成生處,你的功夫就成就了。怎麼個變法?加強念佛。古德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這是他的念佛經驗,念佛的心得。用這個方法會有效果,這個叫老實念佛,少打妄想,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打妄想就是造業,造六道生死輪迴的業,你說這個多可怕。

念佛是修淨業,果報不在六道,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超越六道十法界。這些道理、事實不能不知道,徹底明了,才肯死心塌地,放下萬緣,老實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效果自然就很顯著。你要是問多少時間能夠有效果?功夫好的人,真正肯放下的人,大概三個月到六個月就見到效果;你要不肯乾,你一輩子也見不到效果。也就是真正能放下,幾個月的功夫心就清淨了,雖然沒有純淨,比起過去一段時期要清淨很多。心清淨就生智慧,與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給放下,息是放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