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略要文】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淨土之文(二)
佛法雖然有無量門,不離聖道與淨土,到底我們的修學聖道門或淨土門,一開始我們的方向一定要清楚、明了。如果混淆不清,在菩提道上的修學,就會進進退退、盲修瞎練,要成就佛道就不容易。
首先我們了解聖淨分判的道理。為什麼要聖淨分判?因為聖道門的修學方法與淨土門的修學方法不同,以禪宗跟淨土宗做一比較就好,禪宗有禪宗的修學方法,淨土宗有淨土宗的修學方法。禪宗注重參禪開悟,淨土宗注重念佛往生。參禪的人,一定要每天好好的打坐,參悟菩提自性,希望透過參悟,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念佛人一定要每天念佛,希望借著念佛,往生西方,成就菩提。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成就菩提目的是一樣的,但是起行、修持的方法不同,猶如從事三百六十五行,不管哪一行,目的都是要成功發達,可是每一個行業,從事的方法不同,所以一定要做一抉擇。
聖淨如果沒有分判,聖道門與淨土門混淆一起,雜行雜修,對許多人而言就會徒費心力,所以一開始,法然上人引用《安樂集》道綽禪師開示聖淨分判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修學佛法要先擬定方向。
聖淨分判,在《安樂集》裡,道綽禪師當然叫我們舍聖道歸淨土,因為標題法然上人已經講的很清楚了:舍聖道正歸淨土。那聖道與淨土如何的不同,我們一定要明了。聖道門是通途法門,淨土門是特別法門;聖道門是自力修行法門,淨土門是他力救度法門;聖道門是十方諸佛教法,淨土門是阿彌陀佛教法;聖道門是斷惑證真教法,淨土門是不斷煩惱證菩提教法;聖道門是在此界入聖得道,淨土門是在彼土入聖證果;聖道門是在此土自力修因向果,成就佛道,淨土門是由佛願力往生淨土,證悟菩提;聖道門是在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為難,淨土門是但於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聖道門譬如步行陸路則苦,淨土門譬如乘船水路則樂;聖道門譬如生病,自己研究病理、診斷病因、製造藥物、對症下藥,治癒疾病,淨土門譬如生病,信任醫生的醫術、診斷、開藥,按時服藥、治癒疾病;聖道門譬如爬樓梯,淨土門譬如坐電梯。
剛剛這一番話,把聖淨做了一個大要分判,大家就明白了。那明白聖淨分判的道理,目的當然就是為了舍聖道歸淨土。一代時教,是世尊一生所說的一切教法。那世尊所說的一切教法,我們總不可能每一法門都修學,你我誰都沒有這一份能力,也沒這一份本事。佛陀一代時教猶如一切的藥物,我們是什麼樣的凡夫眾生,應該修學什麼的教法,當然必須抉擇,猶如得了什麼病,必須用什麼藥物治療一樣。譬如你現在得了感冒,打噴嚏、咳嗽、頭痛、四肢無力,當然你看了醫生,醫生會開一些治療感冒的藥物給你。如果你只是一個感冒而已,醫生開了其它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的藥給你,藥不對症,不但不能把你的感冒治好,說不定會產生藥的副作用,讓你病的更嚴重。一樣的道理,佛法,一代時教,世尊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哪有時間、精力每一法門都修學。我們一定要從八萬四千教法當中,選取能夠讓我們修學成就的法門,猶如踏入社會之後,從三百六十五行當中,選擇一行從事,能夠成功發達賺大錢最重要。所以必須有取有舍。
「舍」與「歸」這二個字,很容易讓聖道門的行者誤會善導大師、法然上人、道綽禪師的意思。《安樂集》道綽禪師的開示,《選擇本願念佛集》法然上人的開示,《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的開示,《往生論注》曇鸞大師的開示,都會以聖道門跟淨土門做一分判,勸勉現今末法的凡夫眾生,捨去聖道門、正歸淨土門。所以沒有深入探討善導大師、法然上人、道綽禪師、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分判原意,往往會有所誤解,會認為這一些祖師乃至於現今念佛的行者,排斥聖道門,認為聖道門不用修學,這是很大的誤會。
不只聖道門的行者會有所誤會,甚至淨土門的行者也會有所誤會。我就曾經聽到有本願門的人說:「學習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好了,其它什麼都不要修了。」我聽了之後,指正他的錯誤觀念,我說:這樣的說法不對,這樣的說法可能你誤解了善導大師的意思,也誤解了法然上人的意思,也誤解了道綽禪師的意思。這一些祖師大德,他們一生的行誼非常的了不起。以善導大師及法然上人為例做說明,善導大師一生的修行非常的精嚴,不是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其它什麼都不修不做,不是的。法然上人的傳記,我們下午也看過了,法然上人一生精嚴的修持,也不是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其它什麼都不修不做了,沒有!我們知道,法然上人四十三歲體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之後,每天念佛六萬聲,後來加了一萬聲,每天念佛七萬聲。他也到天皇的皇宮裡傳戒,而且法然上人寫書、說法,也是非常的精進,也不是只有念阿彌陀佛的修行,其它什麼都不做!
所以「舍」跟「歸」這二個字,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明了,不能簡單了解,因為簡單了解可能會誤會。
好!我們來探討「舍」與「歸」這二個字的意義。舍有二義,第一放下,第二暫擱。
放下,是不執著的意思,放下與放棄不同,譬如我們學佛的人,要不要放下感情?要不要放下金錢?要不要放下名利?當然要。禪宗最注重放下、無住、不執著。我們念佛的行者,也是要學習放下。如果我們不放下五欲,我們不放下娑婆世間一切,我們不放下名利,我們不放下感情,我們不放下一切,我們怎麼相應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相應六字洪名?怎麼相應阿彌陀佛?怎麼相應自性菩提?
所以念佛的人都知道,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具足信、願、行往生三法。願就是要做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就是舍離娑婆,不就是放下娑婆嗎?對不對?欣求極樂就是欣往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歸向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來說明「舍」與「歸」這二個字,就不容易誤解。厭離娑婆就是舍,欣求極樂就是歸,厭離娑婆就是舍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正歸西方。我們現在還在娑婆世界,放下對世間一切名利,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世間的名利、感情、五欲、金錢、財寶、一切,因為追求這一些世間的五欲會讓我們墮落、會讓我們生死、會讓我們輪迴。但是我們現在還在人世,還生活在物質的世間,我們不執著,但是使用,也就是我們對這世間的一切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那就是我們並沒有執著這世間,這叫放下。譬如夫妻感情很好,但不執著感情,把感情提升為法情,夫妻相敬如賓,共同修學佛法,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為阿彌陀佛的菩薩法眷。那現在夫妻感情當然要好,如果感情不好,夫妻相處不來,天天吵架,也不行,家庭也不和諧。所以不執著於感情,不是放棄,是放下。放棄是夫妻不要在一起了,離婚了那叫放棄,不是。放棄世間的五欲,就是也不要吃飯了,也不要用錢了,也不要住房子了,也不要開車子了,那叫放棄,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