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6/24

色心的緣起觀 超定 一味的緣起正法 緣起系佛法的中心思想所在。佛教一切學派的演變,不論見解如何分歧,大小、空有、顯密各宗,異說紛紜,但都不能偏離佛法的根本大義--緣起。如業感緣起、性空緣起、阿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等。依此而說明有情的生死流轉與聖者的涅槃解脫。一味的佛法,大原則是不會有差異,由於方便的適應,而發展出不同的思想體系;猶如黃金,本質是一,而製成的莊嚴具、戒指、手環、項鍊,樣型、作用有所不同。如『阿毗達磨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在唯識學上,確信阿賴耶為「所知依」,生死與涅槃都因此而得建立;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不離此阿賴耶識而存在,這叫做賴耶緣起(或名分別自性緣起)。其實,若依其他學派,此「無始時來界」,即是真如、法界。在性空論者,何嘗不可解說此「界」即是性空緣起;「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即此性空緣起而成立有情諸趣的現實界與證得涅槃的理想界。 釋尊在世說法度生近五十年,入滅而後由眾聖弟子編集而成的根本聖典,對緣起所下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其內容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由這一定義與內容看,緣起的要義在於顯示有情存在的因果現象,及其前後相續、彼此和合的必然理則。我人本此而認識生命的真相,從而把握生命升進的次第,進修解脫道,以達到不生不滅的聖者境界。在原始佛教時代,基於弟子們的實踐立場,在在關注如何知苦、厭苦而離苦,所以對緣起的理論,僅作提綱挈領的啟發。迨佛滅百年後,部派佛教興起,阿毗達磨論師們,對佛說的種種法義,詳加論究,從不同角度去辨析、綜合。大乘佛教承其餘緒,不斷推陳出新,闡精探微,集成經論,內容包羅萬象。一味的緣起正法,也隨著佛教史的演變,學派思想的分裂而有不同的解說。 色心和合的有情 構成有情生命的要素有二:色與心,也即是精神與物質。即此二法的相依不離,名為色心緣起。緣起遍三界,「無有有情而無心者,亦無有有情而無色者」。色(物質)離心的維繫即告腐敗,心離色則失去依託。試想:若有情無心,則有情與木石何異?有情,包括所有動物性的生命,上自天人,下至鬼道,飛禽走獸、昆蟲螞蟻等,佛法稱之為有情世間。有情所對的世界,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則屬於器世間。器世間是有情所依住的環境,約主客關係說,器界是以有情為主體而招感的客觀現象。有情不同於器界,即因有情為色心的和合體,有精神有物質,生理與心理兼備的活潑潑生命。佛法所牽涉的問題深廣無邊,但以有情為本,由個人身心、社會、自然,一切問題都因有情本身而衍生出來的,如佛說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總歸於「五蘊熾盛苦。」也即如老子所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若無此身即無諸患。」換言之,身心問題解決了,即社會安寧,天下太平。 在佛教中對有情世界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色二界容易了解,大家都無異議,而無色界,從名義看,似乎指這類有情無有色身,僅為精神存在的狀態,然而本著「緣起遍三界」之義,所謂無色者,只是無粗顯的色,非無細微的色身;由於非凡夫肉眼所見之色,方便安立無色界之名。假使有情有心無色,也即單有意識而無身體存在,那麼此心如何證明它的存在與本身的功用?或舉鬼魂為證,它是有靈魂而無身體;如人死後未轉世投胎之前的中陰身,即非肉眼可見。依法相解說:色的範圍,有粗顯易見與微細難見;有見有對的形色、顯色,有見無對的虛空、無見有對的淨色根(神經系統)。肉眼能見的極有限,見粗不見細,見近不見遠。所謂中陰身,或鬼魂之類,仍是微細四大所成,肉眼不見,天眼可見。如常人所不見之物,藉顯微鏡、望遠鏡則清楚可見。色心依持而為有情,乃是不容懷疑的緣起正理。 佛陀分析有情生命為:蘊、處、界三科。五蘊:色受想行識,依色心不離而言,色一而心四,乃是側重心理的分析。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五而心一,乃側重生理的分析。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也是色五而心一,所不同於上者,乃是側重物理的分析。總之,一切構成有情之法,不出心理、生理與物理三大類。後來阿毗達磨論師對三科內容加以推演,擴充其內容。五蘊如舊,十二處分內六處與外六處,也即是六根與六塵。於十二處加六識,合為十八界。由此證明:不論早期根本聖典,或是後來的大乘論書,對有情生命的分析,或詳於色而略於心,或詳於心而略於色,對色心的倚重倚輕,容有不同,而色心不可或缺,即是不爭的事實。 色心緣起觀的意趣 佛陀觀察世間,有情不外於蘊、處、界的組合,也即是色心依持的緣起。緣起即無我,能正觀身心現象,於色等五蘊通達無我我所。很明顯地,「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六處、六界無常無我,如佛之所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地(六)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從前後念念無常的相續,與彼此展轉相依中,不離蘊、處、界,不即蘊、處、界,肯定有情為假名的存在,即此假名而成立有情的生死系縛與涅槃解脫。 佛陀宣說蘊處界的緣起,主要目的即為對治凡情的我執。如五蘊的安立,乃因有情的情識,執著於色相、情緒(受)、認識(想)、意志(行)。於此起我我所見,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修學佛法者,如實觀察五蘊無常、苦、無我我所,當下離欲、見法、證涅槃。六處觀:即於六根緣六塵生六識時,通達緣起性空。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離無明相應觸(受、想、思),貪瞋痴不起,解脫於欲愛、有愛、無有愛,證入愛盡寂滅的境地。 緣起中道,不落唯心與唯物,常見與斷見,有見與無見,一見與異見。印度神我論者與庸俗論者,不知緣起正法,故落於二邊的邪見。如主張:命即是身,命異身異;或以色是我,無二無異,長存不變。在佛法堅定的立場:有情是色心依持,二者平等和合相應的存在,既不落於斷滅的唯物論,也不偏於精神而落於唯心、唯神、唯我的梵王舊說。 基於修證立場,離欲斷愛,在事欲與情慾,色與心之間,無疑的,仍以修心為要,離情慾為本。如云:「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為人分別貪。」對於色等欲境的遠離,不以眼不見耳不聞,杜塞聰明的方法,而直捷以克制內心情慾為要務。佛說:「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其中間,若軛若系軮者,是彼系縛......如是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中間欲貪,是其系也。」色等外境是無情之物理世界,眼等五根,不過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專在勿視勿言用功,無助於煩惱的解脫。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唯有繫心於緣起正見,覺悟其真相,不為妄緣所染,才是問題徹底解決之道。 最後謹引佛言作本文結束:「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如有人以斷陰為修梵行,簡直與佛法背道而馳。君不見,古時太監,性變態更可怕。佛制黃門、二形者,不許出家受戒,理由在此。正觀緣起,了知無常,不淨、苦、無我,乃是大悲大智的佛陀,對法界有情終極關懷的開示! 一九九九年母親節寫于山仔腳觀音丈室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