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20

學佛的真義三世諸佛包括我們的本師,乘願來到世間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法華經》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把佛的大門打開,然後示佛知見,我們本師把我們的本來佛指示給我們,讓我們眾生知道、悟明、認識。所以我們本師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得成無上覺道的第一句話,三嘆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我今天在菩提樹下得成無上覺道了,成佛了,我本人具有,大地眾生和我一樣,都本自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眾生皆有佛性,於未來世皆當成佛。這個佛性就是本覺佛性,本覺佛性就是本來心,也就是我們的本來佛。《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佛成道的第一句話,就向我們法界眾生開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讓我們眾生識取、認識、發明。那麼我們既然都具有佛性,為什麼佛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現前呢,不能成佛呢?佛下一句話就說了:"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眾生在迷,迷惑,不覺悟,貪著這個世間,認為宇宙人生、三界六道是真實而有,所以貪著身心世界這一切事物,攀緣、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在這一切事物上起妄心造惡業,循業受報輪迴生死,被生老病死所逼迫,苦不堪言。因為眾生在迷,無始劫來生生世世就一直在建立無邊的生死,這生死道路走得太遠了,眾生迷執不能自返。就像有的人從家裡走出去,走得太遠了,回來的時候不能自返,找不到歸家的路。所以我們本師大慈大悲,乘願來到世間設立佛教,就是使令我們在迷的眾生能依據佛法返迷為悟,迷途知返,不再沿著罪惡的道路走下去,能夠發心學佛走出苦得樂的道路,能趣向光明、趣向解脫、趣向安樂,結束生死輪迴,這是我們本師乘願來到世間設教的目的和宗旨。所以我們發心學佛,要悟明一心,佛把本來佛指示給我們,令我們悟明通達,悟是屬於我們眾生這邊的事情,悟明本具之實相,悟明一心通達實相,然後依之修行,入佛知見就是證得,證得這個平等性理,實相之理,成佛的道理,我們就能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使我們究竟涅槃。我們現在信佛的人是千千萬萬,在我們中國佛教一千七百年的歷史上,現在是極盛時期,從普及佛教來說是極盛時期。過去都是森高廟院,世間眾生不知道寺院是做什麼的,在家居士很少,現在由於社會的發展,國家報紙、廣播也有意無意地進行宣傳,另外各大寺廟都開放、旅遊,所以影響了無量眾生和佛結緣,發心學佛,皈依、受戒、修行。所以佛法從普及上來說是極盛時期,經典大量流通,幾乎是家喻戶曉,現在基本有了民眾基礎,當然這是一個好的形勢,但信佛的人多了,因為他對佛法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皈依受戒以後,不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能法門無量誓願學。三世諸佛是我們的學處,是我們的皈命依靠處,是我們學作佛之處,是我們的導師,是我們的師範表率,導引我們出離苦輪的,所以我們皈依以後,因為不通達佛法,所以不能真實地向三世諸佛學,反而向天魔鬼神學,向外道、氣功、狐仙、黃仙、蛇仙學,走入歧途,起惑造業,將來還是墮落生死苦輪。佛在經里是有明文論述的,所以我們發心學佛的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佛是我們的學處,我們在受三皈依時已發願了,皈依佛以佛為師,不許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以法為師,不許皈依外道典藉;皈依僧以僧為師,不許皈依外道徒眾。所以信佛的人千千萬萬,但是真正能夠把自己的身、口、意攝受在佛法之中,能夠對治三業、折服過非的人寥寥無幾,總是要摻雜一些外道、鬼神、氣功之類的事情,甚至把世間一些虛浮的事情拿到佛門來作,這樣輕慢佛法,起罪業因緣。佛法是樸素的,要斷除一切生死妄情,佛法是真實的人生諦理,不允許虛妄。佛法是平常法,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好事,也不是轟轟烈烈的壞事,沒有好相、壞相,沒有善相、惡相,沒有佛相,也沒有眾生相,我們本覺佛性、本來佛是屬於心法,最高的抽象的精神世界,佛的境界,不是具體的事物,沒有顏色,沒有相貌,沒有形相。佛說心外無法,在我們一心之外更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我們攀緣妄想執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在這一切事物上起惑造業,建立無邊的生死,那不徒勞嘛。佛就是為了令我們法界眾生迷途知返,就路還家。《心經》裡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發心學佛是當下覺悟,當下解脫,當下安樂,不是等死後才去成佛,現在不覺悟,顛倒迷悶,那麼等到死後更是八苦交煎,無處希望。所以這個大家要明白,佛在經里說,不離我們現前的這個血肉之軀就能夠周遍法界,清淨本然,和三世諸佛一樣。我們本師是即身成佛,不離父母的血肉之軀。成佛是由本覺佛性作得,是心上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即時覺悟,即時淨化。佛是指心說的,即心做佛,離心無佛,佛是由我們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作得,佛者覺義,心覺悟了、淨化了就是佛。眾生者迷也,心迷惑了、濁惡染污了就是眾生。所以我們大家要知到,眾生由心作得,由生滅心作得。所以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使我們的心覺悟起來,淨化起來,如果心不覺悟淨化,還種種攀緣,種種妄想執著,心上有所住著,想要成佛無有是處。達摩祖師不說麼,"欲要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無有是處。"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性成無上道,這是三世諸佛之通途,共由之路,誰要想成佛,轉凡成聖,都得走這條路,所以這個意義我們大家要明了,我們發心學佛,要把它學到真實處,我們佛門弟子要本分老實,不要像鬼神外道外仙那樣,搞一些虛浮的事情,自誤誤人,以迷導迷,罪莫大焉。佛說的法都是事情的本來面目,真實不虛,是聖人設教。凡夫不能設教,因為凡夫現在沒斷除生死惑業,用的就是這個生滅妄識,舉體都是虛妄的。如果凡夫能設教我也能設教,在座的各位都能設教,都成為教主了,那麼眾生就無所依據。佛說的法都是親自證得的宇宙人生的真實諦理,走過的道路,指示給我們眾生,讓我們眾生自己去覺悟去實行,我們就能究竟成佛。但是我們不覺悟不實行,佛也沒有辦法,佛不是封的。 所以我們發心學佛,不要到三藏十二部教典之外去找依據,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們建立一切佛法因緣,乃至得成無上菩提,究竟得做佛的理論依據,真實諦理,所以我們發心學佛以後,要很好地深入經藏。佛在四弘願里不說麼:"法門無量誓願學"。發誓、發願要學,因為我們皈依三寶發心修行了,重心已經轉移了,由貪著世間上面把心提攜出來,轉移到佛、法、僧上面了,所以我們要常念三寶的功德,修學佛法是我們的重心了,我們要在修學佛法的這一大事因緣上要精勤,不辭勞苦。祖師不說麼:"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就是我們的生死大事,成佛大事。我們不能悟明心地,不能通達實相,就像自己的父母故去一樣那麼難受。又說"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就是我們悟明了實相,通達一心,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積重難返的生死習氣絲毫未減,所以如喪考妣。已明了就應該依法修行,究竟證得,所以這一點很重要。不要到三藏十二部教典之外去找依據。天下好話佛說盡,佛把應當說的話說得非常圓滿了,所以佛說的法是我們的皈命依靠處,是我們的學處,學做佛之處。有相當一部分信徒,把三藏十二部教典放在一旁不聞不問,向外道鬼神去請教,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鬼神、外道、外仙、氣功、包擴狐仙等畜生之類,它們正在生死,我們慈悲可以,但是不能向他學。因為我們學佛,佛者覺義,我們要覺悟起來、淨化起來,不是學生死法,這一點大家必須得清楚,否則的話各不相代。佛只能把法說給我們,我們不覺悟不去實行,佛也沒有辦法,只能等待我們妄想歇滅以後再實行。所以我們絲毫都不能介入,介入以後就輕慢佛法,輕慢佛法就是罪,也就是因,有因有業就得循因結果,循業受報。我們世間的一切苦樂都從果上說,都是受業力的支配,業力沒完結,所以苦果不能散,業力完結了,那麼這一期生命就結束了,苦果就熟了,所以不是氣功大師、鬼神能夠解除我們的災難、病苦。如果我們請他發點功發點氣就能消除病苦,那麼佛說的因果律就不成立了,就無所謂業,無所謂因了,就可以隨便造了,有災難就請外道外仙來醫治吧。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說:都是誑惑人眼,沒有真實,只能把我們拖進苦難的深淵。佛法是覺悟人心、淨化人心的。佛在經里說,三世諸佛離開眾生色心無一法可得。三世是從時節因緣說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是指無始劫,因為時節往前推沒有開始,往後推盡未來際不可盡,所以稱為三世,三世諸佛就是十方諸佛,一切佛都包括在內了,過去佛就是已經成就的佛,像釋迦佛、阿彌陀佛都是過去佛,百千萬億恆河沙數無量無邊,佛的數量不可記數。現在佛就是今成佛,現在目前每剎那都有無量的諸大菩薩,就是修學佛法的人斷除生死惑業證得本覺佛性究竟成佛,這也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河沙數。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像我們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恆河沙數,所以修學佛法的人也百千萬億恆河沙數。未來佛就是當成佛,當來應當成就的,也百千萬億恆河沙數。就像我們在座各位,無論是僧人、居士,都在修學佛法,在修因地,就像去北京似的,還在路上走呢,沒到北京,還沒到果地,可是我們已經走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了,畢竟我們將來當成佛,也百千萬億恆河沙數。將來我們也能夠設教說法。不管是過去佛、今成佛、當成佛所說的法,都不能離開眾生的色心,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色就是我們的色身六根,四大假合,有形狀、有相貌、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是無情物。心就是我們的妄心、生滅妄識,有三種:一個是善性的,一個是惡性的,一個是不善不惡性的。善性的,就是說我們發這一念心對自己有利益,對眾生有利益,沒有危害性。惡性的,我們發這一念心不但危害自己,而且危害別人。不善不惡的,就是不具善惡標誌的,就叫無記,既不會造成利益,也不會造成危害,比如走路、去商店、洗衣服......但它也屬於生死妄想。我們發善心、說善話、做善事,將來得人天福報;發噁心、說惡話、造惡業,將來得地獄、餓鬼、畜生報;發不善不惡的心,說不善不惡的話,做不善不惡的事,就叫無記業,也是生死因,也得循業受報,循因結果,也得受六道三途的報。所以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降伏其心,把它降伏了以後,妄滅真露,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就能顯發,我們就能究竟得作佛。眾生色心就指我們現前的五蘊身心,我們的身是妄身,心是妄心,這個妄身妄心是無常性,沒有常恆不變的實體,是生滅性,是可壞性,所以佛在經里說:"觀心無常"。這個心是無常的,一會兒吃飯的心,一會兒走路的心,一會兒又是說話的心,所以生滅無常。色身六根從生下那天起到死那天止,剎那往衰老、死亡、壞爛的方向變化。說這個人衰老了,發白面皺了,不是突然這樣,經過幾十年的變化變明顯了,氣血衰敗所以現衰老相,但這種變化密移,一剎那也沒停止,新新不住,我說話的後一剎那,再找前一剎那,此時此刻的形相都沒了,所以妄身妄心,這個五蘊身心就是生死妄緣,是循因結果,循業發現,正由業力感報此身,它是個苦果。所以沒有外來刀兵、天災人禍、飢餓逼來的時候,它本身妄心數數生滅,整個身心騷動不安、氣血衰敗,身心都在變化。所以佛在經里說,這個五蘊身心性常逼迫,它的體性就是常恆自我逼迫,逼迫就是苦,沒有天災人禍襲擊來的時候,這個妄身妄心性常逼迫,所以我們一生當中每剎那也無時不在逼迫之中,有這個罪累就逃脫不了苦的逼迫。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結束它這種系縛,更不是求什麼福報,求什麼長壽。離開眾生色心無一法可得,因為眾生這個身心舉體都是病,妄心、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殺生、偷盜、淫慾、斗亂危害,眾生心上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八萬四千種生死心病。貪心是生死大病,佛說貪是三毒之一,能毒害人的法身,殺害人的慧命,使人長劫輪迴生死不得出離。引取無厭為貪,眾生貪著世間,貪著出世間,貪著身心,貪著世界,愛他為貪,別人的一切我們都想得到,自愛為慳,我們的一切捨不得施捨給別人,這就是慳貪,所以它釀成無邊的生死,這是指心說的。講佛法不能離開心,講物、事、長、短都是講心。貪是我們心上的生死大病,就因為貪心不除,所以釀成無邊的生死,佛首先說它是三毒之一,佛對病說藥,說布施度慳貪,我們要想把生死心病徹底滅除,怎麼辦呢?得廣行布施。眾生需要錢財、物品,需要佛法,需要我們的生命,我們一切給予,無所顧忌,這樣我們就把生死舍了,把貪心舍了,這就叫布施。布施就是法藥,這法藥怎麼來的呢?佛對我們的貪心生死大病,對病說藥,布施法藥,"布施度慳貪",度就是脫的意思,能夠脫離這種貪心對我們的生死系縛。嗔恨心,對境發怒就是嗔恨。恨他為嗔,恨怨別人,怨天尤人,不滿意也是嗔,嗔也是三毒之一,能毒害人的法身,殺害人的慧命,使人常劫輪迴生死不得出離,所以這個嗔恨心也是我們的生死大病。比如說我們起了嗔恨了,嗔恨某一個人,這個嗔恨心一起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嗔恨心一起整個地水火風四大失去平衡,互相凌害,氣血失去周運,所以馬上就陷入病態。如果他人不接受的話,恐怕危害不了別人,首先危害的就是自己。恨他為嗔,有的時候自己坐在屋子裡就怨天尤人,自恨為恚,那麼它是三毒之一,是生死大病,所以佛對病說藥,說"慈悲度嗔恨",說你不要嗔恨了,自我危害,危害他人,你要廣行慈悲,怨親平等,不但對人慈悲,對我們的親友慈悲,對我們的冤家仇人也更要慈悲,對於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之類也要慈悲。因為我們發心學佛麼,佛還到地獄去救眾生呢,佛是無緣大慈,怨親平等,佛雖然普度一切眾生,但是佛對一切眾生沒有什麼希望和求取,因為眾生都有佛性,只因迷執起惑造業,循業受報,受此大苦,所以佛不因為這個眾生極惡墮落到地獄,就不去救度他,因為這個眾生一旦覺悟了,改惡從善,他也可以成佛的,所以在佛的慈悲眼裡沒有一個眾生不可救度。佛法就在於拯救眾生都出苦得樂,不是利益一方危害一方,那不是真正的慈悲,佛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所以佛說要慈悲,慈悲於一切,慈悲度嗔恨,就能把我們的嗔恨之心,這個生死之體徹底地摧毀打破。慈悲就是藥、法藥,佛是對病說藥,對眾生的生死大病說的法藥,我們用這個法藥就能對治我們的嗔恨之心。嗔恨心若起來了,佛說,如把火自燒,執刀自割。就像自己拿刀割自己身體一樣,那樣痛苦那樣難受,就像拿一把火燒自己一樣,大家都深有體驗,嗔恨心一起的時候,血液都發生毒變,都變成黑色,不能暢通,氣血不暢通了所以就發病。愚痴暗昧,沒有智慧之性,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做善得善,做惡得惡,所以邪知邪見,認為不殺生白不殺生,不吃肉白不吃肉,人死如燈滅,了無所有,一切斷滅,這就是心上愚痴暗昧,所以導致未來的生死大苦。佛說"智慧度愚痴",我們要廣學多聞,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能破除我們的愚痴暗昧之性,開發智慧之性,所以佛說要廣行智慧。智慧度愚痴,愚痴是生死大病,也是三毒之一。對病說藥,所以佛說,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法藥,醫治我們愚痴病、生死病的。比如殺生,貪嗔痴導致殺生,殺生是我們心上的生死大病。萬惡殺為首,佛說殺生者短命,說殺生的危害,不殺生的利益,殺生是地獄、惡鬼、畜生之因,它是生死的體,所以它是嚴重的生死大病。佛說不殺生,不殺生就是佛對殺生這種心病說的法藥。說不殺生福壽綿長,要想福壽綿長就不能橫殺無辜,危害眾生。不殺生是佛說的法藥,從今以後對於殺生這種惡性造作,這種粗重的心上過惡,我們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徹底和它斷緣,不但不殺雞鴨鵝狗人畜之類,蒼蠅蚊子也不殺,不但不殺而且要發心救度,我們行菩薩行。佛在修因地的時候,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芥籽許這麼大塊兒地方不是我捨身之處。無量劫來為了救度眾生,佛得舍多少身那。所以我們發心學佛的人不但不殺生,而且遇到這種因緣要採取種種方便,發慈悲心去救度,我們不但不欠債,而且有功德,所以不殺生就是法藥。因為眾生心上有八萬四千種病,貪嗔痴、殺盜淫,所以佛對病說藥,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佛的法都是這樣說出來的。佛說的法都是眾生身心那些事,離開眾生身心那些事,佛沒有另外說法,三世諸佛離開眾生色心無一法可得。佛說的法一個是說病,把貪嗔痴、殺生、偷盜、斗亂危害八萬四千種心病指示給我們,就像醫生給我們看病似的,先說病,因為醫生懂得病理、藥性。第二個是對病說藥。這就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內容,除了說病說藥,佛沒有另外說法。三世諸佛是藥到病除,在佛那裡既沒有八萬四千種心病,也沒有八萬四千種法藥,清淨本然。我們現在發心學佛,就是要通達佛法,然後用佛說的法,來對治我們心上的病,這就是佛法,除此以外都不是佛法。佛在經里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對治我們的一切生死妄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們生死妄心徹底息滅了,法也成為閒家具了,我們沒有病了,也不用背著藥包子走,成為負擔,唯是一心,更無他法。這個道理大家要信得過,佛說的法,一個說病一個說藥,佛是藥到病除,非病非藥,佛是一個健康的人,但是我們具足生死大病,就得很好地通達這個法藥的藥性,然後醫治我們心上的病。佛在經里說:"我與心斗,其劫無數,今得成佛,獨無三界。"說我無始劫來,就與我這個生死妄心斗,現在我把它鬥倒了,現在我出離兩種生死,究竟成佛,我於十方世界得自由,願意到地獄就到地獄,願意到天上就到天上,願意到人間就到人間,不受業的系縛、限制,不是循因結果,循業發現,超越業的限制,證得本心。所以我們學佛要真實地認識佛法,不要搞得很神秘,佛法沒有什麼神秘的,佛說的法就是要利益眾生,讓眾生全部知道,通達明了,這樣我們才能覺悟起來、淨化起來,如果我們對佛法一無所知,我們怎麼能夠發起佛法利益呢。不像外道搞的很神秘,父不傳子不告,完全是邪知邪見。佛法是聖人設教,大家不要到佛法之外另找依據,自欺欺人,時間過去了,生死業力未減,將來還要受業力限制,不得超越。我在講心經之前,把這個因緣給大家說說,我們發心學佛不是讓我們追求什麼,我們不要以有所得心來聽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要以有所得心來修學佛法。眾生處處求,求世間的一切,求出世間的一切,所以反過來被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所系縛、障礙、逼迫,苦不堪言。有求皆苦,有求皆妄。一切無所求,心但無所求足矣。佛是本具的,佛不說嘛: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只因為我們求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建立種種心,就把我們的本來佛給遮蓋了,佛的受用就不得現前,不得成佛。所以我們要想發明本具之佛,就得把這一切向外攝求之心全部歇息下來,然後才能開拓出佛的境界。正好和世間相反,世間人在迷,貪著這個世間,處處求,但是願望和目的還得不到滿足,使這個心懸掛憂愁起來,成為求不得苦。求和得之間總有個距離,離無上菩提尚且遙遠,我們現在這一念無明妄想,就把我們和本覺佛性、本來佛隔離了,不隔而隔,隔得十萬八千里,對面不相逢。把這一切求取之心、妄求之心歇下來,即可面見本來之佛,最為親切,不離目前。所以我們要想得佛法的利益,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正好和世間人相反,世間人不求不行,每時每刻都在求,處處求,求錢財,求名利,不惜危害他人。聲聞、緣覺不求世間求出世間,求涅槃,求菩提,所以不出離變異生死。而佛大徹大悟,不住世間求,不住出世間求,一切無所求,這樣才能伏滅妄心,發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所以不要以有所得心修學佛法。更不得一法。就像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就是一切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妄心,無就是沒有、空的意思, "無眼耳鼻舌身意",根本就沒有什麼妄身妄心,"無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六塵境界、依報世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沒有我們這個六識妄心,就是把世間空去了,三界六道空去了,不要攀緣妄想執著,然後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把三界外的緣覺法空了,"無苦集滅道",把聲聞法空了,"無智亦無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就是發明本具之佛,更沒有一法可得。三世諸佛說的法都是對病說藥,是要滅除我們的生死妄想,斷除我們的生死惑業,生死惑業斷除了更不需要一法,所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那麼三世諸佛才能圓滿自己的無上菩提。就像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里說,什麼是發菩提心呢,他說: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想要得一法都不是覺悟的人,都是貪心沒除,我們聽經也好,修學佛法也好,就是使我們的心覺悟起來,斷除我們的貪嗔痴性,貪嗔痴心是生死,我們要把它徹底放舍,不但世間的一切事物,出世間四聖的這一切事物,我們也不攀緣妄想執著,佛在《金剛經》不說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就是包括無餘之義,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我們都不要攀緣妄想執著。"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的莊嚴相好,琉璃世界,是由佛的清淨心顯現的,我們要想和佛一樣,也具足如來的莊嚴相好,琉璃世界,依正二報,我們得使心覺悟起來、淨化起來,證得本心,自然開拓出佛的境界,不從求中得。也不是離開我們的本覺佛性,另有佛的莊嚴相好和琉璃世界可得。因心成體,不從求中得。佛為什麼說"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為什麼否定了呢?佛的三十二相對我們來說不可得,我們不要攀緣、妄想、執著、貪著,起種種妄心,舉體都是妄想,就不得佛了。我們講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大乘了義之教,不是人天法,五戒十善;也不是聲聞法,苦集滅道,三十七道品,小乘藏教;也不是聲聞法十二因緣法,也不是菩薩六度四攝法,是一乘實相法,究竟顯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更無生死可斷,無涅槃可證,當下歇心,歇即菩提。直接顯了,直趣寶所,不住化城,不假次第,所以我們聽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不要以世間心或者聲聞小乘心來聽這個大乘了義教,這是對發大乘心者說,成就眾生得做佛的般若深教、離相法門。發心學佛的真實意義,不是讓我們追求什麼,不追求世間、六道的一切事物,也不追求出世間四聖的一切事物,這樣才能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要降伏其心,使令我們這個生滅妄心徹底歇滅,其中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的。世間的就是我們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內之身心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五蘊身心,正報身;外之世界就是我們依賴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其中包括世間、三界六道的一切事物,我們什麼都不去追求,不追求錢財名利,不追求長短、好壞、是非。出世間的聲聞緣覺因為不能悟明一心、通達實相,妄認為三界之外實有涅槃可得,所以法執不破,不能出離變異生死,我們也不追求出世間的一切事物。無所求,這樣我們才能沒有生死把柄可抓,於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的系縛當中解脫下來,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得大解脫,得大安樂。生死在心上,解脫也在心上,修學佛法就是要從一切生死系縛當中解脫下來。佛說的法都是方便辦法,解開生死系縛,解開生死疙瘩的方便辦法,我們知道這個方法以後,就能夠把生死系縛解開,這樣我們就能夠解脫。為什麼出世間也不要追求呢?不愛世間愛出世間,愛是共同的,愛就是生死。說我不愛生死了,生死是苦,我愛涅槃,還是愛心不除,生死不了。不住世間求,不住出世間求。求世間的一切事物,被世間的一切事物所系縛,不能出離分段生死;求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法執不破,不能出離變異生死。所以大乘了義教是讓我們直接成佛,直趣寶所的法門,不是讓我們做人天,也不是讓我們做聲聞羅漢,也不是讓我們做緣覺辟支佛,也不是讓我們做菩薩,是讓我們都得做佛。佛設教的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使法界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把我們生死知見徹底地斷除,都開佛知佛見。什麼是生死知見呢?我們的生滅妄識是,生滅心是。什麼是佛的知見呢?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是。就是要把妄心歇下來,那麼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自然顯發,我們就能成佛。怎麼歇呢,就是我們發心學佛的真義,不要去追求什麼,相反的是要把一切追求之心歇下來,狂心不歇總是徒然,修到未來際想要成佛無有是處。因為現前的這個心,就是生死的體、苦的體、罪惡的體,無邊的生死罪業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佛在《楞嚴經》裡不說二種根本麼,它是生死的妄本。就是讓我們降伏其心,然後不住世間求,不住出世間求,把一切求心都歇下來,不求是因,然後是果,因上有了,果上才能成就,然後才能透過五蘊山--色受想行識,也就是我們的妄身妄心,開拓出佛的境界,無上菩提是這樣得成就的,不是我們勞費神思,勞費筋骨,動用口舌去成就的。眾生無始劫來就勞費神思,在使用這個生滅妄心的生死因緣上,無所不用其極,但是這個生死道路越走越遠。所以我們發心學佛了,就要降伏其心,不要處處生心,要數數歇心。起心就是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再就是不善不惡業,業有一種力量,它牽引我們八識、神識這個總報主到六道里去受生,諸佛菩薩雖然願力弘深、智慧廣大、神力無窮,但是阻擋不了,我們臨命終時業力牽引我們的八識到六道去受生,就像磁石吸鐵、射箭一樣,離開此處就到彼處,這個業力不思議,用語言表達不了,心行還想不到,所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解決生死大事,唯有佛說的法就能夠徹底地解決,所以我們應當很好地修學,去自我成就,成就眾生。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