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9/1

再說《佛說八大人覺經》

藥師山紫虛居士

前言

多年以來,筆者就讀誦此經,也會背誦。但並沒有很重視它,最近一兩年來,我才深刻體會到此經的重要性,此經本文共八條,才二百二十八個字,加上前後文總計也只有三百四十個字,雖然文字少,但筆者認為這是一部可以由修行中去真正實踐的經典,不像大部份佛經那麼難以修持。例如《般若心經》,字雖不多,但要修行其中所說的「空性」、「三觀」等,就相當困難。又像《金剛經》,只算一部很小的經典,但要修到諸法如幻,與破一切相,那也不是簡單的事。而《佛說八大人覺經》中的開示,主要內容為:

1. 無常

2. 少欲

3. 以慧為業

4. 精進修行

5. 廣學多聞

6. 布施濟貧

7. 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8. 發大乘心

這些內容在「實踐」上是可以做到的,也許不容易做到十分圓滿,但至少可以做到相當程度。故筆者認為此經是菩薩道修行者必須去實踐的一部經典。以前筆者已經在《藥師山通訊》上發表此經的白話批註,在本文中,筆者再做一些補充。

二、最近讀此經的心得

(1)世間無常,學佛的人大多都知道世界一切事情皆無常的道理。世間沒有一件事(指有為法)可以永遠保持不變,沒有一樣東西或一件事情是永遠屬於你的。它們都會改變,因為無常是一切世間法的特質。因此,對於在自己身邊的東西或事情,我們要珍惜它、善待它,否則無常到來,這些東西或事情可能就不在了。例如:孝順父母要做好,否則父母無常迅速,想孝順就來不及了。總之,對世間一切事情要觀「緣在善待,緣盡祝福,不可黏著」。

(2)「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中,「四大」指人的肉體,「大」指普遍性,例如:「地大」,指堅固的性質,此性質很普遍,故稱「大」。以現代的名詞來說,就如同「硬度」,它是物質,普遍存在的性質。只是「四大」的「大」比人類、動物、硬度這些名詞的普遍性「更普遍」而已。至於「五陰無我」的五陰是指五種肉眼所引生的「意識心」,這些意識心都是塵根識因緣和合所生,沒有哪一個條件可單獨成就此事,故稱「無我」。

(3)經中第三覺知,開示修行人要以智慧為業,也就是要以「法身慧命」當自己心中的真正事業,修行人持一部經或念一句佛號,其所得福報不可思議、永不消失,直到成佛尚在。而人間事業,只滿足此生之欲望,故只要隨緣,緣在「深心」善待、努力工作,但心不黏著。緣若不在,則不強求、不貪著。

(4)第四覺知中的「摧伏四魔」,指我們對病苦、死苦、煩惱苦及五陰熾盛苦所生的身心障礙。這四個問題只有依佛教精進修行,才得解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例如:對「死亡」的痛苦、害怕,我們能如何?只有事前精進修行,才有機會得免受此苦,例如:往生之際由南無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或以甚深禪定解脫,使神識不受中陰之苦。

(5)第五覺悟是指眾生皆愚痴不明,衍生邪見、惡見,故佛弟子皆要多聞佛之教法及有利眾生的世間法,以增長眾生的智慧型、消其愚痴。

(6)第六覺悟中,本師佛開示貧苦的人很辛苦,我們要布施財物給他,以助他一臂之力,布施的心要儘量做到「平等」,不論所布施對象是親友、外人、好人、壞人等。

(7)在第七覺悟中,修行人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也就是自心要經常保持「清淨心」,此包括守人間道德、法律、戒律等。要心恆保持「慈悲一切眾生」的心,絕不可作違反慈悲心的身口意諸行。

(8)在第八覺悟中,釋尊要佛弟子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眾生。要隨時記住「願使眾生離苦得樂」,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努力修行,才有能力去完成,否則只是「空願」。

三、結論

有興趣的讀者可在《藥師山通訊》中找到本經的白話批註。此經不止於理解而已,更重要是「實踐」,我們要以無常、少欲、法身慧命、精進、多聞、布施、守戒及發大乘心,作為我們修行與渡生的「指導者」。日常一切行事作為、起心動念,都不能違背這些原則。這八個指導原則要牢記於心,要做到「隨時提起」,就如同一把「隨身利劍」,可斬一切黏著、邪見、惡見、懈怠、自私等不良心念,努力觀行,久之當可成就佛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