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9/1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親證到與般若相應的這個法,就是無生法忍。

前面是講忍。「又念過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於爾所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釋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

前面只講到釋迦牟尼佛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於爾所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裡面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前,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考驗他的般若之心。我們聞金剛經,聞到究竟第一諦法,聞到般若實相,是不是真的能夠安住在我們的心裏面?一個是聞,一個是思維,第三個是修。聞到般若,聞到法,這個法本來是通達於三心的。聞到通達究竟之佛性,跟我們初聞的這個心是相應的。但是我們眾生跟佛的這種初心,往往不能相應,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動妄識,以意識來做事,所以初聞般若不能夠立即與它相應,通過思維以後,與實相相應,產生現量上面獲得的一些解脫的體,相上無住體,獲得聞思修三個體。聞的體就是佛陀的真如,修行產生我們現量上面的觀察,然後親證無生法忍。一般我們眾生對般若不感興趣的話,或者對於觀察也不感興趣,我們只看到的是一個事項,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這些事情能不能與般若相應呢?真正與般若相應的人,從事項上面應該是什麼反應呢?應該就是忍辱二字。忍辱這個體,又來自於般若的聞。沒有般若之聞,怎麼會有忍辱之相顯現呢?因為忍辱是修,它通達於六度啊。釋迦牟尼佛證悟了佛的果德。

前面講無住,度一切眾生不應生度眾生之想,就叫我們生無住之心,不應該有住的這個心出來,就是破除我們眾生的身心執著。後來又講佛陀有大身,破眾生對法身的執著,令眾生見到法身,無住就見法身。又令眾生莊嚴自相,不應執著得莊嚴廣相,令眾生見報身。後面講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眾生的心。在眾生心中應現的三十二相,在菩薩心中應現的莊嚴之相,在毗盧遮那佛、十方諸佛前面會的無住之相,這前面一直在破,無非是開顯般若,並不是一個般若的體出現,是不離諸佛、不離菩薩、不離眾生,又會諸佛、會菩薩、會眾生,不離不棄的真如知見在我們心中顯現出來。講般若無非是開顯這個,令我們眾生產生一個觀照。並不是說寫兩個字叫般若,這個是錯誤的,應該是般若就是它的實相。

釋迦牟尼佛從聞到般若,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證明他已經聞到般若之體,以般若之體產生觀照修行。因為般若之體,在佛陀的法性裡面叫如來知見。在眾生是究竟成佛之見。而究竟成佛的知見又叫真如。真如其實離心緣相的,就是一切相上面離心,叫離心緣相體叫真如知見。如來在我們每個眾生俱足的聞性,只是我們被無明的煩惱遮蓋了,在聞到這個體的時候正好是我們心中被雲遮蓋的自性的本來的體。我們一聞到之後馬上就產生一個思維,並不是在外思維。因為講般若是講實相,你聞實相的時候產生兩個體,一個對上一個對下,一個是對聞的法是相應的,第二個是對機,就是對眾生的迷。對上是會於如來知見,對下是會於成佛知見,成佛就是令眾生從迷而悟,也就是明心見性。你不斷的明心就能見性,你光是明心還不能代表你見到性。見性者就是真如了。明心而不見性者,等於還有世智聰辯在。你了解了這個心的道理,但是你不能見到它的實相,就不能夠開顯真如。開顯真如的體是什麼呢?第一它一定上會於諸佛,以無住之般若而安住其心。第二能夠捨去自己過去的妄見,就是忍辱。忍而無生,忍而無忍,因為你在般若體裡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忍一定是無生法忍。在你聞到般若不斷的觀察的時候,雖然你現在的這個相沒有得到圓滿,但是同般若並沒有什麼障礙。所以聞到般若以後,這個忍辱不斷的起用。

後面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首先是講歌利王割截身體,「於爾所時」,爾時就是講當下的意思。當下的一念和後面的五百世是什麼呢?當下就是聞的思考,思一定在當下,爾時就是當下的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節節肢解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啊,就是當下的心。當下的心是思是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一定會產生一個無有瞋恨的效果,這是跟我們眾生聞到般若當下的心是相應的,沒有講到在利益眾生。

五百世,釋迦牟尼佛在五百世修行的過程之中,都是以般若會於諸佛,五百世是會於眾生心,因為眾生才有一世、二世、三世,五百世的概念本身就是眾生的虛妄的我執,在我們心中不斷排除的過程之中。這裡面也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的「三心」:一個是「聞」,就是聞到般若。第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入心,我於爾時就是「當下這一念」。三不但聞在這裡面,而產生「用」就是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安住在「三門」:一個在聞門,聞就是真如的體裡面。第二個在觀門,觀察門安住在思考裡面,用覺性思維般若這個體。三在忍辱門,觀察門產生行門即忍辱,不斷的讓忍辱究竟圓滿。

忍辱以意識修持無量劫不如一念般若之忍

忍辱應該是第一法。眾生的忍辱跟佛陀的忍辱不一樣的地方,他有聞有思才有修,他有聞有觀察才有行門。如果沒有般若這個體的行門,不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體來行的話,都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如果一直忍啊忍啊,後來說我對他已經沒有瞋恨心了,或者我已經忍了很長時間了,意思是說我在對他忍,這個都不是在忍。認為對方還有忍的概念,那不叫無生忍,不叫般若之忍。無四相是般若之體啊,無我相沒有我,外面的法界有五蘊生起,你只要看外面的分別相就是五蘊生起來了,沒有對方存在,都是你的五蘊而已。第二個,對立,對立的就是人相,就是我是人相你也是人相,都屬於人相,並不是說對方是人相,或我是叫我相你叫人相,不是這樣的。人是兩個人就像三角形,我就是三角形的尖,人就是三角形的底,上面叫我見,底下叫人見,所以人不離我我不離人,人是二立而顯,兩個東西撐在一塊叫人見,有人見就有眾生見,我跟你跟他,我跟山靠在一塊,我跟水靠在一塊,我跟空靠在一塊,我跟空叫人見,我跟水叫人見,我跟山叫人見,我跟你也叫人見,跟他也叫人見,如果我不跟你在一塊就沒有人見了。所以人並不是獨立存在一個人是你對立了。有人見必有眾生見,沒有四相哪有人見存在呢?沒有人相哪有什麼忍辱存在呢?還忍哪一個呢?你覺得他打我罵我,我已經忍了很久了,好像很有修行一樣,其實不是。其實你在忍他的時候,那個忍還是一個人見,那不是般若之心,那是你的妄識裡面顯現出來的,根本就與般若不相應。這個叫做見性。你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明心,見到這個東西,不斷的修,產生了這個忍性,才能見性。不成就這個無生不能見性,那就沒有見性。明心才起修才能見到性,見性你就是清淨的,清淨則生實相。否則你認為你忍辱現前了,為什麼不見實相呢?你這個忍是錯誤的,你那個是妄忍是意識裡面的忍。以意識修無量劫,還不如一念般若之忍呢!我們在一切處能達到忍,就是見實相,把你本來的清淨心忍出來,把無生法忍忍出來。把你一切處跟般若相應。

理上如何度盡一切眾生?

什麼叫度眾生呢?眾生就是分別之見,實在是沒有眾生。你悟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實在是沒有眾生。因為沒有眾生,那你還有忍就是度自己,你自己度了,但是又不離此相。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眾生進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叫做大乘之心,於一切法生無生忍心,在一切法裡面見到無生忍就對了,而離開法就錯了。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這一法就是我們心中安住處,在一切處安住一處,一處安住一切處,在裡面見無生法忍。

一善到底即是無生法忍,即是大定大慧。

無生法忍就是一善到底,就是你這一念生起的時候,盡未來際你都是這個善,不管是好人壞人,都是這個心不動就可以了,不管對對方有沒有利益,你一概不管,你一善就善到底。到任何一個地方,你就是這個心在安住著,大善小善,在房間了在外面,這個心一直安住在體裡面,你不能躲避,我不敢見他,這種躲的時候,你就生識了。任何人來的時候,你都應該以般若心,認為有個對方來的時候就是眾生見了,我們每個人安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不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我非我是名為我,眾生非眾生是名為眾生,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是如來說,如來說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所以微塵是佛。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世界是佛。如來說,眾生非眾生是名為眾生,是故眾生是佛。你不能離開眾生、世界、四相,不能離相,相不礙心,唯已覺遲,外面的相不障礙我們的本心,你覺遲了就不知道,覺悟了般若現前的時候,一切相就是你的四相。

不破四相者不聞般若,聞般若者不離四相。

四相在我們一心中,妄了四相就生,覺悟了四相就不生。我們聞到般若之後,沒有四相那我們兩個現在坐在一塊,沒有四相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是我不要你了,你不要我了?是不是不要差別的體了?你不能說我聞到般若之後,我就離開你了吧?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還要面對現實啊,所以般若一定在四相之中。如果你通達般若,四相已經沒有了,但是又不離開四相。所以四相是名四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者即非有我,是名為我,並不是真正的有個我可說。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打了一個比喻,就告訴我們,忍辱這個行門很重要,行門是聞到般若的受用者。為什麼這一品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會說恆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來布施?因為這一品的功德,跟前面的功德又是不一樣。

金剛經中如何校量功德?

第一品裡面是直接講眾生的體,以虛空而運載。第二個講一恆河沙的生命來比喻。第三個以無量無邊個恆河沙的生命。現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恆河沙的生命,一天用三個恆河沙的生命,這後面越講德越重,從這裡面可以觀察到,前面聞是對於如來的顯,聞性的功德皆不可思議。第二個對於思考,你心裏面產生思量了,落於心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第三個成就於忍了,這個功德又是不一樣。證明金剛經裡面分出了三個次第。三個次第就是在聞思修上面來下功夫。到最後面最究竟的功德就是對於忍。

所以聞金剛經雖然三種差別不一樣,但只要眾生聞到金剛經都會得到大利益。真正的聞到金剛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後面釋迦牟尼佛就勸導:「是故須菩提」,告訴須菩提啊,「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離開一切相,就是真正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不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究竟之菩提心,不是上乘之菩提心,不是真實的發菩提心,還沒有出菩提心,就不能夠成佛。只有離一切相,與般若相應的這一剎那,才與之相應。離一切相,就是離四相,包括成佛相,度眾生相,這一切相都應該離。離相不離相,離一切相是般若,般若是跟真如知見相應的,真如知見是一切相非相是名為相。

離一切相是在相上面不住之意,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說我們在一切貪瞋痴一切煩惱的體上面,在一切一切對我們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瞋恨的地方不應該瞋恨,貪心的不應該貪心,因為你無住啊,歡喜的地方不應該歡喜,煩惱的地方不應該煩惱,就是應該無住,不住歡喜不住煩惱,一切法上面不住,但是又不離相,這個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不住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那一剎那,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圓滿。如果你不住相得到忍辱,你就圓滿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一切相的時候,才能夠進入初門即般若之門。如果你不是這樣的,那你還是在迷信之中,跟般若不相應啊!

如果你要是躲避,也不是叫離一切相。所以我們要大丈夫敢於承當啊!承擔你當下的這一念。你敢不敢當下承擔?所以我們平時啊,一定要多離開煩惱的體,多親近於般若,常常的沒有事情不要跟煩惱相應,不要尋找那些牽掛、執著等妄的體,不斷的思維般若心。六祖跟慧明大師說「仁者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告訴他:「息諸妄緣」,妄緣就是有住之心,我們做一切事不應該有住,應該無住。不是說我找一個地方去,找個小廟去住,怕見人。如果你用這種「舍」、躲避的狀態,那你還是在有住。只要你在有住之中,你就沒有辦法修行。

無染就是無住之意,在一切處無住。如果一個地方導致於你有住的話,你儘量的少住,儘量的離開那些有住,比如叫你執著的修行啊,老是觸發你有住的這個心,因為你有住心一直在相續一直在相續,叫你無住你就停不下來。比如每天念地藏經啊,一直住一直住,修了一段時間叫你無住做不到了。因為住習慣了以後叫你是停下來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我們首先從般若下手了,就是無住。在你無住習慣了以後呢,你就是念一遍地藏經也是無住啊,很輕鬆的念下去,也不捨也不執,你叫我不念的時候很清淨的放下來,心中毫無執著,你叫我拿起來很快把它拿起來。不敬戒不犯戒,並不是說我無住了,我不念地藏經了,不念不又是住嗎?你一年不念也沒有關係,但是你念半年也沒有任何障礙,內心中還是保持無住的心。這個無住是在法上安住,並不是離開法另外有無住可得。

就像媽媽一樣,為兒子做一輩子,但是沒有住,你不能說我不做媽媽了,可不可以這樣說呢?有兒子可以照顧,但是我一點也不住,心中不住。如果你一直安住在無住的體裡面,在一切處修行。有時在有執著的體裡面,反而能更深的體現你的無住心。比如有執著的修行和無執著的修行,比如我每天念一遍金剛經,但是我心中非常清淨,我天天念,這是有住還是無住呢?你說我念了金剛經,我沒有念啊,但是我天天在念金剛經。你看我天天上早晚殿,上早晚殿是執著還是不執著啊?我無住啊,我不再牽掛啊,所以我上早晚殿還是上,恰恰相反我在這裡面顯出無住之心,很自在。

為什麼呢?我在這邊做事的時候,我又是無住體,在那邊做事的時候又是無住體,在一切法裡面都是清淨的,就是無住。但是在你放去這個法的時候,你一定很煩惱了,證明你已經住了。比如平時說我念這個經很快樂很清淨,但是有一天叫你放下的時候你就很痛苦,這個時候證明你已經住識裡面了。你一旦有了住了就痲煩了。就是說,拿起來也可以,放下去也可以叫無住。所以呢,釋迦牟尼佛叫我們修行啊,不要安住一個死法,吃飯穿衣睡覺都是修道,就是說我們不斷的換一換也沒有關係。今天在吃飯裡面下功夫,明天我在睡覺上面下功夫,明天在上殿上面下功夫,明天在走路上面下功夫。或者眼上面、聲音上面、色上面、味上面、觸上面,都可以用用功。

為什麼呢?因為你每個地方用功,每個地方都跟我們無住心相應,無住是一,法是不同,一切法都可以令我們無住。所以呢,我吃飯也可以令我無住,無住絕對是一。我睡覺也是無住,走路也是無住,念經也是無住,做經懺我也是無住,對金錢來說我也是無住,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不能說我不要啊我不要啊,你也是住。因為無住就不生心啊,沒有惡念沒有善念,什麼東西都是隨順自然的。法來了,我念無住之心,你心對一切法如如不動,不生善念不生惡念,你一直安住在清淨的無住體,一直安住著,應該在一切相上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你無住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四相則生實相,清淨體。而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出來就可以生諸三昧啊,就生種種定啊,不可思議的法,功德就會顯現出來。只有這樣的心,才會安心,不然不能得到究竟的安心。因為你無住了,你把所有的親緣都斷掉了,把惡緣給斷了,把善緣斷了,你的善也不再掛,惡也不再牽掛了。

你牽掛去放生,做善事啊這也叫有住。你在牽掛裡面就會生煩惱。一切處無住,你就徹底的安心沒有牽掛,你就定下來了。你念阿彌陀佛,念一上午也不會覺得累了,你心中無事了,念佛就念下去,哪個地方有事我馬上就可以去做。因為你無住啊。如果你沒有事情就一心在念佛。你就一心在念佛,不再東張西望了。不是大家沒事就在一塊聊天,亂七八糟聊,因為你有住啊,聊了就生煩惱,聊牽掛的,錢啊,名啊,利啊,聊三界中的事情,那就痲煩了。所以我們無住,安住清淨,沒有事情就念佛,有事情我就做事。做事不做事對你來說都是無住的,你一天到晚安住其中,你看看怎麼樣?看到地髒了給掃一下,不是說這個地是他掃的,不是我掃的,你心中無住,做了就做了,沒有什麼他和你的,都是你一個心而已。

那我們修行幹什麼呢?就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是每個眾生必須要發的。如果你不發無上菩提心的話,就不能成佛,就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跟佛心不相應啊。但是你離開這些相,我在佛像面前發菩提心可不可以呢?那你不如在虛空裡面發菩提心,是不是?我站在虛空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虛空是代表一切相。你躲在角落發菩提心,偷偷的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出來以後跟實相又不能相應,以自我為中心。有人把別人說得很差,自己很高,認為自己很有智慧,瞧不起一切人,這種人是非常愚蠢的人。這種人,有一點知識,或者有一點錢有點名,然後貢高我慢。這樣的人,把自己挺高了以後啊,自己好像學問很高,感覺自己懂得很多東西,耳朵上聽了一些知識,還做了一些善事,或者知道一些仁義道德,把般若扔掉不管,這種人是非常可悲的。

真正跟般若相應的人,他的心跟眾生的心是一體的。因為你的心就是外面的相,你瞧不起眾生你就是瞧不起自己。你對眾生產生邪見,就是對自己產生邪見,犯了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安住在這個心上面,不要去猜測,不要去住,不要看別人的心,你把自己心看好就可以。看自己心的時候就是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先講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卻不知道,菩薩離一切相即是諸佛啊。我們這個相上面來講,本身相就是空相,因為我執了,有執著的體顯現。

後面講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就是眼睛看到的色就是青黃赤白,本來就是無住體,以色聲香味觸法作為菩薩的修行。因為五根了不可得,塵境從哪裡出來呢?塵境即相,這個相分出來是因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裡面顯現出來的。如果通達般若的人,我們會於三心,對我們來講,我們只看到塵,塵外我們看不到我們的根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根上我們也看不到我們的識是什麼樣子的,根跟識我們都看不見的。如果你看到根看到識,如果你能夠見到根見到識,其實你也就是見到這個色了。如果你把根、識、色三個十八界合為一體,就是一個心。

所以一心現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有六根在就是我們的心,有六塵在六塵反應在六根上面,有六根就有六塵,六塵是相六根是性,就是本性,此性此相互互相應,相性一體。我們認為先有一個獨立的性,就是好像有一個靈魂一樣,相是外面的相,認為真的有一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性相是不二的。因為有性相不二體,才產生識用。就像水起波,波就是相,水是性,有水有波,才能夠起識用,如果水沒有波,就是死水,就像我們的自性,本來俱足的。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就因為水不成波故,水成波而起妄念,起識,叫妄,就有眾生出來了。眾生因波而起,沒有波就死水一潭。這個波就好比是山,這個水就好比是金子,山中有金,因為金沒有開採啊,所以山還是山金還是金。這個金叫礦,所以礦中有金,如果不煉的話,這個金永遠是妄的,不能夠顯現出來。只有鍊金,就是破煩惱山,能見清淨的金。

如果你要是不了解這個妄的體,那你修行怎麼修呢?就像找大路一樣,你要到北京去,這條路還沒有找到,唯有般若才能找到這條路;通達佛的果德就是這條路;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除了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都是假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壽命無量代表眾生,光明無量代表法界,此眾生此法界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離開南無阿彌陀佛的這一念,全是眾生念;眾生念一生起來你就全在妄念裡邊,一妄全妄;一真全真啊!一旦你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一真全部是真的,全是阿彌陀佛了;眾生全是阿彌陀佛了,法界也全是阿彌陀佛了;你就安住在阿彌陀佛這條路上邊,除了這條路之外還有什麼路呢?前面聞講得很清楚啊,聞到般若經,聞到無量壽佛,就是聞到般若之意,你一聞到金剛般若這個體,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世界都是你心中之光了;你聞到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代表眾生法界,無量壽代表眾生,這個眾生的心眾生的法界都在無量光無量壽中。離開無量光無量壽全是我的知見啊,全部是我的知見你就進入妄念。所以離開我見就進入大光明藏,把你心中的寶藏明顯的顯現出來。

那有人問了,那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莊嚴,這個世界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不是莊嚴的呢?為什麼不是清淨莊嚴呢?那你卻不知道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攝取三身呢?法身是攝取十方諸佛,光明無量,普光佛普明佛普淨佛。什麼是普光佛?就是十方諸佛放大光明,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36億光明化36萬億佛,在東南西北度化眾生,在攝取眾生,那是叫普光佛。什麼叫普明佛呢?普明佛就是報身佛現莊嚴之相,明是莊嚴之意,明是無住之相,無住之體;就是極樂世界啊,也就是光明報身為菩薩所現的;普光佛會於諸佛之間,普明佛會於菩薩,菩薩才有明,普淨佛是會於眾生,他方世界為眾生所安立,眾生之體。

極樂世界是報身土,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土,我們這個叫化身土,阿彌陀佛成佛了,法身、報身、化身都具足了,他的法身是無來無去的,報身是在報身莊嚴裡面,化身是有來有去的,化身是有生有滅的,報身是以菩薩境界功德顯現出來的;為了度菩薩現報身莊嚴;為了度眾生現我們現在此世界,現十法界,十法界都在化身土裡面;那我們現在在阿彌陀佛化身土裡面,也就是聖凡同居土啊,什麼叫聖凡同居土,聖凡同居土就是悲智同體;悲就是會於十方眾生,智就是會於十方諸佛。不離眾生,不離諸佛,此覺念是叫化佛;不離眾生,報身裡面是會於菩薩。為什麼叫不離不棄呢?不離是不離諸佛,不棄就是不棄眾生;不取不捨,不取是不取眾生的妄見,不捨眾生的法界,眾生的心眾生的法界諸佛不捨。不取不取什麼呢?不取眾生的妄見,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無非是不取不捨之體叫真如之體。

阿彌陀佛化身土是在他方國土所建立的,你看看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阿彌陀佛,以大音聲宣布名號功德,在十方在虛空以色聲香味觸法宣布名號功德,但是我們妄執不信啊;一念信不就可以,清淨心不就生起來了嗎?一念信不就無我可得了嗎?一念信不就般若現前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嗎?你為什麼不信呢?色莊嚴,色在空中宣布名號功德,聲音在宣布名號功德莊嚴,你只要無住,聲莊嚴;色聲香味觸法都是阿彌陀佛宣布名號功德,眾生聞都即得解脫啊。聞到就是信的意思,你信了即得解脫,你信不信,但是我們就是不信啊;一信永信,一念信的時候就永久信。不是說我相信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拚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那有信呢?根本就沒有信!信阿彌陀佛一念信的時候,你自己內心中沒有我了,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切處,那個念阿彌陀佛是無念而念了,法界就是你的心,法界觸發你念阿彌陀佛,只要你見到媽媽就同時叫,啊媽媽,就撲到媽媽的懷抱裡面,在淨土法門裡是這樣說的。在金剛經裡面講,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不應住,皆是佛心。

在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佛心有衝突嗎?化現十方諸佛,十方諸佛難道不是我們的無住之心嗎?難道佛能棄捨我們無住之心嗎?無住之體是我們本心具足的,十方諸佛也是無住之體,只是我們在化身裡面不能信,就是不願意當下承當,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在這個此世界還有什麼?那麼我問你,把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拿掉以後,還有這個世界嗎?還有你存在嗎?還有識存在嗎?這個世界不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嗎?那麼說你有住的話,「諸境本覺,唯心自擾」啊;你自己的識在擾著你煩,才這麼累知道吧!人世間本來是很清閒的,為什麼呢?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六根,六根就是六塵,六塵就是六根;那你在這個世界上面還有什麼不清淨呢?你的六根就是六塵,六塵是法界,六根是你的心啊,如果你的心就是六塵的時候,那你的身多麼大啊,六根好小有醜陋之相啊,如果你的六根就是六塵,你想要是我的六根就是六塵的話,那我到底是醜的還是美的呢?我的根是美的還是醜的呢?

我們執著於這個肉體的六根,社會上不是講嗎:大宇宙就是小宇宙,小宇宙就是大宇宙;我們不知道,非要把根塵脫落開來,卻不知道是一體的;所以根性是一體的,你這樣的觀察,原來塵就是我的根,根就是我的塵,識就不生;就會生出大忍,忍辱叫無生法忍;沒有我了就會生出無生法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為什麼呢?如果你要是把這個般若弄錯了,就像有人說,我見色的時候,把眼睛閉著不住就可以了;色不住是瞪著眼睛看著不住,而不是閉著眼睛什麼都不知道了的不住;你不要弄錯了。你心性大的時候,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如此之大,你自己馬上就能體會得到啊;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一身,你猛然自己就空掉了;你走到哪個地方都是一個心在動,你走的時候「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你現在還有個住嗎?

這個住就是大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住,這個住就是非住,不離色聲香味觸法就是非住。不是另外在哪個地方弄一個小我在哪裡搞啊搞;你發現你自己身很大,色是你眼根,聲是你耳根,香是你鼻根,味是你嘴根,外面的春夏秋冬就是我的身根,身相身根是一體的;色聲香味觸法跟你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時候大乘教法就顯現出來。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什麼叫隱於山呢?你住在山洞裡面不管,隱於市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代表塵法,你住在塵並不是指那個吵鬧的塵裡面;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大塵,因為色能攝一切眾生,音能攝一切眾生,香能應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在色裡面呢?哪一個眾生又不是色呢?哪一個眾生不在聲音裡面呢?哪一個眾生又不是聲音呢?這個塵不是輕易能入,唯有空無我才可。

佛陀說:他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六根,沒有人能夠進去的;為什麼呢?只要有我住的人都不能進去;只有通達於般若與佛心相應的人才能進入;這裡面是個頓悟的東西,你當下悟了當體即是;你立即就進入到根塵裡面去了;整個的虛空就是個塵,這叫做大塵也是大根。你走到外面去跟般若相應,無處不是我身,這個時候,人家給你講法,你還有什麼障礙呢?你就安住在這樣的體上面,如如不動,住此心是一行三昧嗎!住此相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佛心,一相三昧是法相,所以法相莊嚴遍一切處。阿彌陀佛為什麼光明無量有八萬四千相好,是應報身相應菩薩心;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是應眾生的心啊;如果安住此心不斷的修行忍辱,即無生法忍、心忍、聲忍。

什麼叫心忍呢?得心即佛,佛即心,沒有我心了;也就是說,根叫做心忍;法忍就是世界,根不離塵塵不離根;一念觀照即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以上啊,就是說已經功德圓滿了。無生法忍裡面有個次第,為什麼做五百世忍辱仙人呢?這個五百世就是我們相應的體,就是說你修一念百念,不斷的修行得忍辱,但是能忍而無忍,無忍而忍。雖然你得到種種法的清淨,但是從始至終都是一,因為你現在人道還有習氣,修是盡未來際的,但是證的中間有頓有淺,就是說你有的時候自己很煩惱,不能夠相續在上面;但是有時候對般若非常的堅固。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修一個小時啊,其實24個小時修行反而是修行不下去的,就是令我們生珍貴想,我們用一個小時三個小時的修行,用點功夫你可以在24小時內都能相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涅槃?目的就是要我們生珍貴想,我們的修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我們要求證,得到我們下了座出來以後的相應體,你在這個裡面修行跟那個不相應,證明你還要繼續用功。用什麼功呢?就是般若體,在你用功的那一剎那應該是與般若相應的一剎那,念佛最重要的體並不是在念佛,在那個地方用功誰不知道你很清淨啊,要知道的是你下坐以後的體,要你得到那個體,知道吧?你在這個地方用功很清淨,一下坐以後就沒有功夫了,那麼說等於你功夫沒有用到;如果你在上坐的時候沒有功夫,那下坐的時候就更沒有功夫了。很簡單,你上坐的時候都在打妄想,那麼下坐的時候不更妄想紛飛嗎?所以人打坐以後出來是滿清淨的,那只不過是身體的一個安撫而已,最重要的是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所以你坐在那個地方不斷的把實相跟我們相應,把你的煩惱體變成清淨體。閉著眼睛看你心中的山,打開眼睛看空中的山,山是塵你心中的山,你觀想一下這個山,難道不是塵嗎?你觀想的這個山它也是塵,你外面看到的山也是塵,而此塵跟彼塵是不二的,所以你出來後,和你觀到的實相的山還是一樣的就對了。所以我常常講你到廟裡來很清淨,你回家去還是要清淨,你要把這種實相變成你家中的實相,常常保持一個平衡;這種實相般若一直跟你相應,所以「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大般若經裡面講:不住一切法,即是住般若;我們一般人認為不住一切法,就是不沾一切法了,認為不挨一切法是謂不住一切法。前面講「菩薩但願如所教住」,什麼叫如所教住呢?應該如是觀與般若相應的,即是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不能說度眾生的體不要了,法亦不要了;這就偏於空了。

般若之心跟一切法不能離開,這個叫做般若;不住即是;這個叫做「當應如所教住」。不能夠把它分開來說。有人說離一切相,是謂不住,這等於是斷見,偏見;

在一切法裡面,我們應該生起無住之心。無住,非住。我們有住的這個體則為非住,意思是說,雖然我們好像還有一個無住體可住,但此可住的這個體是非住。比如,現在我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根我塵,那我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根塵裡面;這是有住還是無住呢?有人講,這個都不應該住,那就痲煩了,這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呢?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若心有住,若字是你感覺到自己住的那個東西這個是非住,為什麼呢?你的意裡面已經離我了,這個法已經變成我體了,你已經安住在法裡面了,那個住叫什麼呢?叫非住。不是住。有人說,我住在那個非無住的體裡面,那個也是住,我們應該舍掉;那就痲煩了。因為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那是成就我們的忍辱體啊,也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體啊,也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心,如果你把這個都舍掉,利他的心就沒有了,一切法是利他的,你把利他的心舍掉了,菩薩心就被舍掉了。你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聲香味觸法中沒有住色生起的時候,這本來就是無住體,這是一個相反的說法。佛陀在這邊叫我們在相上無住,在那邊你已經在無住的體裡面了,你不要再懷疑他了;這個就是無住之心,你不要認為你還在住。所以像阿羅漢一樣,明明已經證到阿羅漢了,還是不相信,問佛求證,我是不是真的證了阿羅漢了。連阿羅漢都懷疑自己沒有證到阿羅漢,那我們現在的修行當然在懷疑之中了,懷疑自己無住,這個無住的這個體還住在無住體上的話,是不是也叫做住呢?佛陀說「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解剖我們的疑惑,認為自己好像有住。這個有住能生什麼呢?能生大力能生忍辱,不然你就會懈怠了;或者說你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面就不能生出大心,不能修出忍辱。在一切法上不能忍辱,你就是離開一切眾生,離開一切眾生就離開了佛,離開眾生離開佛就偏空,一旦偏空就徹底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了,連佛都沒有了。你不知道佛正安住在眾生的菩提心上面。

眾生往往業力非常的重啊,不了解無住,不了解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是識身故,是故講阿彌陀佛的目的是幹什麼?就是令眾生以有住之心進入我們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其實是無住之相,因為我們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就是我們介紹的般若之意。我們憑空中無住很難做得到,但是我們在一念裡面會到以後,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會到這一念之心,能生出感恩之心,因為對恩上來講我們會的非常快速,對我們自性來講會得非常慢;為什麼呢?因為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真實啊,不真實他就重視自己的妄見,妄見就我執很重,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其實就是個妄體,因為我們感受到此世界很苦,你叫我們現在來包容這個世界,非常困難的。

所以講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要我們生報恩心,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他的大愛來感化我們,令我們對佛陀來生起這種信心,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這個九品,金剛經也有三品,第一個聞到般若什麼校量功德,……第二個校量功德,……第三個校量功德,……而這個校量功德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福德就是不一樣的,而福德不一樣,眾生生的地方肯定就是不一樣;到最後入般若之門達到究竟成佛;那肯定是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跟那個是相應的,這個才是無量壽經的上輩往生者,上輩往生者,就是現生可得三法忍的,心忍,聲忍和無生法忍。所以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見佛者,一定是跟般若相應的這個體。聞到無量壽經也好,聞到般若他是不二的。如果你聞到般若能懂得此意,抓住不放的話,你也是上輩往生者。

為什麼呢?聞此經你能通達此意的話,如果你忍辱能夠成就,你就成就八地菩薩功德,你像六祖大師,一聞般若就是八地菩薩,是八地菩薩所示現的,那是從我們因地上講;報身上他聞真如的那一剎那的承當,是如來。六祖大師為什麼不說自己是八地菩薩呢?他不會說的,為什麼?他接受的那個知見絕對是如來之見,所以是佛,他就是佛的這個體,他當體就是如來啊!所以他聞到金剛經當體如來之見,即究竟覺,他安住的體獲得的果報不可思議。所以他不講他自己的果報,他只講他聞到的真如,他為什麼言辭道斷、不立文字呢?就是要我們會於如來之見。只要你知道六根六塵就是我的法身,法身是我六根,報身是我六塵,大家都是一體的,那麼他無處不在法報的體上面,所以法身是圓滿的,報身是圓滿的,所以他當體就是化身,所以他在此世界的示現就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以下就屬於化身佛,所以六祖大師一聞就是八地菩薩,他不講眾生的八地菩薩,直接講報身跟法身,法報圓滿故,沒有什麼菩薩的概念,所以法身佛無住攝於十方諸佛,報身這個法攝於菩薩,眾生在這個化的體裡面。

你想一想,六祖大師不會說我攝於十方諸佛吧,他不會說我攝於十方菩薩吧?他不說我來攝於十方眾生吧?他不是這樣,他說應該是無住無念,無住就是根,無念是塵,無住是諸佛之體,無念是菩薩之體,無念之體是法界。無念是菩薩之體,就是報身;報身是圓滿的,法身是圓滿的,就是沒有菩薩可得;也沒有諸佛可得。沒有諸佛沒有菩薩就直示我的自性,所以自性法報化都是具足了,他這個化身裡面是化身,報身裡面是報身,法身裡面法身體。也就是說我們真正聞到究竟處時,如果我現在是諸佛的這個體,我一定知道法身是我身,因為十方諸佛跟法身是一體的,因為諸佛是究竟覺,所有的諸佛只講一尊佛。報身菩薩就有二種,一種是果位上的菩薩,它就知道報身只有一個,他獲得圓滿的報身以後呢?就是佛就有報身,報身裡面沒有另外的菩薩可得;因為報身的體是報身佛。沒有獲得報身體的人,像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就沒有悟到這個道理;他認為我是菩薩,我在報身莊嚴裡面,他不知道自己所住的所有的體是沒有我的;他的報的相就是報的體,所以叫報身。

我們的六根,就是現在根是無,是沒有生和滅,但是我們認為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這個根就是塵,根塵是一體的,在我們心中顯現出來,這種顯現對我們來講我們不知道,但是對於佛的化身來講,他是知道的。如果釋迦牟尼佛來,他是知道的,他知道什麼呢?如來的化身跟眾生的根是不二的,他就是法身;跟眾生的報身是不二的,他就是報身;我們眾生不知道報身就是如來,不知道法身如來,沒有法身沒有報身那來我們現在的化身呢?我們現在的化身是如來救度的方便體,但是我們迷惑所致,其實我們沒有化身的,只有一個法身跟報身,報身還是度菩薩的,莊嚴體。迷惑的人總認為我們有另外的一個報身,如果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道你全部的德全是彼世界的體。

就像我拿到杯子,你不知道全部杯子就是玻璃,但是我們認為杯子是我的,我認為我在杯子裡面,好像我跟杯子是二個人一樣,二個人是由於你妄執所顯,其實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六祖大師悟到一個什麼呢?法身就是無住,報身就是根塵之相,法報已經圓滿了,他就是佛,化身了不可得,法報化了不可得的體裡面就是如來。六祖大師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在此世界安立的是什麼呢?是斷言詞,無念無住。沒有什麼菩薩,連這種名字都沒有。所謂菩薩就是我們看到的相,所謂諸佛就是這個相的根即六根;所謂的菩薩就是六塵,所謂的眾生就是我們根塵的執著;眾生不離開根塵,根塵就是眾生有什麼區別呢?菩薩在哪裡?沒有什麼菩薩,直心他不講菩薩,因為佛的法身佛的報身佛的化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啊;眾生有菩薩之念,都屬於妄執。如果你會到此意,菩薩以無住之體而住。那麼說我們親近於阿彌陀佛;親近於金剛經的本意,你今天聞到金剛經聞到此意的時候,能夠得正定,就是正知見,不是邪知見;你法身報身化身的一剎那之間,你跟六祖大師完全是合一的,完全是一心的,只要我們有大心有力量,此悟之體確實就是六祖大師之意。

因為六祖大師就是悟到這個,那麼說我們心裏面了解了這個體,你無處不在安心之中,徹底的安撫了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住這個心叫住心,無所住心還是有住,住什麼呢?住無住之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叫正定聚。聞到此心的時候,你沒有地方去了,所以六祖大師抓此一念,即是佛心,永不再退;只有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能生定,一切三昧就現前。所以大家在這個裡面,一定要把心凝固住,靜下來你就會慢慢的生出他的實相,你了知很多的奇蹟會顯現出來。這裡面有一個大安心處,這個時候,你把所有的什麼六親眷屬都已經放棄了;徹底的安住在悟到的這個體上面,然後安住著你這個心定的時候,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從此心生出來;並且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覺悟的法,能正定故,就可以生出很多不可思議的妙用。

我的幻化三昧體驗

比如可以生幻化三昧,外面相上來講平等一心啊,這個世界上面如幻如化啊,沒有我執啊,煩惱都會沒有的,從內心中生出定力,十法界不生,唯生出佛的法界。比如我今天晚上一直在定中,為什麼呢?我徹底的安了,我沒有牽掛了,不是說做佛事賺了多少錢啊,沒有在外面有什麼事牽掛啊,我徹底的安心了,安心了就入定了,我念的時候,聲音啪啦啪啦的跟定心相應了,剎那剎那的那個聲音出現種種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好像在一個大空曠裡面,那個聲音與空合一,這個聲音在空裡面念出來,並不是從嘴巴里念出來;就感覺到在聲音裡面念出來種種的聲音,所以這種空曠如幻如化的聲音就出來了,你就感覺不到是自己在念。所以做事不知道自己在做,吃飯不知道自己吃飯,睡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睡覺。你沒有這種境界是沒有關係的,最重要的你要思維,得到這個定力,進入正定聚。

我們眾生聞法也是聞了,卻不經過思,因為不思,你坐在那邊胡思亂想還在睡覺。我發現念佛一定要念出聲音出來,因為聲音在靜的體裡面,達到空幻的狀態,因為聲音在裡面可以將我們的靜相打開,而你是守著一個肉體在念,心中守著一點靜體,守著昏沉之相;我們一定要用聲音把你這個沉粗相給打開,把靜相打開,然後我可以盡虛空遍法界了,所以你看到整個世界是空曠的,真正的是一種空曠的境界出來。所以我們要大聲念佛啊,法界裡面一定要凝神。比如你晚上睡覺之前你坐坐,看看你就知道了,人睡覺了為什麼不知道自己存在;試一試你把手放在這個地方,然後把手給凝住了,手就沒有了感覺,只有一個手的形象。

為什麼呢?世界是我心,你不斷的薰習我心,這個世界很多的妄見你自然就捨去了,什麼牽掛眷屬啊,你慢慢就沒有了,妄動東西都舍掉了,你還有什麼兒子孫子牽掛呢?什麼姐妹父母全部舍下來了,你要救度父母用這樣的心來救度他們,你要救度怨親債主用這樣的心來救度他們。過去有個比丘證果位後,回家讓瞎了眼的媽媽給他洗腳,並不告訴他回來了,媽媽知道了是她的兒子追他掉到一個池塘里淹死升天受樂去了,你看人家解脫後真正把媽媽救度了。對於僧人,你真有修行證到果位的時候,真有辦法超度你的父母,你不要顧慮他現在的得失問題,弄來弄去還是在輪迴里打轉;我們要超度是要令他解脫,不是令他輪迴。尤其是他自己不肯修行的,你更要加緊修行;好好修行,你證量到了,你的父母眷屬怨親都能得到解脫。並且能夠得到你很大的利益。

你必須用般若之力,然後不斷的思維,在你思維般若之力時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是你放下很多紅塵之事,就是妄識裡面顯現出來的很多東西,他會慢慢的拋棄,他只要藉助這個心就會定。所以我們沒有什麼牽掛,我到那個地方都沒有牽掛。因為我通達於般若啊,我了解般若的實相啊,到哪兒我都是徹底的安心的,並不是我無緣無故的沒有牽掛了,因為我有般若安心故,任何地方都是自己的心嗎?到哪個地方都是安住一個心嗎?一善善到底,一清清到底,是無住之體了,並不是牽掛的善法。有牽掛的善法都不是安住在般若的體裡面;不安住般若一定進入妄見之中,一旦進入妄見一定墮入六道輪迴;所以正定之聚在法裡面。

我們聞到阿彌陀佛亦然如是;「我不能聞般若,我只能信阿彌陀佛了」,那你念阿彌陀佛還是妄的體;聞阿彌陀佛才執持名號啊;聞阿彌陀佛即開智慧;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哪個眾生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呢?哪個眾生不是阿彌陀佛的壽命,哪個眾生不是你的一心呢?哪個世界不是阿彌陀佛的一心呢?全是佛陀的一心,佛陀在攝取無量眾生,沒有放棄任何一個眾生;阿彌陀佛都在救濟於眾生;哪個眾生不被阿彌陀佛所救度呢?哪個眾生不被你心所攝取呢?哪個眾生不在你的根塵上面呢?哪個眾生又不在你的心上邊呢?你的心遍法界,你的塵遍法界。我們老是注重什麼?注重我們眼睛看得到的,見得到的,在「識」上面下功夫,眼耳鼻舌身意不過是你的見聞覺知而已啊,都是你的妄識!都是我們的妄念在動而已。

修行修什麼就是拋棄我們的妄念,所以我們跟般若不相應的東西都要徹底的拋棄;所以出家多年的好處在哪裡呢?就是能夠拋棄妄念;有人修行了幾十年都不知道;有人在廟裡住了一輩子,一點反應也沒有;為什麼呢?他老是在尋找什麼,所以我們這裡能給般若相應的人,希望如是。在我們這個時候修行是最好的,我們再過一段時間就不好修行了,你必須現在拿到,然後變成一種習慣、慣性;要想去幫助別人,你有這個妄見升起,也要等你成就之後;成就一定在這個時候,在我們心還年輕的時候,在我們心還有道念的時候,有這個心非常執著的時候,我們執著並不怕,是建立一個標誌,然後在這個無住上面下功夫,等你功夫用到成片的時候,你再去幫助別人,那都是無住的,自在的。你現在動不動就動念,好念壞念、善念惡念東念西念,你跑到哪個地方去了,你都不知道。所以在我這個地方你都得不到,我不知你到哪裡能夠得到。天天講般若,你都得不到,你從哪裡得呢?哪個地方能教你這些東西呢?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發起勇猛之心,跟般若相應,不要失去這個機會。佛陀為這件事不知道流了多少血,多少菩薩為此事流了多少淚,有多少祖師在為這件事牽掛,如果你把這件事情解決了,能安佛心,能安菩薩心,能安祖師的心,此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只要你這個心定了,佛菩薩祖師的心就都安了;父母的恩情都報盡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心抓到;不斷的思維。南摩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