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0/7

第三二章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

一雜三一三(三三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法義分享】

◎肉身是由非肉身組合而成,眼根是由非眼根組合而成。色身是由一些地、水、火、風,覆裹於空,巧妙組合而成。而地、水、火、風也是由非地水火風組合而成。

◎一些元素、各種因緣聚集組合而成六根。在因緣未聚合之前,六根、六識不存在;因緣渙散後,六根、六識也不存在。這就是緣生緣滅。

◎此經「第一義空」,一般都會解釋為「緣起法則、無常法性」,這樣就把「空」當成空性、性空。這是誤解。若無「空」存在,現象界的緣起法則就不會存在。

二雜三三一(二九三)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法義分享】

◎此經含意很深,若從語言文字相上去理解,則「涅槃、無為、空」又會落入頭腦裡面的一種概念、名相、知見,則甚深法義盡失。

◎請注意下文的對比:

◎緣起法:(一)歸納現象界的無常法則。(二)若生、若住、若異、若滅。(三)此有故彼有。(四)屬於有為法。(五)這是甚深法義。(六)此屬法住智。(七)有苦集滅道。(八)此為世俗諦。

◎空:(一)是指宇宙本體。(二)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三)涅槃寂靜。(四)屬於無為法。(五)這是甚深極甚深。(六)此屬涅槃智。(七)無苦集滅道。(八)此為第一義諦。(九)此為非緣起法。

三增二一四

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

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

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

如是,比丘!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法義分享】

◎「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這是如實體證到--一切萬物、一切眾生都是來自於空,也必回歸到空。

◎當真正體證到「空」的浩大、玄妙,那個很厲害的「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當我慢消失,就能契入「無想、無願」。

◎如果還有我慢與無明,就會用頭腦從文字上去思維、用有為法去達成三三昧。如此的三三昧--似是而非。

四雜四八九(四九○)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法義分享】

◎貪瞋痴永盡、不再顛倒夢想,有何不好?為何要排斥入涅槃?

五雜六七九(六六七)

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

【法義分享】

◎喜歡原始佛法的人,大多只談分別法、緣起法、有為法,很少談到無分別、非緣起、無為法。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甚深極甚深的法義。對這方面,大乘經論談論的比較多,但又常形成談空說玄、高談闊論或把「空」當成頭腦中的名相、概念。

六雜七六二(七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法義分享】

◎有些學佛者會以為佛教不談「宇宙本體」,一談這方面就認為那是觸犯「十四無記」。這種看法有待重新評估。佛陀是不去談論世界有邊無邊,也就是不希望你成為一般的天文學家一直要去找尋宇宙的邊際在哪裡。因為那是沒有答案的。但若以此而認為佛教不談論宇宙本體,那就完全錯了。

◎佛教裡面最深法義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體。「涅槃寂靜」是在描述本體「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

◎「非緣起」就是指宇宙本體--「空海」。「無分別法」是指體證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戲論滅。但這都不是用頭腦所能思維想像的。

七中三○

諸賢!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

諸賢!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法義分享】

◎宇宙本體--「空」是無邊無際,含容十方世界,含容一切的日月星辰、含容一切山河大地、含容一切眾生,也貫穿一切眾生、貫穿一切日月星辰、貫穿一切現象界。這個空,絕不是頑空、絕不是斷滅空。這個「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極甚深。

◎若沒有「空」,就不可能有現象界萬事萬物的存在。若沒有萬事萬物,就不可能歸納出緣起法則。

八雜二七二(二七三)

時,有異比丘獨靜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恆,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空心觀察歡喜,於空法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於意云何?眼是常、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時,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法義分享】

◎請留意本節提到「空諸行常、恆、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這裡所提到的空是指本體的空。只有「空」,才能符合「常、恆、住、不變易」。

◎緣起法則是在歸納現象界萬事萬物生滅的總原則。現象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滅、剎那生滅變易。

九雜五六六(五六七)

「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複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痴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法義分享】

◎本節提到:「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這裡的「空」都是在指本體的「空」,不是頭腦裡面的「空性、性空、頑空、空無邊處定」。

◎後段是在具體指出「入空戲論滅」。不要把「空」又變成個人頭腦裡面的一個名相、知見、空性、性空……然後又諍論不休。

十雜三三四(二九六)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系,謂說我見所系、說眾生見所系、說壽命見所系、忌諱吉慶見所系,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法義分享】

◎緣生法、緣起法,都是在描述、歸納現象界中,萬事萬物生滅變異的總原則。而這個真理、這個法則,不是佛陀所創造、不是佛陀所發明。佛陀只是觀察、發現到這個真理法則,並向世人宣說而已。喚醒眾生去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以便走出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而活在實相的世界裡。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這句話含義很深。法界指的就是宇宙本體,包括從本體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本經後段所述的境界,行者要深觀緣起法則,又體證到現象界背後的「空」。

十一雜三三七(二九九)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法義分享】

◎「緣起法」是現象界的真理,是大徹大悟的智者所觀察、所發現而歸納出來,不是任何人所創作的。緣起法永遠是「法界常住」。只要有現象界的產生,就不離緣生緣滅的法則。

◎現象界的一切,來自於空,又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空。

◎宇宙本體--空,是法爾如斯,本來就存在,屬於非緣生法。「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無常……」那是人類頭腦中的哲學名相、一個抽象的概念。若把本體--空與「空性、性空」混為一談,那就是「見指不見月」,而且會把「空」的特性--「涅槃寂靜」變成為個人腦海中的一個名相、知見、一個理想境界。

十二中四三

爾時,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阿難!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阿難!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

阿難!是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法義分享】

◎「但法自然」一般的理解:種什麼因,就自然會得什麼果。只要好好耕耘,自然會有收穫。只要你持戒便得不悔,只要你……便得……。這樣的理解角度是不錯。

◎但「法自然」另有深義。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一個人能回到「以大自然為師」,則所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都會如實的呈現在眼前。但這是一部「無字天書」,不深也不淺,不難也不易。只要能走出自我的夢幻世界,就能看到實相世界中活生生的真理、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啟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