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0/15

信仰的力量與三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10年7月25日下午於普賢閣)各位營員:

大家下午好!

每一次生活禪夏令營,我們都安排有一個下午講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其實是最難講的,因為我負責組織這個夏令營,所以我就把最難講的安排給自己講。我希望今天下午的課能變成一種交流、一種探討,一種互相的學習。在前面一部分,我先給大家隨便講講,之後呢,你們有什麼疑惑可以提出來,提出來我們討論討論。再到後面,你們決定要皈依的人再留下來,其他人可以退出。

那天在齋堂我跟大家講過成為一個智慧的佛教徒,要參加一個有師父主持的三皈依的儀式。你們諸位都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你們做出這種選擇都是很慎重的,經過了觀察和思考,不是率爾為之的。這樣的選擇,實際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大的抉擇,首先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呢,意味著你從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變成了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從社會學的人群劃分方式來看,從一邊進入到另外一邊了。在中國教育背景下的我們,對於宗教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力以及信仰對我們人生的意義,了解得並不深刻。其實宗教對人類的精神生活、人類歷史影響之大超出我們的想像。

我們東方文明從中古世紀以來,先後出現過很多宗教,包括佛教。那麼西方呢?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基本上可以說西方世界就是神的世界和王的世界。王是政治,神是宗教。在中世紀,歐洲大陸的很多國王,都要從梵蒂岡教皇那裡得到他們王權的合法性。在那時候,如果得不到的話,他的政權還有問題。中世紀以後,西方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都知道整個西方的哲學、藝術、道德倫理都跟西方宗教分不開,都是從西方宗教發育出來的,乃至於近現代科學。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世界為人類貢獻了兩個東西,第一個東西是近現代自然科學,第二個就是在社會生活中的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原則,民主啊,平等啊。這兩個東西其實也離不開宗教。

宗教信仰在東方,像佛教、道教,儒家有的人也把它當成一種宗教來看。還有中亞西亞這一帶,像摩尼教、印度教,公元六世紀、七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對於整個亞洲的國家形態,國家制度的形成,對亞洲人的精神生活所發生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巨大的。進入近代以來,在上個世紀初,曾經有人預言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提高,有一個時間段人們充滿了信心,好像有一天我們終於把大自然掌握了。所以在上個世紀初,曾經有人預言說,信仰宗教的人將要隨著科學的發展會逐漸地減少。也有人用了很長時間做跟蹤了解,跟進的了解,到了上個世紀末,九十年代,1996年的時候,英國有一個組織做了一個全球宗教信仰狀態調查,因為半個世紀前,他們預言過信仰宗教的人會減少,所以到上個世紀末,他們要檢查一下,看看這個預言是不是實現了。他們檢查以後,結果得到結論是相反的。怎麼相反呢?1996年他們調查的時候,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占地球總人口的82.3%,信仰宗教的人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增加了。這裡插一句,在這個數據裡面,這麼一算,好像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國,中國信仰宗教的人又有多少,很少。中國不信仰宗教的人大概有十多億,全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點出來大概都在這兒,這是個問題呀,這是個問題。那麼不信仰宗教的人在中國這究竟是不是個問題呢?有討論的餘地。因為中國在歷史上,也未必信仰宗教的人占多數,為什麼?如果你把儒家不當作宗教的話就可以這樣講。中國人有自己解決信仰問題的方法、途徑。儒家就是一個典型,它是一個準宗教。

但是時光流轉,情況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今天我們看到在中國信仰宗教的人越來越多,是呈增長的趨勢。最近時間的觀察和調查,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的人都在增加。增加的原因是在最近的十多年來,我相信以中國的情況來說,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不平衡有關。改革開放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很多人有失落感、有壓力。生活的不確定性、工作的不確定性越來越突出。生活的不確定性,比如說今天我還精力充沛,明天到醫院一查,癌症,癌腫瘤——生活的不確定性;今天我還在一個外資企業打工,月薪好幾萬,到明天突然被炒了——不確定;今天夫妻兩個在一起還挺開心的,明天突然離婚了。這些不確定性,同時進入世紀末以來,由於人類過度地掠奪自然資源,全球範圍內的生態危機日益凸顯,各種大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也使很多的人產生一種末日情緒,這也會喚醒很多人的宗教信仰的這種需求。

從整個社會的人群來觀察,通常我們可以這麼來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道德水準更高;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生活一般相對的比較穩定,因為這與他們思想情緒的穩定有關;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會比較高。最近我看過一個報導,國外做過關於幸福指數的調查,結果發現在美國,很多佛教徒,他們發現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所以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宗教信仰的問題,因為在座的很多年輕的朋友,我想,你們哪,也許到了這個歲數了,該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就是思考這個信仰問題。我個人認為,信仰的需求是人類普遍的需求,信仰的問題是人生普遍的問題。解決這種需求,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也許除了宗教信仰之外,也有的人以其他的方式解決,但是以人類文化中的主流宗教信仰解決自己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是很明智的。

為什麼說信仰是人生普遍的需求呢?這裡就涉及到人生,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信仰的需求是人類的終極需求。我們人有什麼需求,我們有生物的需求,我們要吃飯、要喝水、要睡覺,要繁衍後代,這是生物的需求;我們還有社會價值需求,我們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我們要安全,我們需要得到承認,得到尊重;人也有一個比這些更深刻的需求,他要找到生活的最終的意義。這個最終的意義是可以回過頭來回答前面那些需求的意義,它可以為前面的那些需求提供意義,可以回答涉及到前面那些活動所發出的為什麼。我們通常會喜歡問:你為什麼到柏林禪寺來呀?你為什麼在學校好好學習呀?因為想找到好工作。為什麼想找好工作呀?因為想有很好的收入。為什麼想有很好收入呀?因為有很好的收入,生活物質上有保證,而且能找一個跟我能匹配的人結婚成家。再問為什麼,一直問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最後還缺一個東西,就是你做這一切事情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現在我給你講的時候好像蠻抽象的,也許你以為這個師父以前是學哲學的,現在在這裡賣。其實我告訴你們並不抽象。當你去注意那些自殺的人,你就會發現我講的不抽象,因為有很多自殺的人就是他們找不到為什麼,就是找不到意義了,覺得活著沒意思了;再有當你注意到我們的生活中現在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你就知道我說的不抽象。抑鬱症患者他其實是生命動力系統出了問題了,不過抑鬱症的這個動力系統它已經超出了精神範圍了,它進入到神經範圍了,神經就是生理的了,不光是心理的了,已經上升腦部或者是一種神經性的損傷、一種疾病了,這是比較嚴重的抑鬱症,當然輕度應該只是在認知系統,他找不到意義,找不到意義導致他生命動力系統就沒有了,他不想吃飯,甚至也不想睡覺,電話響了,也不想接,為什麼要接呀?別人跟他說話,他也不想理,為什麼要理呢?說你去上班吧,為什麼?這挺可怕的。你不要以為這是個思想問題,這個思想問題到某種程度的時候,會變成生理問題,會變成神經系統——我們有些人生命活動離開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了。所以說雖然我沒有什麼調查數據,但是我相信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得抑鬱症的機率是很小的。為什麼?因為他生命動力系統,有一個——我們的身體有心臟,我們的精神系統也要有個心臟,有個泵,信仰就成了我們精神系統一個強大的心臟,像我們四肢輸血,一個泵,動力泵。這裡就是講宗教信仰的力量。關於這一點你們有什麼問題嗎?昨天我們在大佛寺,很多人圍著我問,今天有問題你們也可以問,可以討論。

營員:對剛剛您講的我有幾個問題。一個是您說,如果有信仰,他的思想、情緒和生活都會比較穩定,但是如果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的話,社會上還有很多問題,如果社會上極大一部分人思想都滿足於社會的現狀態,對於這個社會的進步和一些改良措施和改革,還有國家的民主建設等等問題是不是會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大家都能感覺到大多數中國人對因果並不是否認的,都有所顧忌,但是又沒有像一個宗教徒一樣,把這個當作一種信仰,大多數都對這些在思想上有一些疑惑,對這樣的大多數人大和尚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第三個問題是剛剛您也提到,就是關於儒家是不是宗教,儒教是教與否,對這一點一直都有很大爭議,剛才您說儒家是一個準宗教,我想問一下,在您看來或者在佛教看來,怎樣可以算是一個宗教,宗教最本質的東西應該如何來定義。

謝謝大和尚!

明海大和尚:從第三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沒有必要討論太多,因為這是有點學術性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概念,實際上是西方人來劃分的,儒家如果從宗教的功用的角度來說,它就是宗教,功用的意思就是它解決了一些問題,解決人生在世的終極價值,價值的實現,它就是宗教。但是從形態來說,我剛才說它是準宗教,就是從形態來講的,這是有點西方思維的,就是按西方人宗教的那幾個基本元素來看,從形態來說,它是不是十分具足的,這不要緊,說它是或者不是這不要緊。

第一個問題,我總覺得好像我得到的結論跟你是相反的,就是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這種穩定性不僅不會阻礙社會的進步,相反地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情緒暴躁,情緒失控,沒有理性的思考,是不可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所以不要把這種穩定性理解為懶惰,什麼都不幹了,天天念阿彌陀佛,不上班。他以一種穩定的狀態去生活工作,積極地作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社會進步不是靠掀起一些——造反,去鬧事,能夠進步的,它是要靠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的狀態下,而每一個個體的才智才能充分的發揮,社會才能進步。所以我總覺得你的那個因果關係好像正好可以相反的來看。

第二個問題我沒聽懂問題之所在,或者沒覺得那是什麼問題。

好了,我們現在進入到第二個題目,剛才是我們要講佛教信仰。

佛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宗教,今天它已經是世界性的宗教了,世界五大洲都有佛教徒,世界上的各種人種都有信佛的人,所以它已經從亞洲走向了全世界。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它有它的一些特性。在上個世紀中葉,中國就發生過有關佛教是什麼的討論。有一些知識分子說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學;有些人就說佛教不是哲學是宗教;有些人說佛教既是哲學也是宗教。像梁啓超他們都參與過討論。

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幫助大家來認識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作為一種宗教的佛教。

佛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了解它。這四個方面就是信、解、行、證。信是信仰,解是理解,行是行動的行,證是證明的證。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了解。

信的層面,就是佛教作為宗教的一般性的特徵。這個一般性的特徵的信,在佛教這裡仍然有它的個性。這個個性是什麼呢?這裡的信在一開始的時候,首先是信任和信賴。我們知道佛教的歷史是由釋迦牟尼佛開創的,釋迦牟尼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所講的教導也是真實的記載,從佛陀時代到現在,追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信徒兩千多年來代代相延,代代相傳沒有間斷,所以它有歷史的真實性。在佛教這裡,我們還能夠看到作為宗教它有很多信仰的符號,就是信仰要表達,它要有載體,信仰在時間和空間上傳播要藉助於一些媒介。兩千多年前,佛教在印度,兩千多年後到了中國、到了日本、到了歐洲,時間上、空間上都有傳播的問題。那麼這個傳播跨越時間和空間就需要載體。所以我們看到在佛教這裡,信仰的符號、信仰的載體特別多。比如說我們在漢地看到的佛教,首先大家第一個反應——寺院,寺院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那種建築。有人跟我提議,說我們現在修寺院幹嘛非要建成古代那樣子的不換一種建築模式呢?他覺得不可思議。他講得非常對,我也這樣想,現在修寺院為什麼像古代,不修成像二十一世紀的風格呢?但是在佛教這裡,在宗教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它有一個歷史的延續,歷史相傳的連續性。在這種延續性裡面,你對一個符號做一種改變特別難。比如說在你家裡面,家裡有三個人,你們三個人之間見面問候舉一下手,如果有一天你跟其他兩個人說下次問候不舉手,我們合掌,容易嗎?很容易,因為只有三個人,如果你是一個大學幾萬人,大學裡面流行一種見面方式,舉一下手,然後有一天說,以後我們見面都合掌,那就難了,那比三個人要難很多。佛教的這種特別是宗教信仰載體的符號性的東西要改革它的話,往往難度要大。這是寺院建築,然後佛像,佛像在寺院裡面,等一下我要講——他就是佛的符號化的表達,他是我們信仰的紐介,它是我們信仰的表達,當然還有佛教的很多壁畫呀,雕塑呀,各種法器呀。佛教有另外一個詞叫像教,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佛教很重視運用各種媒介、各種外在的形像、載體表達宗教的信仰內涵。它一定要運用這些符號,運用這些載體來表達。在西藏,我們發現藏傳佛教的符號更多,像更多,它就是一種表達的系統,它的各種像都有內涵的。在信仰的這個領域,我們看到佛教有人在寺院裡面燒香、禮拜、還有禱告、許願,這都屬於信。在信的這一點上,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一樣的。

第二個就是解,到了解的這一層面,佛教就開始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了,佛教不僅僅強調信,更強調解。而且佛教認為,信只是個門,進去的門,由這個門進去以後,我們必須要改造我們的世界觀,改變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世界觀,就是理解層面的、思維層面的。昨天晚上也討論到,佛教的經典很多,乃是因為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佛教的終極核心是智慧,智慧首先是建立在我們普通凡夫的學習認知能力上,注意啊,智慧不神秘,你不要把智慧搞得很神秘,很玄妙。首先是「人民的人怎麼寫呀?」你說不知道,那說明你在這個問題上你就沒有智慧;你知道,在「人民的人怎麼寫」這個問題上你就有明,不知道就是無明嘛。所以佛教講的智慧是通過聞思修,聞就是聽聞,學習、看書、聽講。思是思維、消化。修,只有到修這裡才有點神秘性,那就是自己體驗的了——解。所以對大量的佛經,昨天淨因法師做了一個比喻:佛教像個藥鋪,裡面有治感冒的藥、治頭痛的藥、治胃病的藥,什麼藥都有。所以佛教的經典很多,這些經典裡面廣泛地討論了涉及宇宙人生、涉及我們人生的幸福、快樂和痛苦的種種的規律、修行的方法,這就是解。所以佛教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宗教,經典有很多。佛教經典主要有三種文本,第一種是漢語的文本,叫漢語系的文本,第二種是藏語系的文本,第三種是巴利語系的文本。巴利語系主要是在東南亞,藏語系主要是在中國的藏區,現在也傳播到西方。

解,在解的這個層面,我們會發現佛教經典中所討論涉及的問題非常接近哲學,乃至於它所運用的一些語言名詞很像哲學。所以為什麼有的人把佛教當成哲學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佛教跟一般的哲學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呢?佛教的興趣不在理論也不在哲學的見地,佛教的興趣在於生命的體驗、在於智慧的開發。所以理論只是工具,經典裡面所講的種種道理都只是工具,關鍵是讓我們明白,讓我們在明白的前提下去行動、去做。所以在佛教中解的層面上它的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就很大。佛教到了漢地以後,它在表述上能夠吸收漢地本土文化的一些營養,像儒家的、道家的。

第三個是行,佛教里有一系列的修行方法,所有這些修行方法它的根本點在於要轉化我們的身心,提升我們的素質,開發我們內在的智慧。現在有一位高僧淨空法師說佛教是教育,這樣說也很正確,佛教很多方法都是自我教育或者教育其他人的方法。我們在寺院裡拜佛其實那是一種教育,是一種訓練,經常拜佛的人,他的氣質自然很柔和,他會有謙卑心,他彬彬有禮,他會守規矩,這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還有在寺院裡,大家已經體驗到的這種過堂吃飯的方式啊,早晚念經啊,其實都是一些教育方法。因此你不要把佛教的這種教育方法搞得很神秘,其實你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廣泛地運用。佛教還有更系統的、可操作的訓練我們心智的方法,比如這幾天學過的坐禪就是。這是行,佛教的行包括了宗教的行持,也包括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持。佛教很重視把解和行統一起來,如果你只停留在解,那你就是口頭禪,是屬於思想的,必須要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身心的轉化上。

第四個叫證,證明的證,證就是體驗。體驗有我們覺得很高深的,比如說開悟,高僧大德的高尚的境界。其實每一個人學佛,每走一步都是體驗,你每一天都離不開體驗啊。到一定時候,那種高深的體驗讓我們證實了佛所講的話的真實性,所以叫證。

從信、解、行、證四方面,我們就能了解到佛教既重視信,也重視智慧,它是信和智統一的宗教;佛教既重視解,解就是理論,更重視行,行就是實踐,它是解和行並重的宗教;佛教有解和行的歷史傳承,也有修正體驗的歷史傳承。這就在僧團中,有出家人這個專業的團隊,在理論上研究,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體證,這種體證的經驗代代相傳,所以有傳承的連續性。

可能大家都同意,我們關於佛教還有其他的印象,佛教是一個絕對的非暴力主義,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以佛教為主導的戰爭和流血事件。佛教宗派之間興許也有矛盾,也有變動,但是從來沒有因為宗派的見解不同而大動干戈,沒有過,佛教是絕對的和平主義。這來自什麼呢?這來自於佛教的核心教義是無我。這個無我甚至也會落實到佛教作為一個社會團隊自己身上,佛教自己也是「無我」的,也應該完全是以眾生為本位的。昨天有營員跟我討論,說你當和尚,是不是希望世界上信佛的人越來越多呀?我倒是也沒有這樣想,那樣想我多累啊,當然我不是怕累啊,如果我也有希望的話,我是希望這個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如果有智慧的人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他是不是佛教徒這倒也不是第一重要的。我們是不是想像一個理想的世界啊,沒有佛,也沒有佛教。一個理想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覺悟了,但是各行其道。也沒有苦難,也不要有人做慈善家,也不要出現那種很偉大的英雄,魅力四射,然後我們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各個人都是魅力四射的。我覺得在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就是這樣,因為經上講的那裡的人各個都是魅力四射的。他們想到別的世界去,只要一動念就過去了。誰比誰高啊,誰也沒有必要誰給誰磕頭啊,這多好呢!所以理想的世界是不是這樣?我這麼瞎想啊。假如我跟你講希望信佛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勢力越來越大,然後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強大,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是無我,佛教的無我就落實到這一點上了。他以眾生為本位,這是佛經里所講的,我用現代語言來表述,以眾生為根本,眾生的需要是什麼,佛教就應該隨他的需要去幫助他們。所以在文革的時候,中國的眾生們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沒有必要存在,廟垮掉,佛像毀掉,出家人全部趕走,也沒什麼。這相當於眾生對佛教說我們討厭你,滾吧,然後我們就滾了。但是有一天眾生又說,哎呀,不行不行,還得請你來,所以文革以後,寺院又恢復了,出家人又回來了,又講經了。你看它是無我的。上午淨因法師講的「上善若水」,它就是水,它很柔軟的。相當於眾生說討厭,你去死吧。好,我去死。過了一會兒,眾生又後悔了,說你別死啊,好,又來了。他也不應該把信仰強加給別人。所以我們有些信佛的人喜歡勉強向別人傳教,佛教徒要主動地幫助人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特別生硬的去拉別人信教,好像我覺得不太符合佛教的意思。你可以先幫助人,根據對方的機緣,慢慢地引導。真理強加給別人的時候就變成了謬誤,這是佛教給我的一些印象。

佛教也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的宗教。佛教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注意是一切眾生,它是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其他有生命的動物啊。一切眾生,當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了,在釋迦牟尼佛所創建的六和僧團中,充滿了民主的精神,研究了僧團的戒律就懂得。像我們出家,有機會去研究出家人的戒律,我們真正的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是多麼的慈悲和平等。他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都不是強加給我們的,都是出家人在修行的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最後佛陀召集民主會議,說:「你們看大家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你說:「不行,不能這樣做。」戒律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佛教的戒律都不是訓誡,不是從上面來的誡,而是在僧團的民主會議的基礎上大家共同的約定。這就是我們介紹佛教的這種面貌,這種印象。這個方面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營員:大和尚您好,我接觸佛學很短的時間,但這是第三次來到柏林寺了,我有個疑惑,沒有不敬的意思。就是看到信眾對出家人的態度以及行為我覺得特別恭敬,好像遠遠地超過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禮貌啊、恭敬的層面。我想請問一下大和尚這是佛教的要求,還是信眾自己發心的一種反應?另外我想知道師父和法師們對信眾的這種表現是怎樣的看法和反應?

明海大和尚:她其實是想說,她看到信眾對師父特恭敬而師父好像無所謂。是這樣嗎?你的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轉換一下,你在這裡不僅看到信眾對出家人很恭敬,而且你還看到信眾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也很恭敬。那麼好了,你會說一個是泥塑木雕的,一個是肉的不一樣啊。這個泥塑木雕的佛像,剛才我講了,它是代表的佛,是一個信仰的符號。那麼肉身的出家僧人呢?你們注意到,出家的僧人在衣服上跟大家都不一樣,包括他要剃光頭也跟大家不一樣,因此出家人在這個意義上也是一個信仰的符號。為什麼要有這個符號啊?它有一個信仰的價值,它有一個功能,這個功能我後面要講的,它是象徵著佛、法、僧在世間存在,我們叫「住世」。釋迦牟尼佛已經去世了,像阿難、迦葉這些羅漢也已經不在世了。那麼現在在世間,讓我們知道三寶還存在的就是佛像、經書,還有這些出家的師父,在社會學的意義上,我們知道這是佛教。當然出家人是有他的內涵的,他出家,他要持戒,他有一系列的要求,他的外在表現就是他的著裝等等,他就象徵著佛、法、僧在世間的住世。作為僧人來說,他們是信仰的符號,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講,佛、法、僧三寶,我們叫住持三寶,在住持三寶裡面有兩樣是沒生命的,如佛像、經書,有一樣是血肉的,像我們。住持三寶裡面,有生命的這部分,像我們這些人因此就有了社會價值,他也為社會做貢獻的。怎麼貢獻呢?我們佛教在世間存在,這些信徒們他們對師父這麼恭敬,有他信仰里的一個內涵,簡單地講,他通過這種恭敬,培養他的謙卑,他是有修行的。在這個時候,出家人成了信徒修行的一個對象。比如有一個信徒對我很恭敬給我磕頭,假如我認為這個信徒是給我明海某人磕頭那就壞了,那我就錯了,我不會這麼認為的。事實上,當我出家時間長了,慢慢地我們應該有除了我比丘明海以外,還應該有一個人格的明海。這裡面很微妙,它涉及到一種出家人的心理學。就是說我是一個符號,但是我也是個人,當那個人(信眾)給我磕頭的時候,我不會認為他是給我這個人磕頭,我認為我在幹活,我在上班呢,我是他們修養的一個工具,一個符號,其實蠻累的,不信你們可以來試試。假如我認為他是衝着我張三或者李四某某,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我會墮落,不斷地有人給我磕頭,我就不斷地傲慢,他的謙卑在增長,我的傲慢在增長,最後我就壞掉了、就腐化掉了,你擔心這一點——我估計。但是你們放心,出家人他不會這麼認為的。他是認為不是對我某某,起碼他是對我這個袈裟,而袈裟是象徵著佛的戒律,象徵著佛的法,他是衝着我的這個衣服,其實我把這個衣服脫下來,沒有人給我磕頭,對不對?我很清楚。因此出家人有一個社會責任,我平時也經常要求我們的師父,當信徒給你磕頭的時候,不要讓開,站在那裡,讓他給你磕。有的師父說,我不行我沒有德行,我說誰讓你沒有德行的!這就是你的活兒,因為我們要幹活。你們看看那觀音殿裡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像坐在那,天天多少人在那裡燒香熏她,然後說各種願:「哎呀,菩薩呀,我們家裡人生病了……」,那個「要找工作啊」,這個「讓我生個兒子呀」……菩薩不能煩,他就得坐那,那就是他的活兒。我們就是做這個的,如果我們可以不做這個,那工人也可以不上班,你們也可以不上學了,就亂套了。

還有什麼問題?

營員:大和尚好!我想問的是您剛才說佛學的語言和哲學的語言有些是相似的,我聽百家講壇的老師講過,唐玄奘法師從那爛陀寺把經書取回來以後,開了大道場,請我國各地高僧一塊兒翻譯。我想問的是在他們翻譯的時候,會不會沒把它們譯過來,然後用咱們中國的哲學的辭彙翻譯呀?

明海大和尚:經書翻譯是一個很嚴肅的事。在中國佛教史上翻譯經書的都是高僧大德。不僅有語文素養精通語言,而且自己有體驗,有真修實證。而且翻譯的程式非常之嚴謹,而且不是單個人,它是一個團隊,反覆校對,我不敢說它百分之百的一點不會流失,但是在這種轉述中這種流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第二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像明契坐在這兒,你沖她笑一下,你現在想跟她說:「我想喝杯水。」你需要翻譯,可是你沖她笑一下,還需要人翻譯嗎?你想想這是個什麼問題呀?因為你們在學校把這個語言太當事了,人和人之間最重要是心哪,要心的契合。你們有沒有發現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你們有沒有發現有個奇蹟,就是說美國人和中國人見面,不會因為美國人笑我們把他認為是哭;或者這箇中國人很發愁,給美國人看,他們說這中國人真高興。需要翻譯一下:「他很發愁,不是高興。」需要嗎?很奇怪呀,不需要。不管你是哪國人,當你很高興的時候,總有其他民族的人知道你是在高興,不會把你當成你是在傷心。

現在我們就講到我們的正題了——三皈五戒。要成為一個佛教徒,要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個師父的主持下,經過一個三皈依儀式以後,你就是最規範的佛教徒。我們也知道有不規範的,但是最規範的就是在一個師父的主持下,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實際上,三皈依是我們在內心深處所發生的。因此,內心深處要發生三皈依,很顯然,在一個儀式中並不能完成,但是這個儀式是個啟動,是個啟動儀式。三皈依是要把我們的心完全跟佛法僧發生連線,也可以說是把我們融入到佛法僧中,因此那實際上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修行的歷程。

佛教的三大要素就是佛法僧三寶,三皈依是皈依了三寶。從內心深處把我們交給它,讓我們和它發生連線。皈依這個詞,顧名思義,皈是回來,回歸,依是依靠。回歸的反面是流浪,所以皈依其實是找到精神家園,對吧?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人就是沒有皈依處的人。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皈依處的,都有自己的家園。不過很多皈依處他並沒有認真的思考,他所皈依的東西並不真實。

什麼是我們的皈依處呢?你們諸位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求人不靈,可這個很可惜,可能你們很多人都沒有體驗過,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求人不靈了,那時候你心裡想到的就是你的皈依處。你心裡想的是什麼呢?你本能的想起的是什麼,其實那就是你的皈依處。也許有的人說,我不相信人生會有那種情況,那我們只能說你的經驗太有限了,你的人生經驗太局限了。在一個人的人生路上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體驗到人的力量的有限,人的智慧型、智力的有限,你都會體驗到山窮水盡的那種感覺。其實有這種體驗,就提醒了我們,我們是需要一個更強大更超越的力量源泉,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當然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其實人生在順境中、在困境中都需要皈依處。在困境中我們需要向我們的皈依處呼救,從那裡得到力量,在順境中我們需要感恩我們的皈依處而消融我們的自我膨脹。一個人很順利、很成功的時候,他有一個危險就是自我膨脹,而自我膨脹終會使他走向失敗。有皈依處的人,他所有的成功都歸於那皈依處的加持和力量,就不會自我膨脹,只會讓你得到提升。這就是有信仰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所以皈依三寶,其實我們就能得到了一個人生的動力源泉。

第二個意義,皈依三寶我認為是我們人生最快捷的學習。我們人活在世界上要學很多的東西,我們學習的方式通過上學、通過讀書,其實通過信仰三寶是一個最快捷的。這種學習我比喻什麼呢?我比喻就像一個人接收了父母的一筆遺產,剩下來只是怎麼管理怎麼使用好這筆遺產。這比你自己用一百元、一千元做本錢一點點去掙錢那不是要來得快捷嗎?所以大家要注意到,整個佛教是一個智慧的載體,它傳承了幾千年以前人類最高深的智慧。我們知道書本是智慧的載體,學校是智慧的傳播機構,我們可曾知道寺院、經書、佛教信仰這種智慧載體呢?通過這種智慧載體,我們把我們的生命快速地和一個智慧的系統發生了連線——上網,或者說你把一套軟體端過來。你說我不要裝這個軟體,我要自己編程,那你編吧,你可能還沒有編完,就暈倒了,死掉了。現在就有現成的軟體公司,你一裝就可以用了。大家就可以想像到裝這個軟體直接就用,還有的人在這裡摸索,一邊在用,又搞錯了,然後刪掉,重新弄……很痲煩。比喻什麼呢?比喻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變得單純和清晰,避免很多彎路。因為這套信仰很明確的告訴了他人生的方向,生活的選擇,行為的方式,如果他自己以自己的實踐和經歷去體驗,去摸索,去失敗,又去修改的話,那就很艱難,而且人生的很多資源是不可重複的。大家知道吧?很多資源不可重複啊!有時候你失去了,你沒有辦法回到原點。所以三皈依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清晰,變得單純,節省了很多資源。前面講了,有皈依處的人有力量,有皈依處的人有信心,有皈依處的人,他的人生清晰明確。

那麼皈依也相當於一棵樹回到森林,單獨的一棵樹暴風雨來的時候,有時候會折斷,只有在森林中你才有屏障。可能在我們社會的人群中,你們皈依也許你會擔心我是少數,因為來皈依的不多啊,但是要在一個最廣大的時間、空間,佛教所講的法界中來看呢,皈依的人倒是多數。十方三世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你的身邊看得見看不見有很多的修行人,很多佛教徒其實都是你的同行者。你不要認為你很孤獨,回到學校班上的人都另眼相看,你不要害怕。其實皈依意味著你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超越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佛菩薩是我們的父母,佛法是我們的家產,無數的修行人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它意味著你進入了一個新的家。所以這也比喻說,皈依是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很容易乾涸,回到大海它就找到了永生。沒有皈依處的人真的很可憐,因為你們現在諸位青春年少,你們體驗不到,我們生命的真相有生、有老、有病還有死。你們現在看到很多都是正面的,其實有正面也有負面,有成功也有失敗啊!有青春年少也有衰老多病啊!所以我曾經多次地去觀察那些年老或者年少得絕症的人,在那時候我會體驗到一個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一個信仰具有多大的價值。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許多真相,這種真相往往都是我們的文化特別是現在的時尚文化要把我們的眼睛蒙住,不讓我們看到。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全部是貌若天人的男男女女,你們在廣告片上看到的全部是物質很繁榮、很豐盛、很方便快捷的生活,你在時尚的觀念中所接觸到的都是成功、是掌聲、是鮮花、是財富的占有、是權力的獲得。這恰恰是時尚文化的欺騙性,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我們沒有看到的,有很多人生下來身體有殘疾,被社會遺棄;有很多人有病在身無錢治療;也有很多人從小孤苦伶仃;也有很多人身患絕症;也有很多人在失敗和失意中;也有很多人思想苦悶,去自殺。我這裡並不是在渲染人生的灰色面,而是希望你們諸位能夠明白,因為我們接受生命的時候,生命就有這一部分。我們不願意看,我們說我們不看,就跟有的人從廁所過,把鼻子捂住,但是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人生應該有的,我們早晚都得面對它。

三皈依給我們提供力量,給我們信心,也提供方法。三皈依的三個對象內涵很豐富。第一是佛,佛是覺悟的人,佛的覺悟是普遍、圓滿、平等。有的同學問我,佛是真實存在的嗎?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普通的人一樣,有出生,也有老,然後有死。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這個智慧生命,佛教通常稱它叫法身,就是宇宙的法則,不增不減;法呢,是釋迦牟尼佛講出來的宇宙人生的規律、修行的方法和道路;僧是個團隊,僧也是個外來語,叫和合眾,是出家、持戒、修行的和合眾,注意,我們所皈依的僧,這裡主要指聖賢僧。因此剛才我解釋說我們穿著袈裟受戒,我們就是象徵著這個僧團,它是個團隊,僧不是某一個人,因此信眾給我磕頭,我不會認為他是磕頭給我一個人,我起碼給你講,他是磕頭給我所代表的這個團隊,可以這麼去想。

佛法僧三寶大概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外在的事相層面,釋迦牟尼佛時代,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他講的法是法寶,他座下的阿羅漢弟子是僧寶。釋迦牟尼佛去世以後的今天,佛像代表了佛寶,注意,佛像是個符號,但是它代表了佛寶;佛經代表了法寶;出家持戒的僧團代表了僧寶,這叫住持三寶。這都屬於外在的事相。

現在的人通常會懷疑,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外在的東西呀?注意,在佛教這裡講的很清楚,皈依外在三寶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真正地導入到我們自心本具的佛法僧三寶,自心本具的——我們心性中本有的佛性是佛寶;宇宙萬法的規律本來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生命具足這一切,這是法寶;僧是什麼呢?僧象徵我們生命的一種和諧,這種和諧也是我們本具的。所以皈依外在三寶的目的,是在於讓我們回歸到本自具足的自性三寶。在《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講過,「要以自為洲渚」,這是比喻在海上的島——洲渚,「要以自為洲渚,莫以他為洲渚」。我們最終要回歸到自己,但是當你回歸到自己這個「自己」,一定是智慧開發出來了,一個獨立的成熟的人格,而不是充滿苦惱的這麼一個人格。這是三寶的含義。

皈依以後,要注意下面我講的幾點:

第一,皈依三寶以後,不要再皈依其他的神明,這個意思是說在信仰的路上要專一。你不可能一個時間走兩條路,你在一條路要堅持走,這裡並沒有要否定其他宗教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對其他的宗教不要說它好,也不要說它壞。因為說它壞是不好的,說它好,沒有說到點上,他也會不高興。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平等。這是佛教對待其他宗教的態度。在宗教的修持上,你要在這條路上堅持地走,當你走到某一境界,你自然知道路和路之間是什麼關係,哪一條路好,哪一條路差些,這個自己會知道,這不是個理論問題,是個實踐問題。

第二,皈依以後,要懂得保護自己內心三皈依的神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不要用語言和行為褻瀆傷害佛法僧,不要有。周圍的人如果有,你有能力有影響力,能制止你去制止,沒有影響力制止,你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中立,不要隨聲附和。比如在文革中,有人拆佛像,你沒有能力制止,你可以在旁邊站著,消極地不合作。或者人家讓你寫篇文章批判佛經,你可以不寫。這個意思是什麼呢?這個意思是你要保護你心中有一個神聖的角落。其實佛法僧他不在乎,你罵他,你傷害他,他也不會生氣,他是不會受傷害的。但是我們這麼做的時候,傷害了我們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被傷害的時候,我們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皈依以後,我們要按佛的教導去做人做事,我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佛所倡導的智慧。然後以佛的方式,為世界為社會增加一種祥和,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你皈依以後,不要停留在信上,還要學習,要解,要學習佛經,不斷地以佛的理念,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學會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自己生活的遭遇,去指導自己人生的道路。這是皈依以後要注意的。

關於三皈依,通常會有下面幾種誤解,我一一做解釋。第一種是說我信就好,學就好,幹嘛非要參加儀式皈依呢?當然你信和學比不信不學要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出家人,在一個出家人主持下通過一個儀式,把你的信,你的心,表達出來是需要的。這種表達,剛才講了實際上是一個啟動,一個啟動儀式,它也是一種承諾。在我們的生命長河中,是一個事件,它也是有力量的。它使你未來在這條路上走更加有信心,更加堅定。當然也有的法師這樣來打比喻,說你如果沒有參加三皈依,就有點像大學的旁聽生,你雖然是學,但是最後拿不到畢業證。你介紹說我是北大畢業的,不大對,你只能說我是北大的旁聽生,就有這麼點的差別。我覺得這個比喻也還可以,既然你有機會,何不登記註冊,領到學生證,最後拿畢業證呢?知識分子往往會有這種想法「幹嘛非要……」「我自己……」,甚至還有人說,我要把好幾個宗教的優點我把它搞到一起,我不是更厲害了!這好像是看金庸的小說看多了,裡面有練武功的人,這個派、那個派……最後,哇!第一!其實你皈依的是你自己,這就意味著你皈依的是你自己,「我把這個派、那個派,那個派……」是誰呀,是你嘛!這不是皈依你自己呀!這恰恰不是皈依,這個也是知識分子的一個妄想。他說我是把好多的長處搞到一起呀,你認為那是長處,只能說那是你皈依你自己,這是一個誤區啊。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有的人把皈依當成是出家。我想你們不會有這種誤解,有的說是遁入空門啊。皈依也不是加入一個組織,注意啊,沒有任何組織上的約束,沒有任何人身上的約束,說「你每天必須要到柏林禪寺來一次」,「你每天必須到我門前來報個到」。不是的,皈依是心靈上的,通過儀式表達出來而已。然後你們各奔東西,天涯海角。但是別忘記你的三皈依,讓它真正成為你生命中的動力系統,成為你信心的源泉,慢慢地由它得到智慧,這才重要。

然後再有機會,人家讓你填表,「信仰」這一欄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寫:佛教。據說在西方,信仰——你填「沒有」,你找工作都難。因為有信仰的人,他的道德有基礎,頭上總有一個東西管著他。因為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有死角,你到一個公司打工,你管財務,公司所有的財務制度其實都有死角的,一動腦筋,你總能鑽它的空子。但是對於有信仰的人呢?他頭上有佛,頭上有上帝管著他,這樣人家就放心。

那天上午李焯芬校長講得很好,現在在歐洲,學佛是很酷的事。去年我到德國,我接觸的都是德國人,跟他們一起打坐。那些學佛打坐的人都是藝術家、心理學家、醫生、精神分析師,都是這些人,都是社會上很主流的,很時尚,他們覺得很有用。在跟他們打坐的時候也有小參,每天都有小參,小參就是他們單獨來找我。因為他們是外國人,剛開始在我面前坐下來,我還把他當外國人,時間一長,我都忘記了他是什麼人了,心心相印,無障礙,因為面臨的問題都很接近。有一個學禪的神父,他小參的時候,跟我說,我現在最大的苦惱就是找我的人太多,特別忙,我沒有時間自己打坐修行。我聽了以後哈哈大笑,然後我說,我的問題跟你一樣,挺有意思的。然後我就勸他,「多多保重吧!」他很忙,很多人找他,恰恰跟我一樣,被很多人找。有很多人跟他倒苦水,倒垃圾,他要消化,要處理。

這是信仰,剛才我打的比喻,我們在人生路上總會產生一些垃圾,這些垃圾有時候倒出去了會污染環境,污染別人,你要是能在自己的心裡把它消化掉,轉化掉該多好呢!所以信仰就相當於垃圾處理廠,當煩惱生起的時候,我們自己消化它,不把它傳遞給第二個人。未來某一天,你們做了某一個單位的領導,做了一個公司的老闆,做了一個單位的負責人的時候,所有那個單位的人的心理垃圾他們也會倒向你,然後你得有強大的垃圾處理廠,都把它變廢為寶,這樣多好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規律,就是我們終於找到倒垃圾的地方。我們的生活是這樣,我們的心理上是不是這樣呢?完全是這樣的。真的,其實從一生下來就這樣,你情緒和心理上都有垃圾你要往周圍倒的,往往我們就把這些垃圾傳播出去了。傳播久了,就變成病毒了,然後給環境造成污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信仰、三皈依是個垃圾處理廠,變廢為寶,可以轉化我們的心理垃圾,有利於我們的心理環保,有利於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清淨。這是關於三皈依,非常羅嗦的講了這麼多。

關於五戒,是不是我也跟你們講一講,講講以後我們再說這個儀式。佛教,剛剛我說了它非常民主,我們讀佛經,可以在那裡還原釋迦牟尼佛的人格。我是這麼學佛的,我讀佛經不光是看佛說了什麼,我是努力的還原佛的人格特徵,然後我就模仿。你看他對信徒討論問題都是這樣的呀,討論問題,他有時候會說,你覺得這樣對嗎?你認為這樣可以嗎?佛的教育方式不是領導型的,是開放式的,商量的語氣,所以在佛教這裡,佛教育人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說有一個女人,她的兒子死了,很小,她捨不得埋掉他,精神快失常了,她又不能接受。後來她去找佛,讓佛把她的兒子救活,你們說佛會怎麼反應啊?佛並沒有說把手放在小孩頭上摸摸摸……後來活了,沒有。佛說,你到村子裡去挨家挨戶去找一家他們家沒有死過人的,到他那裡去討點芥末回來我就有辦法。後來這個女人就抱著兒子的屍體挨家挨戶去問,說你家死過人嗎?人家說最近沒有,但以前死過,再問下一戶:「你家死過人嗎?」說:「死過。」她問了一遍,這個村子裡沒有哪一家沒有死過人。她就明白了死亡是生命本來應該有的,有的人老年死,有的人從小死,有的人生病死,有的人壽終正寢。明白了她就回到佛那裡,說我明白了。佛的教育就是這樣,他沒有說從上到下,簡單地處理,沒有。因此說三皈依是自覺自愿的,受五戒也是自覺自愿的,不勉強。而且五戒可以全部受,可以部分受,可以受一條、兩條、三條、四條,你們看這是多麼民主啊,非常民主!

五戒的內容,簡單地講,第一條不殺生,佛教的戒律非常嚴謹,就像行為科學,它可以分析,今天沒有時間展開講。比如不殺生,它會在行為環節上,做一種細的解剖,什麼是不殺生啊?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殺生,第一所面對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為有的時候面對的不知道是人,搞錯了;第三就是有殺心,希望他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斷了。就是要這五個條件都具備,就是殺人,這是殺生的根本。

這五個條件有時候會有變化,比如面對的不是人是動物呢,那就輕了。在戒律裡面叫做可悔,就輕。假如面對的是人,我以為是木頭呢,用刀砍了一下,這叫誤殺,這不構成殺生。我面對的是人,我沒有殺心,比如醫院的外科醫生,知道這是人,然後還用了工具——(手術)刀啊,然後死了,他也知道是人,就是沒有殺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結果沒辦法,那也不構成。首要是不殺人,其次是不殺害動物,愛護生命,培養慈悲心。

第二不偷盜,首先偷盜面對的是財物,有主人的東西;第二個知道它有主人;第三個有盜心,這一點很重要;第四個讓這個東西發生位移,位移是現在的詞,在戒律裡面是「離本處」,離開它原來的地方了。你說拿了別人的東西但沒拿回家,在路上扔了,但是離開原位了,也算。還有人說我偷了,還到寺院裡供養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讓它離開了原來的地方,你幹什麼不管,你說我是要做慈善,這個也不管,你還是偷。所以戒律非常嚴謹,非常有意思。可惜你們不能出家,你們要出家了,研究這個戒律非常有意思。現在說有主人的東西指什麼?錢財啊,有價值的杯子,像衣服這些都是。當然現在社會上有新情況,當然電腦上的數據、密碼,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冠名權,或者是一個產品的商標,都算。注意,在盜戒裡面涉及到物的價值,物的價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什麼呢?當這個物的價值達到了國家的司法過問的價值就構成了嚴重的盜,比這個少的,那就是輕的。依照現在的法律規定,如果你偷東西達到了八百元,警察會來抓你。八百元以下,就是輕的,達到八百元,那就是重的,構成了根本的盜戒。不過盜的情況還有更複雜的,戒律裡面也有討論。有的人說我在美國不值八百元,拿到中國就值八百元了,就按美國的價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說,我要把八百元分八次偷呢?全部是戒律裡面討論的問題,挺搞笑的吧。八百元八個人去偷呢?八個人都去偷,每個人都犯盜。不會把這個盜分成八分,最後平分了,就變輕了。

大家注意,在殺的戒律裡面,自殺也屬於犯殺戒,安樂死屬於犯殺戒,所以要注意,特別是對父母,千萬不要施行安樂死,這個是誤區。盜裡面,包括盜財物,還包括盜人,比如拐賣婦女兒童,比如盜牲口,也是。

盜的形態非常之多,比如說一塊地,地我拿不走吧,但是我把地標移動了,這也是發生位移,也是盜;如果說我詐欺你,我跟你簽協定,東西那沒有移動啊,在簽協定的那一剎那,簽下來那就構成了盜;還有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水上放了個東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盜;還有的是你們同屋有個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偷了,馬上主人到了,又沒敢偷,後來你把他衣服弄了個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盜;但是你們在一個屋裡面,關係很好,你把東西拿去用了沒打招呼,算不算盜呢?也不算,作親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師父跟徒弟,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覺得關係很好——親厚想;還有的是關係很親密,很厚道,還有的是他的東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還給他,暫用一下,這個也不算;還有的是我以為是別人丟的呢,我以為是被人不要的呢,作糞掃想,糞,垃圾就是糞,這都不算。這是第二條不偷盜。

第三個不邪淫。邪淫是指身體在性關係上的一種秩序。凡是和沒有婚配關係的人發生兩性關係就是邪淫。所以有的人說談戀愛,親吻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現代社會中我發現沒有結婚就住到一起,這是個不好的習慣,是個不很健康的習慣。邪淫這一條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犯這一條,遵守好這一條,會讓你的家庭生活穩定、清淨,會減少很多痲煩。這個性關係紊亂,從社會學來講,會對社會秩序造成很大的衝擊。很多青少年犯罪跟這個也有關係,跟家庭、父母這方面無序有關;對個人來說,它也會影響個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成就。人一生的個人成就打個比方講有一種勢能,一種動能,一種儲蓄的能量,然後把它落實到事業上,社會地位啊,名譽啊等等。一個人如果在兩性關係上混亂的話,就把那種人生的勢能瀉掉了,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本書叫《壽康寶鑑》,你們可以去看看。這個往往是現代人不理解的。認為就是生理的一個活動怎麼就那麼嚴重啊?這裡有個故事,說過去有個人到京城去考官,他在路上的時候要住店,住上店之後就到街上去逛,街上有相面的,他過去一看,相面的說你能考上狀元啊。後來回到酒店裡,有一個女孩子,他就調戲那個女孩子,再後來上街,又碰見那個看相的,那人說:這回完了,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這下狀元考不上了。這事很奇怪,就是這麼一件事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當然也有許多有成就的人由於在這一點上非常有原則,而獲得成就。因此現代的人要深深體會這一點,《壽康寶鑑》這本書好像流通處就有,希望你們買來看一下。

未來如果你們成家結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闆,他很有成就啊,他有錢之後心就花了,瞧不起原來的老婆了,然後就離婚了。很多人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後,他的事業突然就垮掉了,很奇怪。確實,其實一個人成就是多種因緣和合而成的,有的人認識不到,忘乎所以。所以這第三條戒,我覺得很重要,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你想你未來的家庭生活穩定幸福,你認真地持這條戒。

第四條叫不妄語。不妄語這條戒最嚴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誠實。比如說我沒有神通說我有神通。我不是聖人說我是聖人,佛教很重視這個,這叫大妄語。其實這相當於什麼呢?這相當於現在社會所討論的在信仰上誤導別人,這個罪很大,像李洪志這樣的,他說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啊。就是這些,佛教很重視這些。我曾經也有疑問,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呀?你說為了錢財,為了名譽去騙別人比這個修行上的誠實還輕一點,我也不理解。後來我也體會,因為在修行上不誠實,對別人造成誤導,它會葬送別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憐,他們自焚,他們自殺,在社會上跟周圍的人群不和諧,他們精神封閉,心的封閉。我們就懂了,哇,在信仰上誤導別人多麼嚴重。大妄語就是這個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語了。

第五,不飲酒,包括不吸毒。因為酒精和毒品傷害我們的理智。在我們的理智受到傷害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犯更大的錯誤,殺盜淫妄都可能做。

在這五條戒裡面,不飲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擋的遮,什麼意思呢?飲酒這個行為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由於它傷害了我們的理智以後,會讓其他的錯誤有條件表現出來,做出來,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條戒叫性戒,意思是這四條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錯。因此,性戒要嚴重一點,這就是五戒的簡單內容。

關於五戒,我們現在的人會有什麼誤解?

第一個誤解,把戒律等同於宗教的禁忌。說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懲罰,那叫禁忌,不對,這不是禁忌。五戒簡單地講,它是五條行為規範。注意,是行為規範,只說行為,包括語言。第二個,有的人認為戒律讓我們不自由。相反,戒律給我們自由。為什麼給我們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車道的指示線,路邊還有欄桿。所以,有戒律的保護,我們在這個規範之內自由行駛。如果你不理解這個規範,想幹什麼幹什麼,恰恰就不自由,因為你的行為失去自由。我曾經打過比方,我們像開車在鄉間小路走,鄉間小路規矩多嗎?沒什麼規矩,沒有說「限速」,也沒有說「靠右行」,也沒有說「不許掉頭,單行道」,鄉間小道沒有那麼多規矩。

但是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說規矩多嗎?「快車道」「不許掉頭」「這裡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條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嘍,你在鄉間小路你走快試試看!所以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人生的路也是一樣的,有道德規範,有戒律的幫助,我們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文殊閣那邊有個互動專欄,那個專欄上有句話是我寫的。因為有一個營員在上面寫的:「怎樣做一個好的俗人。」就是說,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個好的俗人,這問題問得很好。後來我就在上面寫了一句話,我說:「在持好五戒的基礎上,盡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說,在五戒的保護下,你就盡情的享受人生。他還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標來說的。你要唱歌就盡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痲煩,你可以理直氣壯。有痲煩降臨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氣「憑什麼!」假如說你犯了的話,你心就虛了,不怪別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給我們自由。

戒律實際上,在佛教里講,它叫「學處」,它是個訓練方法,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個行為訓練、它是一種修行。持戒的人會經常觀照自己的行為,觀察環境,這種環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殺生啊,這個環境會不會讓我說假話呀,會不會讓我也偷東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觀照力會很強,他的定力會增加。在持戒的過程中,興許他也會犯,有小小的違犯,然後他不斷地糾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個老師,讓你不斷地修正自己,調整自己。在調整的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地反觀,所以《論語》裡面,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有自省的精神,這就是一種修為。我們說每天晚上我們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裡,光晚上自省是不夠的——白天已經把這個事辦了,晚上還自省,那你就只有後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觀照自己。有的人也許說,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觀照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在剛開始也許有點勉強,一旦把觀照的能力開發出來,你就會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會犯規矩。所以這就恰恰如同一個舞劍的人,很鋒利的劍在他手上,唰、唰、唰,讓我們看了這真危險,沒事,在他那裡沒有任何問題。

戒律呢,剛才講,戒律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訓練班,戒律還是我們的鎧甲,鎧甲呀,就是上陣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鎧甲保護自己。其實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們經常會面對很多誘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環境,很多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讓我們不能把持,然後迷失在那裡。戒律保護了我們,你們現在在學校,還是蠻安全的。當你們走向社會,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幫吸毒的人呢?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幫喜歡偷東西的人呢?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習慣的人呢?我們往往迷失自己總是從小事開始的。當你一向以來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會遠離,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感覺,在事情萌動的時候,你的感覺就很不對,你就會遠離他們,也就保護了你啊!其實,這個世界充滿了陷阱,在那燈紅酒綠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燈紅酒綠之中有很多鬼呀。我們今天講的鬼,你以為鬼是什麼?鬼是青面獠牙的嗎?鬼就在那賭場上,鬼就在有些娛樂場所裡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陰謀的謀劃之中。所以戒律會讓我們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會讓我們形成一種清淨的氛圍,這種氛圍自然就讓我們總是跟清淨的人往來,我們周圍的人都是清淨的人,都是善人,我們就會感應。一旦你學佛,你就會感應學佛的人,很多學佛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皈依以後怎麼到處都碰見學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實你想想,都在,你沒發現而已。這個是關於戒律的認識,那麼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時候,五條戒。我說「能持否」,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一條,你就不說話。你願意接受,你就說「能持」,不願意接受,你不表態。很簡單。注意,你不接受,不等於說你可以犯喔。不等於說,師父讓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你接受了那一條,比如說不殺生,當你不殺生的時候,你就不僅僅簡單是一個不殺生的正人君子,你還是一個遵守了釋迦牟尼佛不殺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這個不殺生的這種狀態,多了一層意義,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殺生,你只是一個世間的一個不殺生的善人,還沒有一個佛教修持上的意義。當然反過來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殺生的戒,你還去殺生呢,那就多了一層意義了,你違背了你的諾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對自己要求要嚴一點。不過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認為說,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會有犯的,一定會有反反覆覆地矯正,不斷地矯正,不斷地觀照自己,調整自己的過程。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們介紹的三皈五戒。

下面就是皈依儀式了,再給幾分鐘提問題。

營員:感謝大和尚智慧幽默的講授,我有一個問題,既然佛陀是生命的大覺悟者,已經成佛,又是大醫王,那為什麼佛陀只活了八十多年就也去了呢?他為什麼不會一直活到現在?我們任何人想只要去找佛陀開示,搭一班航班就可以直接去印度找他了,那多好。謝謝大和尚開示。

明海大和尚:哎呀,我也是這麼想的。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上來,他要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則、規律,所以他受胎來人間。所以受胎之身嘛,如同你我一樣,所以我相信,佛現在要在我們身邊,我們握他的手,也是跟我們的手一樣是熱的,不會奇奇怪怪的。假如是奇怪的話,我們就沒信心了,我們覺得哎呀佛是天生的,看起來跟咱們不一樣,本來就不一樣,我們就沒希望了。他跟我們完全一樣,既然跟我們一樣了,那麼他在這個世界就有衰老啊,最後示現生病啊,最後離開我們啊。但是佛陀為什麼離開我們,我們說佛陀有很大的智慧,他是不是可以多呆一點時間,哪怕再多呆個一兩千年,起碼呆到現在讓我們大家看到。我相信這種疑問不光是你我有,過去的人也有。所以在《妙法蓮華經》——佛早知道你會有這個疑問,在《妙法蓮華經》裡面,有一品叫《如來壽量品》,這一品經就回答這個問題。說佛陀為什麼他要示現去世呢?在這個經里講啊,佛陀告訴我們:其實啊,我的智慧生命是沒有生沒有滅的,一直都在那裡。但是為什麼要這樣來示現呢?它是對眾生啊,打一個比喻,就像一個父親,一個慈愛的父親,他有很多子女。這些子女有一天都生病了。生病了以後呢,慈愛的父親就做了一種藥給子女吃。說:你們吃吧,吃了你們的病就好了。因為這個父親太慈愛了,所以這些子女就不想吃,有一頓沒一頓的,他們想:哎呀,反正我這個爸爸在嘛,不在乎,他不在乎。後來呢,這個慈愛的父親就想了個辦法,他就說:你們現在家呆著吧,我出去了。那麼這個慈愛的父親就出門了,出門以後呢,他就不回家了,不回家以後,就托人告訴這些子女,說你的父親出門了,不會再回來了。這些子女一看,哎呀,愛我們的父親不在了,這個藥我們要趕緊吃啊。這比喻什麼呢,比喻眾生,如果佛陀繼續在世界上住世的話,眾生就會想,哎呀,反正有佛在嘛,他又不努力了,他就不會精進地修行學習。所以佛陀呢,他也遵循這個世間的法則,他也示現了無常,他沒有違背這個法則。那麼在我們面前演示了無常的法則,同時讓眾生都知道佛法的珍貴。佛,難遭難遇,對佛生起稀有難遇的心。在《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裡面是這麼講的。當然佛陀去世,這是一件大事,這件事情呢,也與眾生的福報有關。佛陀去世以前,他曾經講過,他說:應該我度的人,我已經都度了,還沒有得度的人,我已經讓他們種下未來的時空中得度的因緣。我所做的一切,都做完了。那麼在佛陀去世前的一個月,阿難尊者是經常跟著他的,佛陀暗示了一下,說:「阿難啊,一個月以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阿難尊者按照道理來講,他應該懇切地代表我們眾生,包括你我在內,說佛啊,您別啊,您不要,您在這個世間多住一段時間吧。但是在佛經里記載說,在那個時候,當阿難聽到佛陀這句話的時候,有點像我們生活中講的,他鬼迷了心竅,他啥也沒說。佛陀又說了一句:「一個月以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那阿難又什麼都沒說,他其實應該說,哎呀您不要,您……哎,佛就不會這樣了。說佛陀的一切作為啊,他要應眾生的請求,結果阿難沒有說,鬼迷心竅,就在那一剎那,因為阿難並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佛陀第三遍又說,阿難還是發蒙。乃至於後來佛陀去世以後,僧團里有很多人批評阿難,說佛那麼講,你為什麼不代表我們請他多住世啊?在批評阿難。這就是說佛陀去世是一種因緣,這是個事件,這個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我們這個世界共同的福報。就說這麼好的老師啊,咱們沒有這個福分碰到,沒有這個福分碰到這樣好的老師了,跟這個有關係。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營員:我想問大和尚兩個問題,關於宗教信仰的改變問題,以前我哥哥信仰基督教,像剛才您說的一樣,走著走著就走到這兒來了。自己想的比較透徹了,希望得到大和尚的加持。

明海大和尚:以前參加基督教的。我們大家可以做這樣的試想,中國兩千多年來,中國有三個主要文化,儒釋道,中國的佛教徒把這個問題處理得很好,很多高僧大德很了解道家的文化,很了解儒家的文化,有時候還用儒家的文化來解釋佛教,用佛教來解釋儒家。所以皈依,是以一個為主交給他,其他的你也沒有必要否定啊,甚至可能還開闊你的眼界呢。所以,你有了主心骨以後,其他的倒是更容易了。你更容易用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不要把它對立。

這就有個問題,儒釋道這三教的和諧相處,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觀。那麼現在我們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佛教怎樣和西方世界和平共處。我相信,佛教徒在這方面需要學習,基督教徒更需要學習。實際上我有很多原來信基督後來信佛的朋友。

營員:如果圖書館借來一本書,然後影印來用,算不算偷盜?

明海大和尚:那沒關係,影印書沒事。軟體,美國向中國抗議,智慧產權,現在在信仰里不能說假話,怎麼中國人集體偷盜,這沒辦法。但是現在在不斷地改善,這裡面有一個遊戲規則,因為以前我們沒有智慧產權這件事,世界上沒有這個遊戲規則,所以我們大家也不懂得這個遊戲規則。所以我們中國人說的話也對,比如說我們的四大發明你們都用,那智慧產權你們得給我們多少錢哪,火藥,得多少錢哪!這話也是對的,從這兩者講的話,我們用有點盜的嫌疑,但是沒有想像的那麼恐怖。因為佛教有個原則,釋迦牟尼佛講,我的戒律,到一個地方,與國法、與習俗,跟它違背的時候,要取國法和習俗而不要取戒律,他是這個原則。

營員:阿彌陀佛,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在家居士持戒的時候是不是必須按照剛才講的那些戒律的基本規範來執行。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犯戒了需要怎麼補救。第三個是,我記得您說過,有了人身能堅持持戒,對於我們剛剛皈依的居士來說,我們應該注意什麼?謝謝師父!

明海大和尚:持戒是共同的,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持戒是共同的必修課。就像大學的必修課,不是選修課,因為它是保障,是基礎,就像房子的基礎一樣。

你的第二個問題,我們犯戒了可以發露懺悔,跟師父,或者跟身邊的同修。不過我教你一個訣竅,這個飲酒的戒,假如你不能持,你就不要受,假如你受了在某種情況下,可能要犯,在那個時候,你在喝之前,隨便對一個人,只要能聽懂你話的人說一句:「我以前受過不飲酒戒,現在我不想受了。」這就把你的戒舍掉了,舍掉就沒有那個問題,你還可以喝。這就是,戒律將給我們很多方便。

給你們推薦一位高僧大德,五台山有個寺院叫普壽寺,國內最大的女眾道場普壽寺,普壽寺的住持叫如瑞法師,我跟她還蠻熟悉的,她對戒律非常精通,她的寺院有六七百人,井井有條,非常莊嚴清淨。那麼你說如瑞法師對戒律這麼精通,她應該是很刻板的嘍,不是,她非常的開明,而且她做很大的事情,她做了很多的事業,這恰恰是因為她懂戒律,她才能做很大的事業。她不是說,哎呀,這個規矩,那個規矩,最後束手束腳,什麼也做不了了,恰恰相反,越有規矩越好放手做事,因為沒有危險啦,有安全感了。而且戒律裡面充滿了智慧,教給我們做人做事怎樣調和,怎麼找近道,怎樣繞道,很有意思。你學好了,將來做事你既能把事做成,同時又不犯規矩,大家都樂意接受。營員:我想請問大和尚,這種情況算不算犯戒:如果有的公司用買的發票,開給客戶,這樣可以少繳好多稅,然後用這些省下的錢做一些幫助小孩的事等等一些慈善事業……

明海大和尚:我剛才講過不管你幹什麼,它要不影響你的不偷盜戒的性質。偷稅漏稅屬於偷盜,不要偷稅漏稅,但是在中國的國情下,我希望你們做生意要好好研究稅法,然後善巧的避稅,因為你善巧的避稅,需要用你的智慧,必須要研究稅法,研究到比制定稅法的人還要懂稅法,那麼你就知道怎樣創造一些條件,合理合法的創造一些條件,讓你避稅,這個可以,但是不要去買假發票啊等等,這樣不好。

好,現在我們就舉行三皈五戒儀式,不參加的營員可以離開現場。

還有一點要說明一下,有些營員在別處參加過,再參加一次,也無妨的,你參加N次也無妨,當然想離開,也自願。把後面門打開,請離開的營員離開。

(三皈五戒儀式略)

好,恭喜你們,正式成為佛教徒,要感到歡喜,要充滿信心,受了戒不要怕,未來你們要多看佛教的書,去研究,去了解——當然在不影響工作學業的前提下。同時也儘可能的和一個學佛的圈子有點聯繫,就是說周邊也要有些學佛的同修啊,經常到寺院來呀,一個人不能孤立,一個人單幹不行的,普通的人單幹是不行的。有問題可以討論,可以請教,可以看看佛教網站,在百度上搜尋「柏林禪寺」四個字,也可以進入柏林禪寺的網站,有問題你們也可以到柏林禪寺來,你們要相信你們不是孤獨的,你不是一個人在走這條路,佛菩薩都在看著你走的。還有很多的佛教徒,這個地球上佛教徒起碼有好幾億啊,有資料說是四個億,當然不占多數,但是也不少,看得見看不見的很多的修行人都跟你們在一起,佛菩薩更是跟你們在一起,所以要有信心,要有一種堅持,遇到困難要往前走,往前走就有希望,越走路越寬,一個人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一個人的人生是自己活出來的,有人說自己沒有信心,最後自己會是什麼樣呢?這要靠你自己去活。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活出來的。給你們一個作業,就是回去每天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一千遍,一千遍要半個小時。念多久呢?念一個月,希望你們能完成,今天三皈五戒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