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1/2

第一講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義

述要義——佛法之總綱

諸位大德、諸位善知識:

我們今天非常榮幸的有這個因緣,在網路佛教聊天室裡面一起學習佛法!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對我們整個佛法的把握非常重要。講這樣的一部經典,我們要分開幾個段落來進行,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想在第一講當中,首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就是「述要義」,簡述一下本經的要點大義。

《八大人覺經》,在有些佛教藏經的版本裡面又叫做《佛說八大人覺經》,它是八種菩薩大人所覺悟的真理,覺悟到了最究竟的時候,就成佛了。因此,這也是八種能夠讓我們成為菩薩、成為佛的真理。在這八覺當中,前四覺是解脫道。解脫道是什麼道理呢?我們馬上會感覺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我們為什麼要勞碌奔波?我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很多要去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會有許許多多的煩惱和痛苦束縛著我們?

在佛法中有兩個系統,就是佛法的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道講說什麼內容呢?它主要是講述了我們每一個眾生的生命內在所含有的兩種力量。哪兩種力量?就是我們生命本身具備的絕對自由的力量——絕對自由,這個是解脫道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種力量就是我們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眾生內心當中,都具備的絕對自由和幸福的力量——絕對幸福,這個是菩薩道要解決的問題。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乃至我們眼前的、身邊的,我們能想得到的每一個眾生,他們真的自由嗎?真的幸福嗎?

我們就拿自由來說,諸位可以想一下:我們從一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親就會教育我,應該如何如何?稍微長大一點,我們進入學校,學校裡面的老師也會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如何?長大了,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上司領導之間,都會教育我們,甚至是命令我們應該如何如何?這樣時間長了之後,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生命也會有這樣的命令,你應該如何如何?!

請問諸位:你自由嗎?也許有些同修會說:我是心甘情願的。那麼如果你真正地捫心自問,你真的是心甘情願的嗎?也許你說完這句話之後,轉過頭去,你就會淚流滿面。為什麼?因為你並沒有真正獲得生命的絕對自由。

所以,佛法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告訴我們,生命本身具備這種完全自由的力量,可是被我們無始劫以來乃至我們今生的種種尺寸,種種價值觀念,種種貪嗔痴煩惱給破壞掉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自由。從外在的身體、世界,到內在的心靈、情感,無時無刻不在束縛之中。那麼《八大人覺經》的前四覺,就是全面地介紹了我們為什麼不自由?我們如何能獲得這種自由?

八覺當中的前四覺為解脫道,就是解說生命的絕對自由。它全部的目標呢?也就是我們第四覺的最後一句:「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這個五陰和十八界,譬如牢獄一樣,把我們的生命整個就束縛在一切色法(物質世界)和心法(精神世界)當中,只有出離牢獄才是真正的自由。那麼這個就是前四覺要介紹的內容。

後四覺就是菩薩道,剛才說了,菩薩道它講述的道理,就是開發我們生命的完美幸福,也就是絕對的幸福。它的整個趨向就是第八覺的最後一句:「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如此享受大樂,才是究竟圓滿的幸福。在這八覺當中,含攝了佛陀一代時教的全部精神,所以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實際上,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人類的文明是在發展了,人心的煩惱是不是因為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徹底的解決了呢?然而我們內心貪嗔痴從來就沒有因為物質的擁有而減少,只會貪得越多,還想得到的也就更多,心無厭足。

而在客觀的事實上看,我們正好是看錯了我們生命的現象,我們對生命有一個極大的誤會,對這個世界也有個極大的誤會,這種誤會就是在我們的觀念當中,佛法稱為見惑——知見上的錯誤;在我們的思想行為中,也存在一個極大的迷惑,佛法稱其為思惑——思想過程的錯誤。在理論上我們不能通達明了,稱為見惑;在事相上,具體的行為當中,我們不能圓融無礙,稱為思惑。所以在思想上總是煩煩惱惱,在事情上總是七顛八倒。

那麼,《八大人覺經》首先就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錯誤地認識了這個世界,我們從錯誤當中如何改正過來。如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所說的:從什麼地方摔倒,就要從什麼地方爬起來。這整部經典首先就是從人世間的疾苦著眼,它剖析了現實生命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種種事實的真相,因而使我們發起一種對生命的認真負責態度,激發一種富有探索真理的精神,這是《八大人覺經》最初就要指出來的。

因為我們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身心和環境,那我們就是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嘻嘻哈哈、婆婆媽媽、拖拖拉拉、唧唧喳喳,就這樣生活得七零八落。我們找不到一個讓自己真正滿意的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甚至可以說: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完全不了解,跟做夢沒有什麼區別。隨著自己的環境和自己的習慣去奔波,去勞累。奔波完了,勞累完了,自己呢?還不得自由。

佛法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看到了世間的痛苦,不但自己痛苦,而且人家也痛苦。修行實踐的過程當中它會出現種種貪慾、散亂等毛病習氣,都要逐漸開導調教才會有效果的,不可退卻,不可懷疑。選擇環境固然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在內心當中做功夫。這個佛法的修行我們不要誤會,不要以為佛法的修行是脫離世間的,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去才算是修行。

實際上佛法的修行很簡單,簡單到你要注意觀察你身邊的環境,你看到了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種種道理,把這種道理確定下來之後,使自己的內心產生一種豁然開朗而明亮的感覺,而自己的毛病習氣煩惱呢,做一個比較客觀合理的安排,不要勉強,不要造作,這樣就顯示出一種比較自由的力量。

那麼,《八大人覺經》的前四覺講述了,貪慾、散亂、懈怠等這些毛病如何來解決。它點到定慧等持、勇猛精進,必能解脫生死過患。從而獲得解脫道上的極果——證入涅槃。這是在前四覺所解說的。

其次,生命內心的貪、嗔、痴這三毒——貪慾、嗔恚、愚痴,從三毒入手,提出了菩薩修學的智慧、布施、慈悲等等,以此為核心而發起了一場激烈的生命改革,以利他為主的濟世精神,就是救濟和教化一切眾生。

我們都知道,佛法最重視的是智慧,六度當中智慧才是最根本的。那麼後面四覺的內容啊,就要讓我們獲得智慧,實踐上呢,從布施做起,菩薩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和四攝都是從布施開始,度眾生以慈悲為根本。

菩薩修行的方法,就是要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軸心的。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怎麼生起來?諸位在發了大乘的菩提心之後,你就明白了。因為發起了大乘菩提心,然後再從前面的四覺當中逐漸地修行,而獲得了解脫道上的極果。當自己的痛苦解脫了之後,就會發現,一切眾生都應該如此。也就是說,你會明白一切眾生,每一個生命都有絕對自由的力量,可是,我們舉眼望去,沉淪在苦海當中的眾生,有幾個能真正地能夠非常的自由呢?他們能否感受到內在的這種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呢?很少,幾乎沒有。所以啊,他一方面看到了每個眾生內在與佛完全相同,而且完全是自由的本體,所以他會以一種恭敬心,沒有任何的瞧不起,或者傲慢或者自卑,都沒有。不會偏袒一個人,有緣無緣都感覺到與諸佛菩薩完全等同一體的這樣一種心態下,然後還不惜一切生命、不惜一切代價,以自己的生活和物質來為眾生謀福利,希望大家能夠獲得這種生命的自由。即使大家獲得了這種生命的自由,他也不會居功為己,因為他內心早就看到了每個眾生本來就跟佛是一樣的。所以《金剛經》說:菩薩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修波羅蜜,度脫了六弊的痛苦,從而獲得了究竟的幸福!這就是整個大乘佛法菩薩道的精神和內涵。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解脫道而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三法印。所以在聽聞佛法時,一定要拿佛法的三法印來印證。證明這是否正確的解脫之法,是否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離開了一切無常、苦、空、不淨之後,你就可以證得涅槃寂靜。那麼這種涅槃寂靜的方法和手段,在任何大乘小乘經典當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認可。就象皇帝的玉璽一樣,如果沒有蓋玉璽,那就不是真聖旨。有了玉璽御印,那才是真正的聖旨。

例如我們一個說法,或者看一部經典,或者看一本論著,如果他說的法,不符合這三法印,那麼他就不是解脫道上的法,不是佛法解脫道的內容。我們這部《八大人覺經》前面的四覺就是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作為核心內容,可以說統攝了整個佛法解脫道的內容了。

再就菩薩道來說,智慧是六度之核心,所以《大智度論》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前面的五度,如果沒有般若為指導,不以大智慧作引導,那麼你修布施也好,修禪定也好,修忍辱、修精進也好,就象瞎子沒有眼睛一樣,盲修瞎練。同樣的布施,你背後的精神思想是什麼,那麼他獲得的結果就截然不同。這部《八大人覺經》裡面就專門提到「惟慧是業」,只有般若才是菩薩的最妙的身口意業(行為)。

我們的言語動作,乃至思維問題等一切行為,不以個人的權威為指導,也不以某一種言論為指導,而是以真正的大般若智慧為指導。那麼在大智慧的指導之下,我們怎麼獲得真正生命的幸福呢?還要以布施(菩薩布施)、持戒(梵行高遠)、忍辱(等念冤親)、精進(常行精進)、禪定(身心自在)等六度貫穿始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部經典裡面所講的法,所講的道理,既可以使我們獲得解脫,又能夠滿足我們的菩提大願。發菩提心,滿菩提願。

整部經典可以分開四個部分的內容。剛才說的前四覺是解脫道,後面四覺是菩薩道,分開兩個大段。在這兩個大段當中,每一個段又有兩種內容,所以說是四個部分的內容。那是哪四個部分呢?

1、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修無常苦空觀(出離心)。

2、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證二乘解脫道(了生死)。

3、看清他人的身心世界,修菩薩六度行(菩提心)。

4、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證大乘菩薩道(成佛道)。

第一部分,就是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修無常、苦空觀。我們學習《廣論》的同修就很清楚了,《廣論》的開始也要求我們能夠修習出離心。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諸位啊,怎麼來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呢?可以說如果你看不清我們的身心世界,沒有看清自己的身心世界,如何才能生起出離心呢?在前面的幾覺當中,他完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我們擁有的身體,我們擁有的這個生命,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看清楚了,然後我們才看見我們原來的、沒有學佛之前的,或者說我們現在已經所秉持的這樣一種狀況,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痛苦。所以第一點是修出離心。

第二部分,是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證二乘解脫道。你看清這個世界了,就象房間裡面有毒蛇,隨時可以咬我們,讓我們不得安寧。當我們把這個毒蛇趕出去之後,你才獲得了解脫。那麼解脫自己身心的煩惱怎麼解脫法?這個在前四覺當中也詳細地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在學的時候,就會一步一步地看清我們自己的問題,也就是說,通過佛陀的眼光來重新認識我們自己。認清了我們自己,你就能夠看到自己生命內在的最自由的那一點,了脫分段生死。生死對我們是不自由的,那麼你解脫身心煩惱之後,生死是來去自由的,這是在內容上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看清他人的身心世界——修菩薩六度行。後面的四覺中,每一覺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們來看、來觀察周圍的其它眾生或者其它人。因為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世界應該說是比較容易了解的,所以學佛修行的下手處,一定要在自己的心當中去下手。看清自己的身心然後再看到自己的世界。那麼當你獲得自己的解脫之後,同時也生起了同體大悲。因為你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和看到自己的世界,你就會發現,我既然是這樣的,別的眾生、別的生命也應該是這樣的。那麼應該是這樣的,到底是不是已經這樣呢?是真的就這樣呢?你還要觀察,這就是第三部分了。

看清他人的世界,這是修習六度萬行的一個契機,也就是說菩薩他以什麼境界來發菩提心的。《圓覺經》告訴我們:十方諸佛因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覺。就是因為看到眾生在受苦、在受累,那麼眾生在受苦受累菩薩於心不忍,你要真正看到眾生的痛苦,看到他痛苦的根本處,而且看到他痛苦的冤枉處。

很冤枉啊!我們這個世界,諸位現在在這個生活當中,我們自己就是演戲的人一樣,這個網路的虛擬,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這一點。比如說,看到這個聊天室裡面的名字,有38位朋友,每個名字就象是一個人,我們打到頁面上的字,大家看了就會產生一種意識分別,認為這是真實的。那麼諸位有沒有透過這個幻想的世界、虛擬的世界,看到背後真實的我?只有看到真實的我之後,你才發現,如果只在這個文字上去與人斤斤計較,那麼你的痛苦將會多得多,這種虛擬的痛苦,很冤枉的。

看清他人的世界,有益於了解整個生命的幸福。所以在第三部分裡面,看清他人世界,修習菩薩六度萬行,他的核心呢?就是六度一開頭的布施。

布施是布施什麼?諸位啊,一聽到布施也許就會覺得要給師父、給廟裡、給某一個人供養,不是這個意思。布施的含義,說得更確切一點,應該就是恭敬、供養。那又怎麼來供養呢?

我希望我們在座的同修,現在如果還在這聽的話,如果你的手還在拿著滑鼠,到處看其它的網頁,那現在就不要看,現在你真正地放下身心的忙忙碌碌、思維觀察、種種分別考慮,現在全部把它放下來,靜靜地,就坐在這裡,就象真實地坐在課堂裡面聽課一樣,可以把手放到膝蓋上。

做這樣的一次想法:修習布施如何修習?放下之後,把自己所處的環境認識一下。比如說你現在坐在電腦前面,你是帶的耳機還是沒有帶耳機,你所坐的姿勢是不是很端正,或者是靠著,或者是翹著二郎腿,你的手放在什麼地方,對自己所處的身心認識清楚,體會一下。喔!現在我是這樣的,很清楚了。

清楚之後呢,再想到把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世界,以及自己的想法,全部供養給十方三寶。十方三寶不是某一尊佛,是無量無邊的佛,也是無盡的世界和虛空,佛是不可思議的。那麼諸位呢,就把你現在的身心和世界全部供養出去了,供養給佛了——給十方諸佛了。

現在如果你有煩惱,你把煩惱一起供養,如果你有思想,把思想也一起供養,如果你有想法,把想法供養;如果你在吃,把吃的也供養,一切物質,一切精神,內至身心,外至世界,無不是完美清淨的全部供養。現在可以這樣觀想一下,必須自己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這樣一來,你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供養出去之後,諸位還是很清楚地聽到我講話。誰在聽你講話呢?誰在聽法師說法呢?沒有你,因為你已經供養出去了,在聽的這個已經不是你,這樣也許你馬上會感受到一種無我的快樂。

所以,看清楚他人的世界,修習六度,這個菩提心怎麼生起來的?當你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供養出去之後,你會有一種徹底灑脫的感覺,這種徹底灑脫就是與十方三寶相應。這個時候,如果諸位再打開你的滑鼠,再站起來或者移動身體,你會覺得跟原來不一樣。

因為原來的自己啊,你始終把你這個世界當成是自己的世界,現在你已經供養出去了。那麼再回頭來看一看,讓你供養出去之後,你少什麼了沒有?你真正少了什麼了嗎?沒有!諸位不要害怕,你不要以為把身心世界供養給三寶之後自己就缺少什麼了,不是的。

我們人世間有個很大的誤會,以為供養出去之後自己就會少掉什麼,實際上不是,實際上當你的身心世界全部供養出去之後,你恰恰更多地、更客觀地獲得了你的生活。你會非常客觀、非常自由地在你的世界裡面馳騁。那麼這樣一來,所有的障礙痛苦也就會迎刃而解。所以,看清他人的世界,這是菩薩在自己解脫之後必須要修的一個步驟,所以我把他列為第三部分,也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部分,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證大乘菩薩道。這個部分是解脫他人身心的煩惱,這樣就能圓滿證得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成佛了。

所以,佛法實在是太好了。看清自己,解脫自己;看清他人,解脫他人。無非就是這四句話!

當這四句話完全清楚之後,我們學習這部經的綱領,就是如此了,這部《八大人覺經》的綱領也就是這四點。也可以說,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的大綱也是如此而已。

下面我們接著講《綱要》的第二點。第二大點就是解釋經題。這個解釋經題要是詳細說起來,內容很多,這個經題叫做《佛說八大人覺經》。就這一部經典,這一個題目,也包含了一切佛法受用的全部內容了。這裡我們只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也就是綱要性的介紹。

佛說

「佛」就是「覺」的意思,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常人理解的「佛」是很籠統的,也很抽象,諸位想到佛,到底佛是什麼呢?只知道他非常完美,沒有任何缺陷,照這樣子理解對於我們不了解佛的人來說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們自己要開始修行了,一定要知道,佛的本義就是覺悟。那麼如何去覺悟呢?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是自覺。自覺覺什麼?就是剛才《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綱要裡面提到的,它的要義裡面提到的,自己覺醒自己的身心和自己的世界。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之後,不再有煩惱,解脫自己。所以,整個解脫道就是佛的三覺當中的自覺。覺名佛,不覺名凡夫;知覺名佛,不覺為眾生。

第二層是覺他。當你自己覺悟之後,然後再去教化他人——覺他。覺悟自己和覺悟他人有一定的緣分,有一定的機緣。

第三層是覺行圓滿。釋迦佛幾十年度眾生,與他有緣的眾生都完全度脫了。那麼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我們覺悟了,與我們有緣的一切眾生,都因為我的覺悟而得到覺悟了。

眾生是一個緣起的網路,是一個無窮無盡的網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網路裡面只要輸入網址,任何地方都可以無窮盡地重迭,無窮盡地深入下去。那麼這個眾生的世界也是這樣。我得到解脫了,我的有緣的眾生無量無邊,也需要解脫了。

當我告訴大家,諸位如果解脫了,諸位還有多少有緣的眾生呢?所以,釋迦如來他解脫了,他把這個教法傳承下來,歷代祖師也因此得解脫了,與這些歷代祖師有緣的人也要得解脫。那麼我們到今天還有機會來聽聞佛法,也是在兩千多年來的歷代祖師的這個緣分下,與佛菩薩祖師有緣,我們就能獲得解脫。這就是教化他人。自己和他人的覺悟都圓滿了,那就全解脫了。

當我們到寺廟裡面去看的時候,就看見了,在大殿裡面一般都有十八羅漢,然後中間就是佛像,佛的兩邊是菩薩。十八羅漢一般是在大殿的兩邊,十八羅漢是坐在那裡的。坐在那裡是幹什麼?因為他自己得解脫了,他自己完全自由了,所以他可以坐下來,可以休息了。當我們獲得自由獲得解脫的時候,你的內心真的會告訴自己,我終於可以休息了。那麼大殿旁邊的十八羅漢,他坐在那裡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獲得了解脫,他自己覺悟了。

那麼菩薩呢?諸位到大殿裡面去就可以看見了,菩薩一般都是站在那裡的。他怎麼站在那裡的?因為他不但自己覺悟還要去教化他人,教化有緣的眾生。發現眾生的世界,看見眾生的煩惱。這樣一來呀,他就非常的忙碌,沒有時間坐下來,所以只能站在那裡。

那麼最中間的佛也是坐著的。大雄寶殿裡的佛,無論是釋迦如來還是毗盧遮那佛,都是坐在這裡。佛坐在那裡又是告訴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已經解脫了,生命當中的絕對自由和絕對幸福的兩種力量,也都完全啟發出來了。這樣一來,他就能夠真正的安心,真正的回到家,所以他也可以坐下來。

諸位要知道,一個寺廟,特別是我們漢傳的寺廟,叢林裡面的這種佛像的擺設,如何恭敬,如何供養都是一種表法。我們看到佛菩薩聖人他們那樣做,我們內心就會那樣去想。想到羅漢的時候,我們就想:哎呀,我們應該獲得自由,應該趕緊求解脫道。看到菩薩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去幫助一切眾生去解脫。看到佛,我們要知道趕緊追求佛法生命的這種圓滿、完美、究竟覺悟。

所以這樣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層含義才算是真正地圓滿一個「覺」的境界了。

那麼換到現實的生命來看,諸位在這裡,諸位坐在這裡,有沒有具備佛的這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三層含義呢?有!也有!

我們現在怎麼自覺?你看看自己,看到這個身體,肯定有生老病死;看到我們的內心,煩惱是不停地遷流變化。那麼身體和這個內心的思維、觀念你看得清楚了,你就會覺得,我不再受這種煩惱的擺布,不再受身體的束縛。你現在當下就可以有這種感覺。那麼這種感覺就是種自覺的表現。

同時我們在觀察周圍的人,親人、朋友乃至網路上的朋友,你看別的人也是如此。你的妄想,當我們妄想打出去的時候,我們的妄想就象無量無邊的眾生一樣,把這些眾生也全部覺悟了,你在每一個念頭的當下,都給他一個覺照,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念頭,這是覺他。

所以這個四弘誓願裡面,它講的是「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煩惱誓願斷就是諸位現在的當下沒有任何煩惱,或者說你有煩惱的時候,你現在簡簡單單地把它拋到一邊,你拋下的當下,你真的是有一種自覺的感覺。當你這些煩惱清楚了,看清楚這些煩惱了,看清楚當下生生滅滅的妄想了,這個妄想就被你度脫了。這一度脫,好啊,是覺他,是自性眾生。

那麼覺行圓滿呢?就是「自性佛道誓願成」。當你坐在這裡,所有的妄想煩惱都影響不了你。這個世界的任何情形都是我們生命中絕對自由和絕對幸福的顯現。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佛法開啟了我們生命的真相。那麼就這個時候,你就是圓滿究竟的佛,跟佛無二無別。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我明明是眾生,怎麼會是佛呢?諸位注意喔!我剛才說的「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講的是「自性佛」。如果說我們的生命當中沒有跟佛完全一樣的內容,那麼佛陀說法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正因為我們跟佛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所以佛陀才告訴我們要修行。佛陀告訴我們要修行,我們通過修行才有價值才會有意義。

反過來說,我們現在能夠坐在這裡聽,把你過去的所有種種執著、種種煩惱、種種習氣,特別是各種價值觀念,全部扔掉之後,你就象一個赤身裸體的天真小孩一樣,赤裸裸地把整個生命的身心內外一眼看透,明明白白。那麼諸位可以想像一下了,你現在坐在電腦前面,假如說在這個電腦前面還有一個釋迦如來也坐在旁邊,他也在這裡上網的話,他會怎麼上呢?他會不會在這個頁面上亂說話呢?會不會來搗亂我們呢?會不會因為大家在這裡說法、講話他聽了煩惱了呢?肯定都不會。他會不會很清楚呢?肯定很清楚。

諸位啊,當你具備了這樣一種「佛」的素質,這是一種覺悟的素質。怎麼樣才叫真正的覺悟呀?覺悟是怎麼獲得呢?就是這樣。從我們的身心當中你看到了自己與佛完全一樣的東西,有啊!不是沒有啊。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非常自覺而且還可以覺悟他人的人,那麼如何來自覺?如何來覺悟他人?佛陀說法幾十年也就是講這個道理了。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抓住根本。但得本,不愁末。如果你不抓住根本,不在覺悟上面去下手,不在自覺覺他上面去下手,那麼你這條路就很難走下去,因為你偏離了正道。雖然說當你自覺有了真正受用之後,世間的神通變化,種種玄異的事情都會出現,那麼這些事情呢,實際上,都是枝末邊事。一個內心豁達的人,都不齒為談的。

學佛首先要開正知見,就是要學習覺悟嘛。覺悟最簡單的一點就是你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清楚地了解環境。那麼如何來清楚地了解啊?我們就通過佛法的這種眼光來實地的考察,實實在在地考察自己的內心和考察外在的環境,看看佛說的經典跟真正的我們現實當中,我們自己感受到的這種生命是不是一樣。如果是一樣,你就會獲得一種清楚的認識,這就是一種覺悟。

學佛並不是特別難,而且你抓了這個根本之後,只有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加寬闊的視野,帶來更多角度的觀察自己,更客觀地來看這個世界。

我曾經說,要說這個世界上哪個人對生命對世界的看法是最客觀的,那只有佛。佛陀真的沒有帶一點點主觀的色彩,他真的是完全客觀。因為佛說的每一句話,他都可以去實踐,可以去做到。上到圓滿究竟的佛都是一步步的有台階可上,有門路可進。那麼《八大人覺經》就是統攝了這樣一個下手處和究竟覺悟的最後收尾處。這是《佛說八大人覺經》的這一個「佛」字的含義。

「佛說」的「說」,這個「說」字呀,是怎麼解釋?就是「宣揚」。「宣揚」也包含了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佛陀自說,佛說一切經典,比如說釋迦如來他親自,親口宣說的,比如說《阿彌陀經》、《金剛經》、《大涅槃經》種種經典都是佛陀親自在說,就是屬於自說。

第二種是他說,並非佛陀親自所說,就是得到佛陀的印證,通過佛陀的認可,然後說出來的教法,符合三法印和一實相印。這包括了天人、菩薩、二乘人、我們人間的還有一些化人(鬼神)也可以說。說完之後,通過佛陀印證了,通過三法印印證了,這是真正佛法了。不過這是他說,不是佛陀親自說的。比如說我們天天讀的《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說的?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觀自在菩薩因為舍利子的請問,他就告訴舍利子了,我們這顆真心,是什麼樣的呢?是自在無礙的。然後就講了《心經》這麼多字,這是《大般若經》裡面的一品。所以是他說。

第三是種是默說,前面兩種自說和他說,都是有言說的說,通過語言來表達的。那麼默說呢?是沒有語言來表達的。比如說佛陀在涅槃會上拈華微笑,他就把這個花抓在手上一笑,這是說真正的佛性妙用啊!迦葉尊者領悟了佛說的內容了,那麼其它人呢,很多人都沒有領悟,這個就是默說。特別是中國禪宗祖師,棒喝,你要開口了,他先給你一棒。這一棒雖然沒有說話,但是他指示的都在要點上,讓你一下子就契入了。如果說,我們的機緣成熟,山河大地都在為我們說法。蘇東坡曾經有一句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小溪流水的聲音,就是佛陀說法的聲音。當我們能夠在山河大地的一切變化、動作、聲音當中看到佛法的妙理,那麼這一切都是與佛經相吻合的,也是在說。

所以《佛說八大人覺經》的這個「說」有三層含義。那麼這部經典裡面的這個「說」呢?是第一種,佛陀自己親口說的。

還有一個問題在這裡跟要大家稍微作一個解釋的,《佛說八大人覺經》在過去的一些大藏經裡面,他沒有「佛說」兩個字,只有《八大人覺經》。在經文當中我們也看到了,並沒有「如是我聞」。那麼沒有「如是我聞」是不是佛說的?有人懷疑。我在這裡告訴大家,不用懷疑。這部經典這麼精要,這麼短,在短短的八條當中,就統攝了整個佛法大小乘的解脫道和菩薩道。這麼精要,是怎麼來的?是屬於古印度的聖人摘錄而來的。諸位,是他們摘錄、收集在一起的。這個聖人也了不起。

還有人問,佛為什麼說這部經?據說當時阿那律尊者他證得了四果聖人果之後非常地高興,然後就請佛說:佛陀啊,我已經知道生命的絕對自由了,那麼我們還想讓眾生自由,如何開始呢?佛陀就告訴他:有八大人覺。你可以總結這樣的一個佛法的因緣,把佛法的內容總結起來。告訴他,說這個法。

所以,我們可以想,這是佛的弟子把佛經裡面最精要的收集在一起。這個話,完全是釋迦如來的話總結起來的。這點非常的重要!那麼當我們明白了是這樣一種情況之後,再來學習它的內容,也就比較容易明白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