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11/16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之(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20日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昨天講了人的增上慢心,用《妙法蓮華經》的種種譬喻,來把慢心袪除,因為「慢」是障道的根本。第一種慢,用「火宅喻」來對治,就是說眾生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不肯出離,於是佛巧設方便,用三種車來誘引眾生乘坐,比喻三種不同的人,都可乘車離開火宅,這就是佛的慈悲。第二種慢,用「窮子喻」來說明,窮兒子不知道自己原是大富之子,不敢回家與自己有錢的父親相認,經過多年的考驗與磨練,才識得自己本來的身份,繼承父親的家業。這也是一種方便說明。第三種慢,用「藥草喻」來說明,草有大、中、小三種,但一雨普潤,一場甘霖雨水普遍降落到地上,但大草吸收的雨水較多,小草吸收的雨水就較少,這也是方便譬喻。第四種慢,用「化城喻」來對治。一位導師帶領一群人到五百由旬遠的地方去取寶藏,由於路途艱辛,大眾走了一半便不想走下去;就好像我們念佛一樣,念到一半便不願意念了,覺得極樂世界太飄渺、遙遠,而生起了退心;於是佛菩薩便化現了一個極樂世界,讓我們感受其中的種種莊嚴,稍作休息,補充糧食,體力得以恢復後,眼前的一切便消失了;然後佛菩薩又告訴我們,這不過是一個化現的世界,要繼續前行,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就好像大家從南昌來,到了深圳便歇下來休息,稍作安頓之後,領隊便告訴大家,香港的距離只是一河之隔;隔了一條深圳河便到了,於是大家便滿心歡喜的繼續乘車到達香港;否則的話,大家來到深圳便覺得太累了,香港太遠了,太辛苦了,不想去了。這也是善巧方便。所以說,佛實在非常的慈悲,想方設法,用種種的方便、譬喻,勸我們回家。因此,念佛人要時常緊記佛陀的叮嚀:「回家吧!回家吧!」所謂「如子憶母,如母憶子」,可我們很多人就是不願意回家,寧願在街上四處飄泊流浪。所以,佛對眾生的種種勸導及勉勵,實在是苦口婆心。每每當我讀誦經文的時候,都會感動得流淚,因為佛實在是太慈悲了。

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五種喻,散亂增上慢心──這種慢心,用「系珠喻」來對治;「系珠喻」出自《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比喻說,有大智而滿足於小智,就好像有一個窮人去探望親戚,這個親戚家裡非常富有,於是用很多美好的飲食來招待,窮人大食大喝,結果便醉倒了;親戚本來應該好好的照顧他,但是由於趕著要出門公幹,而窮人醉酒又一時無法醒過來,恐怕他醒來之後,沒有水渴、沒有飯食,那怎麼辦呢?於是就把家裡的一顆寶珠,縫在窮人的衣袋裡,希望他醒來以後發現,把寶珠拿去變賣一點現金,買點衣服、食糧,不必再貧窮渡日。窮子醒來以後,發現富人親戚已經出門,心想亦不好留下,於是便離開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藏著一顆明珠,由於身無分文,於是便到處沿街乞討,能乞到一點食物,就很高興、很滿足。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鄉雖然很貧窮,還經常看見很多外地人來討飯吃,捱家靠戶的大喊:「大娘!大嬸!給我一點飯吃吧!」若不給他就不走,一直在那裡敲門,一般來說,都會給他施捨一點。這個窮人也是這樣,人家給他一點飯,他就非常的歡喜,所以一路一路地沿街乞食。一天,他沿街討飯的時候,剛巧遇見這位有錢的親戚;親戚問他:「你為什麼在乞食呢?」窮人回答說:「沒有辦法呀!因為我沒有錢,不乞討的話,那裡有飯食呢?」親戚說:「我臨出門的時候,把一顆寶珠縫在你的衣袋裡頭,你怎麼不知道呢?你拆開衣袋便可以看見了。」窮人回答說:「真的嗎?」於是連忙拆開衣袋一看,真的有一顆寶珠在裡面。這個醉酒而臥的公案,就是說,一般的小乘人,聞到偏空的二乘法,就已經很滿足了,卻不知道有大乘法可學,而且最終可以得到大涅槃。正如我們很多念佛人,即使覺得現在很苦,但是仍然對此世界充滿貪戀;雖然知道西方淨土有「九品往生」,但是心想將來能往生就已經很好了,不要期望太高;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通過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但是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只求下品下生,最少也要求中品中生或以上,乃至上品上生。有了這種志願、這種信心,就好像有了一顆寶珠,不必再向外追求、尋覓,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自我肯定,要求最高的大涅槃。我們不要滿足於所得到的一點點感應、一點點的法喜,那是不究竟的。

這個給窮子寶珠的人,其實就是釋迦佛,窮子就比喻我們眾生身懷寶珠而不自知,還是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佛就是要讓我們一步一步的覺醒,舍三乘而最終歸於一乘。這個系珠喻,就是對治我們的「散亂增上慢心」。因為我們雖有大乘的善根,卻忘而不覺,所以不知求取大乘,反而得少為足,起增上慢心,生虛妄想,所以稱之為「顛倒」。亦即是明知實有大乘而不求大乘,所以用「系珠喻」來對治;當我們懂得這個譬喻的道理之後,就會往大涅槃的方向進發。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之(中)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21日文)

第六種,實有功德增上慢心──用「頂珠喻」來對治。「頂珠喻」出自《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安樂行」即指菩薩於惡世末法期間,安住身心的方法;計有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誓願安樂行等四種,稱為「四安樂行」。亦即諸眾菩薩應遠離身、口、意三業的過失,並發誓教導眾生,度化眾生,行自利利他的安樂行為。就像我們中午過堂時所講的,身、口、意、識四種安樂,都能做到的話,那就是真正的安樂行了。為什麼用「頂珠」來比喻呢?「髻」,就是髮髻,以前古代不論男人女人,都會在頭頂上結一個髮髻,然後加上髮簪。發珠,是指轉輪聖王髻中之珠。輪王,比喻如來;髻,比喻二乘權教;珠,比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藏。為什麼轉輪聖王會將珠子放在髻中呢?就是因為當時他是最有福報的人,平時不輕易把珠子賞賜給大臣;因為開始的時候,他們還達不到轉輪聖王的要求,到最後他們都達到了,轉輪聖王才會把珠子賜給他們。佛也是一樣,說種種的方便法,開始的時候講偏空涅槃,到後來才講《妙法蓮華經》。正如轉輪聖王,最後才告訴大眾髻里有珠;因為珠在發里藏著,猶如實理為權所藏,珠就是一乘的實教,可是大眾不知不覺,仍然去追求二乘。當佛開權顯實,大眾明白了之後,轉輪聖王才把珠賞賜給有戰功的臣子。這個髻珠喻,無非是方便施設。但為什麼叫做「實有功德增上慢心」呢?就是說原本學大乘教的人,因為增上慢心的緣故,雖然實學的是大乘,但卻趣大而取小果,猶如最珍貴的寶珠藏在裡面,他卻不知道,佛最後才告訴他,這就是開權顯實的意義。用「頂珠」來比喻、來對治,同樣說明了佛的慈悲。

第七種,實無功德增上慢──以「醫師喻」來對治。「醫師喻」出自《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天台宗非常重視《妙法蓮華經》,裡面所講的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道理,在以前的經中都沒有說過。大家有機會可以看一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所謂「醫師喻」,「醫」,比喻如來;「子」,比喻三乘人。這個公案里說,從前有一位聰明又有智慧的良醫,通達醫理,深明藥性,善治各種疾病,時常都到各地為人治病。他膝下有眾多子女。一天,這位良醫有事遠行他國,家中的孩子們由於無人照顧,竟誤飲了毒藥,毒性大發,心神散亂,痛苦地在地上打滾;不過其中有些中毒很深,有些則中毒較淺,有些還沒有迷失本性。不久,醫生歸來,驚訝地發現兒女誤飲毒藥。孩子們不論神智迷失或清醒,看見父親都歡天喜地,哀求父親救他們的性命。醫生看見孩子們如此痛苦憂愁,趕緊為他們配製藥方,找來各種色、香、味俱美的上等藥草,調配和合,想讓孩子們服用並且說:「這是上等的良藥,色、香、味俱全,你們趕緊服食,毒害的苦惱很快就能解除了。」其中較為清醒的孩子,看到這種色、香、味俱美的良藥,立即服食,於是毒性盡除而痊癒。但也有神智不清的孩子,雖也認得父親,希望得到治療,但是中毒太深,失去分辨的能力,懷疑這個藥能否把病治好,而遲遲不肯服藥。更有一些孩子,一方面不相信父親的藥能把病治好,另一面亦不以為自己有病,覺得自己很正常,所以都不肯服藥。醫生心想:「這些孩子太可憐了!毒氣攻心,神智顛倒,雖見我歡喜而求治療,但見好藥卻不肯服用,我只好用權巧的方法,讓他們把藥喝下去。」於是,醫生便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孩子們!我現已年老體衰,離死期不遠,這些良藥就留在家裡,需要時,你們可以自己取來服用,不用擔心,這些藥一定會把你們的病治好。」說完,醫生再度啟程出門。離去之後,心中仍然時刻惦記著,於是派人通知兒女們假稱自己已死。聽到父親客死他鄉的噩耗,孩子們都非常悲傷愁苦,遺憾地想:「如果父親還活著,一定會因愛護憐憫而想辦法救我們,現在他拋下我們,遠喪他國,我們都成了孤兒,從此無依無靠了。」由於這樣的哀慟,使他們憶起慈父的種種。於是,迷失的心清醒了,拿起父親生前留下的良藥服用,惡病即時痊癒。當醫生得知所有的孩子病都好了,就回家與子女歡喜團聚。故事中的醫生比喻佛陀,他的孩子們猶如眾生。原來,偉大的佛陀一直都在我們身旁,但因我們總是歡喜見佛,卻不喜歡服用他的法藥,所以佛陀於臨涅槃前,囑咐所有迷失的眾生:「這是良藥,你們要喝啊!」也就是說佛涅槃前為眾生留下了《妙法蓮華經》等重要經典作為遺教,如果眾生髮現了自己中了貪、瞋、痴、慢、疑的毒,就應該趕緊服用這種藥,不然佛涅槃之後,就看不見佛了。可是,我們愚頑的眾生,佛還未涅槃之前,都不肯服用;佛涅槃以後,才明白這是最好的藥,才肯喝下去。佛陀示現滅度之相,就是為了教導我們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間只是示現而已,真正的佛是長生不滅,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們要珍惜佛陀所說的法,如此身心中的煩惱、痛苦,才能獲得解除。但是眾生雖本性善良,但由於顛倒想,仍然會有慢心。不過最後畢竟仍是歸於一乘。所以,佛說種種的法,就是要袪除這種實無功德不修大乘的人的增上慢心,他們聞說第一法而不去取,反而說第一法非第一,所以用「醫師喻」來對治。佛的方便設施,就是希望最終三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醫師喻」的真正意義所在。

以上七種增上慢心,我們已經講完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還未將慢心徹底袪除。我們都知道《妙法蓮華經》是天台宗的重要經典,是一部開權顯實的經典,也是一部很好的淨土經典;這部經的根本義理是說三乘人均可成佛道,其中述及佛為提婆達多授記,還有龍女成佛的故事;龍女本來不是人,佛也為她授記成佛,所以,這是一部的非常慈悲的經典。我們如果能細心體會,便可從經中得到很多的妙用。因為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道場,所以我們應該用天台教法宣揚淨土,除了提倡念佛,我們應該從經教裡面吸取更多的體會,所謂「一經通,百經明」,所有法門,其實都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在聽經的時候,要有這種體會。(待續)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之(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23日文)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裡說,眾生修行上有二十種難;由於眾生都是貢高我慢的多,所以二十難之中的第十三種難是「除滅我慢難」,

意思是說,人能不生驕傲輕他之心實在是非常的困難。一般眾生的毛病就是我執強、我慢重;有些人對自我的感覺非常的好,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勝,比別人精進,比別人修得好,比別人聰明;即使別人確實比自己更有智慧,但我們都不肯承認、不肯虛心學習,還自欺欺人地說,別人其實跟自己差不多,這種貢高的心特別難以袪除。還有些人,太過高估自己,自己沒有德,卻說自己很有德;自己沒有修,卻說自己修得很好;自己不懂,卻裝得很懂。佛說這些都是我慢的心,都是因為愚昧、愚痴的關係。有些人對別人傲慢無禮,即使頂禮也不肯五體投地,我們佛七第一天說過,僧人法達拜會六祖惠能大師頭不著地的公案;只要我們謙虛一點,把頭低一低便可以了,我們就是不肯,就是因為對自我太過肯定。所以,佛教我們要一心恭敬;我們拜懺的時候,所要求的就是一心恭敬,這種恭敬心是從我們內心發出來的。因此,有些時候,在很多典禮中都要大家敬禮;敬禮不是一種表面的姿勢,而是發自內心的敬意,是對治傲慢的最好方法。我們合掌、叩頭,都是表示對他人、對有修行人的恭敬。而我們禮拜、叩頭的對象,並不限於佛,可以是對塔、對長老、對和尚、對法師等,都可以禮拜表示恭敬之意。如見到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同學、大同修等,我們都應該禮拜問訊。佛告訴弟子們,凡是年長於自己,或僧臘高於自己的比丘,都應該對他們恭敬頂禮;不過男眾比丘不必向比丘尼頂禮,即使是已受具足戒的比丘尼。

此外,我們經常去禮拜一些長老大德,有五種情況,是不應該或不適合頂禮的:第一種情況是,上座在誦經的時候,我們去頂禮是不恭敬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向上座頂禮。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在高處,上座卻在低處,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要去頂禮。我們要緊記。第三種情況是,上座在前面正準備要離去,我們在後面就不要追著去頂禮。第四種情況是,我們不能在座上、在椅子上向法師頂禮,必須離開座位,在法師前面五體投地的頂禮,這樣才算是如法。第五種情況是,我們載著帽子不可以拜佛、頂禮,這是不恭敬的。還有在大街上也不要向法師頂禮,因為其他非佛教徒看見了,會覺得很奇怪,所以都不適合。還有頂禮法師的時候,不要面對著法師頂禮,要對著佛像的方向頂禮。我們佛教徒都要懂得這些規矩,如果不懂,別人就會取笑我們;比如說很多人學佛多年,連搭衣都不會、頂禮都不會,這是不如法的。很多時候,在法會、典禮中,我們禮佛、念佛,不要一邊走路,一邊很大聲的念,或者拿著念珠高聲的念,看起來比法師、大德長老更有修行,這些都是不適合的、不恭敬的。因為大德長老,很多時候是不用念珠來念的,而是用心來念的,所以我們要有一種謙卑心、恭敬心。以前曾經跟大家講過,我們不要趕上風,就是跟大德長老走路,不要走在他們前面,要跟在他們的後面。還有大德長老走過的時候,我們都要起身合十表示恭敬。中國傳統都是恭敬有德之人;起身合十,就是表示謙虛,表示沒有傲慢心,我們佛教徒要慢慢培養這種心。一般眾生的習性,很多時候都很貢高、很傲慢,比如說,看見這個法師其貌不揚,便不去頂禮了;看見這個法師不順眼,便不去供養了,這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如法供養,任何法師只要搭了比丘的衣,我們就要恭敬他,我們可憑著對三寶的恭敬來種福田,憑著供養清淨的福田僧來種福田。身為佛弟子務必緊記,這都是對我慢的根除。我們把慢除掉以後,還要將貪、瞋、痴、疑也袪除,這些都是學佛修行的根本障礙,所以要徹底清除。我們要時刻檢驗自己有沒有貪、瞋、痴、慢、疑呢?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愚痴、自己的錯誤,如果每一天都能覺悟一點,每一天都能學習一點,每一天都能吸收多一點,如此長年累月,種在八識田中,最終便能徹底解脫。不然的話,即使受了五戒、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而我慢未除,就完全沒有功德了,所以大家要千萬記住。

等一會,我們一起來拜佛;我們的頭不只要著地,還要拜在拜墊上,本來引磬的節拍應該慢一點,讓大眾一拜拜到底,然後再起來,由於法師們比較熟練,所以拜下去很迅速便起來了,從威儀上來說是不夠的,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去學。還有,我們念佛要大聲的念,所謂「大聲成大佛,小聲成小佛,不出聲就不成佛」,我們要有決心,要有成佛的決心,如果沒有成佛的決心,我們的動力就不足;動力不足,我們的成就就小。不過我們現在所辦的是一般的佛七,我們打算在農曆十一月份打一個精進佛七,就是從清晨五點開始念佛,念到六點;再從八點念佛,念到十二點;下午一點半念到四點;晚上六點念到九點。在精進佛七中還要給大家授八關齋戒。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們利用七天的時間,提煉、濃縮一年來的所修所學,給自己一個總結。我們很希望能成就更多人來精進念佛,去年有一百多人參加,希望今年成績更好。不過,要成就一個精進佛七實在很不容易,要有很多法師來領導,還要請很多大德來開示,還要很多居士的熱誠參與;因為香港人都很忙碌,能夠抽出七天的時間,拋開俗務,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很多人跟我說,很想參加精進佛七,如果因緣具足的話,十一月初一就舉行;只要大家歡喜,我們就樂意成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