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1/23

關於無我的誤解

關於無我和空性的錯誤觀念到處充斥,這些混淆的觀念會破壞真正的靈性發展。有些人相信他們能通過努力,去除以自己為中心的自我,而達到無我,有人誤以為空性的概念就是冷漠、無價值或無意義的內在感受,其實這些感受來自痛苦的過去,被他們帶入靈性修行之中。前文談過,有些學生會以空性為藉口,用來逃避生活,指稱生活全是幻象,從生活問題中製造出「靈性逃避」。這些關於空性的誤解都忽略了空性的真正意義及其帶來的自由解脫。

試圖擺脫自我、得到淨化,徹底根除或超越所有欲望、怒氣和自我中心,克服"壞的"自我,這些都是陳腐的宗教觀念。這種觀點強調禁慾苦修,比如穿上剛毛襯衣、過度禁食、禁慾苦行,許多古老傳承都有這些做法。這些方法有時是為了引發超常意識,但更常見的情形卻只是造成反效果。更糟的是,這些做法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心靈和「自我」都是有罪的、骯髒的、欺騙的,「我(好的部分)必須運用這些技巧擺脫自我(低下、壞的部分)」。這種方法絕對沒有用,因為根本沒有需要擺脫的自我!我們是一連串變化的過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生命,根本沒有自我,只有我們的身份認同讓我們認為有自我。雖然淨化、仁慈、專注確實能改善我們的習性,但自我否認或自我折磨都無法擺脫自我,因為自我一直都不存在。

當空性被誤以為是匱乏和情感貧乏(許多學生把這種情形帶入靈性修行),就會以其他方式使原有的問題持續下去。如前所述,靈性修行會吸引許多受過心理創傷的人,他們想藉此得到療愈,這類人愈來愈多。當代文化非常缺乏靈性,愈來愈多孩子在缺乏滋養和支持的家庭中長大。離婚、酗酒、不良的環境、令人痛苦的教養方式、鑰匙兒童、由託兒所和電視來照顧兒童,都會使人缺乏內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些兒童長大後,雖然有成人的身體,內心卻仍像匱乏的小孩。美國社會有許多這種「成人小孩」,當代文化常有疏離和否認感受的情形, 又會加深他們的痛苦。

許多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參加靈性修行,他們的心靈有許多破洞,有些心理學家稱之為「軟弱的自我感」或「匱乏的自我」。這種自我的匱乏感已在我們的習性和緊繃的身體裡存在多年,也見於自以為是的人生故事和心象之中。如果我們有自我的匱乏感,如果一直否定自我,就很容易誤以為內在的匱乏是無我,誤以為這是通往開悟的道路。

女性更容易誤以為無我是內在的匱乏。在以男性為主的文化中,女性很容易認為自己不重要,在男性世界無足輕重,女性的命運和工作毫無價值。這種強烈的制約產生的身份認同會充滿沮喪、害怕,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位女士在禪修中有這種感受,所以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空性。她曾向一位年輕男老師學習五年,但這位老師也誤解空性。她來見我時,談到自己多麼深刻地了解無我和人生無常的教義,每當經行或禪坐時,她會非常清楚地體驗到無我。在我看來,她只是個蓬頭垢面又沮喪的人,所以我深入詢問,請她詳述自己如何體驗空性,然後請她在我面前經行,並明確說出自己有何發現。她經行時,我指出她的步伐沉重,身體緊繃,她也很快就發現了。在探討自己的經驗後,她才了解那根本不是空性,而是痳木不仁和了無生氣。經過一番深談,她才知道她的身體和感受已關閉多年,她的自我價值感低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出有價值的事。她誤以為這種內在感受就是深奧的教義:無常。釐清這種混淆之後,她重新開始面對現實生活。

類似的混淆還包括誤以為「空性」是「無意義」,這種誤解會強化潛在的憂鬱及對世界的恐懼,以為自己無力尋求美的境界,因而缺乏積極投入生活的動機。

真正的空性和憂鬱的空虛是不同的,可以用兩種不同的問候語來比擬。覺醒的人會說:「早安,上帝。」沮喪或困惑的人會說:「天啊,又是早晨。」混淆兩者會造成一種被動的情形:「一切都是幻象,只是靈性大夢的展現,我什麼也不需要做,我們什麼都不用做了。」這種被動狀態會造成疏離,這是平等心的近敵(見第13章)。了解事物奧秘和空性的人絕不會因此變得被動,真正空性的標誌是喜悅,它在每一瞬間從空無向我們示現, 使人欣喜地肯定人生的奧秘。

還有一種對空性的誤解,就是我們會想像在空性的體驗中,就不會受世界影響或超越世界。一位有這種想法的日本武士來到禪師面前自誇:「全世界都是空的,一切皆空。」禪師回答:「哈,你懂什麼空性? 你只是又髒又老的武士。」然後對他吐了一口痰。武士立刻舉起劍,他受到了羞辱,而羞辱武士的代價就是你的性命。禪師鎮定地看著他說:「空性一下子就大發脾氣了,不是嗎?」武士聽懂了禪師的意思,於是收劍入鞘。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