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1/24

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五) 時間:2012年02月11日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202演講廳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早,請大家翻到92頁〈授記品第六〉,我們從經文開始。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這個就是給迦葉尊者授記。所謂授記,就是說他未來會做佛;當然這個未來,時間是很久的。他要供養奉覲三百萬億這麼多佛之後,才會做佛。我們就算每奉覲一位佛要花五十年吧(地球時間);你算算要多少年以後。所以說未來世,這個未來世也是夠長的,反正長到我們都無法想像。像我們這個太陽系,大概兩百億年就會完蛋了,未來世遠比這個長啊!遠比我們太陽系的壽命還要長、還要遠的未來,但不管多遠,最後還是會成佛。當祂到了最後身的時候,祂就會成佛,佛號是光明如來;祂的國名,意思就是祂的佛國淨土,名叫光德。劫名,就是那個時代的名稱。譬如說,我們稱我們這個時代是民主自由時代,就像這樣的意思;祂的那個時代名稱叫大莊嚴。佛壽有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法,就是最純正的佛法,住世就是停留的時間,有二十個小劫。像法就不是正法了,屬於什麼呢?這個像跟相是同類的,是有形相的,有形相的像法時期。就是指留下文字相、語言相、或者畫相,重點都是放在形相上面。正法時期的重點不是在形相上,而是離相的,那是屬於心法時期;所以講理論、講道理,那都是像法,文字相也是相,只有那個無相的、離相的,重點是在覺性、心性的時候,那個才是正法。我們現在就是像法時期,大家講來講去都要有相,如果沒有相的話,就不知道怎麼講下去了。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這個便利就是大小便,沒有這種東西;地都是很平的。這裡還有「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道路旁邊都有黃金做的繩子,來做為欄桿。我們能夠用花崗岩來做就已經很不錯了,它這個繩是黃金做的,以界道側。它這個道,不要看成好像只有汽車、行人、車馬走的交通要道,不要想成這樣,這個道可以做很多的解釋。我們的行為要有一個軌道,要遵循一些法則、一些規矩,那都是道。我們修行,不是也要修正道嗎?修行也有一個依循的軌道呀,不要做外道,不要走邪道。那個道就是你的行為舉止、或是你的思想、你所有一切的軌道,這裡的道,指的就是這個。交通要道當然也是道,但是這邊講的道,指的不止是交通,而是有很多的;行為規範是很清楚的,修行的規範也是很清楚的,不會讓人找不到頭緒,不曉得怎麼走,不曉得怎麼修。 如果你學佛修行了,你自己搞不清楚怎麼修,那就是你沒有道啊!是無道。你很清楚怎麼走、怎麼修,那就是有道啊!如果你這個道是邪的、錯的、歪的,那就是邪道,不然就變成外道了。我們要走正道的意思就是這個,佛經裡面也常講「八正道」,八正道就是這裡講的道。 所以祂這個地方,有很多很多菩薩,有很多菩薩就叫莊嚴、大莊嚴。而且祂這裡也有魔、也有魔民,但是這些魔和魔民,都在做祂的護法。這一段講的就是這個,我們再看下一段。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因為摩訶迦葉得到了授記,他們還沒有得到呀,他們就有一點緊張了,到底有沒有?輪得到我嗎?所以就在那裡等待,也有一點緊張,期待世尊能夠給他們授記,所以他們就一起說了這個偈。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這個意思就是,如果有饑荒地方來的饑民,忽然間遇到一個國王,準備了國王等級的好食物要給他們吃。這個饑民已經餓得半死了,忽然間看到滿漢全席,擺上了滿漢全席要請你吃;這個時候心裏面就害怕,不敢吃。除非這個大王說:「你們吃啊!」那個時候才敢吃。他說:「我們就像這樣,因為有小乘的習性、過患,碰到這個情形不知道該怎麼辦。您一下子就擺出了佛的無上智慧,又宣講出了那些法音,對我們來說,就好像遇到了滿漢全席一樣。您又說:『你們可以做佛。』哇,嚇都嚇死了。我已經餓得半死了,怎麼一下子可以做佛了?心裏面就憂懼,所以就不敢接受。如果佛您給我授記,我就安心了,那麼我就敢接受這一個大法了。」意思就是這樣。 當然,這個意思一表達了以後,佛就知道他們要等著授記,他們在心裡想:我們到底撈得到、還是撈不到?「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前面是三百萬億諸佛,對不對?現在是三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又是一個無量數,所以須菩提要去承事、供養的佛更多了。 「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台、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殊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這就是須菩提得到的授記。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這四惡道的眾生都沒有。「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這位大迦旃延所得到的授記,祂先要奉事八千億尊佛,佛滅了以後都要給祂們起塔廟;要供八千億個佛的塔廟,那個塔廟是很高大的。這個做過以後,再來供養二萬億佛,以後祂才能成佛。祂成佛後的國土,裡面沒有四惡道,只有天道和人道,還有聲聞、菩薩;這個比較不一樣一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再看下面。「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祂的佛壽比較長,比前面的多了一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這一段就是給大目犍連授記,但是在偈子這邊,也已經說了,五百羅漢都會授記。我們翻到後面122頁這邊〈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這個地方就講給五百弟子授記。當然五百弟子授記就一起授了,沒有像這裡一個一個這樣子講。五百弟子都授記完以後,第九品〈授學無學人記品〉也就是當時跟著一起來學的,有學的、無學的,也都給他們授記了。我不知道在哪一段,就講到這些人授記完了,其他的人是不是還授記呢?以後的人,讀了這個經就可以得到授記。所以當時退席的五千比丘,都沒有得到授記,在這個經文裡面沒有看到。不過他們以後只要讀了這個經,就可以得到授記;讀《法華經》就可以,因為經裡面就這麼寫了。這些人偏偏就看不到這個《法華經》,那也沒有辦法。為了避免他們看不到,所以這個世界上又創出一個日蓮正宗,這個宗派幹什麼事情呢?就是讀《法華經》,而且連《法華經》的經文都沒讀,就只是念經名「南無妙法蓮華經」,這樣也算讀了經了。程度比較好的,才去讀經文裡面的兩品。我們今天已經到第六品,早超過他們的兩品了。他們甚至只是誦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個也算讀《法華經》。本來沒有日蓮正宗,是後來產生的。所以我就猜想,純猜想,這個日蓮正宗,應該也是佛的意思,要讓那些沒有辦法讀到《法華經》的眾生,有機會讀到。尤其對退席的那五千比丘,特別要讓他們讀到這個《妙法蓮華經》。 有一個退席的同修,他程度很好,學得也不錯;我以前也是退席的,我知道現在要補修、讀這個《法華經》,他也是當時退席的,現在又再退我的席;上個月我講《法華經》以後,我才曉得我是退席的之一,上次我在講的時候,我還在猜我可能是,現在就不是猜的,已經確定我是了。確定之後我就曉得,雖然我們退席了,但是佛陀還是不放棄,所以就希望我們補修。因為蹺課,我們沒有上這個課,所以就來補修;我總算過了三千年,補修到了。但是還有人就是不肯補修。 當我知道這樣的事情以後,我才想起來,唉呀!其實早就要他補修,可是他就視而無睹。怎麼回事呢?他以前就告訴我一件事情,他來學的時候,一下就學得很好,學得很深,我也覺得他很不錯。但是他有一個困擾,他家裡面的父母、哥哥、姊姊、姊夫等等,全部都是日蓮正宗的信徒,虔誠得不得了。我當時搞不懂,他怎麼會生到那樣子的家庭裡面去;他那個時候就問,是不是要度他們,也到圓覺宗來學。我說沒有關係,他們喜歡就好,日蓮正宗也不錯呀!所以他就沒有去動腦筋,要把他們度過來,就隨順他們。 現在我才知道,他為什麼會生在那種家庭,就是強迫他補修呀!強迫他補修,他還是不修。我想到這裡,就覺得佛陀真是夠慈悲了;你蹺課了,還這麼想盡辦法來讓你能夠補修。可是你就是不來補修,你就是不要,祂也沒有辦法,只好隨順了。機會是給你了喔,你就是不要,那也沒有辦法。 現在我還有一個任務,要把退席的那些比丘,想辦法把他們帶回來。所謂帶回來就是要補修啦!我想,這要怎麼帶啊?他們就是不要呀,那怎麼辦呢?我只能盡力了。所以我就想,我要把《法華經》好好的講,但是能夠來聽的人也是少數啊!所以講完以後,還要寫一本《法華經智慧直解》,要把它寫出來、寫得好一點,讓人喜歡讀,這樣的話才能夠把那些人帶回來。怎麼帶回來?只要他們讀了,就算我把他們帶回來了。那我就要把這個經寫得好一點,也許以後還要想辦法多講幾次。 他們如果讀了,我的任務就了了。至於讀了以後,對他有效或沒效,他到底接受不接受?有沒有真的讀懂?那不乾我的事。想到這裡,就想到:「哇!已經讓他生在一個日蓮正宗的家庭,每天都在拜這個《妙法蓮華經》,如果他還是不讀,那是他自己的事了。」已經塞在你面前了,你還是這樣子,那真的沒辦法了。像這種狀況,我想佛陀的責任也了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呢,就想辦法,好好的來寫這個書。我想,寫這個書可能還不夠吸引人,可能要寫一本專門講那些退席的人,就叫做《法華經外傳》,寫寫那些人的故事,當然也把我自己的故事寫進去。這樣的話,比較會吸引他們愛看一點。因為人最喜歡看這種野史、外傳一類的東西,正傳反而不太想看,那個外傳就很想看。 下面那個〈化城喻品第七〉比較長,如果我今天用一點點時間,只講一點點,也不太有意思,所以這一品就留著下一次講。下一品是講另外一位以前的佛,大通智勝如來的事情;前面講祂的生平、祂的經過,講到後來,祂的兒子也好、周圍的天也好,都勸祂講經,轉*輪。祂要轉*輪就轉什麼呢?就是講《妙法蓮華經》。但是祂開始講經,就「說是經已」,就是講:「啊,講完了。」然後又講《法華經》以外的事情。 我讀到這個地方,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來問大家。我們講到現在,《妙法蓮華經》有沒有講?還沒有講啊!都是講什麼事情、什麼原因等等;但是那個經還沒有講啊!所以我讀到這個地方就想:「唉,到底到哪裡才會講?」所以我就趕快往後看,一直看到最後都沒有講。都說要講的,然後要講之前說了一大堆來龍去脈,至於那個《法華經》,到底是什麼?講了沒有?沒有啊! 本來這個問題要到下面一品再問的,但是下面一品比較長,今天時間比較多一點,那就先問大家這麼一個問題。整本經當中,哪一個地方是《妙法蓮華經》?人家說:「啊,這個就是。」可是我們講到現在、講到這裡,還沒有說《妙法蓮華經》是什麼。只是說要講,講之前的一些事情原由,有些人要退席、有些沒退席就給他授記,就這樣。《妙法蓮華經》在哪裡?難道就是把這些故事,這個前因後果講一講,中間的內容都不用講,這樣子就是《妙法蓮華經》嗎? 所以我就要你們想一想《妙法蓮華經》在哪裡?這個問題,可能要到最後再問,所以你們現在都不需要給答案,都不要想答案,我也不會給你們答案。就是一直到最後,講完了以後,我們再問一下,大家有沒有答案,大家心裏面以為的答案是什麼?那個時候,我才告訴你我的答案。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接著要出的《圓覺經》名稱已經定了,叫做《圓覺經智慧直解》,以前叫現代直解;以後會出一系列的書,都會稱為智慧直解。是不是有修正? 師:應該不叫做修正,就是有新的解法。所以《圓覺經智慧直解》,跟《現代直解》的解法是不一樣的;也不叫修正,就是另一個角度、另一個立場,或者另一個層次的解。這個解,我們都叫智慧直解,是不一樣的。因為不一樣,大家就想:「哇塞!那到底要看哪一個?」你喜歡看哪一個都可以,不是後面出了,前面那個就不要了,不是這樣。 看這樣子的書,你們要以自己為中心,你覺得哪一本對你最有啟發,最有收穫,你就讀那一本,是以這樣子來作取捨的。不是好像我又寫了另外一本,我說另外一本更好,所以你就要這個更好的;我也沒有說這個是更好,只是不同而已。你覺得你喜歡哪一本,你跟哪一本相應、相合,你就選它,你說兩本都合,那你兩本都選。每一本裡面有合、有不合的,你就選那個合的部分。至於你不合的部分、不懂的部分,你就先把它擺著嘛! 問:一個人有身體的觀念就是身見,為什麼是一種細煩惱?要把這一個觀念消除掉嗎? 師:身見就是一種識心的觀念,就是識心。因為這個比較細微,就是比較幽微一點,不容易發現的,就叫它細煩惱。所有這些意識心的觀念都是煩惱,所謂煩惱,指的就是意識心。我們是不是要把意識心,這樣的觀念消除掉?不是要消除掉,而是你要明白它;你想消除也消除不了的,那是沒有辦法被消除的。我們只能把我們的識心釐清楚,不受它的控制和局限,這樣子而已。 你在識心這裡,就解脫了、自由了;但是並沒有把它消除,所以也差不多跟相的意思一樣。我們說相,你會被它關住,它是你的監牢;但是如果你能夠不被它關住,它就是你的工具,甚至是你的玩具。它如果會把你關起來的話,它就是你的監牢,是這樣一個關係。我們並沒有把這一個相消除掉,事實上你也消除不掉,我們只能夠從中解脫出來,不受它控制、不被它關住,那我們就得到自由了。然後它也就變成我們的工具、玩物,或者我們要運用的材料,就變成這樣。只是攻守易位,或者說是主僕易位啦! 問:《法華經》要教我們如何用在修行上嗎? 師:不是,《法華經》很清楚,就要你從小乘轉成大乘。祂整個重點就是這個,就是要你從小乘轉成大乘;也告訴你唯一、真正的只有佛乘,其他都是方便說的。就是要你,小乘已經修得很好了,也修成羅漢果了,也得證涅槃了,就像迦葉祂們,都做到了,那就開始修大乘吧!那些退席的他們就是不想轉,就不肯轉成大乘,不肯轉成佛乘。 不是說他們只是意氣用事不肯轉,那是有很深沈的原因的。深沈到什麼程度?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子過來的,根本就看不起大乘,認為大乘是錯的、是不對的,那個嗅覺很靈敏,所以他們一聞味道不對就不要了,是很敏感的。因為我現在已經轉出來了,我才知道。知道什麼呢?菩薩也很看不起羅漢乘,這兩個乘互相看不起,這兩個乘是不對頭的,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所以我就說,羅漢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佛乘,祂們之間沒有階梯關係;沒有說學了這個,再學那個,沒有這種一層層的關係。 但是這邊為什麼還說呢?那是對特定的人,才有這個階梯關係。因為他不能學佛乘,也不能學菩薩乘,只能先讓他學羅漢乘,這樣他才走得下去。對那些人來講,是有階梯關係;但是實際上,這根本沒有階梯關係的。所以我們讀《法華經》,就是趕快把小乘放了;尤其小乘已經修好的人。祂整個經文都是在講這個,就是要你上去,只有唯一佛乘。不論在修行上做什麼,就是要你轉成大乘。 問:菩薩聲聞斷一切有,這個有,是在十二因緣中的哪一個?還是我見? 師:從無明以下全部都是有,所以說,十二因緣中,哪一個才是?十二因緣全都是,全都是有。那這是不是我見?我不知道你的我見是什麼意思?我相就是有,凡是有相就是有。 問:這裡要問何謂三明?什麼是八解脫? 師:你去查查佛學辭典就好了。三明有註解。 問:第一,您由小乘轉成大乘的心路歷程,能否分享給弟子們?第二,凡夫還在受困於識心控制,或明知仍在識心掌控中,尚無法超越識心的階段,要修大乘,感覺似乎很遙遠。 師:先說第一個問題,我自己由小乘轉成大乘的心路歷程。這個歷程,應該有十幾年的歷史,要講的話,也要講幾個月吧,所以沒辦法講。你們也看到了,你們不是常常覺得:「唉呀,師父您好會變。」那個變就是在轉,你們所看見我的變,那就是在轉。 大家不要模仿,那是不能模仿的,我那樣子變,是有我的需要才會那樣子變。你可能也有你的變法,你的變法絕對不是我這種,所以你要模仿我的變,那就糟糕了。還有,有人很不喜歡我那樣變,變了以後他就要逃跑了,那也是沒有必要的,那是我的事情,你沒有什麼好高興、或不高興的,跟你無關,你最多拿來參考就好了。說:「喔,修行是會遇到這樣,要變的。」不要說:「我不喜歡你變成那樣,你變成那樣,我就不來了。」那是你自找煩惱。那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真的沒有關係。那只是顯示一件事情:修行是要變的。其實這個事情早就存在,以前華藏祖師就教了嘛,修行是走一步抹一步。你在抹的時候,難道是不變的嗎?不變還抹什麼?抹就是告訴你會變,修行本來就要走一步抹一步的,不斷地在這樣子走的呀! 每一個人所走的路,模式是不一樣的。雖然統括來講是走一步抹一步,但是每一個人的變,是不一樣的變。所以你不能夠套別人的變:「喔,因為師父是這樣變,所以我要跟著這樣變。」不是這樣的,你這樣子就弄錯了。所以我的心路歷程,就算講給你們聽,對你們來講也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的。你們要知道的就是會變,那個變就是走一步抹一步。所以你自己修好了一步,那一步就要抹掉;再走一步再抹一步……貓所走的一步,跟獅子、老虎所走的一步,那是不一樣的步。小螞蟻也有一步,跟貓走的一步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就管你自己走的那一步,不要看到獅子、老虎那一步,你就一定要模仿獅子、老虎的那一步。如果你正好是獅子、老虎,那模仿就對了;偏偏你剛好是貓或是狗啊!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不能這樣模仿。 第二問題,凡夫受困於識心,就是沒有辦法超越,那我們怎麼修大乘?這句話我聽起來,好像他小乘已經修好了,才問這個問題。要修大乘似乎很遙遠,那麼你修小乘就很接近了嗎?如果是在這個狀況下,你修小乘也是很遙遠啊!那個遙遠的程度,跟修大乘是一樣的。你提這個幹什麼?除非你自己覺得:「我現在修小乘覺得不遙遠,我可以上手。」如果沒有這樣,這個問題等於是廢話。我認為,這個樣子修小乘也很遙遠啊,怎麼會不遙遠?所以是同樣遙遠的,為什麼不可以修大乘,一定要修小乘?沒這個道理嘛,是不是? 好,我們受困於識心,怎麼從裡面修出來?你受什麼困?我現在要問你,你受到識心什麼困?你講識心把你困住了,我現在要問,識心是什麼?不是紙上面寫的識心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會困住你的。你講被識心困了,那我要問,現在大家想問題的時候,常常都沒有真正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去問問題,都是摹擬的。摹擬了一個情境,那個地方有識心,可以把凡夫困住,然後就問那個問題。那個情境都是你摹擬的,都不是你真實的狀況,這種問法就叫做外道,是外道的問題。你要說識心困住我,那我就問了,你講的識心是什麼?是怎麼困住你的? 如果這個地方沒感覺,因為你是摹擬的,我一問這樣子的問題,你就傻了:「我不曉得在講什麼?」不曉得回答我這樣子的反問,那就是你根本還沒有被識心困的問題。因為你根本連識心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會有一個識心來困你。這個問題一問,就透露了你的心靈狀態,是摹擬了一個情境,而那個情境裡面,有凡夫、有識心,那個識心會困那個凡夫。 你不是凡夫,你也不知道凡夫是一個什麼鬼東西,那個識心是一個什麼鬼東西,只是你那個情境裡面的兩個主角而已。你在那裡自己編一個問題。如果你的修行是這種狀態,你是外道的外道,你沒有在修。這個時候你的心還在那些名詞、名相裡面打轉,那個就叫像法;在那裡辯來辯去,都是一些名詞,那個是像法。 哲學討論有很多名詞,都在辯那些名詞,所以哲學討論來討論去,不能真正解開問題的;因為他就在那裡打轉,跟你切身真正的狀況是無關的。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你脫離現實,脫離真實啦!真實的話是我要修行啊!不是那個凡夫要修行,那個凡夫是你的一個意念而已,應該就是我要修啊!那我被什麼困住了?你說嘛,你是被什麼困了?你根本沒有困,沒有被困就不要說困嘛! 像我在講:「這個識心會困住我。」當我這樣講的時候,是因為我發現,我被我的設定所困住。我發現我心裡有這樣認定的時候,我就會看到一些狀況。我怎麼會發現呢?我是看到了一些狀況,就是呈現一些境;我看到了那些境以後,問自己:「我怎麼會看到這樣的境?」於是我反推,在心裏面去找。「啊,原來我有這樣一個認定。」所以我就看到了這個識心,我發現了這件事情,我才會說:「喔,我的心思被控制。」被什麼控制呢?被我的一個認定控制。我發現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再說:「啊,這個識心控制了我。」我如果沒有發現這樣子的事情,我不會說這些話的,我根本不會講的,沒有東西控制我。我發現了,我才會說,然後才會想辦法解。 那個程式是這樣子的,不是好像去外面,故意要搬一個東西來幹什麼。都是真正知道了,體察到自己的問題了。像我第一個發現的:「啊!所有的東西都是被知的,沒有一個不是被知。被我知道的全都是被知,沒有一個不是。」那麼是誰在知道?那個誰找不到耶!是真的這樣子體察到了,然後才曉得:「喔,有能知和被知。」能知有深有淺,不是說能知就一定是無形無相的,那是到最深的時候,祂才是無形無相的;在淺的時候,祂是有形有相啊!是這樣子體察到的。 像這個手能拿,就是能知嘛,這個東西我就拿啦!那這個手就是能知,它還是有形有相的啊!並不是說能知就一定無形無相,那是很深的時候就無形無相,淺的時候也是有形有相。手就是能拿;這個東西就是被拿,他們之間的關係,就算祂變得無形無相了,那個能知和被知的關係還是這樣,這個就是識心結構。這樣不同的層次,就是識心的結構。講十二因緣的話,就是在講整個這個結構。 我來講的話,就是比較整體的這樣講。至於名色、識、行、無明,你要講無明裡面的成分,那又複雜得不得了,行、識、名色也是一樣,都非常非常複雜,複雜到一個世界一樣的無量無邊,這些就是識。這些識心,它們之間的控制關係,就是一個生一個、一個控制一個,這樣一路下來的,就看你在哪個階段。就像我現在這個手,可以控制這個眼鏡盒,我就是可以控制它,它不會反過來控制。就是上一層的控制下一層的,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如果我是眼鏡盒,那我就被背後的一個控制,那個背後的我並不知道。我只曉得,要透過這樣審查,自己才知道:「啊,我被控制了。」 這種控制關係,如果你喜歡玩電腦的話,你就會知道,電腦裡面的那些東西,也是這樣子控制的。電腦裡面的控制結構,跟我們識心的結構是類似的。我們的識心結構,非常非常複雜,遠比電腦複雜太多了,不過基本結構還是類似的。因為電腦的結構,就是模仿人的識心結構做出來的,所以透過電腦,我們對識心的結構會更加了解,對自己識心的了解是有幫助的。 好,這個問題,我想就回答到這裡。謝謝各位。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