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孝道 「孝道」在我們中國固有文化中,是極為重視的一種德行,所謂:「百行孝為先。」 但現今社會,兒女長大後,有能力的都離家自創天地,瀰漫著嫌棄父母老人之風氣,甚至把上輩作為鬥爭的對象,這實是值得關注。常言道:「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報答父母養育恩德,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天性,試看鳥兒也曉得反哺;羔羊也知道跪乳;北極大自然界中的企鵝父母,以身體輪流交替給子女溫暖,企鵝長大後,亦站在寒風中老老實實地,身體動也不動來保護父母,不讓受寒。可見畜生之類,也如是表孝恩,人類是萬物之靈,若不懂孝道之理,應是何等慚愧?同樣,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誰都會老,我和你也會有一天思想遲鈍,行動緩慢,百病纏身,需要依賴別人的照顧。時代舜息萬變,老人家思想與社會脫節,跟不上時代,或生活習慣有差異,應多加體諒和尊重。當知一者父母恩深,不好忘失,二者因果循環,今天不孝養父母,樹立不到好榜樣,你的兒女將來又會怎樣對你呢! 佛教提倡以孝道為本,層次尤深,佛陀宣說多部經典,都教導做人的孝道,「地藏經」稱為孝經,首先佛陀為母到忉利天說法,報答親恩,次則地藏菩薩前生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救拔慈母於地獄餓鬼道中…..。真正徹底落實孝道,古德說:「大孝釋迦尊,歷劫報親恩。」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還供書教學,定親婚娶等等,這份偉大的慈愛,恩德如海深。怎能報答父母之恩,盡做兒女的孝道呢?孝道分有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儘自能力供養父母口、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上順從,冬夏晨昏,誠心照顧,每逢過節‧生辰以禮慶賀、使父母歡喜。 蓮池大師七筆勾中說:「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說父母恩重比山丘更高,父母生我、哺我、育我、教我、令我長大,立足社會,縱然用世間最好之物質,如皇帝的五鼎三牲,這樣珍貴的物品,豐富飲食去供養父母,也難以報恩於萬一。唯有學佛辦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行菩薩道,將此功德回向父母,使令父母脫離生死煩惱,方算圓成做子女之道(責任)。這是佛教所講的出世間孝道。 大家聽過盂蘭盆經嗎?目健連尊者的母親生時不信因果,作諸惡業。當尊者初得神通,入定時見其母在餓鬼道受苦,心痛不已。故用神通力以砵盛飯與其母,可是其母惡業深重,砵飯變成火炭,不能下咽,他為救母親,求見佛陀,得佛教示,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供僧,仗十方眾僧的戒德威力,令母超升。明白此道理,最好能令父母在生時,不單盡力孝養,而使他們得聞佛法,相信因果,將來得生善道。若然父母已不在世,亦應盡力救拔,戒殺、誦經、念佛,每逢七月十五供僧,做超度的佛事,不但此生父母,生生世世父母皆蒙超升,這才是真正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