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12/17

從四聖諦談心靈創傷的療愈

黃國達

佛法向來被歸類為宗教,稱為「佛教」,或看成深奧的哲理,稱為「佛學」,然而以佛法的原貌來說,原始佛教的核心在於四聖諦的生命體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近於現代心理學,雖然兩者淺深、方法各有不同,但以佛法的四聖諦來探討個人心理經驗,特別是心靈創傷的療愈,確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

苦聖諦說明生命的真相,在本質上是無常的、有缺陷的,痛苦的感受人人皆有,而人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可是,當人們逃避痛苦時,就無法正視生命無常、缺陷的真相。

身體的生老病死、事物的成住壞空是無可改變的。當人受到傷害、遭受損失時,內心必然產生痛苦,痛苦可以說是大自然賦予生命自我保護的自動機制,只要針對引發痛苦的來源,採取適當的行動,痛苦就可以減輕和消除。如果無法改變,就要完全接納,因為人的真實存在,本來就是無常、缺陷的。

但是若是沒有針對實際問題採取行動,而是逃避問題、轉移注意力,譬如說:工作遭遇挫折,就喝酒、找刺激,企圖痲醉自己、忘掉不愉快。可是,逃避痛苦,變成逃避問題,有些傷痛的往事被遺忘,就會隱藏在潛意讖里,久而久之,就發展成憂鬱症、焦慮症。

愈不敢碰觸傷痛經驗,就愈無法看清楚事實的真相,無意中啟動了如合理化等各種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可是,否認或拖延問題,就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以及失眠、頭痛、胃痛、胸悶各種生理上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

那麼,什麼是事實的真相?從四聖諦的苦聖締來說,就是由十二緣起而看到苦的生起,這與心理學的角度稍有不同,心理分析重視由促發、回溯傷痛經驗,重新置身其中,讓當時的情緒和想法重現,發現事實並不如當時所感受的那樣可怕、無助,當我們以更寬廣、清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時,傷痛即得以逐漸痊癒,走出心理疾病的漩渦。

集聖諦、十二因緣的觀察,並不限於心理疾病的治療,而是要清除所有的心理障礙,即使是「正常人」,仍然存在著無明與愛染,這就需要藉助於與定相應的般若觀照才能袪除,不但苦生起的時候要觀察苦的緣起,即使在樂受生起的時候也要觀察其中隱含的無明與愛染。當無明與愛染袪除,心地光明、純淨,心理障礙便不存在。那麼,即使再碰到挫折,也能以智慧平靜地接納、應對,而不致於產生憂鬱、焦慮的情緒。

譬如,一個人很在乎名譽,當名譽受損,他一定會感到十分痛苦,金錢、感情也是一樣的。透過般若智慧察照,知道名譽、金錢、情感都是緣起如幻的,不執取它、不依賴它,那麼它們就像浮雲般的來來去去,不能強求、無法把抓、留也留不住!既然如此,何苦強求、把抓呢!放下即是自在啦!

當一個人看不見真相時,思想就迷失了,思想不斷地用過去挫敗的經驗告訴自己任何努力都是白費的;過去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對比出現在的枯燥、乏味和前途茫茫;別人的成就、受歡迎,對比出自己是多麼失敗、不受歡迎,想像一套美好的秩序,如果外在事物、他人或自己不合乎這套個秩序,內心就焦慮不安,種種迷思總會使人感到衝突,透視這些迷思的謬誤,才能活在真實的世界裡,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喜悅,否則將永遠作繭自縛,被心魔所困。

當內心光明、純淨、空寂,就是滅聖諦的涅槃寂靜,這幾乎是一般心理學所難以企及的,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我見的破除與否、空性的明了與否。

涅槃的意義,是消散、盡離煩惱,這是親證的境地,不是語言、文字、思想所能及的,但在功能上,如果有人契入涅槃,他的身與心都會有所變化,心理上呈現柔和、寧靜、自由,生理上呈現柔軟、穩定、活力的特質。縱使身體疲累、生病、受傷,外在環境惡劣,內心仍然是柔和、寧靜、自由的。

當一個人經歷痛苦而不掙扎、不逃避,看清事實真相時,扭曲的能量被釋放出來,身心得到抒解。那麼,類似的改變將會產生,他的心靈會呈現柔和、寧靜、自由的特質,生理上也會呈現柔軟、穩定、活力的特質,這就不止是傷痛的療愈,而是身心的淨化、活化。

以道聖諦來說,當下的涅槃寂靜,也就是心靈的完全純淨並非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淨化的過程,道聖諦以八正道為核心,依照不同的重點來說,有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稱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三者雖然有深有淺,卻是一體的,不能單純地看成前後次第的修行,以為先戒後定、先定後慧,而是戒為定、慧的根基,而定又能助成戒、慧,慧則能圓滿戒、定。

戒律可以淨化身、口的造作,事先預防,避免製造問題;禪定(包含靜坐、步行、動中禪)能澄清內心的染著,培養覺知、放鬆,活在當下;智慧則脫離執見、洞悉真相,由此心靈回到空寂、純淨。內心的煩惱、痛苦就會逐漸止息。

心靈創傷的療愈和心靈的淨化、活化,也有類似的情況,它也是一種過程。在人的一生中,累積了很多的傷痛經驗,儲存在記憶庫中,身體各部位也有對應的僵硬和阻滯現象,譬如焦慮導致胃痛、壓抑導致胸悶焦慮。這些心靈垃圾的清除,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面對創傷經歷的痛苦,以更寬廣、清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發現生命的全然與純然,心靈得到洗滌,就愈來愈可以展現出煥發的生機、自由和悅樂。

真正的力量源自如實的智照,當下的覺知、洞察、開朗和活力將會溶化業識的迷思:對過去的迷戀、懊悔、壓抑,對未來的預期、希望、恐懼、憂慮,對現在的黏著、疏離、焦躁、逃避,種種迷障一一消除,回到真實、健全的生命。

如果不以平常人的心理健康為滿足,更進一步消融自我感、實在感、時間感的幻相,那麼心靈的提升與佛法的四聖就不謀而合了!

自我感、實在感、時間感的幻相同樣出於離開當下,不能如實感知思想、意念的投射和誤認。自我感是對身心現象的誤認,不知它只是緣起的幻相,實在感也是不知事物緣起的幻相,引發單一、固定、僵化、窄化的誤認。而時間感則是執取記憶、想像,產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切割,除了當下的緣起、流動,時間只是思想、意念的產物。

破悇自我感、實在感、時間感,當下即是法性、法界、法身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