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論宗源流與學說的簡介
黃懺華
地論宗是在南北朝時代和攝論宗並稱的一個佛教學系,後來的華嚴宗(他叫做賢首宗)即淵源於此宗的南道派,所以地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有他的地位的。「地論」即「十地論」,詳稱「十地經論」,「華嚴經」的中心部分「十地品」,在印度,系以「十地經」的名稱單行,有金剛軍、堅慧、世親等論師的釋論,現行漢譯本即世親釋。自從菩提流支等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梁武帝天監7年,508)將此論譯出之後,學者的研習及弘傳逐漸興盛,後世因而稱為「地論宗」,或就此宗的學者立名稱為「地論師」。「十地經論」廣闡明十地義,又陳述八識、無明、三身、三聚淨戒、因分果分及總、別、因、異、成、壞六相等。其中說到阿梨耶識、阿陀那識及無明等,並且闡述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的義旨。地論譯出後,學者把其中的阿梨耶識和「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心、「涅槃經」所說的佛性看作義同體一,指為「真常淨識」。例如慧遠(淨影)在「大乘義章『八識義』」中,說阿梨耶有藏識、聖識、第一義識、淨識(也叫作無垢識)、真識、真如識、家識(也叫作宅識)、本識等八個名字。又「十地論義記」說:「阿梨耶,此翻無沒識,此是第八如來藏心,雖隨緣流轉,體不失沒、故云無沒。」這是把梨耶和如來藏看作同一。其次,菩提流支的「金剛仙論」(卷五),有第八佛性識等語。又「大乘義章」(卷一)說:「佛因自體,名為佛性,謂真識心。」又吉藏的「法華玄論」(卷二)說:「先代地論師,以第八識為佛性,自性清淨故,亦名性淨涅槃。」又慧影的「大智度論疏」(卷十四)說:「佛性之義,依於能照,即是阿梨耶識。」又慧思的「隨自意三昧」說:「藏識湛然不變,西國雲阿梨耶識,此土名為佛性、亦名自性清淨藏,亦名如來藏。」這是把梨耶佛性看作同一。此「梨耶即如來藏,梨耶即佛性說」,源出南印度的大乘一派系,而盛行於我國北朝,即所謂「地論宗」
其後在同一地論宗內,又分作南道、北道二派。所謂南道、北道,是以相州(即當時所謂鄴都,今河南省安陽縣)為中心,分作南北二道。北道一派,稱北道地論師,從菩提流支出,以道寵為開祖。南道一派,稱南道地論師,從勒那摩提出,以慧光為開祖。北道派的學說,受攝論宗的影響;傳承地論宗的正統的,是南道派。而南道北道兩派的對立,在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共譯出「十地論」時,已發其端。
關於「十地論」的譯出,有種種傳說。
其一是勒那、流支二人別處別譯說,據「歷代三寶紀」(卷九)等說,起先流支奉北魏宣武帝詔敕,傳譯「十地經論」,初譯之日,宣武帝親自筆受,然後才交付沙門僧辯等接著把論文寫下去。同時又命勒那傳譯。後來勒那的弟子慧光,請勒那、流支對校兩本的同異,把它合糅為一。
其二是勒那、流支、扇多(佛陀扇多)三人別處別譯說,據「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等說,勒那、流支、扇多三人,當傳譯此論時,各傳各的師承和所習,彼此不相諮詢和論究。宣武帝命他們分開在三處各別譯出,後人把它合為通部。
然而「十地論」卷初的序文,說此論是勒那、流支二人同處同譯,文中所記,沒有任何二人二處、三人三處的痕跡。此序文的作者,是當時列席譯場從事筆受的侍中崔光,其說應當比較可信。所以「開元釋教錄」(卷六)依此,只把「十地經論」列在流支錄中。
如此,「十地論」究竟有沒有別譯的事實,不得不存疑。然而勒那、流支在教義上,有不同的見解(或者就是關於阿梨耶識),卻似乎是事實。因此,流支的弟子道寵,和勒那的弟子慧光,其傳承有所不同,於是產生南道、北道二派。北道派道寵的弟子,有牢宜、僧休、法繼、誕禮、儒果、志念。志念的弟子,有隋代的神素,其後不明。南道派的慧光,有法上等十六弟子。其後有隋代的慧遠、靈裕、靈乾、曇遷、靖嵩。再後,一方面有慧遠、靈裕、靈乾一系的後地論宗,在唐代很繁榮。同時他方面有曇遷、靖嵩、法侃一系的後攝論宗,在唐代也很興盛。
一地論宗南道派的法系
地論宗南道派的創立者慧光,定州長盧人,十三歲隨父到洛陽,從佛陀扇多受三歸,既而出家為沙彌,扇多授以律學。到二十歲,往本鄉受具足戒,聽受律部,隨所聞奉行。將近四年,曾開講「僧只律」,更從僧辯學習經論。後來到洛陽,搜采新義。其時佛陀扇多任少林寺主,勒那、流支也在其時傳譯「十地經論」,慧光列席譯場,因為素來學過梵土的語言,會通雙方的諍論,後來撰「十地論疏」,發揮論文的奧旨,開地論宗南道派。他注釋了許多經論,如:華嚴、涅槃、維摩、地持、勝鬘、遺教等經(現存「華嚴經義記」卷一)。並著四分律疏,又著玄宗論,大乘義律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因為他對律部也很有研究著過「四分律疏」,故後世尊為四分律宗的開祖。慧光初在洛陽,任國僧都;後被召入鄴都,任為國統;因此,一般稱他為「光統律師」。他住鄴都大覺寺,弘布道化;七十歲,圓寂。他門下弟子有「地論」、「四分」兩派:法上、僧范、道憑等,傳承他的地論學;洪理、道暉、道雲等,傳承他的四分律學。
慧光的弟子,以法上為眾中的上首。法上,朝歌人,十二歲,初從蟬師道藥出家,十五歲就開講「法華」,轉而專究「涅槃」,不以凍餒為意,後來入慧光門下受具足戒。慧業既充,道譽日隆,應眾人的要求輪流講「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經,並著有文疏(現存「十地論義疏」卷一、卷二兩卷)。當時人說:「京師極望,道場法上」四十歲,游化懷衛,應魏大將軍高澄的奏請,入鄴都。魏齊兩代,歷為統師,綜理佛教,將近四十年,當時有許多所寺僧,都稟承他的教化,遠到高句麗國,也遺僧來鄴都問法。到北周滅北齊毀滅佛教,法上易服隱於俗中,而修習淨業一如常時。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即陳宣帝太建13年,581),年八十六歲,圓寂於西山合水寺。所著除他所常講學的「十地」等經疏外,有「增一法數」四十卷,「佛性論」二卷、「大乘義章」六卷、又「眾錄經」一卷等。
僧范,平鄉人,二十九歲,聽講「涅槃」,於是往從鄴城僧始出家。初學「涅槃」,繼往洛陽從法獻聽「法華」、「華嚴」,後入慧光門下受業。嘗敷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勝鬘」等經,各有疏記。
道憑,平恩人,十二歲出家,初誦「維摩」,後學「涅槃」,復究「成實」。繼聞慧光弘揚戒律,因往聽講,停留十年,往趙魏弘化,敷講「地論」、「涅槃」、「華嚴」、「四分」。
法上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遠等,就中慧遠是一位偉大的佛教學者。他是敦煌人,十三歲出家。二十歲依法上為和上、慧順為闍黎,受具足戒。既而就慧光的弟子曇隱聽「四分律」五年,後專以法上為師,隨侍七年,深究奧旨。北周滅北齊在鄴聚集眾僧,議廢佛教時,慧遠獨抗聲爭辯。後來隱居誦「法華」、「維摩」等經。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敕召六大德入關,遠為其中之一,住長安淨影寺,圓寂於開皇十二年(592),年七十歲。所著有「地持經義記」、「十地經論義記」、「華嚴經義記」、「涅槃經義記」、「維摩經義記」、「勝鬘經義記」、「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經義記」、「溫室經義記」等,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慧遠繼承法上的系統,闡揚南道的學說,然而晚年又就北方攝論宗的創立者曇遷,稟承攝論。他最致力的是地論,兼究涅槃、攝論及三論。慧遠的門葉甚茂,弟子見於記載的多到十九人。他的弟子靈璨,慧遷都是擅長「地論」的。靈璨懷州人,深明「十地」、「涅槃」,是跟隨慧遠入關的大德十人之一,起初住在大興善寺,後來慧遠圓寂,開皇十七年(597),敕補為眾主,在淨影寺弘傳故業。後住大蟬定寺,唐高祖武德初年圓寂,年七十歲。慧遷也曾經作十地眾主,瀛州人,愛玩「地論」,在北齊時已經知名。又從慧遠重修前業。兼通「涅槃」、「地持」,跟隨慧遠入關,住在大興善寺,以弘敷「地論」為已任。開皇十七年敕立五眾時,請他作十地眾主,住在寶光寺,繼續講說。後住大蟬定寺,武德末年(626)圓寂,年七十九歲。「續高僧傳」說:「自遷之歿後,『十地』一部,絕聞關壤。」此外有智徽、玄鑒、道顏、智嶷、寶安、僧昕等,也都講敷「十地」、「涅槃」。
法上弟子融智,無傳,「續高僧傳」附於他的弟子『靖嵩傳』(卷十)中說:「有太學寺融智法師,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眾師,道光二藏,學徒五百,負表摩肩,常講『涅槃』及『十地論』。嵩聞之,乃投誠焉。」靖嵩雖然曾經從融智攻研數載,然而到周武帝毀滅佛教,與同學法貴等到南方避難,當時真諦的弟子法泰,在建業講演新譯的「攝大乘」、「俱舍」等論,靖嵩常時到法泰那裡,咨受攝論宗的教義,後來回到江北,盛開講肆,弘揚其說,至此地論宗南道派的靖嵩一系轉而為後攝論宗。
曇道弟子曇遷,精研「華嚴」、「十地」、「維摩」、「楞伽」等經,「地持」、「起信」等論。到北周武帝毀滅佛教,南渡住揚州道場寺,常時和同伴談唯識的義旨,後來獲得「攝大乘論」,認為是全如意珠。隋初,往彭城盛弘敷此論,為北地攝論宗的開祖。
道憑的弟子靈裕,定州鉅鹿曲陽人,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從道憑受「地論」。二十二歲,受具足戒,誦「四分」、「僧只」等律,又從曇隱學「四分」。此後以「華嚴」、「涅槃」、「地論」、「律部」為專業,到周武帝毀滅佛教,隱於村落中。隋初,召為都統。所著有「十地」、「華嚴」、「涅槃」、「地持」、「般若」、「大集」、「四分」、「勝鬘」、「觀無量壽」、「無量壽」、「遺教」等經律的疏釋及「大乘義章」、「往生論注」等。弟子有淵、惠休、道昂、靈智、曇榮、道辯等。律宗的名德智首,也曾經列席他的講筵。其中惠休後來轉為後攝論宗。淵是隋代終南山至相寺的開祖,武功人,十三歲出家,聽受「華嚴」、「地持」、「涅槃」、「十地」等經,既而往從靈裕,列席講筵。後入終南山,置寺結徒,分時程業。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圓寂,年六十八歲。弟子有法琳、法侃、智正、普安等。就中智正,定州安喜人,十一歲出家,開皇十年(590),和曇遷同到長安,受敕住勝光寺。後來往終南山至相寺從淵,常講「華嚴」、「攝論」、「楞伽」、「勝鬘」、「唯識」等經論,著有「華嚴疏」十卷,其餘也都作了抄記,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49)圓寂,年八十一歲。弟子有智現、智儼。就中智儼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賢首法藏之師,後世華嚴宗人推尊為第二祖,所以說華嚴宗淵源於地論宗的南道派。
二地派宗北道派的法系
地論宗北道派的創立者道寵,元來是大儒雄(一作熊)安生的弟子,以才藝著稱,後來歸心佛法而出家。受具足戒後,廣研尋三藏十二部,據「續高僧傳」本傳說、「十地論」的譯出,菩提流支在紫極殿,勒那摩提在太極殿,各有禁衛,不許通言。到譯完把兩本對勘,只有一字的差異。道寵聽到這個奇蹟,於是往訪流支,問佛法的深義,流支授以「十地」,受教三年,隨所聞作疏,就疏開講,聲譽日高,為鄴下所推許。他培養出學子多到千餘人,而以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及志念等為最。
志念,冀州信都人,受具足戒後,往鄴都問道於精通「智論」的道長(一作場)法師,經過數年,便和誕(誕禮)、札(不詳)、休(僧休)、繼(法繼)等一期的俊彥齊名。既而往從道寵,學「地論」;又往西秦從高昌毗曇學者慧嵩學毗曇。學成回到本鄉,前後開講「智度」、「雜心」二論十餘年,到周武帝毀滅佛教,逃到海邊,重新研尋小乘論部。隋開皇四年(584),開講「心論」。歷住晉陽的開義、大興國等寺。大業四年(608)圓寂,年七十四歲。所著有「八犍度論疏」、「雜心論疏」及「廣鈔」等,從他受學的僧俗弟子有好幾百人。此外僧休、法繼、誕禮,附見於「續高僧傳『志念傳』」中,僧休並見於「靈乾傳」中,事跡多不明。地論宗北道派的法系,以後便無所聞。
三地論宗的學說
如篇首所述,地論學者以阿梨耶識為真常淨識,並以阿陀那以下七識為妄識,又以阿陀那識為無明。然而這只是從慧遠個人的學說中了解到的,因為地論宗從慧光一直到慧遠,著述多半散佚不傳,他們的學說有遺著可稽考的,只有慧遠一人,所以要想知道地論宗的學說,惟有求之于慧遠的著述中。如慧遠於「大乘義章『八識義』」中,說阿陀那和阿梨耶二識的區別,以阿陀那為無明痴闇的妄識,以阿梨耶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文中說阿陀那此方正翻名為無解,隨義旁翻有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等八種。其中無明識的解釋,是「體是根本無明地故」。又說阿梨耶此方正翻名為無沒,隨義旁翻有藏識、聖識、第一義識、淨識、真識、真如識、家識、本識等八種。其中藏識的解釋,是「如來之藏為此識故,是以經言如來之藏名為藏識,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恆沙佛法,故名為藏。……」淨識的解釋是:「亦名無垢識,體不染故,故經說為自性清淨心。」這雖然是慧遠一人的學說,然而拿他宗的學者所述來和它對勘,就可以知道慧遠的學說,和先代地論師所說相符,由此可以推知慧遠的學說,即地論宗傳統的教旨,而地論宗原始的學說也不外乎此。如智顗於「法華玄義」(卷五下)中說,「若地人明阿梨耶是真常淨識」;吉藏於「中觀論疏」(卷7)中說;「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吉藏又在「法華玄論」(卷二)中說,「『攝大乘論』僧伽菩薩所造;及『十八空論』婆藪所說;皆云八識是妄識,謂是生死之根。先代地論師用為佛性,謂是真極」。所以慧遠是傳承地論宗的正統的,而所謂地論宗的正統,如上所述,即南道派。
關於地論宗北道派的學說,更沒有遺著可稽考,也僅僅是在他宗的學者所述南北二道學說的差異中,窺見它的崖略而已。關於南北二道學說的差異,有一種說法是:北道的學說是梨耶依持說,南道的學說是真如依持或法性依持說。如天台宗的荊溪湛然,於所著「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八)中說:「陳、梁以前,弘地論師,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梨耶以為依持;相州南道,計於真如以為依持。此二論師,俱稟天親,而所計各異,同於水火。加復『攝大乘』興,亦計梨耶以助北道。又『攝大乘』前後二譯,亦如『地論』二計不同。舊譯即立庵摩羅識。唐三藏譯,但立第八。」荊溪又在「法華文句記」(卷七)中說:「古弘『地論』,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計不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梨耶生一切法。宗黨既別,釋義不同。」即南道派把梨耶和真如、法性看做同一而主張宇宙萬法是真如的緣起所生,所以真如即是萬法所生的依持。慧遠於「大乘義章」(卷三末)中,祖述這個真如依持說。他說「真中分二:一阿摩羅識,此雲無垢,亦日本淨;就真論真,體相常淨,故曰無垢。此猶是前心真如門。二阿梨耶識,此雲無沒,即前真心隨妄流轉,體無失壞,故曰無沒。」此顯阿梨耶亦稱阿摩羅無垢識,其體不異。然而阿梨耶是就隨妄流轉義立名,阿摩羅是就真體本淨義立名,其義相有不同。所以當論述宇宙萬法的依持,不採取隨妄流轉的阿梨耶,而以阿摩羅即無垢真如為依持。北道派和南道派相反,主張宇宙萬法從梨耶緣起,即以梨耶為依持。
有說南道是梨耶淨識的八識建立說,北道是真妄和合的九識建立說,立第八梨耶妄、第九梨耶淨。然在地論北道雖有第九識,還沒有庵摩羅的名稱,到後來真諦倡導的攝論宗興起,立八識梨耶妄、九識庵摩淨說,如智凱的法華玄義(卷五下)說:「攝大乘人云:『(阿梨耶)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名無沒識。九識乃名淨識。』」又吉藏的中觀論疏(卷十六)中說:「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它的歸趨,和地論北道一致。因此,地論北道和攝論宗相合,只南道獨存,更發展而為華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