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3/2

靈岩山巡禮

陳星橋靈岩山地處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的佛教聖地。山勢挺拔,岩壑奇秀。海拔220米,占地1800畝。因山多奇石,以靈芝石為最,故名靈岩山;又以山勢右旋,如巨象回首,而別名象山。靈岩山寺建於山巔,山門朝南,俯臨太湖,湖光山色,蔚為壯觀。一進山門,即是天王殿,中奉天冠彌勒,形象瀟灑自在。後為韋馱坐像,兩傍為彩塑四天王像,高4.5米。出天王殿,沿石橋跨過界清池便是大雄殿。殿高25米,寬20米,建於1934年。中奉釋迦牟尼佛坐像,高6米,兩傍侍立迦葉、阿難二大弟子,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態端莊慈祥,造於1897年。大殿兩側是根據《阿彌陀經》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羅漢像;後壁供奉的是文殊、普賢和飄海觀音像,全部泥塑,裝金罩漆,造於1981年。大殿後是念佛堂,1932年建,正門前有印光法師手書「淨土道場」四字,堂內供奉西方三聖像,四周設有禪凳,供僧眾打坐念佛之用。樓上是藏經閣,藏有歷代不同版本的佛經,計四萬七千多冊。以上三進是全寺的中軸線,東西兩側貫以長廊。東部以多寶塔、智積殿、鐘樓、香光廳為主;西部以花園(過去系乾隆行宮)為主。多寶佛塔,又名永祚塔,建於梁天監二年(503),宋代曾重修,明萬曆中因雷火燒毀了木構塔檐,但塔心磚石結構保存完好,共七層,高33.4米,聳立山巔,與蘇州虎丘塔、北寺塔遙相呼應,成了靈岩山的標誌。鐘樓建於1919年,高15.3米,樓上懸掛的大銅鐘是1667年(康熙六年)鑄造的。「靈岩晚鐘」曾被列為木瀆十景之一。樓下為千佛殿,系近年整修。寶塔與鐘樓之間是智積殿,1984年新建,中奉智積菩薩畫像,兩旁陳列有佛教文物。寺內原藏佛教文物一千多件,「文革」中交蘇州市文管會保管,1984年落實了政策,使許多貴重文物重歸靈岩山寺。靈岩山在春秋時期曾是吳王夫差的行宮(館娃宮)所在地,夫差接受了越王所獻美女西施,對她極為寵幸。傳說西施在靈岩山住了六年,一日忽對月惆悵,想與嫦娥為伴,吳王竟于山上鑿池,池成月現,因名「玩月池」。如今花園裡尚存有玩月池、玩花池、梳妝檯、智積井、吳王井等遺蹟。這些古蹟與傳說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不少騷人墨客的雅興,為之吟詩作畫,競騁遐思。「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李白的這首七絕詩,發千古之幽情,頗耐人尋味。靈岩山寺飽經風霜,迭有興廢。據《靈岩山志》記載,靈岩山之有寺廟,肇始於東晉末年陸玩司空舍宅為寺。南朝梁天監年間得到重修,名秀峰寺;傳說西域梵僧智積菩薩於此顯聖,被尊為開山祖師,故有「智積菩薩顯化道場」之稱。北宋元豐年間,郡守晏知止改律居為禪院;南宋紹興年間,因與民族英雄韓世忠薦先福,敕改寺名為顯親崇報禪寺(山麓尚存韓世忠墓);明洪武初,又改名報國永祚禪寺;永樂十年重修,弘治中寺毀於火;清順治六年,僧繼起重修,鹹豐十年又毀;同治十二年,僧念誠蓋小屋十餘間,僅續香火而已。迨至1910年,真達法師擔任住持,與妙真和尚等力謀興復,並遵印光法師意,將靈岩山改為十方淨土道場。1930年印光法師於蘇州報國寺掩關,1937年移錫靈岩山,直至1940年圓寂。因印光法師的德望所感,使靈岩山寺成了全國知名的淨土道場。靈岩山高僧輩出,智積以下,唐有道鑒、道遵,宋有圓照、慈受、佛海、佛眼,元有石湖、足庵,明有南石、天際,清有弘儲、檗庵、悟開等等。近代知名者有真達、戒塵、德森、瞭然等,而德行文章卓著,影響深遠者當屬印光法師了。印光法師(1861-1940)法名聖量,別名常慚愧。幼隨兄習儒,及壯,頗以聖學自任,一度反佛。21歲投終南山出家,翌年受戒;26歲於河北紅螺山苦行五年;以後南下普陀山,居法雨寺藏經樓近三十年,日閱大藏,禮誦不怠。他一生力弘淨土,並建立了靈岩山寺淨土道場。課佛之餘,編修了普陀、九華、五台、峨眉四大名山的山志,著有文鈔、嘉言錄行世。為了紀念他的嘉言懿行,其門弟子於1947年集資在靈岩山落紅亭東面建立起「印公塔院」。近年重加修葺。內有印光法師舍利塔,還陳列了他的遺著、墨跡和有關圖片。印光法師示寂後,妙真法師任方丈。他吃苦耐勞,事事躬親,使靈岩山寺得到全面整修,並開設了施粥廠、義務國小和義務診所,為民眾服務。解放後,僧眾們回響政府號召,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種田百餘畝,僅1958年就生產糧食13萬多斤,除供本寺180人口糧外,還可賣餘糧貢獻國家。1964年初,著名戲劇家田漢游靈岩山寺,對僧眾艱苦創業的精神十分讚賞,特賦詩書贈該寺監院淨持法師(按:淨師出家前曾任葉挺將軍警衛員): 江南一葉傷心落,勇士峨眉作法師。十載靈岩心更熱,再從勞動奪紅旗。開出山邊百畝糧,道場端的在農場。艱難歲月辛苦過,何止精神學梵王。「文革」中,靈岩山寺佛像被砸,文物被毀,和尚被趕出山門。千年古剎一片荒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從1979年起,僧眾們陸續回山,1980年元旦正式由僧人管理,著手修復。同年春,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在蘇州書畫家謝孝思等人的陪同下赴靈岩山視察工作,題寫了「靈岩山寺」匾額,並即興賦詩: 欣隨謝公屐,重上吳王台。湖山觀意態,林木感興衰。梵唄斷還續,慈烏散復來。柳條見春色,畫境逐雲開。這首詩情境交融,向人們預示著祖國正在走向安定團結,繁榮富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熾熱感情,對佛教事業的期望。幾年來,靈岩山寺得到人民政府和佛教四眾教友的支持和幫助。以明學、淨持兩法師為首的一百多位僧人不畏艱辛,克服各種困難,基本修復了殿堂佛像、文物古蹟;僧眾過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早晚集體上殿,白天念佛堂佛號聲聲。前來做佛事的香客和觀光的遊人絡繹不絕。該寺1980年末開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現已有兩屆學員畢業,每屆30餘人。畢業後有的繼續深造,有的則擔負起弘揚佛法、管理寺院的工作。寺內還設有佛經流通處、佛教文物陳列室以及麵館、茶室等。如今,靈岩山寺依照中國佛教協會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注意發揚「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往」的三個優良傳統,決心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實現「人間淨土」作出貢獻!

(原載《法音》1986年第5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