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責任感和自信心開拓人生陳星橋
——讀《法華經》一得
在大乘佛教中,《法華經》素有經中之王的美譽。舍利弗頂禮三請,世尊方為宣說,足見此譽不虛。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說:「十方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並指出: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釋尊開門見山、開權顯實之說的確令舍利弗等聲聞眾驚喜不已。在《警喻品》中,舍利弗歡喜踴躍,在佛前表達了他高興的心情:「我曾見到眾多的菩薩得佛授記,而常自責,聲聞之不被授記,是因為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得少為足。而今從佛得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惱,身意泰然。確信我們也能得到最高的佛的悟境。」聽過舍利弗的表白之後,釋尊授記說:「你於未來世經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在這裡,釋尊指出了成佛的三個條件:供養諸佛、奉持正法和實踐菩薩行。這三條也是我們每個佛教徒一生中應予實踐的。所謂供養諸佛,就是要象常不輕菩薩那樣,常禮敬在每日生活中接觸的人的佛性,對於遇見的人,尊重他們的存在,關心愛護他們,即是供養諸佛。如每天遇見十人而禮拜其佛性,則不外乎供養十尊佛陀。所謂奉持正法,可以理解為遵循自然法則,與萬物和睦相處。因為世界上的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相輔相成,各各事物無不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了這一點,也就懂得尊重他人,不損害自然,從而採取融萬物於一體的和諧的生活方式。所謂菩薩行,就是積極地去做使他人幸福的事情,所謂布施行等等。概括來說,就是以自己的言行和心服務於他人,服務於社會。這樣一想,在說我們也能成佛(做一個時時覺悟的人)時,就不會可望而不可即,從而在心中湧現出極大的希望。弟子們眼見釋尊為舍利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激動不已。釋尊為了詳細解釋其意義,向大家講了一個寓言故事:某城市有一大富長者,其寬大的房屋有一天忽然起火,可是他的許多兒子並沒有意識到發生火災,依然在燃燒的屋宇中玩耍嬉戲。長者具足大力,完全可以採取用大箱等工具將孩子們托出的簡單辦法,但房門太窄。為了救出所有的孩子,需要說種種畏怖之事,讓他們自己從房中走出來,於是長者大聲對孩子們說:「這個家已燃燒起來,苦不趕快出來就會被火燒死呀!」可是孩子們耽著遊戲,不肯信受,東西奔走,視父而已。長者轉而一想,我當以諸方便誘諸子出離火宅,於是說:「你們過去想要的羊車、鹿車、牛車就在外面呢,快出來看啊!」於是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從狹窄的門口奔出,紛紛說:「爸爸將許諾的車給我們呀!」這時長者高興地給每個兒子一輛安穩漂亮的大白牛車。這就是經中三車火宅喻的大意。在這裡,長者即喻佛陀,孩子比喻我們眾生,而羊車、鹿車、牛車喻指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舍利弗等得到聲聞的境界即滿足,而佛想讓他們體味更自由自在的佛境,也即是想給他們以大白牛車。包括這個寓吉在內,表現佛陀之心最偉大之處,還有下面這一段話:「今此三界,皆為我有,其中的眾生都是吾子。而今此處,患難眾多,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全是我的」、「都是吾子」,這是與宇宙融為一體的佛陀的偉大宣言。這是佛陀從大慈悲心中流出的語言。如果我們都能保持這樣一種偉大的心境,就能大大拓展我們的人生。「今此三界皆是我的」--說:宇宙是我的「並不意味著說」是我之所有「,而是說」我即是宇宙「。」我「也不是自己心中的我,而是融自他於一體的心境。」其中的眾生悉是吾子「--既全是佛之子,就是一個不可代替的存在。明白了這一點,就必然能禮敬遇見的所有的人,就會時時湧出一顆溫暖而富於同情的心。」而今此處,患難眾多,唯我一人能為救護。「這是佛陀偉大的責任感的表白,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這既是偉大的責任感,也是一種崇高的自信心的表現。我們眾生正象須菩提、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在《信解品》中說的那樣,累劫以來,懷珠乞食,流落他鄉。佛陀以大慈悲心,欲平等地賜予眾生以大白牛車,故為大眾開權顯實宣說法華之教。我等幸遇佛法,宛如窮子回到了富有天下的君父身邊,自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深入佛法開拓人生,也就是說要從效法佛陀的偉大人格、偉大胸懷開始。(原載《法音》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