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6/12

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

蔡惠明

一、戒為菩提之根本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基本學業。戒亦稱增上戒學,指戒律。就是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由於大小乘的不同,戒律的內容與要求也有所區別。對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也各有規制。 一般說戒,大都重小乘律,如『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訶僧只律』等。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大乘有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等。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花鬃瓔珞、歌舞戲樂。此丘二百五十戒:郎二百五十項應持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目,稱五篇門。此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同前分。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怪、嗔、謗三寶。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止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攝大乘論』稱由戒學為增上引生心學,郎定學。因它是定慧所依,心學為增上引生慧學,慧學為增上引證涅槃成滿菩提。三學以順益義,所以名增上,廣如『瑜伽師地論』說。釋尊在『涅槃經』中說:「若不能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兌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見性成佛就是見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見性成佛便成空話。『涅槃經』又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大品經』說:「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象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可見持戒是入道的正門,修行的基礎。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是則如來所讚嘆。」戒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難戍。如建築大廈,地基不鞏固,一遇風雨就發生危險。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汝等此丘,於我滅俊,當尊重波羅提木義。」波羅提木義就是戒律,又譯別解脫,或譯處處解脫。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過非,各別解脫心口七支惡業,所以名別解脫。釋尊又說:「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他最後的教誨,謂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持戒則等於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師(也即是佛丫他還說:「戒是正順解脫菩提之本,故名波羅提木義,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等為心苦,總合二種,名為內苦。惡賊虎狼等害及風雨寒暑等災為外苦。持戒就能起消滅內外種種苦的無量智慧。戒定慧三學,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釋尊義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生善法。若無善法,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雖有淺深的差別,但都是順理益己的善法。若無淨戒,一切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持戒是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

持戒要謹小慎微,注意防止小惡,就不至造大惡無以預防。『涅槃經』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大智度論』說:「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生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

二、『雜阿含經乙論增上戒學

1、戒是什麼?『雜阿含經」第一O三九經中,佛告淳陀:

「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諸惡法者,雖復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並及生草,唱言清淨,亦復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淳陀!何等為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家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屬,乃至授花鬢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幹,不離邪淫。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家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譜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向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不離惡口罵詈,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口。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莒,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慾,言此物我有者奸。不捨嗔恚弊惡,心思惟言,彼象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投,欲為生難。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說,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家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黑、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

持戒就是為對洽黑業,免受黑報,不淨、不淨果。在思想上建立深信因果、謹慎造作的觀點。戒的目的就是防非,能生善法。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制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的戒的表現和規定,郎五戒、十戒二一百五十戒等。律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郎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稱「無表」。律宗三家對此有不同的說法。古師多依『成實論』,以無作戒體為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法」。相部宗法礪郎以此說倡非色非心戒體論。東塔宗懷索則依『俱舍論乙,以「無表業」為色法,倡色法戒體論。南山宗道宣說『四分律』通於大乘,依『楞伽經』、『攝大乘論』所說,以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為戒體。它和相部、東塔二說相對,稱為心法戒體。

2、至於律儀,『雜阿含經』第九二五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如是丈夫,於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為八?謂賢士夫住於正戒,波羅提木義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於正法律儀第一之德。複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複次,丈夫次行乞食,隨其所得,若粗、若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複次,丈夫心生厭離,於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複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諂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複次,丈夫學心具足,作如是念:設使餘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是名丈夫第六之德。複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複次,丈夫乃至盡壽精進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升進。」

在『雜阿含經』第二七九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何等為六根?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愚痴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奸,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舌、身、慧根,亦復如是。如是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奸,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憊根,亦復如是。如是於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這裡所說的執持律儀,善護諸根,就是戒體所起防非止惡的作用,很為重要。

3、戒從心生,就是從怖苦心、畏罪心、求輻心、兩利心、慚愧心、慈悲心、恕心,菩提心等所生,因手頭沒有『中阿含』、『長阿含』等經,只能引『雜阿含經」作重點闡述。如第六三匕經中,世尊告諸此丘:「當修四念處,」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於靜處,攝受波羅提木義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衣缽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畏罪心)

在第一O四O經中,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舍行,異於此也?……:謂離殺生,不樂殺生,如前清淨分廣說。依於不殺,舍離殺生,乃至如前清淨分廣說。離偷盜,不樂於盜;依於不盜,舍不與取。離諸邪淫,不樂邪淫;依於不淫,舍非梵行。離於妄語,不樂妄語;依不妄語,舍不實書。離諸兩舌,不樂兩舌;依不兩舌,舍別離行。離於惡口,不樂惡口;依不惡口,舍於粗言。離諸綺語,不樂綺語;依不綺語,舍無義言。斷諸貪慾,遠離苦貪;依無貪心,舍於愛著。斷諸嗔恚,不生憤恨;依於無恚,舍彼嗔恨。修習正見,不起顛倒;依於正見,舍彼邪見。婆羅門!是名賢聖法律所行舍行。」(求福心)

在第六一九經中,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向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伹當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已自護持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自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兩利心)

第一O四四經中,世尊告婆羅門、長者:「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人慾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恿口、綺語等亦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恕心)

4、世尊為何制戒?為令和敬生活。第八二六經,世尊告諸比丘:「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培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福,未來得正對冶,令梵行久住。……何等為此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念增上。」令清淨修道。在第六二八經中,尊者優婆夷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此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嘆,所不憎惡,何以故?」尊者阿難譜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護生。世綽在二二二八經中,說偈云:「以斯善護己,而等護於彼。猛火之所食,雖小食無限,小燭也能燒,足薪則彌廣,從微漸進燒,盡聚落城邑。是故護生者,當如護己命;以斯善護己,而等護於彼。」強調製戒是為護生,亦是護己,要從小處著手,從自己做起。又第六一九經中,也說到護他即自護,是兩利的。

5、戒的分類:戒行。『雜阿含經』第二四八經中,佛為波斯匿王說偈言:「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洞』塗以真金色。內懷鄙石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強調戒行要表裹如一,實事求是,不能偽裝,自欺欺人。律宗把佛所制戒歸納為「止持」與「作持」兩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之憊,指比丘、此丘尼一一家制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郎「家善奉行」的種種規制,包括安居、說戒、悔過以及行住坐臥四威儀等。『四分律』前半部解釋佾尼二家別解脫的止持門;後半部解釋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慧譯為「聚」)為作持門。南山宗三大部內容不出此二類。學戒。「雜阿含經』第九三四經中,佛語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也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一二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摩訶男問尊者阿難此如何解釋?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遺蹟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慾、嗔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戍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余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④出世間戒。釋尊在第七八五經演說八正道為出世間戒,以區別於世間戒。⑤善戒與不善戒。⑥此丘戒、比丘尼戒。⑦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以上見大正藏一——七一五頁至七二O頁)。⑧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遁淨、資具依止(以上諸戒見『長阿含經』卷二)。

6、波羅提木義儀:①何等為增上戒學?第八一七經中,世尊告諸比丘:「若此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②戒清淨。第五六五經中,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二帝種!如來、應供、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二石何為戒淨斷?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進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⑧學戒成就。前已引述第六一二七經,世尊告諸比丘:「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跡如前說。農缽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④說戒。第八百經中,敘述因世尊說不淨,諸此丘修不淨觀巳,極厭患身,紛紛自殺,有異此丘請鹿林梵志以利刀殺此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世算得阿難稟告,說:「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末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此丘修微細住,諸起、末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滅出入息念而學)⑤正行。第一O四二經說法行,謂「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⑥近縛行處。在第六一七經中,世尊以鷹鳥離父母例,告誡比丘:「如彼鷹鳥,愚痴自舍親父母境界,游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

7、戒的淨化。①不破壞一切學處。在第九三六經中,佛告摩訶男:「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慾、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進涅槃。」②已破壞而可懺悔者應懺悔。在第一O八三經中載,「有一少年此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行乞食時,不以次第,前後復重。諸此丘等再三諫,不受。」佛言:已破壞而可懺悔者應懺悔,說明佛教的宗旨是治病救人的。⑧破戒的過患。第四九五經中,尊者舍利弗告諸此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以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水不能得無餘涅槃,持戒此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可見護戒的重要。出家弟子要以戒為慧命所系,珍惜護持,在家兩象也不能例外。如果嚴持禁戒,敝到「僧像佾」,以六和精神冶廟,實現「廟像廟」也不成其為問題了。

學習『雜阿含經』有關增上戒學的論述,對當前中國佛教的滌瑕盪垢、興利除弊,恢復原來的純正,具有重要意義。戒律是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教的根本,根本做好,枝葉華果就必能相應繁盛,佛日增輝,*輪常轉,可期望焉。

原載《內明》第272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