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10/22

第三章 古德有關淨土觀法的開示

關於淨土觀修法門的修習方法,在佛典及淨土聖賢錄中,有很多記載,茲摘錄其中精要的部分,以資學修此法者借鑑。

—、普賢菩薩的開示

爾時,世尊入三昧,名如來議不思境界。普賢菩薩告威德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智慧得故。修智慧者,應離妄語、綺語及諸無益之事。詣精舍中,睹佛形象,金色莊嚴,或純金色,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前。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閒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象,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閒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象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蔓,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地陀羅尼。是故應常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 「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為真佛耶?為形象耶?知所見像,由想生故,乃至虛空,無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見《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二、宋代知禮大師示淨土觀法

觀者,總舉能觀,即十六觀也;無量壽者,舉所觀要,攝十五境也。且置能說,略明所說。能觀皆是一心三觀,所觀皆是三諦一境。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_身。說名本覺。 一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雖俱念佛,而是通途,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托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托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是故今觀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故釋觀字,用一心三觀;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體宗力用,義並從圓,判教屬頓。…寄語行者,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產生亦廣。…塵境粗強,誠為險處。故須外加事懺,內勤理觀,正助雙行,加願要制,必於寶剎,速證無生。今解觀門,其意在此。(見《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三、宋代遵式大師示淨土觀法

欲修往觀者,當於一處,繩牀西向,易觀想故,表正向故。跏趺端坐,頂脊相對,不昂不偃。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觀門,經論甚多,初心凡夫,那能遍習? 今從要易,略示二種。於二種中,仍逐所宜,不必並用。其有於余觀想熟者,任便。但得不離淨土法門,皆應修習。所言二種: 一者,扶普觀意。生已,自想即時所修,計功合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結跏趺坐,作花合想,作花開想。當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見,經久乃起。 二者,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花上,專系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澈,不可具說。顯映金頂,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往生坐禪觀法》)

四、明代憨山大師示淨土觀法

然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資以觀想,更見穩密。佛為韋提希說十六妙觀,便得一生取辮。今當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花寶池等,隨意觀想。若觀想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臨命終時,一念頓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斷惡念煩惱。以此淨心,觀念想繼,淨土真因,無外此者。(見《憨山大師年譜》)

修觀者可在用功之餘,對照以上先德的開示,久久必有深契與了悟,於修觀一途,便能登堂入室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