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4/2/7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三昧行品第二

這一品涉足到三昧行法的基礎。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

在菩薩名字後面加「摩訶薩」,以其發起廣大的利益,覺悟廣大有緣故。

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具行四法。則能得是現前三昧。

即具足四法之行,則能得是現前三昧。

何等為四。一者不壞信心。

信心決定不壞,是所謂信忍之成就,於法無疑,抉擇隨順,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壞信心,在一切法中是為前導,所以「信為功德母」,在聲聞乘教言中,決定信者就是須陀洹果,何以故?得法眼鏡啊,照了覺知世間真實之相,所以生真實信。我們在此隨順不壞之信心,立誓抉擇,必見諸佛,無退無墮。

二者不破精進。

於諸法則,勤苦守持,位至究竟,遠離懈怠與放逸。現在行法者中,懈怠者多,放逸者多,破精進之機者多。我們是不是真正地運用每一時、每一刻來勤苦地、深入地實踐法則呢?

所謂放逸,就是令心智在雜緣中散壞,於法則中無力深入。因為每一個有情中,自他二種雜緣都是很熾盛的,若是未停心之前,修法稍行放逸即壞精進,而若是無慚無愧,放逸必然啊。

三者智慧殊勝。

無依無托,無染無著,無造無作,如是心中,行於諸法。

四者近善知識。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近善知識」,以除自他疑惑,除法則疑惑。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具足行。則能成就現前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乃至於剎那時無眾生想。

例如我們來到道場,或出家,睜眼一看,哎呀,這麼多是、這麼多非,那這就是眾生想啊。所謂雜染眾生,以色身香味觸法所接觸之時,皆是眾生所幻現,所以眾生者,心染著故,事事染著,處處染著,於是眾生相生起,心智煩惱,多有疲厭,因為被所謂的煩惱雜緣所蒙蔽,人就會生起塵勞相。若有眾生想,應該怎麼來修持呢?「南無阿彌陀佛」廣泛回施,鹹入本位,即鹹得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光明圓滿普照,無有不照者,於是一切眾生差別皆已遮,所謂遮,就是不見眾生相,但念佛之無礙力。

二者於三月內不暫睡眠。

現在許多菩薩在一日一夜、一日二夜、或七日七夜地行法,「不暫睡眠」的知見與心智變得十分重要,並不是說你睡與不睡,是你不能造作這樣的心念。過去睡的因緣已經成熟,你不得不睡,不得不困,但現在呢,不能再造作這樣的業與業相續,這個地方就是不可思議的修持,不可思議的佛法的實踐。因為過去的業你是無以取代的,無以遮蔽的,如我們的依報環境、我們現在的色身,乃至福德因緣的差異一樣,已經異果成熟,在此因緣中,不要再造作睡與睡眠,不要在睡眠的因緣上去強化它,要透視它的本質。以前大雄師在般舟中說:「昏沉在暗處」,實際就是有一個順緣的觀察,各回本位,不再造作了,昏沉來了,也就是昏沉,他不再去強執它,也不再去排斥它,也不再去隨順它,這樣如理審觀,久久地人就會真正走出昏沉,但你如果說:「我培養昏沉」,那就不是一個味道了,什麼叫培養呢?即昏沉來了就縱容它。如果昏沉真正來了,不用力,不隨其力,不作用於力,就是不拒不迎啊,這是用功的恰到好處的地方。

三者三月經行唯除便利。

般舟行法,比較長時的要求是三月,三月中唯是經行,他法摒舍,除非便利之時作別舉。

四者若於食時布施以法。不求名利無望報心。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若有飲食,若有作業,皆與法則相應,所以莫貪於諸味。經常會聽到走般舟的人說:「哎呀,還是餓喲」,下來就好吃一頓,這樣的行法現世就有阻礙,自己設礙。

「不求名利無望報心」,有人走般舟,為了走出來相貌好啊、氣色好啊,行法中這一餐就多多吃,吃些有營養的,什麼這個補、那個補啊,補來補去幹什麼呢?為了走般舟出來讓人看著好看啊、精神啊、莊嚴啊,貪圖於虛假的名利,丟失自心之清淨,於法不能相應。現在這樣的人是挺多,走般舟前準備了很多營養品,想在般舟道裡面好好打氣,出來光彩一番,那是不相應的。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具足行。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勸他見佛。

不要小看這一點。勸人得煩惱者,往往會說你看這個人是、那個人非,這是勸人見煩惱;而令人知一切法畢無所得,因緣而生,無有實質,令人見佛,若智慧法身佛,若報身佛,皆有方便。莫污染於他心,莫毀滅於自心,令人見佛者,無染無著。

二者教人聽法。

勸人聽法,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與不可思議的果報善巧。壞人法緣,滅人法眼,障人出離之機,實在是可憐!我們有時候會比較心疼的是:出家在家的學佛機會,不成熟的時候人還會渴望,而成熟的時候卻往往會輕慢。這個輕慢,就是輕慢自己的當下因緣。當下最為珍貴啊!欲在他處求法,欲在他處求勝緣,實是心智羸劣,發心不明。諸位善知識應該善觀察。

三者心無嫉妒。

嫉妒是什麼?對此大家都比較容易了解,即不喜他勝,不喜他尊,不喜他之勝樂,不喜他之功德。這是末世之罪惡啊。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普及性的罪惡,就是常無隨喜心,常與妒忌為伴,心智狹隘羸劣,無助喜之心,因此這樣的人應常修隨喜心、讚嘆心、供養心、恭敬心,能免除此嫉妒的心。嫉妒,無外乎是狹隘,不欲他勝;無外乎是遠離恭敬,心智不恭敬,心生驕慢;無外乎是少於隨喜,多見他人之過。人一嫉妒起來,說話是很難聽的,很沒味道的,很狹隘的,就象烏雲遮日一樣,避心之光明啊。

四者勸他發菩提心。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尤為重要!若自身於菩提心無有愛樂,勸他人發菩提心之時,亦生菩提心之薰染、薰習、嚮往與守護,乃至說成就,所以勸發菩提心,甚為重要。若勸自發,若勸他發,勸發者甚為重要!

賢護。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成就三昧。何等為四。一者造佛形像。勸行供養。

例如我們在學習《賢護經》這短暫的幾天裡,大家不斷地在佛像莊嚴上做了一些作為,雖然不是什麼大事情,但它很起作用。你不相信,下去可以畫一畫像、憶一憶佛像,在佛像這個因緣上多作隨喜、供養、讚嘆的心,當然,還是用令你喜的像是最好的。哪個像能令人喜呢?有的人,很粗布的像能令其歡喜;有的人,很精緻的像能令其歡喜;有的是很莊嚴威德的像;有的是很珍貴的像能令其歡喜;不管種種相,莫不喚醒我們心靈的喜悅與智慧。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如《地藏經》中講造地藏王像有什麼樣的功德,能滅五無間罪等等,造其他一切佛像亦復如是,因為造像必用心,由心而造像啊,所謂緣佛成佛,我們造佛像,那就心中有佛,無佛何以造像呢?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

「勸行供養」,造像幹什麼呢?以令世間有情供養諸像,令眾生培植福德,或者說如實知自心,成就佛法利益。

二者書寫是經。令他讀誦。

現在我們這個經本印出來了,剛從瀋陽帶到保全寺,然後拿回來兩三本的時候,大家看著很歡喜,但現在多了,我看這個書被到處扔,也沒有人看。一多了,雖然是經書,是無上法寶,也不以為寶了!因為我們這次學習的過程中,都是隨地而坐,一者比較自然,再者也比較寬鬆一些,但大家進出的時候最好不要跨到經典上,繞一繞比較好一些,那是有意義的事情,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否則對我們自身有輕法之過失。

三者慢法眾生。教令發心。

慢法者,就是於法不生喜。昨天有幾個工人皈依,我給他們說:「你們掙的這個錢,可以花盡,但要是能來皈依學佛,結個佛法的因緣,實在是比掙多少錢都有意義啊!給道場蓋房子勞動,為三寶做點事,你們的福德因緣是有的,但最重要的還是三皈依啊,因為有三皈依的因緣故,就可以真實地入如來家,真正地可以學佛的」。恆陽庵的女眾不知自身有多大的感召力,影響了許多工人學佛,我們不管工人的好壞,比如性格啊、吃什麼、用什麼,不要管他,但他能來皈依,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真是不可思議啊!感動了許多這樣的工人來學佛,這有不可思議的利益,什麼不可思議的利益呢?勸未信者令生信啊,不可思議!於慢法者、不知法者,令其生信,諸位善知識,這比起建道場來,如果一個道場沒有人來習法,這個道場有什麼意義呢?建一萬間房子,沒有法則,沒有佛法的實踐,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實踐,又有什麼意義呢?而有一個人來皈依,就是隨順的道場啊,就是修法機制的成熟。所以「慢法眾生。教令發心」,這都是我們平時欲習「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的習法者應該熏修的具體法則,這後四法是十分可行的,造像、供養,書寫、讀誦,對慢法眾生令發菩提心,乃至後面的第四條「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四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

誰來護持?哪個地方有正法?你一念菩提心智的守護,延續於道場,此道場就有正法,你就在守護正法!我們昧失了菩提心,守護幾間房子,守護幾句你好我好,那沒有正法,沒有正法可得!我們是否能夠真正地守護自己的菩提心智,延續於道場,延續於周邊有情呢?這樣你才真正是正法的守護者,令正法久住啊。誰來久住?佛法何以久住?住在何處?用在何處?現前一念抉擇此菩提心,無畏無懼啊。

賢護。是為菩薩具足四法則。得成就現前三昧也。

這是種種輔助般舟三昧現前的法則,世尊從四個四法來宣化所具足的條件,此條件不是條件,但是受用所在!很多人說,怎麼念佛不證三昧呢?你滿腦子就是妄想,虛假的作為怎麼能證三昧呢?心智染著,一遇事就染於是、染於非,染於善、染於惡,怎麼能見於諸佛呢?諸佛是自心清淨之德相啊,你怎麼能見呢?所以心不自見,佛立現前,明得自心,知自心淨故,得見諸佛。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而說偈曰。

長行後面是偈頌,這是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典的常規格式。偈頌是以比較簡潔的語言重宣此義,令我等心智明亮。

汝等當住佛法中勿藏正言及我法

念勤精進除睡蓋三月不坐唯經行

現在國內的許多般舟行法中,有的是有拜、有坐的,冠以「般舟」之名,但它是一種變形的般舟行法。如果依經教來說,應是「常立三昧」,即常經行不懈,勿坐勿臥,這是般舟三昧行法的一個具體要求。

有人說,不讓坐一坐挺殘酷的,可以讓他休息休息啊。過去在般舟行法道中有吊帶,可以拽著站三、五分鐘,所謂不是休息的休息,因為不能暗示自己休息,可以暫停一下。有時,一個暗示心,就會產生休息的結果,就會長時間地昏沉與迷失。所以,身體到極致的時候,可以在轉身處吊一下,緩衝一下身體的脫虛,但是不能暗示休息。

這個行法就是以不休息為準則,恰恰我們人類在休息這個問題上是不敢逾越的。休息,是我們的思議對待心智中產生的對勞苦的調整,也就是對待的調整過程;無休息,是一個不造作的、安分的、本分的狀態。所以,在般舟行法交流中,談的最多的就是休息與煩惱所造成的東西,一個是所謂的煩惱,即因為餓了、累了、困了這種不能自制而造成的苦惱,再一個就是所謂的休息的暗示,比如對自己說:「哎呀,別人不在了,我休息一下」,這實在是自欺欺他。這個「欺」,就是說你影響了自己般舟行法的真實利益,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個利益,你浪費了自己的時光。但我們凡夫心智中一般難以抉擇,一到不休息這個對方,會心生畏懼,因為長時間的勤苦造作與休息是一個對待,所以要此人不休息,甚難。但實際上,往往我們真正抉擇一個事情的時候,是可以沒有休息這個知見的。休息是一種知見啊,是一種對待知見的自我蒙蔽,也是常人思維心智中產生的平衡自我心理的方法罷了,它是不實的,因為一切法無有自性,那休息法中何以有自性呢?

食時廣說而施他宣揚諸佛無比法

我們在如法行持中,所謂如法,就是在自己舉心動念的每一時刻,乃至飲食之時,亦莫荒廢於法則。現在即使在課間十分鐘休息中,很多人都要放逸一下,如何放逸呢?散壞自己學佛的維繫、學法的維繫,馬上就閒談去了,談不相干的話,東長西短馬上就出來了。就這十分鐘的時間都要見縫插針,投身於世俗,投身於雜緣,那況且我們下去呢?以前我遇到一些出家師父,或居士,修法期間,逮著時間就睡,我問為什麼要這樣睡呢?他說沒有休息過來啊。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在睡覺上了,但能不能休息過來呢?不過是一種心理的暗示與平衡罷了,若這樣真能休息過來,那我們睡他一萬年!但這樣真是有意義嗎?諸位善知識啊,不能自欺啊。

不求名聞及利養無所著故得此禪

「不求名聞及利養」,在般舟行法中,名聞利養是極大危害之心啊,在此處墮落、受傷害的情況還是比較容易產生的,因為什麼呢?此法猛利、有渲染力,稍不注意,慢心、驕心生起,就會危害自他;但若是利他之心,非為利養者,則身心調柔,具足悲智。

「無所著故得此禪」,這個法的利益實在是寂滅心智中流出來的光明與善巧。

莫生嫉妒及瞋恚當思解脫諸欲心

樂此三昧求住者勤念無懈爾乃得

金色百福莊嚴相端正圓滿若華榮

這是比喻世尊之相。

世間樂見光明體常睹諸佛在現前

念佛相好,是為觀相修持的方便。以前我隨一些善知識學過這樣的方法,很容易見佛相,很容易,極為容易!但許多修法者卻認為極難,不知道為什麼?是概念上的問題?還是知見上的問題?還是因緣上的問題呢?比如欲觀如來相,你磕一百零八個頭,其相就會現前的,只要你是恭敬地、始終一如地、相續地來禮拜。不相信我們可以下去做一個試驗,對著比較如法的、莊嚴的像,你如實地去禮拜、讚美,也就是說在禮拜之時,心中是出讚美之語的,乃至口說亦可,拜阿彌陀佛時,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可,拜藥師佛、念藥師佛,拜什麼佛、念什麼佛,只要你貫穿於始終,若四十九遍、二十一遍,乃至七遍,若精勤者、守護者,亦令得見。此「得見」,若觀不觀,即以得見啊。

見佛不難,就同我們見其他物是一樣的,事物皆因心而現,其他的容易得見,為什麼見佛就不容易得見呢?我們心中有懼怕,心中有距離,心中有不相續啊。大家下去真是可以試驗的,找一個你最歡喜的佛像,在一個單一的環境中,相續地一百零八拜,你認真地去禮拜他、讚美他、供養他,可以去做的。我遇到很多人說:「哎呀,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了,一次佛都沒有見」,你一點兒鼓勵心都沒有,一點兒相續心都沒有,一點兒讚美心都沒有!怎麼能得見得用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不贊我,也不謗我,我若見佛的妙相、見佛的功德加持處,絕對是不惜任何東西來供養的,我最窮的時候,真是把能穿的衣服都脫下來供養了,這個地方不是虛假之說,絕對沒有任何的遲疑!這不是善根不善根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這樣喜悅的、嚮往的、守護、供養的心智呢?若沒這個心智,你怎麼見佛呢?如果你見佛還要掂量掂量:我供養你合算不合算?我拜你合算不合算?你怎麼能見佛呢?

見佛不難,唯心所現,心虔誠者、相續者,一定得見的。這不是什麼高明話,如前面宣化的文字,心不可自見,所以如來是我心啊,何以故呢?心作心是。那我們為什麼能見眾生相,不能見佛相呢?實際哪一個眾生相不是佛相呢?我們見的所有相與佛相又有何異呢?唯心所現,沒有一點差別!但我們能見眾生相,為什麼不能見佛相呢?能見種種雜穢相、染著相、顛倒相,為什麼不能見佛相呢?諸位善知識,一定要鼓勵自己啊,在此處做一個法則實踐。你若不實踐,多聽他人講,總不相應!

以前有一次我說,今天晚上我念觀世音菩薩,若不得見,我就跳樓了。就是逼自己一把,為什麼呢?我現在惡報成熟了,不見觀世音菩薩消除不了這個業緣,要麼去死掉,要麼就見觀音。就這樣一口氣念了兩個小時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就垂機現相了。不是說我什麼,就是用法猛利,如果你心智中沒有那種渴望,怎麼能相見呢?我說的例子不是一個法則,是你一定要鼓勵自己啊,不要有後路!你若有後路,怎麼能相見呢?你有後路,你相見的就是自己現前的雜緣、雜業。現在學佛人的後路太多了,不僅是一條後路,可能有八百條後路吧。那是不能相見的。於法不生決定啊。給大家說這些,不是鼓勵大家象我那樣做的,是給大家作一個案例,實在是無實質意義的,我也沒有自誇的願望,那也沒有意義,因為人人做人人做得到的,人做人者是的,法則是平等的、真實的。

往古諸佛及將來現在一切人中勝

汝等一心恭敬禮亦常專念修供養

禮拜、供養,甚為重要!此供養不是說嘴說,是從心地生起的嚮往與意樂!有人說,我這個人貪財吝嗇,想見佛,行不行呢?一定是不行的!你有所保留啊,即業相保留,那你常見自己的業相,不見諸佛清淨妙色身相、具德身相。經常聽一些菩薩說,哎呀,別人說見佛、見菩薩什麼的,我這天天拜佛、念佛,怎麼就不見呢?首先就是沒有恭敬心。這句話本身就沒有恭敬心!因為什麼呢?你若真正付出了這種恭敬,根本不說這樣的話,你會尊重自己的心,若見、不見,恭敬心已經是實了,恭敬心是沒有對待的付出啊,你怎麼會考究這個回報呢?所以,喪失恭敬心,多被功利所蒙蔽。

汝若供養彼諸佛應以華香及塗香

慧施美食起淨心證此三昧殊非難

世尊在這裡告訴我們:非是難事。因為你虔誠地、調柔地、相續地讚美、供養、觀察、隨順,在此之時,不見諸佛,佛已知見,何以故呢?心智調柔、恭敬、供養故,心智自得調柔利益啊,雖未見佛,見佛利益已令現前!你不假求回報就行了。有人說,我在這個禮拜、讚嘆、讚美之外,有欲求見佛這個心,行不行呢?那就一提起來就放下,就如實地供養、讚嘆、隨順,這是有意義的。如果你磕了兩個頭就說,佛!你怎麼不現前啊?你這是給誰講啊?講什麼條件啊?拿些花瓣往那兒一扔,還是別人買給你的,你認為自己就能見佛啦?你有一分真正的真誠心嗎?什麼叫真誠?無對待心智中生起。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講,若念佛人,見、不見者,鹹知佛恩。不見佛,也是佛恩,見佛,亦是佛恩,此處是為恭敬心、真實心、相續心啊。你若沒有這樣的心,象做買賣一樣時時刻刻計算得失,你怎麼能見佛?染污心自我蒙蔽啊。

諸佛塔前作眾樂螺鼓鉦鐸諸妙音

歡喜踴躍難稱量必當成就此三昧

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真正意樂供養嗎?功課都不願意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說,趕緊念完吧;贊佛磕幾個頭就感覺累了、累了,不要磕了,那你怎麼能見佛呢?你贊的是自己的身心安樂吧?你贊佛嗎?你養育的是自己的感知吧?你是願意見佛嗎?你真是不顧生命地去見佛嗎?不顧自己的業緣去見佛嗎?

我遇到的一些善知識修佛法,真是勇猛者啊,見佛對他們真是沒有難事的。切莫懈怠與放逸啊,更不要不相續。我們漢地人習法有個大毛病就是不相續,例如殿前修法,下去不修法;下去修法,到殿堂里就不修了;晚上很勤奮,白天到殿堂里就睡覺;下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上殿了就沒有人,這樣的修行能見佛嗎?是在修自我、自大罷了,怎麼能見佛呢?佛在何處啊?何以相續啊?所以,在修法中,我們一定要善於認知、善於觀察。

現在在般舟行法中出現的違緣就在此處,心裡想的是:「我要修法!道場我不管」!道場是幹什麼的?對道場,你付出一點愛惜,他付出一點愛惜,那在這個地方修法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愛惜這個道場,卻要在這兒修法,你怎麼修法呢?你此心就沒法修法。此心是什麼心呢?綠色?綠色是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把虔誠心、恭敬心拿得出來,然後再做大家的事、道場的事、自己的事,那都在修行!若沒有恭敬心、虔誠心,你自己在下面修,培養我慢,在上面修,行放逸懈怠,怎麼能成就呢?虛假的承事,怎麼能成就呢?諸位善知識啊,此處要認得真、識得真、用得真啊!

勸造尊像無比身彩畫莊嚴具足相

金色光大無瑕垢證此三昧良非難

各各常念修法施清持禁戒及多聞

精勤勇猛除懈怠得此三昧終不久

現在在我們漢地,修法的相續與勇猛真是困難。往往說自己想得這個利益、那個利益,卻就是舍不下自己那些身心世界與感知,很多人就是為了安逸而修法、為了名譽而修法,那怎麼能得到諸佛不可思議的廣大善巧與功德,即無我的善巧與功德、悲智的善巧與功德呢?不論修法、學習,做什麼就是為了這個「我」字啊,改頭換面沒有離開「我」,那你怎麼能成就呢?

不應他所懷毒心亦舍世間諸欲事

常以慈悲念一切三昧豈遠在現前

於法師所常隨喜尊重恭敬等如來

莫生輕慢與慳貪喜心供養除嫉妒

無量諸佛共稱揚汝但勤求自當得

這不是他人之事啊,我們數自家的珍寶,就是精勤於法。若為法捐軀者,我們這個色身有意義,若不然這個身就是在造業啊。我們無始以來造的業,如《普賢行願品》所講,若是有形色,法界難容[2],世間難容,難道還不夠多嗎?

世尊鄭重演說斯為修如是妙法故

所以,世尊鄭重地給我們宣化這樣難得難聞的法則,以令我等於「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易得!說如實之教,令眾生得以運用,所以,於難聞之法中得以聽聞,於難得之法得以易得之效益,實是諸佛出世之本懷啊。

「為修如是妙法故」,世尊鄭重地宣說此教化,究其目的還是勸修於現緣有情,那我們這個學習,亦復如是,別無他意,若不然我們學來學去,勤苦上下,大家浪費時光,實在是於己於他皆無益啊,那就應該懺悔的。

[1]指的是在恆陽庵做建築的工人。

[2]見《普賢行願品》:「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