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4/2/18

虛雲和尚對禪淨關係的開示

徐文明

摘要:虛雲和尚為禪宗大師,又不廢淨土法門,對禪淨關係多有開示。他一方面主張禪淨不二,勸人念佛,同時也反對輕視禪宗的錯誤看法。

關鍵字:虛雲和尚,禪宗,淨土,四料簡,印光。

作者簡介:徐文明,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郵編:100875。

虛雲和尚(1840-1959)為近世禪門宗匠,佛教泰斗,其一生真修實證,定力高深,神異莫測,復興亡繼絕,屢振名剎,度人無量,為近代禪宗中興的第一人。虛雲和尚身為禪宗大師,卻無門戶之見,常勸人念佛,其於禪淨二門關係,多有論述,值得探討。

虛雲和尚有關禪淨關係的開示,有《參禪與念佛》、《念佛將終開示》、《參禪與念佛的關係》、《老實念佛》、《答禪宗與淨土》等,綜合諸說,有下列特點:

一、 禪淨等各種法門平等無二,都是通佛階梯。虛雲指出:

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而以禪、淨、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各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1]]

佛法實是一法,佛境本無二境,故佛佛道齊,法法不異,作為佛教的最高境界如同世俗的國都一樣,只能是唯一的,否則就亂套了,同樣,在一佛土中,也只有一個佛,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佛界亦然。此說並非為專制張目,而是為了維繫國土與人心的統一,使之和平安定,不生散亂。作為目的地的佛與佛境雖一,而眾生則多如河沙,且根性非一,位次不同,出發點不一樣,因此通達佛境的道路必然千條萬條,由此產生多種宗門派系。目的的唯一保證了佛教的平等統一,出發點的殊異又決定了其豐富多彩,此即為「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唯有諸佛及諸達者方知殊途同歸之理,諸在途者則不明此道,但見途路參差,不知同歸一元,故生分別計較,辯說高下,討論是非,乃至相互攻擊,自相矛盾,兄弟鬩牆,同門相競,這也是佛教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禪淨一致,實非二途。

在諸法門之中,禪淨兩家關係尤近,實為一家。虛雲和尚指出: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2]]

參禪與念佛,都以「信心堅定」為本,信心堅定,守一不異,故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禪貴一心,淨重一念,心心無二,念念不異,自然淨境現前,心佛不二,有何差別?

虛雲和尚又指出:

善用心的人禪淨不二,參禪是話頭,念佛也是話頭。只要生死心切,老實修行,抱住一個死話頭,至死不放,今生不了,來生再乾。「生生若能不退,菩提決定可期。」

善於用心,貴在專一與持久,不能屢屢改換,朝三暮四。念佛的人要老實念佛,參禪的人須老實參禪,只有至死不易,生生不退,才有真正成就的可能。「若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聽人說參禪好,便廢了念佛的功夫去參禪,聽人說學教好,又廢參學教,學教不成,又去持咒,頭頭不了,帳帳不清,不怨自己信心不定,卻說佛祖欺哄眾生,謗佛謗法,造無間業。」[[3]]

禪與淨不僅法門一致,連宗承也是一樣的。虛雲和尚指出:

遠公提倡淨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後,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宏揚淨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淨關係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宏揚佛法的婆心了。[[4]]

廬山遠公為後世推為淨土始祖,其與佛陀跋陀羅交好,在廬山翻譯了《達摩多羅禪經》,而佛陀跋陀羅則是佛大先的門人,達摩的師侄,可見兩家從一開始就有密切關係。淨土宗的系統傳承自道綽始,而道綽則是慧瓚的弟子,慧瓚亦應屬於達摩、慧可一系。[[5]]自永明之後,諸宗衰落,傳承淨土法門的都是禪宗大師,禪淨就更不可分了。

三、稱讚念佛功德,批評輕視淨土的錯誤看法。

虛雲和尚指出:

今念單此一句阿彌陀佛,即能包藏此六種波羅蜜門,何也?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取捨兩忘,是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消滅,萬善從生,即是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自心柔軟,瞋恚不起,即是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不休不息,永不退轉,即是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無諸亂想,流念散盡,即是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不受邪惑,即是般若波羅蜜。

今時有人不識念佛功德,反視為淺近法門者,卻是錯會不少,自陷陷人。[[6]]

一句佛號,六度具足,萬德圓滿,關鍵在於一心念佛,永不動搖。一心念佛,不涉萬法,無施無受,三輪體空,才是無相布施。一切放下,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全部放下,一切煩惱妄想盡行放下,心中空淨,不存一物,才是真正布施。神秀大師指出:諸惡莫作名為戒。持戒本為止惡防非,一心念佛,惡念不生,貪慾不起,則自性清淨,心地無非,心平行直,自然持戒。佛多劫為忍辱仙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一心念佛,則無瞋無喜,無榮無辱,無辱可忍,自然忍辱。一心念佛,一心作佛,發菩提心,不至涅槃,終不停止,如此既有一個最高的目標,又有堅持不懈的行動,才是真精進。以一念攝諸念,以一心除亂想,念念不異,一念無念,自然心性寂止,進入禪定。念佛念覺,正念分明,邪迷不生,無明淨盡,智慧自生。

念佛法門,簡易直捷,未可以淺近議之,更不能謗為小乘。

虛老說:「今天參禪的人,多不了解禪淨不二的法門,每謗淨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淨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就經常拿來作為反對念佛的根據。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後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之師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今天參禪人不了解趙州禪師前面說的幾句機鋒話,同時又不了解趙州後面說的幾句話。參禪的人以趙州的話來謗念佛法門,真是冤枉了趙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趙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請老老實實地從十方諸佛之師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地念去罷。」[[7]]

後人錯解古人,一是斷章取義,一是望文生義,對於趙州有關念佛的機緣語句,往往落入兩端,不得其實。所謂「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可能本來不是趙州之語,而是出於後人誤會,詳情另述。

據《古尊宿語錄》卷14:

師示眾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師云:「佛,佛!」[[8]]

趙州機鋒,天人莫測,既雲不喜聞佛字,但修行為人,又須步步踏佛階梯,行惟佛行,心惟佛心,所謂「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不得住」是也。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聞佛不喜,見魔不憂。聞佛生執,佛還成魔。一心清淨,二俱不立,故逢佛殺佛,遇祖殺祖,不行五逆,無以成道。此句乃禪門機鋒,與反對念佛毫無關係。

趙州也講過不少似乎贊同念佛的話,對此同樣不能執著。

據《古尊宿語錄》卷14:

問:「如何是毗盧師?」師云:「毗盧,毗盧。」問:「諸佛還有師也無?」師云:「有。」云:「如何是諸佛師?」師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9]]

有人問如何是毗盧師,趙州則念「毗盧,毗盧」,再問如何是諸佛師,趙州便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這則機緣來看,事實上趙州並未有明確講阿彌陀佛佛為諸佛之師的意思,毗盧法身佛,自在自如,何曾有師,諸佛亦然。趙州實為啟發學人,掃除其求師之妄念,故作此言,並沒有教人念阿彌陀佛之意。

趙州也確實有教人念佛的開示。

據《古尊宿語錄》卷13:

師示眾云:「不得閒過,念佛念法!」僧乃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念?」師云:「念者是誰?」學云:「無伴。」師叱:「者驢!」[[10]]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得虛度光陰,等閒過日,當念佛念法,努力修行。念佛念法,必須自念,自性不識,己事不明,如何念佛念法?此僧不了真我,以五陰幻身為己,故趙州叱之。

又據《古尊宿語錄》卷14:

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將什麼報答?」師云:「念佛。」云:「貧子也解念佛。」師云:「喚侍者將一錢與伊。」[[11]]

念佛功德,無量無邊,當受人天供養。其人輕視念佛法門,以為趙州當別有奇特事報答大王供養,便道念佛一事,要飯的貧子也會,有何稀奇。趙州告之,既知念佛,便非貧子,當得一文錢。

虛雲和尚有關趙州機緣的論述,印光法師也有類似的說法,都是反對借趙州來反對念佛、以禪壓淨的錯誤思想的。

四、批評「四料簡」,反對以淨貶禪。

淨土法門簡易,於末世頗為流行,然其中多有高揚淨宗、批評禪門、以為參禪不如念佛者,他們所憑藉的重要武器,便是所謂永明延壽的《四料簡》。虛雲和尚在《答禪宗與淨土》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四料簡》本非永明之作,虛雲和尚對此是清楚的,但他又不願明確點破,以免多生爭端。他指出:

惟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四料簡》載在永明何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他是偽托的。[[12]]

他又指出:

永明禪師出身禪宗,是法眼宗第三代,哪裡會自抑己宗、說禪不好的道理?[[13]]

即便虛雲不肯明確指出其非永明之作,對其內容也是不贊同的。他認為,「有禪無淨土」一句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如此故意把禪淨對立起來,「難道禪淨是二嗎?念佛人心淨佛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14]]禪淨不二,禪者明心見性,自心清淨,所處無非淨土,故有禪必有淨土,何來「有禪無淨土」之說呢?

所謂「十人九蹉路」,虛雲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禪,而是摻了很多水的假禪,此輩人不以明心見性、直入佛地為目標,而是以得些清淨境界、有點神通為究竟,這樣的人自然會隨陰境而去。

虛雲對「無禪有淨土」一則也是批評的,他指出:

他(永明)也不是說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淨土,才能去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也打錯妄想了。《楞嚴經》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豈釋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彌陀佛威神卻可恃、卻能惠我三昧耶?[[15]]

「有禪無淨土」則「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卻「萬修萬人去」,其間褒貶之意甚明,幾乎是對禪完全否定。虛雲指出,即使真能「萬修萬人去」,也不能單靠念佛,必須是真有淨土才可,而真有淨土,必須自己身心清淨才行。自己不努力覺悟,而把開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見彌陀之上,這完全是妄想。覺悟和智慧只能靠自己,修行也必須憑自力,靠別人替自己修行覺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單靠念佛便往生淨土、開悟得道只是一廂情願。

近世弘淨土者,多有自恃門戶而妄貶禪宗,其中印光法師便是一個典型。印光雖然在末世「算是難得的善知識」,「但有偏見——誰人向他問禪,就被他罵。他常以《四料簡》來批評禪宗,屢說參禪之弊」,又引「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等為例,說參禪者「展轉下劣」,「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16]]虛雲指出修行人後身展轉下劣,在人不在法,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其中也有女人,難道觀音應身也是展轉下劣嗎?阿彌陀佛化身為永明禪師,永明後身為善繼禪師,善繼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難道說阿彌陀佛也「展轉下劣」嗎?

參禪有弊端,難道念佛就沒有弊端了嗎?有一二參禪者因不明禪理而走錯了路,不能因此就說參禪不對,有念佛者出了偏差,也不能說念佛不好。佛教內部應該相互固結,不能自相矛盾,虛雲強調「我平生沒有勸過一個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勸人不要參禪」[[17]],這表明他雖然胸懷寬廣,也不願混淆是非,當無原則的和事老。

虛雲大師定慧圓明,行解相應,於禪淨二法深得其機,無有偏私,其思想理應受到重視和進一步的研究。

[1] 《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二分冊《開示》40頁,河北禪學研究所2008年。

[2] 《老實念佛》,《開示》123頁。

[3] 同上。

[4] 《參禪與念佛的關係》,《開示》120頁。

[5] 參見徐文明《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第四章第五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6] 《念佛將終開示》,《開示》75、76頁。

[7] 《開示》323頁。

[8] 《古尊宿語錄》上,238頁,蕭萐父、呂有祥點校,中華書局1994年。

[9] 《古尊宿語錄》上,232頁。

[10] 上書222頁。

[11] 上書234、235頁。

[12] 《開示》302頁。

[13] 《開示》303頁。

[14] 《開示》302頁。

[15] 《開示》303頁。

[16] 《開示》300、301頁。

[17] 《開示》303頁。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