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要把心態駛向積極樂觀的境界


時間:2011/8/24 作者:天地秀

要把心態駛向積極樂觀的境界

釋迦牟尼以為,一切眾生,因為心態各有差異,其行為也千差萬別,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結果。「諸趣輪轉」,意為各種事情流轉不停。從負面來看,可以說是產生了無窮無盡的紛爭煩惱;從正面來看,可以說是構成了精彩紛呈的世界。

在西方成功學中有一句名言:心態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積澱個性,個性決定命運。這句名言可以作為「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八字的註腳。可見東西方大師在對人生規律的總結方面確有很多共同的觀點,所達到的境界基本上在同一層面。

濟群法師在《十善業道經的啟示》一文中對「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八字作了進一步解釋,它說:「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麼?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於眾生的心態差別。」

濟群法師認為,心態不僅決定個人行為和命運的差異,它也決定國家、種群乃至人類文明的運行軌跡。它說:「從人類社會來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原因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思維方式又取決於觀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學佛,有的人不學佛。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裡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感興趣,有的人對佛不感興趣。同樣,在信仰的範圍內,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蘭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每個人的『心想異故』,思維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同樣在沒有信仰或由信仰的人裡邊,各種人選擇的職業不同,有的人喜歡做生意,有的人喜歡從政,有的人喜歡學術研究,有的人喜歡教學。為什麼會有許多差別呢?理由還是『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於人類心念的差別。」

那麼,對個人來說,如何讓自己的心態將自己帶到理想之境呢?有兩大要訣;第一大要訣是行善道,也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壞事;第二大要訣是培養樂觀心態。關於培養樂觀心態,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價值,如何獲得樂觀心態呢?有三個要點:

第一,接收正面信息,傳送正面信息。

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對心情和事情有好處的,可稱之為正面信息,對心情和事情都有害的,可稱之為負面信息。人在接收信息時,不宜像泔水缸似的,好的壞的兼收並蓄。要像蜜蜂采蜜似的,擇其精華。

一個6歲的小女孩問媽媽:「花兒會說話嗎?|」

媽媽笑答:「噢,孩子,花兒如果不會說話,春天該多麼寂寞,誰還對春天左顧右盼?」

小女孩滿意的笑了。

小女孩16歲時,問爸爸: 「天上的星星會說話嗎?」

爸爸思索片刻,回答道:「星星若能說話,天上就會一片嘈雜,誰還嚮往天堂靜穆的樂園?

小女孩又滿意地笑了。

女孩26歲時,已是外交官夫人。一天,她悄悄問丈夫:「昨晚的宴會我的言談舉止合適嗎?」

「棒極了!」|丈夫真誠地讚美道,「你說話的時候,想叮咚的泉水,動人心,怡人情;你靜處的時候,似浮香的荷花,美人目,爽人神。。。。。」

「親愛的,能告訴我,你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呢?」丈夫不解。

妻子笑了:「6歲時,我從媽媽那兒學會了與自然界對話,16歲時,我從爸爸那裡學會了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在見到你之前,我從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外交家那裡學會了和什麼樣的人談什麼樣的話。親愛的,我還從你那裡學到了智慧和——愛!」

這個女孩是幸運的,她周圍的人都樂意向她傳送正面信息。這也是因為她的善良和靈慧,她樂意他人向她傳送正面信息,也懂得正面信息的價值,就像蜜蜂懂得花蕊的價值一樣。所以她就擁有了一顆樂觀的心。

另外,正面信息不完全等同於真實信息。花兒會說話嗎?天堂是真實存在嗎?這是一些沒有搞清也無須搞清的概念問題。假如這些概念能讓人們的心態樂觀起來,它們就是正面信息。

第二,不要根據負面信息做出心裡衝動。

如果某些信息能幫助自己趨利避害,無論是好訊息還是壞訊息,都是正面信息。如果事實真相不明,可能導致自己做出錯誤決策,不管是好訊息還是壞訊息,都是負面訊息。

人的智慧在於,當事實真相不明時,最好不要輕率地做決定。

有一位老先生,在熱鬧的街口擺攤賣烤香腸。由於地點選的好,他的生意很不錯,收入也十分穩定。靠著這個小小的香腸攤子,他把兒子送進大學。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返家,看見父親的攤子上掛著的大量香腸,不禁驚訝地說:「爸爸,你沒看報嗎?現在經濟不景氣,社會購買力降低,你批發這麼多香腸,難道不怕賣不完會壞掉嗎?」老先生不太懂「社會購買力」之類的辭彙,他想,畢竟是念過大學的人,見識果然不同,聽他的準沒錯。從第二天開始,他便減少香腸的進貨量,同時心裡擔心著人們是否有閒錢來買他的烤香腸,因此他的吆喝聲變小了,神態也不是那麼樂觀自信。這難免讓那些老顧客懷疑他的烤香腸的質量。

隨著老先生的改變,他的生意也逐次遞減。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每天只希望能夠早早將攤子上少得可憐的香腸趕緊賣完,對客人的態度也難免變得急躁與不耐煩,與以前的親切、和藹,有著天壤之別。終於,他的客人越來越少,以至難以為繼。他不禁搖頭嘆道: 「唉!兒子真是有先見之明啊!」

其實,不是老先生的兒子有先見之明,而是老先生自己的心態受到了負面信息的傷害。他要判斷「經濟不景氣」是否對自己的生意有影響,只需看此前的銷量是否發生變化,根本沒必要在沒有發生「產品積壓」之前就減少供應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受到類似的「先見之明」的損害。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件事,我們都是只能依據此前的狀況進行分析,不能依據可能性來做決定。除非你想作一個冒險性的嘗試,這就得先具備「認賭服輸」的心態才行。

第三,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生活中,有一些讓人開心的信息,也有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信息,而且這些都是真實的,但跟自己的生活沒有必然關係,僅僅對心情有影響而已。對這些信息,我們沒必要被動地吸收,就像看電視選台一樣,喜歡看什麼節目,就選哪個台。

一個女孩趴在臥室的窗台上,看見鄰居正在埋葬一條小狗。這條小狗好可愛,小女孩平時常和它嬉戲。看到小狗悲慘地死去,小女孩不禁淚流滿面,悲傷不已。

她的外祖父見狀,便把小女孩帶到另一個房間,打開了另一個視窗,從這個視窗望出去,那是一片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玫瑰園。

小女孩的愁云為之一掃,心境頓時開朗起來。

老人慈愛地對外孫女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

在生活中,我們心情煩惱,也許並非生活境遇有多麼糟糕,而是開錯了窗戶選錯了台,看見了不好的信息而已。

當然,不一定讓自己開心的信息都是好信息,關鍵要看心情的需要。

《菜根潭》云:「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圍爐夜話》亦云:「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這兩段文字都表明了選擇信息要按需要而定。事業不順的時候,就看看不如自己的人;懈怠的時候,就想想那些有豪宅名車的人;驕傲的時候,就攀比一下那些在學問或事業上獲得大成就的人;痛苦的時候,就看看那些窮苦的人——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遭遇很不幸,跑到孤兒院、醫院、窮困山區一看,才知道自己的不幸原來竟是大幸,心態立即調整過來了。

靈活選擇需要的信息,就像開車時調整方向盤一樣,能夠把自己的心態駛向積極樂觀的境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