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解讀佛教的孝道(上)


時間:2012/1/3 作者:地水火風

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對皇帝上有關文化、或社會風氣的奏章,如果這個皇帝很倔強,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納諫,便往往祭出一句很嚴重的話,「聖朝以孝治天下」,用來給皇帝當高帽子戴,使他無法胡鬧,乖乖做個好皇帝。

的確,中國文化最寶貴之處在於提倡孝道。對於那些西洋來的外國朋友,我常說,你們西洋以基督教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們東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於十字架的形式。什麼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愛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長大後對父母的孝養,只要兒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對,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這不是後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個部份,成了「丁」字了嗎?而我們中國,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遠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薩、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內;下則由自己傳至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千代萬代,生生不息延續下去。並且橫的關連,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同樣需要仁愛,形成一個完整的宗族社會,縱橫交錯,恰是「十」字形的文化。但是,現在的中國社會,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現在的孝道文化可憐啊!我有許多好朋友,大部份上了年紀,七老八十的,雖然地位錢財不缺,兒女三五個的不在少數,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碩士等學位,卻一個個飛到國外,再也不回來了,獨留兩老口子躺在醫院不能動,老太婆和老公公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陣,生了那麼多兒女,讀了都麼多書,又有什麼用?然後,雙雙對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日子一天一天這樣過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電視機」來陪伴。你說這有多可憐,多悲哀!

兒子是國家的 女兒是人家的並且,現在一個兒子討了老婆,等於嫁出去了一樣,往往跟岳父母好得很,而疏遠了自己親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婦也不見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經對一個朋友說,你很好,又有兒子又有女兒。他說我有什麼好?兒子是國家的,女兒是人家的,我有什麼?!這又是一種情況,講的都是真話。反正這一代的孝道出了問題,文化也出了問題。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歷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裡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繫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為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記得民國三十六年我回到家裡,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裡的客人不少,因為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為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係。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為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為自己兒女,那該多好!愛天下人也是一樣本來我自己的兒女很反對我這種看法和態度。他們說,爸爸你是看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看自己的兒女如一切眾生?我說對啊。我一個兒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講,他起先很不喜歡這樣,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後來他在社會上經歷多了,有更深一層的生活體驗,倒反過來贊成我的觀念。他說這樣很對,又何必一定要只愛自己的兒女呢!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這正是孝經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欽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於天下』。這種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行願,正好不謀而合。並且孝與忠也是同樣一回事,國家危難時,顧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個忠臣而為國犧牲,一點都不後悔,這也是孝,孝自己的國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經的意義太廣大了!

南懷瑾:解讀佛教的孝道(上)

由於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始終講究孝道,因此中國歷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下跪,威風凜凜。可是一旦皇太后出來,皇帝只好恭恭敬敬側身肅立,不敢隨便坐著,等到皇帝到後宮見太上皇或皇太后,給媽媽請安,那就得跪下來,媽媽要罵照樣罵,要打照樣打,根本不敢有什麼反抗。我們看宋、明、清代的歷史,那幾個皇帝的太后更是厲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頂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生氣,扳起臉孔,怎麼樣?!好,你是皇帝,大家聽你的,我也聽你的。皇帝一看情勢不對,趕緊跪下來說,皇太后不要生氣,您老人家要怎樣,就照著辦好了。這是孝道的一種表現,我們並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順從,但是現代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的確逐漸地衰微了。 這個孝道思想表現在中國的政治上、文化上,什麼時候最為特出呢?——大約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漢末三國時期這個階段。東漢以後,中國的儒道文化非常興盛,當時只要你做人真正合於孝的標準,便有機會出來做官。滿清時代功名中的舉人,另有一個舊名稱,也叫『孝廉』。孝廉這個制度,在漢朝是由地方上推舉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來任職,再由皇帝封給官位,一步一步升遷的。由於兩漢藉仕途來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三國以及兩晉以後,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視得不得了。一個家族出了個不孝子,那便由這一家族輩份最長的族長出面,開祠堂門,嚴加懲治,毫不留情。就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傳進了中國。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識份子所言,佛教是「無父無君」,不要父母,不要國家,那麼佛教又怎能順利地傳入中國大片土地,甚至最後成為民間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孝順父母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是絕對孝順父母的。佛經上記載,佛要出家,父親不準,要他討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順從。娶一個不行,要娶兩個,他也照辦。後來還要為他家生個兒子傳宗接代,也同樣沒有違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後,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親再也沒有話說了,佛這才在夜裡離宮出走,到各處參訪明師,探求人生真諦。後來,佛的父親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一定要親自為自己的父親放入棺木中入殮,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這樣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說釋迦牟尼佛孝還是不孝呢? 這些事實,很多研究佛學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過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無一不是孝的表現和擴大。佛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為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易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布,但是由於阿難一再向佛請求,說姨媽自小養育您,您就許她出家修道嘛,最後不得已,佛才答應了這件事。佛在得了道後,也曾為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為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特別為她宣講了令人感動的「地藏經」。我們學佛的人對「地藏經」都很熟悉,也時常誦念,看看它的內容,這不是多麼可貴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嗎?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傳布,迅速而普遍地為中國民間社會所接受,正是因為它是一種重視孝道的宗教。中國佛教第一本講孝道的經典「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在後漢時期(約西元一八九年間)安世高翻譯進來的。假使沒有這部經的翻譯,中國知識份子是會起來抗拒的。他們一看「父母恩重難報經」,喔,原來佛教文化也是講究孝道的,和中國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