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圖解佛誕日、浴佛節的詳細由來


時間:2014/9/5 作者:恆覺

佛誕日是佛教的一個重大節日,與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歷來被稱為「佛歡喜日」。歷史上,寺院內外於此日往往舉辦大型的慶祝儀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供燈、齋戒等(詳見浴佛、行像、放生諸條)。明清以來,寺院於佛誕日舉行佛誕儀。

圖解佛誕日、浴佛節的詳細由來

相傳二千多年前,在喜瑪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漢語「甘蔗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妻子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按當時風俗,婦女懷孕後必須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臨產前回娘家,途中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悉達多(漢譯「成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答摩,所以太子全稱為喬答摩·悉達多。傳說,太子誕生下地,就不須別人扶接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佛教將佛祖在無憂樹下降生之日稱為佛誕日。

關於佛誕日的具體日期,雖然在印度南、北傳的《佛傳》裡都有明確記載,但說法不一。《大唐西域記》卷六、卷八曾述上座部和諸部所傳的不同。另外,在諸多佛教經典中,關於佛誕日的說法亦多有出入。《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定佛誕日為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經》卷上,記載佛誕日為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贊》卷一、《十二游經》、《灌洗佛形像經》,定佛誕日為四月八日。縱觀我國歷史記載,北朝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自南朝梁經唐至於遼初,大抵定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卻改為十二月八日(臘八);元代以來,南北趨於統一,均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南傳、藏傳佛教則歷來以公曆五月的月圓日(相當於我國農曆即月之十五日)為佛誕日,並且於1954年在緬甸仰光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上,定此日為「世界佛陀日」。因此為了既尊重我國的歷史傳統,又體現佛法的莊嚴性和一致性,我國各大寺院除了仍以農曆四月八日為佛誕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曆五月月圓日為佛陀吉祥日。

佛誕日是佛教的一個重大節日,與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歷來被稱為「佛歡喜日」。歷史上,寺院內外於此日往往舉辦大型的慶祝儀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等(詳見浴佛、行像、放生諸條)。明清以來,寺院於佛誕日舉行佛誕儀。晚近通行的佛誕儀則如下:

眾集大殿,唱「寶鼎爇名香」香贊,主法拈香禮拜畢,大眾合掌唱、誦《聖無量壽光明王咒》三遍。主法居中跪下,監院(或齋主)居後跪下,押磬,悅眾白:金鐘才叩,繞龍象一班齊;梵音演處,祝如來之聖壽。維那跪呼:哇地一聲,塵剎國中現妙相,周行七步,(眾接)人間天上獨稱尊。(維那呼)偏設六度慈航,(眾接)拔濟眾生苦惱。(維那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證某寺,(白)當代住持宏法沙門,(眾接)監院比丘等(引磬二下,維那呼)於今某年四月初八日恭逢世尊降誕良辰,雲集僧眾,登臨寶殿,諷演秘章,(眾接)稱揚嘉號。(維那呼)所集功勳,端為慶祝南無娑婆教主,(眾接)釋迦如來,(維那呼)釋迦如來,(眾接)釋迦如來,(維那呼)本師釋迦如來,(眾接)金蓮座下,(維那呼)伏願扇慈風於末世,揭慧日於中天,百億山河,(眾接)全彰法王妙相,(維那呼)大千剎海,灌沐我佛金身,指出本有菩提,(眾接)圓成眾生種智,(維那呼)仰勞大眾,稱念金剛無量壽。(主法等皆起,悅眾押磬舉)護國仁王菩薩摩訶薩,接《楞嚴咒》從「薩怛他」起,念畢接《心經》,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三稱,唱《佛寶贊》,接《贊佛偈》,眾齊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號繞行歸位,拜願,宣疏,三皈依畢。

明清以來,除在寺院舉行佛誕儀另外還形成了一些與佛誕日有關的民風民俗。

食結緣豆是明朝開始的一種風俗。明朝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四月八日舍豆兒,曰『結緣』。……先是,拈豆念佛,一豆號佛一聲,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編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婦不見容於夫姑婉若者,婉妾擯於主及姥者,則自咎曰:『身前世不捨豆兒,不結得人緣也。』」可見明代民間已有食結緣豆之風俗。此俗至清代而大為流行,據《餘墨偶談》稱:「京都浴佛日,內城廟宇及滿洲宅第,多煮雜色豆,微漉鹽豉,以豆蘿列於戶外,往來人撮食之,名『結緣豆』。」另據查嗣琛《查浦輯聞》記載:「四月八日,都人煮豆,任人掬取之,謂之『結緣』。」可見清代食結緣豆之俗在民間流行之盛,甚至發展到了「任人掬取」的程度。食結緣豆之俗主要流行於都城北京。

舉辦善會,這是清代時興的一種佛誕日新風俗。善會亦稱齋會,即由僧家作主人,邀請善男信女在佛誕日這天到寺內來吃齋。這個風俗本與佛誕日無必然聯繫,實際上是寺院舉辦的一種旨在集資募捐的活動,不過是以四月八日佛誕日為藉口罷了,但此俗風行甚盛。北京俗曲《闊大奶奶出善會》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風俗,曲中說:「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觀寺院都辦佛事,尼姑廟裡擺席筵,請的是些大門子,指佛吃飯,賴佛穿衣,叫下了學號徽班兒一台戲,善會辦的出奇。」這種善會有三個特點:其一,客人要在寺院裡吃兩頓飯,早飯與中飯,「早飯吃些,不過是點景而已,嗽口喝茶」,到了中午,再「重新入座,擺酒安席」。其二,要請客人看神戲,先「參拜佛像,瞻仰神祇」,然後,「歸座安席」聽「三出神戲」。戲是由戲子「呈上戲單」,由客人自點。其三,請吃飯,看戲的目的是要客人捐款出份子,稱作「布施」。善食既以集資募捐為目的,寺院請客自然注重大戶,不過一般民眾亦在參加善會之列,一般民眾「施財」往往稱為「湊份子」,錢叫「會印錢」,這些湊份子的人被稱作「善台」或「猴頭」。在佛誕日舉辦善會,已難以體現紀念佛祖之初衷,而且因為它以集資募捐為目的,亦誘發出許多弊端。這一問題,清代已為人們注意,《風俗門》引《京都竹枝詞》云:「堪笑時逢芍藥開,上方善會請將來。禪堂酒肉公然吃,二百猴頭是善台。」注云:「名曰齋,其實則葷菜、燒酒、切面。赴會者名為善台,不過制錢二百,攜去便吃麵矣,名曰『會印錢』,近日皆呼之為猴頭,不知何解,可笑。」

浴佛節的由來

兩千年前一位太子,為了解開輪迴之苦,捨棄了王位,試圖讓所有的生命都能得到永恆的快樂。讓他欣慰的是得到快樂的條件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讓他擔憂的是阻礙快樂的卻是每個人的心魔,為了調伏心魔佛陀傳承下了佛法。

他聖誕之日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即為佛誕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雲集廟內,參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佛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銅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後還舉行相關的法會,稱為「浴佛節」。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溯其來源,大而言之,其源乃在古印度的社會風俗之中,小而言之,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傳說之中。從大的方面看,浴佛似乎是從古印度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據載,當時流行的婆羅門教即行一種浴像的儀式,人們認為這樣做可以使人精神清潔,浴佛的起源可能與此有關。從小的方面看,浴佛是由一個重要的佛教故事演化而來的。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所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之時,路經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誕生了悉達多太子,此時,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稱有九龍)吐清淨水,灌太子身。這一歷史傳說在古印度時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反映這種情景的構圖。這一傳說可能直接導致了浴佛儀式在我國的流行。因為,我國後世浴佛往往是在佛陀誕生之日舉行。

浴佛在古印度即相當流行,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灌沐尊儀章》卷四記載道:「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尊敬。……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於禺中之時,授事便嗚楗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以銅、金、木、石槃。內令諸妓女奏其音樂,塗以磨香,灌以香水,以淨白□而揩拭之,然後安置殿中,布諸花彩。此乃寺眾之儀。……大者半月、月盡合眾共為;小者隨己所能每須洗沐。斯則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隨著佛教的傳入,浴佛儀式亦很早就開始在我國流行。據《吳書·劉繇傳》卷四附記笮融事跡說:「笮融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漕運。……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樣大規模的佛教儀式場面大概就是我國「浴佛會」早期的盛況。

在佛教的流播過程中,浴佛逐漸流行於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趨於普及。據《高僧傳·佛圖澄傳》卷十載:「石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亦稱:「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另據《宋書·劉敬宣傳》卷四十七載:「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下自勝。」上述記載表明,這段時期浴佛儀式在我國境內各民族當中均已相當流行了。

我國浴佛的日期,古來即有多種的說法。在古印度,浴佛並不專在佛誕生日舉行,例如唐義淨所譯《浴佛功德經》即只稱日日澡沐尊儀,可獲得大利益,並無固定日期。浴佛傳入中國,情況則有所變化,逐漸固定在佛誕日浴佛,贊寧於《僧史略》上「浴佛」條曾解釋道:「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但關於佛誕日,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古印度亦因傳承不同而有不同規定。因此,浴佛時間亦有多種規定。僅從我國歷史的記載來看,情況就相當複雜多變。後漢時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見明記;北朝多於四月八日浴佛。(在敦煌石室遺書中發現的諸多寫卷,均明確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自梁經唐至於遼初,又大抵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則用四月八日。據梁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二月八日為佛誕日;《續高僧·釋玄琬傳》卷二十二說:「琬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辰,追惟舊緒,敬崇浴具。每年此日,開講設齋,大會道俗。」另《遼史·禮志》卷五十三記載,遼時以二月八日為佛誕日。至宋代,佛誕日多定為臘月八日。宋贊寧《僧史略》卷上「佛誕生年代」條稱:「今東京(宋都開封)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但也有稱臘月八日為佛成道日而浴佛的,如宋《丹霞淳禪師錄·臘八上堂》說:「屈指欣逢臘月八,釋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事,重把香湯浴佛身。」而宋代在江南一般又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浴佛之日。據《歲時雜記》稱:「諸經說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為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今但南方皆用此日,兆人專用臘月八日,近歲因圓照禪師(1020-1099)來慧林(禪院),始用此日行《摩訶剎頭經》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後宋都開封諸寺,多採用四月八日浴佛。」另《東京夢華錄》卷八亦說:「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及至元代,著名的《幻住庵清規》和《敕修百丈清規》均定四月八日為釋迦誕辰,這樣中國佛教才算有了統一的浴佛日期。

關於印度浴佛的方法,寶思惟譯的《浴像功德經》記載得最為詳細清楚,該經稱:「若欲浴像,應以牛頭栴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白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淨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水次第浴之。用諸香水訖,復以淨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洗像水,置自頭上,初於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

我國寺院浴佛去唐以前的儀制已難查考,唐代流行的儀制,由於會昌法難也已失傳。現存唐《浴像儀軌》(見《續藏》第二編第九套第四冊)是唐慧琳為了改革我國傳統四冊浴佛儀制,根據古印「僧園每日浴像」,結合偈、贊、密咒等所寫出的構想,因與我國流行的儀制意義不同,沒有獲得推廣。元代《敕修百丈清規·報本章》卷二的「佛降誕」條中,對浴佛儀制有了明確的規定並廣為奉行,該條稱:「至日(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寶香,供養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上酬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次說法竟,……領眾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爐。維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畢,唱浴佛偈。」(偈見如上《浴像功德經》)一面反覆唱偈,一面讓僧眾浴佛,最後並以浴佛的功德回向於無上的佛果菩提。明清兩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規》中的儀制,但亦有所刪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規》的規則,寺院在浴佛的當天,有煎「香湯」和造「黑飯」供眾的習慣,而到明清時則漸不通行。然而,雖說《敕修百丈清規》有很大影響,但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還是與它的規定有所不同,大致說來這些寺院浴佛更側重於法會的儀規,具體分為四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恭迎佛像。佛誕之日,僧眾搭衣持具上殿,按東西序位次分班而立。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後,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禮執引磬,二執事托香盤,主法僧居後,侍者隨行,同聲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像從經樓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頂禮三拜,大眾一起唱贊:「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鐘鼓齊鳴,主法僧將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後上香、展具、向佛頂禮三拜或九拜。大眾同念《沐浴真言》,三稱「南無香雲蓋菩薩」,然後唱贊:「菩薩下雲中,降生淨飯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中。」第三,祝聖繞佛。主法僧聞磬聲頂禮三拜,恭說頌詞。大眾同唱《佛寶贊》,接唱《贊佛偈》:「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唱畢開始繞佛,邊繞佛,邊稱念:「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四,回向皈依。繞佛後歸本位,先念《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唱《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浴佛法會功德圓滿,引磬聲起,大眾齊唱:「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現在,於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已成為我國佛教的一個重要慶祝儀式,並深入於民俗當中。

「浴佛」步驟:

因各寺院的浴佛方法有所不同,大致分為四個步驟來進行。

圖解佛誕日、浴佛節的詳細由來

圖解佛誕日、浴佛節的詳細由來

第一,恭迎佛像。佛誕之日,僧眾搭衣持具上殿,按東西序位次分班而立。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後,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禮執引磬,二執事托香盤,主法僧居後,侍者隨行,同聲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像從經樓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頂禮三拜,大眾一起唱贊:「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

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鐘鼓齊鳴,主法僧將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後上香、展具、向佛頂禮三拜或九拜。大眾同念《沐浴真言》,三稱「南無香雲蓋菩薩」,然後唱贊:「菩薩下雲中,降生淨飯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中。」

第三,祝聖繞佛。主法僧聞磬聲頂禮三拜,恭說頌詞。大眾同唱《佛寶贊》,接唱《贊佛偈》:「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唱畢開始繞佛,邊繞佛,邊稱念:「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四,回向皈依。繞佛後歸本位,先念《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唱《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浴佛法會功德圓滿,引磬聲起,大眾齊唱:「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浴佛作用

1、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內在的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法身。

2、除緬懷佛陀之外,就是要我們淨心,以浴佛的功德度脫七世父母及累劫怨親眷屬早離厄難,使法界六道眾生出離苦海。

3、今日社會人心不古,平常我們身體髒了可以用水洗淨,衣服髒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穢黑暗,則要用佛的法水洗滌,故舉行浴佛法會,實際上是籍此來洗滌我們的心靈。

4、浴佛是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透過浴佛節觀照自己內心是否清淨。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