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鍾茂森: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第四集)


時間:2015/3/8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開始學習《佛說盂蘭盆經》的經文。我們前三天將本經五重玄義學習了一遍,這五重玄義是明朝蕅益大師所作的,作得可謂是精彩絕倫,把這一部看似很普通的小經提升到了圓教大乘的經典。我們今天就來正式學習本經的經文。我們學這部經所依據的註解就是蕅益大師的《佛說盂蘭盆經新疏》。為什麼叫新疏?因為在過去唐朝時代宗密大師,這是華嚴宗第五祖,他曾經作過《佛說盂蘭盆經疏》。蕅益大師一定是看到宗密大師的疏還有一些缺憾,所以再次作了一部註疏,因此稱為新疏,當然這個見地就更為高超。蕅益大師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有必要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估計不少的同修對他已經十分的了解,他是我們淨土宗第九祖,可是他的一些具體的事跡、行持,也有必要做一個介紹,讓我們對大師生起信心。

我們看註解裡面講到是「明菩薩沙彌古吳蕅益智旭新疏」。蕅益大師是明朝時代人,他生於明朝末年,往生在清朝初年,所以有的註解裡面也看到是清朝蕅益大師,說明朝也對、清朝也對,他是跨著兩個朝代。他是出生在明朝萬曆二十七年,這一年是己亥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距今正好是四百一十周年,他是五月三日亥時出生的。從這個出生年月我們看到他是屬豬的,亥,五行當中是屬水,主聰明,他確實生性聰穎。他出生在一個佛化的家庭,母親姓金,叫金大蓮,他父親姓鍾,是我們的本家。他父親持「白衣大悲咒」持了十年,後來他母親夢到觀音大士送子,就生了蕅益大師,生他的時候父母已經四十歲了,中年得子。蕅益大師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鐘聲,字振之。他的先祖是汴粱人,就是今天我們講的河南開封,這是他的祖籍。後來他的祖先南下,就居住在古吳木瀆,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吳縣木瀆鎮。這也是一個很有靈氣,一個靈秀的小鎮。大師出家之後字蕅益,所以我們稱為蕅益大師,他自己的法名叫智旭,智慧的智,旭日東升的旭。

從小大師就學習儒教,十二歲學儒,因為受了南宋程朱思想的影響,所以是專崇儒學而毀謗佛法。這是大師示現的,當時他以衛道為職事,結果撰寫了數十篇「闢佛論」,專門批評佛教。到了十七歲那年,他看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和《竹窗隨筆》,我們知道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祖,是明朝時候人。蕅益大師雖然沒有能夠跟蓮池大師見過面,但是他是私淑蓮池大師的,是他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說,蕅益大師是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專向蓮池大師學習的。他這時候知道自己毀謗佛法這是罪過,所以覺悟了,把自己過去所作的幾十篇「闢佛論」統統燒毀,後來就學佛了。

到了二十四歲那年,他師從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出家,一生弘揚律宗、天台宗和淨土宗,可以說是通宗通教、律淨雙修、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大師生平為人可以說是嚴峻,操持非常的謹慎,對名利一絲毫都不沾染,出家之後嚴持戒律,弘揚律藏。他生平曾經研讀過《大藏經》的律藏,讀了三遍,匯集出一部他的律藏的學習心得。他對於法相、禪宗、律宗、華嚴宗、天台宗、淨土宗各大宗派的教義都非常的精通,而且尤重於天台,他還有一個特別的見地,是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我們十三祖印光大師和我們現在師父上人都是跟蕅益大師同一個觀點,主張三教合一。而且他對於儒家、道家都是非常有研究,像我們現在在習講的儒家四書,我們就依蕅益大師的註解,他有《四書解》;他還有一個《周易禪解》,對《易經》也相當之有研究。除了儒釋道中華傳統文化之外,還對基督教也有研究,當時基督教已經傳到中國來了。他的著作範圍甚為廣泛,真是一位大家。

他對淨土宗,尤其是他晚年對淨土宗著力甚深,我們大家都熟知的《阿彌陀經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傑作,這是他老人家九天之內就完成的,可見得他這種智慧高廣不可思議。印光大師讚嘆《阿彌陀經要解》,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你想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都知道傳說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於蕅益大師這樣的讚嘆,你想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師父講,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親自為《阿彌陀經》做註解,那必定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所以後人把他奉為淨土宗第九祖,真的他是當之無愧。大師壽命不長,是五十七歲就往生了,往生的時候也是正念分明,坐著念佛往生的。

我們今天採取蕅益大師這一部《新疏》來講解《佛說盂蘭盆經》,看到《大藏經》裡面實際上也有不少的註解。實在講,印光大師對於《阿彌陀經要解》的讚嘆,也適用於對《佛說盂蘭盆經》註解的讚嘆,真的也是古佛再來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剛剛學習的這五重玄義,蕅益大師對於本經的一個概要,那個分析、那種見地,實在講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部《新疏》是蕅益大師什麼年紀的時候寫的?他是三十七歲時候寫的,正好是本命年,三十七歲虛歲寫的。你看看,三十七歲這麼年輕,就有這麼高的見地,如果不是古佛再來哪裡可能!今年我也正好是三十七歲,相比蕅益大師那真的是慚愧到極點了,對大師真的除了崇拜以外就是崇拜。

大師註解這部經,實在講他是知行合一,他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真的是孝慈都做到了極致。我們讀蕅益大師的生平介紹,弘一大師專門對於蕅益大師的生平做了一篇文章,詳細記錄他的生平事跡。蕅益大師從小就非常孝敬父母,到了他二十一歲那年,他有一次去算命,給誰算命?給他母親算命。問他母親的壽命有多少,算命先生告訴大師,當時大師還沒有出家,還是位居士,算命先生告訴他:你母親頂多也就活到六十二、三而已。結果大師就在佛前祈禱,立深誓願,願減自己的壽命、減自己的功名福報給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得到上壽。這種真是真誠心。

到了二十三歲那年,這還沒有出家,出家前一年,他聽《大佛頂首楞嚴經》,聽到有了很深的悟處。經中講世界在空、空生大覺,他聽到這個就生了疑情,他想這個大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覺是覺悟的覺,空生大覺。於是他在這裡參究,非常用功,記錄上講,說他都悶絕了,參究用功到悶絕。但是他的功夫還不能成片,覺得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他一定要把這個大覺把它參透,所以決意出家。所以他出家的目的非常得純正,就是要求大覺悟,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悟明諸法實相。所以在那年七月三十,農曆七月三十(我們現在是七月),他在那年出家前,他自己是叫大朗優婆塞,出家之前撰寫了四十八願的願文。這四十八願不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自己也有四十八願,就是發願出家,要成就大覺,圓滿成佛。這四十八願不得了,我們在《靈峰宗論》裡面看到,真的,看到之後才知道,蕅益大師真的非常有可能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從這四十八願裡面摘錄出幾個願,我給大家朗讀一下,大家體會體會蕅益大師是什麼人。

他的第一願是,「我本發心,上報慈父鍾之鳳生恩。願三寶力,令我無始慈父,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父恩」。這第一願是報生父之恩,這是大孝。他這裡也是願三寶力,令無始慈父都生西方淨土,速證菩提。你看這就是出世大孝,他也是像目犍連尊者一樣,仰靠三寶威神之力超拔他的父親,他父親叫做鍾之鳳,報他的生育之恩。而且他發的是大乘心,令聞我名者,就聽到我名號的人,都生起報父恩的這種心。

「第二願,我本發心,上報悲母金大蓮養育恩。願三寶力,令我無始悲母,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母恩」。這第二願是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他母親是叫金大蓮),也是仰靠三寶威神之力來報恩,而且發心讓我自己無始劫來的一切生母都能夠往生西方淨土,速證無上菩提。而且令聞我名號的人,聽到我名號就能夠生起報母恩的心。你看四十八願頭兩願,一個是報父恩,一個是報母恩,這是大孝。所以蕅益大師來註解《佛說盂蘭盆經》,真的是知行合一,確實由他來註解再恰當不過,他自己是做到了再說。

「第三願,度法界眾生成佛竟,方取泥洹」。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度盡一切眾生成佛,自己方證菩提。

「第四願,我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令聞我名者,永斷淫根」。這是發心修行,第一修行的戒律就是斷淫,這是《楞嚴經》上的話,「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這個是蕅益大師聽了《楞嚴經》之後,持諸佛如來「第一決定清淨明誨」,發心把淫心斷掉。淫機,機是極微小的動機、念頭,不僅身業要斷,連心上的意業也斷。斷性亦無,這就是連根都拔除,開悟見性。他這願願都是自度度他,這前面是自度,後面令聞我名者,永斷淫根,這是度他。

「第五願,我殺害業習,滅盡無餘。令聞我名者,遍生慈力」。這是斷殺,《楞嚴經》講的「第二清淨明誨」,把殺心斷除,斷盡殺機,長養慈悲。不僅是自度,而且令聞我名號的人都普遍的生起不殺害一切眾生的慈力,慈悲力。這個殺生,不僅說殺害眾生的身命,就是連惱害眾生,讓眾生生煩惱,這也是屬於殺業的一分。所以這個慈心三昧就是永不生惱害一切眾生的心,慈悲是成佛的根本。

「第六願,我痴暗謗三寶業。滅盡無餘。令聞我名者。正信三寶。」這是斷痴,貪瞋痴這個根還是在於痴,迷惑。蕅益大師早年因為毀謗過佛法,所以在這裡懺悔,永斷這種愚痴顛倒、毀謗三寶的罪業,而且令聞我名者,都正信三寶,皈依三寶。這是將功補過,真正發起這個大願力。

「第七願,我諸不善業,悉得清淨。令聞我名者,安住梵行」。這是要發願斷盡一切不善業,也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做到純淨純善,得清淨。聽到我名號的,了解到我的人,都能夠安住在梵行上,梵行就是清淨行。所以我們現在跟隨蕅益大師學習,真的也能得到安住梵行的利益。

「第八願,我決生極樂世界,速證無上菩提,分身塵剎,盡未來際,度生無厭」。這個願就了不起,二十三歲的時候就發願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必定速證無上菩提,不退成佛。到極樂世界不是享受的,為了什麼?為了儘早的蒙阿彌陀佛加持,分身塵剎,到十方微塵剎土裡面,盡未來際,無量無邊的時間裡頭,度無量的眾生,沒有厭倦,這是普賢行。你看,這頭八願就看到大師真正是了不起的人物,不是再來人真的很難發起這麼殊勝的大願。

後面我們又簡單的抽出幾條願來看,從這願當中我們就暗暗能夠知道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的第三十願說,「以救度眾生,故於十方,現作佛身。或淨土攝取,或穢土調伏,方便無量」。這是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於十方無量世界現佛身為眾生說法。所以蕅益大師是示現佛身,他不取其他的身,他取佛身。那佛身,或淨土攝取,像阿彌陀佛營造西方極樂世界,攝取一切眾生往生,這是淨土攝取;或穢土調伏,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穢土,調伏剛強難化的眾生,他示現佛身,用無量的方便度化一切眾生。

他第三十八願說,「令欲生佛土眾生,聞我名號,即得隨願往生」。這一條恰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裡面的第十八願,聞我名號即得往生,這是令一切佛土的眾生聞到我的名號,都能隨願往生,往生哪裡?當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名號是什麼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裡頭已經給我們透露出訊息了,蕅益大師是什麼人。

下面第四十七願說,「我名號盡十方界靡不周遍,彼法滅處,我名不滅,恆令聞稱,悉得解脫」。這更明顯了,蕅益大師說我的名號盡十方世界無不周遍,就是這個名號十方世界都周遍,那必定是十方諸佛都在稱揚宣說的。我們讀了《阿彌陀經》就知道了,只有阿彌陀佛名號是十方諸佛共同宣揚讚嘆,所以我名號,蕅益大師說的我名號是什麼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說彼法滅處,我名不滅,像我們這個世界,佛法有滅法,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當所有的佛法都滅盡了,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住世一百年。所以彼法滅的地方,阿彌陀佛名號不滅。那更證實了,蕅益大師說的我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恆令聞稱,悉得解脫,真的,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能夠稱名,一心稱念,一定得到解脫。這個解脫,不僅是解脫六道,十法界都解脫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入一真法界。所以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還有什麼人?

再看看第四十八願,他最後一條願比較長,他說:「我色身最極微妙,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大人相而自莊嚴。一一相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隨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光明,一一光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色,嚴飾國界。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聲,宣揚妙法。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香華飲食、衣服眾具,普供一切。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化佛,教化一切。一一佛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諸化菩薩,一一菩薩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殊勝莊嚴,一一嚴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事,一一事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利益眾生。有見一佛事,則得見我微妙色身,見我身者,則能與我平等,則能速得成佛」。

這第四十八願真的就是廣大不可思議的大願,圓滿普賢大願,真是行超普賢。這裡的經文完全是通《華嚴》的義理,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的法界,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樣的莊嚴殊勝。而且最後他講到,見我身者,就是見到他就跟他平等,就能速得成佛。那我們了解淨土宗的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所有的極樂世界的眾生跟阿彌陀佛身相都差不多,連神通道力也差不多,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而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極樂世界能夠速得成佛,你能很快的成佛。所以《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兩位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等覺菩薩,帶領四十一品位次的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在極樂世界能夠速得成佛,比華藏世界成佛還要快速。

這幾個願我們只是摘抄出來幾條,但是從這裡面我們已經可以證實,真的,蕅益大師必定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給我們示現,哪能說二十三歲就有這樣的心量、這樣的智慧,發出這樣殊勝無比的大願?所以真的印光大師讚嘆得沒錯,古佛再來也超過不了其上。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他來註解這一部《佛說盂蘭盆經》,那確實我們就要認認真真的來學習。

除了二十三歲他發了大願以外,後來二十四歲出家,出家以後勇猛精進的修學。他二十六歲那年,在三寶前自己燃香刺血,給他母親寫了一封信,勸他的母親要集中心力去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出輪迴。這是我們昨天講到的出世間大孝,令證道法,令他的父母真正出離輪迴。到他二十八歲那年,他母親病重,蕅益大師四次刲股,割大腿的肉來給他母親做藥引,割股療親。最後還是沒辦法救他的母親,他自己痛切肺肝,非常的悲痛。後來母親過世了,他母親享年六十七歲,比算命家所說的多了五年,這是大師的孝心招感。他母親過世之後,大師就放下筆墨紙硯,不再著述,為了給他母親守喪,跟幾個道友一起到深山裡頭閉關修行。在關中得了大病,他自己就一心求生淨土,當然,他老人家法緣還未盡,所以後來病好了。到他三十一歲那年,這是他母親逝世三周年,他又親自撰寫了為母親三周年求拔濟的一個啟文,為他母親發願回向,寫了一篇「為母發願回向文」。到三十二歲那年,他母親過世四周年,他的父親過世十二周年,他又為了超薦父母,結夏安居。到三十八歲那年,是母親逝世十周年,他又在九華山地藏塔前發願文。你看,多次的發願超度自己父母,這是他的真正大孝。我們相信,他的父母即使真的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也必定生天。

我們本著殷重、恭敬的心來學習蕅益大師對本經的註疏。大師為本經做了一個科判,經開三分,一般經典都分成三部分,第一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流通分。這三部分正如我們寫文章一樣,都有一個開頭的前言部分,像序分,序言;正宗分是本經的主要的部分,講主要內容的;流通分等於是本經的一個結尾勸勉,勸勉我們修行,勸勉我們流通。我們首先來看序分裡面,序分分為通序和別序兩部分。通序就是普通的序分,就是所有的經都會有這個通序的,所以叫通序。別序是特別的,發起本經的因緣,這是別序部分。我們先看通序,請看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先看第一句,這一句就是通序,通序也叫證信序,證是證明的證,信是信心的信,也就是佛為了讓我們生起信心,給我們示現出有六種成就,這一個部分稱為證信序,也叫通序。『聞如是』,很多經典裡面是用「如是我聞」,翻經的法師他用的語法不一樣,但是意思是完全相同,「聞如是」就是如是我聞。聞,我們看蕅益大師註解說,「聞者,阿難親從佛聞。順世流布,稱假名我。順無我法,則但稱聞,義亦無在也」。聞的意思,直接的意思是阿難尊者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聞的。

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他一生跟從世尊,聽經是最多的,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都聽了。而且他有一個本事,記憶力特彆強,是過耳不忘,這比電腦還厲害,只要聽過一遍,他就永不忘記。在諸大弟子裡面,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聽得最多的是他。所以到後來佛滅度以後,這些大弟子們都是大阿羅漢,就推選阿難尊者出來結集經藏。阿難尊者就把他過去聽佛所說的這些經典再複述一遍,這些弟子們就在底下記錄,這是復講的來源。所以從阿難尊者開始,祖祖輩輩相傳,培養弘法人才都是用這個復講的形式,老師怎麼講,我就怎麼講,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

阿難尊者當時講的這些經,要所有在座五百阿羅漢都認同,阿難這句話確實是佛所說的意思,然後才能把它記錄下來作為經典。假如其中有一個人反對,說不對,我聽佛的意思不是這樣的,那就一票否決,這句話就不能作為經典。所以記錄在經典裡面的,那是絕對沒有錯誤的,有五百羅漢都來見證,阿難親自從佛那裡聽聞的,不是他自己編造的,更不是道聽塗說的。這個是聞成就,給我們信心,這確確實實是佛親口所說,由阿難尊者把它複述出來,結集成經典流通到世間來,成為經藏。

這裡竺法護大師沒有用「我聞」,為什麼不用我字?因為我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諸法無我。阿難尊者雖然說是我聞,但是阿難尊者證得阿羅漢了,他已經了知這個我是假我,是個假名,不是真我,因為諸法無我,我們隨順這種教義,就只稱聞,不稱我聞。這個意思是一樣的,跟如是我聞一樣。當然這個語法掉過來,是先把聞提到前面說。「如是」是什麼意思?蕅益大師解釋「不異名如,無非曰是」。不異是沒有任何的不同的,叫如;無非,非是過失,沒有任何的過失就叫是。

這個「如是」的意思就很深了,雖然蕅益大師這裡點得很簡單,可是意思也都透出來了。什麼叫如?如是講到自性,自性是不異,不異就是沒有差別,也就是一如,是不二。自性是我們宇宙的本體,萬法一如,整個宇宙萬有都是自性所現,那所現的就叫是。「是」是就相上來講的,「如」是就性上來講的。這個相上無非全都是自性所變現的,裡頭無論是好醜、貴賤、大小、方圓,種種無量的相,無非都是自性所變現的。「如是」合起來,用佛門一句術語來講就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世尊所說的一切法,可以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用「如是」兩個字就已經可以代表了。

底下講「機感相扣,法席周圓,曰一時」。『一時』是講時間。時間,他們為什麼不用年月日時來代表,而講一時?是不是印度人他不講究時間,不像中國人?你看中國古代歷史事件都記錄到哪一個王朝的,哪一個年號的,幾月幾日,都記得很清楚。可是所有的佛經都沒有具體的時間,只講一時,那是不是這是一種缺憾?其實這是對經典教義不是很明了才產生的觀念,真正明了教義之後,才覺得這「一時」才用得最妙。為什麼?你看現在科學家們都知道,時間本身是假相,它不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它是不變的,假的會變動。你看時間,愛因斯坦都知道,他用相對論就證實了,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兩個物體運動的相對速度,由速度決定時間。所以我們就知道時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緩慢運動的物體它時間走得快;快速飛行的物體,像接近光速的物體,它們的時間就非常緩慢,這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時間蔓延」現象。那你說到底是哪個時間?你不能夠把它說死,這個時間是活的。

佛講的到底是什麼時間?這裡講的機感相扣,法席周圓之時。眾生有感,這是機緣成熟了,就像叩鐘一樣,眾生叩鐘,佛就要應,應就好像這個鐘響起來。是因為你去叩它,它才響,你不叩它就不響,佛是不起心不動念的,眾生有感,他才有應。現在眾生機緣成熟,有感了,佛就有應。法席周圓,就說出這一段大法來,就在這種時候,所謂感應道交之時,師資道合之時,這是「一時」。那什麼時候你有感?你這個時候一心的時候就叫「一時」,佛菩薩就有應。就像過去天台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誦到一半就入定,定中到了靈鷲山聽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他聽了一會,然後出定告訴大家,原來現在世尊講《法華經》還沒有停止,還在講。智者大師距釋迦牟尼佛已經有一千年了,你看他都能參加這個法會,證明了時間不是固定的,只要他得一心,他就能夠入諸佛的法會。這就是機感相扣之時,叫「一時」。

下面講『佛』,「一切智人,覺行圓滿,曰佛」。佛就是一切智圓滿,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人稱為佛。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個意思前面講過,這裡就不再重複。這裡佛具體是指釋迦牟尼佛。『在』是什麼意思?你看這裡不用住,而用在,佛在舍衛國,而不是住舍衛國,這是佛給我們示現沒有執著。你說住在哪兒就執著在哪兒,他不住在哪兒,佛是出家了,就沒有家,他只是在那裡弘法,法緣盡了他就離開。

佛到底住哪?這裡講的,「以四種住,應跡人間,示同起居,曰在」。他這個住是用四種住來應化人間,示現跟人間同居,就是一起居住,但是絕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稱為在。「四種住者,天住、梵住、聖住、佛住」,這是佛教法裡面的四種。天住就是「施戒善心」,你修五戒十善的心,你就能生天,這是天的因,所以叫天住;梵住,梵是清淨的意思,「慈悲喜舍」這是梵住,這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因;聖住,這是講三乘聖果,他們的因就是空、無相、無願,這叫「三解脫門」,這個意思我們就不要展開了,也叫三三昧;佛住,就是首楞嚴大定,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這是佛的自受用法,這是屬於佛住,你看佛是住在這裡,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應跡在人間,現在他是應跡在古印度,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舍衛者,西域大國之名,此翻聞物,亦翻豐德」。舍衛國在西域,就是古印度是一個大國,意思叫聞物。聞是講它的文化很發達,物是物產很豐富,說明這個地方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發達的一個地方,佛法很興旺。豐德也是同樣的意思,豐是物質豐富,德是文化道德素養非常高。佛在這裡講經說法,度化了很多人。「只樹給孤獨園」,只是只陀太子的名字第一個字,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的名字,他的名號,這是兩個人一起建的道場。須達多長者因為他很喜歡救濟孤獨的老人、孤寡老人,所以別人給他一個稱號叫給孤獨長者,他花錢買了只陀太子的一個大花園,做為佛講經的道場;只陀太子就發心供樹,把樹供養出來,所以他們倆合力供養的,叫只樹給孤獨園,供養佛和他的弟子們講經說法。這兩位居士大德可以說是護法的最好榜樣。

這裡講到六種成就,是序分。「聞」是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讓我們有堅定的信心;「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是教主;「只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講經的處所。一般還會列一種眾成就,就是聽經的大眾,這裡就把它省略了,沒有講眾成就,但是後面的文裡頭有講到,所謂「四輩弟子歡喜奉行」,說明也有四眾弟子在聽。這是通序,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盂蘭盆經》,我們剛才學習了本經的通序,下面我們來學習別序,別序也叫發起序。之所以稱為別序,是因為每部經它有不同的、有特別的發起因緣,就稱為別序。別序是從「大目犍連始得六通」,一直到「化成火炭,遂不得食」,這一段經文。我們來先看第一句,第一句是講目犍連尊者他證得阿羅漢果,得到六通了: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大目犍連』尊者的名字叫尼拘律陀,這是西域一種樹的名字,因為他的父母曾經到這個樹下去祈禱,後來生下了目犍連尊者,所以以這個樹的名字來給他命名。「大」字梵語稱為摩訶,所以有時我們也看到摩訶目犍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這個真正的意思是大、多、勝,它三個意思。他證得阿羅漢果,三界之中他屬於大,大家都恭敬他;不僅人恭敬他,連天的眾生都恭敬他,稱為大。他能夠對於世間內外經書典籍都通達明了,所以稱為多。他的神通、道力、智慧超出九十五種外道,當時印度是宗教之國,九十六種宗教,九十五種外道都不如他,所以稱為勝。所以這個「大」字是含有大、多、勝三個意思,就是梵語摩訶的意思,這裡簡單的用個「大」字來代表。「目犍連」是尊者的姓,這個姓是一個貴族家的姓,因為姓氏尊貴,所以人們都用姓來稱呼他,不稱他的名字。他在十大弟子裡頭神通第一,這講他『始得六通』,剛剛得到六種神通,這六種神通是阿羅漢才具有的。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六漏盡」,這屬於六種神通。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六種神通。

第一種,天眼,「天眼,徹見障內外色」,天眼通也就是他能夠透視、徹見,沒有障礙。我們凡夫的眼叫肉眼,肉眼有障礙,前面隔一層紙就看不過去了,就有障礙。天眼沒有障礙,可以徹見障內外的這些現象。色,就是眼所對的境界叫色,眼能見一切色,在三界之中,任何一個角落他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

「天耳,具聞人非人聲」。天耳徹聽,我們人的耳朵只能聽到有限的聲波,超音波就聽不到了,能聽到的聲波範圍就很小,只能聽到很近距離的聲音。但是得到天耳就徹聽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聲音都能聽到,聽得很清楚。人與人說話的聲音,可能他們是竊竊私語,但是你在遙遠的地方,好像聽到像雷聲那麼響,很清楚的。不僅聽到人的聲音,還聽到非人的聲音,非人當然包括天、鬼神等等,也就是用現在話來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他們的說話你也能聽得到。

第三種,「他心,了知眾心差別」,就是能夠了解人家心裡想什麼。人家起心動念都瞞不過他,他都非常的清楚明白,他心通。

宿命通是「憶識往昔劫時」,憶是回憶,識是認識,能夠回憶起來往昔無量劫的事情。識是認識過去有緣的一切眾生,知道你跟他有什麼因緣,過去是什麼關係。當然阿羅漢的宿命通有一定的局限,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還有能知道未來五百世,這是普通阿羅漢的宿命通。但是大阿羅漢就不一樣,大阿羅漢是法身大士來示現的,像目犍連尊者他真實的身分是法身如來,古佛再來的,所以這個宿命通是生生世世無量劫的宿命都通了。

第五種,「神足,示現種種變化」,這是我們講的神通變化,這是他的道力,超人的能力。孫悟空,《西遊記》裡講的能夠七十二變,七十二變不算什麼。阿羅漢的變化那是可以變化無量,種種變化,佛的變化、菩薩的變化就更不得了,這叫神足。

第六種是「漏盡,實知苦集滅道」,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斷盡了。這種煩惱具體是指見思煩惱,見是知見、見解,思是思想,也就是說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統統都沒有了,這叫斷盡見思煩惱。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就出了六道輪迴。對於六道的苦集(這苦是苦報,集是煩惱,苦的因叫集)滅道(是出世的因果,滅是離開六道輪迴了,涅盤的果報,道是涅盤的因),這苦、集、滅、道稱為四諦,他能夠了知。實知就是知道得清清楚楚,沒有迷惑了,沒有迷惑也就沒有煩惱。這個漏盡通只有阿羅漢才有,三界六道裡面的眾生沒有漏盡通。前面五通,天人也會有,鬼道有一類眾生他們也有,這是報得的神通,但是沒有漏盡通,他們有煩惱,而且他們的五通遠不及阿羅漢。這六種稱為神通,所以目犍連證得阿羅漢了,得到六通現前。

下面講,「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照徹無礙也」。蕅益大師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神通,神是天心,這個天心,天是天然、自然的意思,心是我們的真心本性。神通道力這些能力,實際上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具足的,每個人都沒有一點欠缺,只是被我們的煩惱給障蔽住了,能夠把見思煩惱給斷除了,這六種神通就自然現前,所以每個人都平等具足。通叫慧性,這個智慧,能夠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這種能力叫通,它也是本來具足的。像《華嚴經》裡講的,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如來智慧每一個眾生都有的,這叫天然智慧,不是外面求到的,不是學來的,是本自具足。這個智慧照徹無礙,沒有任何障礙,本來就是具足神通,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些本來的能力就能現前。那阿羅漢放了一些,把見思煩惱放下,這神通就現前,但是並不圓滿,還有障礙;再把塵沙煩惱放下,也就是放下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再放下分別,那他的神通道力又多恢復了很大的一部分;再把無明煩惱,這妄想也放下了,就真正無有障礙,這是究竟圓滿的如來果地上的神通。

下面蕅益大師註解說,「言始得者,六通之性,雖皆本具,迷不現前,須假修顯。今尊者與舍利弗,初聞因緣深義,頓破見惑,證須陀洹,尋來見佛,善來得戒。即如先所見,重複觀察,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無漏。解脫智生,先所未得而今得之,故名始得」。解釋始得六通,「始得」兩個字也解釋得很好。大師說六通之性,這六種神通本來是自性本具,人人平等,只是我們凡夫迷了,迷失自性,所以不得現前,好像就失掉了這六種神通的能力,實際上沒有真正失掉,只是迷失,不是真的失去。真的失去就不能恢復,它是迷失,所以必須要藉助修德,你去修行,才能夠把這迷失了的自性顯示出來,六通就現前。

這裡所說的目犍連尊者,過去是跟舍利弗尊者兩人,這兩位阿羅漢都是古佛來示現的,他們示現聞法,聽到十二因緣的深義就悟了,當時就破了見惑。見是見解,惑是煩惱,見思煩惱裡面見這一部分的煩惱就破了,三界裡面八十八品的見惑都破掉了,這時候就證得須陀洹果,是屬於小乘初果。雖然是初果,但已經是聖人,不是凡夫。雖然還沒有真正離開六道輪迴,但是經上講,他最多也就是在人天兩道七次往返,就必定證得阿羅漢果,這是講最長的時間。可是目犍連、舍利弗兩位尊者他們不需要,當生就證得。當他們破了見惑之後,他們就來見佛,求戒,而且繼續用功去深入十二因緣教法,十二因緣是緣覺乘。

重複觀察,這是他們用功修習十二因緣教法,把所學的用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指導自己的言語造作,知行合一,這是最關鍵的,不是聽了就算了。聽了算了,那你聽得再多,也只是一種知識而已,沒有真正對你帶來任何利益。你一定要去實踐,所以重複觀察這是實踐。「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無漏」,有漏心,是這個煩惱還具有,這樣的一個煩惱心,後來就得到解脫無漏。無漏是斷了見思煩惱,真正得到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證得阿羅漢果。前面他破了見惑八十八品,這裡連思惑的八十一品也破了,「解脫智生」,生起了正智慧。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他知見、思想沒有絲毫的錯誤。因為之前還沒有得到這個果位,現在證得了,所以稱為始得,叫始得六通。

目犍連尊者這個六通超過一般的阿羅漢,佛告訴我們,因為他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過去生曾經發過願,要求神通,所以在這方面可能著力很深,超過一般阿羅漢,所以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比一般阿羅漢的神通道力要強得多。世尊告訴我們,除了舍利弗尊者和大迦葉尊者兩個人以外,其他的阿羅漢的神通都不及目犍連。

經典里也講了一些故事,佛也會讓目犍連用神通來攝受外道。譬如說有一天,佛就對目犍連說,在印度的邊境有一個國家,那裡的國王和臣民都不解佛法,都奉事梵志外道。梵志就是那些修習其他宗教的宗教師,他們都有神通,這種神通他們可以把山都移開,把水流都分流,也能夠分身變化,所以也都能夠攝受那個國家的國王臣民。現在你可以方便的運用你的威神道力,去幫助那個國家改邪歸正。所以目犍連就奉了佛陀的意旨,飛身騰空而去,就來到了這個國家。就見到很多梵志外道,當時他們正圍著一個山坐在那裡,看樣子他們正在合力要把一個山移動,移開。目犍連這時候就飛到了山頂上虛空中,就停在那裡,坐在虛空上。這些外道已經把山在移動了,忽然就動不了,他們就覺得很奇怪,怎麼這山現在不動了,難道我們這個團體裡面有人戒律不清淨?因為這些修神通的人也很重視戒律,如果是犯戒,那神通也就失掉了。

這時候他們這些人往空中一看,看見目犍連尊者懸在空中,這些人就知道一定是這個人來這裡作怪,就呵斥他說:「你是誰?敢在這裡放肆!這個山現在阻塞了交通,所以國王命令我們來把這山移走,為民除患,你怎麼能夠壓住這個山不讓它移動?你趕快離開!」目犍連就在空中笑著對他說,「我現在明明是懸在空中,我哪裡壓在你的山上?」這些外道就不跟他說話,開始發動道力繼續的去移這個山,但怎麼移都移不動,這些外道就知道自己道力不夠,就開始驚恐起來。目犍連就對他們高聲來教導說:「你們現在看一看,注意留神,大山就要去了。」話音剛落,就發現那個山已經飛得無影無蹤,目犍連的神通已經把山給移走了。這些外道這時候就服了,就馬上向他跪拜,說:「大德,你是何方神聖?怎麼你的神通道力這麼深厚?您是從哪裡學來的?請收我們做你的弟子。」目犍連就在空中跟大家說:「你們能夠悔改,這是非常的好。我現在告訴你們,我的神通道力是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那裡學的。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具一切智,萬德萬能。你們何不隨我一起皈依佛陀,一起做佛的弟子?」這些梵眾聽了之後歡喜踴躍,就立即跟目犍連皈依了佛陀,度化了整個國家的外道和國王臣民。所以這個小故事我們就看到,目犍連的神通道力是非常了不起的,能降伏一切外道。我們繼續看底下的經文: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這節經文是講知恩欲酬,目犍連尊者知恩報恩,得到了六神通之後,第一念要想到的就是度自己的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蕅益大師註解說,「父生母鞠,恩重無量,取要而言,且雲乳哺。不念報恩,便非人類,不令度脫,非真報恩。然始雖念念知恩,欲報無力。今已得道,必須先度其親」。蕅益大師為我們把這意思開解得非常好,父母生我鞠我,養我育我,恩德無量無邊,這裡只是舉出『乳哺』來代表。乳哺是哺乳,為我們哺乳,這是養育我們。實在講,父母的恩德遠不止乳哺之恩,所以不念報恩,就不是人類。一個人如果不孝,有恩不報,這個人,古德有一句諷刺的話叫做衣冠禽獸。實在講,連禽獸都不如,我們也聽過烏鴉有反哺之義、小羊有跪乳之恩,人要是不懂報恩,不能孝順,連禽獸都不如。

要報恩,必須要真正度脫父母出苦海,這才是真報恩。如果僅僅是我們能夠給父母衣食溫飽,讓父母能夠歡喜一世,可是來生你就見不到他了,他可能要到惡道去輪轉,受無量的苦,那哪是真報恩?真報恩必須是令父母出離三界。過去因為自己都沒有出三界,自己自度都沒有能力,怎麼可能度父母?雖然也是念念知恩,知恩是必須要的,可是有心無力,自己都是生死凡夫,又怎麼能夠幫助父母離開生死輪迴?所以真正度父母,首先要度自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真正自己解脫了,你才有能力。現在目犍連今已得道,他證得阿羅漢道,六種神通現前,這時候就有能力報恩,所以趕緊要先度父母。底下我們再看下一節經文: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這是第三節,講「攀慕遍尋」,到處去尋找。他用道眼來尋找,天眼洞視。蕅益大師解釋說,「聖果初成,即觀父母所生之處,酬本願而急先務也。天眼從證道得,故名道眼。世間者,三界為器世間,六道四生為眾生世間也」,這給我們把經文的這些關鍵字都解釋得很清楚。目犍連尊者證得聖果,證得阿羅漢道了,他就有能力觀察父母現在所生的地方,是處在哪一道,六道裡面哪一道。為了報恩,酬本願,過去發願要孝養父母、度脫父母,過去沒有能力,現在終於有能力了,就趕緊要去落實。急先務,這是當務之急。他用天眼觀察世間,天眼是證道之後,得了阿羅漢果他就有了,所以稱為道眼。觀察世間,這世間有器世間、有眾生世間。器世間是講環境,物質世界,這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六道裡面去觀察。六道四生的這些有情生命稱為眾生世間,看看父母到底是在哪一道,是哪一類的眾生。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小節,叫「得見所在」,就看到母親了。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蕅益大師解釋說,「觀視世間,非但尋母,而父已受樂,故不須述。母生餓鬼,苦切倒懸。救濟良法,因斯發起」。目犍連尊者不僅是找他的母親,當然也找他的父親,前面講的「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也包括父親。他觀察這三界六道的世間,看到父親已經在受樂了,他父親在天上。這是因為目犍連的父親生前的時候樂善好施,可是他母親是正好相反,非常的吝嗇。他父親常常供養僧侶,就是供養出家人,修了很大的福德。可是他母親對於三寶不恭敬,對於僧侶的態度也不好,遇到來化緣的人從來不施捨,真的是有點像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非常的吝嗇,叫孤寒鬼。目犍連長大以後,他父母過世了,結果他後來出家就證得阿羅漢果,他在天堂里就找到了他的父親,所以這裡就沒有說他的父親,其實也見到了。但是看見他的母親,『亡母生餓鬼中』,在餓鬼道裡面。所以父親已經受樂,就不談了。母親現在在受苦,在餓鬼道裡面,見不到飲食,所以稱為餓鬼,飢餓。飢餓到什麼樣的地步?真叫骨瘦如柴,皮和骨『連立』,就是皮包骨。苦切倒懸,非常的痛苦,用倒懸,一個人被吊在樹上,綁著腳,頭往下倒懸著,這種苦來比喻餓鬼之苦。由於這樣一個因緣,目犍連見到母親在餓鬼道受苦,所以發起救濟,要救濟她,這就是發起本經的一個因緣。

蕅益大師說,「餓鬼是異熟果,酬於引業。不見飲食等,是等流果,酬於滿業」。這裡講到的引業和滿業兩種業。餓鬼這一道叫異熟果,是她臨終的時候貪吝之心引導她的神識墮入餓鬼道的。在餓鬼道裡面,其實也有有福的鬼,還有無福的鬼,他母親是沒有絲毫的福報。『不見飲食』,就是飲食都見不到,更不要說是享用了。這屬於等流果,也叫滿業。滿業是什麼?她過去生中造作的業,決定她這一期生命的福報,她是沒有福報。「以鬼趣雖同,受報有別,或無財,或少財,或有財。三種各三,便成九種」。鬼道眾生他們的福報都非常不一樣,同是鬼類,都是餓鬼道,但是這個滿業就天差地別。有的是叫無財鬼,無財鬼是一點福報都沒有的,就像目犍連尊者的母親一樣,極度的痛苦。有的是少財鬼,福報很少,也算是過得去,是屬於中下層的這種鬼。無財鬼那是貧賤到極處,像鬼道里的乞丐這一類的。有財鬼是有福報的,在鬼道里也有做官的,也有大富的,像我們民間供的這些土地神,那就是鬼道裡面的鄉里長,城隍那屬於鬼道裡面的縣市長,東嶽大帝那是管好幾個省的,閻羅天子這是鬼道里的國君,這都是有財鬼。這無財、少財、有財這三種,裡頭又分三種,福報又有上中下三等,成為九等,你這樣分可以分成無量的。跟人道一樣,你看人道裡面也有很有福報的,大富大貴的人,也有一點福報都沒有的那種乞丐,鬼道的現象也跟人道類似。

「今目連母,積慳貪之重業,招無財之劇報,皮骨連立,自取其殃」。目犍連尊者母親,她因為生前造作慳貪的重罪,不肯施捨叫慳,就是吝嗇,貪得無厭這是貪,這種惡因就招到這個惡報,無財鬼這是惡報。她的形體是皮骨連立,這種餓鬼的形相;她的嘴吐火,吃不到東西,東西到了她的嘴邊就已經燒成炭;喉嚨像針一樣的細;肚子很大,但是她吃不到東西,肚子很餓。這是自取其殃,自作自受。「孝子慈親,豈能相代?果報之徵,猶如影響,惟心所造。事不由他」。雖然有孝子,或者是有慈悲的父母,可是也不能代替他受苦,這個果報就像如影隨形,如回響聲,絲毫不爽。惟心所造的,你是貪心就變成餓鬼道,瞋恚心就是地獄道,愚痴顛倒、不信因果這是畜生道,五戒十善的心是人天。所以如是心得如是報,這不是別人給我們製造的果報,都是自作自受。我們來看下面第五節經文,講的是「悲哀往救」,目連尊者去救度他母親: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

目犍連見到這種情形,當然是悲痛無比,就用神通把一缽飯送到他母親面前,供養他母親。蕅益大師註解中說,「悲哀者,所謂感傷徹於骨髓,號叫動於天地也。母既不見飲食,故先以缽飯往餉,救饑渴之極苦」。孝子見到母親受苦,自然的反應便是悲哀,因為阿羅漢他還是有情感的,他沒有把情完全斷盡。連菩薩都有情感,叫覺有情,但是他這些情感用得正,正知正見,是正覺。悲哀,所謂感傷徹於骨髓,就是痛徹入骨髓,哀號、號叫震天動地。母親因為受餓鬼道的這種惡報,見不到飲食,非常饑渴,所以目犍連就用缽盛著飯,用神通送到他母親面前,要救他母親離開饑渴之苦。再看第六節經文,叫「惡習難轉」: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摶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蕅益大師這裡解釋,「本以慳貪,墮茲劇苦,習性難革,終不回心。障缽恐余鬼之侵奪,摶食圖一身之飽足。誰知萬法惟心,業力甚大,美食頓成火炭。倘其時能發慈悲平等之心,念同類苦,不忍獨餐,必當甘露充溢,自他俱脫苦輪。奈何惡因不除,惡報斯劇,雖神通大孝,亦無如之何矣」。

他母親因為慳貪的業力,有這種劇苦的報應,這是積習難改,不能回頭。所以人的習氣真的難改,你看她見到飯,目犍連肯定是變化最美好的食物給她,她一見到,立刻就起慳貪心,貪吝捨不得。她用『左手障缽』,就是隔著,為了不讓別的鬼來搶她的飯,這是慳吝。用右手抓著吃,『摶食』抓著吃,只為她自己一身的飽足,沒想到別人,自私自利到極點,沒有想到同類。所以萬法惟心,慳貪的業力把這美食也變成火炭,她吃不下。如果這個時候她能發起一念慈悲平等的心,看到別的鬼類跟自己一樣這麼飢餓痛苦,不忍心自己獨飽,而把這個飯跟大家分享,這些美食也必定能夠充盈,能變現出一樣的飽滿的美食供養其他鬼類,這樣自己和別的眾生一同離開餓鬼道了。可是她就是業力太重,念頭轉不過來,有這個惡因,必有這個惡報。業力如山,能障聖道,即使是目連尊者這樣大的神通道力,這樣的純孝之心,也沒辦法解救他母親。這是講到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太可怕了。這裡發起序就講到此地,我們今天把序分講解圓滿了,明天我們講正宗分。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落實佛門至孝—《佛說盂蘭盆經》研習報告鍾茂森博士主講(第四集)2009/9/5中國雲南晚晴軒檔名:57-005-0004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