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法師:淨土聖賢的傳記(一)


時間:2015/6/7 作者:淨山

從今天開始講述上千年來漢地淨土聖賢的傳記,除了個別傳記按其他書增補和改動之外,都是按照《淨土聖賢錄》選講的。

下面從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的傳記開始講起:

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朝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小時候非常好學,對儒家六經都有廣博的通達,尤其擅長莊子、老子。當時的高僧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建立寶剎,慧遠從遠處來歸投。當他聽到道安法師講述《般若經》時,就豁然開悟了。因此出家依止道安法師學習。求學時,對佛法精思諷誦,夜以繼日(他非常勤奮,非常精心的思維諷誦,從早到晚不間斷)。道安法師感嘆地說:「使道法流傳東土的人就在慧遠了!」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寖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于山東。遂號東林。

晉朝太元六年,慧遠大師經過九江,見廬山空曠安閒,可以在此安居,就建立精舍,稱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大師的同門師弟慧永已經在廬山建立西林寺,想邀慧遠大師一起住。但慧遠大師的學生很多,西林寺地方小,刺史桓伊就為他在廬山東邊再建了一座寺院,稱為「東林寺」。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

慧遠大師於是率領大眾行道,開鑿水池,種上蓮花,水上立了十二葉蓮花,隨水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時節。後來四方的清信之士聞風而來,共有123人。慧遠大師說:「諸君來此地,能對淨土不用心嗎?(意思是既然都到了東林寺,就應當共同立志求生西方。)」因此造立西方三聖像,建立淨業社,讓劉遺民寫發願文,刻在石碑上。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註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慧遠大師住在廬山30年,從沒入過世俗紅塵。居山時專心淨土,靜心觀想,曾三次見到西方聖像,但他沉默不說。

義熙十二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東龕,正從定中起來,見阿彌陀佛的色身遍滿虛空,佛身所放的圓光中有無數化佛,觀音、勢至侍立在佛的左右;又見到淨土水流光明,分成十四支,淨土的水是旋轉流注,水能往上、往下流,水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佛對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過後七天,你見光時就生淨土了。」

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制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徧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雲(東林傳廬山集)。

又見到蓮社中以前往生的人,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賢,都在佛身邊。見到慧遠大師,都向前作揖說:「師父早日發心,怎麼來得晚呢?」

慧遠對弟子法淨、惠寶說:「我住山之後,十一年中,三次目睹聖像,今天是再次見到,我決定往生淨土。」之後留下遺囑。到八月六號,端坐入於涅槃,83歲。

當時有位慧持法師,是慧遠同母的弟弟,和慧遠一起承事道安法師。慧持也是遍學諸經,有很高的修行。隆安年間,他辭別兄長到了四川。平生也是以西方為歸,住在郫縣龍淵寺,大弘佛法。義熙八年圓寂,76歲。在他圓寂時,囑咐諸弟子務必嚴持戒律、專心淨業。

慧永。姓潘。河內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恆山。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至廬山。刺史陶范舍宅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輒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平時厲行勤苦。願生安養。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問故。答曰。佛來也。言訖而化。年八十三。異香七日乃寂(東林傳)。

晉朝慧永法師,河內人,12歲出家,承事沙門竺曇現。最初在恆山習禪,後來和慧遠大師共同依止道安法師。(慧永、慧遠是同門師兄弟,一個住在廬山西林寺,一個住在東林寺。)

太元初年,慧永法師來到廬山。當時的刺史陶范供養他舍宅,因此創立了西林寺。

慧永平時生活儉樸,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食,一心精進,約束自己的行為。臉上常含微笑,說話從不傷人。他在山峰頂上另外建了一間茅屋,常在那裡禪思。到他的茅屋時,就能聞到奇異香味,因此稱為「香谷」。平時有一隻老虎跟他同住,有人來了,就叫老虎離開。他平時修行刻苦精進,一心愿生極樂世界。

義熙十年,他生了病。有一天忽然整理衣服,要鞋子想站起來。別人問是什麼緣故,他說:「佛來了!」說完就圓寂了。當時83歲。往生後,七天充滿異香。七天後異香才消失。

僧顯。姓傅。北地人。貞苦善戒。誦經業禪。常獨處山林。或數日入定。晉太興末。南遊江左。經歷名山修己恆業。後遇疾綿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光照其身。所苦頓愈。是夕起澡浴。為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陳誡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余乃歇(高僧傳)。

晉朝僧顯法師,北方人,修行刻苦、善持戒律,誦經修定。常常獨處在山林中,有時一入定就好幾天。

晉朝太興末年,他往南方到江左一帶遊歷,經過名山時還堅持修自己的道業,從沒離開過。後來遇上生病,疾病纏身,病情嚴重。這時他就專注念想西方,心非常懇切。由於他的誠心所感,見到阿彌陀佛放光照他的身體,身上的病苦頓時就好了。

這天晚上,他起來沐浴,跟同住和侍奉的人說起自己的所見,告誡他們要畏懼因果。到清晨,端坐化去,屋裡有奇特的香氣。十多天香氣才消失。

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確然。憩廬山十有餘年。義熙初。投山陰嘉祥寺。克己導物。苦身率眾。五載。寢疾。自知將盡。乃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山陰北寺有尼名淨嚴者。宿德有戒行。夢觀世音從西郭門入。清暉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葢。七寶莊嚴。淨嚴作禮問曰。不審大士何所之。答雲。往嘉祥寺迎虔公。虔亦預睹聖相。疾雖綿篤。神色如平日。侍者鹹聞異香。頃之入寂。道俗聞見者。莫不嘆羨(高僧傳)。

晉朝慧虔,北方人,少年出家,奉持戒律。他的志向操持非常堅固,住在廬山十多年。

義熙初年,他到了山陰嘉祥寺。在這裡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身體行苦行,來率領大家一心向道。

五年之後,他得了病,自己知道壽命快盡,就一心觀想極樂世界,虔誠祈禱觀世音菩薩。

山陰北面的寺院裡有一位尼師叫淨嚴,一向有德行、很持戒。晚上夢到觀音菩薩從西方城門進來,清淨光明、相好殊妙,光輝映照日月,而且有幢幡華蓋,七寶莊嚴。淨嚴尼師就向前作禮,問道:「不知大士去哪裡?」觀音菩薩說:「我要去嘉祥寺迎接虔公。」

當時慧虔也提前看到了聖像,雖然疾病纏身,非常嚴重,但他的心像平常一樣平靜。侍者都聞到了異香,很快他圓寂了。當時出家在家見聞到這個情景都讚嘆稀有。

僧濟。不詳其所出。入廬山。從遠公學。精悟法要。年過三十。便出邑開講。歷當元匠。遠公嘆曰。與吾共宏大法者。其在爾乎。後疾篤。懇期淨土。想像彌陀。遠公遺濟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無亂。又請眾僧為轉無量壽經。至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於是暫臥。夢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虗空。如有所見。謂弼曰。佛來也。吾其去矣。轉身西向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年四十五(高僧傳東林傳)。

晉朝僧濟,不知他的出處。他來廬山跟隨慧遠大師求學,對佛法心要有精深的了悟。過了30歲,他就去城市講法,歷來都是講法的首要者。遠公讚嘆說:「和我共同弘揚大法的就在你了。」

後來得了重病,至誠懇切地求生西方,心裡一直觀想阿彌陀佛。慧遠大師交給他一支蠟燭,說:「你可以這樣觀想極樂世界。」僧濟就手持蠟燭,靠著桌子,止息妄想,至誠一心地觀想。又請僧眾給他念《無量壽經》。

到了五更,僧濟把蠟燭交給弟子元弼,讓他跟隨大家行道,這樣他就暫時躺下來。夢到自己手持蠟燭在虛空中飛行,見阿彌陀佛出現在眼前,把他接在手掌上,週遊十方世界。忽然間醒過來,很歡喜地說:「我憑一個晚上觀想念佛,就得到佛接引。」再看身體四大,已經沒有一點病苦。

第二天晚上,他忽然站起來,注視虛空,好像有所見。對元弼說:「佛來了!我要走了!」轉身朝向西方而圓寂。

當時正值酷暑,天氣炎熱,法體三天不變,異香濃郁。世壽45歲。

慧恭。豫章豐城人。入廬山蓮社。與僧光慧蘭等同學。光等學不逮恭。而繫心淨土。較為虔切。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雲。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未之信也。後七年中。蘭等先逝。去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嘆曰。六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志不少閒。忽見阿彌陀佛。以金台前迎。覺自身乘其上。又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時義熙十一年也(東林傳)。

晉朝慧恭,豫章豐城人。他入廬山蓮社,和僧光、慧蘭等是同學。僧光等學習佛法比不上慧恭,但他們一心繫念淨土,比慧恭更虔誠懇切。

有一天,慧蘭跟慧恭說:「你雖然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上說:『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意思是:你佛法講得好,但只是講給下面的人聽,自己沒有佛法的境界。)」慧恭不信他的話。

過了七年,慧蘭等人提前走了,走的時候都有奇特的感應。

又過了五年,慧恭生病,非常嚴重。他感嘆地說:「我在六道上下輪轉,何時能停止呢?死生去來,我歸向何處呢?」這樣他就慚愧,流淚磕頭,發誓生極樂世界。在他立志之後,心就沒有間斷過。他因為這次生病的因緣,才知道不是憑口頭講能了生死,自己在生死前做不了主,所以才一心立志求生西方。

正當他虔誠地求生西方念念不斷的時候,忽然見阿彌陀佛手持金台來接他,感覺身體一下子乘上了金台。又見到慧蘭等過去的同學在台上的光明中,對他說:「長老受生,已經登了上品,我們不勝欣慰!遺憾的是在五濁世間呆得太久,我們相聚晚了。」

慧恭就在這一天告別大眾,歡喜奮迅,這樣就圓寂了。當時是義熙十一年。

曇恆。河東人。童年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馴繞座隅。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東林傳)。

東晉曇恆,河東人,童年時依止慧遠大師出家,非常聰明,內外典籍無不貫通。他的德行很清淨,喜歡獨處,常常有鹿群溫順地圍繞在他的座邊。他自從入了廬山,就專一志向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大聲念著佛而往生。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為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嘆戒律難全。願淨六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篤志念佛。日夜弗替。遠公既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年五十二(東林傳)。

劉宋道敬法師,是山東琅琊王家的孩子。祖父王凝之是江州刺史。他隨遠公出家,17歲廣博地精通經論,記性很好,每天記一萬言以上。每每感嘆持戒很難圓滿,願清淨六根,只稟持戒律,作為度脫生死的要法。遠公知道他操行堅固,很讚許他。他堅定志向持念佛號,日夜不斷。遠公圓寂後,他入若耶山修行。

永初元年,他對大家說:「我得到先師的囑咐,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口唱「阿彌陀佛」而坐化。大家見到屋子裡充滿光明,過了一段時間才隱沒。走的時候52歲。

曇順。黃龍人。幼出家。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嘆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居焉。盛宏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年七十九(東林傳)。

劉宋曇順,黃龍人,幼年出家,隨羅什大師講經、注經。他對色空無著的法義能深深領悟,所以羅什大師感嘆地說:「這孩子根器很奇特。」後來他進了廬山修持淨業,當時寧蠻地區的校尉劉遵孝在江陵建立寺院,延請曇順住持。當時大弘念佛三昧法門。元嘉二年,他和大眾告別,端坐而逝,當時異香滿室。世壽79歲。

道昞。姓陳。潁川人。幼出家。為遠公弟子。該通經律。言與行合。究心念佛三昧。日夜無閒。晉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謁。請紹遠師之席。眾鹹宗仰。宋元嘉二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東林傳)。

劉宋道昞,潁川人,幼年出家,是遠公的弟子,對經律非常通達,而且言行相符(就是說的能實際做到,不是說得很高、行為卑劣),而且他平時一心專注在念佛三昧中,日夜不間斷。

晉朝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到廬山來拜訪他,請他繼承慧遠大師的法席。劉宋元嘉二十二年,集合大眾念佛,在法座上坐化,71歲。

僧叡。魏郡長樂人。少樂出家。年十八。始獲從志。投僧賢法師為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經論。遊歷名邦。隨處講說。後羅什法師至關。因請出禪法要二卷。睿既獲之。日夜修習。遂精練五門。善入六靜。羅什所翻經。睿並參正。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聽者推服。睿善攝威儀。宏贊經法。常回此諸業。願生安養。行住坐臥。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無疾。忽集僧眾告別。遂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座面西。合掌而化。是日同寺鹹見五色香菸。從睿房出。年六十七(高僧傳)。

劉宋僧叡(這是羅什大師的大弟子),魏郡長樂人。小時候喜歡出家,直到18歲才滿願。他依從僧賢法師為弟子,到20多歲時,對經論就有廣博的通達,然後去各處遊歷,隨處講說。

後來羅什大師到了關中,他就請羅什大師譯出《禪法要解經》兩卷。得到這部經之後,日夜修習,對禪定法門非常善巧。當時在長安譯場,羅什大師所翻的經典都是由僧叡做參正。

他又入廬山依止遠公修習淨業。後來到了京師,安住在烏衣寺。當他講說眾經時,聽者無不佩服。僧叡嚴整威儀(就是平時行住坐臥具足威儀),而且他盡心盡力地弘揚佛法,常常把持戒講經的功德回嚮往生西方,行住坐臥不敢背對西方。

元嘉十六年,沒有病,忽然集合僧眾告別。自己進了房間洗浴、燒香、禮拜,再回到座位上,面向西方,合掌坐化。

這一天,同寺院的人都見到五色香菸從僧叡的房間裡發出。當時67歲。

曇詵。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詰經行於世。嘗述蓮社錄。記往生靈跡。元嘉十七年。集眾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跏趺稱佛百聲。閉息而寂。年八十(東林傳)。

劉宋曇詵,廣陵人,幼年時跟隨遠公大師出家,勤修淨業,而且擅長講經。他註解《維摩詰經》流通世間,曾經著述《蓮社錄》,記載蓮社高賢往生的事跡。

元嘉十七年,集合大眾說:「東林寺興建以來已經50年,我的往生是最後一位。(當時蓮社高賢123人個個往生成就,廬山建立東林寺到這時已經經過50年,其他122位全部往生,曇詵是最後一位。)」他就結跏趺坐念了一百聲佛號,然後呼吸停止而圓寂。當時80歲。

慧崇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為尚書韓萬德門師。與釋世高。並為時所尊重。會太子晃得罪。事連高及崇。遂並見法。僧法達素欽高德行。號泣哀慕。累日不食。高忽飛空而至。達頂禮已。因問師與崇公。並生何處。高曰。吾願生惡世。救護眾生。即已還生此閻浮提。崇公常祈歸安養。今果心矣。言訖而隱(高僧傳)。

劉宋慧崇,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他是尚書韓萬德的老師。慧崇大師和當時的世高都為時人所尊重。當時正值太子晃犯了罪業,事情牽連到世高和慧崇,所以他們都受到刑罰而死。

當時有一位僧人法達,平時敬仰世高的德行,聽說世高去世,大聲哭泣哀痛思慕,連續好多天沒有吃飯。忽然世高從空中飛來。法達頂禮之後,就問:「師父和慧崇大德現在生在哪裡?」世高說:「我願生在濁世救護眾生,所以還生在閻浮提。慧崇法師平日祈求生極樂世界,現在他已經滿願往生。」說完,隱沒不見。

曇鑒。姓趙。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為師。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後遊方宣化。達自荊州。止江陵辛寺。年六十餘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以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悉嚴淨。又於瓶中出蓮華一枝授之。定起。乃屬付後事。與寺僧共敘無常。夜深。眾僧歸房。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益厲。及旦。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年七十。 (高僧傳淨土文)。

劉宋曇鑒,冀州人,少年出家,依止竺道祖為師求學。他也是蔬食布衣,持戒嚴謹。後來他到處遊方,宣揚佛法。到了荊州,住在江陵辛寺。這時他已經60多歲。他這一生一點一滴的善行都決定回向西方,願以此善根,誓願見阿彌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見阿彌陀佛用水灑在他臉上,佛說:「洗滌你的塵垢、清淨你的心念,你的身、口都清淨了。」又從瓶里拿出一枝蓮花交給他。他從定中起來,囑咐後事,而且和寺院的僧人談論無常。

夜深了,僧人們都回到屋裡。他獨自在走廊下經行,一直念佛到五更,這時聲音更大起來。

到早上,弟子照常來問訊,見他結跏趺坐不動。近前去看,已經去世了。70歲。

慧通。關中人。少止長安太后寺。蔬食持呪。誦增一阿含經。從涼州慧紹禪師。咨受禪業。法門觀行。多所遊刃。常祈心安養。一日微疾。於禪定中。見一人來。形甚端嚴。語通雲。良時至矣。須臾見無量壽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學。言訖便化。異香三日乃歇。年五十九(高僧傳)。

劉宋慧通,關中人,少年時住在長安太后寺,平常吃素持咒,誦《增一阿含經》。他隨涼州慧紹禪師修禪定法門,對於法門的觀行都有所修習。平時常常祈願求生極樂世界。

有一天,生了小病,在定中見到一個人過來,相貌非常端嚴,對慧通說:「良辰到了。」須臾間,見到阿彌陀佛,光明顯赫。他從定中起來,把這一切告訴同學,說完就坐化了。屋子裡的異香三天才止息。59歲。

曇宏。黃龍人。少修戒行。專精律部。南遊交趾。誦觀經不記數。永國中。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適交趾之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音經。誓心安養。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積]中。以火自焚。弟子抱持而還。半身已爛。經月小差。復入谷燒身。弟子追救。命已終矣。於是積薪進火。明旦乃盡。爾日村居民。鹹見宏身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異。收骨葬焉(高僧傳)。

齊曇宏,黃龍人,年輕時修行戒行,專心地學習律部。後來來到南方交趾這個地方,他持誦《觀經》不計其數。永初年間,遊歷到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誦《無量壽經》、《觀音經》,發誓求生淨土。

孝建二年,他在山裡找了一堆柴放在一起,秘密地坐在木柴當中用火自焚。弟子看到,把他抱出來,半身都燒爛了。經過一個月,身體稍有恢復,又進山谷要焚身。弟子追著來救他,已經命終了。這樣再添一把火把遺體燒完,到第二天早上就燒完了。

這一天,村莊上的人都看到曇宏身體現黃金色,騎在一頭金鹿上快速奔向西方。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是有神異的人。這樣就把他的遺骨收藏安葬起來。

慧進。姓姚。吳興人。少任性遊俠。年四十。忽悟心自啟。遂出家。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病。乃發願造法華百部以懺前障。於是集諸信施。造經滿百部。病亦尋瘥。厲操愈堅。常回諸福業。願生安養。忽聞空中聲曰。汝願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齊永明三年。無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傳)。

齊慧進,吳興人,少年時放任性情,行俠仗義。40歲時忽然心裡覺悟,就出家了。他住在京師高座寺,平時蔬食布衣,生活簡樸。他立願要誦《法華經》,因為修行用心太勞苦,所以當他拿著經卷時就得病了。這樣他就發願造一百部《法華經》來懺悔前世業障。因此拿著信眾給他的供養,造滿了一百部《法華經》。很快病就好了。從此他修行佛法的志向更加堅固,常常把所積的福業回向願生極樂。

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願已滿,必生西方。」永明三年,沒有病去世,85歲。

法琳。姓樂。臨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專好戒品。研心十誦。時隱公至蜀。琳從之學。克己厲志。以日兼夜。及隱還陝西。復隨從數年。諸部毗尼。洞悉心曲。後還蜀。止靈建寺。修淨業。常持無量壽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齊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見。令死後焚身。言訖。合掌而卒(高僧傳)。

齊法琳,四川臨邛人,少年出家,住在蜀郡裴寺。他特別喜好戒律,精心研究《十誦律》。

當時隱公來到四川,法琳跟隨隱公學習,平常嚴以律己、立志奮發,日以繼夜。後來隱公回到陝西,他又跟隨幾年,對諸部毗尼都能洞達其中的要義。

後來又回到四川,安住在靈建寺修習淨業,常常持誦《無量壽經》、《觀音經》。當他一誦經時,就見到有一位偉貌沙門,身體非常高大,站立在面前。

建武二年,他生病了,一心注想西方,禮拜懺悔不休息,這時見到諸位聖賢都站在他身邊。他向弟子述說所見,交代自己死後把身體燒掉。說完就合掌往生了。

僧柔。姓陶。丹陽人。少有出塵之志。出家為法師宏稱弟子。精勤戒品。博綜經部。後入剡白山靈鷲寺。未至之夜。沙門僧緒夢神人彩旗素甲。滿山而出。曰法師將至矣。明旦柔果至。蕭齊之世。應諸王請。出居京師定林寺。躬為元匠。四遠欽服。柔誓生安養。每至懸輪西次。輒嚬容合掌。至臨卒之日。體無所患。語弟子曰。吾應去矣。鋪席於地。西向虔禮而化。室內外俱聞異香。時延興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傳)。

齊僧柔,丹陽人,少年時就有出世的志向。出家之後依止法師宏稱作弟子。他精勤地守持戒律,對諸部教典有廣博的精通。後來入了剡白山靈鷲寺。

他還沒到山的那天夜裡,沙門僧緒夢到很多神人手擎彩旗,身上都穿著白色盔甲,漫山遍野地湧出來了。神人們說:「法師要來了!」第二天早上,僧柔果然來了。

當時蕭齊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迎請,出山住在京師定林寺。他當時作為首座,四方的人都欽仰佩服。僧柔立誓要生極樂世界。每當傍晚,落日懸在西方時,他就皺著眉頭憂愁地合掌。(他有一種為生死而憂愁的心,意思就是他看到落日就想:人生這麼短暫,生死這麼苦惱,我什麼時候能解脫?所以他就皺著眉頭合掌。)

到他臨終這一天,身體沒有病,對弟子說:「我應當去了。」當時把蓆子鋪在地上,朝著西方虔誠頂禮,就這樣往生了。當時屋子內外都聞到異香。64歲。

道珍。未詳其所出。梁初。住廬山中。作彌陀觀。然心尚猶豫。一夕夢有人乘船大海中。雲往阿彌陀佛國。珍願隨去。船人云。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淨業未成。未可去也。既覺。乃營室浴僧。誦彌陀經。歷年不輟。後於房中入觀。見有攜白銀台而至者。曰法師報盡。當升此台。又曰。師之功行。當乘金台。奈初心猶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記其事。藏於經函。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數千炬火。近村人望見。謂是諸王禮覲。及旦。乃聞珍卒。後搜撿經函。方知往生瑞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梁道珍,不知他的出處。梁朝初年,住在廬山作彌陀觀。但心裡還有猶豫,對於往生西方沒有立決定的志願。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有人在大海里乘船,說是要去阿彌陀佛的佛國。道珍說:「我也願意跟去。」船上的人說:「你沒有造浴室和誦《彌陀經》,淨業還沒成就,不可以去。」他醒來,就開始造浴室供僧眾洗浴,然後開始誦《彌陀經》,歷年不斷。

後來他在房間裡入觀,見到有人持銀台來對他說:「法師的業報已盡,要生在這台上。」又說:「按你的功行應當乘金台,但你最初心裡猶豫,所以只能坐銀台。」道珍很高興。他出定之後,就把這件事記下來,藏在經函里。

到他命終這一天夜晚,整個半山上排列有數千把火炬,一片輝煌。當時山旁邊的村民見到,認為是王公貴族來禮覲。他們當時不信佛,不曉得怎麼回事。等到早晨才聽說道珍圓寂了。後來大家翻經函時,才知道這是道珍法師往生淨土的瑞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