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趙良玉:三十年親職教育的心得報告 中


時間:2010/2/22 作者:明華居士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法師們,老師們,朋友們,大家好!昨天我們向大家匯報到第四個方面的問題,就是親職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我們講到素質教育在茂森身上是如何體現和落實的,這種素質教育就是我們至聖先師孔子講的《弟子規》。昨天談到茂森在留學美國期間,在暑假裡到美國的北部明尼蘇達州一個旅遊城裡面打工,他在一個大的遊樂園裡賣棉花糖。當時他是在一個封閉的透明的罩子裡面工作,機器在不停的運轉,生產美國小朋友喜歡吃的棉花糖。他們每天工作是十個小時,住在租的房子裡,九個同學住在一起,睡在地上,因為沒有家具。他打工三個月,淨收入有三千美元,給我寄來了一千美元,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的一筆最大的外匯。他在一九九六年七月一日給我一封信,這封信使我很感動,我現在與大家一起來分享。「親愛的媽媽:您好!剛剛收到您六月二十三日寄出的信,非常高興。適逢今天打工休息日,便可在住處附近的亭子裡給您回信,屋裡沒有桌椅,不得不出來寫。這是我們公寓旁邊的一個小公園,全部是鬱鬱蔥蔥的綠樹花草,並有許多雜色的鳥和草叢中竄出來的野兔,十分幽靜。在這樣鳥語花香而又氣候宜人的環境中,給遠方的母親寫信,有一種說不出的溫馨愉悅的感覺。對兒子而言,再沒有比和母親交流心得更愉快的了。這一個多月的打工生活,第一個感受是福報來的不容易!我們打工是上下班打卡計時的,每個鐘點都非常的精確,那是每小時收入六點三五美金。第二個感受是時間就是金錢,每個小時已經是明碼實價了,所以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多一點的時間花在能掙錢的工作上,而不肯為集體宿舍貢獻一些勞務。結果是我去義務為大夥洗爐子、洗廁所,去買吸塵器吸地毯等等。」接到兒子的這封信我非常歡喜,因為孩子在艱苦的勞動之後,還能以感恩的心給母親寫信,而且經過十個小時的勞動之後,還能為集體的事情做一點工作,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孟子說「堯舜之道,在孝悌而已」,而孝悌之道是在生活點點滴滴中落實的。所以《弟子規》它不是光用來讀誦的,而是我們生活的真實的實踐。不僅在順利的環境中要做到《弟子規》,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要做到《弟子規》。茂森的姥姥是在一九九四年去世的,當時在守孝的期間我們母子就開始吃素,等到紀念這個老人四十九天之後,我們也就一直堅持素食,那個時候茂森是二十一歲,他今年三十四歲,已經堅持了十三年。《弟子規》中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我們有這方面的體會,我們母子吃素以來身體都很好,素食有很多好處,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對人的心理有益的,就是我們吃了素食以後,心地會比以前更和善,更有慈悲的感情,它對我們生理的影響是什麼?就是吃素食以後,我們覺得排毒方面會比較好,而且素食跟我們身體一起代謝起來,我們會覺得頭腦比較清醒,我們看到很多吃肉食的人,他是比較容易昏沉的。它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對我們都有好處,所以我們母子就一直堅持吃素。茂森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寫信給我說,「我每天堅持吃素,每個月的吃用的費用是八十美元,營養豐富,精力充沛」。他每天都吃什麼東西?每天吃米飯,吃西紅柿、紅蘿蔔和捲心菜,捲心菜就是廣東人所說的野菜,圓圓的,野菜,吃這些東西,還有些水果。吃這些東西臉都吃得紅紅的,回來大家都說你在美國吃些什麼東西?他說我每天幾乎都是吃這個,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後來我們看到醫生寫的這些健身的書才知道,這個野菜對腸胃非常好,就是捲心菜,圓圓的,對腸胃非常好,紅蘿蔔號稱小人參,所以對身體非常好,西紅柿它有美容的作用,而且西紅柿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所以原來他選的這幾樣經常吃的東西對身體確實很好。茂森在給我的信中他還寫到,說「穿衣不講究,心不花俏;飲食不講究,心不貪戀」。《弟子規》說「對飲食,勿揀擇;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在美國留學期間也是在實踐《弟子規》。另外在美國留學的生活是比較單調的,每天茂森他的生活基本的動作是三角形運動,從宿舍到教室,從教室到圖書館,每天就是這三角形的活動。所以《弟子規》上所說的「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在這種清淨的生活當中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我們現在總結起來,他在美國留學期間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七不」,哪七不?就是不看電視電影、不逛商場、不談戀愛、不留長頭髮、不穿奇裝異服、不亂花錢、不亂交朋友,做到這七不。其實做了這七不以後,當然有些人頭髮長或穿衣服這個應該是沒有限制的,只不過茂森能夠自己這樣不留長頭髮、不穿奇裝異服,身心就保持不會那麼躁動。所以他這個七不,我們給他總結,都覺得你這七不堅持得很好,以後也應該這樣堅持。所以在《弟子規》所說的「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能堅持七不的話,這方面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美國留學的期間,他能夠堅持保持清淨的生活,而專心的學習,這是《弟子規》所說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非常珍惜留學的生活。所以在他一九九七年碩士畢業的時候,他的全部成績都是優秀,全部成績是A,所以他榮獲了學校特別的獎金五百美元。他把這個特別的獎金馬上給我寄來了二百美元,讓我分享他快樂的成果。安住在這種清淨和專心的學習生活,茂森他也提前博士畢業了,他以四年的時間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的學業。在一九九九年他寫信告訴我說他已經順利完成全部的學業,而且一次通過了金融博士資格的考試。在美國金融博士的資格考試,是從早到晚歷時八個小時左右,中間只有吃一個麵包。這種考試是對人頭腦、身體素質、你的學識和你的修養的一個全面考核。許多人因為身體堅持不了這麼長的時間,也有的人他因為學習準備不夠,有的人他的素質不夠,因為他比較慌恐,所以都不能一次通過這種博士資格的考試。茂森他比較幸運,他一次就通過了。可是我們知道,幸運是來自平時的努力和積累。鍾博士:「我好比是一棵小樹,我的背後有一個園丁,這個園丁就是我的偉大的母親。無論母親是在我的身邊還是不在身邊,母親的關懷時時都伴隨著我。」母親在給我的一個生日賀卡中,她是這樣寫到的,「茂森兒,我的祝福將伴隨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將附麗於你清淨光明的一生。」在我博士畢業的前一年,當時我二十五歲,我接到母親給我一個非常特殊的生日賀卡,在這個賀卡裡面有我從小到大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照片,母親的祝福也極富有禪味。我現在想把這個賀卡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大家從照片上面可以看到,最上面的是我母親的相片,下來是十月懷胎,再下面是從幼稚園到國小,到中學,到我念中山大學,然後到美國去讀碩士、博士的這些照片。我媽媽的生日賀詞是這樣寫到,「茂森兒:祝賀你二十五歲生日,回頭看看自己的腳印,你反省了什麼?你又領悟了什麼?寄語茂森兒,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完成人格,成就佛道,慈心精進,住真實慧,在生活中解脫,在社會中奉獻。」下面右下角的照片是母親跟我在長城的留影,這也象徵著我們共同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的攀登。趙老師:《弟子規》在素質的教育中有句話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茂森當時在美國留學的期間,曾兩次義務的去獻血。當時美國的醫院是很希望能夠得到這些健康青年的鮮血,因為搶救病人會用到。當時茂森就很歡喜的應徵獻血,以此與美國人民結緣了,讓美國人的血管里也流著我們中國青年的鮮血。當時的茂森還是一個窮書生,但是中國的青年是有熱血和有愛心的,所以我們覺得中國人不窮。當茂森打電話告訴我說他獻血的事情,我很嘉許孩子的這種奉獻精神,只要孩子願意為大眾服務,我做母親的一定全力支持。我們做母親的要呵護孩子的一切善念,要隨喜讚嘆孩子的一切善行。這樣做是不是吃虧?這樣做不是吃虧。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從自己的角度來說,你為大眾奉獻,你的精神道德會升華,你的心量會開闊起來,這種的收益是沒法用數字,也沒法用物質來衡量的,這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從他人的角度來說,你的奉獻會使別人可以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所以說你為大眾奉獻,就是自利利他,所以我們做母親的要呵護孩子為大眾奉獻的精神。茂森在美國讀博士研究生的時候,他發現學校金融系裡面沒有設立研究生從事學術活動的經費。比如說這些研究生要跟隨導師到外面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所有的費用,包括交通、旅差費、住宿費和會務的費,都要由學生自己來負擔,老師是由學校負擔,學生要自己來負擔。當時茂森就寫了一個報告,要求學校在這個方面立項,就是要給研究生的學術活動要撥給一定的基金。他自己也向學校表示說,我參加工作以後我願意每年為這個項目捐款,並且希望學校能早日立項。茂森博士畢業以後,他很順利的到了美國的德州大學工作,當第一次領工資的時候,他立即匯款給母校。《弟子規》說「凡出言,信為先」。當他的母校商學院金融系的系主任安德森教授接到這一千美元的時候,他對我們中國學生的這分愛心非常的讚嘆,對茂森這種履行諾言的精神他都豎起了大拇指。這件事情就促進了學校對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活動基金立項,後來畢業的這些研究生就可以享受到這種待遇,但是茂森當時他沒有享受到,都是自己出經費的,以後的學生們都享受到這種待遇。而且連續五年,茂森每年都為學校這個基金會寄一千美元,這種是對學生、對研究工作的一個支持。這種由己推人的這分愛心,實際上還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教的,因為孔老夫子教仁。這個「仁」字大家來看看,這個仁字是含有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關心自己就關心別人。在《論語》中有記載說,孔子的學生樊遲向老師孔子提問,他說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所以仁就是愛人,就是《弟子規》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這是《弟子規》培養我們的一個基本的素質。下來我們看一看《弟子規》說的「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就是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老師,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是非常注意茂森的這些老師,從國小到中學,到大學,他的老師,從班主任到級組長的老師,一直到各科的老師,一直到校長,實際上他在每一間學校里的所有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到校長,我都非常熟悉。我在這些老師當中,每次開家長會從來沒有缺席,我很願意和這些老師交談。我在交談中可以聽取老師對茂森的優點和缺點的評價,另外我也會發現老師的氣質,這個老師的素質,這個老師對學生的責任心,還有這個老師他各方面待人接物的態度。我發現好的老師,我一定以後會帶孩子登門去拜訪這位老師,我願意孩子能夠經常感受這些優秀老師,感受他們的這些良好的東西。當時茂森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讀國際金融專業的時候,他們的院長叫王屏山先生,他是一位教育家,我時常會帶孩子到他家裡面去做客。這個王院長一談起教育那是滔滔不絕,他沒有疲厭,對老師怎麼樣的要求,對學生怎麼期望,還有自己的教學計畫等等,我們都垂耳恭聽,因為我很喜歡和老師做這種坦誠的交談。而茂森那時候還比較年輕,也比較小,他只在旁邊聽,但是他可以感受到這些教育家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這對年輕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薰陶。除了在學校里我們去親近這些有道德、有學問的老師之外,在校外我也注意幫助孩子尋找這些優秀的老師。我記得我有一次參加一個報告會,這個報告會邀請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位社會方面學的教授做報告,他是講英文,擔任翻譯的是廣州外語學院的一位陳老師。當時我坐在下面聽,我發現這位陳老師的英語翻譯真是非常好,他翻譯的準確、快速,而且非常文雅。我心裡就想,如果我的兒子能得到這樣老師的指導,一定英語學習會很好。所以當這個報告會完了以後,我就走到這位陳老師的面前,讚嘆他的出色的英語翻譯,然後我就很勇敢的向他表達了我一個母親的希望,我很希望這位陳老師能指導一下我的孩子。我邀請他到我家裡做客,我說如果你星期天能到我家裡來的話,不僅我的兒子,還有我所有親友們的孩子,都願意聽聽你講怎麼樣學好英語。也許我的勇敢使他覺得很感動,所以他答應了我的請求。這位陳老師的素質也很不凡,就是他很有愛心,而且也很有願意指導別人的這種熱情。到了星期天我們果然把他請到了,雖然我和這位陳老師是很冒昧,也是第一次見面我提出要求,沒想到能得以實現。我親友們的孩子們也都來了,在我們家裡等於形成了一個學習座談會,陳老師就給大家談怎麼學習英語。在以後,我的孩子和其它親友們的孩子遇到英語學習的問題也常會去請教他。後來我聽說這位陳老師已經做到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副校長。所以這些都是優秀的老師,我們無論是在校外還是校內,發現這些老師,能給自己孩子請來指導,對孩子的學習提高都很有幫助。尋找這些優秀的老師,接近善知識,除了在校內校外,我的眼光也移向了社會和宗教。在一九九0年我父親去世以後,為了能夠緩解我母親的悲哀,所以我就陪著老母到廣州的光孝寺去散散心。這是我一生第一次走進寺院,我第一次正式走進寺院就是廣州光孝寺,而第一個遇到正式的出家人就是這個寺院的方丈本煥老和尚。我後來才知道,本煥老和尚了不起,他是全國著名的高僧,他今年已經一百零一歲,還健在。本煥老和尚他非常安和的氣質,使我和母親這種悲傷的心都緩和了很多。正巧他們開飯,十一點鐘開飯,又留我和母親吃了一頓素食。我們覺得寺院很好,素食也很開胃,以後我就帶茂森到寺院裡見這個老和尚,我讓在讀大學的,他剛上大學,在讀大學的孩子跟老和尚交談,看看一個清心寡欲而又德高望重的出家人他是怎麼樣生活的。茂森那時候也很喜歡提很多問題向本煥老和尚請教,而且還在寺院裡可以吃素食。後來不久我在光孝寺里就遇到了淨空老法師,我看到一位光彩照人的出家法師的形象,心裡非常敬佩,就馬上打電話叫茂森從中山大學趕過來,說這裡來了一位法師,你趕快來見一見。我們當時都拜見了淨空老法師,但是當時的人很多,可能法師也沒注意到我們,在這匆匆見面之後,也不能夠多談。老法師在光孝寺逗留的時間也很短,這樣就算我們見了一面。但是以後幸運的是什麼?茂森出國留學以後,他所在的美國這所大學離淨空老法師的達拉斯淨宗學院非常近,於是孩子在他放假的日子和休息的日子就可以到道場裡去走動。我告訴孩子,你要常到佛門裡走動,學習什麼?學習清淨、自律。所以茂森就利用自己的假期就到達拉斯淨宗學會做義工,在那裡幫助洗廁所,幫助倒垃圾,而且參加護生放生的活動,吃素食,特別是恭聽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後來我們慢慢的才知道佛經里的學問可大了,宇宙是怎麼樣形成的,人的一生為什麼有的幸福、有的悲慘,為什麼有的人富貴、有的人窮困,這些等等問題,居然在佛經里都有答案。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佛經原來裡面含有智慧,而佛教是一種教育。佛教是在公元六十七年,從印度正式傳入中國的,當時正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他原來是印度的一位王子,有一次他出城門,到四個城門就看見了生老病死的四種現象,因此就有感悟,知道生老病死苦是人人都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他最後決定出家修道,就離開了自己的眷屬,出家苦修,最後證道,我們說他成佛了。所謂成佛就是把煩惱都斷盡了,徹悟心源,讓自己本心當中的圓滿的大智慧全部顯發出來。所以他的教育,就是佛教,他是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以後教化眾生的教育。佛教到底教我們什麼?佛所教的是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佛教它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悟什麼?內覺我們自己本身,外覺宇宙環境。只有真正覺悟了,才能夠支配我們的人生和宇宙,我們說這是得大自在,獲得大的解脫了,如果不覺悟,就會被人生、宇宙所支配所束縛,就不能夠得到自在,因此人人都應該來接受佛陀的教育。佛教的教育綱領是什麼?這個教育綱領可以說是含在「釋迦牟尼」這個佛的名號當中,釋迦是含有仁愛和慈悲的意思,這是講佛給眾生以安樂,能夠拔除眾生的痛苦,牟尼是含有寂默清淨的意思,佛在因地上修行,他迴光返照,把自己的煩惱全部斷除乾淨,讓自己自性當中的智慧圓滿的顯發出來。所以佛教是仁愛、慈悲、智慧的教育,它是聖哲的教育。如果說我們來給佛教下一個定義,古大德用這麼一句話,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定義的頭兩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說我們一切的惡事,包括這些違法亂紀的,這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都不要乾,我們所做的要利國利民,要利益一切眾生。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兩條,我們的社會就和諧,我們的世界就和諧,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自淨其意」,這是說我們自己要清淨身口意三業。要知道一切法是心想生,我們希望世界能夠和諧,社會能夠安定,從哪裡做起?去年中國召開的世界首屆佛教論壇,主題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所以自淨其意是和諧的根本。佛法裡面修行的方法很多,都可以幫助我們自淨其意,譬如說參禪打坐,或者是讀經,或者是念佛,這些都是幫助淨化我們的內心。佛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本有的圓滿的大智慧,因為有了大智慧,智慧圓滿,我們人生宇宙的一切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就能夠得大自在。所以新中國第一任的佛教學會會長圓瑛法師曾經講過一句話,說「欲無煩惱,須學佛,只有因緣,莫羨人」。就是我們希望沒有煩惱,能夠自在,必須要來學佛,學佛就是學智慧,真正了解因緣果報,就不會羨慕人家,更不會去嫉妒別人,自己真正懂得「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所以,這是學佛的好處。佛教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的至善圓滿是體現在三世的教化。你看孔子他的教育是一生的教育,而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過去、現在、未來,講的是三世的教育,所以更圓滿,講的是立體的人生。茂森接近淨空老法師,接受佛陀的教育,我做媽媽的發現,這孩子的胸襟開闊起來了,心地也愈加善良,而且智慧也愈加增長。佛教的內容非常多,我在後面還會介紹它對我們家裡所發生的影響。但是它的根本,佛教根本的基礎是十善業道,這十善業道實質是給我們十種美德。這十種美德是什麼?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這十種美德,茂森也是在逐漸的培養和學習。在留學期間,茂森很希望把自己在美國在老法師座下聽到的這些好的東西都能帶回給大陸的親人,當時達拉斯淨宗學會他們的設備更新,用了新的設備,以後就剩下一些設備就不用了,其中有一部機器,就是錄音帶的複製機,那還比較古老,那個時候是錄音帶,一拖三的。當時茂森在暑假探親回來的時候,就把這部機器背回到廣州。當時他背回廣州的時候,因為很重,所以所有的東西都沒有拿,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有帶一件,就背這部機器。而且到了香港還配了電壓的轉換器,然後把這部機就送給廣州市佛教協會,當時廣州市佛教協會的會長雲峰法師正式接洽了這件事情。這是孩子學佛以後,自己得利益,也希望大家都得利益,所以把這部機器都背回來了,希望能複製更多講經說法的帶子。所以《弟子規》的素質教育中提到,「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這是真實的感受。《弟子規》能幫助我們完善自我,親近佛教這些善知識,又能幫助我們不僅完善自我,而且還能夠追求無我。完善自我是我們要成佛必須要這樣做的。追求無我,我這次回到廣州以後,到汕頭參觀了汕頭大學,他們的口號有提出來,就是要建立自我和追求無我,這是李嘉誠提出來的。李嘉誠對汕頭大學的捐助功勞很大,他給學生提出什麼?就是建立自我和追求無我,無我就是把自己放下。所以茂森他背了一部機器回來,自己什麼東西也不能帶,這也是一種小小的試嘗。所以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以做這種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的一種試嘗,這時候你就感到這個無我方面就開始邁進了一步。《弟子規》在素質教育中最後提到「有餘力,則學文」。茂森在讀中學的時候,初三畢業這個暑假時間比較長而且比較輕鬆。他放暑假的時候,我就指著家裡的書櫃對他說,你把這些書全部都整理一下,你挑出幾本書好好的在暑假裡看一看。後來他把書整理了以後,挑出了一本什麼書?我都感到很驚訝,他挑出一本《中國哲學史數據選記》。這是一套書,這本書對儒家的四書五經和老子的《道德經》,道教方面的書籍都有詳細的介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優秀的文化,在這裡我們請茂森把當時自己學到的一些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儒道兩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沒有儒家思想就沒有中國文化。儒家思想能不能夠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可以用《漢書》裡這麼一句話來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漢書》上說,「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簡簡單單的這一句話,就把儒家的內容概括出來。這裡講了有四個關鍵字,第一個是「六經」,第二是「仁義」,第三是「堯舜文武」,第四是「仲尼」,可以說是儒家的四個基本要素。所謂六經就是儒家的《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和《樂經》,其中《樂經》已經失傳,只剩下五經。到了宋朝的時候,朱熹從儒家的這些著作裡面又選出了《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編成一部《四書集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四書五經。在中國,儒家思想被帝王做為正統的一個文化思想,一直從漢朝延續到清朝的末期。第二個要素是「仁義」,仁義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兩個中心、核心。《孟子》這篇文章講了,「仁,人心也;義,人路也」,這是教導人心要存仁厚、存仁慈,做起事來要按照道理,按照方法循義。「堯舜文武」,這是第三個要素,這是講的古代的四位皇帝,他們都是聖王,可以說歷代帝王所遵從的典範。堯和舜他們是上古時代的兩位天子。堯舜之道是什麼?孝悌而已,孟子說的。所以真正能把孝悌的心從自己的一家擴展到天下,以孝治天下,這就能夠做到世界和諧。所以儒家所推崇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都是要從我們自己來做起。自己修身從哪裡做起?從行孝做起。文武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這兩位聖王他們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和禮樂的教化,可以說這是社會制度的典範。孔子非常推崇文武,文王、武王、周公。下來介紹的是「仲尼」,仲尼就是我們熟知的孔子,他姓孔名丘,是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出生,卒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是魯國人。當時是春秋時代,魯國就是我們現在的山東境內。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據說儒家的六經,就是剛才我們介紹的六經,都是孔子親手刪定的。在孔子之前,這幾千年的文化,因為有了孔子,就得以流傳,在孔子之後,幾千年的文化,因為有了孔子,得以開啟。所以人們讚嘆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又說「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說孔子的道德跟天地能夠相齊,他的教化貫穿著古今,他親手刪定和整理了六經,把教化垂訓於萬世。所以歷史學家司馬遷是這樣讚嘆孔子,說「可謂至聖矣」,所以我們說的至聖先師就是司馬遷的話。孔子的言行都記錄在《論語》這部書裡,《論語》也被譽為是華夏的聖經。這以上就是《漢書》裡對儒家的基本內容做了一個簡單的概括。六經、仁義、堯舜文武和仲尼,這四個要素好比是儒家這棵大樹的四個樹幹,根在哪裡?儒家的根就在《弟子規》,因為《弟子規》講的就是做人的根本德行。如果說儒家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那道家的思想可以說是滲透在中華文化之中的潛意識。儒家入世的精神很強,道家出世的特點很濃。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尤其是以老子的《道德經》舉世聞名。今年四月我還應邀參加了中國在西安舉辦的首屆國際道德經論壇。《道德經》的精神,或者說道家的精神,如果是一言以蔽之,是什麼?那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個自然不是我們普通所說的自然界,或者是自然科學那個自然,這裡說的自然是一種本然的狀態,它沒有辦法用語言和思惟可以達得到,要不可思、不可議,這樣子才能夠證入這種本然的狀態。所以道家提出「無為而治」,對國家要無為而治。無為也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一天到晚無所事事,不是,這個無為而治就是教人要順應自然而為。如果說《道德經》我們抽取這兩句話來簡單的講出它是在講什麼內容,可以用《道德經》的上篇「道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下篇「德篇」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咱們來體會一下《道德經》的內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講宇宙的本體,這本體沒有辦法說得出來,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鼻子聞不到,身體觸摸不到,語言沒有辦法表達,連思惟都沒有辦法能夠接觸到,所以叫「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說出來的,已經不是真實,這跟佛家所講的自性、法性是一個東西。既然說「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沒有辦法去思惟想像這個道,是不是沒有辦法見道?如果說要見道,我們要從德那裡見。看聖人他們的作為,就是把這個道套用到他的日常生活當中,比如說下篇講的德,德篇裡面:「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最後一句,這是講,你看聖人如何把這個道體現出來?那就是為而不爭。為就是非常努力、非常認真,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但是他不爭,不爭什麼?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就是剛才我媽媽講的,到了追求到無我的狀態。要做到為而不爭一般人非常難做到,我們從哪裡入手?要從《太上感應篇》來入手,道家的根在《太上感應篇》,剛剛講儒家的根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是講因果報應,講自然感應之理。所以真正能夠深信因果,真正能夠明了自然感應的道理,那你就不爭了,你就真正了解「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你就能夠漸漸接觸,入了為而不爭、道法自然的這種狀態,這才有可能進入。《弟子規》說「有餘力,則學文」,就是現在大家的學習都活躍起來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說「以書養德,開卷有益」。我們注意到最近汕頭市宣傳部帶頭舉辦了「家庭讀書會論壇」,很新穎,我們以前也很少聽到。他標出來的題目是「書香伴我行」,家庭讀書論壇,提出什麼口號?「以書為友,以知識為友,打造書香家庭」。就是你家裡要提倡學習,而且學習什麼東西?這個論壇會上都指導要學習那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方面的討論。這些環境給我們造成一個「有餘力,則學文」的很好的氣氛。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以上向大家匯報的,家庭對一個孩子的種種的素質培訓,包括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弟子規》是對一個孩子進行親職教育素質培訓的一個最好的、最優秀的一個教材,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遺產,所以大家要特別重視。我們第四個方面的問題就匯報到這裡,下面向大家匯報第五個內容,就是親職教育為龍頭,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聖哲教育的兼收並蓄。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接受這四種教育,就是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聖哲的教育。在茂森身上是怎麼體現這四種教育?現在向大家匯報一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而且是永久的課堂,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也是孩子永久的老師。我們可以想到,即使父母不在了,孩子看到父母的照片,也還會想起父母的教導,所以他是永遠的老師。新中國解放以後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老舍先生,他是我國很有名的現代的小說家和戲劇家,他的作品可能很多朋友們都看過,《駱駝祥子》、《茶館》這些都是享有盛名的,而且都拍成電影。老舍先生他的青年時代是很苦的,他一歲半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帶著五個孩子,生活很艱難。他母親是靠給人家洗衣服和縫補衣服來掙錢維持家裡的生活。所以老舍他從小就能發奮圖強,他後來當上了大學教授,後來也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老舍先生他在回憶自己所受的教育中,有一段非常語重心長的話,我把它讀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老舍先生說:「從私塾到國小,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幾百位的老師,其中有的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勤勞簡樸、很誠懇的善良的中國婦女,而且是一位很堅強的母親,她把這些優良的質量傳給了老舍先生,所以使老舍事業上獲得了成功,他成為人民文學家。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親職教育是根本、是龍頭,學校教育是親職教育的延伸,社會教育是親職教育的擴展,而聖哲教育是親職教育的提升。茂森在高中畢業那一年,是一九九一年,他高中畢業,他給我的生日賀卡中這樣寫到:「親愛的媽媽,祝您生日快樂!當我穿著媽媽給我的瀟灑的衣褲時,當我戴上媽媽送給我的手錶時,當我接受媽媽給予我的一切一切時,我感受到母愛的撫慰,母愛的潤澤。當母親幾年前就為我醞釀高考時,當母親給我定下全班奪魁而今實現時,當母親一次次對我講授做人的道理時,當母親教我去惡揚善、決策人生時,我感受到母愛深層的涵義,母愛的升華!在我眼中,母親不僅是兒子的保護神,還是兒子的嚮導,如果說兒子是大風大浪的人生海洋中一隻小船,那麼母親便是這船上的舵手。」在座的母親們聽一聽,我們肩負著什麼樣的使命?我們是孩子的嚮導和舵手。孔子三歲失去了父親,如果沒有賢良的孔母,哪裡有至聖先師孔夫子?孟子是四歲喪父,如果沒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哪有亞聖孟夫子?所以我們想一想,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好作風是帶出來的,好成績是幫出來的,親職教育非常重要,母親的責任非常重大。所以古德說「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在家庭的教育方面,除了我們在前面提到一些基礎的教育和素質的教育之外,在生活的細節和關鍵處,我們做母親的都要把握好。什麼叫做把握關鍵處?就是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樣做人,應該具有哪些的品德,做人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古八德就是我們做人的原則,這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請茂森給大家講講你學習八德的情況。鍾博士:下面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八德,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一個德是孝,是德之本也,這是道德的根本。在五倫關係當中,父子有親是它的根源。父母跟兒女那種親情的關係這是天性,所以兒女孝順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真正能夠善待父母這是孝心,把這種孝心擴展到社會就能夠真正去愛人,去服務人民。第二個德是悌,古人講的「德之序也」,這是講順序,長幼有序。就是在家裡面對待兄長、對待長輩,我們要恭敬、要禮讓,對待比自己小的要友愛,這是悌。把悌的精神擴大,就能夠真正尊重師長,尊重自己工作上的領導,能夠團結同事。第三德是忠,忠誠,這個忠,古人講是「德之正也」。要正,誰去正?自己要正,因為自己正了才能夠教化別人,所謂「惟正己可以化人」。我們說對國家、對人民盡忠,就是盡心盡力的去做,盡己就叫忠。忠跟孝它是一體的,真正有孝心的人他才能忠於國家和人民,所以忠心是來源於孝心。第四德是信,古人講是「德之固也,誠也」,這是讓道德能夠得到鞏固,能夠以真誠去待人,這就是講信用,「民無信則不立」,所以信用、信譽,尤其在現在社會非常重要。第五是禮,禮是「德之范也」,這是一種軌範,一種要遵守的這些規矩、這些禮節,包括我們的法律、我們的制度,這統統都需要遵守。第六是義,義是「德之宜也」,宜就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我們去做,不應該做的就不做,這就叫義。五倫關係中講到「君臣有義」,這是在社會裡,上級領導和下級的部屬之間要懂得互相的尊敬,互相的愛護,下級忠於長上,長上對下級仁愛,這都是屬於義。擴大於社會生活要懂得見利思義,見到有利的東西,有利益了,要知道這個利益應不應該獲取,如果不應該獲取的,那麼我們就不能夠去貪圖。第七是廉,廉是「德之節也」,這個節是指氣節,氣節要清高,品行要廉潔,這是廉,在工作上,這是說要廉潔奉公,要守法。第八個德是指恥,恥是「德之基也」,這個基就有地基的意思,這是講羞恥心,就是自己做了錯事慚愧、羞恥,這是道德的基礎。就是上面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這七個方面,假如做得不好,這是引以為恥。在社會上不違法、不亂紀,諸惡莫作,這些都屬於恥的範疇。現在中國的領導人胡錦濤主席提出「八榮八恥」,這八榮八恥實際上這種榮辱觀也是古八德的一個現代化,我們簡單的來做一個對照。這個八榮八恥,你看第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這是指八德里的忠;第二「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這是講孝,把孝心擴展到人民;第三「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這是指信;第四「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是講恥;第五「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這是講悌;第六「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這是講信和義;第七「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這是指廉和恥;第八「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是指廉和恥。趙老師:茂森在去年他在全國各地、也在世界各地來講「明道德,知榮辱」這個報告,去年在北京演講的時候,在各個大學,北京大學、財經大學、科技大學等大學都非常受歡迎。當時北京中央黨校也很感興趣,因為胡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他以從孝道做基礎來開解講解八榮八恥,所以北京中央黨校特別監製錄像,然後在全國各地的黨校做為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的資料。另外是以做人的道德為內容的他演講的《幸福成功的根基》的這個報告,在去年南京演講的時候,由中國婦聯兒童德育中心錄製,做為全國一千個德育課室的學習教材。我們剛才說,親職教育,做母親的要把握這個關鍵處,就是要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人就是要教孩子要學習古八德,學習現在胡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怎麼樣把握生活的細節?實際上教育無小事,我們要特別提醒年輕的母親,讓孩子要學會做家務,和自己料理生活的事情,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的關於技藝、才藝方面的學習,譬如像書法、繪畫、鋼琴、武術、舞蹈等這些。有的小朋友他被父母安排一個禮拜有幾種這種學習的才藝班,變得小朋友都比大人還忙,而且小朋友都比總經理還忙。所以說我們要注意,要呵護孩子他在成長過程中,不要把孩子變成一個學習的機器,讓孩子有時間來參與日常的生活,來參與勞動。茂森在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下班回來,開門的時候,小茂森向我鞠了一個躬,然後伸出一隻手說:「媽媽,請。」我一看桌子上擺好了飯菜,上面有炒蛋、炒青菜,飯也煮得很好。這是茂森在他國小四年級第一次主動做好了飯菜來孝敬父母,所以我非常歡喜,而且印象也很深。平時我們經常讓茂森參加家庭的勞動,比如掃地、倒垃圾,到附近的雜貨店裡買醬油、醋,另外就是洗菜、摘菜,這些工作都讓孩子學習。實際上一個孩子他學會做家務他的頭腦會變得聰明。放寒暑假的時候我們會帶孩子到他鄉下的爺爺奶奶那裡去參加農活,參加農業勞動,起碼讓孩子看一看稻子是怎麼長出來的,蔬菜是怎麼長出來的,和農村的小朋友們在一起玩一玩。現在你問小朋友們說米是怎麼來的?他說超市。所以難怪古人要感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小朋友都不知道盤中飧是從哪裡來的。所以童年的茂森,我們經常會帶他到農村去,他喜歡光著腳,兩隻腳踏在泥土上。現在醫生說腳要接觸泥土才能排出身上的正電,所以勞動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另外茂森也會爬樹,他很會爬樹,還在小河裡游泳,讓孩子在自然界裡玩耍。我從來沒給孩子買過任何玩具,茂森從小到大我沒有給他買過玩具,我覺得廣闊的天地就是他玩耍的地方。茂森的自立精神比較強,因為他從三歲起到六歲,我都把他送到一個幼稚園里全托,這是廣州市第一幼稚園,是一間非常優秀的幼稚園。這個幼稚園里的設備也比較好,有游泳池、有園林,而且每一個班都配有一個老師和一個阿姨。當時他在這個幼稚園里,我送去的第一周,他三歲,回來後我發現,孩子過集體的生活進步大。回來以後,睡覺前把自己的衣服全部都迭好,鞋也擺得非常整齊,我看到非常高興,然後他自己就安靜的上床睡覺。他在這個幼稚園里被訓練過三年,到六歲出來才讀國小。每到周末我要接孩子去,我們母子是步行回家,當時我們回家要穿過廣州市的一座公園,叫做越秀公園。從這個公園的南門走到北門要經過一個山,越秀公園是廣州市唯一的有山的公園。走過這個山的路程大概要四十到四十五分鐘左右,當時他是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我讓他自己背著書包,書包里有很多東西,衣服、毛巾什麼的,鼓鼓的,他自己背著走。公園裡有一個老太太,她看到我們這樣走,就對我說,她說:「妳怎麼讓小孩子背書包,妳大人要幫他拿著。」我只好微笑把書包接過來,等這個老太太走遠了,我又把書包交給孩子背。孩子從小要鍛鍊。他跟我步行,跟我游泳,跟我早起晨運,所以身體很健康。在中學時代和大學時代他都是學校籃球隊的運動員、跳高運動員,而且是游泳運動員。他的游泳,蛙泳、仰泳、自由式,還有蝶泳,都非常出色。在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他是學校的游泳代表隊,曾經為學校在廣州市大學生比賽中幾次獲獎,因此學校(中山大學)發給他一千五百人民幣的體育獎金。當時他在讀大學的時候,一千五百塊錢人民幣是一筆錢,當時人的工資都在幾百塊錢以內,所以獎給他體育獎金一千五百元已經是讓大家很羨慕的。茂森跟著我做這種生活的安排、勞動、鍛鍊,所以他養成了晨運的習慣,就是現在也是,每天早晨能堅持早上運動。所以我們做母親的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你一生的資本。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也從來不問孩子喜歡吃什麼東西,我做什麼飯菜孩子就吃什麼。所以在整個讀書期間,我們也沒有給孩子買什麼名牌的衣服,也沒有買什麼名牌的運動鞋,這個都沒有,我給他什麼衣服,他就穿什麼衣服,給他吃什麼東西,他就吃什麼東西。現在我們看到有些家庭,把獨生兒女養成了一個小皇帝和小公主,全家都圍著這個孩子,孩子的享受已經超過了父母,超過了老人,而且全家都以孩子的愛好取捨來決定,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中國人的童年是惜福,珍惜,惜福,青年、中年是修福,到老年才享福。所以我們不能給孩子太多的這種生活的待遇,孩子在生活上能刻苦,他在學習上就能刻苦,他在事業上就有毅力能取得成就。我也從不用物質刺激的方法來鼓勵孩子拿高分數,但是我有一個方法來鞭策他進步,我很注意他班裡面哪些同學最優秀,這些優秀的同學我問他是哪一位,他告訴我以後,我就把他請到家裡面來。請他到家裡來什麼?請他到家裡來吃飯,而且把我親友們的孩子也都召集來,開一個學習座談會,讓這位優秀的同學介紹一下他是怎麼樣學習的,有的來介紹怎麼樣學習英語,有的來介紹學習數學,有的介紹怎麼學習語文。這些優秀者被請到家裡來是備受恭敬,我是親自準備食品、茶水、午飯來招待他,而且還有一個氛圍,還有很多朋友、青年都圍著他。他介紹了以後,茂森沒過多久就超過了這個同學。以後茂森比同年班的都已經超越了,一個個的超越了,然後到比他高年級的優秀同學我也讓他請到家裡來,我們家長和這些朋友們一起跟他談天,然後學習人家的長處。因為這個優秀者被請到家裡來以後,茂森也就重視了,他看到人家優秀是受到尊敬的,所以他自己也就自立自強。《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所以不需要用物質刺激,也不需要用重賞,「重賞之下有勇夫」,不適合家庭裡面。你要鼓勵孩子上進,只有讓他看到優秀者,他就會超越。我覺得有些家長他許諾給孩子說,你好好學習,你這次拿了一百分,我就給你一個多大的紅包,我就給你買什麼名牌的東西,我覺得這樣做千萬不可以,因為這樣做你是用物質的刺激來污染孩子的心靈。學習好是應該的,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所以《弟子規》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所以我們不可以用物質這些名利來誘惑青年,誘惑自己的孩子,他以後只知道為這個而學習,所以我們應該讓他懂得怎麼樣自立、怎麼樣自強,怎麼學習人家優秀的東西,所以做母親要善於引導孩子自立自強。另外親職教育還要培養孩子外出獨立辦事的能力。茂森在高三畢業之後,在等待高考發榜,在這段時間他沒有事情乾,我正好在這個時候收到一份會議通知,這個通知會議是到杭州去參加一個全國高級公共關係和管理藝術的研討會。當時我工作忙,不能去,而我們單位也抽不出別人去,我就想這個會議通知不能浪費,我就把它交給了茂森,我說你自費去參加開會,你不是平常說:「媽媽,要給我鍛鍊的機會嗎?」這個機會現在來了,就派你出差到杭州開會。當時茂森聽到這個都愣住了,以後他也就馬上就明白了,投入準備行李,自己到火車站買票。我對他說,我說這次會議是全國專家、教授、學者都來參加這個大會的,這個會是非常有規格的,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做好筆記,向這些專家、教授們學習,你回來之後要向我們傳達會議的精神,我到時候會把全部的親友們都請來聽你的匯報。當時茂森接受了這個工作以後,他也很振作,因為他要出差。高中畢業以來,他從來沒有自己獨立出過遠門,這次一個人要出遠門了。我囑咐他,叮嚀他說,你到杭州的時候,這個火車到杭州的時間是夜裡,你要及時下車,如果你睡過了站那就痲煩了,你要和列車員聯繫。我該交代的都交代了,然後我對他說你就去鍛鍊,回來向我們匯報。過了七、八天以後,茂森就平安的回來了,他很歡喜的向我們講述他到了杭州和上海的這些活動的內容,以及和這些專家、教授、學者們的交流,他說大會上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代表。當時我就禮拜天把所有的親友們都召集到我家裡來,然後請茂森做會議傳達。當時他的筆記做得很認真,而且傳達的也非常好,這些親友們,就是包括和他同齡的這些孩子們,以及孩子們的家長,都聽得很歡喜。我在一邊觀察,我覺得我這個兒子將來可以做教授,我發現他的氣質可以到高等院校去教書,所以當下我就立了一個心愿,我要把這個孩子培養成教授,我要做教授的母親。我覺得這是我更重要的事業,母親培養孩子是更重要的事業。高考發榜了,茂森他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願,就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金融貿易專業。當時國際金融貿易專業是高考分數段最高的一個專業,那時候他十八歲,考上大學了,他給我寫了一個感恩卡,在這裡與大家分享。「親愛的媽媽,回首往事,您多年的培養,才使我能在這嶺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讀書,使我在中大最好的專業深造。在感恩之際,我想用一句話表達我感恩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感恩卡的後面附了一首詩,這首詩是我們中國現代詩人的一個作品,這首詩寫得很短,但是非常有味道,它的題目是:母親的愛。「母親的愛:我們也愛母親,卻和母親愛我們的不一樣。我們的愛是溪流,母親的愛是海洋;我們的歡樂,是母親臉上的微笑,我們的痛苦,是母親眼裡深深的憂傷;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做為親職教育的文化生活,我們有時會召集親友們的孩子一起開座談會,請來優秀的同學和老師為大家做介紹,另外我們還有很多旅遊活動,此外就是孝親悅親的活動。登名山大川,以飽覽祖國壯麗的山河,開拓眼界和胸懷,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操,這是我們每一個孩子,也是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嚮往的。有時我會帶著茂森一起去旅遊,有時我工作忙,就把孩子托給親友的家裡,讓茂森和親友的孩子們一塊兒去旅遊。有一次茂森跟他的舅父一家去旅遊,那個時候他才十三歲。我覺得讓孩子離開一下父母,孩子會變得更懂事。十三歲的茂森跟他舅父一家去旅遊,他離開家以後,在旅途上給我們主動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在我們的家庭的文化箱中一直保留著。現在把這封簡訊讀一讀,讓我們看一看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他離家以後是怎麼樣感受生活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已經五天沒有見到你們了,你們身體好嗎?現在我們一行已安全到達眉山了,請你們不用掛念!我們乘廣州快車到西安,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蹟,如鐘樓、大雁塔等等,使我們仰觀宇宙之大。我們在西安的旅社裡住了一夜,第二天便乘上由西安到成都的直達快車,在火車上熬了一夜。到達成都後,我們吃了成都有名的張鴨子、賴湯圓等小吃,使我們俯察品類之盛。下午八點多到達眉山了,想起來,我們從廣州到眉山,在火車上的情況是愈來愈艱苦。從廣州到西安是臥鋪,從西安到成都是座鋪,從成都到眉山是站著的。我們來到眉山,準備到三蘇公園、樂山大佛、峨嵋山等旅遊勝地遊覽。總而言之,我們的旅遊生活一定會過得非常愉快的!祝你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你們的兒子茂森。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五號」。我們從這封信里可以看出,第一孩子離家以後是很懷念父母的,對父母的眷戀之情躍然紙上,因為他是在旅途中主動給我們寫信的。第二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在遇到艱苦環境的時候他沒有抱怨,因為他的旅途是愈來愈艱苦,開始是火車的臥鋪,後來是座鋪,最後是站著,然後才到達旅遊的終點,孩子他沒有叫苦,而是高高興興的面對生活,我們培養孩子就是要有這種素質。第三我們看到孩子他隨順別人的家庭,隨順這些表兄弟姐妹一塊兒去旅遊,他能夠和人家和睦的相處。據他舅父反映說,茂森跟他們一路上旅遊都表現得很好,他自律性很強,而且很會照顧好自己,並且我的哥哥(就是他的舅父)說,他總是歡歡喜喜的。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無論是你在父母身邊,還是離開父母,遇到無論是艱苦的,還是順利的環境,都要歡歡喜喜。所以對孩子我有個體會,有時讓他離開父母,放手讓他鍛鍊一下,他成熟得會更快,而且他會更珍惜父母的愛。在家裡、在學校里,你讓孩子讀有字的書,放他出去旅遊,要讓他讀社會的無字的書,有字、無字的這兩本書,都是對孩子同樣的重要。所以司馬遷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親職教育就非常重要,但是這個親職教育,不單是母親對孩子和孩子對母親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要把眼光更多的投向老人,要進行孝親悅親的活動。茂森他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四位老人,老人的身上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素質,老人的一舉一動,一句叮嚀的話語,對孩子都是非常有益的提醒。所以我們年輕的父母要把眼光更多的看到老人的優點,要讚嘆老人的優點。每次我們帶孩子和老人接觸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把他的注意力放在老人的優點方面,就會跟老人學習那些優秀的東西。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說「老人已經過時了,老人已經現在都落後了」,我們不能這樣講,我們應該把老人所有的優點都學到。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如果經常接觸老人的孩子,他的性格是比較好的,性格比較平和,接觸老人的孩子性格是非常的開朗,而且他懂得人情世故和熱愛生活,不會孤僻。我們帶孩子到鄉下看他的爺爺奶奶,雖然他的爺爺奶奶沒有什麼文化,是農民,但是我們讚嘆老人艱苦樸素的精神,讚嘆老人生活的知識,跟老人學習農活,帶茂森到他的外公外婆那裡,讚嘆老人他們的文化素質(他們是在高等院校教書),讚嘆老人他們的歷史知識,學習他們教育的經驗。而且每次帶孩子去看老人實際上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比如說帶孩子去看老人,要張羅買些禮物,而且要給孩子穿上整潔的衣服,特別是要教孩子,你見到老人以後應該怎麼樣說話,應該給老人獻上什麼樣的節目,讓孩子記住老人的生日,這樣見到老人以後,幾代同堂,起碼三代在一起,就會非常的融洽。由於這些孝親和悅親的活動,使茂森從小就養成了尊敬老人的習慣。在我的父親八十大壽的時候,茂森十七歲,他寫了一首「老人頌」獻給我的父親,這首頌詞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老人頌!公公八十歲大壽抒懷。我們慈愛的老人已度過八十個春秋,他們走過了艱難的歷程,承受過風雨的洗禮,苦難漂白了他們的頭髮,風霜在額頭上刻下痕跡。然而,他們並沒有躺在過去的成績上,卻時時為孩子們端上可口的飯菜,仍然冒著傾盆大雨,來到即將投考高中的孫兒家中,為他們進行決策和參謀。雖然老態龍鍾拄著拐杖,但一直沒有停下腳步,他們不需要我們在身旁侍奉,反而時時催我們自新,激我們奮進。老人!您是一部珍貴的文獻,生理上的衰老,有如模糊的字跡,但深刻的內涵卻無法抹去。老人!您是為後生指明方向的航燈,引導我們避開礁石,勇往直前。老人!您是家庭成員的紐帶,維繫親情的和諧友愛。我們要對老人尊敬和珍愛,不但是舔犢之情,而且是對老一輩一生辛苦的感念,是愛心、道義感的體現。基督教的先知摩西說過:『誰若使老人痛苦流淚,我就讓大地震顫』。今天,我們應該用最好的成績供養老人歡喜,讓老人笑口常開,健康長壽!外孫,茂森敬上」。茂森確實能使老人笑口常開,雖然他的公公姥姥現在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爺爺奶奶還健在,所以他工作以後,茂森就在廣州市給他的爺爺奶奶買了一套房子,把兩位老人從農村接出來頤養天年。所以這兩位老人,他的爺爺和奶奶,這是他們的照片,看到茂森總是笑口盈盈,由衷的歡喜。在我的母親八十二歲壽辰的時候,那是一九九二年,茂森十九歲,他給我母親的賀詞這樣寫到,「親愛的姥姥,生日快樂!與其把您比作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如把您比作一棵大榕樹,無私的把兒孫們蔭護。且不說您含辛茹苦把兒女培育成材,如今第三代人成長過程中,哪一段沒有您的言傳身教?老泰山啊,您似北斗拱照,使我們和諧、團結、進步!真誠祝福您,老泰山,松鶴延年!」在家庭的這個團聚的會上,茂森他是做為外孫來獻詞,還有嫡孫、嫡孫女,還有許多其它的外孫,都不甘落後,所以都爭相獻詞、獻詩、獻文,孩子們之間踴躍的敬老,形成我們家族一個傳統的風氣。在我們家族的文化箱裡,這種數據非常多。回顧茂森三十四年的生活歷程,慶幸的是茂森不是電視機帶大的孩子,也不是保姆帶大的孩子,也不是老人帶大的孩子,而是母親帶大的孩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帶大的孩子。茂森的童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當時文化大革命所形成的斷層還沒有完全恢復。我們自己很多在文化方面許多優秀的節目、優秀的傳統的東西還沒有完全的出來,而當時電視機都已經普及了,當時打開電視就很多海外的這些帶有色情暴力的片子走進了家庭的生活,所以打開電視會看到拳打腳踢,會看到那些談情說愛的鏡頭,這些是對孩子的污染。所以當時我們就關閉了電視,大人、孩子都不看。所以我們家裡在很長的一段階段,基本是茂森在整個國小、中學時代以及大學時代,我們都沒有怎麼看電視。當時我心中有一種信念,以後中華民族這些優秀的人物會出現在舞台上的。果然後來我們得到了一部「孔子」電視劇,十六集的,我們母子都非常歡喜,後來連續都看了兩遍。現在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許多優秀的節目都層出不窮。前不久在中央電視台晚上黃金時間,中央一台播放了幾個非常優秀的電視劇,一個是「恰同學少年」,這是介紹毛澤東學生時代的故事,毛澤東在學生時代是表現得非常優秀的。這部影片「恰同學少年」,回答了兩個問題,我覺得一個是告訴你怎樣做學生,一個是告訴你怎麼樣做老師。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的電視劇叫「溫暖」,溫暖它是以廣州一個律師他把腎獻給他的母親,他母親得了尿毒症,獻給他的母親,以這個真實的事跡為背景,寫出了這個劇本。整個劇本我看過了,我覺得非常精彩,它把孝子在生活中的那些感人、平凡和偉大的地方都描寫出來,而且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兒女,應該怎麼樣處理夫妻關係,應該怎麼處理兄弟姐妹的關係,應該怎麼處理父子、母子的關係。所以看了「溫暖」這個片子等於上了一堂倫理道德課。另外還有一個優秀的電視劇叫「貞觀長歌」,這是展現了中國歷史上唐太宗時代的一段故事。我們知道唐太宗是中國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他是一個英明而仁義的皇帝,當時文臣武將都擁戴著他,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歷史時期,叫「貞觀之治」。這個影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領導,如何接受領導,告訴我們如何是君仁臣忠,這樣才能夠振興民族,才能使國家安定和人民安樂。另外還有一個電視劇叫「鑒真東渡」,這個電視劇介紹了一位我國歷史上的鑒真大和尚到日本去,把文化和佛法帶給了日本,同時也回答了一個問題,出家人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樣以戒為師,應該怎麼樣學習經典、普度眾生,才能贏得社會和人民的尊重。這些電視劇,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非常生動,而且演員也表現得非常生動,所以我們家長應該讓孩子看這些優秀的電視劇。所以我覺得我們做母親的應該有識別能力、有取捨能力,我們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現在孩子們受電視的污染可太嚴重,所以我們要介紹一批優秀的給孩子,要介紹香花給孩子,讓孩子識別毒草,放棄毒草。所以母親的愛好和母親的素質就很重要,這會影響孩子,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我不迷戀電視,所以孩子沒有看電視的習慣,這件事情是茂森在一生成長的最得力處。所以我們願意在這裡提醒年輕的母親,你自己要有節制,要會選擇給孩子安排電視節目。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明天再繼續為大家介紹如何接受四種教育,這四種教育就是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聖哲的教育。今天我們暫時匯報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