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海雲繼夢法師:因果律,因緣法


時間:2015/9/10 作者:慧芝

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接著看這分經文最後一句:「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告訴須菩提,「一合相」不可說,這是什麼意思?因緣法不可說,因緣和合不可說。常常有人這樣問:「師父!你看那人病得那麼重,是不是前輩子造惡業?」是啊!他是前輩子造惡業,但前輩子造惡業,只是諸多因緣中的一個因而已。此時,除了因為這些「因」聚集外,還得加上「緣」才會現前,而且緣力必須足夠,才有可能成就這個果,否則也不會成就。所以他「病」,要如何能說得清楚?你也只能很籠統地說是「前因後果」,因緣成熟,業障即至。只能這樣說,至於什麼因、什麼緣,就不得而知了。

譬如有個人身體很弱,得個感冒就死了。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病是因,感冒是緣,事實上因緣不是這樣看的。他為何感冒?天氣這麼好,怎麼會感冒呢?「不小心」那麼不小心才是緣,感冒不是,感冒只是一個「相」。問題是他身體本來就很弱,為何感冒那麼多次都不死,偏偏這次會死?你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了。因為Timing到了,時間到了。

真正的因,並非感冒,只是「時間到了」,所以非死不可,感冒只是個藉口,不要怪到感冒頭上去。感冒何罪?那麼多人感冒,怎麼都不死,為何只有他會死啊?你說:「就在這時候一個不小心……所以死了。」因此,感冒不過是眾多緣當中的一個罷了,不能把所有罪都怪到它頭上。你可能還會辯駁:「不止喔!不是這樣,他因為身體很弱很弱,弱到這個時候,於是就一命嗚呼了。」一談開,理由更多了,但這些都只能稱為「理由」,種種理由都只是因因緣緣當中的一部分而已,知道嗎?

最重要的是,他的業報到這裡為止,不必再受業了,所以死了。假如他業報不止於此,再活五年,還得繼續受五年的苦,對不對?若作如是想,你反而會說:「還是死的好。」人家就罵了:「夭壽喔,怎麼可以這樣說!」所以看世間法,一合相不可說不可說。所有談這些因因果果的,通常都當作教材、教育。有沒有聽人家說過:「坐時不要靠在大殿的牆壁上,靠牆壁福報會消失。」(你看!我一說就有人身體開始移動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修福報修得半死,哪能讓福報就此消失呢?你聽說靠牆壁是因,福報消失是果,福報怎能讓它消失?所以就不敢倚壁而坐啦!

這不是因果律,只是教育的手段。為何有此一說?因為常常有人坐沒坐相,老喜歡兩條腿往前伸,很難看,在佛面前不要坐成那個樣子嘛!我們又不好意思明講,所以就說:「席地而坐,兩條腿向前伸的人下輩子會沒有腳。」這一來,大家一下子就都把腳縮回去了。然而這不是因果,而是教育。既不是因果律,也不是因緣法,是教育的手段。

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理論不如今天如此發達,只是一個方便讓人做善事、好修養,所以便產生這些說法。現在大家學佛以後這些都會背,但這些通通屬因果教材。因果教材並非真理,也不是因果律,是杜撰的、編造的。它都在勸人為善,但與佛教無關。

古代社會有很多刁蠻的人不受教,譬如唐代宗的小女兒嫁給郭子儀的小兒子當太太,郭子儀當時被尊稱為老令公。這個小公主調皮搗蛋,驗馬爺便遭殃了。附馬爺有時難免被惹火,一巴掌就打過去了,公主一氣之下跑回娘家。老令公想,這公主一回去,萬一說了不好聽的話,惹火皇帝,可怎麼辦?於是郭子儀把附馬爺綁起來,送上了金鑾殿,「皇上,對不起,我養子不教,該殺。公主是金枝玉葉喔!怎麼可以打她?」皇帝趕緊步下龍座,回答道:「兩小無猜,他們家務事,國法不辦,你家法去辦就好。」

郭子儀心想:「這下可痲煩了!皇帝老兒雖然口說家事家法辦,心裡可能氣得七葷八素啊!弄不好的話,全家恐怕都不保咧!」皇帝即使英明,但冒瀆犯上的風險總是不小,那就不得不想個法子來教化這個刁蠻的小公主,於是郭子儀大興土木蓋起了十閻羅殿,蓋好之後又不開放。小公主心裡頭納悶兒,就問公公:「那裡面是什麼呀?」

「不好說。」郭子儀故意賣關子。

「不好說?那我要自己去看喔!」公主任性道。

「唉呀!說不得,只好帶你進去看好了。」郭子儀答應了,於是就帶小公主進去。

郭子儀指著那些人偶肖像道:「你看!不孝的媳婦就是這樣……那邊那個跟先生吵架的太太就是這般下場……不孝順婆婆的媳婦就那樣……」公主一看呀,臉色一陣紅一陣白,從此以後變乖了,早上還會起來煮稀飯。

真的這樣嗎?它是很好的教材嘛!尤其那種刁蠻、誰都管不了的公主:「我爸爸是皇帝,你敢怎麼樣!」你就輸她了,她福報那麼大,又不懂得反省,好吧!只得找閻羅王來治她了。那只是一種教材,對廣大的社會民眾具有啟示作用,但不是真理呀!若混為一談,以為都是佛教說的,那佛祖實在有夠冤枉。這些並非都跟佛教毫無關係,畢竟很多都是援引佛教的故事,可是其「作用」其實都用在社會教育上,也就是普遍勸人為善。

因果教材皆在於勸人為善,從勸人為善當中端正人格、心性,使其恢復健康。在人格、心性都很健全的前提下,方可進一步談論修行,所以那是屬於前行的部分,並非主體。大家要懂得這個意義呀!假如通通當成佛教如是說,那就錯了。那些僅屬社會教育,是有為法的一部分,這要弄清楚呀!

因緣組合的部分是不可說的,而「因緣法則」則不可思議。佛法講「因緣法」,並非只是因因果果就結束,事實上這些因因緣緣是不可說的。「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凡夫只看到「相」,而不能看到「非相」,所以稱貪著其事。「其事」二字,即貪著那個「事相」。因為貪著事相,所以都當成真的。你留意看看,「人」是「事相」,「事相」是一「合相」,怎麼合成這個「人」呢?那就不可說啦!

其實也非完全不可說,只是說來說去,愈說你愈不懂。因果、因緣法乍聽之下很容易懂,事實上沒那麼容易。我們簡單舉個例子,在座各位,姑且不論長相,就衣服而言,每個人所穿盡皆不同。為什麼會有差異呢?因為各人因緣都不同啊!兩個人也許可能買相同的衣服,但可能你這次穿來,而他剛好沒穿來。這就是因緣,這次你穿來,是顯的,他有,是隱的;下次他穿來時,他是顯的,你則又隱了。怎麼去談這個因緣呢?

因緣法里有所謂「秘密隱顯具成門」、「一多相即」、「同時俱存」、「因陀羅網境界門」,華嚴的十玄門即涵攝在內。般若經典無法廣及那麼多,所以說這是不可說的。就華嚴的立場而言,雖然比較容易說明,但要講得很清楚也不容易啊!「事相」就擺在那兒,但要具足並不容易。

各位,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是很難去談這件事的,有些人我很希望他出家,可是他就會推託,說有種種因緣之故不能出家,事實上他出家後會比在家好上一千倍,然而他就是不願意出家,不但不願意,還以種種理由來障礙出家,這就痲煩了。另外有些人是不該出家,卻硬是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他不出家還可以吃牛肉麵,一出家後天天想著牛肉麵,那更痲煩了。這種情況就是不懂因因緣緣之間的關係。

如同之前所說的,必須先了解本心,然後透過訓練,才能了解別人的心。我們如何看這些諸緣和合呢?譬如同樣一句:「師父,我可不可以出家?」自己發心問與聽過我講以後再來問,二者的因緣就完全不同了,你知道嗎?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他就那麼優待,我就那麼糟糕?」不!是因緣不同。這就是我們自己本身要能夠肯定,但有多少人能自我肯定呢?有些人是我們一提,他就來了,但那是從知識上得來的,而非「相應」而來;從相應中來的是很殊勝、真實的,和由事相上、知識中來的不一樣啊!

有些人是這麼想:「那個師父說,來聽他一堂課,他就保證度我到成佛,若是如此,再苦也要去聽他一堂課。」有的甚至想:「師父說看電視也可以,那我就看一堂課好了。」結果,他也不管看懂或看不懂,反正看過一節了,就要師父保證度他到成佛了。沒錯!尚未聽到這些話之前,就很忠心在聽的人,是屬於第一階段的,那種人我會度到成佛,沒錯。若是聽到這番話才來聽經的,則屬第二階段,這些人要達到究竟成佛道,中間得受多少苦難,我就不知道了。

你聽說買愛國獎券會中獎,便去買一張,結果怎麼沒中獎?你得記住,沒有人跟你保證說每一張都會中獎。我告訴你買愛國獎券會中獎,但可沒保證每一張都會中獎。你總共只買一張,然後覺得:「奇怪!怎麼都沒中獎?這師父好像說話不算話。」關鍵就在這裡——你是投機取巧的心?還是真誠之心?這兩者間差異有多大,因緣的不同也在此,然而你看得到嗎?

有人會抗議:「你本來就那麼說的啊!」我當然是這樣說過,問題是你有沒有真誠之心?抑或只是抱著投機取巧的心態?倘若你想:「師父既然這麼說,那我決定跟到底了。」這就不同了!決定跟到底的心與投機取巧聽一節課的心,是截然不同的。還有一種情況,他不小心在電視上看到師父講經,覺得師父講得不錯,於是「加減聽」,聽過了,第二天找不到,因為他忘了是哪一台播出的,後來就沒機會再看了。像這種情況,那是他有很好的因緣。有的是一面吃自助餐一面看到的,看完回去也不知道是哪一台,當然找不到了,這種因緣就不一樣。以世間法而言,此謂之「碰巧」,但他跟這個法有很深很強的因緣在,明白嗎?

另有一種因緣,有些人好幾年前在電視上就看過了,但是看不懂,覺得奇怪,佛法怎麼這樣講?因為聽不懂,之後一看到是海雲講的就關掉,直到有一天他又不小心看到,那時突然覺得:「嗯?這講得很不錯呀!他是誰呀?」其實和他五年前所見的是同一人。為何前後感受如此不同?因為五年前因緣尚未成熟,五年後才成熟呀!所以不要緊,因緣不成熟就不要聽,因緣成熟再來嘛,「葡萄成熟時,我還會再回來!」因緣成熟再來就好,因緣不成熟則不要勉強。

因緣不成熟,硬要你來這裡坐著聽,也是難過呀!你心裡老是想:「這個師父一直講這個,怎麼不講點好笑的。」聽說有一次某法師講經,他正在談行法時,有位老菩薩說道:「師父呀!怎麼不講個笑話讓我們笑一笑。」把那法師氣得半死:「我在談修行,你要怎麼笑?」真正觸及重要的部分,若不相應的話,就會產生此種現象,原來他是為了聽笑話而來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因緣法的相應實在是不可說,這裡面甚深微妙,甚深微妙啊!

佛陀說的公案好比說故事,看了覺得很輕鬆,也很精彩,你所看到的文字記載,那叫「相」,一合相,只看到那部分,叫做「淺略釋」,若要往裡看到「非相」,就得深入第四層才看得到。第二層稱為「秘密釋」,也就是就文字上來解釋其法理意義,那個還沒有辦法看到皮。第三層就是透過佛法的思維模式,把那個一合相轉變成理論,然後透過修行證入才能了解的,那叫做「密中密」,此透過修行即可了解。若修行的工夫更深一層,進入「實相境界」,就叫「深密釋」,很深的秘密。這便是一般所謂的粗、細、微、妙四個階段。到了第四層,你才能夠體會佛所說的「非相」,而和合假相這部分,則屬第五個階段,那叫「不可說」。

一般而言,淺略釋,是屬於粗的部分;細的部分,稱秘密釋;微,稱密中密;妙,則為第四個,叫深密釋;然後,第五個是不可說,分成以上五個階段。我們必須了解,這個「非相」或者「一合相」不可說,必須歷經第四個階段以後。各位想想看,「腦筋」能鑽到第二個階段已經很不錯了,若要進到第三、第四個階段,那就得透過實際修行,非常仔細、深入地修行才有可能。剛剛為各位舉的例子,「能、所之間如何」的那個問題就是一個重點,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