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二品,我們上次講到八相成道的轉法輪相,我們將上次沒有講完的經文再讀一次: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一句經文是轉法輪相裡面講到的別相,就是分別來詳細的為我們介紹轉法輪是怎樣一回事。在我們師父上人的《科判》裡面,我們看到別相裡面分普賢勝行和文殊智慧這兩個大部分。這裡是普賢勝行的第一句,叫做「破迷啟悟」。我們《科判》在銀幕上看得很清楚,科判就是將經文分成段落,大段、小段、小節,你能夠將這個結構看得非常清楚,要學習經教的人,科判一定要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我們上次講到這一句是破迷開悟。我們知道眾生本來就是佛,所以我們的本性本來是覺悟的,沒有絲毫的迷惑,為什麼現在說要破迷啟悟?因為我們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是垢污,將我們的本性污染了、蓋覆住,所以不能夠顯明我們的自性。所以要『破煩惱城』,就是將我們的煩惱統統破除,我們的各種欲望,欲望是煩惱裡面最重的,愛欲要放下。他用「城」和「塹」來比喻,比喻煩惱是非常堅固,好像一座城池,很難攻破,但是菩薩都能夠攻破。塹就是外面的護城河,護城河很寬很深,很難超越,就比喻我們的欲望是護住我們的煩惱。如果你不將欲望放下,你的煩惱是沒辦法斷除,所以一定要少欲知足。
修行人為什麼要修苦行?為什麼要過這麼艱苦的生活?目的就是『壞諸欲塹』,將欲望放下。欲望不放下,煩惱沒有辦法斷除,智慧沒有辦法顯出來,所以將這些垢污洗乾淨了,你自性的光明就能夠顯露。所以『顯明清白』,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百丈禪師,這是唐朝禪宗的一位祖師,他講「迥脫根塵」,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就是我們感受外在世界的六種器官,叫六根;塵就是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境界。我們的六根每天都在接觸六塵,眼看的是色(一切的物質、一切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叫做色),耳聽聲音,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意在想東西,意所接觸的是法,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凡夫就會迷。
迷的樣子是什麼樣子?你跟著外面的境界轉了。譬如講,見到好看的,多看幾眼,今天入秋了,有新裝上市,今年的服裝很漂亮,多看幾眼,不僅看,還摸摸口袋看看有沒有錢,買些新裝,我可以換季了,這個就是眼隨著色轉了。耳聽聲,聽見好聽的就想多聽一點,聽到不好聽的,心裏面就不舒服。別人讚嘆我們,飄飄然;別人罵我們幾句,心裏面就很難受,甚至咬牙切齒,一定要報這個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你看,外面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你就跟著外面的順境、逆境轉了,順境的時候你就生貪愛了,逆境裡面心就生瞋恚,甚至生怨恨,這個都是跟著塵境生煩惱。
迥脫根塵,就是首先將我們的六根從六塵那裡收回來,好像大勢至菩薩所講,「都攝六根」,我不要去受外界境界影響了,我將心收回來。收回來怎樣收?八萬四千法門都教你收心,用什麼方法都可以。密宗裡面用念咒,禪宗裡面用參話頭,教下是讀經。淨土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最簡單,隨時你都可以提起阿彌陀佛,淨念相繼,用淨念相繼來都攝六根。所以禪宗講的迥脫根塵,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是迥脫根塵。
迥脫根塵下面這句是什麼?「靈光獨耀」,靈光是我們自性之光,獨耀,耀是照耀,獨是什麼?無二的、無雙的叫獨,唯一的。自性是無有對待,叫做獨一無二。世間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有對立、都有對待,好的跟壞的相對,善的跟惡的相對,是與非、好與醜等等,這些統統都是對待、對立。而將你的這些對立統統放下了,不思善、不思惡,這個時候你的自性才能夠顯出來,自性之光就照耀。
所以當我們念阿彌陀佛,一開始是要去執著這句佛號,叫做執持名號。剛剛初發心念佛,你肯定不可能說一下子就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不可能,那個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我們就這樣老老實實去念,一開始是有能念、有所念,能念的是我們的心,所念的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你就一直念下去,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就合起來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一直念下去的時候,你念成習慣、念成自然,也沒有這些想頭說我在念佛,就是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後,忽然你能念、所念統統放下。能念的心停了,所念的佛也放下了,這個時候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就是靈光獨耀。所以我們淨土下功夫,就是老老實實一句佛號,甚至你不需要問為什麼要念、怎樣去念,這些統統不明白都不要緊,最要緊的就是老實,念的時候專注。
好像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念佛應該怎樣念?最重要收攝三根。大勢至菩薩說收攝六根,其實六根很難,你想要管住六根,你有這個念頭,已經沒有收攝了,你也是在攀逐境界,你攀這個六根。怎樣收?我們念佛時候的心,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號從心裏面生起來,由嘴念出來,再由耳聽進去,「阿彌陀佛」,入到心裏面。不需要用你的眼根,不需要用你的鼻根,不需要用你的身根,就是口、心(心是意)、耳,六根裡面我們就有這三根就行了。
而三根裡面最重要的是哪一根?耳根。這個是《楞嚴經》裡面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說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耳根是最聰明、最伶俐。就好像你這把刀,它鋒利你就好用,你拿來割東西就容易;如果是很鈍的,你用起來就不好用。我們的六根裡面最利的是什麼?耳根,所以最好用。你看我們的眼根跟耳根相比,眼根看東西,只能向前看,你想向後看要轉過頭才看到,是不是?耳根不需要,前面的人講話聽得到,後面的人講話也聽得到,甚至隔牆也能聽得到,隔牆有耳,是不是?耳根它的聰明度、它的能力比眼根要強。包括我們理解能力,你用眼根來看經、看書,你的理解度不如你聽經的理解度這麼高。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不寫書?他弟子把這些經會集起來而已,他自己在生前一個字都沒有留下來,他都是用聲音來講,以音聲做佛事、講經,為什麼?因為你聽才能聽得明白,我寫出來給你看,你未必看得明白,因為你的耳根比眼根要聰明,你的悟性強。
所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有緣?觀世音菩薩從剛剛初發心就是修耳根圓通,跟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就是一類的,跟我們就很有緣。所以初發心的時候修耳根圓通,一直到成佛,還是尋聲救苦,哪個人有苦難、急難的時候,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要念出聲,這個聲音一傳出去,觀世音菩薩立刻就出現,就幫你解脫苦難,尋聲救苦。所以他跟我們閻浮提眾生的緣就很深,甚至他比大勢至菩薩的緣還深。大勢至菩薩他沒有單獨拿出耳根,他是都攝六根,這個是什麼?是普遍的,一切世界的眾生都適用。我們閻浮提特別用耳根,用耳根來聽佛號。
如果你在其它世界,好像有一個世界叫做香積世界,我們說香積廚,香積國,那裡的眾生很喜歡吃東西,而且很懂得做菜,他們的享受就是吃東西。所以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要怎樣講?做出很美的美味,用美味做佛事。因為他們的眾生六根裡面舌根最利,聽聽不明白,你讓他試試味道,一試就開悟了,這個是香積國的眾生,他的根性就是這樣。所以每一個世界的眾生,他的六根根性是不同的。
所以大家能夠懂得這個道理,要多聽經。聽的時候怎麼聽?叫做攝耳。攝耳,將耳朵收攝起來,攝耳諦聽。你看我們看到佛經上面經常講諦聽,諦聽就是你認真聽,你專注的聽,聽的時候集中精神,不要打妄想,這個就是修行。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原來聽經都是修行,他認為坐禪才是修行、念佛是修行,其實聽經也是修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怎樣開悟的?統統都是聽經開悟的。釋迦牟尼佛講經講到一半,有人證果了、有人開悟了。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怎樣開悟的?是五祖為他講《金剛經》,因為他不認識字、他不懂得看,看不明白,要跟他講,講到一半就開悟了。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禮拜六聽經,你不要當作只是聽一些常識,你當這個是修行功課。你如果懂得聽,你能夠聽得開悟。怎麼才叫懂得聽?都攝六根,裡面的,特別是耳根。耳根聽的時候,你要注意,馬鳴菩薩提醒我們,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不著文字相,不著心緣相,不著言說相。文字就是我們看到銀幕上,「靈光獨耀」這個字怎樣寫的,靈字是這樣寫的,耀字原來是光字邊的,著文字相了,你在琢磨文字,不行,這個是你開悟的障礙。那個字你看不懂都無所謂,你就聽,聽不明白怎麼辦?聽不明白你不要想,你一想就著言說相。剛才定弘法師講這句是什麼意思?沒聽清楚,還問其它人,剛才講這句是什麼意思?這個叫做夾雜,你的清淨心受到影響了,你不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你是加重你的垢污。因為你已經不專注,你不是淨念相繼,你是雜念相繼。所以聽的時候,聽得明白就明白,聽不明白就由它,繼續專注聽;文字看不明白怎麼樣?看不明白就算了,繼續看。讀經也是一樣,大家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是一個字一個字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想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明白了,立刻寫下來,全部都是叫做夾雜,所以文字相、言說相要放下。心緣相就是想,不要想,不要落入你的思量。因為你落入你的思惟,是變成第六識裡面的東西,我們的八識裡面,你落入了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分別完之後再執著,所以聽經還變成了你的分別執著,這個不是開悟,這個加重你的妄識,不是叫轉識成智,是轉智成識,煩惱就愈來愈重。
所以學佛真是要有善知識教導,我是很幸運,跟隨淨空老法師聽經聞法二十年,這些基本的道理現在明白了,該怎麼修行。所以我要將這些跟大家分享,我知道多少就一定分享多少,如果懂得而不分享,這個不夠意思,一定要拿出來分享。希望大家來努力去修,這個方法、這個原理你掌握之後,你去用功,你能夠超過我。我需要二十年,你可能兩年就搞定了,你就開悟了。關鍵你要懂得方法,所以聽經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不要落入你的思惟,要佛理從你的耳根直入你的心,入你的真心本性,這樣你才能夠迥脫根塵、靈光獨耀。
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所以念佛其實原理適合於任何的宗派,你在這一宗裡面、這一門裡面深入,一宗通,十大宗統統都通,一經通一切經都通。
所以學佛最怕是什麼?學得太雜,學得很多很多,你的常識很豐富,但是你增加的只是常識,不是智慧。為什麼?這個常識,如果落入你的第六識裡面的分別,第七識裡面的執著,你是加重垢污。分別、執著就是垢污,加重你的煩惱,加重你的業障,這個叫做所知障。什麼時候才能夠顯明清白?什麼時候才能夠開悟?所以最重要就是要一門深入。學佛、學道,它不是說好像世間學問一樣,你看老子都講,「為道日損,為學日益」,學世間的知識,當然每日都要增加知識;但是學道不一樣,學道要日損,損就是減少,一天一天的減少,就是放下,將你的腦筋裡面的常識、思惟統統放下。甚至連佛法都要放下,《金剛經》裡面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心裏面要空,不能留一物。你還有一物留在你的心中,這一物即使是有佛法在裡面都不行,都障礙你的開悟。
所以學習從一門進去容易,一門進去了,就通了。你從哪一門都行,你說我不喜歡念佛,我就用其它的,我參禪行不行?可以,你去參。念咒行不行?可以,每一門都行,但是你不可以夾雜。好像你入這個廳堂裡面,有十個門,我只能從一個門入,我同時兩個門一起入,你怎麼入?很難入的。你看你自己的根性,你自己選擇。你選擇密宗念咒,你就不要改,一直念下去;選擇禪宗,你就一直從禪宗入;選擇念佛,一直從念佛入,門門都可以進來。但是門門都要什麼?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方法不同,它的原理原則是一樣、目標是一樣。
但是在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想要得度的,唯有靠淨土。因為什麼?淨土是二力法門,容易。它不但靠自己的力,還要靠佛力,而且主要是靠阿彌陀佛的力加持。有加持力,我們提升就快,容易,而且安全保障。你如果是搞其它法門,好像參禪,如果沒有真正開悟的善知識來指導你,你在這些境界當中,萬一你著相了、著魔了,你就很難再回頭。真是很痲煩,我們都有聽過,有的人參禪參到神經病,一天到晚要跳樓、要自殺,這些是什麼?著相,著魔。甚至知識分子,大學生畢業的,結果搞到最後得了神經病,入了瘋人院,很可惜。這些人是怎樣?沒有善知識指導,他會自以為是,就容易著魔。
淨土不同,淨土它不會著魔,為什麼?有阿彌陀佛。我們的本尊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護念我們。你看《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幾句經文不是開玩笑的,佛親口所說,你能夠修淨土法門,你能夠學《無量壽經》、學《阿彌陀經》(這兩部經是一部經),你必得十方諸佛來護念你。連諸佛都護念,菩薩當然也跟著護念,龍天護法更加要跟著護念,所以你學佛的人念阿彌陀佛,護念的佛菩薩最多,十方諸佛來護念。其它法門我還沒有聽講過,你學什麼法門有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這個是經上明明寫得很清楚,你能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之道上你不會退轉。從你現在發心修學開始,到你一直成佛,你都是一直很順利,你不會退,你只會進。經上已經跟你講得這樣保證了,我看到這個,我還有其它選擇?不用選了,咬定牙根就修這個法門。死心踏地,這樣你才是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無量壽經》講的第一弟子,你當之無愧。
我們再看到下面的經文,下面是「普賢勝行」的第二小節,叫做「悲智療苦」,下面分三小段,第一是叫做「調宣」。經文:
【調眾生。宣妙理。】
『調』就是調和,『宣』就是宣示。眾生煩惱知見很強,需要佛菩薩來調,調理、調和,將眾生錯誤的知見調正。用什麼來調?用『妙理』,微妙的真理,這個真理講的是事實的真相,就是《法華經》所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的知見是什麼?我們眾生跟佛的知見剛剛是相反,佛知道一切法空,而我們眾生執著一切法有,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生煩惱。佛知道一切法空,也不壞一切法,知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發起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救度眾生。而我們眾生迷失真相,就在境界裡面產生自他對立,所以有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造無窮的罪業。而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現在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教我們要放下。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了,你的佛性就現前,你就知道原來自己真的就是佛,再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是佛。你就再也不會起自私自利,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確實跟自己是同體,同一真如。
眾生為什麼有自私自利?迷失這個道理。所以佛跟眾生區別在哪裡?佛是明白人,他明白了、覺悟了;眾生是胡塗人,不明白,所以他才有產生錯誤知見。知見錯了,所以他的想法、做法統統錯了,而這個錯誤又要有後果,這個後果就是輪迴受苦。
佛菩薩看到我們很可憐,本來不需要受這些痛苦,我們是自作自受,所以他來我們這個世間宣說真相。將真相告訴我們之後,我們真正明白過來了,於是就將分別、執著放下,不再搞自私自利。因為這個宇宙所有眾生就是自己,離開眾生還找一個自己,找不到,離了自己找眾生,也找不到,自己跟眾生是同體,同一法身。這個眾生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甚至包括虛空法界,你說虛空,虛空也是眾生,眾緣和合所生的現象,就叫做眾生。他不一定說動物才叫做眾生,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你看這個桌子,桌子是什麼?木頭、釘子、油漆、人工把它合起來,這樣叫做一張桌子,叫做眾緣和合。所以你說什麼不是叫眾緣和合?甚至一個原子這麼小,原子裡面有原子核、有電子,原子核裡面有中子、有質子,這些不就是眾緣和合?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就不再在這個境界裡面分別、執著。
這裡講的「調眾生」,這個調字用得非常之好,因為眾生叫做剛強難化,他的業障、習氣無始劫來積累下來的。習氣是什麼?我執非常嚴重,起心動念都想著我怎樣,做一件事對我有沒有好處,對我沒有好處就不想做,對我有好處,我才覺得應該去做,甚至是什麼?連做一件好事都要想一想,我在裡面有沒有得到什麼功德?如果我沒有什麼功德的,我也不想去做。你看,我執很嚴重。
佛菩薩要調,首先怎樣調?勸你斷惡修善。原來這個我執嚴重到要損人利己,這個就是惡。佛菩薩教我們,損人不是利己,是害己,用因果教育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調我們,我們知道一定要斷惡修善。因果也是妙理,對什麼人來講是妙理?對凡夫,惡性的眾生,一定要跟他講因果教育,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現在時代,你說有幾個人不是為自己的,只為別人的?我看十萬人都找不出一個,所以個個都是惡性眾生。應該怎麼辦?用因果教育。
地藏菩薩他的使命,在末法時期代釋迦牟尼佛做眾生的本師,他教什麼?你看《地藏經》教什麼?第一個教孝親,《地藏經》是孝經,地藏菩薩他自己是孝子。第二個教什麼?教因果,將六道裡面的因果跟你講清楚,你造什麼惡,墮什麼地獄,講得很清楚。第三講什麼?講念佛。地藏菩薩他怎麼成就的?念佛成就的。他成就之後做什麼?教別人稱佛名號。所以《地藏經》專門有一品是地藏菩薩親自講的,「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教我們這個。
我們懂得怎樣調?第一個,在這個社會要提倡孝道。末法時期的眾生為什麼會自私自利?從小沒有孝道的教育,他連他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他能夠愛誰?當然他長大成人就自私自利。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拿出一個榜樣給別人看,我們要孝敬父母,你能夠孝敬父母,你才是真學佛,如果不是,都是假的。所以我們要做這個榜樣,教導人孝親,教導人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能孝親,就不可能尊師;不能尊師就不可能重道,尊師重道;他不重道,他怎麼可以成道?所以佛法的大根大本就在孝親尊師,而這個根本現在受動搖了,不僅動搖,已經正在被摧毀。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這一點,就很擔憂,佛法將來可能會衰沒。為什麼衰沒?因為這個大根大本已經正在被摧毀。這個社會不提倡孝道了,不提倡師道了,佛法肯定最後就被摧滅,根本都沒有了。好像一棵樹,根本都斷掉了,那些花葉不可能說有多長時間。
所以我們現在想要幫助社會,為將來佛法的興旺打基礎的話,第一個提倡孝道。在今年四月份,這邊護世息災委員會陳靜瑜居士,我就鼓勵她發心,在四月四號清明辦了一場祭祖活動,上午祭奠祖先,是用中國傳統的祭祖形式,一萬二千人參加,下午是三時繫念,超度祖先用佛法,上午是儒家的,下午是佛家。我們是什麼?祭祖是提倡孝道,《論語》裡面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不忘本。所以中國人他用祭祖的方法來提倡孝道很有道理,你看你幾百年前的祖先,甚至幾千年前的祖先,你都不敢忘記。我們祭祀的祖先是二萬四千多個姓氏的祖先,上至伏羲、炎黃二帝,一直到我們下面現在總共歷史上出現的二萬四千個祖先,二萬三千八百個祖先的姓氏,全部都立牌位,一起祭祀。久遠的祖先都不忘記,我們眼前的父母怎麼可能忘記?一定會有孝心。起心動念要想到我們的祖先,不可以做壞事,做壞事這是丟我們祖先的面子,我們要光耀門楣,你看中國人有這種孝心。
所以佛法為什麼能夠在中國興旺了兩千年,比世界任何一個地區都要興旺,原因就是中國這塊土地土壤很好,它有孝親尊師的土壤,所以佛法這棵樹移植到這個土壤裡面,它很容易就生存,很容易就發揚光大。現在我們如果土壤壞了,不再提倡孝親尊師了,那就壞了,佛法很快就滅亡。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提倡祭祖。
結果這次祭祖的活動,我們都沒想到,佛菩薩加持、祖宗加持,影響力非常大,三十多個媒體,國內外媒體來報導,包括中國中央電視台兩個台,國際台和新聞台都報導,鳳凰衛視、香港衛視都有報導。香港衛視的副總裁親自到法會來採訪我,我跟他講,我鼓勵他,你們香港衛視要辦一些活動。我告訴他說,現在這個社會,有兩種人可以救世,也可以將這個世界滅亡,哪兩種人?第一種是國家領導人,他們一個好的政策,譬如說提倡傳統文化,救世,不但救中國,可以救世界。第二種人,我說就是你們這些媒體的領導人,你們這些電視節目播的是好的內容,你提倡的是孝道,提倡的是倫理道德,你可以將社會大眾人心教化過來,功德無量;如果你全播色情暴力,你就是滅世,將這個世界毀滅。所以,一個就是功德你可以去極樂世界,另一個你要去墮阿鼻地獄,你自己選擇。
所以我鼓勵他說,《孝經》上講,「教民親愛,莫善於孝」,現在每一個人都希望和諧,希望社會能夠安定,怎樣才能夠使社會安定和諧?孝道的教育,孔子講,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所以你們電視台可以怎樣?我就給他出計策,你每年評選香港十大孝子,這十大孝子評選過程中,你做報導,在電視台報導,派攝影隊實地去拍攝孝子是怎樣孝親。
我說國內很多這些很感人的孝子故事,譬如說大連的王希海,從二十三歲開始辭了職務,拿著社會救濟金在他父親身邊來孝養,他父親是植物人,每天為他擦身,一天擦六次身,每兩個小時為他按摩一次全身,每天都換床單,每天餵他六餐,還將他扶起來散步,植物人怎樣散步?他的父親很胖,他將他的父親抱起來,兩一隻腳踩在他自己的腳面上,接著自己往後退,使他父親有散步這樣的動作,散步兩個小時,自己累得渾身大汗。然後將他父親放下之後,為他抹汗,父親也出汗,運動。所以床單天天都要換,怕什麼?睡在床上皮膚會生瘡。他父親有時排便不順利,他親自用手將大便挖出來,再聞一下,大便很正常,他就很高興。如果是他父親有時候有痰咳不出來的時候,他就將一條橡皮管伸入他父親的喉嚨裡面,這邊用口就吸出來,一吸就吸了二十六年,直至他的父親八十二歲去世為止。所以這樣的孝子感天動地的事跡,我相信香港也會有。
你們這些媒體要報導,你這樣報導,可以教化多少人?大家看到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感人的孝心人,自己就不敢、不好意思不孝父母。所以當你評選的時候,你就是將大家孝心發揮出來、煥發起來。所以如果能夠如是評三年,評比的時候做大型的活動,還請特首出來參加,特首來頒獎。十大孝子是對我們社會有非常大的貢獻的,為什麼?他們是我們社會的榜樣。特首來親自頒獎,所有媒體進行報導,你看三年,我告訴你,這個社會人心就變了,風氣就轉了,就不會這樣唯利是圖了。所以這個就是調眾生。現在怎樣調?首先要將眾生的孝心煥發起來。
還有一個是敬老、愛老。社會,現在特別是香港這個功利的社會,大家只管自己,家裡的老人,一般都是不理,推到老人院。所以老人家心裏面都覺得很難過、很委屈,自己辛苦一輩子,為社會做貢獻,教養自己的兒女,結果兒女大了,自己老了,社會就不承認我,所以他心裏面會很難過。一難過,就會有怨恨,有怨恨,你說他死的時候,他帶著這種怨恨死的,他不會去好的地方,多半都是三途裡面。所以老人,一定要用愛心去關懷他們。香港確實有不少的老人院,我都看過一、二間,但是我覺得,一個物質生活方面當然要提升,更重要的要提升的是什麼?精神生活。老人家沒有精神生活,很空虛,如果身體有病,心裏面更加難過。在一起住的老人,互相之間都不會聊天,為什麼?心裏面難過、難受,他自閉了。然後看一下,今天有個人抬出去了,明天那個人抬出去了,幾時到我了,你看,這個心情多難過,所謂吃喝等死,這個心情你就可想而知。如果老人家有這些怨氣,這個社會也會有各種的不順,為什麼?怨氣它本身是一種能量,它會影響整個社會。天災人禍,多半都是這些怨氣招感來的。
所以幫助老人家非常重要,有能力的我們可以幫助老人院,怎樣幫助?建一個模範的老人院,就是為大家做個榜樣,我們這個地方,老人家個個都是很快樂、很歡喜,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吃得好、住得好,外國很多老人院都做得到,好像美國、澳洲老人院我都參觀過,澳洲老人院做得最好,條件非常好,物質生活來講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心情不一定好。為什麼?他沒有精神生活,所以他天天即使吃山珍海味,他都覺得空虛難受。應該怎樣?老人要教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用什麼教育最好?用佛法,用淨土法門最好。為什麼?他知道,原來我將來要去一個好地方,他就滿心的希望,有希望的人,他就會顯得年輕。為什麼年老會多病?因為年老的時候他沒有希望,他覺得人到了最後,要死了,一切的希望都要滅絕。年輕人他為什麼健康?因為他有希望。現在你能夠給老人家一個希望,他覺得將來我就會有一個好去處,你教導他怎樣去,他每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佛、聽經,一天可以聽八個小時經、念八個小時佛,真是無病無痛,念佛的人年輕。
所以調,要知道怎樣去調眾生。包括現在我們社會每一個小區,你要想到我們怎樣使眾生能夠認識佛法,如果不認識佛法的話,他就不可能接受到這麼好的教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我們師父老人家淨空老法師用一生六十年學佛為我們驗證出來,他給我們做出樣子出來。我自己學佛二十年,也都嘗到這些味道,雖然沒有師父上人那麼有體會,但是一點點的味道已經嘗到了。如果不嘗到這些味道,我不會出家,我不會拋棄我世間的教授工作不做,我不是走投無路才入佛門的。
確實是人生最高享受,這個享受不是從外面的物質欲望滿足得到的,所謂法喜充滿,無論你是窮人還是富人,貴人還是沒有地位的人,統統都可以得到。如果要說貧賤,我現在是很貧賤,貧是沒有錢,我是身無分文,賤是什麼?沒有地位,所以叫貧賤。貧賤也有快樂,你既然知道了,原來你的快樂不是建立在財富上面,你就不需要那麼貪。現在你看整個社會哪個不貪?愈貪就愈痛苦,他的欲望無止境,賺了一億就想十億,賺了十億想一百億,他不可能止,一直到死他都覺得不夠,但是他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你說何苦來?
所以我們想將佛法介紹給人,自己要好好學,然後有機會我們要去宣傳。香港我不知道總共有多少個區,有多少區大家知不知道?十八區。如果十八個區裡面,每一個區我們都辦一個活動介紹佛法,介紹你學佛如何能夠得到你智慧的、幸福的人生,大家明白了,原來佛教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說專門超度死人的,不是搞骨灰庵的,是搞什麼?搞教育的,教我們怎樣能夠得到智慧,怎樣能夠得到幸福,大家認識了,他來學了。我相信香港真是香了,「香江莊嚴」。這個需要大家去推動,「調眾生,宣妙理」,其實真的要落實。
所以《無量壽經》我們要怎樣學?每一句要想我們怎樣去落實。當然「調眾生」首先從調自己開始,自己都沒有調好,你想調眾生是不可能。就好像講你是一個醫生,但是你自己一身病,你去醫別人,別人覺得,他不敢相信你,你先醫好你自己,自己都沒有醫好,醫我?萬一把我醫成好像你那樣,就痲煩了。自己先要調自己,將自己調到斷煩惱,沒有煩惱了,天天都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你才能夠感動人。所以學佛的人,首先第一個臉上先要有笑容,你臉上沒有笑容,好像苦瓜臉一樣,人家看到你就說,別學佛了,學得好像他那樣就慘了。不可以這樣。處處要想到為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菩薩發心。菩薩不是說你受了菩薩戒就叫做菩薩,菩薩是你真正發起菩提心,但為眾生皆離苦,不求自己得安樂,有這種存心你是菩薩,即使你沒有受菩薩戒,佛菩薩承認你是菩薩。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是「示福」,示福田。
【貯功德。示福田。】
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做種種的功德,為我們眾生做福田。功德是什麼?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去到寺廟,看到有個功德箱在那裡,投點錢下去,是不是叫做功德?未必,看你用什麼心。如果你投錢進去之後,逢人就跟人說,我每次去寺院都投錢,今次我還投了一百塊,我很有功德。這樣就沒有功德。你看當時達摩祖師來到中國,見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在歷史上沒有第二個超過他,你說他功德是不是很大?他自己認為很大,見到達摩祖師說,你看我的功德大不大?結果達摩祖師給他一盤冷水倒下去:並無功德。梁武帝一聽就很生氣,立刻送客,將達摩祖師趕出去,不去護持達摩祖師。你看,這麼好的一位菩薩,開悟的大德在他面前,不認識。為什麼?執著功德。達摩祖師有沒有講錯?沒講錯,他確實沒有功德。做這麼多是好事,但是他沒有功德,這些好事做了什麼?做福德。他很有福報,做那麼多好事,我們世間人說,福氣很大。福後面有氣,他有福,然後很有氣,整天都很生氣,發脾氣。所以很多大富大貴的人是很有福,也很大氣,很多的煩心事,就是以前做的是福,不是功德。
什麼才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你能持戒、能夠得定、能夠開智慧,這個是功德。所以相比來講,你去建寺廟和你來聽經,如果你建寺廟裡面生了傲慢心,你看我捐了多少多少錢建一個寺廟,這個就是達摩祖師說的並無功德。但是你如果在這裡聽經聞法,能夠聽到入定,能夠開智慧,達摩祖師就會豎起大拇指說,功德甚大。
要『貯功德』,怎樣才貯?貯就是慢慢存起來,積累起來。而燒毀功德最大的是你的怒火,叫做火燒功德林,所以梁武帝一發怒功德全沒了,一把火燒了,火燒功德林,剩下來就是福德。有功德就一定有福德,但是有福德未必有功德,他沒有定、沒有慧,他就沒有功德。所以你自己想想,你自己有多大功德,怎樣看?我上一次發脾氣是什麼時候,你自己想想。如果我昨天剛剛發完一場脾氣,那就是從昨天開始算到今天,有多少功德就是這麼多功德了。如果你剛剛才發完脾氣,才進入這個講堂,那你從零開始。所以要「貯功德」,你要貯得下來,你一定要怎麼?要忍辱。布施也是功德,但是你不忍辱,你功德貯不下來。貯就好像銀行存錢一樣,你這邊存,那邊又拚命去用,錢用完了,就沒有功德。這邊存下去,那邊封住,不要漏出去,那你才貯存得下來。貯存就要靠忍辱,修忍辱波羅蜜,你才能夠貯功德。
你有功德,你才能夠為眾生『示福田』。別人才能夠種福,好像一塊田,我們種瓜就得瓜,種菜就得菜,種什麼得什麼。現在菩薩是福田,我們可以種福,就得福。一般講這個福田,除了菩薩做的這個叫做功德田,就是你供養菩薩,你禮敬菩薩,你就能夠貯存功德,除了功德的福田之外,還有其它三種福田。
第一個叫做趣田,趣就是畜生道,惡趣,你對一切眾生都愛護。好像愛護動物,外國人愛護動物,專門有愛動物協會,這個也是一種修福;我們佛門裡面經常有放生,自己吃素,不殺生,這個就是修福。使眾生歡喜,你就能夠使諸佛歡喜,所以我們看到哪裡眾生很苦,我們要救。這個老人家無依無靠,兒女都不理他,我們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不僅給他足夠的物質生活,還給他足夠的精神的充實的生活,教給他佛法,這些都是種福田。第二個是苦田,就是那些貧苦人,我們要救助。第三是恩田。恩田是父母,對我們有恩的人,父母、師長(老師)。父母是養我們的身(身命);師長,特別是佛法裡面的老師,是生養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個恩德不亞於父母,所以我們都要對他們行孝、行敬,這個是種恩田。所以這三種田,再加上就是供養聖賢、供養佛菩薩,這個是功德田。
我們自己要發心做眾生福田。無論在家出家,你只要真正有修行,你的存在就是為眾生示福田。你真正有真修行,你念佛三昧,別人哪怕對你合掌恭敬,他也種了福田,所以自己一定要有這個修行。
下面第三小節是「救苦」。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這裡是講眾生有種種的病苦,病不僅是身體的病,心病更要緊。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來救治,所以這個『法藥』,是用藥來比喻這個法門可以救眾生的苦難。
這個苦講的是『三苦』。「三苦」有兩種講法,一般來講,三苦有苦苦、壞苦、行苦,這個是名詞術語。苦苦是什麼意思?就是這件事它本身就是苦的,好像我們肚子餓,覺得很苦,本身就是苦;或者是發困了,昨晚沒有睡,一夜都失眠,今天要來聽經,很苦,這個就是苦苦。第二種苦,這件事本身可能你覺得很歡喜做,很快樂,但是它不可以長久,一旦破壞,你就覺得很苦。譬如說你肚子餓的時候吃飯,吃飯這件事很快樂,吃什麼都香,現在給你山珍海味各種的美食擺在你面前,吃完一碗又一碗,吃得很快樂。但是問題是,如果現在突然說不給你吃,你吃到一半沒有吃飽,不讓你吃了,這件事被破壞了,你就覺得很苦,特別是已經嘗過這個美味之後,你現在不讓我吃更苦。還有,這件事如果一直讓你做下去,監督你做、強迫你做,你也苦。吃飯,餓的時候吃一碗很好很快樂,吃兩碗,就沒那麼快樂。經濟學裡面講的是什麼?遞減的效益,遞減效用。第二碗就沒有第一碗那麼快樂,第三碗就沒有第二碗那麼快樂,第四碗不行了,開始苦了,如果第五、第六碗一直監督你吃,一直苦下去了。你看,原來快樂可以變成苦。你說吃飯快樂,好,你一直吃下去,看你快不快樂?你就不快樂,變成苦了。樂可以變成苦,這個叫做壞苦。而且這個苦不會再變成樂的,樂可以變成苦。你說吃飯是樂,一直吃下去,就愈來愈苦,它不可能說吃下去,後來到了極限就變成樂,它不可能。但是苦是永遠都是苦,樂可以變成苦。所以這個世間沒有真正的樂,它沒有長久的樂,樂只是暫時離開痛苦少許,你才覺得這個苦暫歇一下,這才覺得樂,其實這個都不是樂。
第三種苦是行苦。行苦是一切世間的萬物都在變化,在轉變不能夠停止,你也不能夠控制。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你想控制都控制不了,如果你能夠控制,你應該年年十八歲,年年都是年輕美貌,但是不行,控制不了。從出世那天開始,就每天向哪裡精進?向墳墓、向火葬場去精進,停不下來,所以這個叫做行苦。
在欲界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在色界,苦苦沒有了。苦苦是怎樣來的?因為你有欲望,你才有苦。色界人禪定很深,他的欲望已經徹底伏住了,用他的定功伏住了欲望,他就沒有苦苦。譬如說他不會肚子餓,他不會想吃東西,他不會想睡覺,他沒有這些欲望,財色名食睡這些欲望統統放下了,他就沒有苦苦。但是他有壞苦,他在禪定當中,他的壽命很長,禪定裡面,他雖然有這些妙樂,他的壽命是有一定,到他壽命完的時候,他又要墮落,這個就是壞苦。而他即使現在沒有壞苦,他一念一念的向前,就是不斷的變化,他都有那一種很微細的成住壞空,他能夠覺察出來,這個就是行苦。
到了無色界,色界是有身體、有物質,色就是物質,無色界連物質都沒有了,沒有身體,沒有宮殿,什麼都沒有,只有靈的世界,靈界,他的禪定就更深了。最高一層天,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但是他也有終止的時候。而他自己知道將要到的時候他也要墮落,這個就是行苦,念念變遷不停。
所以佛經裡面講,三界統苦,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沒有一界不苦的,所以你出離三界才是真正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世界,三種苦都斷了,才叫極樂。什麼叫極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才是極樂。所以「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在我們淨土宗來說,最簡單就是求生極樂世界,你就救療三苦。
三苦還有另一種講法,是唐朝嘉祥大師講的,叫做「三有之苦」。三有就是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雖然跟前面講的三苦也相應,但是他這裡就更加顯示出要超越三界的意思,救療三苦就是出離生死苦海,斷盡三界裡面的見思煩惱,這個就救療三苦。所以這個意思就更加好,講三界之苦。
下面經文講的是「授記佛護」。第一小節講「授記」,總共六句經文,就是: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這幾句經文講的是密法,密宗。我們可能聽過,如果菩薩不修密法,是不能夠成佛的。這個密法不是我們簡單講的,現在看見的密宗這些灌頂法,那個灌頂一般叫做結緣灌頂,就好像我們受三皈五戒差不多,結緣,它不是真正傳承大法。『升灌頂階』,它講的是「受職灌頂」。密宗裡面講的灌頂有兩種,結緣灌頂,他只是傳你一個修行方法,譬如說你持咒,你學了一個手印,你自己回去練,但是你沒有資格成為密宗裡面承認你的,譬如說金剛阿闍黎這些資格的。而受職灌頂就是真正的灌頂,講如法修行的人,是得到了密法的灌頂之後,他嚴持戒律,精進修行,而且有很長的時間,功夫已經很深,智慧已經開發,這個時候就可以為人師,就可以做老師,於是就可以做為金剛上師,或者是金剛阿闍黎。就等於是密宗裡面給你一個職務了,叫做金剛阿闍黎職務。
這種人,第一個他知見是完全正確,第二個真正有修行、真正開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擔任的。好像黃念祖老居士,他本身就是在密宗裡面得到金剛阿闍黎的地位。他老人家不是普通人,是等覺菩薩,至少是等覺菩薩再來,所以他批註的這部《無量壽經》的《大經解》,批註得非常精彩。我現在也是用他的這個版本,他批註之後講了一次,我是用他講的這個講記做為復講。我們師父上人淨空老法師,現在是用他的《大經解》,他用文言文寫的《大經解》,用那個批註來講解,講得更加詳盡。我們這個是用白話解,比較簡單一點。所以「升灌頂階」是真正已經開悟了,可以成為上師了。這個是菩薩。
密宗,其實大家聽到密宗就覺得很傳奇,因為聽這個密字,裡面有什麼秘密?好奇的心就來了。其實密宗裡面不是有什麼秘密,這個密是什麼?因為它太深了,一般人未必有能力去理解,更加沒有智慧契入,所以就叫它密。這個密是叫做深密,不是秘密。其實密宗它跟淨土宗是非常相應,學密的人首先要通教理,所以學密宗首先十年學顯教,你教理不清楚,你修密叫做盲修瞎練,修不好的。一定是要對教理非常理解;第二個你要真正有好的上師來指導你,這兩個條件很多人都達不到。
淨土宗當然也要有教理的基礎。印光大師講,所有的佛法的法門,統統都要從教理入手。你不明白道理,你怎麼去修行?好像一個盲人,他都找不到方向,他怎麼走路?一定是看明方向了,你才能夠走路。所以教理的學習很重要,淨土宗也要學教理。而淨土宗跟密宗很相似的地方,都是叫做他力法門,叫做果教派,果教就是以果來修因。
密宗它是直接以十方諸佛為自己的本尊,所以能夠得到諸佛的加持。淨土宗是專一,專以阿彌陀佛為本尊,能夠得到阿彌陀佛加持。阿彌陀佛加持你,十方諸佛也都護念你,所以他是一樣的。他力法門是什麼?我們成佛怎樣成?靠阿彌陀佛成,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定不退成佛。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跟密宗講的三密相應、即身成佛道理是一樣的。三密相應是眾生的身口意三業跟如來的三密相應,身密、口密、意密。這個相應的時候你就成佛了,不相應的時候你就不是佛,你就是凡夫。所以密宗它為什麼也是快速的法門?因為它一相應就行了。
而我們淨土宗怎樣能夠相應?我們用口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也念阿彌陀佛,我們的耳朵聽阿彌陀佛,身體我們就用耳朵,用口,口念出來,耳朵聽進去,聽到心裡,你沒有夾雜任何妄念的時候,你就相應了。所以念佛這個要領很重要,怎樣念?一定口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要非常清楚分明,知道這句佛號在念著,你聽得很清楚。這個時候就相應,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所以淨土宗,夏蓮居老居士曾經講,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等於密教的顯宗,而密宗就是淨土宗的密說。
升灌頂階就是講這些菩薩真正做到金剛上師的地位。在密宗的一個教典《秘藏記》裡面講,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之前,就是將要成佛的時候,諸佛就要以大悲水為他來灌頂,等於是為他受職,你已經可以登上法王的位置,等於是宣誓的一個儀式,叫灌頂,正式入佛位。
在會的菩薩升灌頂階,接受諸佛的灌頂,所以他們都是什麼?普賢菩薩。因為我們知道普賢菩薩是密宗的初祖,在密宗裡面叫做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的創始人,他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大家能夠安心念佛,我告訴你,你也是修密宗,也是修禪宗,禪、密都圓融在淨土宗裡面。而且《阿彌陀經》裡面為你授記了,你能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彌陀佛為你灌頂,這個頂也是比喻,是最高的法門,將這個最高的法門授予給你,叫做灌頂。所以密宗裡面的灌頂,拿些什麼水來澆一下你的頭,這些都是表法的意思,千萬不要想著這些水澆到我的頭上我就有什麼福報,你這樣想就是迷信,那是表一個法,表什麼法?將最高無上的法門,這個叫頂,頂是最高,授予給你。這個法門是什麼?講破了,念阿彌陀佛成佛,往生成佛,這個就是你能夠接受諸佛的灌頂。
『授菩提記』,就是佛為你授記,等於預言將來你要成佛,你的世界叫什麼名,你的佛號、你的名號是什麼名,你能夠度多少眾生,這叫做授記。大家能夠學《無量壽經》,我告訴你,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你授記了。哪裡授記?在《無量壽經》第四十八品,大家可以翻開第四十八品,你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同名妙音如來」,你看,我們將經文打開讀一讀,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授記,這個不是這麼簡單的。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大家將來成佛叫什麼名號?叫妙音如來。同名的佛很多,我們將來在一起,現在接受《無量壽經》的教化,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你成佛之後就叫做妙音佛,你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授記。所以這個法門真是無上的法門,你要有信心,堅定不移修下去,一定有大成就。
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