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7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這是釋迦牟尼佛印證須菩提前面所證。

如是如是,真是這樣真是這樣。現在須菩提所證和將來眾生聞到金剛經得到的這個體,讚美這個長老如是如是。

若復有人,不是說五百年後,也不是指末法的眾生,也不是指當時的那些眾生,就是聞到這部經典的人,所有的眾生。得,是得到的意思。聞,是流露於心。得到這部經典,聞於心,才為得聞。我們把這個書放在手上是不是「得」呢?過去唐僧取經的時候,當時取的是無字之經,經典上沒有字,其實沒有字就是實相。小說上寫唐僧先沒有取到真經,又跑回去取有字的經。有字經和無字經差別在哪裡呢?眾生執著於名相,執著於文字,不知道這些文字的體是什麼,是無字,實在是沒有一個言辭可得。但是眾生執著於相以為得到經得到了寶,把這個書放在手上不經過思維觀察,那真經典就變成藏在泥巴裡面的寶藏。

經書是有無盡的寶藏藏在裡面,如果你沒有打開,就像門沒有打開,不還是鎖在庫房裡面嗎?任何地方都有無盡的寶藏,如果你沒有打開,那就像畫餅充飢一樣,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你打開來了,它就不可思議。要得聞,就是真正得到這部經典必須要聞到。末法時代眾生有機會能聞到這個金剛經,才能得,得就是聞,聞就是得。如果你沒有聞,又怎麼得呢?得是你的因緣,聞是你的機,你得到這部經典是因為你有這個福報,你沒有福報你也聞不到。就像我現在跟你講金剛經,你就能得到,但是這部金剛經在我們手上已經停留了多久了呢?但是沒有人給你開顯,就等於未得,就得不到。必須聞,所以叫得聞。

大家應該知道,我們天天在念金剛經,其實也是觸發我們的聞性,它是一個相續的聞性,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開顯。如果有人開顯了,當然歡喜了,因為聞到即得啊,不聞即不得。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聞才得。設我得佛,這個「得」,佛陀之得就有眾生之聞;眾生之聞就是佛陀之得。佛陀的得在眾生機那個地方。是不是說我們聞到金剛經在空中得一個什麼東西呢?是不是離開我們心還有另外所得呢?阿彌陀佛「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設我得佛救度的就是十方眾生,他要把他的這個「得」,我得佛的這個「得」,就是無量劫修行苦行的大悲心啊,「我得到圓滿成佛之時」,我這個功德正在眾生心中。如果眾生沒有得到我這個大圓滿之悲心,他誓不成佛。所以設我得佛這個「得」,就在眾生心中。

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代表眾生的菩提心。乃至十念,這個十念是什麼心呢?就是聞。如果你聞到了這個就得到了阿彌陀佛,你沒有聞,怎麼有得?得是究竟處啊!所以這部金剛經就是我們的寶藏。你能不能得呢?是完全看你有沒有聞。如果你聞就能得,不聞就不得。對懶惰之人,稱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對勤快的人,翻三藏十二部,你把三藏十二部都翻上一遍,如果你沒有聞的話,你就是把書翻破了也是沒有用。沒有聞的話,名號也好,三藏十二部也好,畢竟是一個藏,這個藏沒有打開啊。它確實是我們心中的寶藏,但是沒有打開。我們現在不是也有心中的寶藏嗎?一塵一剎都有無盡的寶藏,你現在看任何一個塵剎裡面都有無盡的寶藏,但是我們打不開,因為我們不能聞,不能聞就不能生信。在你信的時候是什麼呢?還是這個塵塵剎剎。所以信的一剎那很重要,得聞是經,在聞到的時候此相就沒有了。是不是說我聞到金剛經還拿著書不放呢?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本書只是表達一個法。聞到這部經典應該是離言說相,離名說相。離名,不捨名;離言,不捨言,叫不取不捨,即是如來,看到這部經典,不離開這個名字,離言就是看到這部書不離名故,但是了知實相,就是看到這部書就識到它的體,就心開意解。如果你看到這部書一點反應都沒有就不對了,看到這部書應該是清靜的。

得聞是經才有不驚不怖。如果我們看到這本書,應該是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什麼叫不驚呢?初聞經典不驚,次思意而不怖,後修行而不畏。聞到這部經典,不驚,就是信。初聞經時,心中一點驚訝的體都沒有,是代表著他心中有正見,有正確的知見。驚就是心不在正道上面,他聞到正法就會驚恐。不怖,就是不恐怖。依文而解,是為思意,就是依這個文而解開,了知實相,是為不怖,不再恐怖了,心中不生疑惑故能解故。不畏,就是受持無有障礙。聽到這部經典不思就是怖,不行就是畏啊。經典是這樣說,但是我不去這樣行為,不去行就是畏。不畏就是大丈夫,如來是不畏如來,無畏丈夫,而如是真實金剛行者無畏丈夫。有畏就是小人,就是行跟聽不相應,自己聽了這部經典是這樣說,但是他有自己的那一套。自己的那一套跟佛經般若不相應故,叫畏。畏就不能行大丈夫,離開般若就不是大丈夫。

我們眾生無住故,有住而無住,不生驚心,聽了以後心中沒有任何驚訝,就感覺到很正常。因這個人平時常常在於正道,所以聞到諸法是我心故。像阿羅漢都會驚訝,因為阿羅漢常常執著於依法而修空。一個人心常清靜,在法裡面,常常看金剛經的人,或者常常會於空的人,不捨法故,法空的過程中,自己完全融到法裡面去了,所以就有無生體顯現。無生,自己妄心不生了,則諸法是我身,我身遍法界,我心遍法界,遍法界無住,遍法界無相,無相無住那我身就遍法界,一點都不驚怖。那麼走到外面去,一切眾生一切法界,都是無住之心,無相之相平等之相,就是法身就是報身。所以在此世界,一心攝二相,攝報身攝法身,就是化身。所以你心裏面看到你的法身無住之體,看到你的報身遍法界體,那你這個意身就是化身,因為沒有我了叫無生,就是覺念。所以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任何驚體,因為常於此心啊。

在世間為什麼會受驚呢?是因為我們常常有住,有住就有得有失,有得失就有驚心之體,有驚體就有驚相。所以在你把那個東西放掉的時候就很痛苦,因為你抓住有住之心,就有有住之相,就有四相生起,就有三界生起,怎麼會沒有驚體呢?你有驚訝的體就有妄見在那個地方。

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直接是佛陀果地上說,「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是佛陀的體。如果真正的聞到金剛經,其實當體即佛啊,當下就是佛啊!

前面講無住法界就是降伏其心,後面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完全講我們眾生應該怎麼樣的無住法。

因為佛陀就是要把須菩提心中還有不圓滿的地方給他解圓滿,因為佛是圓滿的,佛陀圓滿的體就是不驚不怖不畏。前面須菩提講的還有驚心,悲泣感激。聞到這部經典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這個稀有是佛陀講的稀有,和須菩提講第一稀有,完全是兩種區別。因為須菩提畢竟在因地,他講的稀有是依自己的心來證悟的。但是佛陀所講的稀有是為佛的這種稀有,就是佛,跟眾生講的稀有是不一樣的。這是圓滿須菩提的話,不驚即佛,不怖即佛,不畏即佛。佛陀不驚,佛陀對雷打的聲音也不會有驚訝的心。像我們雷打就會害怕,或者在外面一點點事情就會受到驚嚇,因為你平時的觀照力非常弱,所以你坐在那裡打妄想,然後後面稍微嚇你一下你就會驚訝。但是如果你真正證到不驚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了,你怎麼會有驚呢?因為一切聲音是如來聲音,就像我手在動的時候會驚動我的心嗎?我自己都知道了。但是我們眾生有分別相,總認為這個聲音跟我心沒有關係啊,平時沒有觀察分別,住的心妄心很重,真正的那個聲音到你面前,我們一天到晚都驚訝不已。佛就不會,佛陀到任何地方沒有驚之體,就沒有驚相,任何事情的顯現對他來說都坦然。如果我們不斷的修這種般若之相,見到任何事情都很坦然的原因,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真正的達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肯定是沒有突然的這種驚訝的顯現。你想一想,一切色是我色,口上說說,大千世界是我心,這樣說一下只是你耳朵上灌一下,聽到這個般若的道理,但是如果你如是觀照的時候,觀照到實相現前,你是空無我的,沒有我,真是沒有我了。如果真正沒有我,外面的世界就是我的時候,這裡面要得到一種定,有無量的大定現前啊。

定有世間定跟出世間定。守於一心叫世間定。比如坐在那個地方守住一個東西,一直走一直走,這個叫做世間定。用世俗的方法手段來克制自己的意識,達到的禪定,獲得清靜,都屬於是世之禪定。什麼叫出世之禪定呢?不用任何形式形狀直接通達般若,了知實相,在實相裡面安住不動,這個叫做出世間定。就是吃飯穿衣睡覺裡面一定用般若觀照,以般若見到實相。什麼叫實相呢?此相是無住之心,是無住之相,此無住之相是法相,是報身相,無住之心是法身之心,一直這樣安住著。所以吃飯穿衣睡覺,搬柴運水無非是道,像這個才是叫做出世間定。世間沒有禪,世間只有定。佛教裡面才講禪定,什麼叫禪?外不動心,內不亂心,裡面不亂外面不動。外面此相是我身,此心是我心,哪還有動妄呢?不動妄是定。不捨不取於法界,不動於妄心,這個叫做禪定。如果你克制自己的意識,然後達到那個禪定,都屬於是世間的禪定,不管你怎麼做,世界也照樣有的。比如讀一本書也可以達到定,看一本小說也可以得到一種定,也可以進入到那個定裡面去。但是世間人把這個世間的定往往當作是出世間的禪定了。真正的出世間的禪定,一定從般若而入,般若攝法,不依般若皆是魔之所攝。你不依般若之修行的話,一切修行都是魔之攝,都是五蘊的魔在攝著你。為什麼?世間之定沒有禪,只有定的體,離開此體就沒有了。你現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平時做的功夫非常好,但是離開這個座位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叫做世間。世間的定依東西,依身體,依心的意,就是妄的體,以這個身體來克制著,達到一種定的功夫。而一旦這個東西沒有了,你的定立即就沒有了,這個東西是生滅的。只要在生滅,都屬於在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在邊地疑城,在此世界還是在六道輪迴,徹底的超越了這個身體和你的妄,來進入到法裡面、般若裡面來了,這個才是真實的佛法。如果你不依此而修行,離開般若都是魔之所攝。為什麼不能直接見佛呢?因為心中有魔故。為什麼不能真正的見阿彌陀佛呢?因為心中有障故。依這個妄體作為標準,都是我們內心中的妄念所攝,就是魔所攝。

這部經典從佛陀心裏面出來,佛陀不是故作,不是講一個故事大家聽了很舒服,佛陀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自然而然,不是故作出來的,他講話是跟法界是相應的,時時刻刻都是相應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講的這部經典不驚,不驚是與法界相應故,與一切法無住心是相應的,跟無住之相是相應的,跟眾生心是相應的,跟菩薩心相應,跟諸佛心相應。跟眾生心相應,就是一切生滅之相相應;跟菩薩心相應,跟一切平等之功德相應,跟大悲心是相應的;跟一切佛究竟無住之體相應。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和佛陀講話的這個聲音都是相應的,是故他這個聲音諸佛來了也不生驚怖,就是菩薩來了也不會驚訝,就是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來了也不會恐怖,因為它和十方眾生、諸佛都是相應的體。

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講法,十方諸佛都能聽得到,菩薩都能攝受,眾生都在當下的體裡面,因為他現的是三十二相,在此娑婆世界。我們就搞不清楚,因為我們沒有證量到佛陀的果位,我們就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能示現報身給我們看,不能示現法身給我們看?是因為我們執著。如果你要是證到菩薩位,他可以現報身給你看,但是法身還是不能現。就是你到因地的觀音菩薩位,法身也不能現,因為法身是「理」,沒有「事」,有顯就是報身。報身莊嚴只有報身的那些大菩薩才能看得見,示現給我們看的。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當時有人看天上無量的報身莊嚴的情景,但是呢,很多眾生什麼都看不到,還是看到那個草木山河。就像道宣律師見文殊菩薩一樣,文殊菩薩那個清涼地,都是金銀琉璃鋪成的,金色的世界。道宣律師畢竟還是在小乘裡面,還沒有證悟到大乘,他到清涼地見到文殊菩薩,他問為什麼我看到你這裡是土木山河呢?我們的生滅心抓得很緊,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亦如是,不是每個眾生都能夠看得到的。菩薩見的是一種境界,阿羅漢見的又是一種境界,眾生見的又是一種境界。同樣是佛坐在那個地方,同樣佛講法,眾生都是隨類的,不是一樣的。要是一樣的就變成不正常,就變成神秘之教了,他最重要的是開顯眾生的心,眾生是什麼樣的機,聞到的就是什麼樣的相。我們現在看不到報身的莊嚴很正常,但是你看到這部經典有一念心相應,也是不可思議。

不怖,沒有恐怖之相。恐怖是對於疑,對於懷疑來講。我們眾生對於般若有懷疑之心,般若本身是斷疑的。如果聞到這部經典不經過思考,此人必怖,怖是對於我們怕果報的這個體。如果你對般若不相信,你怎麼會不怖呢?眾生就是,你看我們現在好像不怖一樣的感覺。怖有二,一個是相,一個是體。就是說,你好像現在還挺有本事的,一點恐怖相都沒有。但是沒有恐怖相不能代表你沒有恐怖的體,恐怖的體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你現在所做的一切行為將來都是怖體,怖體顯現的時候相就出來了。怖體沒有現前之前,你感覺到你挺安心的,但是只要稍微的一點果報現前,你就怖了。為什麼很多人要搞保險公司呢?為什麼汽車要上保險呢?就是怖心。死是恐怖的,怕病怕死,一點病就到醫院裡面,這就是怖。而這個怖含在我們那個心裏面,平時看不到,隱藏在那個地方,就像我們吃飯穿衣睡覺,這些表面的現狀把我們覆蓋了,敷掩了,我們感覺到自己還挺安心的,事實上我們每天活在恐怖之中。我們聞般若之體,聞般若能思者一定是不怖,能思跟實相相應故,此人一定不怖。因為你思考的時候你進入禪定,你怎麼會怖呢?只要你稍微思考,思維這個般若之體,你不斷的思維,你會種種三昧現前,般若能開顯你心中所有的這個神通,所有的禪定,所有的智慧和福德,都會顯現出來。你現在這個福報、功德,都是從裡面出來的,都是經過你的修的體。不通過修行,怎麼會得到不怖之體呢?一定要把這個思維建立在實相上面。如果你不思維般若之意,實相不能現前,禪定不能現前,你肯定就會恐怖。

佛陀在世間,他晝夜六時與般若相應。後面在講校量功德裡面講:初日分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中日分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後日分以恆河沙等生命布施,不如聞此般若。而你把般若住在三時,你把恆河沙的生命布施也不如般若這一念,為什麼不三時以般若安立呢?!所以我們不知道聞般若的這種功德,所以我們一定要靜下來,把般若含到我們心裏面去,然後再變成實相,徹底的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你四相不生,妄即不生,定立即出來,外面就是大空寂、大法相、無我,外面自然的就是就像十五的月亮寂照於空,大地就寂滅,寂是在三昧之中,滅是照,寂而照,照而寂,寂是無住之體,照是無相之相。你以寂照之心安住此世界,所以人一定要靜下來,你才有寂照現前,其實寂照就是般若之體,照是相,寂就是無住。寂而照,照而寂,有照有寂就是空有不二,自然在這個世間非常的清淨,一點都不執著。寂照有用有無量的大智慧和悲心。對你心中的清淨來說,根本不在乎。只要你在十五的月亮底下的時候,你還會在乎你自己的清淨嗎?你今天晚上在外面站著看看,你還會在乎自己的清淨嗎?你只是感受快樂而已。事實上,外面本身就是清淨的,寂滅的,你覺得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寂滅之相,那個寂滅就是你的心。你自己清淨不清淨已經無關緊要了,就徹底的舍你自己妄執的清淨體。所以我們一天到晚找那個清淨體,實在是一個虛妄的東西,是一個非常渺小的東西,你不知道大千世界何等之大,還守著你那個妄的清淨體幹什麼呢?這個就是大小之分別,一剎那時間你就可以跳出你這個清淨之得、清淨之失,你有得失這個清淨的體就痲煩了。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常入月光三昧呢?月光三昧就是叫慈悲三昧,就是行住坐臥安養自在、無牽無掛、無有等待,沒有擔心,就像月亮照著一樣,他晝夜六時都像月亮寂照一樣,叫月光三昧。所以我們要進入到月光三昧,又叫大愛三昧、慈悲三昧。與般若相應是那個樣子的,徹底的超越自己心量上的得和失,一定要把你心中的東西挖掉、空掉,你才能夠在空無相裡面。

你只要心中有疑的時候,怖就生起來了。跟般若不相應的那一剎那,立即就生起疑心,疑心就是念頭就是妄念,妄念生起必有思量,有思量必生疑心。這個疑並不是懷疑某個人的疑,疑就是你跟般若產生了相對,相對必有疑,就是好奇心之類。只要你不住在三昧定裡面,你這個疑心自生,不是說我懷疑某個人啊,那個疑已經是很遠很遠了。那個疑是我們凡夫的小疑。真正的大疑疑在哪裡?疑在我們那一念妄心,就是執著於我們的妄心的體,跟實相不相應的那個東西。一切疑從那個地方生出來,所有的我們凡夫的疑心都是從那個大疑那個地方出來,疑就是念頭,有住之念,那叫疑。有疑必有怖,就有恐怖的現前,就有三界的現前,你就有墮地獄的危險。我們不要被這些假像把我們覆蓋了,要徹底的離相,徹底的離開有住,徹底的離開妄的體,把我們自性覆蓋的那個體把它掀掉。

疑後面必是畏,畏是對如來無畏之精神、無畏之大悲心、無畏之行,如來叫無畏大丈夫。這是釋迦牟尼佛把須菩提這句話的總結,然後加以圓滿:當知是人甚為稀有。前面講是第一稀有,這裡講是甚為稀有。如果真正的能夠會到佛意,徹底的安住在佛心的這個體,究竟圓滿在佛陀的果德上,這個人一定是不可思議,一般人是做不到,因為我們凡夫一般人不可能在佛陀的究竟位。但是佛陀講的這個話是徹底的,就是說般若的體是徹底的,就像說:我們心就是佛,這句話是徹底的。佛陀也這樣講,我們眾生也這樣講:我們心就是佛。我們凡夫講我們的心就是佛和佛陀口裡面講每個眾生都是佛,這個體是不是一樣的呢?佛陀講絕對跟我們心是相應的,但是我們說的時候不能相應。

如果你當下承當的時候,非常快速,你立即可以發出來很多的禪定、智慧和神通,現量上會顯現出來很多這個德。聞金剛經的這個體和佛陀講的圓滿體,舉例來講,我聞金剛經和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沒有差別?同樣是一念信。有人說我們心淨則土淨,我聞到金剛經難道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現前嗎?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我們的心嗎?意思說,我不信西方極樂世界,我信我們的心,西方極樂世界自現前,可以不可以這樣講?絕對不可以這樣講。因為金剛經裡面講我們的佛性,是要以般若開顯,完全靠般若之開顯。如果你沒有般若,你不能夠完全的開顯出來。所以聞阿彌陀佛和聞金剛經所得的果報肯定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聞到淨土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接受佛果,都是法身報身化身?所謂化身,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謂報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沒有國土的。報身有西方極樂世界,化身在它方世界,難道法報化有差別嗎?可以分開來嗎?法報化本來是一體的。報身是菩薩住的地方。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菩薩,菩薩無所得,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全部是接受八地以上菩薩的果德,就是佛的功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攝取的是諸佛國土,諸佛國土攝取的是菩薩。如果到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國土裡面,全是大菩薩住在裡面,但是沒有眾生,一個眾生都沒有,因為菩薩能見報身。六道眾生住在哪裡?住在化土裡面,化土也在這個地方,報土也在這個地方。毗盧遮那佛的法土呢?法土是理啊,報土是事啊,化土是眾生的心啊,它不離報土但是絕對不是報土,化土不離報土,但是就像邊地疑城一樣。

邊地疑城就屬於化土裡面,不能見佛,報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化土裡面是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就是胎生。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念信,和對金剛經的這一念信,如果你一念全部接受金剛經,那你也可以證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法身報身化身絕對是一體的,毗盧遮那佛的法身和報身,十方世界報身都是佛的報身,不管哪一尊佛的報身,都是一體的。為什麼?阿彌陀佛攝取十方諸佛微妙莊嚴。所有的諸佛就是一個阿彌陀佛的報土。十方諸佛是阿彌陀佛來攝取,但是呢,十方諸佛沒有攝取阿彌陀佛,這個就有差別了。八地以上菩薩可以見到報身國土的莊嚴。十方諸佛會於一佛,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信阿彌陀佛和信這個經典,如果你全部能接受,證到八地菩薩你會自然而然的信阿彌陀佛,就是地位上信報身國土,如果你聞到阿彌陀佛馬上就會信。因為阿彌陀佛攝取諸佛微妙莊嚴。只要我們現在有化身報身,藕益大師講過,化身是有始有終,報身是有始無終,法身是無始無終。無始無終為理,有始無終是事,有始有終是化,了不可得的。我們現在在化土裡面,有很多東西在障礙,我們連報身土根本就見不到。

我們聞到金剛經,如果不能當下承擔,像六祖大師那樣子,你沒辦法見報土,你還是在化土裡面。但是我們信阿彌陀佛的那一剎那一念,同樣是信,我也徹底的信,為什麼就不能信到最究竟呢?為什麼信阿彌陀佛就能得圓滿呢?為什麼信釋迦牟尼佛就不能達到圓滿?為什麼信金剛經就不能達到成就我們的報身功德?這個地方的巧妙在哪裡?第一個,我們多聞金剛經,不聞阿彌陀佛,你必須要自性中開顯般若,當下承擔,成就八地菩薩,來見報身。第二個,要我們這一念完全接受阿彌陀佛的果德的體,我們現在這一念確實是俱足了報身的莊嚴,我們心中的疑在那個地方,但是我們的疑並不障礙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比如我現在看到大千世界,我們心中有疑有住,我感覺到這個世界還不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如來的報身,其實這個世界確實就是報身裡面現前出來的我們的心執,你見此像者,就是我無住之相,就是我們無住之心,所以你見到大千世界就是見到我們的心,而這個心確實就是報身。

為什麼我們信阿彌陀佛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確實你現在見到的這個像也是一個報身,但是我們不敢承當,或者我們心中有疑,就是我們有妄念在那個地方,不肯當下承當,徹底的來承當這個體。所以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這個體,同時信金剛經報身的這個體,對報身的這一念信確實也是圓滿的,是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如果你真正進入到報身裡面去了,跟阿彌陀佛的報身、毗盧遮那佛的報身、地位上的功德是一樣的。

我們如果不以阿彌陀佛的這種力量,我們沒辦法去成就。阿彌陀佛有大方便故啊!因為現在我們要自己承當這個報身,我們的力量太弱,不能夠承當。但是把這個承當的體由阿彌陀佛來承擔,由如來的報身,由另外一尊佛來承擔,由這尊佛承擔了這個體,並且這一念是圓滿十方,因為阿彌陀佛的功德攝取了十方所有諸佛莊嚴的國土,所有諸佛的光都在這一念光裡面。所以你現在看到的這個報身,不能趣入,不能一念承當,就是徹底的破除我們的疑,但是阿彌陀佛能承當,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他緣起了十方。在我們相信這一剎那一念的時候,你信阿彌陀佛,投入到阿彌陀佛的懷抱,就是相信大千世界不是我的報身,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成就我們的大悲心,就不需要你來承當,也就是你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所以你信阿彌陀佛的那一念,也就是圓滿你自己本來的報身。如果你不信阿彌陀佛,沒辦法圓滿你現在一念的報身;如果你能夠承當也可以成就你一念的報身。

所以六祖大師講:心淨則土淨。如果你真正的證到無我,進入到般若體裡面去了,你確實是跟報身是相應的,絕對就是報身。問題我們不能達到心淨,不能夠圓攝十方,那你報身就有分別。但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法身報身化身也是當下一念。所謂化身正在這個地方,所謂報身正在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法報化是一體的。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可能捨去此身,西方極樂世界的化身,只要你有大悲心,肯定在他方國土有化身;化身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西方極樂世界,報身裡面四相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已經證到報身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體;在此世界為什麼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破妄故;破除妄見。

我常常想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的一念心,信阿彌陀佛的這一念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信金剛經就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我信別的東西為什麼就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因為信阿彌陀佛的這個體和信我們的這個體,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處,所以信淨土法門叫遍一切處,一切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土,也就是說把金剛經複製到無量壽經裡面去,無量壽經就是金剛經;然後金剛經可以不要看;專看無量壽經;或者專看阿彌陀經。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圓滿金剛經中講的不驚不怖不畏,因為「不驚不怖不畏」就是圓滿金剛經體;因為我要達到圓滿金剛經,必須把此書變成實相,如果要把金剛經變成實相,你就得信阿彌陀佛,並不是說金剛經我不看了,是為了要圓滿他的果德;講這個東西再好,如果我不去修他,也沒有用;所以我要圓滿這個果德,圓滿金剛經的這種果,這種般若,我要把這個般若圓滿變成實相,你必須要信阿彌陀佛;

如果你不信阿彌陀佛,這裡面就有華嚴的次第了,為什麼呢?信般若才十信位,你聞到般若了知在這個法裡面,建立了無住之心,就叫菩提心,而這個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才是剛剛發心啊,你十行坐在那個地方不動,你可以進入初地,你把十行修完,可以進入二地;你把回向修完,可以修完八地;這裡面有個強烈的次第;但是都是佛,為什麼呢?般若就是佛,從初發心就是佛位,一聞般若即是佛;為什麼呢?佛就在我們當下;你說你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他就是佛,因為那個是我的心,除這個之外,妄了不可得;有沒有眾生可得呢?是妄體,妄是了不可得,沒有眾生的;有眾生在皆是妄見。因為有我相,才有眾生體,沒有我相,哪有眾生呢?哪真有我相呢?我是妄體;就像眼睛有翳病了,看外面如華;如果眼睛好了,那有華的存在呢?但是我們以為有相,相有沒有眼睛好和壞呢?我們不知道自己有病,認為外面真的有華,等你眼睛治好了就沒有了;般若正好治這個妄病,所以你就印到法界裡面去了;但是你這一念信,也只是剛剛進入般若體啊;就是說剛剛在信位啊,如是觀察進入實相禪定,六度波羅蜜都要現前;首先就是布施,布施通達於六度,以般若首,以布施為行,以持戒忍辱為相。

什麼叫忍辱?你般若布施體裡面有無相體顯現,有無相體顯現就六度俱足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叫忍辱;沒有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有的忍辱都是假的,那個不叫忍辱,叫沒有辦法。那個忍是有生忍,有生之忍不是無生忍;無生忍就是沒有忍,為什麼沒有忍呢?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因為布施啊,布施於法啊;以般若無住之心;有無住之心,有無住之法,無住之法就是相,無住之心就是體,體相一如,這個時候你什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全部出來;這些東西出來了,並且跟這個相都是相應的;並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果你不懂得這個,自然會迷失。所以眾生聞到這個金剛經,它有這個體的顯現。

後面講「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解釋前面的意思,就是把須菩提前面所問的,給他圓解一下,釋迦牟尼佛把前面須菩提所講的哪一段話,前面一個總說,後面一個解釋;「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佛陀給與認可。為什麼會「不驚不怖不畏」呢?「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上面又講如來說,只要講如來說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這樣的話,「說名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都會這樣說,如來是無取無舍,什麼叫無取呢?無住;什麼叫無舍呢?就是無相;無相就是離名說相。第一波羅蜜,眾生以為金剛經是最高了,其實不是。無住,一切事無住,但是不離相;而阿羅漢無住,他有無住法可得;菩薩沒有無住法,在法上面無住,徹底的離我。阿羅漢還沒有離我,阿羅漢還有粗我相;菩薩還有細我相;他還不能真正成佛的原因,就是還有微細的我相。阿羅漢無住則生清淨,但是他不知道無住的這個法也是真實的我,他還在法之外另外抓住一個清淨。

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知不知道,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你,如果追求念阿彌陀佛達到的某個境界你就痲煩了。你念的哪個阿彌陀佛千萬不要求一個什麼?我們首先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一個菩提心,但是我們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全憑佛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佛的事,你就抓住念阿彌陀佛就好了,這裡面有二個:你念的阿彌陀佛的這個念,但是阿彌陀佛名號是無念體,無念為宗,無住為體,阿彌陀佛名號有住嗎?無住體,知道嗎?阿彌陀佛名號有念嗎?他是無念體;無念是我的心,是我的宗旨,如果你跟無念不相應的話,就等於沒有宗旨了;因為我們以這個宗旨而往生。無念而住他是沒有住的體,你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有我在念在住,你有住有念徹底的是跟這個佛心不相應,你不能說我信淨土法門跟淨土法門不相應。

但是淨土法門跟禪宗不一樣的地方,禪宗裡面在一切相裡面會心,淨土法門是一切相里會於佛,你只要在這一相通達,一切相通達。所以你就修這一相,就徹底的安心了;因為我們淨土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徹底的安心。你不需要到處跑;就這聲南無阿彌陀佛,無住之相,它也是無念之宗,有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之宗,宗就是佛的意思究竟之意,徹底的結緣,無對即宗;徹底的無住,無住體,這個成就的阿彌陀佛名號,西方極樂世界是無住體,名號是無住之體,因為無住之體,才有無念之宗,沒有無住之體,哪來的無念之宗呢?先有無住後有無念,你有住不就有念了嗎?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把心移過去。講阿彌陀佛名號,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法報化都在裡面了;無住為法身,名號就是報身,一切相都在阿彌陀佛名號裡面,名號就是一切相,看一切相就是名號,叫無住之相;阿彌陀佛名號在我們這個地方念叫化身,所以我們念念阿彌陀佛名號叫化身。阿彌陀佛名號能到此世界來,叫化身,如果阿彌陀佛名號不能到他方世界,還叫什麼化身呢?

所有眾生念阿彌陀佛名號,都是如來的化身;告訴我們現在本來就是個化身;阿彌陀佛就是大相,叫報身;阿彌陀佛名號無住,就是法身。持名號印法界相,持名號印無住心,持名號印我們現在念的這個心,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法報化身,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報身是菩薩,法身沒有菩薩,是拆開來的。阿彌陀佛法報化是一體的,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出來,法報化具足了。淨土法門以一相會於萬相,而金剛般若以般若心會於萬相,金剛經的這個無念,我們做不到;淨土法門的無念是有念即無念,是在有念里建立無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一直在念,念覺悟了,這個名號就是無念,你一直念下去就對了。但是禪宗裡面就不一樣了,說無念他真的就無念了,無念不動心,誰也做不到的;在一切法界裡邊沒有念頭了,一般人都很難做得到的。如果你會到這個意思的話,也是了不可得是不可思議了。如果你把阿彌陀佛給扔掉了,進入到無住,法界無住,你有無住之心,一心攝萬心,用阿彌陀佛名號攝住我們的妄心;你以無住相能舍萬心,舍萬心難攝萬心易啊,你憑空的把它舍掉,非常的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金剛經的舍萬心與無量壽經的攝萬心是一不是二;名號這個相就是萬相,萬相就是一相,如果你在一相裡面悟到萬相,金剛經也就在你面前了,書就打開來了。

第一是跟般若相應的第一,是會於一切法報化身,所以我們在化身裡面,能悟到這個道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第一,為什麼呢?阿彌陀佛名號無住,它是第一。因為一者跟毗盧遮那佛相應了就是佛佛相應了,十方諸佛都在無住體裡面,跟十方諸佛也相應了;二者無住之相,法界之相,跟菩薩心相應了,一切菩薩都相應了;三者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阿彌陀佛正在我們當下這一念眾生心中,故這個名號與十方所有的眾生心相應;這叫第一。所謂第一不是貢高我慢;所謂第一完全是諸佛菩薩眾生是一心,這個叫做第一。第一完全是個大慈悲心,與眾生心相應,不能說我有個獨立的第一出來。離開眾生,你要成為那個第一不就是錯誤的;離開眾生的心,那就化身了不可得;化身沒有,報身就沒有,報身沒有法身沒有,徹底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你要認為那個第一就是錯誤的。

所以「所謂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就是這個意思。是名叫第一波羅蜜,沒有一個第一可得。非的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沒有了,不是舍掉不要。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叫我們不要執著;是名第一波羅蜜,是叫我們不捨相。什麼叫第一波羅蜜?持戒忍辱禪定都叫第一波羅蜜,是皆渡彼岸之意。什麼叫第一呢?般若。般若通達一切相,一切相與般若相應;不管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一切跟般若本體是相應的,般若是信位,唯信獨達;就像我們淨土法門唯信獨達是一樣的;唯信獨達就是說一切本來無住之體,信體裡面所有的行為由我執的妄心生起的那個東西,那個行為都是錯誤的;因為在信體裡面,所有的行為都是無住的;你有住還談什麼信呢?所以我們信體裡面所有的行為都是無住的;吃飯穿衣睡覺都是無住的,走路念佛都是無住體,般若無住是自然無住,你有住那就是妄心,因為它本來就是無住的,就叫自然自然而然。如果有住就生妄心;妄心是我們凡夫的示現,但是般若體裡面與一切無住體它是相應的。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住體,唯信獨達,你信了,它就是。一切行為都沒有辦法得到,為什麼呢?一切行為都是無住的體,你怎麼行呢?一行就錯;只要你一行就跟般若相違背,你就沒有信的體了;沒有信你就痲煩了。你想一想,很多人修行,修了幾十年,連信都沒有;為什麼呢?唯信獨達無住之體。不管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管是看色聲香味觸法,這裡面都是無住之心,但是有人學了一輩子還是不知道這個體。沒有這個體就等於沒有般若,沒有般若就是沒有信佛;是可憐愍者啊!有人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竟然始終都沒有信佛,像這樣的人多不多呢?可以這樣說,在外面遍地都是。現在學佛的人,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經濟時代以金錢為根本,金錢控制著這個時代,要錢就要要名,要名就有利,必須要爭名,有了這個名,自尊心就出來了;有了自尊心就是我見,從基礎上看金錢就是增強我們的名見;名見增長我們的自尊心,面子就是我見呢?放不下這外面子,超越不出去,所以我們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生死。你看那個婆婆拜那個娘娘一類的東西,不拜吧怕對方罵她,拜吧又違背於佛法,怎麼辦?為了顧面子,還是一定去拜,叫她放下,放不下;就是要面子。作為一個行般若之人,菩薩道方便可以;如果我在你面前拜的時候那個心確實是很真實的就痲煩了,人往往面子放不下來,所有的智慧就給遮蓋了,所以叫行般若這個法,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說,不是我想能聞就能的到。

包括我們現在念佛,很多人念佛,你以為真的都信呢?有幾個真正的把阿彌陀佛當作他的本體?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成為毗盧遮那佛了,毗盧遮那佛是無相的,無住的,沒有名字的;阿彌陀佛成佛以後,立名無量壽。阿彌陀佛名號是個名相,你把名號解開,什麼叫阿彌陀佛呢?光明無量就是法界,壽命無量就是自性;也就是說眾生之生命;眾生之生命依佛依無量壽而立,眾生之空間依無量光而立;眾生的覺以阿彌陀佛的成佛而覺,阿彌陀佛是第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法藏比丘成了佛叫什麼名字誰都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號,是報身裡面修出來的,莊嚴眾生的;並不是他本體叫阿彌陀佛。法藏比丘第一個往生西方,他跟法報化相應;所謂報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法身就是毗盧遮那佛,所謂化身就是我們現前。從教相上可以分出如果阿彌陀佛跟我們眾生不相應的話,難道十方諸佛的化身互不相攝?如果報身不能相應,難道阿彌陀佛之報身沒有攝取十方諸佛之清淨莊嚴?如果法身不相應,難道法身有二?所以這個東西不可以否定的;信阿彌陀佛就是信金剛經的這個體,一定要跟這個相相應;千萬不要抽象地信。

但是有幾個人現在信呢?社會上講,阿彌陀佛名號「俱足」,嘴巴上俱足,他心裡沒有俱足。阿彌陀佛名號至頓至圓,頓是當下,圓是圓滿,圓滿是盡虛空遍法界,是報身,頓是當下,當下就是我們究竟的毗盧遮那佛,覺性空。圓滿是報身,我們覺者就是化身,這個法報化當下承當的時候,你在此世界,把你的心全部印到阿彌陀佛名號裡邊去了。阿彌陀佛名號印到法報化身,印到眾生心中去了;印到菩薩心裏面去了,印到毗盧遮那佛心裡邊去了;那你這一聲「阿彌陀佛」念下來,不就大圓寂了大圓滿了嗎?但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在對立之中,嘴巴說阿彌陀佛最珍貴啊,舉著紅旗到處叫,到處叫。要實現共產主義,其實大家都在貪嗔痴,要實現共產主義,但大家都在搞資本主義;哪個在搞社會主義。那你們也是打著牌子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念阿彌陀佛,徹底相信阿彌陀佛,誰又把阿彌陀佛真正的明了了呢?真正明了阿彌陀佛的人太少了,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實上很少,到邊地疑城的多,到胎生的比較多。那我們此世界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呢?我們是人道;西方極樂世界的胎土與我們現在的胎土有什麼區別?一點區別都沒有;但是解脫上面有區別。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有清淨,你靜下來馬上就清淨了,還是這個世界啊,天人看這個世界是琉璃,西方極樂世界佛土的眾生看這個世界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就像用金子打個手銬一樣,其實根本就沒有離開過我們,因為他的化土在我們這個地方;只是他的境界不一樣而已;境界不一樣,所以他叫不退,所以他還是在這個地方;沒有離開這個地方;只是他的化土,境界不一樣。所以六道眾生都會退轉,它這個不會退轉而已;就像三十三天一樣,三十三天就是阿羅漢住的地方;沒有大乘善信的人,乃至於不信阿彌陀佛的人。

第一般若波羅蜜即非第一般若波羅蜜,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這句話不是叫我們離開。對眾生來講這個體會三心,第一般若波羅蜜這一句話會三心,非波羅蜜叫無住之心;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是報身相;你現在了解了除妄,除妄就是化身相;所以這句話講出來會於三心:佛心菩薩心眾生心,三心就是一心。波羅蜜就是彼岸之意,彼岸就在當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不能離開般若,聞般若就能得六波羅蜜。大家緊緊記住,有信成就必有行成就,有行成就必有無住心成就,有無住心成就,就四相俱無;說來說去就是要舍我相,只要我相頓舍,法報化俱足。你想一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你不能說我離開持戒,離開布施可不可以?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從無住體上面來講,無住就是般若,相上無住這個體叫做布施,布施就是沒有我叫布施;你只有把自己融到法界裡面去,叫利他,你只利他的心才會於無住體,利他就是舍的意思,舍就是布施之意,而布施裡面就是舍,持五戒、精進、禪定都是舍的體;你想想看你坐在那個地方不是捨去妄見嗎?你不斷的舍不斷的舍,只要你跟舍相應了都是叫布施。

我們修行也是叫布施;我們每天都在修行,像打坐都叫布施;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習氣,還沒有布施完;如果徹底的布施了,你就變成忍辱了。忍辱就是無相,無相才成就忍辱,只要你忍辱就是精進,只要你忍辱就是禪定,只要你忍辱就是跟般若相應的體,跟持戒也相應;不忍辱怎麼持戒啊?無生法忍不離布施叫做是名第一般若波羅蜜;是名就是不離之意。以我自己沒有般若之心之行,那是魔之攝,但有了般若就進入到正見裡面來,如果你沒有般若還是邪見範圍之內,沒有開智慧,沒有發菩提心,沒有進入正見。我過去在東林寺修行的時候,事實上我在邪見裡面;根本沒有進入般若,雖然看起來像個聖人的樣子,學聖人的行為,事實上根本就不知道般若;不知道無住啊。我覺得我現在才像個修行人的樣子,我以前只是個表面的像而已,外面是金子,其實裡面什麼都沒有;因為裡面有住。現在我是裡面有東西了,外面是個肉體而已,是個爛東西而已,但是我心裏面有東西了。所以我們要轉的是什麼?要轉的是我們的心,不是外面的表面的現象。我們的心轉掉了,外面他自然有一種相上面隨著眾生的心,隨著自己的那個心來發起,或者慈悲啊或者柔軟啊,跟般若相應的人他一定會有慈悲柔軟的體,這個智慧的體會顯現出來。辯才無礙啊;或者處理事情非常非常的方便,處理任何事情都圓融無礙,隨意的就可以處理。我在東林寺就處理不好事情,現在隨便什麼事我太好處理,就是天踏下來,大雄寶殿被震倒了,我都很好處理;對別人來說驚恐的要命,對我來說太好處理了。一旦你聞到般若,什麼事情不能處理啊;至於人我是非這些就更不是問題了。大家為什麼不能處理事情呢?一點小事情互相爭吵呢?你不聞般若故,你有了般若沒有事情不能處理的。單居士說:師父我發現您最會處理事情,我感覺到我沒有處理事情,因為我心中無事啊,哪有事情呢?不管什麼樣的事情對我來說永遠是無事的;因為我一直在思維般若之意。與般若相應,跟布施就相應;布施就有舍,有舍就有忍,有忍就有戒、精進。你雖然看不到,但我內心一直在精進。

後面講了「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忍者為智,辱恥辱要開智慧才能離開不能辱體,世間能忍不能辱,辱比忍還要難;如果你超過了辱這個體,那你就是真忍。比如在世間我們每個人出家修行都可以忍,但是呢不能受一點委屈;受一點點委屈,就不幹了;你把命給我你都願意,但是呢我要稍微說一句你不好的話,或者說罵你一句,你馬上就受不了,馬上就離開這個地方了,這叫做能忍不能辱,真正能辱者才為忍。社會上有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沒有傲骨。如果人家吐了一口痰到臉上,要等人家走了以後再去擦。為什麼呢,怕人家看了不舒服。如此照顧別人的念頭方為能忍辱。無大志者不能受辱;這個辱很少人能過關,一般人過不了關,很多大德也過不了關,孔子曰「士可殺不可辱」。真正修行人要在能忍「辱」、受「辱」上下功夫。

忍者有三種,心忍、聲忍和無生法忍。心忍和聲忍相當於心歡喜和法歡喜,得到聲忍都可以做國王了,得到無生法忍,像八地菩薩就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有二種:阿羅漢也叫無生法忍,阿羅漢在法性證到了空性的體,依法依這個無住之心無住之法證到忍,叫阿羅漢的無生法忍;八地菩薩證得的無生法忍,是在無住之法上面證到了無生法忍,阿羅漢是在無住之法上面獲得心上的無生法忍;他的法忍是忍我之法忍;菩薩是得法上的法忍,都叫無生法忍,一個叫小乘無生法忍,一個叫大乘無生法忍;大乘的無生法忍能見無量諸佛,小乘的無生法忍不能見諸佛,不能與法相應故。我對佛有信心,這種信的體,信般若就能得信位,信般若者本身就是三果羅漢。為什麼到三果即不退轉?如果你信到位,一去而不來;你聞到般若即不退,雖然沒有證得現量上的不退,但是你已經位居不退了;你現在得不到,將來肯定得到;你這輩子現量得不到,轉身就能得到;一轉身就不會再來了;所以聞到般若,就有這麼大的功德。信到就是三果;但是前的初果二果,心忍跟聲忍,乃屬於世間之人,還沒有信的體,比如講天天念佛,得到一種清淨,也可以落受到一種清淨,到最後面心很清淨,確實把很多事情給忘了,獲得一種忍,叫心忍。後來慢慢念念念念念,外面的東西也不生煩惱了;看到外面也很清淨了,就是方的變成圓的了;可以叫做聲忍。什麼叫聲忍,比如你恨那個人,這個叫做嗔恨心,如果一直把你關到一個房子裡面去,時間久了,你心裡就放下了;有一件事情不管是多麼困難,多麼難過。但是時間可以把它摧毀;時間可以成就我們很多的忍。所以把你關在牢房裡面,時間長了以後呢,你不斷的思維不斷的思維,想想想想想,咦,怎麼這麼小的事情,我當時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比如二個人為一元錢或是一個茶杯子應該放這邊或那邊的事,打起來了,而且恨得要命,恨個二三天,把他們關在房間裡,幾天後想啊想啊,不就是一元錢嗎?為什麼為那個一元錢爭爭吵吵呢?一下子悟到了是不是?一下子就平靜下來了,任何堅固的三角形,或者是方形,都可以在你心中不斷的變圓;圓形的東西叫做法忍;心忍到一定的時候,可以進入到法忍;但是心忍跟法忍都不叫做無生法忍。只有信位上無我無法的體才叫無生法忍;如果你還有我在,都叫心忍和法忍;心忍和法忍的這個體都還不具足信。心忍和法忍的果報是什麼呢?得法忍的人才能夠做一個什麼老闆啊,或者做一個公司啊,他能夠安住一批人,法忍能得福報啊,法忍能得天下啊,因為法忍他看什麼都是圓的;他能包容一些眾生,令眾生不圓的東西變成圓的東西。比如一個人非常圓滑,他如果沒有法忍絕對不是圓滑的;那個人直心,到處都踫壁。直心有二種,一種是直接通達於般若,跟智慧相應的,還有一種直心是粗暴,我看不慣就要打他罵他,這也叫做直心。北方人的直心即是如此。南方人會照顧對方的面子,比較圓滑一些。北方人住平原,一眼看到底,故常培養的是直心,南方人多山地,曲折連綿,故又不同;北方人怕南方人心壞,南方人怕北方人打人;我去五台山,北方人罵北方人這樣罵:「你怎麼比南方人還壞?」。南摩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