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六)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觀音耳根

三十二應

應現聖乘四

一菩薩

二獨覺

三緣覺

四聲聞

應現天身七

一梵王身

二帝釋

三自在天

四大自在天

五天將軍

六四天王

七天王太子

應現國民十二

一人王

二長者

三居士

四宰官

五術士

六比丘

七比丘尼

八優婆塞

九優婆夷

十內政女人

十一童男

十二童女

應現天龍等九

一天眾

二龍眾

三藥叉

四乾達婆

五阿修羅

六緊那羅

七摩呼羅伽

八常人眾

九非人眾

妙應通結

十四無畏

一苦惱

二火燒

三水溺

四鬼害

五刀兵

六鬼見

七枷鎖

八賊盜

九貪淫

十瞋恚

十一痴暗

十二求男

十三求女

十四持名

無畏通結

四不思議

一妙容說咒

二妙形說咒

三博施懇求

四供佛利生

耳根通結

法音自演

選擇圓通

文殊偈頌

發心度生

三無漏學

四種律儀

一斷淫

二斷殺

三斷盜

四斷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觀音耳根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此一節文是第二十五圓通,這是最後,到了結構的地方,所以必要多說,佛說這部經,注意還是在耳根圓通上,第二十五是耳根圓通,是因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耳根靈,所以由耳根上修圓通接近,是這麼個道理,要不怎麼把耳根擱在最後,這是多多的發揮發揮,讓人明白,人人都會修行,「爾時」,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隨跟著他接續著說,「觀世音菩薩」,菩薩兩個字,說具足了就叫菩提薩埵,翻中國話就叫覺有情,他自己覺悟了,再覺悟一切沒開悟的有情眾生,簡略言之就叫菩薩,這位菩薩的別名叫觀世音,他是尋聲救苦,聽見哪裡有苦難的事情,你一念觀世音菩薩,當時就得救,這種事情我就經過不少,實實在在是靈驗,他觀世間上的音聲,尋聲救苦,原題的本名字叫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各有本位,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著佛頂禮,這是最恭敬的禮,「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我回想在往昔無數的恆河沙劫,時間太長了,「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名叫觀世音佛,這位菩薩是後來才用的名字,叫觀世音菩薩,佛法不講犯聖諱,佛還願意因你這個名字,把我這個名字提起來了,是這麼個道理;這時候我們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怕犯聖諱,在那很久劫以前,「我於彼佛」,我於觀音佛前,「發菩提心」,怎麼叫菩提心?我自己覺悟了,「發菩提心」,再覺悟世間上一切有情的眾生,我讓他轉情歸理,是叫一切眾生覺悟,認識自己,「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彼觀世音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一入手修行,從聞性發起思惟的觀念,聞、思這兩個字擱在一塊,就叫修行。人在世界上,都觀念聲色,都著在形相上,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都迷在六塵上,不認識自己了,自己就是見、聞、覺、知;教你見自見、知自知,人自己不承認,就認識眼、耳、鼻、舌、身、意是我,豈不知見、聞、覺、知才是我。由聞、思、修,聞著這種道理,轉過來觀念,聞自己這個聞,就是這麼一句話,這個聞是常常的不斷思惟,這個思惟就是觀念,時時不忘我這個聞性,回生換熟,把見、聞、覺、知都放棄了,都著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這是我們人錯的地方、吃虧的地方。佛出世沒有旁的,就是教人轉過來自己認識自己,因為人都習慣了,拿眼、耳、鼻、舌、身、意當自己的,怎麼辦呢?你得轉過這個觀念來,你時時觀念見自見、聞自聞、覺自覺、知自知就對了。從聞思上,就是從聞性上,不是從聞聽見我說什麼話,不是這個,什麼話都不用管,他說話我就聞見了,就照著我這個聞說,不講他說的話有什麼動機,就從這個聞上,你要知道這個聞是他自己,你得常常的思惟,別忘了,我們這個人時時這個我忘不了,拿著我的就當了我啦,這個身體是我的身體,是我使喚的物,拿這個當了自己了,自己不認得自己,這個地方才說「從聞思修」,從聞常常的思惟、觀念,以聞為聞,也可以說觀念自己這個聞性,從聞這裡思惟不斷,以這個就叫修行,「從聞思修」,修得有效驗,「入三摩地」,先得正定正受,觀念自己的聞性,不打妄想,就有正當的享受,正定、正受這叫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初於聞中」,起初我在聞性之中,得著效驗,什麼效驗呢?「入流亡所」,入了聞性之流,聞性是無生死的,「入流亡所」,怎麼叫亡所呢?亡其所知,佛法不讓人起執著性,我們人所執著的都是有生死的,無生死的地方就不知道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入聞性的流,有什麼好處?就亡其所,他沒有所執著的地方,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入既寂」,這個所入既然已經寂靜無聲,當然是有動靜才顯出聲音,動靜這二相不生出動靜的這個分別相來,就觀這個未有的聞;聞分三樣,有所聞、能聞、本聞,這個聲音是所聞的,所聞必有個能聞的,能所雙亡,都把他去了,都亡了才好,這是「入流亡所」,佛法就是破執著性,你一入聞性之流,就不執著了,到了這個地方不執著了,「所入既寂」,所入的這個定力,入了定了﹗已經寂然不動了,有動顯靜、有靜顯動,「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明明了了的,這個地方也沒有動相、也沒有靜相,這是說自己得的效驗。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這段文是觀世音菩薩訴說自己圓滿修行的道理,他又敘說他起初修行的時候,他是跟著觀世音佛學法,依聞、思、修證三摩地,依聞性修行也最合此方人的機緣,所以觀世音訴說他修行入手的法門。觀世音佛指教從聞上修行,自己保住了自己,不隨著聲音轉,我們普通人耳朵的聞性都隨著聲音轉了,把聲音撂下,保住自己的聞性,在聞性上起思惟,不斷的思惟這個聞性,要這麼樣修行就容易入手,最簡單、也最容易明白,「初於聞中」,起初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入於聞性之流,普通的人都隨著聲音轉了,起初的我就入於聞性的這一流,就亡去聲音所污染的了,我們人不考慮自己的聞性,都著在聲音上了,「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所入寂然不動,這個動靜二相,由這裡心裡明明了了的,不隨著聲音轉了,「如是漸增」,如是由淺入深,漸增至「聞所聞盡」,這功夫得漸漸增長,就照著這個「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地方正是圓破色陰,超劫濁,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是五濁的世界,五樣渾濁,這五樣是什麼呢?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有色的身體,有身體就得享受衣、食、住,享受就得發生思想,有思想就得有行為,行什麼事就有什麼認識,普通人都是這麼樣,世界就從這五蘊上起的,人受苦也在五蘊上,人人都如此,這個世界就渾濁了,你要享受、我也要享受,你想舒服、我也想舒服,這就造成五濁的惡世。自古以來世界的現相都擺在這裡,色蘊愈重,這個時劫就渾濁了,把色蘊破了才能超出劫濁,由這裡「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是說破完了色陰,這個陰也有翻蘊,就是積蓄的,日積月累,五蘊是鳩摩羅什翻的,五陰也是在唐朝翻的,所以存古還是五蘊,色蘊就是明白這個圓理了,明白這個圓理破除這個色蘊,就能超出劫濁,就不受色蘊的苦縛,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這是承上邊說的,就這麼樣的修行,漸漸增長這個功夫,「聞所聞盡」,能聞的聞、所聞的這個相都盡了,能聞、所聞都沒有了,這個功夫用的深入了,這一段文是圓破受蘊,超出見濁,「盡聞不住」,能聞、所聞都銷滅了,我不住果,再往前進步,「覺所覺空」,能覺和所覺都空了,這都是一步步的功夫,大家要注意,就會修行,能覺、所覺都沒有了,功夫用到這裡,「空覺極圓」,連空帶覺一切都圓滿了,這是破想蘊,超煩惱濁,「空所空滅」,能空的法、所空的法都滅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也滅了、滅相也已經滅了,這是對待的生滅,底下是正受的生滅,「寂滅現前」,功夫到了這裡,萬法皆空,得大自在,寂滅是寂而不動,現前是成就大用,這是圓破行蘊,超眾生濁。底下是圓破識陰,以圓滿的功夫破除識陰,陰是遮藏之義,把識陰破了,超命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多大歲數,到時候命就沒有了,這是叫命濁,把這個濁也超出去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在這時候忽然之間把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超出去了,世間法是凡夫、出世間法是二乘聖人,這是大乘佛法,到這個時候「十方圓明」,十方世界都是圓滿光明,功夫用到這兒得大自在,「獲二殊勝」,得著兩種殊勝的好處,是什麼呢?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這是觀世音菩薩說,「一者,上合十方諸佛」,頭一樣,往上說契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人人都有本有的妙,佛證果,證得不可思議的安樂,「本妙覺心」根本上就是不思議的一個知覺的心,我修習這個,他對釋迦佛說,「與佛如來同一慈力」,都同是一樣大慈悲的力量。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是觀世音菩薩所證的果位,「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這六道有天道,也是凡夫,比人間福報大,第二是人道,第三是阿修羅道,這算三善道,都有善根;還有三惡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不但上合諸佛慈力,還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這就是見出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怎麼個理呢?「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這種願力,我與六道眾生一樣,有悲哀的事情、痛苦的事情,一味的仰望諸佛拯救,我們世間人誰有痛苦的事情不可解,一念觀世音菩薩就解脫了,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怕你不念,你一念,當時的危難就解除,眾生悲哀,我也是一樣悲哀,眾生仰望著諸佛普救、我也是仰望著諸佛普救。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這一段文是總起來發明全體大用,「由我供養觀音如來」,這是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佛,「蒙彼如來」,蒙彼觀世音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授給我如幻,世間上一切萬事萬物,無非是如幻如化,轉眼就成空,用這個意思「聞熏聞修」,我起初用這個聞性,由這裡開的悟,還是用這個聞性來熏、用聞性來修行,時時刻刻不離開這個聞性,以這個聞性為本位,才成了「金剛三昧」,這個金剛三昧就能破無明見佛性,由這個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我以這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令我身成三十二應」,令我得成三十二應身,現一切相度一切眾生,「入諸國土」,不是光在一個娑婆世界,其餘的諸佛國土,我都去度化眾生。

三十二應

應現聖乘四

一菩薩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一段文,這是觀世音菩薩應化身,示現三十二應身,「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這裡說菩薩入三摩地,這三摩地有深有淺,大乘也有三摩地、小乘也有三摩地,這是大乘裡頭的三摩地,這是示現四聖法界,三十二應的頭一應,若諸菩薩他已經入了正定正受的地位,「進修無漏」,這個佛法到了究竟上,得修無漏行,這個漏大端有三:欲漏、色漏、無色漏。有漏就是凡夫,欲漏是欲界天,有六層: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欲界天都有男婚女配;色界十八天: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這十八層色界天人用的功夫,都有階級,離生喜樂地有三層、定生喜樂地有三層、離喜妙樂地有三層、舍念清淨地有九層,一共十八層天,這都在有漏裡頭,還有形色沒盡,欲漏是有男女婚配沒盡;無色漏有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層天漏在空裡頭,空是無色漏,這個地方要醒悟這個道理,能把這三種漏都脫離了,這才能到無漏的地位,這個地方在本位上說,「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的大法,漏盡一通,這就要成佛了,他進修無漏,不能說完全的無漏,也就快到了無漏的地步,還要加工進步的修,「勝解現圓」,他這個優勝解悟的這個理,發現圓融無礙了,沒有缺欠的地方,就在這一點就圓滿了,觀世音菩薩說,「我現佛身」,這位菩薩就是等覺的菩薩了,與佛差不多了,與佛差一個階級了,等覺以上就是妙覺果海的佛位,觀世音菩薩缺現前這一念還沒清淨,「我現佛身,而為說法」,漏盡通了,這個地方才可以勝解現圓,優勝的地方現出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最末後的一著,說這個究竟無漏的大法,該怎麼樣呢?「令其解脫」,他還有欲漏未盡,沒得解脫,若漏盡通了,這就完全了,這是說等覺的菩薩。

二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這說有學位,和無學位就差一步,有學雖有欲漏未盡,「寂靜妙明」,到了寂然不動、靜而無聲,到了寂靜的地方,怎麼叫妙明?心裡明明白白的,入了寂靜,他這個明還不能著在寂靜上,妙是不作寂靜的思想議論,不可思議才叫妙、才叫明,就是一個明明白白的,這個地方引出「寂靜妙明」,大家想想,也不是口議、也不是心思,這叫妙明,在這個地方可以設身處地比量比量,怎麼叫妙明?雖然他沒到無學位,在有學位上,到了寂靜妙明的境界,「勝妙現圓」,他這個不思議的境界圓滿了,「我於彼前」,我在他現前指點他,「現獨覺身」,獨覺是出於無佛世,他自己獨自覺悟的,獨覺是依著緣覺立的名字,緣覺是依十二因緣法悟道,聽佛說十二因緣,二者都是中乘聖人,有修獨覺者,我「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三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這個有學不是平常的講法,有學問,佛教講有學是還有應當學的還沒學,還有可學的,學到無學位,再沒有可學的了,就成了,是這麼個講法,「斷十二緣」,斷了這十二種因緣,這十二種因緣是人生死的一條大路,關乎三世,前世有無明為因,到現世做無明的事又是因,做來世的結果,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三世,分十二個因緣,頭一個因緣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糊塗!由「無明緣行」,由無明就做糊塗事,「行緣識」,行什麼事就有什麼認識,「識緣名色」,名色是人投胎,有這麼個名字和形色,一做胎就叫名色,「名色緣六入」,一做胎就有六入,不叫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緣觸」,六根觸六塵,不加分別就叫觸,「觸緣受」,一生下來就吃奶、穿衣,「受緣愛」,他吃母親的奶就愛他母親,「愛緣取」,長大了不光愛他母親,愛什麼取什麼,「取緣有」,取什麼有什麼就著住了,「有緣生」,他今生有什麼習慣來生就有受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再生下來,又經過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有生必有老死,該怎麼辦呢?最後是憂悲苦惱,一共十二支,過去的二支,無明、行、識,現在的名色至有七支,生、老死二支是未來的,這叫十二因緣,「若諸有學,斷十二緣」,想修行斷這十二因緣,不順生死轉,就修還滅門,你把十二因緣斷了,無明滅乃至生滅、老死滅,一滅一切滅,這是十二因緣還滅門,順則生凡、逆則生聖,「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在這裡勝妙境界現圓了,「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我就往彼面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得解脫。

四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若諸有學,得四諦空」,設若有學人慾「得四諦空」,還沒成就,未能到無學位,先解四諦,苦、集、滅、道叫四諦;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的因果,怎麼個理呢?人要知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我們人在世間上有諸般的痛苦,大端就有八苦,零星的苦那就說不盡了,八苦是什麼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八苦是人人脫不了的。生下來就哭,老了六根不遂,病不是好受的事情,臨死如活馬去皮,更不好受,誰也免不了;「愛別離苦」,恩愛的夫妻,死一個,這也是苦,「怨憎會苦」,你越怨恨他、討厭他,天天還要聚會,還得一塊做事,這也是苦;「求不得苦」,想求的得不到也是苦;「五蘊熾盛苦」,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有形有色的身體,他不能獨立,就得享受衣、食、住,這個享受是從哪裡來的?得想主意為衣、食、住,你得實行實做,人家行你不能行,還得學知識,有這個色身就連帶著後邊的四樣,這叫「五蘊熾盛苦」,熾是拿火熾在身上,燒的難過,我們為了衣、食、住,哪個人沒有痛苦?大家想想,佛說的四諦法,這苦諦是從哪裡來的?自己招來的,知苦要斷集,知道是苦,不要再招集苦因,知苦斷集這個道理,怎麼斷呢?就是慕滅修道,你想滅苦就得修道,你羨慕寂滅,就要滅有歸空,怎麼滅法?得修道,不修道不能滅苦,你滅了凡情,寂滅才現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把生滅法滅完了,才成寂滅之道,先是銷滅、後是寂滅,都是一個字,這一個滅字做兩樣講,修到「勝性現圓」,勝了理欲交征,他心裡得到這個理,他把心裡所欲的這個苦勝過了,這是勝性,依著慕道的心把苦因苦果都給他放下了,一定修寂滅的功夫,修寂滅的這就叫道,修道就把世間的妄想滅了,妄想是個根,不把它滅了,苦是去不掉的,「勝性現圓」,勝理勝過私慾,世間的欲望不讓生長起來,所以才能修道,他因有修道的思想,還沒修到圓滿,「我於彼前,現聲聞身」,所以觀世音菩薩於彼面前現聲聞身,聲聞是小乘聖人的一個名字,他還沒離開佛說法的聲,他沒離開耳朵那個聞,他聽佛說法,做有為法解,聲聞是小乘的根性,不能直接入真空之理,「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現身為他說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真諦的道理,「令其解脫」,令其解脫苦惱。

應現天身七

一梵王身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段文說的高等的凡夫,「若諸眾生」,設若眾生,「欲心明悟」,他這個心欲想著明白醒悟,不明心見性,這是欲界凡夫,他但求明悟,欲界想明白色界天的理和無色界天的理,「不犯欲塵」,不犯六欲的塵,六欲是眼欲色、耳欲聲、鼻欲香、舌欲味、身上欲觸、心裡頭欲法,這是說欲界欲想到色界上去,不犯六欲之塵,這是欲愛的心,「欲身清淨」,欲想身清淨的得生到色界上去,這個清淨不是佛法的清淨,這還是凡夫在色界天的清淨,所以人要知道,直接頓入的學佛法,不受這些個拘束,不用這些個次第,這是說不明白佛法的人,他想升到天界,就覺著不得了,「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觀世音菩薩說,我在他面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得一步一步的來,他這是有次序,他不懂佛法,菩薩就現梵王身,說梵王天的法,他這是離開欲界到色界的初一步,大家想想,這與成佛道相差多遠,你直接給他說佛法他不信,就得為他說梵天的修行法,那是講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離生喜樂,他是離開欲界生歡喜心,「離生喜樂地」沒有定力,要學「定生喜樂地」,得著定,還有喜樂的心,有喜也不對,我離開這個歡喜,叫「離喜妙樂地」,到了妙樂上,離喜妙樂,還有樂,有樂還不對,「舍念清淨地」,把樂的這個念頭都舍了,這才清淨,這是色界十八天的階級,大家得要知道,覺著這個實在不錯了,所以菩薩現梵王身,滿他的願,「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解脫欲界之苦,生到色界上去,這是一段「離生喜樂地」三層,是初禪,「定生喜樂地」三層,是二禪,「離喜妙樂地」三層,是三禪,「舍念清淨地」九層,是四禪,一共十八層天。

二帝釋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設若有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欲界天王是帝釋天,常說三十三天在須彌山的中腰,南八天、北八天、東八天、西八天,帝釋居中,在須彌山頂,這叫三十三天,他欲統領著三十三天,觀世音菩薩就在他面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他這個願力。

三自在天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自在天是欲界的有頂天,在欲界天的頂上叫自在天,「欲身自在,遊行十方」,這是他的願力,觀世音菩薩就現身為他說法,令其成就。

四大自在天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若有眾生,欲身得自由自在,任運的飛行虛空,他以空中飛行這是成道了,其實這是凡夫,觀世音菩薩現大自在天身,為他說法,令他成就他的願力,大自在天,是色界有頂天,是色界十八層天頂。

五天將軍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設若世間有這種人,他愛統治鬼神,救護國土,觀世音菩薩現身在他的面前現天大將軍身為他說法,成就他的志願。眾生心裡各有所好,他心裡喜愛統領鬼神,這個鬼神不是兩樣,鬼是鬼、神是神,有一種就叫鬼神,這是一個名字,在世界上任運遊行的,這一類鬼神非常多,都是任運的、散亂逍遙的,什麼事情都能做,若有眾生,他愛統領鬼神,有什麼好處呢?為救護國家的疆土,菩薩也滿他的願,「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這個天大將軍,是管四天王的兵,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帝釋天在須彌山頂。

六四天王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若諸眾生,愛統理世界,「保護眾生」,保護世界上一切所有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這個天還在地居天,忉利天就是帝釋天,在三十三天,位在須彌山頂,這二種天都叫地居天,雖然是高,還沒離開地皮,山還在地上,觀世音菩薩現四天王身為其說法,成就其愛護世界、保衛眾生的志願。

七天王太子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或為四天王,或為四天王的太子,愛驅使鬼神,都有五戒十善的因,就能感生四王天的果,菩薩為其說法,令他成就驅使鬼神的志願。

應現國民十二

一人王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說現國王身為治國安邦的眾生說法,成就其所願。

二長者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菩薩隨類現身,為族姓者,現長者身,說世間善法引入佛道,令其成就。

三居士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現居士身為說三皈、五戒、六度萬行等法,令其成就佛道。

四宰官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設有眾生,愛治理國土,「剖斷邦邑」,就是分疆裂土,邦是國的邊界、邑是州縣的邊界,分析開了,「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就現宰官身,主持國家的大事,宰官按世間法說,吏部天官為大主宰、戶部地官是大主財,一共是六部,還有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春、夏、秋、冬四部,加上天官、地官,這是六部大臣,這得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成就其志願,扶救眾生。

五術士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設若有人愛好算數,驅神驅鬼的法術,能攝受自心衛護自己,「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菩薩就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婆羅門在印度,佛沒出世前就有,佛出世都是出生在婆羅門家,他能守四戒,不殺、盜、淫、妄,佛要降生,會選擇清淨的地方,將來彌勒佛出世也是出生在婆羅門家,那時叫龍華勝會,我們這時候正是末法垂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沒定數。佛法在世間有興的時候、有沒的時候,就是關乎人的機緣善根成熟沒成熟,人的機緣成熟了,這佛法就要出現了,這個地方這意思略說幾句,當時下婆羅門在印度很盛,佛入滅以後,佛法在印度就慢慢的沒有了,近代世界各國,有智慧的人,看見佛經他知道這種道理有根本,從根本上解決,旁的道門都說不到究竟,因此都要研究佛法。前幾年印度有位領事官和我討論過,問這涅槃有多少種?我給他說了一些,他說我們印度當下立了一個佛學研究會,他和我研究一次就走了,一見面就說他是婆羅門。釋迦佛本是婆羅門的種族降生,後來佛才說法,建立佛教,佛入滅後,婆羅門就不信佛法了,因此各國都知道佛出在印度,都到印度找佛法去,印度沒有佛法,因此這位領事官說印度立一個佛學研究會,他為的應酬外國人來訪問佛法的,他那裡沒有佛法,佛法都散於周圍了,佛法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走動、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興盛,不能固定在一個地方興盛,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也令其由淺達入深理。

六比丘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人喜歡離開家庭,行持佛教里諸般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受了戒才可以持戒,比丘翻乞士,在家學佛的人可以稱居士,有清高出塵的志願,就叫居士,出了家就叫比丘,引導不信佛法的教他求學,乞士是上乞佛法以資法身、下乞齋飯以養生命,當下南洋群島仍有比丘托缽化齋,自己不能做飯吃,不要產業,到了中國風俗不同,就變化了,也可以自食其力,也有國家送產業的,也有自己置產業的,就不用上街托缽了,制度就變了,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成就比丘的資格。

七比丘尼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設有女人,好學出家,遠塵離垢,比丘尼翻乞士女,持比丘尼的戒條,多過比丘的戒條一倍,菩薩現身說法,成就她的志願。

八優婆塞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優婆塞翻近事男,侍奉佛法的近人,菩薩現身為他說五戒十善法,令其成就。

九優婆夷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優婆夷是近侍女,侍奉佛法接近的女人,佛教之中有四眾弟子,這是在家二眾弟子,菩薩現身為其說法成就五戒十善。

十內政女人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說若有女子,欲在朝中執政,修身齊家,菩薩滿一切眾生願,「現女主身」,也可以說是女皇帝及大臣夫人、命婦,知識高、受國家封,叫誥命夫人,大家,大家的家字在這裡念姑,他這個字用是用大家,大家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給國王誥命的夫人,可以做師父,就是女師,那時不同現在有學堂,就稱大家,而為其說法,令其成就。

十一童男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是根本的童子,佛法里有童男身發心修行,童男身童女身修行容易成道,文殊菩薩恨本上就是童男身,觀音菩薩也現童男身,令其成就道業。

十二童女

若有處女。愛樂處見。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處女是未曾出嫁的女人,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成就她的志願。

應現天龍等九

一天眾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底下說成就他所厭離的,人間受苦的時候多,生厭煩心,願意離開,按天上受樂的時候多,享天堂的福,他怎麼還有厭離的心?在佛經上仔細考查,天上有五衰相現,也有生死之苦,就願意脫離,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令其脫離五衰現相之苦。

二龍眾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龍有兩種,分天龍、海龍,有兩種苦處,他總想脫他這一類,不願在龍裡頭,他有兩種苦難:一是金翅島、一是熱沙之苦,大鵬金翅鳥,常常吃龍,所以是苦,龍身有鱗,鱗里生蟲,在熱沙打滾,免除他的難過,所以是苦,觀世音菩薩現龍身為其說法,滿其所願。

三藥叉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藥叉也有說是夜叉的,能飛行,他不願做藥叉,喜歡脫離他的本倫,觀世音菩薩現身為他說法,也成就其所願。

四乾達婆

若干達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達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乾達婆翻尋香,哪裡有香味他就去,也翻樂神,他能歌舞,他想脫離本倫,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也成就其所願。

五阿修羅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羅翻無端正。

六緊那羅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羅也翻疑神,也翻歌神,這在天龍八部之中有這個名字,他要離開這一類,菩薩現身,也給他說說脫離的方法。

七摩呼羅伽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羅伽是一種大蟒,也叫大腹蟒神,他要脫離其倫,菩薩就現身給他說法,令他成就,脫離蟒身之苦。

八常人眾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些眾生,喜歡生於人道,菩薩給他說法,成就他的志願。

九非人眾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非人指不是人類的,這就叫不出什麼名字來,有的有形相的、還有無形相的,也有有思想的、也有無思想的,土、木、金、石之類就是無思想的,這都在眾生之類,他們願脫其倫,菩薩皆能滿其所願,令其成就。

妙應通結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這是觀世音菩薩由前邊到這裡是現三十二身,應機說法,觀世音菩薩從耳根圓通,耳根有個聞性,聞性寄托在耳朵上,「聞熏聞修」,從聞上熏修,我們人不承認聞性,承認耳朵能聞,就因這個意思人就受苦,「皆以三昧,聞熏聞修」,三昧是正定正受,由聞性起熏修的功夫悟道,「無作妙力」,無動作的這種力量,就是耳根的聞性,不用造作,人要修行,耳朵不隨聲音轉,這就叫修行,這個沒有什麼作為,就是不思議的力量,這種智慧的力量,「自在成就」,在這上頭得大自在,成就一切利人的好事。

十四無畏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此一段文是總明全體大用所起,觀世音菩薩對佛發明,「我復以此,聞熏聞修」,承著前邊已經說過一次,我又以這個「聞熏聞修」,熏就是薰陶漸染,由淺入深,返聞聞自性,聞自性不隨聲音轉,因有聲音才顯出聞性來、因有聞性才知道有聲音,這個地方第一得要認清楚,這裡是「聞熏聞修」,以聞聞聞,拿聞聞我的聞性,不去聞聲音,這個人聞聲音聞慣了,聞自己的聞不容易,所以慢慢的薰習,由淺入深,「聞熏聞修」,修成了,就成道了,大家要知道,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應該這麼去做,這種道理不是容易的事情,怎麼個理呢?聞聲聞慣了,一聽聲音就隨聲音轉了,不隨聲音轉,聞自己的聞,要薰陶漸染,然後相應了,這才叫聞修,這聞熏聞修的工夫煉成了,永遠不壞,最寶貴的、最堅固的稱為金剛,「金剛三昧」,金是最貴重的、剛是最堅固的,這種「金剛三昧」是證佛果的真因,非有金剛的正定正受,不能夠達到佛果。所以觀世音菩薩自己對著佛述說,這金剛三昧的道理是「無作妙力」,無作是無為大法,不是用什麼力氣、用什麼功夫,難辦的事情,沒有作為!這種力量是妙力,妙是不思議,他是聞自聞,這還用什麼力量呢?就是習慣性,耳朵聞聲聞慣了不容易轉過來,這個佛法的道理是公開的,誰能這麼做,誰就能達得到,不做就達不到。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這是承著上邊「無作妙力」說,我修成了無作無為的、不可思議的這種道力,與十方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十方是眾多的十方,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同悲仰故」,同一個悲仰的緣故,眾生的苦惱就是我的苦惱、眾生仰望求救就是我仰望求救,你看這個悲心有多大,「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觀世音菩薩能使令十方三世六道眾生獲十四種沒有畏怕的功德,人在世間都有這十四種可畏的事,信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有什麼苦難的事情都解散了,我不知經過多少苦難的事,念菩薩聖號皆無畏了,有這麼樣的好處,我們要忽略不念,這是太可借了,什麼是十四無畏?底下說明。

一苦惱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我就是沒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救這麼多人同我一樣的無畏呢?這是第一樣,「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這是說觀世音菩薩是這麼修行,人要照這麼樣修行都是觀世音菩薩,這是公開的,「由我不自觀音」,這是用功的話,由於我自己不能觀這個音,觀什麼呢?觀這個聞,聲音是有生滅的,人都隨著音聲轉了,你觀自己的聞,「以觀觀者」,用他觀想這個觀的,觀的是誰?觀的就是聞性,返聞聞自性,「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機,即得解脫」,令彼十方苦惱的眾生,觀我觀世音菩薩的音聲,無論什麼苦惱即得解脫,得無畏處。

二火燒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這是發明七難,後面還有一難,三災八難,這說「二者,知見旋復」,說返觀觀自性、返知知自性、返見見自性,得返過來,「知見旋復」,旋轉過來、返過來,「令諸眾生」,這是由著我能可以旋復,我自己有這個能力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這因觀世音菩薩知見旋復,我們人不會「知見旋復」,知自知、見自見,旋轉回來,知不隨著所知轉、見不隨著所見轉,這就叫「知見旋復」,這是第二無畏。

三水溺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觀聽這個音聲,旋復是旋轉過來,又是反聞聞自性、聞自聞,令諸眾生遭遇大水所漂之難,稱菩薩之名,水不能溺。

四鬼害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因有這個修行才能令眾生離畏懼、斷妄想,大家要知道,這個妄想很厲害,妄想一起,像刀子似的,斬殺自己的心,這個妄想最要不得,觀世音菩薩能斷妄想,心就不受殺害,斷了妄想,就沒有殺害自己心的,能斷妄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五刀兵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懷。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熏這個聞性,返聞聞自性,熏修這個聞打成一片,一根復元,六根都復元,六浮塵根銷了,把六勝義根復回來了,「同於聲聽」,同於耳聞聲音一樣的時候,「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能令眾生臨當被害之時,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他拿著兵刀割人的身體、割人的腦袋,就像割水似的割不動,「亦如吹光」,好比太陽光拿什麼風也吹不動,這是個比方,「性無搖動」,這是水性,日光的明性沒有動搖。

六鬼見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盤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這都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修行的好處,令眾生得十四種無畏,「六者,聞熏精明」,聞熏聞修精純明了,「明徧法界」,光明徧滿於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有幽暗的地方統統的都照到了,幽暗的性就不能全了,把幽暗照破了,「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盤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可以令眾生不受這些妖魔鬼怪的害,藥叉羅剎是一種輕捷鬼,也叫飛行夜叉;地行的羅剎是個可畏的鬼,太兇惡令人可怕;鳩盤茶是厭昧鬼,人睡著了,他就附在身上,人無論怎麼叫也不能動轉,這是厭昧鬼作怪;毗舍遮是啖精鬼,吃人的精氣之鬼;富單那是熱病鬼,有熱病傳染,名字就叫富單那,像這些鬼都在幽暗之中,讓他可以銷滅了,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雖近其傍」,這五種鬼雖近其旁,「目不能視」,看不見人在什麼地方。

七枷鎖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這個音性已經圓滿了、銷滅了,聽聞性就返回來了,觀聽就是不向外觀,返入往聞性處用功夫,「離諸塵妄」,離開諸般塵勞的虛妄之事,「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能令在監禁里受捆綁扛枷帶鎖的眾生,往往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把枷鎖都從身上掉下來,不能著在身上。

八賊盜

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這個音聲是外塵,是無常的,聞性是圓滿的,由這個聞性上徧生慈悲之力,能令眾生經過危險之路,賊也不能劫奪,以下別明三毒無畏。

九貪淫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這是說明三毒,沒有畏怕的地方,能令多淫者遠離貪慾。

十瞋恚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純音聲的時候,雖然是音聲,把聲音轉成聞性也不成塵了,六根合六塵,統統的圓融了,也沒有能對所對,能令這忿恨的眾生,遠離這些瞋恨恚怒的心。

十一痴暗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銷塵旋明」,說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銷滅了,不被他所迷了,旋轉過來成了光明藏,「法界身心,猶如琉璃」,這時候的法界身心都如同琉璃一樣,功夫用到這裡,令眾生得這個好處,「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愚痴黑暗,阿顛迦是沒有善心的人,也讓他離開這個愚痴黑暗,都教他得無所畏。以下是別明二求無畏。

十二求男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把一切形形色色的都融化了,都復回其聞性,能以不動進場涉入世間,還不壞世界,能徧至十方微塵佛國,供養諸佛如來,給諸佛為佛法王子,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威神之力,還能令法界之中無子的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有這些好處,只要念觀世音菩薩,求什麼得什麼。

十三求女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圓滿通達了,六根互用,光明徧照,沒有二樣,「含十方界」,包含十方世界,「立大圓鏡」,立大光明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接受領納沒有失誤,能令法界沒有兒子的眾生,欲求生女,觀世音菩薩也滿其所願。以下結明持名無畏。

十四持名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這說百億日月為一三千大千世界,「現住世間諸法王子」,現在住在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有六十二恆河沙數這麼多的諸大菩薩,「修法垂範,教化眾生」,在世間都能以給人作模範教化眾生,諸大菩薩皆有神通辯才,「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隨眾生根,演微妙法,智慧各各不同,觀世音菩薩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由我所得圓通的本根,「發妙耳門」,發明耳根是微妙的法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然後身心得到微妙,含容一切,「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一樣,「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他對世尊說,持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多就是少、少就是多,「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所以平等無二。底下結明福備眾生。

無畏通結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這是結束第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四不思議

也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此一段文發明全體大用所起,這是觀世音菩薩對佛說,「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上來我所得十四種無畏,對世間事沒有畏怕的,也讓一切眾生不要畏怕,「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現在還有四種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德」,這四種思想不到、議論不到的,不可思議的這種奧妙的功德,我要對世尊說,讓法會大眾聽一聽,我不但得著十四種無畏,我又得著圓通的道理,修無上道,修因證果,能成無上道德的緣故,還能得著四種妙德,這是總說。底下分開四段說。

一妙容說咒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

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這是觀世音菩薩對著佛述說這四種無作無為、不可思議的這種道德,是什麼呢?「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一者我現不可思議的容貌,起初由我初得著妙妙聞心,什麼叫妙妙聞心?上頭這個妙是妙理、下頭這個妙是妙相,有理有相,說這個道理得有形相表現出來,所以這兩個字擱在一塊就叫妙妙,這個妙理妙相的聞心,什麼叫聞心?由耳朵聞聲音的這個聞性,入在我心裡的明白思想之中,這就是聞心,由這個聞入在心裡頭,外邊有聲音顯出這個聞性來,這個聞性是心中所發、心中所知,「心精遺聞」,這個心得著這個聞就融化了,這個心精純不雜,把這個聞性就融化在心中,由這個心的精純無二,把這個聞就遺掉了,不要用這個聞了,因什麼?這個聞就歸在心上,由是「見聞覺知不能分隔」,由悟了聞性的道理,在這裡融化了,見、聞、覺、知就不能分開了,我們人見的地方不能聞,耳聞不能覺,眼只能見、耳只能聞、身只能覺、心只能知,功夫用到這裡,六根能互用,一根能做六用,這是修行的成效,「成一圓融清淨寶覺」,由我這六根成了圓融無礙,清而不濁、淨而不染,就是這一個知覺,覺者即是佛,由這裡就成了佛知佛見,「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因著這個,我能現眾多不可思議的容貌,還能說無量無邊的,秘者不可見、密者不可分,這種神通廣大的真言,咒當真言講,「其中或現一首,三首」,由秘密神咒,這就得到全體了,能普徧現一切相,或現一首,首就是頭,現三個頭,「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五個頭、七個頭、九個頭、十一個頭,如是乃至由少而多,一百零八個頭、千個頭、萬個頭、八萬四千爍迦羅頭,爍迦羅翻金剛,現出金剛的面目來,這是表法身德,佛的法身就是現這些個相,這是觀世音菩薩證到佛果位,所以能現這些相,對釋迦佛說給法會大眾聽,這是他用功的效驗,論三德密藏,現首這是表法身德,底下表解脫德,「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連臂帶手都歸到八萬四千,這是怎麼個道理?世界上一切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的習氣毛病,這個地方表示觀世音菩薩把八萬四千的習氣毛病都化了,都成了解脫德,母陀羅手就翻印手,印手是給人印證,人要悟道給人摩頂受記,這個地方是解脫德,底下發明般若德,「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這是說般若德現這些眼目,才能度化眾生,「或慈或威」,或者現慈愛的相,或者現威儀的相,「或定或慧」,或者是入定度化眾生,或者用智慧辯才說法,讓人開悟,「救護眾生,得大自在」,現這些神通都是為救度保護世間上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得大安樂自在(隨處自在、隨處逍遙)為目的。以下第二說咒不思議。

二妙形說咒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由我聞思脫出六塵」,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說他自己修行,因什麼說咒不可思議呢?也是由於聞思的功夫,聞是耳朵聞、思是心裡頭思惟不斷,觀世音菩薩是由耳聞證圓通,見、聞、覺、知之六勝義根,不是眼等六浮塵根是無常的、有生滅的,六勝義根是沒有生滅的,大家在這個地方要注意,分開了,人在世界上都是習慣性,說眼能見、耳朵能聞乃至心裡能知道,所以人在世間上受苦,佛出世度化眾生,就是讓人明白這個理,不受世間的迷惑,自然就離苦得樂,這個地方顯然就露出來了,「由我聞思」,就在這個聞字上,我們人都迷惑在聲音上,自己就不認得自己這個聞性,以為是耳朵能聞聽,這是根本上錯,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性悟道,底下加一個思,心裡不斷的思惟這個聞,由這兒入手修行,能脫離苦、能不生不死,不是說這個肉身長生不死,是說的六勝義根,沒有生死,底下就說效驗,「脫出六塵」,人都迷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了,吃了六塵的苦,這裡「脫出六塵」,不受六塵的迷惑,怎麼個脫離法呢?「如聲度垣。不能為礙」,這話說的有多清楚,這是一個比喻,就像說話的聲音度過牆垣,我脫離六塵,就是那麼容易,「不能為礙」,我由這裡脫離六塵,「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現一切形,誦一一的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世間人若能這樣修學,世間上沒有一切可畏怕的事情,這個聞性是無形無相的、沒有生死,怕什麼呢?能以大無畏的精神施捨與眾生,讓眾生也跟著我學,「是故十方微塵國土」,是所以故,十方微塵的這些國土,一個微塵一個世界,這佛的國土像微塵數這麼多,世間人沒開過眼界、沒開過心,以為世界就是這麼大,那差的太遠了,因此,我以無畏施諸眾生,讓人離開畏怕,「皆名我為施無畏者」,世間人皆都名我為施無畏者,我能施捨世人不害怕的方法。

三博施懇求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此一段文是第三不可思議-受供不可思議,受世間上一切眾生的供養,這是思想不到、議論不到的無量無邊的供養,第三者是觀世音菩薩對著佛訴說他修證的功夫得的效果,「由我修習本妙圓通」,修行不是特別修出個什麼來,他根本上就有,所以叫「本妙圓通」,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議,根本上他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圓通,圓是圓融無礙、通是通達無礙,人人本具,人都迷了,自己都放棄了,觀世音菩薩對佛說,讓法會大眾聽,說這種因由「修習本妙圓通」,要緊知道不是現修出來的、不是現煉出來的,根本上就是本有,是從哪裡來的呢?還有個根是「清淨本根」,這個本有的是什麼?本來的就是清淨,清是不濁、淨是無染,沒有染污、沒有渾濁,以著這個為本妙的一個根本,是這麼一句話,這個本就如同樹一樣,有本有根、有枝有葉,根在土裡埋著看不到,在外邊粗大的樹叫本,本是本、根是根,這是說不是現修的,祇是自己污染了、自己迷惑了,自己不承認,這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訴說的,清是不渾濁、淨是不污染,這是本有的一個根,這不是上來說是「修習本妙」嗎?這個妙也不是現修出來的,本來的妙,他有個根,這個根是不可見的,說到這個不可見,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是說這個佛法,佛者覺也,法是方法,是人人本具的知覺,不能歸復,因世界上的污染,自己就墮落受苦,這是觀世音菩薩對佛及法會大眾,發揮出來的這個意思,說清淨本覺就是清淨本根,「所游世界」,就由這個我所遊走的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這是個本然的,不是有要求、有囑託,就是由我知道清淨的本根,在這上頭為本位,有感就有應,就能使令世界上的一切眾生,「捨身珍寶」,捨身是舍自己的本身,珍寶是身外的寶物,都能供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求我哀愍」,他是真知道這世界上是個苦惱的世界,任憑什麼人,由貴至賤,統統都有煩惱,有輕有重,人人皆有八苦交煎,因為這種痛苦,求我解救,我是有求必應,這是菩薩對著大眾說,請佛給證明,這樣修行法對不對,這是第三無作無為的一個法子。以下是興供不可思議。

四供佛利生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得佛心」,我得了佛的本心,以心印心,以佛的心印證我的心,我因此受供養,「證於究竟」,我證到究竟上,佛心就是我心,我受供養,「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不但供養現在法會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不但供養十方的如來佛,以及法界六道眾生,再者眾生求什麼得什麼,余者六道眾生,這是指著人說,「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世間上人不明白佛法,就以為眷屬是要緊的,沒有妻的求妻、沒有兒子的求兒子,像這種事情,你要求觀世音菩薩就能做到,若論出世間法,「求三昧得三昧」,求三昧入正定,就能得三昧之樂,「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是求長生不死也可以,你都從聞熏聞修入手,「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辭,簡單說「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這是佛的果位,涅槃是不生不滅,也皆滿求者之願,因為觀世音菩薩證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有求皆應。以下是牒證結答。

耳根通結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這是重迭上邊的話,到這裡結成了,「佛問圓通」,佛問我怎麼成就圓通的道理,「我從耳門圓照三昧」,我修行的法子,以耳根為入門,由此才圓滿正定正受,定慧圓明這就成佛了,「緣心自在」,攀緣的心是凡夫心,怎麼還能自在?是轉凡成聖,因攀緣的心才知道人的本心,由攀緣心得自在,「因入流相」,這才入流,亡所執,入聖人之流,「得三摩提」,由這裡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成就菩提佛果,以耳根入手為第一,這時候觀世音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彼佛如來」,是指著觀世音菩薩初修的時候,接受觀世音佛的大法,那位觀世音佛讚嘆我「善得圓通法門」,善於受得這個圓融無礙、通達一切的大法門,「於大會中」,就是觀世音如來的大會之中,「授記人為觀世音號」,於我授記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由我觀聽這個聞性普徧十方都圓融無礙,光明一切處皆能普照,「故觀音名,徧十方界」,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名徧滿十方世界,無所不知。以下是世尊放光現瑞的總印。

法音自演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爾時,就在觀世音菩薩向佛說完得道因緣以及度化眾生之事,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從其五體同時放出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遠灌十方微塵數的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及法王子,後補佛位的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彼諸十方如來亦於五體同時放出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從微塵數佛的地方來灌釋迦牟尼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頂及阿羅漢之頂,「林木池沼」,不但灌諸佛聖之頂以及林木池沼,多數為林、少數為木,死水為池、活水為沼,「皆演法音」,連這個礦物、植物都演出佛法的音聲,「交光相羅」,這個光明都相交羅列在一塊,「如寶絲網」,就像拿寶貝結成的絲網,就在這時,「是諸大眾」,法會大眾,「得未曾有」,未曾見過的事,這是頭一次見,「一切普獲金剛三昧」,這時諸尊菩薩及阿羅漢都得著金剛三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就在這個時候天上就像下雨一樣降百寶呈的蓮華,「青黃赤白」,分成四色: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若按色相表示,青色表智慧、黃色表和平、赤色表敬愛、白色表清淨,這四色蓮花表成佛的四十個位,青表十位、黃表十行、赤表十回向、白表十地,等覺是後補的佛、妙覺是佛的本位,一共四十二位,雨的花有青、黃、赤、白,「間錯紛糅」,不是堆在一塊,都間斷開了,不是紅色都是紅色、黃色都是黃色,紅的裡頭有黃、黃的裡頭有白,紛紛的還不離開、還在一塊,這時「十方虛空,成七寶色」,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珍珠,都成了這七寶的色,「此娑婆界」,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這兩個字就翻堪忍,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忍受痛苦,因苦就想求樂,這娑婆世界成佛的人也很多,想離苦得樂就得修道,成究竟的安樂就是成佛,次一等就是菩薩、羅漢、緣覺,這都是得安樂的地方,這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四諦法門,在這時,「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大地、山河俱都現不出來了,被祥瑞的寶光都遮住了,「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唯獨就看見十方像微塵數的國土,這都是借著佛的神通,連聖人及羅漢都看見了,「合成一界」,合成一個世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這梵音詠詩歌唱,自然的敷奏。以上是十種瑞,一本尊放光瑞,二諸佛放光瑞,為自他互動對,三無情演法瑞,四寶光交羅瑞,為依正圓融對,五眾會獲益瑞,六天雨四華瑞,為法位相應對,七空成寶色瑞,八大地不現瑞,為空果俱銷對,九國土合一瑞,十梵唄敷奏瑞,為法報冥同對。以下是佛敕文殊簡擇圓通。

選擇圓通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這一段文是佛敕文殊菩薩揀擇圓通的法門,以上二十五種圓通法門選擇哪一種,能可以讓阿難開悟,到了等覺位的菩薩稱為法王子,佛為無上的法王,他是首位太子,再上一步就是成佛了,「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佛對他說你觀見這二十五位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什麼叫無學呢?所學的都學完了,沒有可學的了,這叫無學,諸大菩薩是大乘的菩薩,自利利人,阿羅漢也開了佛的知見,自得到佛法的利益,還未利人,「各說最初成道方便」,在他們各人身上說他們起初成道入手的方便法,「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各人都說自己修行的法門是真正實在的圓通,怎麼叫圓過呢?這個佛法修的到了圓融無礙、通達十方,這是說明心見性的這個性,就能這麼大,「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佛說他們修行實在沒有分別優劣的地方,雖然是沒有優勝下劣,可是修行有前有後,有先成果、有後成道,先後可就差別了,證的果位同,成的時候有早有晚,由這上頭有差別了,這是佛對文殊菩薩說,「我今欲令,阿難開悟」,阿難還沒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這二十五法哪一法與阿難的根性相當?不但為他一個人,還有相兼的事情,「兼我滅後」,相兼著我入滅以後,「此界眾生」,當我在世,我可以教化隨我學,我入滅以後,這娑婆世界的眾生「入菩薩乘」的大法,「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這是佛讓文殊菩薩選擇一個方法,讓阿難開悟,以及後來的人修學。以下文殊受命簡擇。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這段文是文殊奉佛的慈悲指示,他從座位上站起來,先向佛頂禮,然後承佛的威神,說偈對佛。以下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標真源。

文殊偈頌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這段是頌真如不變之體,以表真源,世界是從哪裡來的?人的知覺就如同大海一樣。這是拿海做個比喻,人人都知道,海是又深又大,這是無可比的,其實比這個海大了多少萬倍,「覺海性澄圓」,借著海明這個覺,覺的性是澄圓,澄是寂而不動、圓是圓滿常照,這個覺性深淵廣大,澄是寂而不動、圓是圓照十方,這是說這個體,底下這句「圓澄覺元妙」,這是說人的本性,他圓明普照的時候,他裡頭還有個寂靜的性,簡單說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元妙根本就是不可思議的,這是說人的根本。底下頌真如隨緣之能以明染淨,先頌隨染緣從源出流。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元明照生所」,元本的這個明是常照,從元出流,發生這一切,世界怎麼有的?這是說個大概,「所立照性亡」,這根本上出了一個能照,有能照必有所照,有了能照、所照,這個覺照的性就沒有了,人就從這裡迷惑了,這是說發源的地方,「迷妄有虛空」,因迷妄才有虛空,我們當下眼前看見的虛空,就是因真性一迷而有,「依空立世界」,有相的世界,依無相的虛空而建立,「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由根本的覺上發生出思想,想澄這個觀想不動,在這裡就成為有形有相的國土,他這個想裡頭還有知覺,知覺就是世間上一切的眾生,這是說由淨生染,由真空裡生出虛妄的世界,世界是個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說他虛妄,到時候他會破壞,不能常住,這就把這個意思說完了。又說世界變化的意思,隨淨緣從流溯源,先總顯滅妄歸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這裡是總顯滅妄歸真,總起來上邊說的都是虛妄的,我們住在世界上的動作都是虛妄的事情、都是無常的,這裡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上邊說迷妄才有虛空,這個空生在哪裡呢?這個空生在人的知覺裡頭,我們看這個虛空是無量無邊的大,看你和什麼比,虛空就是生在極大的知覺之中,底下說一個比喻,「如海一漚發」,虛空生在知覺里,比如大海中起一個水泡,大家要知道,哪個人沒有知覺?都被事相迷住了,「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這麼多的有漏無常的國土,皆都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虛空好比海水裡的一個小水泡,漚要滅了虛空也滅了,漚滅如同虛空根本上就沒有了,這是個無常的,「況復諸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一塊都銷滅了,在虛空裡這麼多的世界就像一個建立在水泡似的這樣不實,所以就見出佛法的高超來了。以下是別顯歸真方便,先總示方便須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這科文論到修行顯歸根的方便,分別選擇真實的道理,方便法這說「歸元性無二」,返本歸元的性理沒有二樣,「方便有多門」,方便法就多了,許多法門都可以歸入元本的真理,底下發明「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超凡入聖的道理沒有不通達的,怎麼都能通過去,通有順逆,順也能通、逆也能通,修行的法子可以順修、也可以逆修,皆能可以歸到本元性理,怎麼叫順逆皆方便?順是順著人情隨便就可以修行,隨著自己的身體需要,或靜坐參禪調息、研究經典入理都可以,怎麼叫逆?就是把身體看輕薄了,看這個身體是罪瘤,逆是要舍離這個身體,把身體看成臭皮囊,有種種不淨在身上,所以要棄捨他,這佛法講方便法門,你順也可、逆也可,皆能達到,「歸元性無二」,學有初學、有老學,「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若是初發心修行,入於三昧,就是入正定正受,在這裡有分別,這是個人的根性不同,有快有慢,有的人一學很快成功,人就不同類了。這六句總法說起來是人的根本,大家從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由哪一法入手最方便,一定要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