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法師:占察善惡業報經 14  


占察善惡業報經18-14

夢參老和尚

【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這段經文解釋的意義,我們念地藏王菩薩名字就是念十方諸佛的名字。如果能至心恭敬地藏王菩薩,對於地藏菩薩相前就是亦能供養十方諸佛,因這個供養的因緣就等於聞到大乘經典,書寫念誦,乃至上一切供具供養一切大乘經典。所有這一切心一切行,只要你念地藏王菩薩,就等於讀誦大乘經典,等於讀誦十方諸佛名字,功德是平等平等的。這段經文讓我們深切理解到,我們現在的身心把它作為觀想,這個是化,化依著報,報依著法身,我們一切眾生的法身跟諸佛菩薩的法身平等平等,這個就叫一心三觀,在《華嚴經》上講一心三觀。同時就說三昧,一行三昧。如果咱們打般若七的時候,行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一行三昧。我們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跟聞十方一切諸佛名字平等平等,這就是圓義。

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最後這段經文,純粹是圓教的意思。因為你聞到了《占察善惡業報經》作圓義會,會就是把它想到法法皆圓。地藏菩薩教授我們,你能夠至心皈依,乃至至心禮敬,乃至至心稱誦名號,這都是圓義,圓聞圓思圓修,把這個觀行稱為一行三昧。在經上講的一行三昧很深,此處地藏菩薩跟我們講這就叫圓聞圓思圓修,就能達到一行三昧,修一法就是一切法。三昧的意思一般說定,定具足慧,就是定跟慧總持,總持定慧叫一行三昧。因此你念一經即一切經,念一個菩薩名號即一切諸佛名號。地藏菩薩這樣教授我們,當你念我的名號你要觀想,觀想聞到我的名字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名字,這是圓遍一切的意思。誠誠懇懇供養地藏菩薩,就是供養十方一切諸佛,這是說佛。

其次說法,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有些眾生聞到這大乘法的深義,聞到這種說法,他不敢承當。在《法華經》上,常不輕菩薩見一切眾生都頂禮,說你是未來諸佛,我不敢輕慢於你。眾生不接受,拿石頭打他,說他胡說八道的。其實這種含義就是圓教的深義,此處地藏菩薩所講的也就是這個意思,你聞一法即是一切法,現在我們聽到《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大乘深經。若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聽到這種經義不生恐怖感;也不生奇特想,遠離誹謗,得正見心,這叫正知正見,非此不是正知正見。這樣了知心佛平等,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現在這段經文講的是信解位了,不是修,也不是證,只是能明白、了解、相信,相信自己跟諸佛無二無別,相信一切大乘經典無二無別,相信《占察善惡業報經》跟一切大乘經典無二無別。但是能生這麼個信解力,如果沒善根的人信不進去。就是我們能信的及,《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信解,你這個心就叫正見,心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的信念心,對《占察善惡業報經》不信,信不進去。

同時地藏王菩薩還說跟我們說,決定能滅一切罪障,你所有罪惡障礙都能消失。這一切的功能都從你信解而產生的,堅信不疑的。聞到《占察善惡業報經》,你再能誦持、再能學習,他的功德無量,現身能證得的無量功德。現身就是你現在聞法這個肉身,就能得到無量功德聚,不是一功德、兩功德,無量功德,就在一起的那個功德。所以聞到《占察善惡業報經》,不生懷疑,沒有二念,相信地藏菩薩所教授的深法。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地藏菩薩說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所以者何,什麼原因我這樣說。我這樣說,我講的是無分別菩提心,這是大乘菩提心的深切意義。沒有分別,依著真心、依著無分別心而發的菩提心,這是止觀雙運的寂靜智現。寂靜是止,智現是慧,定慧均等,止觀雙修。因為我這樣說是方便善巧,使一切眾生能發起方便善巧的事業。你修行這個業,根據這個來發心,來生起信解。因為有信解才能起願行,你信都不信,你都不能理解,怎麼能去發願修行呢?依著這個信解的力量發願修行。因為你信解發願修行,才能聞到我的名字。在淺的來說,地藏王菩薩跟我們未來末法眾生說,聞到我的名字這是不容易的。你要能聽到我的名字,是因為你有種種的信願和前生修的有善根,有決定的信心,你現生才能聞到我的名字。這不是自贊,這是地藏菩薩為了利益末法的眾生,說你們不要為了聞到我的名字,輕心慢心,不可以的,你得不到利益;不要輕心慢心。你能聽到地藏王菩薩的名號,這是不容易的,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

為什麼這樣解釋呢?決定信利益行故。聞到我的名字,你再產生信力,就這個信的利益都很不容易修。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聞到我的名號而起的,持名也好,禮拜也好,修懺悔,修一行觀行,都是不退的大乘的因、一乘的因。這個裡頭就含著這是沒有分別的菩提心。咱們經常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些也要分別心來發的。如此發菩提心是沒分別的,就是能相信一實境界,能信解一實境界,這個是不假分別心的。有分別心的不能信進去,這個信不容易起。

又者,這段經文講你的寂靜智現,寂靜智現就信妙奢摩他的止觀。前文地藏菩薩所說的止觀含義,但你當下並不能契入,不能進入。你要發方便善巧種種的願力修行,信這種菩提的觀行,決定得到利益。因為如果過去沒有信解力的人,想聽到地藏王菩薩的名號,不能得到,聞不到名號。聞到名號的也有種種差別,下文還要解釋。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若雜亂垢心,雖復聞我名字,而不名為聞,這就分別了。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用一個雜亂散慢的心,用一個垢染的心,你雖然天天念誦我的名字,不名為聞。這一段又警告我們,雖然聞到地藏王菩薩名字不容易,但是你聞到時候,不要以雜亂的垢染心來聞。為什麼?雜亂垢染的心你信不進去,所信的是浮的,不能深信地藏菩薩真能救度我,真能使我離苦得樂,你這個心生不起來,你不能生決定信;決定信解生不起來,你雖然聞到地藏的名號了,等於不聞,等於沒聽見一樣的。那有功德沒有呢?有,不是修道成道的功德,得你世間的福德,決定離三塗。

雖然雜亂垢心聽到我的名號,不能得清淨信,但是能獲世間的善報。成道不容易,世間的果報能得到。只是說不能得到深妙利益,不能成聖。如果善根深厚的人,他一聽到地藏王菩薩名字,他毛骨悚然,他能得到深大利益,能夠以此修道,能夠斷惑,能夠證到真理。就是雜亂心穢染心也能得到人天福報,出世的善業得不到。

【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這是教我們念地藏王菩薩聖號的時候,不要起雜亂心,不要起垢染心。因為這個垢染心雜亂心想得到清淨的道業,是得不到的,但是能得到世間的利益。要能夠一聞深信,開圓知見,相信自己跟地藏王菩薩無二無別,地藏即是自己,自己即是地藏,這種就是圓人,這種信解力,這樣理解的信,那得到利益就大了。同是一個信,什麼心信?舉個例,我在五台山有一位信佛者,他要求他公司發財,他這樣來念地藏菩薩。他發了財了,他有一筆生意得了利益了,他到山上供齋供眾。我就用這段意思跟他講,這個是世間利益,你應當不為世間的名利,而為出世清淨的善業,那是真的。世間相隨時變幻的,有得還要有失。假使以真心了生死,求成佛的心,那叫清淨福田業,那個得到永遠不退的。世間的福德有得有失,出世間的善業福德永遠不能失掉的,那叫深大的利益。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

深大利益能夠做到什麼成果呢?漸次成佛。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

前文地藏菩薩說,若能夠聞到我的名號生心信解的,決定能夠成佛,漸次的。同時地藏菩薩又解答深大利益,什麼是深大利益?得入堅信位,得入堅信法位。這是堅信位,成就信忍,忍可自己的信心。忍是承認,忍可的含義相信自己,自己這個信心能夠堅信不疑,隨順法性,隨順自己的心體能夠成道。入正真位,成就無生法忍。這叫堅信位,堅信位從你發心來說,堅信自己一定能成佛,那你堅信的成佛得作佛事。有這個信心了,再來求法,或者誦經,或者禮佛,漸漸的能夠成就法忍,忍可諸法能夠成佛,這時候才能發動堅淨修行。我們修行是毛道的,三天修行,兩天打鼓,不修行了,時進時退,不能堅定;必須得堅定下來,修行很不容易。例如從你發心開始,說我一天就念一百聲阿彌陀佛聖號。不多,念一百聲,十分鐘都不到,幾分鐘就念了。但是你能天天到時候就念,一天不缺勤,這個就不容易了。一時的心容易發,長遠心可就難了,總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讓你修行不下去。

我們諸位道友回想一下,從你信佛開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簡單吧!你能每天早晨起來,第一個念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後才能做別的事。每位四眾道友,不論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信佛弟子,要是三百六十天你沒斷過一天,定時定量。一百聲,不多吧?你坐那幾分鐘就念了,這個量不大。但是你能在這一年中,沒有一天缺勤。不論什麼障礙,乃至病苦當中你還沒斷,不論多,也不論少,但是天天能夠堅持不斷,這個不容易了,這就堅信不疑。我們一般的修行發心,勇猛心好發,發了勇猛心這天很精進、很修行,明天後天漸漸就不幹了,一個月兩個月第三個月就不行了。每位道友回憶一下子,堅持一行,而且數量不大,你回憶一下子,你每天不斷,不論什麼障礙,這就難了。如果能夠這樣堅信的入了位了。忍字是促成意思,忍可、承認都加個忍字,這就入了堅修位,堅修忍成故,用法數的名詞說就叫無生忍。十信位菩薩剛信進位的叫信忍,乃至以後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叫順忍,隨順法性;登地菩薩了叫無生法忍,修行一樣的,這功夫一到家了,無生法忍了。沒有到的,隨順。現在我們是長養,修行長養使這個善根愈來愈堅固、愈來愈大,長養它。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我們信的忍成就沒有呢?如果信,我們每位道友說信三寶,到了信位沒有?時而信,時而又不信了。信的時間多,不信的時間少了,這有點道行了。從來沒失掉信,沒有一念失去信心,這叫入了位了,入了信忍位了。信忍信成就,登了十住的初住,這就是如來種性家,入了如來種性了。但只是相似,相似入了如來種性家。等這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心滿了,登了初地,那不是相似了,那真正入了佛的種性,決定能成佛了。為什麼?到這時候才能所行的跟佛無二無別。初地菩薩所行的跟佛無二無別,他一位一位的斷無明、證法身。三賢菩薩叫相似,相似位,相似入了,事實還沒有真正入。信位的菩薩他還可以退,住位的菩薩不退了,十信位跟凡夫位還不算成聖。像我們信位還沒有進入,還沒圓滿,我們這個信是信心進進退退,沒產生決定信,決定信得入初住再不變了。

所以在經上教理上跟我們講的,教義上講的,它是以聖教量來量我們自己,你才知道你自己究竟信佛修行到了什麼位子,你自己才知道。這行的方面。這樣的信心要能夠永遠不退,相信自己跟佛無二無別,相信自己有佛性,一定能成佛,這才叫有信心。像我們一般的道友,入了佛門,受個三皈五戒,並沒想到自己能成佛,也沒想那麼高。其實你一入一受了三皈,就稱佛子了,入了佛門了。佛子就得行佛事,你受了三皈的不見得還行佛事,進進退退。為什麼要修行無量劫?原因就在這裡,進進退退。今生你精進勇猛,來生呢?所以佛教導我們有方便善巧法門,讓我們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去,地藏菩薩教我們念地藏的聖號。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以稱名為主,他是教我們就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加持你,也能直至成佛。漸次能成佛,不是當下,所以你信心必須得堅固不退。

我們諸位道友回顧一下自己,不論遇見多大的災難,信心不退,這個裡頭含義非常深。我住監獄裡頭,我們的道友很多,出家人很多,在這個時候很多人抱怨,抱怨什麼呢?佛不加持了,護法神也不護他們了。不是不護持你,是你已經不接受護持了,你道心退了,你不相信了。所以信,遇到災難,遇到魔難,並不是信佛什麼災難都了了,不可能。咱們經常說不受魔不成佛,這也是對你修道的考驗,魔愈多,障礙愈多,在你修道上處處是障礙,為什麼呢?應該修道上沒得障礙了。過去我舉這個例子,過去這人很惡,誰也不敢理他,欠錢也不還不敢跟他要。但是你改變了,你要行善了,人家可得跟你要了,這回你該還了吧!沒發心的時候,好像不修道時候,障礙還少些,順順噹噹的。他一信了三寶,倒楣來了,業障都來了,意外的病,乃至其他的障道因緣全來了,這就是考驗你的功夫。因為你前頭掛的惡人牌子,你還作惡,人家不敢理你。現在你行善了,你該把宿債還了。所以我們四眾弟子一定得認識到,認識到什麼呢?魔難。你成道不是順順噹噹的,這叫磨鍊你信心是不是堅固。信心堅定的,他愈磨愈堅定、愈磨愈亮,這叫堅定的。信心不堅的,那一磨就退了,道心就退了。特別遇到災難,國家的災難,整個的我們佛教集體的災難,這不是語言,是身受,是行動,這就考驗信心是不是堅固,能不能還想到依著佛所教導的去行。這叫信忍,就信心堅固、不堅固,能不能還照如來所行的所說的去做。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這樣說法,這個信心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解。信解什麼呢?不生不滅。信解什麼呢?清淨平等。諸佛與眾生加上自己現前一念心,三個合起來,就是心、佛、眾生三者平等平等。這個要發了圓滿的心,大乘心,發了大乘義,無可願求,這是滿法的意思。滿法的意思,就是法滿了。法滿是什麼含義?就是一實的境界圓滿,沒得分別法,就叫滿法,滿法故作佛是這個意思,一切信滿法故來成佛。但是這個信滿法成佛是你種性是佛,人人種性都跟佛無二無別,又相信一切法是不生不滅。這個我們很不容易信進去,這個信心很不容易信,即使信了也不堅固。地藏菩薩教授我們,這個沒分別法的就叫一實境界。你相信一切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才在信位。能相信嗎?一念都不懷疑,常時相信下去,我跟佛無二無別,跟諸大菩薩無二無別。

二者解滿法故作佛。前頭是信滿法作佛,這個是解滿法作佛,進了一步。解,不但信,而且依佛的教義教授深切理解了。這個法是指法性說的,諸法的體性明了了,諸法的體性無二無別。一切眾生修了多少劫成了佛了,成了佛才知道沒有造作沒有修行。這個成佛不是沒有修成的,是把罪業消失而已。這個理解很不容易,沒有生死涅槃的差別,得生起這樣的信心。因為有這樣的信心之後,在你修煉成佛過程當中,沒有任何恐怖感,一切都是假的,本性裡頭沒有,因而說它是假的。一切諸佛給我們證明,證明這一切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除了你自己的自性體性那是真實的,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塵影。

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了成佛了,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咱們是在作夢,無明就是最根本的惑。因無明而起的三細,在《起信論》分別是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細相。三細相都是無明的現相,能斷三細相得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才能斷業相。所以這個功夫很深很深,業障消失,功德現前,所有所修行的一切作業,行功累德,把那功德積累的所有的行滿足了,就成佛了。成佛了就是菩薩究竟了,菩薩究竟地把一切障礙無明夢盡,功德行滿就是業障消失了,恢復你本來的清淨的法身,成佛了,成了佛了。

信成佛,現在我們大家第一個得信成就成佛,相信自己是佛,就這麼一個信心,這個信心得修好長好長時間。假使人問我:你是佛不是?不敢承當。為啥呢?怕人求現證。說:你是佛,你該布施我點東西吧?把你身上胳臂布施給我。你就成不了佛了,你不敢給他。你肯給嗎?因為眾生的心要想把它變成佛心,這一變化之間可難了。難到什麼程度呢?多少大劫,不是短時間。我們學經,照著佛所說的經學,知道,也信,但是不敢承當。因為現在我們一承當了,別人就要求我們現實付出;我們現實拿不出來,就不敢承當。因此我們的心必須得鍛鍊,鍛鍊什麼呢?要承當。承當了之後,你所做的事業、所做的功德都能成就了。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為什麼?本來就是佛。如果你沒有佛的種性,沒有這個種子,不是佛,你怎麼著也成不了佛。你要把土豆變成大米,辦不到,種子不同。或者把白菜變成麵粉,不同種子,不同。同一種性的,絕對能成佛。一切眾生即是佛,一個本具,一個修成。諸佛是顯現了,把本具的顯現了;一切眾生他本具的被煩惱被無明種種障礙住了,得把這個去掉才能成佛。如果大家肯用佛教分別研究,天台宗智者大師他有六即佛,咱們這不詳細講了,占的時間太多;六即佛,這是我們應當了解的。

【複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複次當知,我們更該深進一步了解認識。當知道什麼?修學世間有相禪者,從頭開始,修禪定的從頭開始。地藏菩薩又教授我們,修習世間有相禪定是些什麼樣子?修習出世間禪定是什麼樣子?修行究竟成佛的禪定是什麼樣子?先說世間修定。禪是靜慮思惟,簡單說就是定,這個定裡頭含著有慧。世間禪大類的分這三類,一種是方便信解力,就是世間的禪也叫三昧,就是定的意思。世間的定是由三昧的功德,但是他產生憍慢,剛剛得到一點清淨就憍慢起來了。但是這個沒有方便信解力的力量,所以才有驕傲產生。如果有方便信解力的力量,他不會產生驕傲的。一驕傲,不但禪定沒修成,被禪定所束縛了,禪定束縛了就解脫不了了,變成世間的禪定。那就是靜下來,清淨下來,但是不是真正定了。世間禪定分得可多了,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這個咱們這不詳細講它,那個很長很長的。這是世間禪定。

二者沒有方便的信解力,由這個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這是依著禪生起來的厭離心,由這個厭離心而起的厭離法門行為。這種行為沒有信解的力量,不是深信不疑,沒有產生信解的力量,只是依著禪定發起的定力。由於厭離世間的行為而產生的,因為怕生死,對於生死恐怖,不敢求大乘,永離生死就算了。所以本來是想修大乘定的,但是退墮到二乘地,得個一個了生死就好了,未發菩提心。但是這不是永離的,沒有成佛,絕對不能永離。雖然分段生死了了,變易生死還存在,這是二乘人所不能理解的。必須得發大乘心,斷二種生死,不但斷分段生死,要斷變易生死。這個拿小來誆大的意思。

又假使說若能依著一實境界,前面講依著一實境界,這樣最初發心是依著一實境界發的心,所習的禪定就是止觀雙運,修止的時候一定有智慧力量、有觀力。因為有觀力,就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心想生的,無一切法。心生種種法生,都是因想而生起的,因想而生的想無實具。所以在《金剛經》上講,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因為它體不實,沒有,沒有真正的實體,就是虛假的、幻化的。這種禪定只得到世間上的小享受,定下來,不煩亂,減少世間的煩亂而已,不能了生死,也證得不了涅槃。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複次地藏王菩薩教授我們,這種禪定有十種相。這十種相都是禪定所起的作用,禪定所起的業用。修世間禪定的眾生跟他所有的願望相應,他修的定力跟世間相相合,出世間得不到,了生死辦不到。了生死的禪定也要得斷見惑跟思惑,世間禪定是斷不了惑的。所以地藏菩薩說要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的眾生,應該知道有十種次第相門。修定有世間定、有出世間定,有頓超直入的三昧定,或者修習無相禪定,我們世間禪就是有相的禪定。但是這個禪定方面有十種相門,成就禪定的這個事業,成就禪定的作用。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地藏王菩薩說如果修學一切禪定,修習禪定法的,應該知道,應該懂得,知道就是應該明白它是有次第的。有好多次第呢?十種。這十種都是攝受的禪定的修行的業用,你依著哪一種修行就得哪一種相應,沒有錯誤的,沒有相謬的。這是總說,要離開世間相修習無相的禪定,或者依著世間相修習有相的禪定,把這有相禪定跟無相禪定大概分成十種相門。就是止觀雙運的止,修習止的十種法門。止就是禪定,禪定簡化說就是止。你如果不按這十門法所規定去修行,你世間禪也成不到,出世間禪更成不到了。那這十種門的含義是什麼,以下就解釋這個十門修禪定的它的名相。

世間初禪都不容易成到,咱們一般缺乏定力,幹什麼事心定不下來。你定不下來,判斷就錯誤,這個是是是非,怎麼樣做才能對、才能成就。因為你定不下來,這個慧心,智慧心產不出來。慧是分別了解,你的取跟你的舍,你下不了決定,就是沒定力。就像我們做一件事,這個事做不做?還有人家找你合夥做生意,你想做,也想賺錢,又怕賠錢,怎麼辦?決定不下來,那你修一下子。怎麼修?靜下來修一修。例如我們平常做什麼事情,有人跟你說,你當時不敢下決定,說等我想一想、等我想一想。等你想一想那個就是定,定下來生的智慧,就是把這個事情從頭到尾想一下子,可做、不可做;可做占幾分,不可做占幾分;可做占六分,那你就可以做了;不可做占六分,那你絕對不能做了。這是自己的判斷力,這個還是合法的。當我們修行時候,止得靠你的智慧觀察,觀察時候它有方便善巧。修習定之前有二十五種方便,咱們這不一一解釋了,大概舉個例子,大家可以去查。總說按十種講。

【一者攝念方便相。】

修習禪定,你得把念頭收攝好。妄想紛飛的能修禪定嗎?攝念,不容易一下就把念頭收回來,東想西想的,就把這念頭統一起來。怎麼樣能統一呢?不是那麼簡單,得把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蠲除。你有「財色名食睡」還能修行嗎?叫訶五欲,棄五蓋。「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把它訶斥棄捨了。調五事,行五法,這就是簡單的摩訶般若波羅蜜,修止的法門。

【二者欲住境界相。】

怎麼樣欲住境界相呢?內裡頭觀你那個心,不動的那個心。心一定緣外邊的境界,心心必緣境,把一切境界停下來,唯觀一心。簡單說,你把你心裡所有的想法都不讓它想了,靜下來。心不攀緣,什麼外境也不攀緣,甚至連念佛都不要念了。你靜,想修定,念佛定不了的。你不念了,攝靜下來,修定,一點雜念沒有。這個叫直心正念真如,真者是真實不虛,如者如如不動,就恢復你本來那個心,凡有一念,凡有念皆是虛妄,這樣心靜止下來。心各個有各個的心所,心所緣的境界相都停歇下來,這樣子就攝念方便。想要住在境界相,把境界相都消失。欲住境界相的時候,不讓它住境界相。這個在我們修觀的時候,有很多方便。修數息觀數數,數數的就靜下來了,都是方便的。這個就教我們直心正念真如,觀真如法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把你所緣的法都停下來。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觀呼吸,又叫數息觀。你出息入息,一出一入,最初是了了分明,定在這個出入息上。這是習定的方法,初步的習定方法。這不是大乘境界,這是方便善巧,習定的方便善巧。由這個善巧,你的心能夠安住下來了,能夠使心安住。這叫觀呼吸,這是一般的修定的方法。你就念著出入息,出入呼吸,觀觀觀觀的就定下來了,別的什麼雜念都沒有了。只有觀呼吸,你的心就住在出入息上。從這個心定下來之後,再修真如實相觀。真如實相觀就是初步修行真空絕相觀,在《華嚴經》上叫真空絕相觀,一切法都是空的。這個空是假空,觀是真空絕相,這是華嚴三觀的第一觀真空絕相觀,真空是沒有一切相。把這個心住在什麼上頭呢?諸法皆空,住在空上。修行的過程,你能夠心安住於空上,漸漸就定下來了。但是我們最初不是一下子心就能住在空上,你先練練出入的呼吸,要清清了了的。但你最初修下手的時候,念念就念錯了,念念就失念了;再回來,一定清清楚楚的出息入息;等念念出入息都沒有了,就定下來了,這是方法而已。

【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

修出入息觀,你把你這個一切妄想心都沒有了,就住入出入息觀。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

再修真如實相觀。出入息沒有,空的,完了進入真如實相觀,就是真空絕相觀。在《華嚴經》修真空絕相觀,就是一切法不立,沒有,心裡其他什麼念都不起,沒有思惟。但是你不能進入,得修方便。怎麼修這個進入?修安般若法。

【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安般若法就是觀這呼吸的善巧方便,由這個善巧方便而推進到絕相。善巧方便完了,這個方便不要了,心裡調順了,這前頭就是善巧方便。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這個就修的體真止觀。體真止,跟定相應了,你這個心真正定下來了,發生淨明,你覺得自己的心很清淨了,清淨了就發一種智慧,智慧就叫明,就照了,這個時候你的覺知照了你這個心,一念不生,萬法皆空。在這個境界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你能修得到的,這在文字上說得簡單就過去了,在你修的時候很難。先把心制中一處,把這一切處照了,就叫覺明。覺明,什麼疑惑信解都沒有了,都除掉了,就是一個清明相。但是得到這個相的時候,這就叫定法了。這個定法能攝持你的心,心一點散意沒有,制心一處;把你心制心一處,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你會開智慧的,不明白的事,你理解不到的,一下子明白了,明白了就有智慧開顯。如果我們對經上很深奧的文字義理,當時不能進入的話,你就靜下來,把一切都放下,靜到真正產生明了,再一回照這個問題,你馬上就能開覺知,就覺到這個問題怎麼樣理解。這個時候就叫安般若,就是你修定的利益。

【七者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

最初開始時候,你必須得清清楚楚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這是觀。等那呼吸停下來了,因為呼吸是沒到定,等到呼吸停止了,已經到了一定定點了,你就明白了。這還是世間相,這不是出世定。定完了就空,空完了產生明淨,明淨是自己內心清淨,非常歡喜,非常愉快。這個時候心所生的全是善心所,產生智慧,這叫知見明了;心裡頭一點掛礙沒有了,非常愉悅,這叫解脫。這個時候心裡頭一切境界相什麼都沒有,心裡頭調和柔軟,寂靜現前,這與定叫少分相應,在這個境界相漸漸的再向前修才能起觀。

我剛才講華嚴講真空絕相,什麼相都沒有。真空不空,不空是什麼?體。體是什麼?真如,就是法界相,《華嚴經》的禪修最初開始就是這樣想。但是這是世間的,成就了才能到出世間,這是從此能進入一切法空。這屬於人空,人空而後才能進入法空。剛剛的進入法空,再繼續往前修、繼續往前修,那就是出世間的空義了。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剛才解釋的就是這幾句話。

【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

再進入,把這個修定的力量更向前進修,增加你的智慧。定能生慧,慧能照了,在這個時候得到功德。所習堅固,得勝功德,能夠對治你的所成就相,對治成就相不貪著了。但是這還是三界之內的,這是初禪境界,還不是出世間的禪定。

【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

因為你這個定力增長了,心的智慧就增長了,對於你所修的定力能夠堅固,隨時以一入一坐就能產生定力,定有明的照了,這時候生起勝功德能夠對治煩惱。這個對治煩惱不是斷,只是對治,讓它降伏下去了。這個時候你心裡所有的作意,能夠產生功德利益。作意沒有惡念,也沒有一切境界相,連善都不生,善惡兩途統統靜下來,跟你思想、跟你意、跟你心相應,不錯不謬。這個在教義上講叫九次第定,因為你由世間定才進入出世間定,那出世間定就深了。

【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

因此若更異修,依著前所得的力量,定的力量,又產生起的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這種境界還屬於人間的寂定,屬於四禪四無色定。以這個觀念薰習一切禪定的功夫,人間的定力,在教義上說這是初禪所起的禪定的方便力。這樣向前又進修,次第成就,這時候出入的心起念止念,就是起心動念,這時候有、無,有跟沒有,空跟不空,沒有這個分別的念頭了,心念沒有這個分別了。這個時候才能進一步觀察到心,一切的出息入息、出念止念都是依心的自在,第十種就是次第相。

【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修禪定的這個業,修禪定這個作用,就是說你在修唯心觀,或者修真如實相觀,或者說世間相的禪定、出世間禪定,他們的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從世間的定到出世間的定,這是依著次第而言的,不是頓超的。像禪宗講不依次第,頓超直入,直觀心性,觀到唯心所現、萬法唯心,心淨則一切境界相全息滅了,境滅心淨,那種禪定是大定,那是出世間的禪定。但是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如是說的,這是凡夫最初修禪定的開始,從初禪天到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這是淺近的。在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的時候,淺近的禪定含攝著甚深的禪定。這個意思大家懂吧?雖然是跟一般的修人間的禪定,它不同點是什麼呢?這個禪定裡頭不是究竟的,是方便善巧的禪定,所以堅淨信就產生問號。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

堅淨信菩薩就跟地藏菩薩說,你說這個不是深法,應該說甚深的法。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離怯弱?意思就說這種世間的禪定不是深法,還希望地藏菩薩善說巧說,加方便善巧,能令眾生離這個怯弱思想。怯就是不敢去修,怯的意思就含著弱、沒有力量,這一類眾生是指著鈍根的眾生,要想修大乘的。空假中三觀是四教定的,《華嚴經》是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這種觀即是定、定即是觀。這段的意思,就是要怎麼樣善巧方便,讓他們能夠修大乘的觀行,能起甚深的覺悟。堅淨信菩薩就說,你向來所說的是世間的禪定,這是沒了生死的;要想了生死、證涅槃,大乘的方便善巧的禪定功夫,一實境界的禪定與智慧不是這樣子的。是不是菩薩顧慮這些眾生都愚鈍,對於一實境界不能頓入、也不能理解,這種觀行不是一實境界的觀行,所以堅淨信菩薩請地藏菩薩要說一乘境界的真如實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因為不能夠信一實境界才假方便善巧,堅淨信菩薩又請地藏王菩薩說甚深法,不要顧慮眾生他的怯弱。怯弱就是大乘法不能進入,根性下劣的意思。就是勸請的意思,勸請地藏菩薩說深定說深的智慧,地藏菩薩就用方便善巧再跟堅淨信菩薩說。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